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精彩8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精彩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篇1
拜读了本书之始,是抱着读鸡汤的心态的,但只在开篇就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作者点明,这7个习惯并不是自己发明的而是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尤其是成功者的身上,作者只是把这些习惯发现,整理,推广,以至于广泛运用,在生活工作中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受益,细细品味,深深感悟,以下做出我的读书感言:
习惯一:积极主动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
(积极主动是做所有事的要素,是为自己负责的核心,没有积极的心态,没有主动的精神,将会一事无成)
习惯二:以终为始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之后,创造出一个文化。
(有计划有节奏的做事,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有明确的目的,才不会偏离人生的轨迹,如同伐树的小故事,做的在好在快,但是砍伐的方向是错的,结果必将背离预期)
习惯三:要事第一实质的创造,是梦想的组织与实践。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等同于和时间赛跑,要确定事情的重要性,理清调理,集中精神和时机优先做最重要的事,多余时机做次要的事,碎片时间做不紧急的事,否则会本末倒置事事无成)
习惯四: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富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
(浅显的说,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待事情,也叫透过事物看本质,最完美的成功即是双赢甚至多赢的成功,)
习惯五:知彼解己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的关系。
(站到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和考虑遇到的问题,和主观的认知会有很大差异,被认同是个体交往最被满足的一种心态)
习惯六:统合综效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于个人之见的办法。
(自身的学识经验能力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基于公平公正的立场找到最有利有效的解决方案才是最完美的答案)
习惯七:不断更新如何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或情感四个基本生活层面不断更新自己。
(先在平时中运用好的习惯,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好的习惯会深深融入一言一行中去)
平时接触和本身运用多的是双赢思维,就针对这点发表下我的看法:双赢思维是过程,是一种方法.用双赢思维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合作的时候有很多付出是没有结果的,比如约谈一个客户,谈产品,谈政策,谈要求等等,但最后,常常是没有能够合作.当用双赢思维去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我谈的根本不是客户所需求的,客户的痛点不在这里,对方没有获取自己想要的,无法打动他来做我的产品,发现客户的问题,帮他指出并能解决,公司的发展如何突破,员工如何管理会更有激情,产品如何盈利,我们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和现在的状态结合,创造出1+1大于2的结果,才说说服和打动客户的本质,即使现在没有成功合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获得了一个朋友.你可能储存了一个口碑的,释放了一个信息在对方的心里.在合适的时机必将以我的产品作为第一选择来接纳。
很多人过计较阶段性得与失,但人生和工作都是一个过程,目标是终点,路途的经过更重要.由此以终为始变的十分重要.确立了这个,我们会更有效率感,更接近你想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七个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用它的指引,我们行走的会更远,当我们把七个习惯作为与人接触交往的时候,任何的问题都可以运用,用它来促进自己,而不是束缚.从时间效率到过程结果上,我们要处理的更有条理会看的很远,格局变的更大.持之以恒必然有之前不敢想象的收获。作者:张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篇2
前段时间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乱作一团感到烦恼,正打算读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没想到我们的读书分享会就分享了这本书。
参加完分享会后,觉得这本书和我所预期的不大一样。我本以为它会讲一些具体方法以便帮助读者提高工作效率,没想到它主要是讲的一些思维层面上的东西。
1、别人对你的评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与其是说是影像,不如说是投影,反映的是说话者自身的想法和性格弱点。
2、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
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我守护的姿态。心情的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主动的人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只不过他们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我,就是一个很受别人评价影响的人。记得未读书的时候,我是一个很皮的女孩,是一堆孩子中的孩子王。带着小伙伴们行侠仗义。她们也都很信服喜欢我。那时候真是快乐而无忧无虑。
可是,读书后发现学习成绩好可以得到他人的表扬,便金盆洗手,用功学习。起先,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变化。后来发现自己越来越温顺,也越来越没有了生命最初的生气。
有一次上课的过程中,我问学生,你不希望得到表扬吗?他说“我干嘛要别人的表扬,我给他们表扬我的权利了吗?“我心里暗暗觉得他活得很通透。有些表扬,看似是表扬,其实是一种操纵和绑架。如果你渴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就得按照他们的预期生活。最后,可能就丢了自己。
所以,作为老师,我一直提醒自己,警惕用“表扬“来绑架孩子。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本身都是很可爱的孩子。没必要根据”分数,智力,顽皮程度来区别对待他们。要看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不要用自己现有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们。
