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很棒读后感范文【优秀9篇】》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 篇1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且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语文课。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 篇2
美国的一位聪明妈妈就成功地想出了解决办法,她就是Janelle Burley Hofman。Hofman给自己的儿子买了部iPhone手机,伴随这部手机的还有一份文件,用来保证自己13岁的孩子Gregory在使用智能手机的同时学会节制和承担责任。有意思的是这份文件并不是几个简单的原则,而是一个写满了18条规定的“合约”。
以下是“合约”全文:
亲爱的Gregory:
节日快乐!相信你现在肯定会为拥有一部自己的iPhone手机而倍感兴奋。你现在已经是一个13岁的男孩了,而且是一个负责任的男孩,所以妈妈认为你完全有能力用好这部手机。但是想要接受这个礼物你必须接受合同里面规定的约束。我希望你能够理解,只有这样,妈妈才能把你抚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而且能和先进科技“和平共处”的男子汉。希望你能自觉遵守而不是被动地受约束。如果你不能做到以下18条规定的话,我只能将这部iPhone手机收回。
1.首先要声明的一点是,这部iPhone手机是我的,是我买的这部苹果智能手机。现在我将这部手机借给你使用。妈妈是不是很伟大?
2.我在任何时候都有权知道这部iPhone手机的密码。
3.如果手机响了就接听,这毕竟是一部手机。接听电话时要注意礼貌。如果来电显示是妈妈或者爸爸,你更要接电话。不可以忽略妈妈和爸爸打来的电话,绝对不允许有这种情况发生。
4.在有课的时候,每晚7点半要及时将手机交给妈妈或者爸爸,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在晚上9点交。晚上我们会将手机关机,在第二天早上7点半开机。在给你的同学打电话时一定要尊重别人家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希望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尊重我们的家庭,那你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5.不准带手机去学校。如果你需要和别人通过手机联系,能打电话就别发短信,这是生活的基本技巧。
6.如果手机掉马桶里、掉地上或者丢了,你必须对因此产生的维修或者购买新手机的费用负责。你可以割草坪、照顾小孩来挣钱,也可以将父母给你过生日的钱攒起来。上面我说到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大,所以你要提前做好准备。
7.不允许使用科技伎俩来撒谎或者欺骗别人。不准用手机说一些伤害别人的话。
8.如果有些话你不想当面或者在电话上和别人说清楚,不准用手机发送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表达。
9.如果有些事你不能在家里和父母说的话,更不许通过手机发短信、邮件等方式向别人表达。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
10.不准用手机浏览色情信息。只能搜索那些你可以在父母面前拿得出手的问题和信息。如果你有什么问题的话,最好当面向人请教,尤其是妈妈或者爸爸。
11.在公共场合要么关机,要么调成静音放起来。特别是在餐馆、影院或者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孩子,你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人,不要因为这部iPhone而改变自己。
12.不能发送或者接收带有你(或者他人)身体隐私部位的图片,更不能以此为乐。虽然你很聪明,但是有时候会有人诱惑你这么做,我相信聪明的儿子知道如何拒绝这种人。一旦你这么做了,你很有可能会毁掉你的大好年华,甚至你未来的大学生活。网络实际上要比你想象的复杂,有些事情一旦发生了就很难去挽救,尤其是那种能败坏人名声的事情。
13.不能用iPhone手机录制特别多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其实你根本没有必要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记录下来。好好过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会存在你的记忆当中。
14.外出的时候把手机留在家里是一种安全而又明智的决定。这毕竟是一部手机,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学着过一种不带手机的生活。这样你就会比那些社交控、微博控更强大,因为你能够坦然地过一种没有手机和网络的生活。
15.尽量下载一些新鲜的或者经典的音乐,不要和你的同龄人一样都听相同的歌曲。你们这一代人对音乐的接触要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代都方便,所以妈妈希望你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16.时不时地玩一些单词游戏或者脑筋急转弯等益智游戏,这对提高你的智力有帮助。
17.要对现实生活充满兴趣,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倾听小鸟的叫声,时常出去散步或者和陌生人谈话,要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
