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抗战影片观后感【优秀6篇】正文

《抗战影片观后感【优秀6篇】》

时间: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抗战影片观后感【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抗战电影的观后感 篇1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红军长征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这部电影中的“勇士”廖大强最让我不能忘怀。他是红四团的一名武将,作战生猛、杀敌无数,身手敏捷而矫健。飞夺泸定桥一役中,在铁索桥上迎着枪林弹雨奋而前进,所展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让我心中油然生起了对他的敬畏之心。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不仅完美地演绎了长征途中的艰难与不易,还让我有许多的感动。

影片中描绘的红军四团战士都十分勇敢、顽强,敢于与敌人拼搏,宁死不屈。我现在还想起:在泸定桥上,一位红军老大哥为了救一个红军战士被反动派打伤了,战士们想救他,却又救不了,子弹无情的打在了那位红军老大哥的身上。他撑不住了,一下子从泸定桥上坠了下去。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红军战士们为了新中国,毅然地牺牲了他们那年轻的生命,他们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至今还震撼着我们,鼓舞着我们。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

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个红色的年代,不能忘记红军战士们的那种红色精神。可是现在却有人贪图享乐、,还谈什么红色精神啊。安逸使人失去斗志,享乐使人忘却历史。如今,我们只有看到这样的镜头,心中才会生起爱国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扬革命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不管什么时候,“顽强不屈、积极乐观”都是中华民族最好的美德。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为祖国腾飞,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关于抗日电影的观后感1200字 篇2

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对他充满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小的时候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小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不顾伤痛追击。他的脑袋非常聪明,有一次他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小嘎子机敏、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打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的脑子里浮想联翩 ,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己和和他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懦弱。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食物充足的今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爱有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小嘎子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天堂。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更加密切,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我国的科技进化,因而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振兴中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怀着满怀的心情。光辉的岁月已留下光辉的足迹,繁荣的祖国正在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龙腾虎跃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进化的要求,正确的认识祖国的历史和未来,增强爱国的情怀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的五星红旗,不断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真正地把爱国意志变成报国的信心。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鲁迅先生说过:“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柴,而结果往往是一小块。”革命先烈把鲜血洒遍土地,才有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记“懦弱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是充满希望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愿,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江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要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强心和自信心。在祖国不断的改革的时间中,一切要通过通过实践去摸索,去开创。这就是新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我们要像小嘎子那样,做生活中的强者,争取做祖国的有用的人才。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不断武装自己,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我们要不怕艰苦奋发向上,为祖国的持久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将是:天蓝、山绿、水清、经更繁荣、人民幸福、国力强盛。

抗战电影观后感 篇3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德国最近拍摄的战争片《帝国的毁灭》。其实我一直回避这类题材的电影,因为它总是让人感到沉重和血腥。犹豫了很久,我还是决定看一遍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完全以纳粹德国为视角的电影。讲述了纳粹德国在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前12天纳粹德国的垂死挣扎。我怀疑这部电影主要引用了琼格夫人的回忆录。据说播出后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电影真实地表现了纳粹德国从--到许多纳粹平民的矛盾心态与对纳粹信念的执著与忠贞。而在常人看来,邪恶的势力不可能拥有这类高尚的情感。然而,历史总是亦正亦邪,邪中有正。爱娃固然是一个虚荣的女子,但她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的婊子。事实上她对--不仅有着狂热的崇拜,而且她深深爱着--。在最后关头,她竟然镇定自若,与--共赴黄泉。这无论如何让我们感到震惊乃至由衷的钦佩。戈培尔冷酷如僵尸、吸血鬼,同时愚蠢顽固。他毫不留情地将平民百姓、老人孩子推上屠宰场,可他却留着热泪违背--要他撤离的命令,选择了自杀殉葬;戈培尔夫人一方面坚决地亲手毒死自己六个可爱的孩子,一方面又是那样深爱着他们;彼得,一个为帝国牺牲掉一条胳膊的普通纳粹军人,他是那样的爱自己的孩子,竟然不顾一切把12岁的小彼得从战场上拉下来,可在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刻与妻子双双自杀。

种。种矛盾看上去是那样不可思议,有悖逻辑,可这一切却又构成了第三帝国覆亡前最真实的一幕。我们以为纳粹都是不耻之徒,可他们也有爱恨;我们以为德国人民都对纳粹深恶痛绝,可是他们有很多人仍然保持着对纳粹忠贞的信仰。人性在罪恶与良知间在不断地起伏与反复。

