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读后感1000字【汇编3篇】》
伟大的著作总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就比如《创业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创业史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阅!
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猜你喜欢:
1.创业人物传记读后感3篇
2.《创业史》读后感800字3篇
3.柳青的《创业史》读后感
4.创业史读后感2000字
5.柳青小说创业史读后感2000字
创业史读后感1000字篇2
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敢以写作长篇史诗为文学抱负,更不是每个作家都能以完成煌煌巨著为此生作结。陕西作家群却不乏胸怀如此大志的作家,黄土作家群更是集结了一批发愤著书、至死不渝的作家。这种追求与气度,当首推柳青为写完《创业史》而洒下的汗、为写不完《创业史》而流下的泪。而同样以农村乡土为写作资源、以现实主义为写作手法的陕西作家王汶石,处在与柳青相近的年代、相似的环境,占据他创作主体的却是中、短篇小说,长篇仅有二十余万字的小说《黑凤》(1963 年)出版。以此对比,用这种追求与气度浇灌日常写作并且结出硕果,黄土文学流派成员何止需要魄力,更需要毅力与耐力。
诚如众多文学评论者所概括的那样,作家前期的中、短篇及至小型长篇创作,往往都是在做后期长篇巨制的铺垫工作。柳青本人对此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作家所有的作品,从广义上来说,都是为他后来的作品做准备——思想上的准备,艺术上的准备。”
从不曾离开过“生活的学校”、并不断进修于“政治的学校”和“艺术的学校”中,彼时柳青对于《创业史》的构思可谓“蓄谋已久”——包括由生活过程中作者自己思想感情发生变化和创作过程中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变化这两部分所构成的完整的构思过程,因此他做出了分四部写的长远规划。在认定作品的主题越单纯越好的基础上,柳青将前两部的主题设定为农民如何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而将后两部的主题预定为农民如何习惯公有制、捍卫公有制,前后一致围绕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正如柳青所言,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一个作家的考验:不单单在考验他劳动的坚韧性,也在考验他的生活基础、文学才能和思想修养。而柳青的经验就是自我克制与忍耐,还有坚持工作。正是以每日反复锤炼、不过千八百字的谨严态度,柳青硬是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创业史》第一部(初稿),又用十余年的精力改定了十二万字的《创业史》第二部的上卷,后在《延河》连载了下卷的前四章。作品前后四部,笔触所聚焦的下堡村已从几个互助生产组发展到一个初级合作社,再将出现另一初级社作为竞争对象,而后二合一联合为高级合作社。这一变迁历程,从个体层面来讲,涉及人们思想的、感情的变化过渡;从整体局面而言,也遍及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变化过程。这不能不说具备史诗的品格——为了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揭示新旧事物的矛盾、反映新旧力量的斗争,以新事物获得肯定从而否定旧事物、新力量获得胜利从而击败旧力量,来最终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柳青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党员作家,他忠诚于党的文学事业,由衷热爱基层工作,并在多种场合坦言自己的忠诚之心和热爱之情。他在为时代所鼓舞、感奋于新生活的同时,怀此宏愿在胸,便致力用文学语言将它广布于世,可仔细思量,这何其艰巨!然而,柳青凭着无比的热情——“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无论他怎么善于观察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承受住了““””期间的身心摧残,并在病体垂危的状态下为《创业史》第一部的再版和第二部(上、下卷)的出版、连载做了最后的努力,随之带着毕生心血未尽的遗恨与世长辞。“如果这后十年不是这样历史地不幸,那他《创业史》的三四部是完全可以写完的。”作品以乡谚“创业难……”开启小说天地,作家竟因“创业难……”告别艺术世界。终究无人续此鸿篇,空有生者临文嗟叹!
柳青的个人遗憾与文坛的群体痛惜掣动着陕西作家的创作神经,此种敏感以黄土作家尤甚——路遥只怕不能在被疾病拖累至死前为至爱的作品收尾,陈忠实惟恐没法用长篇向迫近“知天命”年岁的自己交待。正是他们与生命赛跑、甚至和死神较量的勇气,才用一部部舍生忘死著就的史诗一笔笔为黄土文学流派涂抹上了生命无限的浑圆金边。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创业史读后感1000字
创业史读后感1000字篇3
《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陕西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讨饭娃出身的梁生宝,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总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带领群众进终南山割竹子,运扫把、邀请省上专家培育“扁浦秧”、把带领贫农渡春荒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了让梁三老汉那样的贫苦人“第一次把大米当主饭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作为党的最基层干部,他谦逊、处事公道、有胆有识、敢想敢为,有着为集体事业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善于思考。这些品格从侧面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使得“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然而,梁生宝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他坚定的信念、准确的判断都来自于各级党员干部对他的正确引导。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得到乡支书卢明昌等党员的鼓励和帮助,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为了集体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这样一些干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还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会装腔作势。他们联系着不知其数的群众”。正是这些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好干部,才使得像梁生宝这样觉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壮成长,党的政策才能够得到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
一名党员一面旗,每到关键时刻,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和带动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农技员韩培生在少数人欢迎、部分人观望、一些人等着看热闹的氛围中稳步推广实施新技术,就连固执的梁三老汉也竖起拇指连呼“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以表达他质朴的赞扬;王亚梅作为县委书记的爱人,不搞任何特殊,她不嫌弃有着非议的素芳,手拉着手,用宽心的话语安慰她,使素芳动容,使我们感慨!正因为这种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才使百姓把心交给了党,愿意跟着党走。
梁三老汉是小说中塑造最为精彩的形象。这是一个勤劳、倔强、保守的老一辈农民,他由衷地感谢为农民带来土地、带来希望的共产党,但他又不能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在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纠结矛盾。最后他心悦诚服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在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
伟大的著作总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读完《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有执着的信念。梁生宝为了让乡亲们度过春荒,他主动外出购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所做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摆功劳。正是这份执着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披荆斩棘的品质。“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只有坚守着内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平凡的我们也许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我们也应当拥有梁生宝那样执着追求的品格,在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