18.如果你因为这部iPhone手机而将自己的学习或者生活搞得一团糟的话,我会将这部手机收回。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坐下来好好谈谈,然后我们再重新开始。请你记住,我亲爱的孩子,妈妈和你都在学习,我是你团队的一员,我们永远会在一起的。
我希望以上的这些条款你能够同意。实际上这份合同里面所列的注意事项不仅仅适用于这部iPhone手机,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在你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而且充满变革的世界。妈妈相信你有着强大的意志力,相信你不会沉迷于这部iPhone手机。爱你,我亲爱的儿子。节日快乐!希望你能喜欢这款很棒的iPhone手机。
中国网友读后感
孩子们说:
@Jane猫猫:神马,18条?!有没有搞错啊!好吧,妈妈,你赢了!我宁愿不要iPhone了。
@西元逆风:我妈妈才不会这么有耐心去整出18条规矩,她只会吓唬我没收手机,不过只是说说而已,我倒是希望先说清楚,别事后找事儿。
@藏不住秘密的小白:约法三章也好,免得我在用手机的时候,爸妈在旁边指手画脚,18条以外就管不着了哦。
@慕白lee:哇,终于等来期待已久的苹果手机!不就18条嘛,没什么大不了的,28也不怕。
爸妈们说:
@西西贝贝:手机使用规范只是生活中孩子与外界接触的一个小缩影,能让孩子明白很多与人交往、互联网安全的事情,而且13岁孩子正处于叛逆期的早期,父母引导得好,应该能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水一方:让孩子把手机留在家估计不大现实,初中孩子上学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了,还有带平板电脑去的,不让孩子带手机似乎也说不过去,矛盾中。
@刘长春:手机丢了让孩子赔?这倒是不错,让孩子明白使用有度,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价值。国外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限制他们的行为规范,这点值得学习。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 篇3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生1:课文主要讲白骨精想吃唐僧肉,第一次变成了村姑,孙悟空劈脸一棒,白骨精虎化成一溜烟逃走了;白骨精第二次变成一位老妇人,悟空当头一棒,白骨精又用法术脱了身;白骨精第三次变成一位白发老公公,孙悟空一棒打死了它。
师:故事大家读得都很明白,概括来说,就是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情节非常相似。同学们平时在写作当中写情节相似的事件一般怎么写呢?
生1:我会选一件详细,其他的略写。
生2:我不敢写那么多的事情,一般只选一件来写,不然的话,读起来都差不多,觉得很单调,老师您还会说我们唆。
(其他学生纷纷应和)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咱们今天就向作者吴承恩学一学如何写类似的事件。请大家对比读写“三变”、“三打”的段落,找一找其中的变化之处,做上标记。
评析:一线老师都知道,学生写人时多有将人物写成纸片的毛病,无法丰满,即使懂得用多件事情表现人物,但又会走入表达单调甚至唆的境地。针对这一现象,师直指阅读重点,从读开始,学习这种“三”的变化描写方法,将品读人物与品鉴写法一并引出,自然而然。
二
生1:我发现白骨精三次变的模样都不相同。
生2:孙悟空三次打的力度也不相同。
师:哦?
生2:第一次是劈脸一棒,第二次是当头一棒,第三次是抡起一棒。
生3:孙悟空第一次打的时候说她是妖精,是来骗人的,第二次什么话都没说,第三次呢,请神仙来作证,还把棍子藏在身后,最后才把妖精打死了。
师:你很会读书!
生4:我发现每次打完之后,唐僧对孙悟空态度越来越“深”了。
师:什么意思啊?
生4:孙悟空第一次打死白骨精后,唐僧只是责备他,第二次呢就念二十遍紧箍咒,对孙悟空越来越生气。
师:老师以为大家只能够发现前面的两点,变的方式不同,打的方式不同,没想到还有同学发现了唐僧的态度也在变,的确都很会读书。
评析:品读孙悟空坚定、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形象,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同样也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一番,课题中的“三”字就是一个切入点。
三
师:看来吴承恩是很有心的在写这三打,每次都得写出不同之处来。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多麻烦呀,不如写一棒打死不就完了吗,多省事儿呀!
生:那好像就不精彩了吧?
生:故事也不具体啦。
师:那就写四打、五打、六打好了,更加具体了。
(学生纷纷表示不行,可也说不出为什么不行。)
师:常言道:事不过三,凡事都有度,汉语言中“三”常常代表着一定的度,你们看,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那是――
生:三顾茅庐。
师:武松过景阳冈时喝多了,因为他不顾酒旗上的几个大字――
生:三碗不过冈!
师:你非常想念某个人,那叫――
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学生因为对“三”字的发现兴奋不已。)
师: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再读课题,想一想,作者吴承恩通过这不多不少的“三打”想表现什么?
生1:这白骨精被打一次,变一次,还是想吃唐僧肉,真是妖性不改。
生2: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白骨精也能多变,真是道行不浅呀!
