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正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时间: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自卑与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生活意义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2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自卑吗?”多半别人可能会说“不,我不自卑。”可是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自卑。可能不是在现在,是在过去。也可能只是针对某一方面。但这种情结不会伴随一生。人非常聪明,会寻找方法让自己摆脱这种自卑情结。寻找自己的优越感。

我的自卑感是从上大学开始的,这种自卑源自于对比。来自小县城,一心只知道读书,在见识到了广阔的天地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别人会讨论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得名牌衣服、会用自己从来没见过的护肤品、会讨论各种自己不知道的时事要闻、会在讲台上自信满满的用英文演讲、会在辩论会场上激情澎湃、会嘲笑我带着东北口音的英语发音、会第一时间把院系的各大要闻,各种关系打听的清清楚楚。这对一个每天只知道学习,完全没有抬头看过世界的高中生来说是巨大的冲击,可这只能是冲击。

我凭借多年学习积累的自信笃定自己可以很快赶上。我用了整整三个月像刚学英语的孩子一样纠正每个发音。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去河边读英语。找各种机会练习英语交流。参加口才艺术课程,参加辩论赛彻夜准备。制定一年的提升计划。泡在图书管理看各类之前没听说过的书。听BBC、听VOA,参加社团,积极投身其中,学习法语。军训时也不放松。一切都那么充实,一切都在像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我觉得一切变得越来越好时一件事情发生了。我恋爱了。这种从未体验过得感觉让我放弃了一切计划,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一年后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失恋了,这次打击是致命的,让我对自己彻底失掉自信,在自卑中苦苦挣扎了六年。直到六年后我才找回了当初那个阳光自信,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自己。我愿意分享着六年苦苦挣扎的经历,以及慢慢找回自信的过程。

这件事之所以会产生致命的打击是因为它第一次让一个优等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会有结果。终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事。例如自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跟自己谈恋爱的人还要跟前女友勾勾搭搭。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前女友有足够的底气给自己打电话叫板。我当时给自己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爱我,并且渐渐的意识到让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爱上自己是不可能的。这种关系过于消耗人的能量,只能果断舍掉。

关系是舍掉了,但是这段关系给自己留下的影响和印象却如影随形。1它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让我觉得有些事情你再努力都没有用。2它让我觉得自己不可爱,让我觉得任何了解自己的人都不会喜欢自己。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别人就会讨厌自己。

自卑感的获得是一瞬间的事,但是把它驱逐出去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会因为别人告诉你你很棒就变得自信。也不会因为看了一些鸡汤和道理就能重得自信。他是一个一点点建起的过程。就像建一座房子,需要一块砖一块砖的垒上去,直到有一天自己抬头发现自信的小屋已经建起来了。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各不相同。有的砖代表你做成功的一件事,有的砖代表你跟好友一次愉快的出行,有的砖代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有的砖代表别人的肯定与表扬。可能开始有很久都垒不起一块砖,也可能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很多事,垒了很多砖。

对我来说你最初的自信重建,环境很重要。在一个相对平和温暖的环境里一点点的建立自信。从刚开始的听别人说,自己不敢插话,到渐渐的成为其中一员。慢慢给自己定位,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和业务能力,确保言之有物,至少做到准确,专业。让自己一点点的,从小的困难克服到大的困难。是打怪升级的过程。幸运的是又遇到了一个引我上路的人生导师。渐渐的这段自卑的经历就这么过去了,而我也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话和态度对自己产生怀疑。

自卑是一种经历,克服自卑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超越的过程。相信每个人都能克服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同,接受所有人都有缺点也有优点。没有人是完美的,相信即使不够完美,人生也可以很精彩。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3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4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经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5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6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7

《自卑与超越》的三条主线:社交、职业、、婚姻,也正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所无法脱离的三个圈子。阿德勒说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这种意义因人而异。儿童从小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继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对职业和婚姻的态度。