3、不要受制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这句话,道理同“人役物,而非役于物”。
我们确实是社交型动物。可能别人的一个冷脸,或者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都会对我们心情产生影响。可是如果受制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那么终其一生,只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无法真正潇洒地活。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心智强大起来。不是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和指责我们都得全盘接受,更无需通过吐槽的方式去缓解心中的幽愤。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就够了,没有什么比成长更重要。我们的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各种各样的家长,不要因为学生是否喜欢自己,家长是否认可自己的工作,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要记得自己的初衷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希望给孩子们带去帮助。
4、我们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的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无法控制的问题:以微笑,真诚和平和来接受现实。这个观点和张德芬提出的“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很类似,不过更官方一些,也更具体一些。
对于自己的(和自身行为有关)的事,我们一定要对自己负责。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来变为更好的人。我希望自己的思维模式能转化为“以终为始“。记得自己的初衷,一路执着,不要被道路上其它影响。和他人的相处也一样。话出口之前,要思考一下,这句话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对对方产生正面的作用(改掉毒舌的说话习惯)。
至于他人的事,要学会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期待对方因为自己而改变。更不能因为对方的没有改变而恼怒。不要期望心思不在学习上的学生因为自己而爱上英语。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去讨厌这样的学生,依然认认真真为他备好每堂课。如果学生因为感受到老师对英语的热爱而爱上英语最好,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尊重他的选择。
老天的事,那就充分相信命运,以微笑和真诚来面对人生的每一际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篇3
在学校的时候一个朋友介绍给我看斯蒂芬柯维这个系列的书,我看的第一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看完字后受益良多,于是继续买了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对这个面色红润精神抖擞的光头老头印象很深刻,迫于后来找工作压力就搁置没看下去。恰巧这本书又列为公司入职必读书目之中,从吸满水的海绵的缝隙时间里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非常确定我只是也仅仅是理解了这本书很少的一部分,因为我认为要完全实现这本书的价值至少要做到两点:理解之,践行之。
下面是是我对七个习惯的简要理解:
习惯一积极主动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这一原则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有选择的能力。选择的自由包括自我意识(你知道你的决定源自你自己主观意识),想象力(创造的能力),良知(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独立意志(不收外界影响独立行事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loveisaverb,notafeeling。即是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者的价值观的不同的很好例证。关于影响圈和关注圈,我的理解他是评判你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主动的一个标准,如果你大部分时间在关注别人在做什么然后再想自己需要做什么,那么你就是一个消极被动的人。最后,积极主动也意味着责任,你足够积极主动,你事事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识,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但是如果失败了你也要为你的所作所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习惯二以终为始一句话来概括是在做成任何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经历两次创造:一次是思想上的创造,也就是计划;另一次是行为上的创造,也就是践行。用领导和管理来解释这个习惯很贴切,不论是国家,组织,公司还是个人,都需要领导和管理者两个角色,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的做事。我觉得对于个人来说,做到这个习惯的根本就是搞清楚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而确立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的方法就是撰写个人使命宣言也就是你的价值观。个人使命宣言是安全感(自我肯定),人生方向(人生目标,什么才是你想要的),力量(矢志不渝的坚持)和智慧(认知力,洞察力和判断力)的基础。使命宣言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有自己的使命宣言,而作者也从确立角色和目标的方法来引导我们确立自己的使命宣言。这里我的一个困惑是,作者倡导以原则为生活中心,也阐释了以原则为生活中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与众不同,但是这些历经考验亘古不变的原则是什么呢?我们在作出一些决定的时候,可以保持积极主动不受外界干扰,但是我们所遵循的原则是,以我目前的理解,我觉得应该是根据客观条件和我们自己所权衡出的轻重缓急。
习惯三要事第一正如刚刚提到,要事第一就是管理,就是正确的做事。事情分为四种要紧且重要的事,不要紧且重要的事,要紧但不重要的事和不要紧且不重要的事。在前两个习惯的前提下,你完全有能力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划分到这四个类别中,然后习惯三就是告诉我们把生活的中心放到第二类事物之上,这样能让自己尽量少陷入处理要紧且紧迫的事情的困境中,而且避免浪费时间到没有任何意义的第三四类事物之中。
