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优秀7篇)正文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优秀7篇)》

时间: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整理的银河补习班观后感(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篇1

今日我将谈一下由邓超主演的教育题材电影《银河补习班》。

影片一开始,在浩瀚太空,一名中国宇航员在太空中失联。在他陷入绝望的时候,他回忆起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父亲。这对父子之间的故事充满了欢乐与温馨,也正是父亲马皓文开明的教育观念,让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宇航员。

在男主马飞小的时候,马皓文就问他长大后想要做什么,马飞听完后,毫无犹豫地说出妈妈经常教育他的话”要考清华北大”。马皓文一听,立马瞪大眼睛对儿子说:“考清华北大只是过程,并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的儿子若有所思。在学校里,成绩垫底的马飞一直是令阎主任头疼的学生。一天阎主任看到玩飞机模型的马飞十分生气,直接将模型扔下楼,最后阎主任还开除了马飞的学籍。马皓文得知这件事后便跑到学校请求主任网开一面,可是谁知主任并不给马皓文面子,还称马飞是”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马皓文听后恼羞成怒,他立刻会怼主任,当马飞离开学校后,他将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孩子。最终马飞没有辜负马皓文的期望,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宇航员。

电影中马皓文将马飞视作一生的骄傲,他坚信儿子在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现实中想马皓文这样,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父亲并不多。马皓文希望孩子学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加希望孩子能明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马飞学习,在学习生活中,用自己明亮的双眼去找寻自己人生的目标,找到自己的爱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箭靶子,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拉开那把弓,射中靶心。

而现在大多数的父母就会跟影片中的阎主任一样,认为成绩决定一切,认为孩子不上补习班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然而换个角度看其实主任的教导理念也不完全是错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且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里,成绩往往是最能直接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因此,大多数父母都把考清华北大作为高考的奋斗目标,也不是完全不可取的。

俞白眉表示:教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这部电影就是想表达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国产电影中正面讨论教育题材的并不多,《银河补习班》无疑是一次崭新的尝试。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篇2

周末和儿子一起看了电影《银河补习班》,因为这是一部献给父亲和儿子的影片,母亲就只负责网上买票,我负责观看。

影片所展示的场景和元素,对生于七十年代的父母很有共鸣感,触及了记忆深处的情感,很有带入感。主线围绕两条展开,一是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二是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反思。

父亲是孩子重要的客体关系,当然母亲也是。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除了遗传生物因素外,也取决于和身边的亲人的互动方式,传递的价值观。阿德勒在《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一书中指出人的心理和精神总是在不停歇地追求,并带着自身强烈的目的,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本质性的事实。而人格的构建并非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而是建立在个体主观看待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父母带给孩子的心理体验,潜移默化,都会成为孩子自己的一部分。但现实是,父母也是从小孩过来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自己的心智还停留在孩子的状态,我们一些以爱的名义给孩子的,可能并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正确的养料。对一个孩子产生影响,前提是需要有条件浸泡和时间陪伴。但现实中,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好像并不多,质量也不高,时间上没有留白,大家都在拼命的赶路。电影中的爸爸,是有点理想主义的,只是表达了导演的一种愿望,或者弥补内心的一种缺失。平时,大家都太忙了,没有闲暇,没有停留,没有留白,不允许有磨叽。来自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挤占了家庭的情感资源,很少有人做到像电影中的父亲,独善其身。

电影叫《银河补习班》,也是反映了现实中补习功课的普遍性。现在的孩子,没有补习经历的,都不是真正的学生,除非早早学业放弃。孩子实际有两套学习系统,一套是校内的,一套是校外的。父母是需要负责校外学习系统的遴选和采购的,扮演着经纪人的角色。高考状元,报导说从来没参加补习班,都是记者有意过滤过的。其实,从投入的资源禀赋看,我们的教育的产出效益并不高。每个家庭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每个孩子一出校门就进了各种辅导班,还有各种网课助学系统。父母们,本身也是现有教育的产品,也知道自身产品的瑕疵,也感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对劲。但,就像乌合之众,只相信群体的力量,因为大家只有踮起脚来,才能看到前面的戏。

现实是,大部分人都要成为普通人。理想的教育,是否应该达成普通人能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和生存的价值。从宇宙视角回望我们生活的星球,除了尘埃,还是尘埃。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出电影院,儿子拉着我的手,月光洒在他脸上,闪着光对我说:“爸爸,明天让妈妈再给我报个暑假辅导班吧。”

我心里暗暗佩服,还是妈妈更厉害些,用两张猫眼上买的打折的电影票,就给父子补了生动的一课。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篇3

