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优秀10篇】正文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优秀10篇】》

时间: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

读书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阅读是一种际遇。读书的感受是记录此时此刻的心境。读书的此时此感必然不同于彼时彼感。读到书中的妙处也应是在不经意间。

我推荐的书是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这是钱钟书的散文集。其中包括: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读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十篇文章。《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文中但凡写人论世,总有其鲜明的褒贬,于自然天成的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堕落、虚伪的鄙视与尖刻嘲讽。《写在人生边上》虽然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深刻启迪。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

皆是。他些他都幽默的写出,让人发笑的同时令人深省。正如书中所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我读此书的感受应该就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了。

书中的一篇《一个偏见》有这样一句话: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让我想起几日前的一件事。也有些体会。某日的早上,我和班中某君争论一个问题,起初如何不必讲,但后来是为了赢得所谓的胜利吧,我的言语有些过激。后来冷静下来的时候想想此事,感觉当时的话确实有点偏颇。但当时为什么不觉得呢?就是因为当时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读到这里想到这些,我沉思良久,这些应该就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吧!书中对人生问题的感悟还有其他的,所以我推荐这本书是为了让大家了解钱钟书对于人生中一些问题的看法,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在以后理解人生中一些问题的时候可以提供借鉴!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2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钱先生身上实在合适不过了,看过钱先生的生平,其父为其取表字“默存”,意在挫其锐气,避其锋芒。但是钱先生的文采就如同宝剑的锋芒一般,一旦出鞘,便是明晃晃让人胆寒。

读钱先生的作品很费脑神经,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时候你很认真去阅读,却发现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己的天资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所说的,钱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涩,读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但是仍然不是畅销作品。乍一听,觉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虚,实际上就是自己的水平不到家,看书如同牛听琴一般无用。就说《写在人生边上》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让读者透过思考来理解他的思想。《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

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即使人生可能会不快乐,但我们仍要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3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共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等十篇作品。作者以淡泊从容的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间的种种现象发表看法,旁征博引,睿智幽默,举重若轻,诙谐有趣,给我以众多的人生启迪。

这些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钱钟书先生的冷嘲热讽,是那种辛辣的讽刺。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可惜我学识浅薄,对这样的讽刺懂得并不多。我曾看到有人这样评价钱钟书先生的讽刺和鲁迅先生的讽刺,他说钱钟书先生的讽刺与幽默中没有热情、没有痛苦,这一点和鲁迅先生有非常大的不同。鲁迅先生是战士,是在人生之中感受人生、解剖人生;而钱钟书先生是学者,是在人生之外眺望人生、分析人生。我想,钱钟书先生的这一特点在《写在人生边上》这一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便是我对《写在人生边上》这一文章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章的开篇是《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初读《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便觉得十分有趣。阴间的魔鬼与阳间的作者竟然对起话来,不得不说怪诞之余还会觉得有那么点新奇。这个机缘巧合下进错作者屋子的魔鬼,饱经沧桑,表面上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其实却是“否定精神”的化身。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魔鬼说的一句话,“即使有一两个给上帝挑剩的灵魂,往往又臭又脏,不是带着实验室里的药味,就是罩了一层书的灰尘,再不然还有刺鼻的铜臭,我有爱洁的脾气,不愿意捡破烂。”钱先生此文的写作时间正是国难当头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钱先生此时刚刚从国外学成回国。有人说,三四十年代钱先生不向恶势力低头,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的社会,这的确可以从魔鬼的话中找到蛛丝马迹。我也认为钱钟书先生在借魔鬼之口剖析世情,感叹人生,宣愁泄愤,意在揭露与讽刺。

文章的第二篇是《窗》。我也曾经注意过窗,当时觉得窗太普通了,普通到人们会忽视它的存在。但读了钱钟书的《窗》后,我才渐渐发现了窗里面有另外一个世界。人是有私心的,想待在屋子里也能感受到外面的自由,所以用窗暗地里呼吸“自由”的气味,调剂苦闷的生活。因为得不到,屋里的人对窗外的自由总充满向往。