习惯四双赢思维作者提出情感账户的概念,情感账户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赖和他人与你相处的一份安全感。礼貌,仁慈,诚实和信用是提高情感账户的方式,其实就是对个人品德的肯定,就是待人要厚道坦诚,通过一些小伎俩偶尔获利也仅仅是暂时的,长远看来对情感账户的积累只是有害无益的。要做到双赢思维要历经双赢品德,双赢关系,双赢协议,双赢体系和双赢过程五个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阶段,就像银行账户存款一样。
习惯五知己知彼这个习惯重点强调要想让别人理解你自己,首先你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这个叫“移情”。
习惯六统合综效相比习惯五,这个习惯更近一层。沟通的三个层次是相互提防,相互理解(习惯五)和统合综效。其实就是达到一种大家畅所欲言,彼此没有隔阂的做事方式。
习惯七不断更新这个习惯提倡从身体,社会/情感,精神和智力四个层面上磨练自己,提高效能。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有挫折和痛苦,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学习,坚持,实践这个过程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提升自己才能达到目标(这里我不认为是成功,而是习惯二中所说的个人使命宣言)。
正如开篇所说,以及我对这七个习惯所理解的篇幅来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还是很少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才是理解的开始,接下来才是不断的理解和践行。尽管如此还是从整体上对说下我对整本书的理解,要让自己变得更加高效能必须是有内向外的:首先要把自己练就的足够强大,比如你要相信自己,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其次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然后为自己的目标有所计划,每一步该做什么,每一布要完成的进度;接下来是具体实践,始终要保持要事第一,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完成个人领域的三个习惯是做到公众领域成功的前提。写到这里,我发现我对公众领域里的三个习惯的理解很模糊,所以这里就不阐述对他们的理解了。最后,我很欣慰我意识到我正在沿着这条路不断前行,虽路有荆棘,但我深知痛苦总与成长相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篇4
本周,我们共读的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习惯四——双赢思维。Steven已经在文中解释得非常明白,自己/对方+赢/输组合的4种模式中,只有双赢的情况拥有巨大的长期价值。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这是柯维博士在书中对双赢者的描述。
不把世界看成一个零合游戏场,而是有足够的蛋糕可供分配。双赢,是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去抢别人的蛋糕。基于此,我有两个不同的观点,和大家探讨!
01、优胜劣汰的黑暗森林法则何解?
其实,最开始看到“双赢”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科幻作品《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的观点,它基于作者笔下的宇宙文明两条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断扩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于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不可见,不主动寻找(增加暴露自己的风险),只要发现,不接触,远距离毁灭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像极了黑暗森林,有多个猎人,都有枪,相互之间有好有坏,为了保全自己,只能是隐藏在黑暗中,只要有光或者声音,就直接开枪。
和这个观点相似的,在社会心理学中,另一个概念叫零和博弈(zero-sumgame),又称零和游戏,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这个概念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这个角度,貌似和Steven的观点相悖了啊?其实不然。
我仔细想了想,任何事情都不应该二元对立地来看待。同样,任何一个概念,也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甚至因人而异。
以上的概念,并未明晰是什么样的语境背景。如果这么界定就很明晰了:
1、除了零合游戏,还有负和游戏、或是正和游戏,语境很重要。
2、“互惠共赢”的语境,是基于“双方合作”的基础。
3、与合作相对的是竞争;“在有限的资源里,如何竞争”则完全是另一个话题。
4、对21世纪的地球人类来说,“资源”相对“无限”。(三体里说的资源有限,讲的是宏观宇宙物质总量,不可同日而语)
5、在目前“资源相对无限”的情况下,基于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尤其是商业领域,“互惠共赢”是最有长期价值的事情。
经过以上一番发散思考,优胜劣汰的黑暗森林法则,仅存在于“资源有限”的竞争语境之下。而本章Steven讲述的是“互惠共赢”,是资源相对无限的合作语境。
02、合作语境下的互惠共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不断抱团变革的历程。从原始社会的群居,到后来的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人类是通过打破一个个小团体、小氏族、小部落的边界而建立了整个文明史,推动人类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合作。
合作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就是互惠共赢。而互惠共赢又建立在另一个重要的前提下,就是你相信“资源是无限的”,你相信与他人合作,“赢”的东西会更多。
《人类简史》里,提到一个观点:人类祖先开展合作,建立在“集体想象”的基础上。这个“集体想象”逐渐创造出了神话、图腾、文字符号、政治原型,其中发展出的最重要的三个普世共同体是:宗教、货币、帝国(可无限扩张和自我复制的政治模型)。也就是说,人类祖先正是因为集体相信,才凝聚到了一起。
虽然我的头脑和意识告诉我,OK,Steven说得确实很有道理,而且我在头脑层面也确实认可在这个语境下的道理和逻辑。我当然知道,合作共赢是多么重要,没有它,就不可能有企业,不可能有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但好歹也算学了两年心理学,我总还是有种隐约模糊的觉察:在头脑意识不到的地方,在潜意识深处,我对“合作共赢”好像是有限制性信念的。换句话说,我的头脑告诉我要这么相信,但潜意识却是半信半疑。这也是为啥我一边读书,一边脑子里自然就联想到黑暗森林法则的原因。
这个限制性信念是什么呢?它来源于哪里?我应该怎么破除它?
