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优秀9篇】正文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优秀9篇】》

时间: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叶君、萧寒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下面是细致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9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1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文物修复为主题,里面几乎集中了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品,包括钟表,字画,陶瓷,漆器,织品,在故宫尘封了许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众,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真的大开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而且对这些文物的背景介绍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很有意思,很长知识。

然后呢,这部纪录片想表达的最核心的我想还是“匠人精神”。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静静地,从事着一份伟大又平凡的事业。说伟大,是因为他们用自己高超的技艺把千百年前的珍宝以它们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现代的人们,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让人震撼和感动。说平凡,是因为他们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来那么的随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个钟,一个表,而他要做的只是尽自己的力量修好它。我们更要学习的是这些匠人脚踏实地,充满热爱,专心致志地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对我们以后从事职业也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吧,现在浮躁的我们真应该好好静下来,看看这些大师们是怎么对待工作的,一辈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圆满的。

最后,这部片子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细节流露出这群干着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实也不是清苦,因为他们心里是满足快乐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作文 篇2

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后,点击量破万。不少年轻网友纷纷求王师傅收徒弟,只想安静地扫扫地。面对日益科技化的时代,王津师傅是靠着勤劳泪水,不辞辛苦的工作,弘扬着工匠精神,复苏着鲜活生命。岂能被轻易视之?那些没有兢兢业业、踏实艰苦态度的人,那些没有追求,不能正确对待劳动的网友,岂不令民众笑之?汝若盛开,清风自来!

王津修文物,是日夜辛苦地奋斗工作,一丝不苟,极度认真用心的践行,那些历史悠久的古钟古琴在沉睡中复苏,被世人所歌咏。那是对事业的敬仰尽责,让文化花坛里鸟鸣花更香,山高谷更幽。汝若盛开,清风自来!不必羡慕王津,他只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才会享有应得的名誉。如果你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事无大小,不论是清洁工人、交警、边远山区的志愿者,抑或现在的高三毕业生,只要我们恳切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自会有温煦的清风在你盛满泪与汗的雨季轻拂!

那么多网友纷纷求拜师收留,哪怕在故宫扫扫地,是因为如今一批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价值观,盲目追逐,不能尽才所用,人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三本的退却,让人人都有资� 当然,勤学用功,一丝不苟的榜样也有。南开学子郭鑫建立“诚信通”跨境通电子商务平台,把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产的产品借由这一平台销售到国外,帮助人们增收,践行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同步。

郭鑫也因此受到农民及大众的好评,没有去故宫,做好本职工作,不也实现了人生价值吗?对工作持敬仰之情,一丝不苟,勤恳坚持,汝若盛开,清风自来。

有那么多网友想去故宫扫地,显然不可能!更深一步,当今时代,劳动者应树立正确价值观,敬业爱业,同时政府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培育工匠精神,弘扬敬业爱业风尚!

汝若盛开,清风自来!没有波澜不惊的光芒,亦有石破惊天的感动!尼采有言:“谁终声将震天,必将长久缄默!”做好本职工作,在盛开的花季沐浴清风!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900字 篇3

到了游沈阳故宫的时候,我对中国现存的三个故宫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北京紫金城故宫当然是一座金碧辉煌、无与伦比的皇家宫殿,其建筑年代、规模、气势、造型和豪华程度等诸方面都是首屈一指、无可挑剔的;长春的伪皇宫显然是一座落魄潦倒的溥仪寄人篱下的住宿,其建筑规模、造型和布局等简直就是一座二层楼的办公楼,伪皇宫附属的所谓跑马场、东西御花园和游泳池,也不过是类似一般公园里的娱乐场所,与北京紫金城内的御花园及皇家颐和园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这两个皇家建筑的对比,也反衬出一个帝王鼎盛时期的辉煌气势和一个末代皇帝时代的没落潦倒。而沈阳故宫既不像北京紫金城那样的雄伟辉煌,也不似长春伪皇宫一般的寒酸萧条。它仅是一个我国现已废弃的、曾经的少数游牧民族首领弃游牧变定居后曾经居住过的宫殿。在那里,游客感受不到北京故宫天天人满为患八万人限额的拥挤,而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也根本不会产生对建筑的辉煌而发出的啧啧称道声。人们只是慕名而来到此一游。