邓超主演的《银河补习班》让我明白:梦想可以让一个囚犯被冤屈后依然坚信知识的力量和拼搏的意义,梦想可以让一个学渣逆袭学霸并成了万众瞩目的航天英雄。父亲用自己不服输的信念引导教育儿子,两代人共同经历,一起成长。银河补习班真是天价补习班,这是任何补习班都不能替代的。陪伴孩子成长是每个家长不可错过的时光。看完这部电影,我触动很大,也想到了现行教育的诸多状况:

第一、成绩定终生。从学生到家长,从学校到社会都过于看重成绩。成绩的高低成了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尺,一个家长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一个学校好坏与否的标准。用一个标准去衡量,那些个性差异大的孩子们都要放在同一标尺下,符合的即合格贴上所谓优秀的标签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不符合的则贴上学渣的标签遭受万人唾弃。反思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太单一,功利心太强,忽视了孩子身上的其它优秀品质。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不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未有效地帮孩子建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信念。惟成绩论对孩子的发zhan方向和人生轨迹弊大于利。帮助孩子树立远大梦想,增强学习内驱力是每个家庭和学校必须思考的大问题。

第二、标准答案高于一切。数理化这些需要标准答案情有可原,自然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但人文科学除了注重严谨外还得注重多样性。语文本身就是结合所学运用想象创作出独特的作品。百花齐放,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金陵十二钗也各有千秋,四大名著亦是各有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国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颇丰,但成就远低于西方的根节就在于标准答案。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不允许另类,长期标准答案束缚下孩子们已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对于个人、学术、民族意义重大。放眼望去学术论文造假比比皆是,我们臣服于标准答案之时即放弃了对科学多样性的探究之机。美更没有标准!我们的孩子现在不仅创造不出美,也被驯化地丧失了发现美的能力。

第三、寄宿制度贻害人。大部分家长认为挣钱是第一位的,陪伴孩子是第二位的。错过了孩子成长期,这个损失是挣多少钱都弥补不过来的。家长们没时间管理孩子索性往寄宿学校一扔便万事大吉。成长中的孩子遇到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理问题全部不管,一概交给老师学校,家长没时间过问。只是习惯性地问问成绩,这个成绩背后的东西毫不关心。面对成绩高的孩子家长们庆幸自己选择了寄宿,全然忽略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关怀和陪伴。面对成绩低的孩子家长们痛心疾首后悔自己怎么生了这么不争气的孩子,全然忘记了这只是一个结果成绩低的根源在自己身上。如何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只知道让孩子学习,家长也应该学习。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文化熏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寄宿制度能看到父母吗,父母的榜样力量如何传达?寄宿看似省事,实则费事,这个单得以后买!寄宿制度等于主动放弃了陪着孩子成长的义务和乐趣。每一百个孩子只有十个是最优秀的,我们却用这10%的孩子作为标尺,套在所有孩子身上,让90%的孩子痛苦不自信,连带着家长学校社会一起焦虑。家长不可跟风,学校不可激进,社会不可功利。家长得有承认自己的普通的勇气,接受孩子的普通就会水到渠成。

教育理念不转变,多先进的教育方法都不会起效。影片中马浩文说他第一次做爸爸难免会错,孩子原谅了他。马飞说第一次做儿子不知道该怎样,父亲也原谅了他。不管怎样我们要陪着孩子,帮孩子插上翅膀,与孩子一起成长!那是我们不可错过的时光。每一个人、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可错过的时光。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篇4

银河补习班,是女儿说一定要去看的电影。因为邓超是南昌人,电影第一站的宣传邓超选在了南昌,自从看跑男开始,朵朵就喜欢这位土生土长的南昌仔哩子,因为邓超又帅又幽默,最重要的是他经常在公众面前骄傲地坦言自己是南昌人。无论邓超拍的是什么烂片都要去捧场,即使自己最不想看感动落泪的电影,因为是邓超拍的,就必须去看,大不了带上两包纸巾备用。

再说说电影,我个人感觉很喜欢,被邓超的演技折服。特别是最后一段父亲拿着手电筒对着天空照的时候,老年人的眼神演绎得很到位。

其实我觉得马飞是个很幸福的孩子,不仅有一位知识渊博懂得教育孩子的好爸爸,还有一位勤劳努力的妈妈,特别是视为己出的继父对儿子喊的那句话:马飞,你什么都没有,就是爸爸多!超给力!

