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电视剧《功勋》观后感与感悟【优秀10篇】》
《功勋》是今年非常火爆的电视剧,用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八位功勋人物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2021电视剧《功勋》观后感与感悟【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功勋》观后感 篇1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最近一直在刷到这句话,之前没怎么在意,但在10月1日国庆晚会胡歌的微电影让我对它开始有印象,而这两天的《功勋》剧集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功勋》的第一篇章讲的是7连指导员李延年,精彩的剧情,逼真的画面,还原度极高的音效,每一帧都是电影质感,这一篇章总共有6集,每一集都有泪点。
作为指导员,感觉他就是全能的,他了解每个战士的基本情况,更相信他的兵,所以他能理解小安东的所作所为,所以会有后面的“锄奸行动”,让那六个战士成了真正的英雄。
他足智多谋,跟连长相得益彰,一个想到头,一个就能把尾给做完美了,所以有了他们配合完美的夺下364.6高地。
他勇敢无畏,为了能支援八连、九连,不顾炮火纷飞,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做了一次试验,得出了敌人炮火的规律以及保护自己的方式,成功保住高地……
最后的最后,三个连只剩下几个人了,还能记得宁死不当俘虏,要拿着最后一颗手***冲进敌群,好在,集结号响起,他们成功活了下来。
当然,如果没有一如既往信任他的上级领导,他的工作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完成,比如差点就被人临阵换将,比如那次完美的“锄奸行动”。
很可惜,这双手没能写出心中那份感动的十分之一,那一群群都只是孩子,大多数人把生命定格在了最年轻的时候,只能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新闻报导,9月2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运回辽宁沈阳,时隔71年,他们终于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只是归来仍是少年。虽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但中国人讲究的还是叶落归根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而今天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呢?
观看《功勋》优秀观后感 篇2
《功勋》摒除了"人物传记"的惯用叙事手法,集中阐述八位功勋人物取得成就时的高光时刻。八位主人公来自不同行业领域,性格也不尽相同,不同导演的拍摄风格各异,将带给观众多样的`情感冲击。在片方发布的预告片中,伴随着郭涛饰演的张富清沧桑有力的画外音,八位主演饰演的功勋人物依次现身,他们是在不同行业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画面在稻田、山间、医院、战场、实验室等不同场景切换,一段段往昔的峥嵘岁月就是对功勋人物"忠诚、执着、朴实"品格的生动记录和诠释。
《功勋》用单元剧的形式,将首批八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在预告片的结尾,王雷饰演的李延年发出的呐喊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祖国会记得我们,亲人会感激我们,是我们让他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们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不容欺辱!"因为他们,中国人不再饿肚子;因为他们,中国人有了上天下海的能力;因为他们,中国人过上了和平幸福健康的生活。是他们的永不言弃才换来这无数个感动瞬间,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的伟大功绩!"
每个单元的主角成为海报的主视觉,造型均紧密贴合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比如,李延年背后是熊熊战火,展现了其战斗英雄本色;于敏背后的一排排灯阵是他一生验算各种数据的象征;黄旭华背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他们的亲友、恩师们也依次出现在每张海报的下半部分,显示着他们的成功背后离不开家人、同事、领导、战友的理解与支持。海报下方的文字,也向观众传递了主旨:向功勋人物致敬,礼赞功勋人物的品格,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弘扬功勋模范精神。
观看《功勋》观后感 篇3
稻菽千重浪,杂交最闪光。您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杂交水稻之父。“稻”念袁隆平,千古永流芳。
您是伟大的理想家,激励中华民族为梦想而奋斗。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理想如灯,照亮人生;理想如水,滋润征程。从植物园中理想的诞生,到对农学专业的选择,到对杂交水稻的伟大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对事业的伟大理想让人敬仰,对人类的伟大理想让人仰慕。“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袁隆平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突破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大关,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伟大的理想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让人生永恒。您是当代“神农”,是奋斗榜样,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您是伟大的实干家,启迪中华民族实干成就伟业。梦想引领方向,实干成就伟业。您是一位伟大的实干家。您说:“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把脚步留在三尺稻田里,把身影留在稻香中。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泥泞,冬天的冰雪,春天的风沙,都阻挡不了您行走在田间地头、试验场地的脚步。挽起裤腿的双脚,拿起稻穗的双手,满脸皱纹的面孔,睿智的目光,您是最伟大的农民,您用双手牢牢托起了中国饭碗的充盈。您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您是真正的耕耘者!您的耕耘风采,启迪我们在复兴伟业创造新的奇迹。