沈阳故宫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离清兵入关还有八年。因此,这里仅是后金和前清的首府和大本营。怒尔哈赤和皇太极曾在此居住,皇太极在这里改汗制为帝制。按理说,一个满民族的建筑应该具有本民族的基本特征,一个有游牧民族象征的穹顶圆形帐篷样的毡房。但是,令人诧异的是,沈阳故宫却是一个道地的汉民族建筑外型,其代表性建筑崇政殿、凤凰楼、大政殿和十王亭等,无一不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秦砖汉瓦琉璃面,八角重檐歇山顶,其中主体建筑大政殿的门柱上还雕刻着华夏民族的图腾——双龙戏珠。即便是文溯阁那种二层楼的建筑,也完全是汉民族的几间亭那样的建制。而建筑物的阁名、楹联、挂图上的题字等,也几乎是清一色的以汉字为主。从沈阳故宫的建筑样式等特征上看出,在清兵入关前还没有一统中原时,满清已经完全接受了汉文化,并已经被汉文化异化并脱胎换骨了。

由此而想到汉文化的倔强伟大而源远流长。据说,在世界文化史上,只有汉民族的五千年文化是唯一没有被异化、没有被消灭、没有被断截的一种民族文化。一个异民族可以一度打败汉民族,局部或全部统一汉民族,如中国历史上的金朝、元朝和清朝等,他们可以改变汉民族的发型、服饰,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统一过汉民族的文化,而相反被汉文化异化了。其中最典型的是清朝乾隆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当然,写的是汉诗而不是满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影评 篇4

大地上的天空之城

——

毋庸置疑的,这位于北京市中心、1420年竣工的故宫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从明朝皇帝朱棣开始,明清两代24位皇帝都将紫禁城(故宫别名)作为私人别墅。

故宫沿中心轴线排列,两旁铺展,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按《周礼》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造,以建筑的渐变、高低起伏组合成一体,气势磅礴、恢弘壮阔。

相传天宫有10000间房,故宫仿天空建造,房子应该是9999间,但实际统计只有8707间。这巍然屹立的“天然”博物馆有藏品168万多件,占全国博物馆文物的42%。去北京故宫:1、是欣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2、是观赏陈列于室内、世所罕见的珍贵文物。

2014年,故宫吉祥物“壮壮”“美美”面世。“壮”体现龙的力量,以形容紫禁城这皇家建筑群给人们的震撼感受;“美”展现凤凰的“和美”,象征那无数文物珍品所传达的美学内涵。

跟随影像穿越时空

——

借助摄影艺术的发展,人们并不一定要跑到北京才能一睹故宫的真容了!纪录片《故宫100》就用6分钟小视频把紫禁城拆分成100个空间故事,人们可以从细节入手,见微而知著。

这影像作品以故宫为主题,策划筹备数年,拍摄制作近一年。透过“看得见”的空间,将故宫建筑“看不见”的实用、美学价值全新演绎,为故宫创建了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

《故宫100》讲述了100座建筑的命运,100个文化意象。在故宫:

倾听,100座传世建筑,谱写恢宏史诗。

看见,100段神秘影像,构筑视觉圣殿。

感受,100个灵动瞬间,化作神奇时刻。

故宫的100张面孔

——

《故宫100》首次展示了许多非开放区,还揭秘宫廷建筑工艺,以及如防火、冷库等细节。为能准确、全面地展现故宫建筑,《故宫100》运用多种视觉艺术表现手法,使落满灰尘的`故宫焕发新魅力。

为了捕捉晨昏不同光影下的紫禁城,又不影响故宫的开放游览,大部分拍摄时间都选在凌晨4点和傍晚6点后。

紫禁城是皇宫、是一座博物院、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故宫100》再现了紫禁城的历史、现状、未来,用100个6分钟的故事讲述神奇的建筑,摄影深入浅出,解读大开大阖。

故宫文物医生

——

建筑如此,那文物又当如何?豆瓣评分高达9 。5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不长,只有三集,每集50多分钟。挑一个下班早晚上就能看完,这纪录片讲的是一群普通又神秘的大师为一场盛事而做的日常工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要举行“90周年院庆大展”,各文物修复部要修缮珍贵文物、送入展览现场展出。消息一出,钟表部、书画部、漆器部、织品部等就忙碌起来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了每个人修文物时的投入、专注。千百岁的老文物,被他们的手抚触、修复、完善,最后重获青春。镜头下,大师们气定神闲,举重若轻地对价值不菲的文物上下其手。

修文物也修内心

——

修复“天价”文物,所用的耐心是旁人没法猜测的。

龙袍上缂丝,就是老师傅,一天也只能织几寸;修复一座大钟表,师徒两人要用时8个月;漆工割漆一夜得漆8两,而乾隆的御稿箱有120层漆;冯忠莲师傅临摹《清明上河图》,花了10年!