在《生活的意义》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种孩子: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儿童;二、被骄纵惯坏的儿童;三、被忽视的儿童。这三种孩子会赋错误的意义于生活。他们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也会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渐渗透到社交、职业和婚姻中。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犯罪;在对待职业方面,他们或许会将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总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们会因夫妻间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对生活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怎样使心灵拥有正确的思想,并使我们的肉体去正确地执行呢?书中,阿德勒多次提到“兴趣”与“合作”。人类总习惯于把过多的兴趣放在自己身上。现代的教育也证实了这点,人们太注重个人的成功,太强调我们能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我们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会对孩子说:“乖乖地把饭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饭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会对学生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就可以考上大学,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社会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现在夫妻的离婚率是越来越高了,不否认,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的确是个错误,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发现自己并没从这桩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钱、归属感、共同的语言等),于是就决定了离婚。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把太多的兴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太在乎自己,而忽视了别人。把更多的兴趣放在别人身上,但同时又不迷失自己,这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学会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课。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缓解生活压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会进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类得以继续繁衍。这里,我尤其认识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现代人的恋爱结婚自由有点让人担心,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更让人忧虑。失败的合作导致失败的婚姻,失败的婚姻有可能导致问题孩子的出现,问题孩子的出现便会给社会带来不幸。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种种摩擦,合作的结果是意见一致,并创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过父母间的种种不和,每场争吵最终以提出“离婚”来结束,但之后,一方的退让或双方的商洽和互谅总可以是他们和好如初。我把它归功于合作。之后,我查过他们的星座,双子的父亲和摩羯的母亲并不适合,,我这一举动似乎有点可笑。但是不管怎样,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这种玄幻的说法,因为我父母的婚姻关系已经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秘诀之一。

相信掌握“将更多的兴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学会合作”这两个技巧的人类会更好地发展。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8

花了好几个星期,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心理学畅销书看完了。合上书,作者举例说明的各种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有不少的收获。这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磨难颇多,阅历丰富,著作颇丰。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不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反而它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前提是需要我们超越自卑。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都能正确理解生活真正的含义。所以,本书从各个方面出发,向人们阐述怎样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更深层次的心灵的窥探: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往更高的方向的走。有了这种自卑感的存在,人们都会迫切采取行动来弥补这种自卑感。大多数人的方法不是去直面问题,而是通过另一种优越感的培养来麻痹和欺骗自己。这种方法不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困难越来越多,而人们对待困难的方式不是直面解决,而是逃避,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这里所说的优越感是用错误的方式追求得来的,那种通过与人合作、奉献社会的方式得来的优越感并没有错,反而是全人类所追求的东西。

这本书所呈现的案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让我对原来难以忍受的某些人的一些行为多了些理解,更能接受:许多行为的出现都是他们长久以来的经历、形成的生活模式造成的,他们的行为在自己的生活模式中是符合逻辑的。比如哗众取宠者,他们或许只是小时候被宠坏了,进入社会后他们不再是人们的焦点,所以很难习惯不再是焦点的生活,所以就奋力卖弄,其实只是想多一些他人的注意;而不合作的人也许还认为只要自己不合作,就还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比如说懒惰的人,也许只是想以“我只是懒,不是无能”作为逃避现世困难的借口,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能力是无人能及的;某些人,在一些方面不如别人,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也许走上了犯罪道路,做一些常人不敢去做、不会去做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自卑心理。比如说,我习惯于很低的自我评价,习惯于自我否定,反而是寄希望于他人的反复肯定。如果没有周围人的认可,我就会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转而很颓废的生活;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出众的容貌,没有让人羡慕的身高,所以我试图将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学习上,我自认为不努力学习就可以比别人优秀,而结果离预期很远……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需要更好地认清自己,更好地明白人生的意义,更进一步的直面人生。我不应该太过于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只要自己肯定自己,并从中获得满足,这样就足够了;我转变了获得优越感的方式,我开始认真学习,通过自己的汗水获得更多的知识,使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也会有自卑感。这就需要孩子身边的大人们予以正确的引导。一方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时期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会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来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更为密切。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与此同时,父亲也同样重要。他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和妻子合作,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好工作、友谊和爱情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教师相当于孩子的父母,在本书中,阿德勒对教师的评价很高:“教师像母亲一样,是人类未来的保证,其贡献是无法估量的。”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是何等的重要。对于那些犯错误的孩子,教师应该设法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因为儿童时期的错误和成年后的失败是一脉相通的。那些没有学会合作的孩子,之后的人生道路很难成功。教师应该培养孩子对别人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这本书对准教师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待犯错的学生,不能简单地责备处罚,而是应当帮助他找出最初的错误,并积极去改正;在创设班级氛围时,要营造和谐合作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本书中,作者还特别提出三种容易出现问题的孩子:生理缺陷的孩子、被娇宠的孩子以及被忽视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这三类孩子,要常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就需要我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要有良好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未来的我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为孩子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从而取得成功;在未来的教师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每一个孩子,为塑造他们的美好人生贡献一份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9

