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9篇正文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9篇》

时间: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回望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了解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篇1

航天员是最伟大最独特的职业,向他们致敬!中国人的中国梦,总有一天我们要探索更多的宇宙的秘密。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2

过去,想飞上天转一圈都是很荒诞的事情。但是,如今飞上太空成为了一件可以实现的事情。

事实上,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天文学和宇宙的探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而在宇宙探索这方面,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迈出了第一步。公元前776年8月21日,《诗经·小雅》记录了当时发生的月偏食,比埃及最早的月全食记录早了55年。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中,中国便有了关于日珥的最早记载。《春秋。文公十四年》记载:“鲁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而欧洲观测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66年,比中国晚了六百多年。此后,每一次哈雷彗星回归,中国都有记录,从公元前240年至1910年,共有29次关于彗星的记录。

在古代,多数人坚信天上有神仙。传说明朝的士大夫万户因为向往在月宫上的生活,向往能在月宫上抱着月兔,喝着桂花酒……于是他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一定要等到封神时才能登天呢?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做一个东西飞天呢?

只要能创造一个可以帮我飞上那九重天的东西,就不用再等待了,人定胜天嘛!后来,他就把47个自制的“烟花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双手还举着一个大风筝。他想用这样的方式登上月宫,然后利用风筝平安回到陆地。虽然,他因为这一次实验不幸死亡,但是他成为了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去探索航天未知世界的人,而他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人。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到了20世纪末,飞机、轮船、潜水艇都有了,人类终可以上天入地,下到深海了。随着探索宇宙的科技逐步完善,人类进入太空已成为了现实——人们发现了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知道了宇宙并不是“天圆地方”,明白了不是行星围绕着地球在转,而是地球围绕着其他行星在运转……如今,到了21世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们还拍到了各种行星的照片。我们不仅看见了地球的美丽外貌,看见了五彩斑斓的各个行星,还看见了黑洞、太阳系,甚至是“UDFy-38135539”。目前,天文学家们发现了距离地球最遥远的星系,还听到了来自天鹅星系的外星人的呼唤声。是的,探索太空,让我们收获许多,也明白了许多。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党一百周年,中国航天人为党的百年生日送上了特别的“礼物”——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拍到火星表面形貌,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成为了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第一批太空访客……在此,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同时向那些艰苦奋斗的航天科技人员们致敬,是他们在无数个日夜里努力工作,精益求精,坚决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他们让每一个送上太空的东西都是“中国原创”;是他们从零做起,有勇气,有创新,有目标,让“中国航天”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了一席之地,并成为了航天大国。

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只要我们好学知识,练好本领,有目标,有担当,敢吃苦,就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且总有一天会与成功相遇。

在此,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岁生日快乐,也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明天更美好!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3

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文昌航天发射场视察时强调,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场,是我国深空探测的重要桥头堡,在我国航天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仰望“星辰大海”,脚踏发射实地。我们不能忘却纯净的初心、团结的力量和崇高的精神,要扬“一流”鸿鹄之志,逐九天揽月之梦。

扬“一流”鸿鹄之志,逐九天揽月之梦,莫忘“安全帽下晒黑脸”的纯净初心。唯有坚守最初的心,方能走最远的路。从长七、长五首飞,天问、嫦五问天,到执行我国空间站建设阶段发射任务,再到今年我国将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和问天、梦天实验舱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文昌航天发射场能够一路踏着星辰走来、面向未来,在于她从未忘却过自己的初心使命。文昌航天发射场虽然独具“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射向宽、安全性好”等优势,但其发展前进道路上也潜藏着超强台风恶劣气候、工作条件艰苦等艰难险阻。曾几何时,“天天汗水湿衣裳,地源小学住板房。安全帽下晒黑脸,电动车上业务忙”,这就是发射场里劳动和工作的生动写照。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不能忘记初心使命。

扬“一流”鸿鹄之志,逐九天揽月之梦,莫忘“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力量。曾几何时,许多村民得知文昌航天发射场将落户家乡,激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也是我们老百姓的大事,希望我们家乡能尽快变成发射场,让‘嫦娥’‘天宫’从这里升空。”村民们为了支援发射场建设,把学校楼房捐给发射场建设指挥部,后来航天人在发射场附近建起了航天小学。当发射场上的火箭轰隆声与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时,无数航天报国梦就从这里起航腾飞了。村民们说:“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你们火箭能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没有村民们对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航天发射场无以建成;没有全国人民对航天人逐梦太空的支持,航天强国无以建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不能忘记团结的力量。

