《水浒传歇后语(最新9篇)》
《水浒传歇后语(最新9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网传四川一官员被捉奸现场】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水浒传歇后语 篇1
关键词:明清小说研究;生辰纲;杨志;梁中书
《水浒传》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写得精彩绝伦,但绝大多数读者全神贯注于吴用等人的“讨酒、饶舌、下蒙汗药”等情节,认为杨志失陷生辰纲的原因应归咎于吴用等人的周密计划和料事如神。事实上,细读这一回,我们发现杨志的刚愎自用和梁中书的用人不专,对生辰纲的失陷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杨志的责任
(一)杨志缺乏战略性眼光,轻率从命
杨志对押送生辰纲一事是否能成功心里没底儿,他知道押送之路强匪出没,且凶多吉少,前一次的生辰纲已经被劫,至今未果,所以他没有立刻答应梁中书的要求,而是说:“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点?几时起身?梁中书道:“著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十个厢禁军,监押著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著‘献贺太师生辰纲’;每辆车子,再使个军健跟著。三日内便要起身去。”杨志道:“非是小人推托。其实去不得。乞钧旨别差英雄精细的人去。文学”
由此推测,梁中书根本没有想好杨志在押送队伍中充当什么角色,但对杨志来说,他知道押送生辰纲责任重大,不成身家性命难保,成则便飞黄腾达,对于时乖运蹇的杨志来说,拼此一遭,也许时来运转。所以杨志想争取押送队伍的领导权,便说:“恩相在上,小人也曾听得上年已被贼人劫去了,至今未获。今岁途中盗贼又多;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他知道是金银宝物,如何不来抢劫!枉结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梁中书道:“你这般地说时,生辰纲不要送去了?”此时杨志抓住时机,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若依小人说时,并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做十余条担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货也点十个壮健的厢禁军,却装做脚夫挑著;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却打扮做客人,悄悄连夜上东京交付,恁地时方好。”对于杨志开出的条件,梁中书满口答应,最终杨志把领导权抓在了自己手里。
我们清点一下杨志提出的条件:由原来的十多辆车子改为十余条担子;由原来的二十个厢禁军改为客样打扮的十人;由每辆车子黄旗猎猎改为挑夫肩担手挑,一切从简。这里我们就有疑问了,首先杨志是意识到山路艰险,强人时常出没这一情况的,即便不是万贯金银,只是其他东西也有被劫持的危险,如此简单装备,一旦意外,难有招架之力。其次,只有十个身强体壮的厢禁军,并无半人武艺超群,再加上还有两个养尊处优的虞候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都管,杨志纵有百般本领,也难以抵有备而来的强盗。
那么杨志为何如此轻率就受命,受命之后为何又如此简陋行装便上路?笔者认为杨志一方面是为了报答梁中书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杨志也深知此行将是自己倒霉生涯的结束。梁中书屡次提到事成之后将“太师跟前重重保你”,笔者认为:杨志受利益驱使,恐失此次机会,便仓促答应了此事,他对形势没用太多的时间来思考,对随行人员的构成、能力也没做详细论证就匆忙上路了。
由此可见,杨志缺少战略性眼光,在做还是不做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杨志对形势认识不清;既然决定做了,又没有做周密的安排,这就决定了悲剧结局。
(二)杨志简单化了人际关系,粗暴行事
阅读“智取生辰纲”这一回,有两处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吴用等人讨酒、饶酒,如数鹰争雀,描写精彩绝伦。一处是杨志鞭抽众人,鞭鞭抽在人心。金圣叹看到此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观杨志苦打众军,正是散众人之心,致陷身之由”,“杨志处处使性,即不外劫,亦有内变。”,可见杨志在与众人关系的处理上不讲技巧且非常粗暴。
杨志和老都管等人的关系一开始就很紧张。一上路他责备老都管和两个虞候不晓事,不替他打那夫子,却在后面慢慢地挨,这种责备一直贯穿在整个行程中。所以一开始他就和中层干部关系搞得很僵,老都管一直恼怒杨志,两个虞候不停的饶舌,所以在最需要他们支持的时候,他们首先开始挖杨志的墙角,以致于杨志极力建立起来的心理警惕防线,不堪一击 ,稍有意外便一泻千里。
在处理和众军汉的关系时,杨志过于苛求,轻则痛骂,重则痛打。
杨志等人起先趁凉早行,午热便歇,一路谨小慎微,和随行人员也相安无事。行了几日,“人家渐少,行路又稀”,杨志改为午行凉歇,且行路当中不允许休息。杨志当然只挎一腰刀,持一朴刀,几乎等于空手徒步,即使天气炎炎,也轻省许多。但这些“挑夫”,哪个不是百十来斤的担子,路途遥远,酷热难耐,书中对天气是这样描述的,“六龙俱热不敢行,海水煎沸蓬莱岛。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红尘道”,而杨志如铁人一般不让歇上一时半会儿,“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
