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精彩7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沉思录》读后感精彩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沉思录读后感 篇1
《沉思录》,一位古罗马时期的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缩写的哲学书。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倍感吃力。于是,又细细的品读了第二遍,读感略有改观。
这是我第一次能深入的啃下哲学类的书籍,书中所写的内容有的让我灵魂一震,有的让我味如爵蜡,有的让我不置可否。几千年以前的哲学,任然能用于我们现如今的自身、世界、人际关系、自我和谐、面对死亡的态度、面对别人的态度等,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那时候的生存、社会的发展程度、个人心智的成熟程度完全不及当代,却从此书中能找到适用于现在的信条,让我倍感震惊,这是何等的哲学智慧才能达到的啊。
本书内容主要讨论斯多亚派哲学,以伦理学为主。探讨的是如何面对死亡、如何看待自然之道、如何理解灵魂、如何运用灵魂去做正直的人、如何用你的理智去处理烦恼、去处理人际关系、去处理灵魂与肉欲的关系。看的时候,我联想到王阳明的心学,发现贯通之处众多。现摘抄一小部分内容,以供鉴赏。
1,有很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绝,但一般普通人则只是探求而不能禁绝。享受而不逾度,禁绝而不以为苦。
2,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你的生命已日薄西山,你却仍不关照自身,而是将幸福寄予别的灵魂。(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向自我寻求答案)
3,宇宙即变化,人生即主观。(你所面对的世界是你的主观世界,你的主观什么样,世界便是什么样的)
4,一切事物如果有其自己的任何美妙处,其本身便是美的,无需旁求,赞美并不算其中的一部分;受赞美并不能使它变得更好或更坏。
5,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承当而便成为幸事。(你所面对的困难是提升你自己能力、心智方面的重要台阶)
6,你时长怎么想,你的心灵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熏染的。不断的用这些思想去熏染它。面容是由心支配,由心得到它的形貌与气色,若心不能支配自己的形貌与气色,那是可耻的。(相由心生)
7,有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了吗?这是他的事。他的脾气是他自己的,他的活动也是他自己的。(王阳明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你只需要关注你自己的内心,他人的所做所谓是他人的事,你无需关注。)
8,宇宙的本质是驯良而柔和的,控制宇宙的理性是无意为恶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9,在生活中,肉体尚未屈服而灵魂先行屈服,那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当心你的神圣的部分已屈服于那卑劣凡俗的肉体及其粗浊的乐趣。(灵魂要控制你的肉体和欲望)
10,每个人的价值和他所感兴趣事情的价值是可以等量齐观的。
11,对东西发怒时无益的,因为他们毫不介意。(重要的是你主观上如何看到他人,看待事情)
12,向内看。善的源泉是内在的,如果你肯发掘,它便会不断的喷涌。
13,完美的性格应该是这样的---过每一天就好像是过最后一天似的,不激动、不麻痹、不虚伪。
14,毫不狂妄的接受,毫不踟躇地放弃。
15,我若是痛苦的,那是不对的,因为我从来没有故意使别人痛苦过。(请善待自己)
16,今天我脱离了一切烦恼,也可以说是抛弃了一切烦恼,因为烦恼不在外面,是在里面,在我自己想像里。(烦恼就是你主观想象出来的,而不是强加于你的)
17,你遭遇无穷的苦恼,只因你不满足于“理性之按照其组成部分”去行事,不必再多说。(注意你的控制欲)
18,做每一件事,逐步停下来问自己:“死亡是不是可怕的,为了不能做这一件事?”(既然不会死,那就去做,去爱,但是要合乎道义,在不能伤害他人的基础上)
19,老实讲,对他们发怒乃是一种脆弱的象征,和畏首畏尾受吓让步是一样的。(发怒源于对自己的无能懦弱)
20,每个人追求于他自己有益之事,是可以谅解的。(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人性中必存在的,对别人有益,对你无益,是可以存在的。所以,你不必去发怒,看到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可以产生谅解的感情)
21,对“一切人生遭遇”感到惊讶的人,是何等的荒谬可笑。(两点,一是顺其自然,二是所有的遭遇都是你自己亲手选择的结果)
各位看官是否能通过上面的句子引起自己的共鸣,因为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是以笃行实践的孔门哲学为其根基,益以佛学的圆通深邃和理学的玄妙超绝,可以说是把宗教与伦理溶于一炉,这样使我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哲学思想。
《沉思录》读书心得 篇2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所处混乱世界之身的感受,在他的书中阐述了灵魂和死亡之间的关系,解析个人的美德、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的社会,常常需要自省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不仅要思考,而且还付诸行动。
奥勒留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希腊文学、修辞学、哲学、法律和绘画。在他执政的近20年里,古罗马帝国遭受了洪水、地震、瘟疫、饥荒、野蛮人入侵和军事叛乱等天灾人祸。
尽管他用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不知疲倦地工作,但他还是无法阻止古罗马帝国的衰落。
国家责任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遭遇的痛苦经历使他陷入极大的悲观主义,他所能忍受下来的是因为哲学。他试图通过“哲学冥想”来逃避世间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
从马可·奥勒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是一个用地位、金钱和外表来衡量的人,也是一个自省、自律、敢于挑战自我的人。
在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不可避免地变得焦躁不安。要保持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地与自己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加强学习,不断地分析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善自己。
经常反省自己的责任感,始终想到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马克·奥勒留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了名声和荣耀之后被遗忘,有多少人在赞美他人的名声和荣耀之后死去。”“最长的名誉是短暂的。”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牢记党和人民的大义,立足本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热爱岗位;我们应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自己的工作失误,必须勇于承认,主动挑起责任,为企业树立信誉,积聚实力。