自由联想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以前上学的时候。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会告诉我们:录取名额是有限的,高考就像独木桥,一定要竞争。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同班同学当做是竞争对手,然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遇到疑惑了,自己闷着,总之是不会和同学讨论的。高中的学习就像是一段孤独的朝圣。直到现在,我再去仔细觉察的时候,也还是会发现,偶尔自己和同事、朋友相处的时候,潜意识里总有个要“一较高下”的封闭概念浮出来。
这是我的限制性信念,我重新反思了下,这么定义会更清晰:
1、高考具有局限性,只是在那个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场域而已。不代表整个世界。
2、作为一个成人,“世界”的定义可以无限大。
3、竞争时需要展现力量。合作时需要互惠共赢。Steven也谈到了建立共赢的品德、关系、协议、制度的重要性。
4、判断何时、何地、如何竞争与合作,这需要智慧。也是我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的。
任何的限制性信念,觉察到它,并及时修订更新,其影响不攻自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篇5
习惯一:积极主动
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超出我们个人能够控制的事情,视频中首先让我要养成自己积极主动的习惯,我觉得这是能够成为高效人士的基础。就是我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自己积极主动去做的,而不是被动去做。作为办事处负责人更应该养成自己这一点习惯,因为很多事情是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去做,更多的是需要我主动思考,从一个之前只管业务的角色转变成一个既要管好业务又要带好团队的角色,更需要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应对,去成长。所有的事情要自己积极主动去思考,去推进。
习惯二:以终为始
这个习惯我理解成,做事情之前要思考一遍我的目的或者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如果要达到我想要的结果,我该如何去做这件事情。并且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阻力或者其他情况,我应该本着达成结果的目的,去判断我该以何种方式应对。这一个习惯很像以结果为导向去做事的习惯。
习惯三:要事第一
同样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牵扯精力,但是我们要养成重要的事情永远是第一位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什么事情最重要,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重要的事情当中,养成这个习惯,在工作中才能更好的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可以每天列出3件最重要的事情,努力去完成它,完成之后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处理琐碎的事情或者自我提高。以上提到的优秀习惯,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养成自己的习惯。更多的是专注于自己本身。
习惯四:双赢思维
共赢。这个习惯是需要我们做事养成共赢的思维,而不是为了突显自己,去诋毁别人。是需要养成取得对方信任及认可,本着共赢的思维去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这一点作为管理者更是尤为重要的。团队的管理者与团队成员,就是在共赢的前提下存在的。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成败和团队都是分不开的,全员的成功才是团队的成功。
习惯五:知彼解己
先了解对方,再让对方理解自己。学会换位思考。我觉得这一点,也是一个优秀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在与同事沟通中,应该先让自己完全的了解对方,听清楚对方想表达的内容。然后再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思路,让对方更好的能够接受并且理解自己的观点。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团队协作。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管理者应该去发现那些愿意团队协作的人,并且挖掘每个人的优点,然后让团队积极的运作起来。团队协 m.shancaoxiang.com 作取得的成果,永远大于单兵作战取得成果的总和。以上三点习惯更多的是在人际关系上培养优秀的思维习惯,能够让自己取得更多认同和获得更好的成果。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保持成长。很多时候我们专注于处理眼前的事情,忽视了自己本身的成长。忽略了我们承担的事情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复杂,但是我们也应该相应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能力。随着接触事物越来越宽广,我们也该去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格局。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让自己思考、学习、积累,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格局。当然这一点,也需要我们回到最基础的优秀习惯积极主动。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付之行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篇6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的感受是一定要突破自己,打破常规,让自己做一个负责任,有激情和目标性的人,这样才能站在成功的起点,重新探索自我,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做到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自己以前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人,自以为是,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意孤行,以至于伤害了亲人,还不自知,直到无法挽回的局面,给亲人还有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还有我做事从来没有积极主动过,只是纸上谈兵的一带而过,不知道自己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还活在以前的那种状态中,不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没有理清自己的情绪,总是被情绪左右我的思想,想到这里真的感觉自己是那么的失败,和无所适从,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做到要事第一,不能在这样稀里糊涂过自己的人生,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定要为此付出自己的所有激情和勇气,去做这些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所追求的目标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实情,就像我的家庭我就没有做到知彼解己,从来不去了解对方的感受,也不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导致了婚姻破裂,关系僵硬,想起这些我是多么的恨自己,当初没有一点会改之意,到了现在才知道向内看,就算现在向内看了又如何,有些事情还是改变不了,我的心里很纠结,不知道如何是好,更没有做到双赢,我要在我以后的人生里不断创造新的想法,挽回和我前夫的那段婚姻,这是我想要的,也是我此生的追求,让他真正感受到我由内而外的改变,真正的接受我。