一日天气炎热,众人翻山越岭,行了二十余里路,思量去柳荫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口里还骂着:“快走,教你早歇”。此时众汉子实在体力不支,集体去树荫下睡倒,“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下,杨志也非常地无奈。显然此时的杨志已经无法控制这些人了。老都管和两个虞候也想趁众人休息的时候歇歇,公然反对杨志说“只管把这话来惊吓人”,有了他们的舆论支持,其中一军汉说:“你端的不把人当人”,杨志拿起藤条,劈脸便打去。前面几处打也许并未撼动杨志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这一打不要紧,杨志成了众矢之的,老都管居然说出了“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言语如此刻薄,矛盾激化程度可想而知。
当晁盖等人出现之后,杨志本应该警惕性更高才对,你想这七人哪个不是精壮体格,这么多人凭空出现在这人迹罕至的黄泥冈上,能不让人怀疑吗?但先前一帮子人的抵触让杨志的威风再也“耍”不起来了,他本人也感到如果再坚持的话,局面马上就要失控了,何不趁此买买人心呢。所以杨志敌众不过,一声令下,命将歇息,这一决定太轻率,晁盖等人早已在此地守株待兔了。此时白胜踏着“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的歌声,挑着两坛香喷喷的酒来了,装着“我自歇凉,并不卖酒”的样子,与杨志发生了一段斗嘴,做出偏不肯的姿态,引得杨志手下的众军汉争相购酒喝,此时,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什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买酒吃,好大胆!”,这是杨志在失掉生辰纲的最后一次痛打了,回顾杨志鞭打众人的经过,没有一个人在精神上给予他支持,以致吴用等人未动一刀一枪,十万贯财物尽收囊内。
二、梁中书的责任
杨志性格中存在缺陷,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梁中书用人不当,对其掣肘,也难推责任。
(一)梁中书定夺人选未做缜密考虑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梁中书道:“礼物都已完备,明后日便可起身,只是一件事在此踌躇未决。”蔡夫人道:“有甚事踌躇未决?”梁中书道:“上年费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东京去,只因用人不著,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至今无获;今年帐前眼见得又没个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踌躇未决。
由这段文字可知,十万贯生辰贺礼马上就要起身了,押送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而杨志做为押送生辰纲的人选是这样产生的:蔡夫人指著阶下,道:“你常说这个人十分了得,何不著他委纸领状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误。”梁中书看阶下那人时,却是青面兽杨志。梁中书大喜,随即唤杨志上厅,说道:“我正忘了你。你若与我送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
由此可见,梁中书确定杨志为人选时,是经夫人提醒,只是随便一点。对于如此巨大的一笔财富,竟然轻率地让一个他想都没有想到的人去押送,岂不太过于轻率。由原著可知,梁中书对杨志并不十分了解,只知他是将门之后,在教场比武时,武艺超群,至于杨志是否是押送生成纲的最佳人选,并未做充分的论证。以致后来梁中书“以一都管、两虞侯为监,凡以防其心之忽一动也。然其胸中,则又熟有‘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之成训者,于是即又伪装夫人一担,以自盖其相疑之迹”。
就原著来分析,杨志并非梁中书门下的绝佳人选,而索超胜任此项任务的能力均在杨志之上。
首先,索超武艺不在杨志之下。小说中提到索超弟子周谨曾与杨志比武,虽被战败,但可见武艺却非一般。其次,从小说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中与索超的较量中可以看出:二人得令,纵马出阵,都到教场中心。两马相交,二般兵器并举。索超忿怒,抡手中大斧,拍马来战杨志。杨志逞威,拈手中神抢,来迎索超。两个在教场中间、将台前面,二将相交,各赌平生本事。一来一往,一去一回,四条臂膊纵横,八只马蹄缭乱。……当下杨志和索超两个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当时,梁中书看呆了,后都监李成、闻达恐两位好汉都伤着,便命旗牌官把他们分开。由此可见,论武艺杨志和索超不相上下。
论人气,杨志来到梁中书门下时,是一杀人囚徒,幸得梁中书赏识,被留在大名府听用,所以杨志在众人心目中地位低下;其二,杨志初来乍到,熟人很少,又没有银子广交朋友,所以只是一孤家寡人,人气远远在索超之下。而索超除了徒弟较多,与上层领导也比较熟,在与杨志较量前,都监李成特意关照索超说:
“你却难比别人,周谨是你徒弟,先自输了。你若有些疏失,吃他把大名府军官都看轻了。我有一匹惯曾上阵的战马并一副披挂,都借与你。小心在意,休教折了锐气!”
