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精彩2篇)正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精彩2篇)》

时间: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精彩2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 篇1

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摘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识是成功的基石,智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实践肯定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了。

诺奖得主丁肇中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列举了古时名家的事例阐述这一论点,对于我们而言,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否也该有一颗积极探索,敢于实践的心呢?

拿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说,他的伟绩无疑是推翻了经典力学,使物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的物理学家说过,物理的大楼已基本建成,后人只需添砖加瓦便足矣。当时的爱因斯坦只是专利局里的一名小职员,但他很喜欢思考,一个偶然间的想法,使他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去证明,实践,从而也铸就了他传奇的一生。试想,若他只是灵光一现,并未反复推敲。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并没有这个名字。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生活的我们,很多时候只是一味接受,但不曾想过究竟是对是错,认为真理完全正确,可往往真理之中会存在很多小的纰漏,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不断探索追求实践,多问一句为什么,收益肯定多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 篇2

学习了丁肇中先生写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不仅认识到了一个新名词“格物致知”,还得到新思考。

这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为读者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告诉中国学生应怎样来学自然科学。

这个20年前的文章,现在读来仍然有它的教育意义,所以才会选到我们的课本中。照丁肇中先生所讲,是因为我们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以致于在功课方面十分好,但在研究或其他需要动手的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我看来,丁肇中先生所讲一点也没错。

确实,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它的弊病抑制了学生的自我创造创新能力。

动手是需要不断练习的。现在,我们学校教育大多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我们父母学校只关心一样——分数。记得一个顺口溜“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数固然重要,它能证明我们学业学得如何,关系到将来能否考上大学,将来的生活品质如何。

有时候,因为教学条件有限,做实验课时,老师在上面演示,我们在下面观察,很少有人人动手实验继而思考的机会。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它需要我们积极地参与进去。

如果我们一直围绕着考试分数转,很少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就会像寓言《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一样,以为天真的只有井口那么大。

其实,我觉得高分低能的人,不但指动手能力弱,也指交际能力差的人。

这几天,我听见阿姨在说,单位里新招进的几个大学生,上班都几个月了,每天上班不晓得主动打扫卫生不会去打热水,闷声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立马玩起手机当“低头族”,路上碰到了连招呼都不打,无视而过。

参加工作后,许多工作事情往往需要大家合作的,如果连基本的与人交往也不会,还谈什么迅速地融入集体,进而提高自己?

也许你做的一点点工作完成得不错,却举止不懂礼貌讲话不使用礼貌用语,你可能得不到他人的欣赏,反而会让人厌恶你。

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们还在学校里学习,有些教育规则我们是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学着多动手,让自己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因为你终将走上社会,与不同的人去交流合作。记住,不是社会来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