同时,不容置疑的是,窗外的确是唤醒生命的境地。窗外的一切,特别是在春天,总是生机勃勃的。而窗子,也将美景同屋内者共同分享。就像《窗》中写到: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是的,窗打开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我们可以从窗中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无穷,通过窗诗意地把握世界。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透过窗感受自然,感受生活。窗,让我们与自然更近一些。同时,窗也让我们敞开心扉与人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好比开窗和关窗,就那么小小的一扇窗,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生活中需要理解和沟通,我们也不妨敞开心中的那扇窗,让理解走进来,让误会走出去。所以说,钱钟书先生的《窗》,让我知道窗并不是形同虚设的,它可以让我们离自然更近一些,让我学会了敞开心扉与人沟通。钱钟书先生的《窗》也让我知道原来窗里也有哲理。

《写在人生边上》中还有一篇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文章便是《论快乐》了。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再说“永远的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的确,钱钟书先生说得没错,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们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甚至有些人可以说是吃穿不愁,还有大把的钱可以挥霍,但他们就真的快乐吗?或许,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潇洒,但不能否认他们中的一些人并没有从这种生活中找到快乐。相反,物质上不够富裕的人,却往往能够从普通的小事中体会到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布雷默才会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我认为,钱钟书先生还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地对,那就是“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选择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真是在人生边上看人生啊!

捧读此书,心中无限感慨。身为作者的钱钟书先生,曾谦虚地说他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而实际上,在人生边上看人生的钱钟书,把人生看得更真切、更清晰。更令人深刻地感受到钱钟书先生的旷世才华和热爱生活的坦诚情怀。

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1800字 篇4

无才无德之人不可交,有才无德之人谨慎交,有德无才之人慢慢交,有才有德之人好好交。“德”即品格,是性格+哲学形成的,而哲学即是指引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行为准则,稻盛先生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基准。越是社会发展的越快速,越是需要哲学,社会发展的快速即是“才”,哲学则是“德”,如果在哲学的指引下社会、企业、个人发展的快,则是社会之福、人类之福。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不必埋头于深山,在工作中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极度认真的做好工作,极度认真的过好当下就是修行。

人生·工作的成果=思维方式×能力×热情,稻盛哲学即是让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正数,而且随着真信、真学、真干其数值越来越高。修行的路很长,只有不断地、反复地汲取稻盛哲学的知识并付诸实践,必然会越来越好。

“心不唤物,物不至”,而其关键是要保持心灵的纯粹,这样才能把美好折射到现实生活中。心中绝不可有邪念、恶念,心中要有因果报应法则,通过“作为人,何谓正确”不断修行,让心灵美好,让美好不断折射到现实。

怎么获得“智慧宝库”智慧呢?除了燃烧的热情和持续真挚的努力以外别无他法。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应该建立在正确的人文哲学基础之上为人类造福,缺乏正确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必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坚守正确且纯粹的基本道德是最高级的自律。

有了“事不遂人愿”的心态才有了“事事不成”的现实。“心不唤物,物不至”,要有强大的信念、强大的内驱力,才能把事情做好。企业经营始终要有“水库式”经营的意念,并朝着这个方向真挚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水库式”经营的目标才能达成。

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愿望必须达到“痴狂”的状态,并且持之以恒、全力以赴的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必须强烈,睡着想、醒着想,哪怕把身体切开口子流出来的不是血液而是“强烈的愿望”。让“强烈的愿望”渗透到潜意识。必须做到!一定能做到!这篇读的鸡皮疙瘩起来了,“强烈的愿望”是一切成功的起点。

首先要有强烈的愿望,其次要反反复复的、孜孜不倦的深入思考,在头脑中完成事情接下来要怎么进展的模拟,从战略到落地,从黑白到彩色,从愿望到现实。必须高目标大格局做出“会划破手”的产品。

思考清楚事情进展的每一个细节,在脑海中形成印记,完美呈现事物发展的结果,强烈的愿望就一定可以实现。

人生遭遇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内心的磁石吸引而来的,疾病也不例外。

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

衡量自己能力的要用“将来进行时”,每当开展不下去了就要问自己用尽全力了吗?使出浑身解数了吗?绞尽脑汁拼尽全力,我们能做的就是“尽人事”。

强烈的愿望,深度的思考是一切事项进展的起点,其愿望强烈、深度思考的强烈程度、持续长度以及认真的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在一些重要事项做到“有意注意”形成潜意识。