最后,论威望,索超是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手下追随者多于杨志,且索超背景当中没有杀人犯法的不良记录,所以威服众人方面优于杨志。
押送生辰纲责任重大,它是一集体行为,非个人行为,因此对一位领导的决断力、判断力、控制力和处理应急事变的能力要求颇高,如此草草行事,难免不出问题。
(二)梁中书掣肘杨志使其威信难树
纵观杨志此行,两个虞候和一个老都管是他难以逾越的障碍,倘不是他们的阻挠,以及关键时对杨志人格的踩踏,杨志也不至于最后使局面失控。第十五回中道:老都管坐着,道:“既是有贼,我们去休。”杨志说道:“俺只道是歹人,原来是几个贩枣子的客人。”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杨志道:“不必相闹;俺只要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众军汉都笑了。
这里的肢体语言最为有趣。都管嘴里说“去”,可他的动作“坐着”暴露了他的内心。试想知道是“贼”,还敢“坐”着?就是要明知故问,让杨志出丑。明明是对杨志说话,偏偏“别了脸对众军道”,在更大范围嘲笑、打击杨志。于是在众军汉的笑声中,杨志的威信降到了冰点,直至最后逐步丧失控制权。下面老都管和杨志的对话彻底体现了这一点: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请注意杨志的这番话“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杨志在老都管的淫威之下,步步退让,把主控权拱手相让。虽然还能很精细地观察七人买酒的细节,却也无力阻止众军汉买酒。失败已势在必然。
金圣叹在《水浒传》第十五回回前总批中反复陈说:梁中书派老都管及虞候协同杨志押送生辰纲,实则是对杨志不放心,“视杨志过轻,视十万过重”,生怕杨志监守自盗、半路对十万贯财宝“动心”。
杨志的悲哀正在这里:“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的将门之后,不仅要受制于蔡太师的奴才梁中书,更要受制于奴才的奴才‘老都管’”!虎落平阳,英雄末路,人才贬值的悲剧,至此达到了极致!读“智取生辰纲”至老都管喝骂:“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 第一句,说破杨志不是提辖,恶极;第二句,说提辖实是我家所与,极恶。”;第三句,说杨志即使是个提辖,亦只比之芥子,恶损。谢都管是奴才,在杨志面前却又代表主子,屡屡践踏他的人格,使得杨志在众军汉面前无法扬眉,正是他们的掣肘使杨志处理一些问题时欲罢不能,欲进不得。
纵观“生辰纲”失陷的原因,除了吴用等人的“智取”外,还有杨志领导素质的缺乏和梁中书的用人不信,正是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最终成就了水泊梁山的原始积累。
水浒传歇后语 篇2
一、从课堂学习中获取学习资源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展活动
人教版三至六年级教材中均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引了方向,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基础。
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由四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组成的,通过学习,孩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可引领孩子们围绕“走进童话王国”这一主题,让孩子们广泛地收集童话读童话、组成小组讲童话、启发想象编童话、走进安徒生、格林兄弟等著名的童话作家。
2.通过课堂教学的延伸提炼主题
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专题,教师要根据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调整、补充和完善。
如,学习了《景阳冈》后,学生感受到了“武松”的人物形象和性格魅力,对《水浒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对《水浒传》来一番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系列的研究主题产生了:《水浒传》中人物性格与外号的研究;《水浒传》人物与兵器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传》中的故事……
二、从生活实践中生成学习资源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不能离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的主题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生成。
1.从节日文化中获取资源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教师可以依据时令、季节特点等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在八月中秋这样的良辰美景里,我们就可以围绕“中秋”话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查寻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收集以“月亮”为主题的诗词,查找中秋对联,再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和交流。
2.从地域文化中获取资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极具个性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使学习活动充溢浓郁的地方特色。我们江山是中国蜜蜂之乡,常年奔波在外的养蜂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蜂产品专营店,恒亮、千红等龙头企业的飞速发展等构成了江山特殊的地域文化――蜂文化。老师就让孩子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走近蜜蜂、歌颂蜜蜂、学习蜜蜂,感受家乡养蜂人的艰辛和蜂业能人为家乡作出的贡献。同时,发挥小主人的创新才能,为弘扬蜂文化献计献策。
