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大国粮仓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正文

《大国粮仓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时间:

《大国粮仓》历时4年拍摄制作而成,创作团队分成6个组走遍中国,采访了60余位专家、一线工作者和普通百姓。《大国粮仓》观后感个人感悟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大国粮仓》观后感个人感悟,欢迎查阅!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大国粮仓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大国粮仓电影观后感 篇1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低水平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学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一。

当今学界,浮躁、浮夸之风盛行,门派成见根深蒂固,为了评职称、快出名,不少人甚至不惜剽窃,一些单位仍然论资排辈盛行。这些都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以及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而袁隆平是中国科学界一个难得的帅才,他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点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杂交水稻的人才梯队。上世纪,他曾把自己发现的野生稻资料无私地提供给各地的科研机构,从而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他还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资金奉献出来,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袁隆平的学生邓华凤根据老师的思路,历经两年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设想变成现实。报奖时,邓华凤想在名单上把袁隆平排在第一的位置,袁隆平却坚称,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参与评奖,充分表现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广阔胸怀。

发掘和弘扬袁隆平的精神价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应该以袁隆平为榜样,耐住寂寞,集中精神,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奋力向前!

大国粮仓观后感800字 篇2

当我走出大国粮仓的电影院,电影里的一幕又一幕仿佛还在眼前……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他热爱故土,不弯脊梁;还有那个有着两个梦想的袁隆平爷爷,他希望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令我无法忘怀的,还是那空中修渠,红旗渠修筑者,他们用尽十个春秋,只为造福后代!

大国粮仓是纪录片,影片以谁来养活中国人开篇详细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动人故事。从北大荒到红旗渠,从袁隆平爷爷再到千千万万的科研人员的努力。终于,中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不仅能解决吃饱饭的问题,还能实现从”吃饱饭”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历史性转变。让人们记住了中国人要牢牢捧紧自己的饭碗,碗里要永远盛满中国粮!

从众多人的努力中,我们学习到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以及以袁隆平爷爷为代表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技攻关征程中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奉献精神。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作 文 吧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影片里,当年的修渠者说出”哪有什么安全措施,就是绑着绳子,在空中作业,如果不小心就摔下去”和那句”和我一起去的一群朋友只剩下我了”,我无法想象,为什么前辈们要如此坚持。直到我听到其他修渠者说:“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没有饭吃,就派专人到处挖野菜煮着吃,肚子虽然空落落的,但没有开小差的。当时大家伙想法很简单,就是我们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福!”我才明白。

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一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便是红旗渠精神!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迈入21世纪,中国正进入新时代。生逢其时,与之共长,我们正是新时代的好少年,新时代的河海蓬勃奔流,我们置身其中,虽为滴水,但仍抱怀着投入其中的灼灼理想,传承红旗渠精神,于时代华章上再书一笔少年意气风发。

电影《大国粮仓》观后感 篇3

1月20日,掌中宝是骗子吗据河南电影电视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电影纪录片《大国粮仓》首映定档观摩研讨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盛大举行。本次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发行有限义务公司、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河南电影电视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结合主办。

自古至今,食为政首,粮食平安不只事关国度稳定,更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开展。掌中宝是骗子吗据电影纪录片《大国粮仓》以纪实拍摄的手法,融入宝贵的历史材料,以焦裕禄肉体、红旗渠肉体,特别是以袁隆平为首的农业科学家们耕耘出的“种子肉体”阐释了建国以来我党指导“三农”工作的理论阅历,展现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和聪慧农业获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农业、乡村、农民天翻地覆的开展进程,重点展示在“三农”理论过程中的巨大成就,用强有力的数据解读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人本人养活本人的史实。

该片导演,掌中宝是骗子吗理解到河南电影电视制造集团总裁助理、国度一级导演熊延江,在承受媒体采访时引见,影片历时四年精心拍摄制造而成,创作团队先后派出6个摄制组走遍中国,采访了60多位国内外知名首席科学家、农业专家、“三农”一线工作者和普通百姓,该片拍摄得到国度农业乡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协助指导,用大量详实数据论证,向广阔的电影观众停止答疑解惑,答复了大家关怀的粮食平安的一些问题,我们怎样才干够吃到平安放心的保质保量的粮食?影片描绘了国度粮食储藏制度的不时完善充盈了“大国粮仓”,夯实了我国粮食平安的大国根基,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对“大国粮仓”的英明决策。

在观影后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繁对影片发表高度评价,以为影片辉映出从1949年开端那些不同年代由前苏联记者拍摄的彩色胶片,一幅幅质朴的生活画面真实怀旧感人,纵观中国粮食产量的继续开展详实的数据无须置疑的证明中国人不只可以处理吃饱饭的问题,而且还完成了从“吃饱饭”向“吃得好”、“吃得安康”的历史性转变,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底,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本人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大国粮仓观后感800字 篇4

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在本电影中讲述了粮食生产已从最初的垦荒,造田到大力研发种子和水稻科技农业。近年来,粮食产量持续提高,这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外界复杂多变的局面,各种克服惊险挑战做出了强有力的撑腰。虽然局势一片大好,但粮食问题并不是毫无问题。例如我国耕地实在有限,大多为山地丘陵,淡水有限,可人口众多。所以虽然我国目前生产目标已变成在质量上提升,而不是积累数量。人民群众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和吃得健康转变。但是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绝对不能在粮食问题上粗心大意。

人民日报上说到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在国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些目标指示了我们粮食生产必须环环紧扣,绝不分心,坚决不可对粮食生产掉以轻心。

谋长远,看长远,把中国粮食装得更满,端得更牢,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必须要把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拧得紧而又紧。这句讲话概括了保障粮食安全等的重要性。

农民积极性要提高。粮食生产的基本就在农民手上,只有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才会提高,更可以保障收益。因为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所以我们应该在政策和经营上去调动农民们的积极性。既保障农民们的利益和收益也保障粮食生产问题。使得农民们不吃亏,有钱挣,尽可能的还多得利。

产能基础要夯实粮食是大家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的根基。解决掉这个吃饭问题,根本出路是在科技。在电影中介绍了一座大型储粮基地,里面做好了天天的技术检查,科技的粮仓储藏好了粮食并且不会发霉。这些片段让我们认识到要落实好藏粮于地,和科技的提升,保存好粮食的储存。并且也要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才能使来年的丰收埋藏在地底,让科技的带着种子破土吧!

袁爷爷说过“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饭碗要牢牢我在我们中国人手里。我们搞农业的,一定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我们努力的。”

《大国粮仓》的观后感 篇5

这两天的天气格外阴沉,云浓得像是要滴出水来而却迟迟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层压抑,在这种日子里又听见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那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平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

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近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