梦想和愿望是人生起飞的跳板,人格只有在描绘梦想、钻研创新、不懈努力的过程中才会得到磨练。

坚持原理原则一句简单的的话却异常厚重,这亦是因果报应法则的一种“因”,步步稳重才能一直稳重,不因一时贪念而违背原理原则,否则必定自食其果。

知易行难,任重道远。原理原则必须贯彻落实才有意义,原理原则是坚强和正确的源泉。一步错步步错,原理原则就是一步也不能错,时时自省以筑宏图。

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方程式都非常明确了,我们就愚直地践行,修心、自省、利他之为思维方式,强烈的愿望、具体的目标、不懈的努力之为热情,有意注意、提升格局、不断学习、注重锻炼之为能力。朝着让灵魂更为纯粹、让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隆盛的目标前进。

自燃型的人能够燃起熊熊烈火影响到别人,要想成为自燃型的人必须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就会更加有热情和自信,进而让自己喜欢上工作,再怎么辛苦都不觉得累并成为自燃型的人。

抑制利己心,克制自己贪图享乐的欲望,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能力,在全力以赴的过程中产生对工作的兴趣。

以“作为人,何谓正确”和“利他心”作为判断基准,化繁为简,提升格局观透析事务发展的底层逻辑。

书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所有被写出来的方法,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并不是永远都会成立,是可以随时破灭的。我们应该洞察它的本质,而不是执迷于方法本身,即不要执着于各种表象。我们要掌握本质和规律,也就是那个“道”。

而“道”在我心中即是“敬天爱人”、“作为人,何谓正确”、“因果报应法则”。我们应遵循天道而活,活得坦坦荡荡,让灵魂更加纯粹。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5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之后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务必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能够突破,能够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我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明白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此刻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但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适宜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我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我,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务必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6

写在人生边上》内容概要:《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锺书先生的第一个散文集,写于四十年代,钱先生谦虚地说他的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

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网友:书的封面特别有文学、内涵的感觉。书里面包括了钱钟书一生仅有的几篇散文,超级经典,特别羡慕作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于很平淡的语言中将道理刻画到入木三分,像一个武林高手,举手投足间,轻挥衣袖,已杀人于无形。如果你是个愤世嫉俗的人,看他的书会特别痛快,又嫉妒,怎么人家的针砭时弊就那么力量强大呢?钱钟书不愧是“幽默大师”,在此向作者致敬……

人生是一本大书,钱先生如是说。读这本《写在人生的边上》,感慨颇多。钱先生的文章,出经入典,妙语连珠,旁征博引,谐谑天成,微尘见大千,片言明百意,平静中显激越,恬适里含泼辣,熔精卓的见解与广博的知识于一炉,不愧是智慧的集大成者。

读《伊索寓言》深含着对丑陋人性的犀利讽喻,《说文人》是对文人的心态含蓄的调侃,《说笑》是对“幽默文学”的冷嘲热讽,《谈教训》里对假道学抽骨剥筋的批判,《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又是不动声色地对世态万象的揭批……年轻人读这本书,通过钱先生的睿智,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生,少走一些弯路,在人生的路上,多一些感悟……

《写在人生边上》读书笔记感慨 篇7

最终,应当说几句关于《写在人生边上》的话。

这是一本包括十篇散文的集子。前有小序,谓人生是一本大书,那里的文字可是是写在人生这本书旁边的空白上而已。每一篇文章都浓烈地带有西方小品的隽永风趣。主要的作法是将窄题宽作,或宽题窄说,或衍及旁义,或故作翻案。看去醒目,想来醒脾,却又有至理在内,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至于缺点,则嫌于西洋文献征引过于繁富,对不懂西文的人来说则近于卖弄,而看过原文的人又难免认为贻笑方家。然而大醇小疵,瑕不掩瑜。如《一个偏见》、《论欢乐》、《谈教训》三篇都极精辟。《谈《伊索寓言》》及《魔鬼夜访钱钟书》则纯系借题发挥。而《说笑》、《吃饭》等篇,又未免近于流俗。最好的一篇鄙意应推《窗》,明快清新,正如当窗小眺。而文锋虽似偏激,却含浑不露锋芒,且绵密精致。所谓风人之旨,殆近之焉。如以小品正格绳之,此其是矣。