三、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的人力资源
水浒传歇后语 篇3
【宋江的军师】——无(吴)用
【吴用的简介】:
吴用,字学究,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山东济州郓城县东溪村人。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托塔天王晁盖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的。受招安后,佐宋江 、卢俊义征伐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等,功绩卓着。授武节将军,武胜军承宣使。后因见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当道,恐刑戮及身,遂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侧。
【吴用的详细资料】:
千年狗头军师之典范——智多星吴用
夫“狗头军师”者,泛指刁钻促狭、好出馊主意之人也。这一类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代表人物如曹操手下谋士蒋干,正是他误听人言,导致曹操斩了水军大将蔡瑁张允,自毁长城,从而赤壁一战,元气大伤。
很多人拿《水浒》中的智多星吴用和《三国》中的卧龙诸葛亮相比,认为这两人不论是出身还是经历,都存在太多的相同点:一样隐居乱世、一样才高八斗、一样辅佐明主、一样殚精竭虑、一样死而后已。而且后世很多插画、图片,将两人的外形装束绘制地如同克隆人仿佛。包括昔时在小学生群体中广为流行的小浣熊方便面,里面附送的《水浒》人物英雄榜,吴用的造型估计连诸葛亮自己也甘拜下风,活脱脱一个《超级模仿秀》。
很多人都对吴用这个角色赋予相当多的好感,认为他机智、敏锐、忠诚,生为梁山兄弟谋福利,死为带头大哥作邻居。忠义双全,千古文人典范!
水浒传歇后语 篇4
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林冲被逼上梁山,除了这一点,你还了解其他关于林冲的知识吗?
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官逼民反
《水浒传》中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情节
一、林冲雪夜上梁山
高衙内为了得到林冲的妻子而利用陆谦设计陷害林冲,林冲被发配沧州,凶残的高衙内不肯罢休,非要置林冲于死地,欲在野猪林狠下杀手,幸得鲁智深相救。林冲被迫看守草料房,又一次险遭毒手,忍无可忍得林冲一气之下杀死陆谦,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上了梁山。
林冲上梁山的最初原因是因他的妻子长得漂亮,所以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自己也被高俅陷害,给告上了朝廷。在发配沧州时, 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林冲杀了陆谦,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最关键的是林冲杀了陆谦;宋江有犯命案,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做了副头领。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头把交椅。
林冲为人比较安分守己,他在受到高俅的迫害后还是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他根本就不想上梁山,直到杀了陆谦后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而宋江因有恩于梁山好汉,所以在刑≤≥场被众好汉救上了梁山,也是被逼无奈。
二、林冲歇后语
林冲落草——逼上梁山
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
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上当受骗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买宝刀——哪知是计/ 中了诡计
林冲误入白虎堂——上当受骗
林冲棒打洪教头——看破绽下手()
林教头发配沧州—— 一路风险
林冲误入白虎堂 —— 祸从天降;有口难辩;上当了;上当受骗
林冲捧打洪教头 —— 专看破绽下手
水浒传歇后语 篇5
NO1、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NO2、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NO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NO4、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NO5、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NO6、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NO7、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NO8、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NO9、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NO10、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NO11、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NO12、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NO13、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NO14、李鬼的板斧——冒牌
