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人与永恒》读后感【优秀3篇】正文

《《人与永恒》读后感【优秀3篇】》

时间: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与永恒》读后感【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人与永恒》读后感 篇1

在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我想,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玄机的谜语。作者认为人、永恒皆为谜,那么书名《人与永恒》为谜面,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谜底。也许你不理解这个谜的意思,感到过于深奥,作者浅白的语言会带你领悟。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集,全书分26个话题,如:人、自然和生命、死、时间和永恒……书中介绍他的语言真实质朴,没有严肃的长篇大论,没有刻意的修饰、雕琢,却字字珠玑、直入人心。

看后,确实如此,本书没有哲学书贯有的深奥、严肃等特征,也不会带给你大彻大悟的心境,更没有大谈哲理,倒恰如一泉小溪,有几分清新的意味,很纯净,能真正流进你的心田,看后让你若有所思,又有一种莫名的释然。

下面就作者的几段随感,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吧。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我爱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这是作者的想法。或许理论上,我们都该倾向于做星宿。但我觉得,我们是人,人分善恶、美丑,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既然人有不同的两面性,那这也决定了人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不做星宿不代表我们没有追求和理想,只能代表我们的追求不同。星宿是一种理想,仰望星宿也是一种追求。仰望星宿是一种对美好的向往,仰望它,但不一定要成为它,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人人都向往成为星宿,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否定后者。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这大概就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了。我们急于发展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长。这种急切的心情,恰如今天刚破土的新芽,就巴望着明天成为参天的古木,看来极为荒诞。

有人认为开花不重要,它只是为了供人欣赏而已,毫无实用价值,不如果实来的实际,就干脆省去了开花这一过程,直接捧回了果实。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的,跳过任何一个,果实都不完整,也失去了它的价值,任何事物亦如此。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学会去等待花开,学会不急不躁地等待自己生命中的果实。

本书的最后提到了永恒这个话题。对于永恒,我们一般理解为两种意思。第一种似乎肤浅了点,就是秦始皇的“长生不老”美梦。想要这种永恒的人,必定终身抱憾。现在这种科学当道的时代,大家都意识到这不可能,这种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而第二种,是精神上的永恒。像古代的屈原,近代的林则徐,以及现代的LeiF。等等,他们的价值从遥远的岁月,传承至今。这种永恒,不惧时光磨洗,历史这个筛子是拦不住的。我想,他们至少会伴着中国人的文明,走到时间尽头。

周国平说:“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

人和永恒,看似深奥,其实也很简单,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简单真实即永恒。同样,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

合上这本书,它依然是个谜,但已不再拥有高深莫测的外衣。

《人与永恒》读后感 篇2

周国平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他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文字优美而富哲理。

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就这个意义而言,周国平的随感少却了浓重的雕琢气,少却了老于世故的圆滑,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作者把自己十年来写的一些生活随笔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文章关于爱情、生活、孤独、诗、生死等人生常遇到的问题,虽然作者是一位哲学博人,但是书中并没有艰深的哲学术语,相反都是浅白的词语,用生花之笔精雕细刻地写下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困惑,也许其中就有你所想的!

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 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他的这本随感集被评为陶冶性情最应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也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这种哲学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福感悟生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正如在书中所说:“人是唯一

能追问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返。”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说:“我自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一点感想,我就随手记了下来,心态非常自由。它记录的仿佛是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是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的,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惊疑,我想也许正因为此,就也获得了读者的喜欢。”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但其最大量的作品还是以哲理性思辩性为主,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几百万字。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等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近日出版有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

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

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而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周国平是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人与永恒》是他最受读者欢迎,也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也是他的第二本书,对于周国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87年出版以后即长销不衰,在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人与永恒》读后感 篇3

我崇拜周国平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总能发现他的许多观点都是自己想说,而又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想法。

特摘录周国平在《人与永恒》的几个片段: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带来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越在乎越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年轻人没有什么可回忆,于是就展望。老年人没有什么可展望,于是就回忆。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重感情就难免会软弱,求完美就难免有遗憾。也许,宽容自己这一点软弱,我们就能坚持;接受人生这一点遗憾,我们就能平静。

一个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会羡慕别人的好运气,尤其不羡慕低能儿的好运气。

健谈者往往耐不得寂寞,因为他需要听众。寡言者也需要听众,但这听众多半是他自己,所以他比较安于独处。

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是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

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会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人在一起,我才同时感觉到两个人的存在,在两点之间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