扬“一流”鸿鹄之志,逐九天揽月之梦,莫忘“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崇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强调,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都是支撑文昌航天发射场航天人追梦奋斗、创造奇迹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脚下看似踏着星光,实则步步向着高峰和险峰攀登,用脚步丈量着星空探索的长征路。“为了任务不惜一切、为了任务义无反顾”,这是发射场全体科技人员的战斗口号;“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是发射场先锋者们的昂扬奋斗姿态。扬“一流”之志,逐九天之梦,我们要大力弘扬这样的崇高精神。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优秀 篇4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一场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顺利结束,“太空出差三人组”平安归家,出舱那一刻,航天员王亚平的一句“去太空‘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更是戳中了万千网友的心。星星闪亮,寄托的是妈妈对女儿的思念和爱,“摘星”之举,给我们带来的是“宇宙级浪漫”,其背后承载的更是航天人“九天揽月”的不懈追求。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捧起这颗来之不易的“星”,用“璀璨星光”点亮初心、照亮征程、擦亮底色。

摘一颗“星星”送给“你”,愿你“托起梦想,点亮纯粹初心”。浩瀚星河,穹顶之下,关于飞天的梦想从未停歇。千年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记录着古人对于“天宫”的好奇。五十一年间,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探索浩瀚宇宙,到发展航天事业,再到建设航天强国,我国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历经千年的“飞天梦”与伟大“中国梦”相融,“踏寻九天”的理想信念深深根植在了每一位航天员的心中。从“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坚定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毅,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迈向奋进征程的“灯塔”,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信念为“灯”,点亮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纯粹初心,在斗争实践中砥砺斗志、经受考验,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开创新局。

摘一颗“星星”送给“你”,愿你“聚光成芒,照亮岁月征程”。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的同时,也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水下训练时,航天员需要穿戴120公斤装备入水,每次长达4小时不间断的训练,带来的是巨大的体能消耗;超重耐力训练中,航天员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尽管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按过;我国首位航天员、现已57岁的杨利伟,至今仍在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重返太空……长年累月的高强度训练,化作一束束“坚韧”光芒,凝聚起了“手可摘星辰”的追梦力量。新时代党员干部在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时,更加要学习航天英雄们身上的那股坚韧之劲,以“铁杵磨成针”的定力,在干事创业新征程中“飞而不止”,笃行不怠。

摘一颗“星星”送给“你”,愿你“追光前行,擦亮奋斗底色”。“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顺利返回,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110立方米太空“豪宅”、太空“健身装备”、太空“快递”扫码开箱……被各种“高科技”护航的神十三吸引了世界眼球。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北斗”指路到“嫦娥”奔月、“天问”探火,中国航天征途上的每一次探索与尝试、每一步创新与突破,背后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要逐光前行,追寻航天人的奋斗足迹,矢志不渝投身党和人民的事业,以奋发图强、扬帆领航的担当姿态,擦亮“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底色。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篇5

从中国古代发射的”火箭”到近代发射第一课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现代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到今天的神舟十三号,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梦想。我被太空的神奇给震撼了,除了奇妙,骄傲,感动也一拥而出。航天员是人类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英雄!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深怀爱国之情的同时,要全身心地认真学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实现中国梦,未来梦而努力。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日记 篇6

在星稀月明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有一颗最闪亮的星,那便是中国空间站。

2022年4月16日,神十三太空“出差”三人组圆满完成在轨六个月任务,返回地球。经过承重8个G的负重“离心机”训练,也让我们看到的藏在里面的伟大故事。据航天员王亚平回忆:她们左手上有一个紧急迫停的按纽,但自队伍成立以来没有一个人按下过。语调如此平淡的一句话里头,却藏着无数的坚持不懈精神,奋勇拼搏的身影。但在这第一次使用快速返回的系统时,仍然需要承受11个G的重量同时还要面对高温、可能缺氧的情况,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这是我们应该追的最亮的星。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看似铸在航天大队的总站墙上,但实则铸刻在了每一位航天工作人的心中,神舟十三号的成功飞天,也为中国空间站第二阶段的建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中国航天技术上的发展堪称“彪炳史册”的奇迹,上有天官问天,下有五洋捉鳖,从0到1的突破,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探月,再到天问探火,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成就了航天梦,他们都在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奋斗,诠释着一个个奇迹。他们照亮了我们的前程,让我们走最亮的路。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自当应该学习航天事业工作者的航天精神,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求真态度;那字字落实,永铸心间的真诚誓言;那坚持不懈,奋勇拼搏的航天信仰精神……学习在那一次次火箭成功发射背后,默默付出的“现代”活雷锋。我们应当为生在华夏而感到骄傲,摘下那颗最亮的星去学习。

在星稀月明的夜晚,抬头仰望星空,有一颗最闪亮的星,那便是中国空间站。那颗星照亮了航天员的梦,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心,成为了浩瀚宇宙中我们追梦的星!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7

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托举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飞向太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共同承担本次飞行任务,将在太空度过三个月的时间。

中国航天人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豪情壮志,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硕果,也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我们要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在“学”上下功夫。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航天人的光辉事迹,重点解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无论是在幕后默默奉献,把中国太空站建设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的科研人员,还是登上载人飞船,满载人民期待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他们献出了青春岁月,献出了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载人航天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终身。

要在“思”上使狠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载人航天精神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尽心尽力去理解的基础上,还要用心用脑去思考。只是把载人航天精神的内容记住了,缺少了接下来的思考环节,就难以真正学懂弄通其精神实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部分,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思考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梳理分析学习内容,注重总结经验做法,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传承和发扬载人航天精神。