在这里,我想导演也许并不想探讨信仰的平等问题,也绝非在为纳粹翻案。他只是在努力复原历史真相,对这段惨痛的历史、乃至对人类历史上的灾难给出一个无尽的反思。

翻开历史画卷,第三帝国的崛起并非偶然,一如它的覆灭。自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以来,军国主义成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人性主义者看来,德国选择军国主义乃是某些狂人的贪欲。事实上,德国走上军国主义之路同样是一个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就地缘政治而言,德国地处欧洲中部,东临俄国,西临英法,本身就是夹缝中的一颗蛋。德国的强大直接影响着欧洲的利益格局。更何况,当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时,垄断资本对全球资源的瓜分势必面临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根源于此。德国作为战败国,外受屈辱,内受容克地主集团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迫,民主政治腐败无能,耽于勾心斗角,可又一无所成,民生凋敝,百业俱废。德国客观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独裁政权。以鼓吹国家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纳粹在--的领导下步步凯歌,赢得了德国人民的拥护,终于登上德国政坛。

不可否认,纳粹政权在上台之初表现出了相当大的魄力。一方面它迅速与寡头达成妥协,得到寡头的合作;另一方面它通过强权撤销工会,改善工人阶级待遇。特别是在大危机时期,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是最好的。不仅如此,纳粹还破天荒提出了带薪休假制度,组织工人旅游。以往只有资产阶级才有可能的休假权也不再是工人阶级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同时,纳粹是坚定的反犹主义者,它不断狂热地掀起优劣民族主义言论,刺激了德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它鼓动德国人自强不息,藐视懦弱,这极大地鼓舞了德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正因为如此,凯恩斯曾经高度评价--的扩军行为。

从哲学上看,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实证主义、达尔文主义这些哲学思想在科学与人性之间不断混合。一方面传统伦理不断被否定,例如善良、美德等概念——这本身带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另一方面弱肉强食、实用强权逐渐成为社会认可的主流观念。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自相矛盾,可就是这样发生了。

电影里有这样一组镜头:部分德国军官要求保护平民,不要让平民流血,--愤怒地说,如果他们怯懦地逃跑,那我是不会为他们留下一滴同情的泪水的!强者胜,弱者倒下,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社会的法则!在纳粹心目中,平民忠于领袖为领袖慷慨赴死才是天经地义的义举。也正因为如此,--下令把柏林变为废墟,而至人民死活于不顾。在他看来,帝国都覆亡了,理想都幻灭了,人民在非纳粹的时代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在这里看到,纳粹的哲学核心有两个: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二是尼采的强人主义和民族主义。但纳粹实际上只是取其所需,甚至断章取义,而并非是这些哲学理念的实践者。

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一方面它既不是某种哲学的真正实践者,也不是某种哲学的真正反对者。琼格夫人,这位--的秘书,她时而为--流泪,甚至决定与他一起饮鸩赴死,时而又惊慌失措,仓皇求生。有时她也会为--的狂戾和残暴感到震惊,然而她又觉得应当忠于领袖。这并不表明她人性泯灭。恰恰相反,当她得知戈培尔要毒死他的孩子时,她很痛苦,也竭力希望他改变主意。可是不过仅此而已。在纳粹德国里,忠贞、背叛、谎言、良知……这一切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交织在一起,交汇成那个斑驳陆离的恐怖时代。我想这也是导演力图要告诉人们的。然而这一切终究是邪恶的。电影最后以琼格夫人本人对那个时代的反思结束:琼格夫人说当她战后听说纳粹德国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时候她才第一次知道这个政权的恐怖和残暴;不过那时她还在为自己辩护,说她并不知情。可是当她看到战后德国为一位与她同龄的反纳粹女英雄立像纪念时,——这位女英雄牺牲时正是她为--工作的时候,她才明白,不知情并不是理由,而在于当初自己的选择。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戈培尔这些恐怖而又可悲的形象。大体上采用了近年来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只是只言片语。--曾经拥有传奇的发迹史。他从一个流浪汉变成纳粹德国的最高领导人本身就令人惊叹。然而--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的撒旦,相反,恰恰是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在社会底层的长期挣扎中,在社会的冷漠与残酷中,锻造了坚强、暴戾、谲诈、冷漠、残酷的性格。尽管他不乏温柔甚至体贴,但后者并不意味着他信任任何人。他完全不知道同情与人道是为何物,可是他又不能容忍些许的背叛,哪怕是稍微地走格。当他走上独裁的时候,他以为这些品质足以让他统一欧洲,消灭赤匪,建立起一个由雅利安人统治的地球。而当他走入地下掩体的时候,这些狂热的幻想迅速演变成胡言乱语,已经与疯子无异。我想,导演在努力刻画--的狂热的同时,也对他可悲的、孤独的末路感到可怜甚至是同情。