您是伟大的科学家,助增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敢于冲破桎梏,敢于创新探索,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几万稻苗中寻找,从几颗稻苗中培育,三系法诞生,杂交水稻诞生,海稻诞生,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从杂交水稻茁壮生长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到杂交水稻在世界多国“生根开花”。“要提高粮食单产,只能依靠科技”“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一粒种子充盈了中国饭碗,精彩了世界粮食。您用一生的事业解决农业科技的卡脖子问题,助力中国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上世界舞台,您是增强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的伟大科学家之一。您是中华民族的丰碑。高大的丰碑赋能中华民族浩然正气,走向伟大,昂首阔步世界舞台。
五月田野丰收在望,您走了,给我们留下“东方魔稻”稻浪飘香。5月22日晚,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社交平台推特上写道,“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今天,我们一起“稻”念袁隆平,袁公必然千古永流芳。
功勋观后感 篇4
《功勋》讲述的是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李延年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奋战、于敏和孙家栋在科学领域的永不言弃、袁隆平为祖国人民温饱问题的不懈奋斗、张富清扎根基层的无私奉献……功勋人物的精神和品质是崇高而伟大的,他们的人生故事值得所有人去了解、去学习。但一句“向他们学习”还不足以概括年轻人的心理。
电视剧展现的是功勋人物真实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英雄、模范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连天的前线能和战士打成一片,于敏会在家里和妻子畅想如何品尝北京烤鸭来解馋。原来,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原来,他们离我们并不远。
不过,在最危险的地方,李延年从未退缩;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于敏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哪里有需要,张富清就去哪里,不管条件有多艰苦……“平凡”的英雄在关键时刻,又是不平凡的。
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里。祖国的强大,让他们不会再身处战火纷飞的环境里,感受战争的恐惧和残酷;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也不会让他们再体会到粮食短缺的艰难,永远不用像于敏一样,去“偷”自家的鸡蛋给同事果腹。
但新的时代,依然会有新的挑战。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我们都享受着“平凡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安稳,那么,当那个“关键时刻”来临之时,我们又能不能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能不能从平凡变得“不平凡”?这正是《功勋》为广大年轻人带来的思考题。
答案,其实就在电视剧的文本里。七连的小战士安东被当成“逃兵”抓回来,让连长和其他战士大怒。但李延年向大家讲起了安东的悲惨身世,说出了他“出逃”的真正原因:想要回家乡保护青梅竹马的二妞。李延年问大家也问安东,如果我们在这里不能打败侵略者,谁能为我们保卫家乡?
老郝也问于敏,做了这一行,没有名没有利,连做什么都不能告诉家里人,你为什么要来?于敏回答,国家没有***,就要被人家欺负,“这事情,总要有人来做”。
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使命。找到自己在时代的位置,也就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该做的事。就像张富清的人生故事所展示的,“为祖国奉献青春”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哪里的老百姓需要你,你就该去哪里。
事实早已证明,无论在什么时代,中国的年轻人从来是靠得住、信得过的。1998年的抗洪前线,是无数年轻战士勇往直前,组成了“血肉长城”;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90后的医护人员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主力军、“祖国栋梁”。就像我们在电视剧《功勋》里看到的,那些功勋人物当年也都是风华正茂、活力四射的年轻人。
年轻观众们如此热爱《功勋》,因为他们正在用这部电视剧来丈量自己在时代的位置。
看一看前辈们是怎样让自己的青春无悔,看一看当年的同龄人是怎样度过充实的一生,看一看他们在遇到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又是如何应对和克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再有迷茫和彷徨,内心就会充满奋进的力量。新时代的“功勋”,正召唤着我们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拼搏进取。
观看《功勋》观后感 篇5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
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
电视剧《功勋》观后感与感悟 篇6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首先,“请暂时遗忘袁隆平”,这个论题根本立不住脚。凭何让人们忘记袁隆平,又如何可以让人们忘记袁隆平?“吃水不忘打井人”,今天我们吃着袁隆平培育出的大米,你又让我们忘记袁隆平,除了忘恩负义,世上有这样的人吗?