要在“践”上见真章。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落实。党员干部要把理论知识巧妙地转化为实际行动,将载人航天精神充分应用到工作当中,不断锤炼本领、拓宽视野、增强才干。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挑战,要践行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载人航天精神,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姿态,在重重考验前绝不退缩,在道道难关前坚持不懈。面对名利和金钱的诱惑,要践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甘当一颗小小“螺丝钉”,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要在“悟”上出风采。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背后是无数航天人为之奋斗的辛酸血泪。我们看到,老一代航天人甘为人梯,新一代航天人继往开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不止是科学技术,还有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探索无垠的太空是航天人的追求,而感悟载人航天精神亦是我们的责任。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在不断实践中加深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理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与体会。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8

6月17日9点22分27秒,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出征太空,成为空间站和核心舱首批“入住人员”。英雄远征,飞天逐梦,定能不辱使命。

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于吾辈而言,吾辈需发扬航天精神,继续探索星辰大海,在自己岗位上熠熠生辉。

特别能吃苦,做个爱吃苦的“人上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航天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体质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及综合训练等,训练强度之大,难度之高。超重训练常用大型离心机来增强航天员对于超重的耐受能力,时间不长,但痛苦极大,很考验航天员的身体素质。笔者之前看过《挑战吧!太空》,体验者们往往在重力达到7G时就已头晕目眩几近昏迷,放弃体验,可想而知,我们的航天员承受的是怎样的生理难受。我们要做个特别能吃苦、爱吃苦的“人上人”,始终把吃苦作为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苦,吃过别人没吃过的苦,受过别人没受过的累,流过别人没流过的泪。我们要做个会吃苦的人,与“得过且过”坚决说不,追求“人上人”的境界,坚持到最后,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

特别能战斗,做个爱战斗的“排头兵”。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景海鹏三度飞天,荣誉满身,他收获了许多鲜花和掌声,但他依然十分清醒地说道,“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荣誉加身的他尚且如此,我们凭什么不战斗、不努力、不奋进?我们要做个爱战斗的“排头兵”,始终奔跑在追梦的道路上,始终奔跑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我们要拒绝懈怠,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成绩面前继续进取,一路奔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将梦想变为现实,用奋斗底色书写青春的华章。

特别能攻关,做个爱攻关的“挑战者”。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5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吃饱穿暖都是问题;6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是可以被世人称之为做“做梦”的一件事情。我国用了短短11年的时间,就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又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平安着陆,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非凡业绩。我们要弘扬航天精神,以科学、严谨、“钻牛角尖”的态度对待工作,励精图治,不断探索、突破,寻求业绩突出。我们更要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攻克工作中的难点、疑点、痛点,抢占工作先进。

特别能奉献,做个爱人民的“服务员”。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出山林。“他们的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他们心里的大家;他们的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一位航天员的家属如是说。在航天人的心中,只有“飞天”“做任务”“为国献身”才是毕生的追求,也是他们的理性信念。我们要发扬一心为事业、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质,不计个人得失,不较名利地位,始终默默奉献,做个爱人民的“服务员”。我们要坚定站在人民的身后,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做贡献,做人民最忠诚的保护者。

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9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聂海胜同志颁发“一级航天功勋奖章”,给刘伯明同志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汤洪波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航天英雄身上汲取“我心飞翔”之力,在新征程中不懈奋斗、奋力前行。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勇飞冲天”的力量。航天英雄心中有“九天之梦”,当他们穿着白色航天服出征,探寻浩渺太空,在太空迈出清逸飘然的步伐时,当他们挥动鲜艳的国旗向祖国报告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为他们鼓掌,都被他们不懈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所鼓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奋进征程中的“灯塔”,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之向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毅之志,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迈向远大征程,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斗志,在实践熔炉里经受考验,身经百战、烈火淬炼,始终勇立时代大潮,固牢思想根基、把稳奋进之舵,书写优秀的时代答卷。

实干的过硬作风,是“飞而不止”的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航天英雄们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凝聚逐梦力量,他们用实干去触碰梦想,用脚踏实地的奋斗去圆梦,奋斗的号角在心中吹响,奋战的脚步从未停歇。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让他们夯实了“硬功夫”,磨砺了“硬肩膀”,让他们对航天任务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航天英雄身上的实干精神,勇于在事上练,保持始终如一的干劲,以“铁杵磨成针”的定力、“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干事创业,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夯实事业发展根基,在新征程中“飞而不止”,以稳健的脚步开拓崭新未来。

不懈的斗争精神,是“逆风向前”的力量。征战太空,对于航天英雄们来说,既是职业,更是使命。他们把使命扛在肩上,从不言苦、从未喊累,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或挫折从不言放弃,就像航天员所说“打开舱门的那一刻,我没有考虑过生死,也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生死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党员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苦练斗争本领,以“奋斗者”的姿态迎接大风大浪,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