师:我来请同学读一读这妖精的三次出场――
师:变的次数真多!这三变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1:白骨精用了连环计呢。
生2:真是狡猾,用了美人计,还装可怜,博取唐僧的同情。
师:三变,白骨精真是诡计多端!
(师引领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品读孙悟空的三打,学生能够自己感受出孙悟空的机智、聪敏,对师父忠心不二、嫉妖如仇的个性。)
师:妙用“三”字,可以丰富人物形象,让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里,有不少章节都用到“三”字,请同学们课后找出来读一读,好好品味一下“三”字运用的妙处。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搭建舞台,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三、开拓思维,张扬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四、反复朗读,感悟精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发挥特长,品味成功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 篇5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使教学内容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课堂上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对问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才会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会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使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如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都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通过理解内容、积累词句既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或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并在其完成的情况下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努力一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答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做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进取心。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 篇6
1.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3. 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4. 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5. 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 篇7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能力 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
读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写记的实践。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读写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记。用笔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做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勤做笔记可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读后做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4)默读。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5)与人分享你读过的好书。古人云“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会与同伴分享读书的乐趣,把读书的喜悦扩散,这样可以收获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
(6)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课改后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宽裕,首先,合理利用零碎时间,例如,在课间或饭间读一篇简短的文章;其次,利用整块时间,在保证休息的前提下每天晚上用四十分钟的时间集中精力的读一篇文章并记下读书心得,照此法练习,不出半月学生便可感受到自己阅读能力的明显提高。
三、要精讲多读,注重学生情感的融入。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然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教师再适当引导。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这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个性化阅读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学生的一切,使学生受益终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从识字阶段向阅读阶段过渡,加强这一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指导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四、尊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 篇8
一、 在“预热”中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
预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课前交流。好的课前交流,不但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还能快速地把握住教学的起点,利于执教者根据教学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如著名特级教师胡君执教《四季的脚步》时的课前交流:
师:听说咱们班同学非常爱学语文,课外还收集了许多好词佳句,是这样吗?
生:(非常响亮)是。
师:多么自信的回答!那么,能不能来几个有关描写春夏秋冬的好词?
生:春天的好词是……
师:不用说“春天的好词是……”,请直接把这个好词说出来。
生1:春暖花开。
生2:丹桂飘香。
生3:鸟语花香。
生4:生机盎然。
生5:百花争春。
生6:百花齐放。
师:还可以说是百花——
生7:百花争艳。
生8:百花怒放。
师:冬天呢?
生9:银装素裹。
生10:冰天雪地。
师:咱们班的同学确实名不虚传。一年四季真是美丽,刚才听你们说得这么开心,我也想说几个,行吗?
生:行。
师:如果你们知道的就一起说出来。春回——
生:春回大地。
师:真不错。花红——
生:花红柳绿。
师:声音越来越整齐了。夏日——
生:炎炎。
师:蝉叫……
(学生回答不上来)
师:夏天有蝉叫,还有什么叫?(老师动作提示)
生:青蛙叫。
师:前面蝉已经用“叫”,避免重复,后面不用“叫”,用——
生:鸣。
师:连起来。
生:蝉叫蛙鸣。
师:很好。金秋——
生:时节。
师:瓜果——
生:飘香。
师:寒冬——
生:腊月。
师:瑞雪——
生:兆丰年。
在这一预热中,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描写四季的好词,既是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情,把握教学的起点,为后面的教学定准了起跑线。后面的教学中,胡老师关注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二、 在“交流”中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
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时,在切入课题后不会马上赶着学生快速前进,而会有意地停下脚步,看似在与学生闲谈,实则是在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定准本堂课教学的起点。
如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执教《小镇的早晨》,切入课题后,与学生进行了如下交流:
师:你们课前已经做好了哪些准备呢?
生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了。
生2:我们前后几个把第一自然段都背出来了。
生3:我还知道课文是分为三个方面写的:先写小镇是恬静的,再写小镇是热闹的,后写小镇是欢乐的。
师:谢谢小朋友,谢谢!你们的语文老师真是太难为你们了!
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交流,却让吉老师及时了解了学情,确定了准确的教学起点,及时对自己原先的教学方案做了改动,没有再在读准、读顺课文上花力气,而是直接进入品词析句环节,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 在“审题”中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
题为文之眼,许多文题恰是课文的精华处。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在审题中了解学生的学情,便于把握住教学的起点。
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他是这样引导学生审题的: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孙老师最喜欢发言的同学,讲对的表扬,讲错的还是表扬。
生: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
师:听到没有,这就是问题,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呢?你很会思考,请坐。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原因是什么?