《帝国的毁灭》不会是一部卖座的好莱坞大片,因为里面没有传奇,没有美女,即便有聚众淫乱的镜头,也让人感到压抑与死亡的乖戾气息。但是它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对细节的处理也相当到位。我觉得,纳粹主义不仅是对被侵略国人民的犯罪,对犹太人的犯罪,而且是对德国人民的犯罪。大而言之,是对全人类的犯罪。这是永远都不可宽恕的。

单凭这些,我想它也足以步入经典的永恒,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

看抗日战争电影有感 篇4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问我,近来看什么电影最入迷?我肯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没有一部影片能够比得上《举起手来》!《举起手来》是一部喜剧,讲述一队日本黄军冲进一个小山村,为寻找一件无价之宝和八路军周旋,最后被八路军和村民彻底消灭的故事。赞扬了八路军和村民的爱国情怀。

我还记得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日本鬼子进村了,在鬼子旁边的那个汉奸,吩咐村民去煮面,结果,当汉奸和村里的郭大叔去“赏”猪时,都吓了一跳!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小猪“花姑娘”正津津有味的吃着面条呢!那这就意味,日本鬼子吃的是——猪食!此时,一个日本人拿着枪过来准备扫荡。危急时刻,一名八路军来了,他和鬼子在一起进行了殊死搏斗……此时,既危险又滑稽的场面呈现在我们眼前:郭大叔准备拿锅砸鬼子,却错砸了八路军;大学生拿起枪,却不会使用;在日本鬼子与她争夺枪的时侯,大学生不小心叩响了机关枪板,闭着眼睛在四周乱扫一气……睁开眼睛时,来伏击她的鬼子,却死了个精光!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简直笑弯了腰!

还有一段至今让我难忘:日本兵搜不到金佛,企图将村子唯一的出路——石桥炸掉,然后再在村里慢慢搜查。当日本兵点燃导火线,正在洋洋得意时,村民的驴却慢悠悠地走上石桥,不慌不忙地把导火线踩断,还张开嘴夸张地“大笑”起来,这可笑的一幕,让残暴的日军惊呆了。日本鬼子们,你们看到了吗?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你们践踏我们的领土,我们是不会饶恕你们的。

当我看到鬼子用火把折磨大叔那一刻,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而大叔,也要死得有骨气!被火烤的滋味,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到的,那种痛苦,更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到的。日本小鬼子为何如此残酷?难道他们不是人生父母养的吗?是!但他们的良心,早被狗吃了!

在片尾,一个幸存的日本兵蹒跚着走上山头,看着落日发呆。突然,远处传来一句刚劲有力的话:“举起手来!”被吓傻了的日本兵缓缓地把手举了起来……这生动的一幕,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人民举手投降了!中国人民八年的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终于胜利啦!

看完影片,我的感触很深。一方面我热爱和平,让战争远离人类;另一方面我懂得了只有国家富强起来,才不会受人欺负这个道理。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终于向世界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声——如果再有侵略者胆敢重蹈覆辙,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对他大喝一声——举起手来!

历史永远无法掩盖,永远无法修改,历史,就让它过去吧。

抗战电影观后感 篇5

看了这部影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股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升。

这些英勇的平原儿女们,凭着一种信念——民族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用自己的智慧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当风云突变马英被捕时,苏建梅等人截粮车,毁电线,拔炮楼,让敌人误以为马英仍在城外;在壮丁训练所马英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密切配合,救出马大娘,借敌人之手除掉汉奸吴胖子,马英等人也脱离虎口。更让我敬佩的是抗日战士的意志。当苏建梅被捕时,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这些都未能摧毁苏建梅的意志,面对挥起的鞭子,面对那一件件令人不寒而栗的刑具,苏建梅仍面不改色,对八路军的任何情况只字未提……

反之,那些汉奸和日寇更令人痛恨之极,他们的言行正与抗日战士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苏建梅与苏建才同时被捕,面对美色的诱惑苏建才心意访惶,终成了叛徒……

观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 篇6

由台湾知名女导演郑芬芬执导的电影《畹町桥》在云南省畹町举行开拍仪式。影片将通过一名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追忆远征军滇缅抗战历史。

电影《畹町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滇缅抗日战场为背景,以一名远征军老兵上官青回国寻亲的回忆为主线,用上官青与远征军连长凌河和当地傣家姑娘玉香3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情感,再现惨烈而英勇的滇缅抗战历史,追忆入缅作战远征军的功绩。

导演郑芬芬说,这次拍摄抗战题材影片,与自己以前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是远征军在中国抗日历史上功勋卓著,她希望以电影的视角,讲述一个充满人性内涵和对战争反思的远征军抗战、情感故事,让人们了解远征军入缅作战历史。

畹町桥是中缅两国交界河上的界桥,于1938年抢修滇缅公路时初建,是当时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1942年,中国十万远征军从畹町桥出境,赴缅作战,抗击日军,在对日作战岁月里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创造了辉煌的抗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