正如马克·奥勒留写道:“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一个人的良好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在本职岗位上做到不唯上,不唯利,不为名,如马可·奥勒留一样常思"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要做到为百姓做事,为百姓着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沉思录读后感 篇3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读后感5
读《经营沉思录》时,一开始觉得很乏味,可是在读完第一章时却发现:这都是我们明白的道理,可我们却没有遵循,这本书正是告诉我怎么样实践它。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与人要相互体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闹翻,我们要学会忍耐,学会避让,因为愤怒就是在摧残自己。像这样的道理,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想,如果我们想做好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虽然有些有点难,但是难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松下幸之助能把最深的道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来,靠的就是他的用“心”,用心工作、用心为人、用心学习,用心领悟,只要本着正确之道去用心,所有的问题都是能迎刃而解的。《经营沉思录》给我的启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条。
读《沉思录》有感 篇4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日记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
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很多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
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
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有感 篇5
做符合本性的事,做有益于身边的人和自己的事,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循规有矩。这是最近从中得到比较有感觉的想法。如孔子所言“不逾矩。”
如果有什么人做错了事,那么损害的是对他自己。但也许他没有做错事。这是自己觉得最难想通和去处理的。
最近我尽力挽回失去的东西,用尽浑身解数去讨好它,而她却将一块巨大的石头堵住我走出深井的路口。我也不畏惧死亡。我可以学习李广骁勇抗战,我也能委曲求全。无论怎样,一切都是为了它的回心转意。而最后的无言以对那一刻,我确定错误的故事开始了,悲惨的结局诠释这个没有人的夜晚的凄楚。
愁脉脉,恨君不似江楼月,未满还亏。
在这个多愁的季节,许多人会选择情感寄托。风花雪月。柔情蜜意。多么令人窒息。
那一刻的谢意,我辞去千百年的爱意。
认识之前,我倾尽所有的诺言。当诺言变成白纸时,我已经丧失本性。可不曾为本性做出什么事。而按照本性做的事情往往是x的。因为不能控制对它的依赖。
而本性正常的我没有做错事,真的有伤害是自己。
走过忧伤之路后,做些有益于双方的行为,而不是单单沉浸泡于那段伤疤回忆。按照书中说的,不要无知的作无谓的交谈。我会说些让人喜欢又伤心的话,却是真的想让喜欢的人不要离开我。而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才证实我的无知。要不我怎么对它念念不忘呢?身边有那么多值得我珍惜的人。
我换发型,换手机号码,换装饰来修整我整个枯黄的身躯。
我选择与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只是有某种它能够是一直以来我信任的,它也信任我的甚至超过亲情的关系的。这也是本性做的事。
告别过去,迎接未来。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这是最近必须做的。否则我永远做着不是错误的错误事。
别以为走了乌云就是雨后的天空,别以为走了狂风就是宁静的空间。
我继续下去做值得的事。
本性难移啊!
沉思录读后感 篇6
《沉思录》,书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静下来阅读并思考的一本书,这是古罗马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与感悟,是一部直抵人灵魂深处的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多年前,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得知此书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精读百回的枕边书,心中顿生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总理这样的情有独钟、青睐有加呢?满怀期待,四处找寻,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书店里我找到了这本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印制的微型书。
回家后随手翻阅,能读懂的段落并不多,对于好多语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过几天,这本书便被我遗忘在了书柜的角落里。时隔几年以后整理书籍时,重又翻开了此书,细细品读,才发现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是这几年的生活积沉,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对这本书有了重新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从前晦涩绕口的语句,而今成为了箴言警句、谆谆教诲,点亮了我的智慧和心灵之灯。
沉思录读后感范文 篇7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如今的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走上的却是争名夺利,不惜尔虞我诈的道路。但当今天读到《沉思录》中“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一句时,我却被震撼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收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人物。经过此思考过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正如《养一点静气》所提倡的那样,在名利场中的我们,应当给自己留下一点静气,时常想一想,我到底要的是什么?过分的激情和欲望自然就可以烟消云散,心境自然可以豁达泰然。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