师:原因是什么?换个角度来问,基本一样,还是一个问题。
生:林冲打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生:洪教头是谁呢?
生: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而不是拳打洪教头呢?
师:她关注“棒”打,而不是“拳”打。不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而是棒打洪教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很会思考。
生:最后是林冲赢了呢,还是洪教头赢了呢?
师:他关注他们的结果。
生:林冲是怎样棒打洪教头的?
师:同学们都很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在这一审题的过程中,孙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与文本进行碰撞,引爆了思维的火花,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审题时的一个个问题,折射出了自己的学习水平,教师透过此,迅速捕捉住学情,把握住教学的起点,知道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
四、 在“质疑”中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
学生初读课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也是快速把握教学起点的有效方式之一。
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古诗《草》,他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这首诗是写草的,我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哪儿看不懂?
生:“离离”看不懂。
生:“原上”我不懂。
生:“一岁一枯荣”我不懂。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不懂。
师:干脆一句话:都不懂!(笑声)没关系,于老师帮助你们读懂。
“都不懂”,这就是教学的起点!于老师通过让学生质疑,快速地把握住了这一教学起点。后面的教学中,于老师就是以此为起点,把重心放在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上,也就上演了一幕幕永恒的精彩。反观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学生还没读懂意思,教师就着力于意境、情感等方面,这种不关注教学起点的教学,当然是低效的。
五、 在“检测”中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
检测,是快速把握教学起点的重要方法。检测内容可根据文本、教学需要而选择,检测方式可根据教师的习惯与实际需要而确定,一个宗旨,必须能准确预测学情,把握教学起点。
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设计了这样一个检测: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生词很多,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会读。(出示第一组词语:镜子、委屈、告诉、疼爱、走一趟、贮存、养料、足够、多亏)
生:(纷纷举手)我会读,我会读。
师:(故意地)老师没有教,你们都会读啦?我不信!你来读。
生:(读词语,将“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老师还没教,八个词你已经读对了七个,真了不起。哪一个没读对,老师不告诉你,请你听其他同学读,看能不能自己发现。
生:(读词语,全部读对了。)
师:你真了不起!介绍一下,怎么会读的?
生:我昨天预习过课文。
师:你已经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祝贺你!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自觉就好了。
师:(问刚才没有全读对的学生)发现了吗?
生:我把“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高兴地)你能通过倾听别人的朗读发现自己的错误,真会学习!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 篇9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的评价:“好”“你真棒”,这样一概而论泛泛地评价,有些学生已经感到麻木了,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难以找到改正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教例:鲁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11课《我多想去看看》(出示课文语句:“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师: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读这句话?生1:(学生语速很快,读出了急切、盼望的心情)师:是呀,我们多想现在就能到天安门去观看升旗仪式啊。生2:(学生仰着头,读得特别慢。)师:你把观看升旗仪式的“自豪感”读出来了。生3:教师,我有不同的读法(读句子。)师:呀,听到你读,我们都想让你带着我们快点去看呢师:同一句话,同学们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大家个个都是读书小能手啊!一年级教学中,朗读有三个要求:一读正确;二读流利;三读出感情。首先,读正确是基础,如果朗读时出现了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其次,要读得流利,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这一要求;最后,要有感情地读,这个要求没有明确的标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章基调的把握也不同。在《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片断中,学生的理解就产生了分歧,对此,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因人而异,明确地指出学生朗读中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说:“读得真好、读得真棒”,让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走进生活。
二、课堂评价、焕发活力
以往的课堂上,“棒、棒、你真棒”的激励语言是教师们惯用的,发小星星的激励手段也是教师常用的,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真的适合学生吗?现在发小星星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了,学生手中的小星星已经开始泛滥了,学生不再与学生攀比谁得的星星多,而是对此不屑一顾。因此,现在的教学中一定要慎用小星星,将这样的物质激励的方法转换为精神激励的方法,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致。充分利用好课上的35分钟,准确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此提出恰当的、灵活的、多样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同时也避免了评价的表面化和空洞化。例如,言语激励“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演讲让大家捧腹大笑”“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你读得好像一个小播音员一样”;肢体赏识:送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大拇指;实行奖励:发给读书多的学生“故事大王”的称号,或者简单的物质奖励(铅笔、橡皮等)。教师及时地肯定与鼓励,学生参与性地评价,使课堂形成了一种互评互析的评价伙伴关系,实现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的过程,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这样的35分钟,师生共同参与,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学生也更加喜欢这样的课堂。评价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通过评价可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