NO15、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NO16、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NO17、宋江的绰号——及时雨
NO18、宋江的军师——吴(无)用
NO19、林冲买宝刀——哪知是计
NO20、林冲误入白虎堂——祸从天降
NO21、三拳打死镇关西——痛快
NO22、李逵卖煤炭——黑对黑
NO23、潘金莲熬药——暗地里放毒
NO24、潘金莲给武松敬酒——不怀好意
NO25、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NO26、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NO27、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NO28、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NO29、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NO30、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NO31、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NO32、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NO33、武大郎趴在桥底下——瞅空
NO34、李鬼的板斧——冒牌
NO35、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NO36、老虎扑食——三股劲
NO37、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NO38、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NO39、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NO40、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NO41、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NO42、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NO43、武大郎打虎——没生成那个拳头
NO44、武大郎的扁担——长不了
NO45、武大郎的身子——不够尺寸
NO46、武大郎肚子痛——死到临头;死在眼前
NO47、武大郎放风筝——起手不高
NO48、武大郎服毒——吃也死,不吃也死
NO49、武大郎开店——不容大个儿
NO50、武大郎开豆腐店——人软货不硬
NO51、武大郎看飞机——眼界不高
NO52、武大郎卖刺猬——扎手
NO53、武大郎卖面包——人土货洋
NO54、武大郎卖盆——一套一套的
NO55、武大郎卖蛇——什么人玩什么物
NO56、武大郎攀杠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自不量力;上下够不着
NO57、武大郎骑骆驼——能上不能下
NO58、武大郎娶妻——凶多吉少
NO59、武大郎上墙头——上得去,下不来
NO60、武大郎耍棍子——人熊家伙笨
NO61、武大郎跳舞——抱粗腿
NO62、武大郎捉奸——力不能及;反被害了性命
NO63、武大郎坐天下——无人敢保
NO64、武大郎做知县——出身不高
NO65、武松打店——自家人不识自家人;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NO66、武松打虎——一举成名;艺高胆大;气概不凡
NO67、武松打兔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NO68、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水浒传歇后语 篇6
关键词:《水浒传》;店家小二;推动情节;穿针引线;渲染气氛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等性格各异、光彩夺目的草莽英雄,梁山英雄们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崇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客店酒家是他们经常出入的场所。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客店酒家业极为兴盛,“当时不仅那些繁荣的都市酒楼密布,茶坊林立,瓦舍勾栏遍地,就是地处农村腹地的市镇也是如此”。在《水浒传》中,多次写到客店酒家,书中对客店酒家的称呼有客店、酒楼、酒店、酒家、酒坊、酒肆、茶肆、茶坊等几种不同的叫法,虽然名称不太一样,但经营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顾客提供住宿、酒食、茶饮之类的服务,本文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
客店酒家里主要有两种人——主人和伙计,《水浒传》中对主人的称呼有店家、店主人、主人家三种,对伙计的称呼有店小二、小二哥、茶博士、酒家、酒保、伙家等六种。
店家小二并不是作者着意表现的人物,他们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水浒英雄们有姓有名有绰号,而书中的店家小二通常无名无姓,或者仅仅在前面加个姓氏而已。但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在小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水浒传》中店家小二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影响主人公的命运
