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3篇)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3篇)》

时间: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1

假期里我读完了原版《三国演义》,这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黄巾起义一直讲到三国归晋,历史再现,精彩纷呈。

翻开书本,首先展现给我的是一幅三国时期的手绘地图,全是繁体字的地图上清楚地标志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的地区,把我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故事讲了黄巾起义后宦官执政,何进等人为灭宦官将董卓引入京城,造成了董卓乱政,董卓用一匹赤兔宝马换来了当世勇将——吕布,势力也越来越大,董卓的暴政引来了官僚豪强的不满。曹操刺董卓失败后,以袁绍为盟主的十八路诸侯会盟。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也来会盟,意诛董卓,因而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传说。然而十八路诸侯人心不齐,他们以讨董卓为名义,先后割据一方,并不能共赴大业。王允设连环计杀死董卓。后来曹操渐渐独霸中原,孙权独霸江东。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足智多谋的孔明后“如鱼得水”,后来又得到了庞统,占据益州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之势。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自作主张的彝陵之战大败,使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未能完成大业。后来昏庸无能的刘禅导致蜀国渐渐变弱,司马家族篡魏后创立了晋王朝灭蜀国、吴国,最终统一了全国。

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深深地吸引了我,《三国演义》读完后再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我又一次合上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已经是我第十次合上。这本书令我百看不厌,深有感触。它是明代罗贯中所著,这是一本概括和熔铸了较长时间封建统治内部斗争的历史巨著。主要描写了汉灵帝中平元年的黄巾大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在三国演义中,每个人物都各有特点,被罗贯中写的生动传神,因此所有人物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最敬佩的还是诸葛亮——这位大智大贤的化身。他精通三韬六略,天文地理,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可惜才高八斗神机妙算的他,未能统一全国,复兴蜀汉,成就霸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以来,一直都在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为蜀汉的建立工作着奋斗着。刘备死后立下遗言:如若阿斗(刘禅)昏庸无能不值效力就请爱卿(诸葛亮)自己称王。而诸葛亮为那扶不起的“阿斗”贡献到死,让我为之感动。他真的做到了在《出师表》(诸葛亮六出祁山请奏的表章)中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尽我全部的精力去工作去奋斗只有在死了以后才停止。诸葛亮死后也没给家里留下遗产,他曾说:“我在成都有十五顷田,八百颗桑树,不再需要什么奖励了,我在军中吃的用的都是国家的,更不需要额外的物资。即使我死了也不能让家里留下钱财否则就对不起国家了。”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和品德才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三国演义告诉我一个道理:不能因小而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ww w. !”书中说刘备因为东吴杀了自己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却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烧的片甲不留。哎!七十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可惜呀!原来蜀国粮草充足,兵多将广,武有五虎,文有卧龙凤雏。但那一仗后蜀国就一振不起走向了下坡路。

做人做事要能屈能伸,不然刘备就是“榜样”,他为二弟三弟的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做人要小心谨慎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中国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还是运筹帷幄的谋略,都反映了当时“乱世出英雄”。

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字“智”,这得从那一天说起,周瑜因妒忌诸葛亮,便让诸葛亮在规定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用巧计找曹操“借箭”,共得十万支箭,令周瑜心服口服。

这个故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聪明才智,如果真的要造十万支箭,不仅十天造不完,还劳民伤财,而聪明的诸葛亮,却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直接事半功倍,还嘲讽了一下曹操。若不是有诸葛亮,周瑜已经败了。可是诸葛亮的才华却被周瑜妒忌,却斗不赢诸葛亮,说下一句著名的话:“既生瑜,何生亮!”不仅如此,我也非常佩服诸葛亮,不仅利用计谋躲过杀身之祸,还在后来立下赫功。怪不得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为自己出谋划策。但周瑜却是一个心胸狭窄不成大器的人,他本来也算一个聪明的人,但忌贤妒才。

而我们也应该要向诸葛亮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身边事物,多动脑,多一点发散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要多尝试,否则你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