其实,公号文章只是想说明: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真是岂有此理!我们不否认,“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不止是袁隆平一人,但仅仅是因此,我们就该忘记袁隆平吗?再说,现在是创新创造的时代,“舞台”就摆在每个人面前,用一句广告语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舞台”岂是给让出来的?君不见,占着茅坑不拉屎、在学术荣誉上殚心竭虑地造假者比比皆是,却不思如何作为,难道是社会没有给他们“舞台”吗?
再说,袁隆平是谁?相信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他就是闻名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但这个“荣誉”绝不是吹出来、夸出来的,而是他数十年孜孜不倦、潜心研究,用勤奋努力的汗水换来的。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他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6年时间完成这些工作,速度之惊人,难道这些是能够让出来的吗?袁隆平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业界无不佩服,这也不是可以让出来的。
我们不妨看看央视《感动中国》节目给袁隆平的一段颁奖词:……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这些事迹都归功于今天的获奖者——袁隆平。
事实胜于雄辩,袁隆平今天依然奋斗不止,显然,公众号文章是罔顾事实,说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成就被“过度放大”了,大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意味。袁隆平,毕生梦想就是消除饥饿,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事实上,不论过去、还是今天,像袁隆平,还有屠呦呦一样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很多,他们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致力于科学研究。我们只见有学术造假者,从没见过哪位科学家的成就是被人让出来的。
可以说,袁隆平不可遗忘,也不可能被遗忘,他的科学贡献不但是对中华民族的,也是对世界的。他追求科学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做人当有良心,那些鼓吹遗忘袁隆平者,那些妒忌袁隆平科学成就者,还是好好学习一下袁隆平的创造精神吧,别辜负了这个时代,要用自己的汗水去努力创新创造,机遇历来就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舞台就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功勋》优秀的观后感 篇7
齐耳短发,带着一副棕色框架眼镜,走起路来从不看人,出门总忘带钥匙,周迅演绎下的屠呦呦喜怒不形于色,独来独往,看起来有些呆呆的,但对青蒿的研究却极其认真。导演盛赞周迅道:“我觉得周迅天生是做演员的料,塑造能力极佳,她像进入到这个人物里一样,连走路拿包的样子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尽管已经拿遍了各类演技大奖,但与屠呦呦这个角色的相遇却让周迅犯了怵。“当时小平老师和晓龙导演说想让我来演屠呦呦,其实我是很紧张、压力很大的,因为我对那个世界不太了解,尤其是实验部分,虽然请教了专业的老师,但由于熟练性不够,专业度和准确度要时刻依赖专家从旁指导。”为此,在拍摄前,周迅特意去拜访屠呦呦并和屠呦呦的同事们聊天,寻找共通揣摩角色。“我和屠老师的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钻研医学,我钻研表演,所以这么一转换,我就摸到了一些门路。”
在周迅眼中,屠呦呦是个非常冷静的人,没有太多的情绪表现,所以她刻意将屠呦呦的这一特质放大。有场戏讲述屠呦呦所在的实验室意外着火,“523”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在这场大火中毁于一旦,一向情绪稳定的屠呦呦哽咽地说:“我对我们‘523’项目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有过各种各样的设想,唯独没有想过会着火,其实火灾不是问题,火灾反而对我们是个提醒,提醒我们……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取工艺还有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有漏洞的。”
这场戏周迅含泪演绎,隐忍得让人心疼,仿佛让观众看到当年那个坚毅且内心极其强大的屠呦呦,虽心有不甘,但依然带领着团队勇往直前。
屠呦呦的真实感,来自于她那种投身于事业后纯粹的使命感。她毅然决然的勇气,让人不得不为之敬佩。