哲学范畴有个“蝴蝶效应”,说“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国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役;输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帝国。”中国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都说明此种效应。有时一件表面看来非常微小或是毫不相干的事情,却可能对全局产生巨大影响,有时一个表面看来微不足道或毫无关联的人物,却可能改变另一个人物的命运。在《水浒传》某些章回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店家小二做了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却影响了粱山好汉们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下面举实例具体说明。
例如,《水浒传》“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一回写到晁盖、吴用、公孙胜、三阮、刘唐等人化装成七个贩枣子的客人,在黄泥冈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此案虽不能说是做得天衣无缝、神鬼莫知,却也是智多星吴用精心设计、巧手施为。案发后,官府上下破案无方,束手无策。如,书中写到案件主办人何涛开会商议,“众做公的面面相觑,如箭穿雁嘴,钩搭鱼鳃,尽无言语……众人道:‘这一伙做客商的,必是他州外府深山旷野强人遇着,一时劫了他的财宝,自去山寨快活,如何拿的着?”’从这些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何涛等人对罪犯来历和犯罪进程的推断都是错误的,晁盖等人并不是什么“深山旷野强人”,也不是“遇着,一时劫了财宝”,照此方向,案子何时破得了。后来这个案子是何人所破的?何涛之弟何清也!何清焉能破此案?只因他帮客店的小二哥抄过文簿!《水浒传》的第十八回有这么一段文字:
……只见何清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折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何涛道:“你且说怎地写在上面?”何清道:“不瞒哥哥说,兄弟前日为输了,没一文盘缠,有个一般的,引兄弟去北门外十五里,地名安乐村,有个王家客店内,凑些碎赌。为是官司行下文书来,着落本村,但凡开客店的,须要置立文簿,一面上用勘合印信。每夜有客商来歇宿,须要问他:‘那里来?何处去?姓甚名谁?做甚买卖?’都要抄写在簿子上。官司查照时,每月一次,去里正处报名。为是小二哥不识字,央我替他抄了半个月。当日是六月初三日,有七个贩枣子的客人,推着七辆江州车儿来歇。我却认得一个为头的客人,是郓城县东溪村晁保正。因何认得他?我比先曾跟一个赌汉去投奔他,因此我认得。我写着文簿,问他道:‘客人高姓?’只见一个三髭须白净面皮的抢将过来,答应道:‘我等姓李,从濠州来贩枣子,去东京卖。’我虽写了,有些疑心。第二日,他自去了,店主带我去村里相赌,来到一处三岔路口,只见一个汉子挑两个桶来。我不认得他。店主人自与他厮叫道:‘白大郎,那里去?’那人应到:‘有担醋,将去村里财主家卖。’店主人和我说道:‘这人叫做白日鼠白胜,他是个赌客。’我也只安在心里。后来听得沸沸扬扬地说道:‘黄泥冈上一伙贩枣子的客人,把蒙汗药麻了人,劫了生辰纲去。’我猜不是晁保正,却是兀谁!如今只捕了白胜,一问便知端的。这个经折儿,是我抄的副本……”
由以上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何清破案纯属机缘巧合,小二哥和店主人在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假若小二哥没有央求何清帮他抄写文簿,假若店主人没有带何清去村里,假若店主人不认得白胜,便无此后诸事。如果案子不破,宋公明就不必“私放晁天王”,美髯公也无需“智稳插翅虎”。如果晁盖没上粱山,也就没有“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粱山小夺泊”的故事了。如果晁盖等人没受宋江大恩,就不会给宋江修书送金。如果没有那封“通贼”书信,宋江也用不着“怒杀阎婆惜”。宋江的命运因救晁而改变,而宋江的命运又影响了花荣、李逵等众多好汉的命运,乃至梁山的命运。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已发生的、过去的事实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我们从以上一系列假设中可以看出,小二哥和店主人家这两个无名无姓,甚至没有正面出场的小人物,看似微不足道、毫无相干,却改变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影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命运,左右了梁山的全局。
二、在故事情节中穿针引线、在主要人物间牵线搭桥
客店酒家为顾客提供住宿、饮食,客店酒家是固定的,顾客是流动的,店家小二就在客店酒家这个固定的点见证了流动的顾客和他们发生的故事。打个比方,顾客好似流水,客店好似渡口,小二好似艄公,流水流经渡口,艄公见证流水。再者,店家小二每天都会接触到南来北往、形形的人物,从顾客口中听说过很多他乡故事,奇谈轶闻,所以他们知道的事情多,认识的人也多,很多人打探消息、打听人物都会向店家小二询问。因此,客店酒家是各种人物旅行和交流的特殊场所,是很多重要情节的发生地,“店小二是这些人物、故事的经见者或参与者”,店家小二往往在故事情节中穿针引线、在主要人物间牵线搭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着意渲染现场气氛,侧面衬托人物形象
店家和小二虽然是故事中的配角,但他们在小说中绝不是无需提及的人物。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有些环境描写是通过渲染气氛来实现的,人物形象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之分。仔细研究《水浒传》中的店家小二,可以发现他们在小说中还起到了渲染现场气氛、衬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综上所述,店家小二在《水浒传》一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所谓本文正题目所说的“小人物、大作用”,是也。
参考文献:
[1]郭学信,试论商品经济对宋朝社会风气的影响,历史教学。2003(08).
[2]陈焕廷,“店小二”的价值,中学语文,1993(01).
[3]牛育珍,简论元杂剧中的店小二,四川戏剧,2008(03).