最末两篇曰《释文盲》、《论文人》。因为笔者自我即是个一无足取的文人,故异常对它们认真阅读了一下。窃以为此刻的文人“盲”者甚多,而“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废料又充斥社会。像这样的文章真嫌作者不多,读者无几。作者最终的一句话:“我们应当毁灭文学而奖励文人——奖励他们不做文人,不干文学。”看上去殆如态度虚矫偏激的人在大声疾呼,其实说这话的背后却正存在着多少无名的悲哀,和不知对谁倾吐才好的难言之隐。

于是使我这样忝列于文人之林的人,真要“掩卷而泣”了。

19__年五四节写讫。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8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能觉出这本书的好,也只当做普通的散文在读,但读下来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文的第一篇是《窗》,不得不说,窗的定义让我感触很深,门与窗这对搭档倒像是在定义我们的人生,先生在这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以窗来窥心境,这样的认知我实在是佩服不已。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的默想。每一句话都让我豁然开朗。

而在《说笑》中,先生仿佛就坐在我的面前和对我讲诉幽默这个话题,从真假幽默到把幽默分人兽,对于笑,对于幽默,我都不可否认,我们平时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看得太过简单了,而现实中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由此提到的幽默文学,也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幽默文学,又有几人是真的理解了幽默的定义呢?先生在文中这样说到: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绝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作职业,所以我想问那些哗众取宠只为博君一笑的人们,你们真的明白幽默的意义吗?

伊索寓言想必陪我们大多数人度过了童年,但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告诉我们,《伊索寓言》是不适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是的,我也觉得如此,寓言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而这对小孩子日后的成长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好处。这或许是我的偏见吧!

先生说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先生讲理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讲,先生在《一个偏见》中就用这种方法帮我正确定义了偏见这个词。对于天籁,对于人籁,或许我们觉得这都是极美好的声音,但先生眼中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却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这怕是在许多人看来,只是文人矫揉造作的一些观点罢了,但若细思下来,又是不能说否的。

说到文人,我们不妨来《论文人》,有人觉得文人迂腐,有人觉得文人柔弱,但是文人是真正可嘉奖的呀,够谦虚,懂是非,也称得上是“用人”了,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用人瞧不起文人,自古已然,并非今天朝报的新闻。第二句是文学必须毁灭,而文人却不妨奖励——奖励他们不要作文人。其实在我眼中,这是对文人的偏见啊,雪莱说文人是“人类的立法者”,卡莱尔也说文人算得上“英雄”。先生在这一文中的论述实在让我觉得困惑,须得再思考。

这样的先生实在让我困惑,许多地方实在剖析不来,哪怕是按自己的想法来,也解不开思绪的困惑。这也许是《魔鬼夜访谈钱钟书先生》的原因吧,魔鬼的直率和他极其独树一帜的处事风格让我忍不住拨开思绪的浓雾,渐渐靠近那个貌似的真相,但这样的处事方法又好像是我厌弃的呀,我不愿意在不同的人面前伪装,为了他人而改变自己,不同的人不同的处事方法,这并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只愿意做那个快乐的自己呀,心口一致的快乐的自己。

但是快乐却是不能永恒的,先生在《论快乐》中讲到“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同,但倘若有人将快乐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在先生看来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先生在《吃饭》中写到:吃饭有时候就像结婚,名义上是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我从未想过吃饭的作用竟那么大,吃饭与政治,社交及人生,看上去似乎丝毫没有关系,但在先生笔下,人生都因吃饭而复杂了,但我却找不到语言来反驳。

这或许是给我自傲的一个教训吧,先生《谈教训》时讲到“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这是对所谓洁癖的一点看法。先生看来没有道德也能以道德教人,这才是真的本领,这或许也是给了所谓的有道德的人一个教训,这与假道学可以说是真道学的学习时期是一个道理。