《功勋》的观后感 篇8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我刚刚看过的电视连续剧《功勋》第一部的主题曲。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就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纠集了世界上16个国家的侵略者,侵入了朝鲜,并且轰炸了我国的东北,妄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
《功勋》第一部讲的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延年,是志愿军某部七连的指导员。他能文能武,率领七连战士和美国鬼子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最后保住了阵地,战胜了敌人。
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新疆的罗布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号称中国的“***之父”,就是连续剧《功勋》第二部的主人翁--于敏。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工作。
当时,对于中国的科学家来说,***还是一张空白,没有资料,没有数据,没有经验,更没有任何国家给我们帮助和指导。为了中国***的早日爆炸成功,于敏和他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工作,他们克服了难以数计的困难,最终取得了我国***实验的成功。为我国科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14年,于敏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看了《功勋》第二部分后,我为我国的科学家们取得的丰硕成果而骄傲,我为他们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而自豪,我也为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感动。
我要向英雄学习,我要向我国的科学先辈们学习,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打好基础,学得本领,争取在将来做一个像战斗英雄李延年、科学尖兵于敏那样的,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功勋观后感 篇9
《功勋》当看这部电视剧时,让你有一种使命感,我们民族的精神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使我们的国家强大,富强,人民幸福,富裕。我们当前的社会太需要这样先辈们的为了自己的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那么艰难的时代,上至科学家下至普通的战士,后方的家人,为了自己的祖国强盛,甘愿付出一切的一切而无悔。
《功勋》观后感 篇10
电视剧《功勋》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整天,脑海里都浮现剧中人一个个牺牲时的场景。最震撼我心灵的,不是金天一、春兰、乔老板、项政委、梅津和卓越的牺牲,而是剧中年仅七岁的巧丫的牺牲。
剧中巧丫戏份并不多,是廖飞和卓越先后租住的康西公馆的老板娘的女儿,聪明可爱,廖飞和卓越都先后教过她学写字,她对廖、卓二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卓越准备离开新京去东林镇潜伏,外出办事出门前答应巧丫给她买糖人回来。巧丫开心地等着姐姐回来,等来的却是带兵去康西公馆抓卓越的黑木茨。年幼的巧丫由高兴变得恐惧,然而当黑木茨把大院里的人都赶去屋子里监视时,巧丫选择了院子一个角落躲藏起来。卓越满怀喜悦拿着买好的糖人回来,走到大门口时,巧丫从角落冲出来提醒卓越不要进大院,黑木茨残忍地枪杀了巧丫。
那句“姐姐,姐姐你别过来,有日本人,他们要抓你!”以及中枪后喊出的一声“姐。”,让卓越难以接受活泼可爱的巧丫瞬间死在她面前,顿时泪流满面,买的糖人也掉落在地上。若不是巧丫的妈妈还有叔叔冲出来和日本鬼子拼命,全部被枪杀,巧丫妈妈临死前提醒卓越快逃,恐怕她还难以回过神来。
直至廖飞协助卓越脱险,帮她更换成日本医生的身份,在火车站送别后,卓越离去时泪流满面,仍难从悲痛中释怀,镜头回放巧丫死前的那两句话。巧丫的死让卓越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残忍,也激发了她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决心要出色完成谍报任务。
第十九集开头这火车站离别的一幕,让我也不禁热泪长流。说不清楚为什么,心里堵得慌。是剧情太伤感,还是我太难过。
再次听柳云龙唱的《功勋》,在那深沉、激昂的片尾歌声中缓缓站起身来。
《功勋》的确在剧情方面有不少的漏洞和缺憾,即便如此,这部电视作品依然是成功的,特别是演员精彩出色的演绎,使该剧从人性化的角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的鲜活的人物,不论好坏形象都很真实。通过他们各自的命运告诉我们,是罪恶的战争把人类本是美好的感情变成仇恨和伤痛;把智慧和才华变成杀戳的帮凶。它告诉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么的珍贵,而我们只有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奋斗,让她强大、繁荣,永远不受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