因为和邓超是同龄人,剧中所有的故事节点包括歌曲,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亚运会、香港回归,98年洪灾……老歌:亚洲雄风、渴望、弯弯的月亮、快乐老家、当年情……好像每首我都会唱。一边看一边给孩子科普,连物理课的连通器原理都没放过。显得我很博学的样子。

影片里的爸爸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什么是不放弃,人生就像射箭,梦想是靶子,不对准靶子,那你的每一次拉弓毫无意义。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家长给你规划好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写作业。

所有人都在否定你,导致连自己都在否定的时候,只有父母会坚定不移地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拼命读书不是无用,但绝不是标准答案,人生有无数的可能,无数个选项,父母虽然不是超人,但他们一定是深处黑暗还是能带给你光的人。

电影中些许夸张的情节表现,但我觉得都是合理范围内。有人说,不写作业不复习就能年级前十,简直是荒谬至极,其实我想说你们是没有见过这样的学霸也没有见过这样的父亲,可是我见过,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基因强大是很主要的原因,虎父无犬子!邓超的教育观真的值得令人学习。多去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以及行动力,学会独立思考,对自己的梦想,永不认输永不放弃,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座桥,要把自己的这座桥修好。

电影结束语:献给父亲,送给儿子。完全泪奔,懂的人自然会懂。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篇5

最近新出了一部电影,叫做《银河补习班》,可能很多老师都看过了,这是一部有关家庭教育的电影,为了更加了解故事情节,我看了两遍。(附:各位老师您好,对于公众号的文章,如果您有什么建议或者想要心若向阳写的,您可以给心若向阳留言,心若向阳看到后会跟您沟通联系,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电影中,马飞从小就被众人说是“缺根铉”,但是,在他父亲眼里,却一直都是“最棒的孩子”,他父亲一直告诉孩子:在爸爸眼里,你是最优秀的。在家长这种积极暗示下,孩子也就朝着父亲期待的方向发展,一点点进步,后来成为了一名航天员,成长学校最优秀的学生。这告诉我们:不管孩子现在怎么样,都不能以唯一的评价来断定孩子的前程,孩子的前途是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孩子需要被鼓励、被支持。而孩子的很大动力来源就是父母,不管外界怎么样否定,不管外界怎么样看不好自己,只要父母支持了,孩子就会有勇气和安全感去证明自己,去做好自己。当孩子一直受到父母的证明暗示,孩子的潜意识就会想要成为父母所说的那种优秀的孩子。还是那句话:即使全世界看不好我,只要父母给我一个信任的眼神,我便迎难而上。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马飞问父亲:“我是不是应该睡觉了?”他父亲是这么说的:“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以后不要问我。”马飞看着正在看书的爸爸,他想了想,自己也拿起了书本学习。是这样的,孩子的事情,家长不应该替孩子包办,不能“越界”,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界限,而不是什么事情家长都要替孩子想好。家长给孩子包办事情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孩子会失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习惯了事情依赖父母解决,他就不会懂得自己承担责任。家长要分清界限,即:什么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当父母把“权利”和“责任”还给孩子,孩子才能为自己负责起来,并学会独立。

当马飞看到父亲在看书,他也跟着拿起了课本,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啊。在孩子眼中,父母就像是“圣人”,孩子总会学着父母做事情,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教育专家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行为是会传染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人格的建立和三观的培养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孩子都是小心理学家,他们拿放大镜看着家长的所作所为,并模仿家长的所作所为,因为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最学习的榜样之一。不管家长做的好不好,不管孩子是否认同家长的所作所为,孩子的行为都会收到父母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为的“传染性”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意识的。

比如爸爸脾气暴躁,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慢慢的也会变得脾气暴躁,因为这个行为已经在孩子脑子里“生根发芽”了,即使孩子控制自己,有时候还是会爆发脾气,因为这个行为已经无意识的印在他脑子里面。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各种行为和精神力量都会传递给孩子,当家长一直保持正能量,孩子生活在正能量的家庭里面,也会变得正能量。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的辨别能力还比较低,他们还不能完全分辨是非对错,爸妈的行为都是学习的对象,因为教育他们最多的人之一是父母,他们不信任父母还能信任谁呢?所以,不管父母做的对不对,他们都学着,要是父母做的不好的话,也就变成坏榜样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小偷家族、总统家族、做生意家族,家长们的行为概括起来应该就是“家风”,“家风”对一家人都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电影中,马飞爸爸专门带马飞去看了他喜爱的航空展,虽然耽误了功课,却让马飞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一次考试,或者是一张毕业证。教育的目的,还应该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让孩子看到真正的“自我”,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让孩子能够客观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让孩子明白是非善恶,这是更重要的。为什么会有高超的各种诈骗、武术高的犯罪分子等等,这些人也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学会那些基本的做人道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应该怎么正确实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篇6