水浒传歇后语 篇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和圣者交流,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知识,而且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我在讲课时,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苏州园林》使学生鉴赏到华夏文明的细腻典雅;《沁园春・雪》使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春酒》、《高邮的鸭蛋》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感受到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缜密与严谨;感受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了解《傅雷家书》、《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切实领会这些经典美文中凝结的文化精髓。
二、加强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和引用
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太多的诱惑和挑战,离许多用方块字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正越来越远。我国的四大经典名著,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但是他们却很少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我就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四大名著,把它当成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比如,讲《香菱学诗》时,学生了解了作者刻画的香菱这个人物非常细腻。《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个个形象生动传神,如“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俏平儿情掩虾须镯”……我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原著,以便学生了解其他人物形象。在讲《武松打虎》一课时,我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水浒传》中人物形象中所蕴含的不屈的反抗精神,正是对这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传承,才有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对世界列强侵略的英勇反抗屈服,也有了对中华文化的一脉传承。
此外,在讲《陈涉世家》人物蕴含的反抗精神时,我专门引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句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指出孙悟空不仅仅只会降妖除魔,还有很强的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和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讲《生命 生命》这一课时,我引用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以此激励学生珍爱生命,有所作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成长为栋梁之才。
三、从经典名著中品味作品的文化意蕴
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智取生辰纲》一文讲的是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结合学生特点,我确定了“走进水浒”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我推荐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分小组研究讨论。学生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以小报的形式展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魅力。
水浒传歇后语 篇8
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武大郎趴在桥底下——瞅空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出自《水浒传》的成语:
1、腥风血雨
发音 xīng fēng xuè yǔ
释义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2、心满意足
发音 xīn mǎn yì zú
释义 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3、一马当先
发音 yī mǎ dāng xiān
释义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4、逼上梁山
发音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释义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5、不识泰山
发音 bù shí tài shān
释义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6、飞檐走壁
发音 fēi yán zǒu bì
释义 旧小说中形容有武艺的人身体轻捷,能够跳上房檐,越过墙壁。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且说时迁是个飞檐走壁的人,不从正路入城,夜间越墙而过。”
7、一箭之遥
成语发音:yī jiàn zhī yáo
成语释义: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马来,前行的众头领,已去了一箭之地,见宋江和贯忠说话,都勒马伺候。”
8、 人困马乏
发音 rén kùn mǎ fá
释义 人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七回:“马步三军没了气力,人困马乏。”
9、 改邪归正
拼音 gǎi xié guī zhèng
解释 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来源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将军弃邪归正,与宋某等同替国家出力,朝廷自当重用。”
10、一箭之地
成语发音:yī jiàn zhī dì
成语释义: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马来,前行的众头领,已去了一箭之地,见宋江和贯忠说话,都勒马伺候。”
11、徇私舞弊
成语发音:xùn sī wǔ bì
成语释义:徇:曲从;舞:舞弄,耍花样。为了私人关系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作弊,克减酒肉。”
成语示例:这种——的事情,他绝不会干