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心得体会 篇7
漫长的暑期来临,炙热的天气无不考验着人的意志,尤其是在繁重琐碎的工作重压之下,难免神疲怠倦。最近读了一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深刻领悟了需要用生命去践行的“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人生精化。
节约不必消耗的时间,高效地度过每一天,这想必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做到的事情。虽然大多数人都抱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又被每天冒出来的各种琐事冲昏头脑,则又将希望寄托于明天,进而陷入永无头绪的恶性循环之中。根据书中给出的七项高效习惯,结合高速公路收费站监控员的切身经历,我打算从这几方面培养职业习惯,来成就自己的格局人生。
首先谈的是积极主动去工作。工作的情绪状态必然影响着工作的质量效率,我们不能被迫地去从事工作,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愿意去服务奉献,既然选择了高速公路收费站监控员这份工作,就是肩负了一种责任,我们不仅必须要热爱它,而且也有义务去承担它。从心里、从行为上,都要主动地去做有益于工作的事情,这样能避免消极懈怠心理,从而实现高效工作模式。
然后要以始为终要事第一。这样的思维模式使得我们从事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改变踟蹰不前的现状,领先一步跨越上路。正如我们繁重的监控工作,8小时奋战却貌似忙成了12小时,大事小事总是不断,重要的事有时会被琐碎的事搁浅,忙乱无序这就造成了工作的低效。这时,我们需要以终为始,学习高效能人士,在电脑前、在桌面上粘贴便签,在笔记本上列明每天要完成的实务,达到的工作成果,坚持要事第一的原则。这样即使工作再忙碌,也有明确目标来提醒,从而少走弯路高效工作。
接着是要拥有双赢的思维。设身处地地思考青银高速组织想要实现的青银愿景,又将需要集体中每个人通过怎样的努力工作、服务、贡献来达成,爱岗敬业助推青银组织发展的同时,个人的价值也在奉献之中升华实现;此外,还要与其他同事一同进步、努力、拼搏,在共同生存与发展之中,获得比孤军奋战更多的上升空间。双赢思维下,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再者是聆听沟通统筹综效。工作需要沟通,以最直观简明地了解事务状况,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达成共识后有效展开工作,统筹资源综和能效,更具目的性。
最后是不断更新精进自我。科技网络异常发达的今日,并不是空有执行力就能快速开展任何工作。而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知识理论,革新工作观念方式。
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不要让经年累月的不良习惯羁绊我们的人生,从现在做起培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好习惯,从而深谙谋略成就格局人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篇8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以及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的由内而外的修炼。由内而外即反求诸己,由个人最基本的部分,思维、品德与动机做起。
习惯一 积极主动
主动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负责,并依据原则和价值观,而非情绪或者外在的环境下决定。积极主动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摒弃被动的受害者的角色,不怨恨他人,积极面对一切,由内而外的改变自己。
习惯二 以始为终
以终为始是一个人应有的职业习惯。以终为始的基础是想象力——设想的能力、看到愿景的能力、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目前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能力。以终为始意味着,每天、每个任务、每个项目开始之前,你都要对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即愿景),然后再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去实现它
习惯三 要事第一
为了生活更加平衡,有些事情不做也是可以的。必要时也可以拒绝。但是哪些事情必须首先去做,哪些事情可以延后,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优先事务?
梦想的组织和实现,不论迫切性如何,均要针对要事而来。
习惯四 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在一切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寻求互利的一种思维模式。怎样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互信关系?同事之间是否真心乐于分享?跨部门之间的协作是否以利人利己为目标?双赢品格是双赢人际关系的基础。双赢品格特征是: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态。任何有成就的组织,都焕发双赢品格的光芒。
习惯五 知彼解己
舍弃回答先去聆听。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和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面对,让沟通更加顺利。
习惯六 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又称协作增效。统合综效是建设性合作的习惯,意味着你能与他人共同创造一些个人单干时达不到的业绩。协作增效的实质是重视差异、尊重差异、建立优势并弥补弱点。人们一旦经历了真正的统合综效,他们就不再放弃。
习惯七 不断更新
在基本的生活面向,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地更新自己。这个习惯会提升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