初次看到书名就是吸引我翻开此书的动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递进式的书名让我有十分有兴趣去阅读并且学习怎么克服自卑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毫无疑问,本书主要通过分章节阐述两部分的内容:认识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书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相结合,以自卑和超越这两个核心词组贯穿全书。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领读者去认识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身——心——灵的简单探讨,第三章对本书核心词组自卑和超越进行细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领域分阶段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术词语融入进实际例子和实物中探究深化阐述。

本书虽然存在心理学科理论,相对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许会有一点难度,但由于自身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会涉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因此基本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阅读完本书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写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当看完一章都会有所启发,是一本真正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好书。

自卑感其实每个人都会存在且不可消除,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面对自我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点相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落差感,从而形成自卑情绪。自卑本身而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至于自卑带来的影响在于个人和环境,尤其在于个人。于心态乐观积极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挖掘局限的潜能,从而完善自身,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长处;而于消极彷徨的人,自卑自然会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实承认,意识形态不利于个人和家庭社会的发展。

本书对我的另一个启发便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追求发展,横向的联系是交际圈行业圈的发展,纵向的联系便是个人身心灵的自我修正和自我发展,而无论两者中的哪一方面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性,通过社会联结人脉,资源,大自然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两者的关系则可细化到合作,我与世界,我与社会,我与他的联系。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明灯,并且学习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能够读懂作者的作品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于己而言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作者的作品《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0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明白什么是自卑,如何超越它,如何幸福地生活。

自卑就是当你发现自己在有些事面前无能为力,但是别人做的很好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落差感。

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自己对一些事情的无能为力,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本文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既然一个人无法脱离其他人而独自生活,那么生命的意义也必然存在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当中。所以你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将生命的意义从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调整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当你把注意力从自己的优越感转移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时,自卑就会淡化,另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你会选择合作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在心理上合理化自己的无力感,避免心理上的恶循环。

如何在社会中合作,如何提高自己合作的水平,如何在奉献自己和满足自己之间做平衡,是我下一步想要探讨的主题。

本书还提到了如何和朋友相处,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作用。

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开始转向如何在社会中协作,如何主动的去生活和热爱他人,如何和自己的自卑感和谐相处,真的是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虽然由于时代不同,书中的有些观点和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有些冲突,但作者对社会以及人性的探讨却仍然给我很多启发,感谢这本书。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1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

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get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

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

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

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

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

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

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

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

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

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

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

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

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培养孩子是长期的过程。

没有目标,我们就会在这条路上迷失自己。

而我们自己的迷失可能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可会在他人生的初期就走错了路。

前几年开始流行的一句话: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我觉得需要重新省视。

这句话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人把结果与目标混起来了,包括我自己。

于是,我们在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目标,迷失了方向。

通过读《自卑与超越》,我重新找回了:目标永远是最重要的。

有了目标,才能制定方案,逐步实施,阶段性回顾,调整方案。

结果与目标有差距是正常的,接受现在的结果,对标目标,调整方案,继续前行。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2

很幸运在我陷于人生低谷迷茫无措的时候,一直未曾谋面的书友赠予我这本书,又一次拯救我的心灵。上一次还是腿受伤的时候,有时让自己幡然醒悟的居然是不那么熟稔的远方人,人生就是这么奇妙。

生娃之前还坚持写读后感,生娃之后就找各种理由推延,这本书开启我写读后感的二次旅程。它提醒我知识有输入就要有输出,双向流动才健康。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会的线下交流会,软件上也听过讲解,这次看实体书,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与大多数西方心理书一样,长篇累牍,核心就那么几个知识点。

这本书其实就是讲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方面,我们都要对别人发生兴趣,并且互助合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希望改善当下的处境。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这个观点与许多书里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的“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也都是一个意思。

可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是会出现精神病患者、罪犯呢?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只想着自己,追求私人的优越感,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关心同胞,这样很容易产生对社会错误的看法。

当一个问题难得他无法解决时,他的合作限度便崩溃了。

我们在培养小孩的时候,也要让他多参与集体活动,在游戏中多强调合作而不过分强调竞争。

过分追求竞争对孩子是一种不幸,假如他击败了别的孩子,遥遥领先,他的不幸并不见得比屈居人后而万念俱灰的孩子少。

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他的目标将不会是奉献和施予,而是夺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