12、 积草屯粮
成语发音:jī cǎo tún liáng
成语释义:储存粮食和草料。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五回:“立竖招军旗号,买马招军,积草屯粮。”
13、 天诛地灭
成语发音:tiān zhū dì miè
成语释义:诛:杀死。比喻罪恶深重,为天地所不容。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神明鉴查。”
成语示例:“人不为己,——”,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14、 探头探脑
成语发音:tàn tóu tàn nǎo
水浒传歇后语 篇9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撮 托举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由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五省一市的一千余位语言文字专家学者历时十八年编纂完成,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可谓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正因为规模宏大、收字繁多,加之编纂时间较早,所以难免出现释义义项错误等问题。本文以山东淄博方言中一句歇后语为引子,就“撮”字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错误的义项进行考证,以此订正。
在山东淄博方言中,有一句歇后语:老奶奶上树——欠撮(读cuō)。这是一句谐音双关歇后语,句中“撮”字意思应是“从下往上托举”,但是《汉语大词典》中“撮”并没有这个义项。“撮”字到底有无“托举”之义呢?下面对此进行论证。
“撮”读cuō时,在《汉语大词典》中共有12个义项,下面仅把与本文有关的义项列举一下:①用手指取物;抓取。《水浒传》第九十五回:“那人就地撮把土。”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②摘取;摄取。《史记·太史公自序》:“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③聚,聚合。《孔子家语·始诛》:“﹝少正卯﹞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王肃注:“撮,聚。”引申为拉拢,撮合。清李渔《慎鸾交·久要》:“怎见得众冰人,撮不得巫山就。”④扶持;簇拥。《三国志平话》卷中:“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众人撮曹公上马。”《西游记》第九十七回:“沙僧就在府堂上把唐僧撮上马,吆吆喝喝,一拥而出。”《红楼梦》第十四回:“凤姐下了车,一手扶着丰儿,两个媳妇执着手把灯照着,撮拥凤姐进来。”⑤结;束。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圆通禅师﹞作颂云:‘谁能一日三梳头,撮得髻根牢便休。大抵是他肌骨好,不施红粉也风流。’”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再说一个海誓山盟,我便收撮了火性。”
由上所举,我们发现《汉语大词典》中“撮”确实没“从下往上托举”这个义项,但仔细研究会发现《汉语大词典》“撮”字的义项④“扶持;簇拥”所举古文献材料中《三国志平话》和《西游记》的例子,“撮”用“扶持;簇拥”解释似乎不合适,反倒是用歇后语中“从下往上托举”来解释更合情合理,那这到底对不对呢?我们用事实材料证明。
(一)分析《汉语大词典》中义项“扶持;簇拥”是否合理
扶持:《汉语大词典》“扶持”条有四个义项:①搀扶。《礼记·内则》:“以适父母姑舅之所……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②支持;帮助。《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我来了,全仗你们列位扶持。”③服侍;照顾。《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你去扶持你爹,爹也得你恁个人扶持他,才可他的心。”④神农乐名。《通典·乐一》:“神农乐名《扶持》,亦曰《下谋》。”
簇拥:《汉语大词典》对“簇拥”只有一种解释:许多人团团围着。《水浒传》第二十二回:“知县听得有杀人的事,慌忙出来升庭。众做公的把这唐牛儿簇拥在庭前。”《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真人急忙整身,叩伏阶前。见千乘万骑,簇拥着老君,在云端徘徊不下。”
我们由此发现,“扶持”跟“簇拥”两个词意义上相差甚远,《汉语大词典》把二者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义项解释“撮”,是矛盾的,从根本上就是一个错误。
(二)从文献资料所引“撮”字义与“扶持”“簇拥”的意义上来作探讨
“扶持”在《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所有表动词性的义项强调的动作发生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即参与动作的主体是处于同一平面上的。但《汉语大词典》给出的文献资料是“众人撮曹公上马”和“把唐僧撮上马”。上马的动作主体,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不是平行地处于同一平面上的,这就跟“扶持”相矛盾,再拿来解释当然不正确。
“簇拥”只是强调“团团围着”这一种状态,并不强调主体发出什么样的动作。但文献资料中的“撮上马”显然强调的是主体发出的动作,而不是状态,因此二者也是相互矛盾的。注意“簇拥”用来解释“撮拥凤姐进来”却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汉语大词典》中“撮”字义项④“扶持;簇拥”是不准确的。应该分作两个义项:
a.簇拥。例如:
(1)《红楼梦》第十四回:“凤姐下了车,一手扶着丰儿,两个媳妇执着手把灯照着,撮拥凤姐进来。”
b.从下往上托举。例如:
(2)《三国志平话》卷中:“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众人撮曹公上马。”
(3)《西游记》第九十七回:“沙僧就在府堂上把唐僧撮上马,吆吆喝喝,一拥而出。”
(三)“撮”字的“托举”义,古已有之,在古文献资料中,用例甚多。例如:
(4)《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往巽地上吸一口气,吹将去就是一阵狂风,把八戒撮出皇宫内院,躲离了城池,息了风头,二人落地,徐徐却走将来。”
(5)《西游记》第六十五回:“簇拥着唐僧,使个摄法,共弄神通,一阵风撮出垣围,奔大路下了山坡,却屯于平处等候。”
(6)《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七回:“相主事夫妇都连忙起来,摸他身上还是滚热的,嗓子里正打呼卢。相主事娘子抱着往上撮,相主事叫起爹娘并那上宿的家人媳妇。”又第七十七回:“两个家人娘子倒替着往上撮,一个把绳剪。”
(7)《毛公案》第五回:“姚庚复又举刀来杀,忽然从地上起了一阵狂风,把安人撮起,顷刻间刮去,踪影全无。姚庚一见,只唬得呆呆发怔。呆了半刻,只得转身回家,向刘氏将适才之怪事说了遍。”
(8)《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二回:“你过来,我把这墙头上撮过你去罢。”
由此可见,“撮”字之“托举”义在明清之际很是盛行,至今依然沿用。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1版)[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