当听到要去看一场别开生面的电影时,心中不仅仅有期待还有疑惑。这将会是一场怎样的心灵洗涤或太空之旅?不管如何,它的片名深深地吸引了我。走出电影院,已近午夜,心情五味杂陈。脑海中回放着电影的幕幕情景,思考着要用怎样的角度评判刚刚经历的遇见。尽管某些情节在我看来过于痴人说梦,不近人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矫揉造作,但总体意义,仍然震撼了我的心灵。

“生活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如果连箭靶都找不到的话,那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这是电影中的人物语言,让我有深深的认同感。是啊,如果人没有梦想,那么每天三点一线,过着行尸走肉、苟延残喘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即使梦越遥不可及,但不追梦,碌碌无为,只会枉过此生。

电影中童年时期的马飞在父亲的引导下树立了飞行员的梦想,可父亲含冤入狱,老师无情责骂,同学冷嘲热讽,折断了马飞梦想的残破翅羽,他彻底成为了现实版的“孔乙己”。当他因看课外书被校长责令上台时,他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一般学生看课外书不至于上台,确实不符合实际)足以看出他对学校和老师的失望。

父亲马皓文出狱,正确引导马飞,马飞终于重拾梦想。是啊,年轻人的梦想可贵,如被摧毁,人生一定可悲。还好,马飞的经历曲折却又柳暗花明,给观影的我们是满满的正能量意义的昭示。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不在乎你的成绩,你的排名,我只在乎你的脑子是不是一直在思考!”人没有思考就不能质疑,无质疑则无发现,无发现则无创造。一味地注重应试教育的“机械化生产”,不注重学生的思kao疑问,单方面从成绩上评判一个人的优劣,那么那些胜出的“考试机器”的将来就一定会比分数败北者更好吗?

有一个情节是高考后漫天飞舞的试卷,教导主任与马飞的父亲的赌约仍然是以成绩来论教育的成败,这何尝不是当今教育的现状呢?学无止境,一个人要学的东西绝不仅仅是截止到高考的分数。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我们的学生时代,不单在知识文化上的加强补习,更要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马飞的父亲马皓文成功地开办了最好的补习班,尽管在我们看来马飞缺失了童年应有的更多,但他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踏上了一条光辉的人生路。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是影片中的话外音,我静思着这句话,忽然开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梦想,并不断地去追寻和探究,你就能展开远航的风帆,达到无限可能绚丽多彩的彼岸!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篇7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这句话是在观影后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也是一句让人陷入深思的一句话。

此电影讲述了工程设计师马皓文与“航天英雄”儿子马飞的父子故事。浩瀚太空,航天员意外失联,航天员之一的马飞回想少时与父亲的回忆:在庆祝东沛大桥建成时,大桥突然崩塌,作为设计师的马皓文也因此入狱。期间,他错过儿子马飞成长中的七年。父子再相见时,已是在学校准备开除马飞时,作为父亲,马皓文与主任打赌,为儿子争取一个不被开除的机会。接下来,马皓文就带着儿子边学边玩。在一次旅途中,两人因上错车分开,马皓文在洪峰即将来临之前,站在堤坝上发疯一样的叫“马飞”这个名字,并不断激励儿子利用周围逃出洪水,儿子划着木筏逃了出来,期末考试后,马飞考了全年级65名。班主任趁着空档偷出试卷检查,马飞一家人去主任办公室“讨理”,最后,马飞成功留在了学校,学习也一直不错。在困在太空的马飞再一次看到字条,去冒险修中继天线,并且成功返回地面。

这部电影讲的更深的其实是教育方面。马皓文的教育方式同中国绝大部分家长教育观念不同。大多数家长只在乎成绩、考试分数,这样大多数孩子没有真正对学习感兴趣,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依附课本上的知识与人,与社会共事,他们的知识范围仅局限于课本,而对其他的一无所知,就像影片中马飞制作木筏,平常搁任何一个乖乖学习的孩子,只能眼睁睁的去等着洪水去把自己吞噬,而不是凭着自己日常所见,再去利用书上的知识去主宰某件事情,而不是被主宰。

在玩的过程中去培养学习兴趣远比死抱着书本去培养学习兴趣要来得快。抱着书本硬学只会事半功倍,甚至起到南辕北辙的效果。作为孩子,我真的认为这种教育观念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缺陷。家长们口口声声说:“为你好,为你好。”这种借口是世上最糟糕的借口。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别人一昧否认,怀疑甚至轻蔑自己的能力时,一句鼓励、支持的话语,对深陷这个环境里的你的重要性……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是去年夏天,那时更多感受到的是父爱。在此次观影后由于长大,心智变成熟的缘故,看事情角度不同,感触也不同。这次去站在成年人的思维角度去看待,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就像片尾的“献给父亲,送给孩子”,我建议,每位中国家长都去参加这个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