我们需要合作,需要看长远,需要共同进步,需要互相帮助,这是中西方达成共识亘古不变的道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解梦,个体心理学派与佛洛伊德学派不一样,我更赞同个体心理学派。

我不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遵循着和日常思维迥然不同的定律,我赞成阿德勒的观点--梦并不是与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表现一致。

假如我们在白天专心致志追求某种优越感目标,我们在晚上也会关心同样的问题。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

做梦是对安稳睡眠的干扰。只有在还没想出我们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只有即使在睡眠中现实也不断压迫着我们,并向我们提出种种难题时,我们才会做梦。

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

对此,我深有感触。白天对未知的焦虑与不安,在晚上像恶魔一样被释放出来,仿佛一整晚都在升级打怪兽,我与梦的纠缠似乎永无尽头。倘若可以画出来,大概可以画上好厚一本册子。

细细想来,晚上的梦虽然清奇鬼怪、不合常理,却都是潜意识里自己恐惧的全部投射。

书中说到,如果个人面临着一个他不希望用常识来解决的问题,他便能够用梦引起的感觉来坚定他的态度。

梦是常识的敌人,我们会发现有些不愿意被他们的感觉所欺骗的人,他们宁可依照科学的方法做事,这种人很少做梦或根本不会做梦。这一点我要学习我的老公,他不怎么做梦,他有他自己坚定的判断。

而在此我想提到价值系统。前日看《奇葩说》杨天真那期很受启发,真正成熟的人,从来都不跟随情绪做判断,而是制定自己一套稳定的价值体系,并依此行事。

这样,在你为人处世的时候,用这套价值体系去判断就好了,坚定自己的目标前行。

但凡与此相悖的,大可看做干扰项直接PASS,这会为你一心一意到达最终目的地节省不少时间与心力。这中间一定会有不理解,会有得失,不要怕,坚定心中的方向就好。

最后,我还是想以本书的中心观点“合作”结尾。以下是作者与病人的对话。

病人:“我做不到,我太烦了。”

作者:“烦恼就烦恼吧,没什么关系的。你只要偶尔想想别人就行了!”

病人:“我为什么要讨好别人?他们都不来讨好我!”

作者:“你要为你的健康着想,不为别人设想的人,以后也会吃亏的。”

结合自己的生活仔细想想作者的忠告吧,也许对你有帮助。或者直接翻翻这本书。不过我建议买二手书,关键观点都在前面。欢迎交流~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3

我们在夜里做梦,但在清晨来临时却常常将梦境忘得一干二净。看似水过无痕,毫无踪迹可循。但真的是这样吗?真的什么都没留下?

答案是:有的。

梦所带给我们的感觉还保留着。没有任何的画面,没有任何对于梦的解释,只有感觉久久萦绕。梦的目的必定就在于它们所激发出的感觉之中。而梦就是唤起感觉的工具与方式。之所以有梦,就是为了留下这些感觉。

做梦的原因:

做梦的时候我们总是独自一人。社会的要求所施加的压力不再那么大。在梦中的思想里,我们面对身边的形势时不必那么诚实。(为什么是“不必那么诚实?”)

只要没有紧张感,并且确定已经为我们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那么我们的睡眠就不会受到干扰。梦也是一种对于平静安宁的睡眠状态的干扰。据此可以推断,只有在不能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只有现实压力延及我们的睡眠,一直提醒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做梦。

梦里面暗藏着什么?

当人们回顾自己的过去时,他们会对当时的景象和事件加以筛选和编辑。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的选择是有倾向性的,他们总是从诸多记忆中选取那些能够为个人优越目标提供支持的片段。正是个人的目标决定了他的记忆。

同样的道理,在梦的组织构建过程中,我们所选择的素材也都是能够巩固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在面对特定问题时,揭示出生活方式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

就这样,事件的选择本身就喻示了:个人生活方式与其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之间的关系。要现实地直面这些难题,我们需要的是常识,但生活方式却坚持不肯让步。(不肯接受现实)

