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7篇】正文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7篇】》

时间: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的《最后一课》的读后感【7篇】,欢迎参考阅读。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1

小时候,当失去一件可贵的东西,母亲总是哄着我,把我从绝望中带出来。当今天,我读了《最后一课》后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心痛,真正的离别……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讲了阿尔萨斯被敌人侵占后,师生们又气愤又沉痛地上了最后一课……读第一遍时,我读不出什么门路,可当我读第二遍时,师生们的沉痛我可以理解,人民们的愤怒我可以明白。敌军们简直如虎如狼!多么可爱的家园被他们的一声号令搞得心灰意冷……我很敌人,恨爱搞破坏的人,更恨那些厚脸皮的“狼狈”!

当我读到韩麦尔先生自我批评时,我就感受到了:老师是爱学生的,小弗郎士也是爱学习的,同时也是爱老师的!

“法兰西万岁!”没错,侵军就是法西斯。幸福的人被敌人赶走,美好的村庄被侵占,这都不是人做出来的!韩麦尔先生的话是对的,只要心中不灭,就算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仇依然可以报的!

韩麦尔先生,加油!我支持你!永远支持你!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2

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中,“我”曾三次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这句似乎很平常的话语,却反映了“我”对先生的深刻的忏悔,从而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复杂而又崇高的内心世界。

文中当小弗郎士走进静悄悄的教室,听先生用“有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讲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心里“万分难过”。他为“从前没有好好学习”,随便旷课而懊悔。此时,他不但不觉得“课本”、“语法”、“历史”讨厌,反而觉得像是“老朋友”。想到先生马上就要离开了,“再也见到他了”,他在不觉中忘记了先生的惩罚,忘记了挨的戒尺,现在,他只觉得先生“可怜”。韩麦尔先生的确是个值得可怜的人,作为一个法国人,一个法国教师却不能上法语课,先生的心理是多么的难受啊!就要离开四十年来一直生活工作过的可爱的学校,离开他的小院子,他的学生,离开那些“擦光了,磨损了”的“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离开了已经长高了的胡桃树和他“亲手栽的紫藤”这些“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怎么不让人感到可怜呢?

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然而它又是伟大的人。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郑重地穿上平日不穿的“漂亮的礼服”,表示他对市区国土的敬意。在讲授这最后一课时,他耐心地讲解,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部交给他的学生,表到了他对祖国语言的无限热爱。当听到教堂的钟声,听到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他站立起来,脸色惨白。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的大字。我们从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切齿的恨。课文正是通过对难忘的最后一课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可怜”而又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3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这正是法国大作家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

正如都德所写“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可是,你明天也这样想呢?所以,时间就会偷偷地从你身边溜走,而你也将变得一事无成。或许,你会说,我是有计划的,每次只玩几分钟。但是,你可曾想过,你总会下意识的多玩一、二分钟。就这样,你每次都会浪费一、二分钟,每天都会浪费少则五、六分钟,多则十几分钟,这样,你一个星期就按每天五分钟来算,就浪费了半个多小时,你一个月呢,你一年呢,你一辈子呢?更何况能控制成这样的人简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有些人喜欢在网上看漫画,连载小说,通常想只看几分钟,去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看了几个小时。记得有一句话,一分钟真的很少,但千万个一分钟聚集起来,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其实,能上学是多么的幸福,很多贫困的儿童、不幸的儿童在以前还无法上学呢。他们总是对能上学的孩子十分羡慕,但我们呢,因为一些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古文而想放弃学习,视学习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文中的小弗朗斯也是如此:“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可是当他得知,以后永远都不能再上自己令头疼、烦恼的法语课时却“心里万分难过”却发现自己“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很多东西,往往只有失去才会珍惜。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在自己还拥有它的时候珍惜它呢?我们为什么不能不骗自己呢?我们为什么不明白其实好多你不喜欢的东西才是对你最有益的东西呢?为什么?为什么……

让我们珍惜上学的机会、父母的爱、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苛刻、长辈的严厉、朋友的劝导……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4

一天,她正在讲课,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讲台上。翻越了夹金山,还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党岭山又横在他们面前,一些年龄大、身体弱的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有的倒在雪里就永远起不来了。"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5

日前,在整理书柜时,偶然的发现了《最后的演讲》一书,我不禁的读了起来。

《最后的演讲》是由一位得了绝症的美国人----兰迪鲍许所著。他在46岁时便得了胰脏癌,来年医生便对兰迪鲍许说:“你大概只剩几个月可活 了!”作者当下非常震惊。但兰迪鲍许还是以非常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认为自己是少数中可以存活下来的人,另外他还受邀了卡内基美隆大学所举办的演讲,当然 它的乐观以及幽默也使听演讲的人爆笑声不断,并且也让观众印象非常深刻。

在“最后的演讲”这本书中,提到了作者兰迪鲍许的人生观,他的人生观跟一般人比较起来就是看的比较开,他的乐观让握印象深刻,不会跟别人计较东计较 西。而且对于有些事情,他看得角度跟别人看得不一样。所以他也才能乐观的看待自己的人生。在这本书中他也提到了他的小时候的梦想,他的梦想也许跟别人差不 多,但也告诉了我们一句话:“如果小时候的梦想是正面的,就要去实现,否则错过了就来不及了!”在这本书中让我获益良多的是兰迪鲍许告诉我们两句话: “我们改变不了上天发给我们的牌,但我们可以决定怎么打这手牌。”还有乐观以对,用心、认真的过每一天,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觉得要把握当下,要善用、规划时间做一些该做的事情,因为如果刚好像兰迪鲍许一样得了绝症时,想要再做也来不及了。其实有时候我 也像兰迪鲍许一样有同样状况,只不过他是绝症,我是突发事件。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在看书,原本以为还有好几个钟头可以写家课。但不幸的是,突然我的双亲 叫我出去跟他们办几件事,回来已经是10点左右了,可是我还有家课要写,无奈的是我写功课写到了一点。而这也验证了作者所说的话。所以,就如史帝夫贾伯 斯所讲的:“人生苦短,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阴影下。”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6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兹和阿梅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

阿尔丰斯·都德,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美丽的普罗旺斯(Provence)。

因为都德家世贫穷,母亲又酷爱读书,所以自幼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1874年的《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让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作品都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1897年都德去世,葬入巴黎拉雪兹公墓。

人物生平

都德(AlphonseDaudet)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都德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

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故事集《磨坊书札》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

《磨坊书札》发表两年后,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出版。《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数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是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中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后被选入初一语文课本第6课。

但是同时,《最后一课》并没有有明显偏袒法国之嫌而是真实的反映了真实情况,虽然在17世纪,阿尔萨斯长期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并且说德语,法国是通过三十年战争中的侵略性行为掠夺来的,法国大革命以来阿尔萨斯人大多认同法国,并把德国视为侵略者。野蛮的普鲁士在入侵法国过程中大量屠杀阿尔萨斯人,这些在历史文献上是公认的。本文中真实体现了德国的侵略行径,揭露了德国野蛮屠杀的真相,突出了普鲁士的野蛮形象。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7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

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的《最后一课》,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学完之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平静。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本来生活地很平静,但是,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被迫改学德语,远离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