先生说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没有学问的人是否可以称作文盲呢?先生在《释文盲》中说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 m.shancaoxiang.com 程度似乎愈加厉害。先生说文盲是价值盲的一种,而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这里我就甚觉疑惑,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的价值盲患者们,在对待文学作品时,是如何将各种大名词拼凑在一起来表示所谓的作风的豪爽的?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这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先生在序中如是说。是的,人生是部大书,且让我们慢慢读来。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9

《人为什么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经营哲学的书,却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其实也是在之后才明白,或许这本书,它本来就应取名为《人就应怎样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就应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能够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再次巩固和强化,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用心、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一点,勤奋。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完美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能够努力让自我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情绪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

当然,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该持续用心乐观的心态,与人为善。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持续谦虚真诚的态度,尽量少掺杂个人主观意识,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处的局面。

拿我们的工作来说,总有人抱怨广告占用了太多版面,也听人说谁踩了谁的线,是谁在本该截稿的时候还没拿出稿子来,或者是谁不管稿件资料如何就只管把自我的稿子放在头条位置……这样的状况我们几乎天天碰见,摩擦也不少见。但如果在摩擦发生之前,我们能够尝试着将心比心,或是设身处地,有些摩擦和争议说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持续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理解这个考验。换句话来说,事已如此,生气并无用处,又何必拿别人的错惩罚自我?所以,还不如一笑而过。

或许,我们能够学习作者避免烦恼的一些方法:

1、如果有时间去烦恼,就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工作;

2、持续谦虚绝不骄傲;

3、每一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着每一天烦恼一下;

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

5、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让我们以此共勉。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篇10

如果让我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钱钟书,当是:帅;思辨;幽默;谦逊。

认识钱钟书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去一个同学家,她大概也是爱书之人,藏书不少。而在“浩繁卷帙”中我一眼相中的是那本包着白色封皮的《围城》,恍若少女一见钟情,对着它居然还有点脸红心跳。也许“初恋”太过暴风骤雨,也许当时阅历尚浅并未能体会书中旨趣,借来的《围城》并没有仔细地阅读,兴奋劲儿过后书就被搁置了,以致于现在让我回溯书中内容,除了主角“方鸿渐”和那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外,我一概都不记得了。

喜爱上钱钟书时已经是高中了。当时不知道在哪儿看见一张钟书先生年轻时候的照片,英伦风,书卷气息扑面而来,帅得简直人神共愤。我想,大抵女生也是视觉性动物,看到美好的。人或事,荷尔蒙、多巴胺都会胡乱分泌,至少彼时彼境的某高中女生的确如此。

如果没记错,读《伊索寓言》一篇被当时的高中教材收录,文章就儿童是否该读寓言展开论述,而喜爱钟书先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源于该文吧,其中的一些哲思至今我还在时常咀嚼。钟书先生写到“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育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以为人事里的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事有凑巧,大学时候,老师给我解读《道德经》,他说,“因为没有标点,所以读者有了更大的解读空间,我们现在普遍认为老子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我认为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按照古人们“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朴素哲学观来看,我倒觉得老师给我的解读似乎更符合当下现实社会的逻辑。人是社会性、情景性动物,没有纯粹的好坏之分。如今,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再不敢简单地以“是非”“善恶”来妄断了,没有情境没有证据,求知真相的过程会被太多内外在的主观情绪干涉和影响(可能来自媒体刻意宣传,可能基于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正如胡适先生所说,我只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或许就是钱钟书先生给我种下的一枚思辨种子吧,当它再从外界环境和周边人物中汲取阳光雨露时,便会生根发芽逐渐长成。

钟书先生有三本大书——《围城》、《谈艺录》、《管锥编》,可惜我由于心存敬意与怯意,一直没敢翻阅,只断断续续地读了一点钱钟书的散文和关于他的生平趣事,期许自己能够“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其中,《写在人生边上》应当算是比较认真阅读的了。所以,别的书籍我都不敢妄加评判,唯独看过思考过的《写在人生边上》感觉自己还稍稍有些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