梦是由象征和隐喻构建而成的,隐喻是绝妙的表达工具,但我们却用它来欺骗自己。例:如果一个学生要面临着考试,问题很清楚,他需要鼓起勇气,运用常识来面对它。但如果在他的生活方式中存在着逃避的因子,那么他就可能梦到自己身处一场战争之中,正在打仗。他将这个直白的问题隐喻化了,于是便觉得有足够的理由来感到害怕。他也可能梦到自己正站在一处深渊的边缘,必须往回跑才能避免掉下去。它不得不设法产生这样的感觉,以此作为一种逃避的策略。一种回避现实的形式。通过将考试比喻为深渊,他完成了自我欺骗。

梦有很多种形式,每一个梦的背后都是一处个人生活方式的薄弱点,在面临特定的情形时,人们感觉到有必要对这些与之相关的弱点进行加固。

因此,梦的解释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不可能对象征和隐喻进行格式化的解释。即:梦是由个体的生活方式所创造的,源于每个人对其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所进行的解读。

每个人的象征符号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梦,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时它给人留下来的心情及其对于整个生活方式的适应方式。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4

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人生的三大基本问题,即:职业,人际关系,婚姻。

我们始终要与社会产生联结,而职业,人际关系和婚姻正是我们与社会产生联结的一条纽带。可以说,我们的人生也是围绕着这三条主线来奋斗的,当我们完全解决好这些事情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已经充分的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生活也将是非常有趣的。

阿德勒博士讲: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社会!

超越自卑的唯一方法是:学会合作。

那什么是自卑呢?自卑就是当某个人面对某个事情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时候,这便是自卑情结。可以说自卑是人类进步的力量源泉,人一生的奋斗都是在寻求优越感的征途中,超越自我,从而超越了自卑。

我们都在追求优越感,正确追求优越感,超越自卑的方式是合作。很可惜,有一类人把犯罪当成优越感的追求方式,他们想凸显出自己的勇敢和强大,但是又不想与他人合作,所以只能用偷、盗、抢,或者以暴力使别人屈服方式,来使自己获得优越感。

每个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也就导致每个人的行为模式,生活态度也都截然不同。总的来说,自卑是一件好事儿,是人人都会有的,只是我们每个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例如;逃避和退缩,单打独斗和自私自利。

毫无疑问我就是逃避和退缩的典型代表,在我面对一些使我自卑的问题时,我会变得无所适从,所以就采取了逃避这一令我舒服的方式。这恰恰证明了我没有学会合作,所以我恐惧必须要面对的事情,逃避问题。

所以向各位强烈推荐这本旷世奇作,阿德勒博士所著《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5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介绍,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

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和Iris讨论我在看这本书的原因。

她说,你是想要研究谁?我笑了,其实,是因为书太贵了,于是买了一套三十三块钱十本且包邮的全集。一本书三块钱呢。不,三块三。

刚刚看这本书真的有看武志红的心灵鸡汤,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我们的童年都有阴影,我们的原生家庭都不健康,反正如此之类的。后来,细细地看,竟然看出了人性的弱点的韵味。

观点一:木头在与人类相关之时才成为木头,而石头只有在人类的生活中才成为石头。

闻闻,有没有疯子在左天才在右的味道?

就像那句话,大脑告诉我:大脑是人体最聪明的器官。

观点二:创伤

经历并不是导致失败与成功的原因,我们并不是由我们的经历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做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比如很多早年经历过死亡情景的人会选择成为医生,护士等。我爸爸在我很小就离开了,所以我17岁以前一直是致力于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经历过的不幸和痛苦,就再也不希望发生在任何一个女儿的身上。

梦境常常会揭示人的一些隐藏性格,它会告诉你,这肯定是你所期待的东西,或者是你必须要避开的东西,或者在告诉你,这就是生活。

观点三:面对困难时选择退缩的最为极端的一种表现便是自杀。

面对困难,他们选择放弃,表示坚信自己无能为力,通过自杀来表达自责或者是一种报复。他们常常会这样想,“”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受伤,也是最敏感的人,而你却用这世上最残忍的方式来待我。

对于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须透过表面看实质。我们常常疏于解决表面问题。这同样也适用于成年的神经症患者。打个比方,通常神经症患者会有偏头痛。这种头痛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以避免他们在生活着所遇见的问题。

观点四:合作和爱不可能通过暴力获取。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不再致力于找出恐惧的原因,而是要确定其目的。

观点五:合作是婚姻的最主要的先决条件。

我们应该考虑另一个人的兴趣,目标,欲望,期待和野心,并做好准备共同承担一切。我们应该审视这些事实,并学会如何避免未来发生这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