《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人的视角引入老故宫。片中,不仅可以看到水乐钟、屏风、万寿图等稀世珍宝,更可以看到残损的文物在大师们手里焕然新生,老旧的历史再度鲜活起来的过程。

该片调研了5年,不间断纪实拍摄4个月,却剪辑成3集。它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复活”术,展现了修复专家们的内心世界和日常,以及“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阶层的时代沿革。

“男神”王老师的两个小插曲

——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就悄无声息地“击中”了观众。王津老师和徒弟花了几个月修好、可以走的钟表却只是安静地呆在玻璃柜里,游客来来往往却没人留意钟表,王师傅叹息了一声“有点心疼”。

时间是流逝的、无言的,可钟表能记录下它。修钟表的人修好了钟表,又把自己一生的时间奉献给了修钟表这件事,他生命流逝的痕迹也被记录到了钟表里,然后被无声地带走。

又一次,王老师到厦门参加一个钟表的展会。会上,一位钟表收藏家拿出了“故宫都没有的怀表”,指着钟表得意地说,“这上面刻着伊丽莎白”,王师傅在一旁笑而不语。但隔着屏幕,我们也能感受到王老师此刻心里笑出了声。

王老师后来说,“每个人对文物的理解都不一样。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过去常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不过就是一块石头,但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我们做一件东西就像在做人,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它。”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

——

“故宫迷”们有福了,有“故宫的招聘广告”之称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将在12月中旬上映。目前公布了6张精美海报,设计师阿海以稀贵文物为背景,缩小的修复师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寓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纪录片燃起后,修复师们也红了。其中“男神”王津老师还无意中给故宫广告了一番。在今年的故宫招聘上,近2万年轻人投来简历,可故宫的招聘门槛很高,2万应聘者中,只录取了不到80人。

一个青春故宫

——

印象中,“大师”都是白发飘飘、不食人间烟火的方外人士。而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当中,修复大师们却插科打诨、嬉笑怒骂、打杏逗猫、玩吉他、养鸟种花…亲切自然,一点“大师”的样子都没有。

镜头那边的他们以平视的姿态对话故宫文物、对话我们。我们又透过镜头直视、走近他们真实的生活。同事也感叹着:喜欢这样做一件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活的人在当下越来越少了!

《故宫100》切开又收拢,在一个个小视频里,窥一斑而见全豹,细节处投射出故宫的全景;有温度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它一反正襟危坐的形象,萌萌哒的大师们认真又可爱,悠远的历史文物被拉近到伸手可触的眼前:一个年轻的故宫。

我们常常叹服日本的职人精神,感慨德国的严谨和敬业,却不曾想到我们的国家里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德艺双馨,收徒授技,用一生守护着故宫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存,辈辈传承、代代年轻。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5

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工匠精神,不只是修复旧器需要,发明制造新器也同样需要。

不过剧中也展示了一些短板和局限:

1、缺乏细致、规范的修复操作流程和学习体系,这是香火几乎断绝的原因。

老师傅的手艺固然精湛,但希望能留下一套书面的、标准而系统的、可复制的操作规范守则,这样才能让修复文物的技艺“固定”住。师承的存在很合理,但是应当作为“标准操作规范”的补充,“标准操作规范”是每个人应当掌握的基本。

2、缺乏大数据库的支持,举全国之力建立一个文物档案数据库,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第一集中为了补全三彩马胸口革带的造型而实地参考让我印象深刻。辛苦地实地考察倒是其次,我想的是,要是有全国联网的大数据库,所能了解到的革带造型想必应是不能再丰富,参考的范围也不能更广阔,这对文物修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将是N个级别的提升。

当然,若是建成这样的数据库,普通百姓也能(有偿)浏览(其中观赏性的部分)的话,对景点压力的缓解、文物的保护将会无形地有利。

自豪之中也当有反思。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 篇6

一部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工作日常的纪录片却意外地在90后人群中走红,并在豆瓣获得了9.5分的好评,超过《琅琊榜》,这让《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主创都感到意外。日前这部每集投资仅50万元的“网红”纪录片已正式登陆天猫魔盒。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3集的剧情设置也是围绕着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宫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宫修文物》摄制组破例进驻这个全国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摄。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板起面孔说话,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带领着80后90后制作团队的导演叶君表示:“我们是背着唐诗宋词长大的,但用着手机、坐着地铁。拍这部片子,我们希望用现代眼光去看传统,用现代人眼光去看故宫。”

《我在故宫修文物》历经了5年的项目调研,4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观看这部纪录片,需要随时准备好“开脑洞”。在片中,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地看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寿的32扇屏风,乾隆生母的金发塔,乾隆皇帝的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乾隆御稿箱,宫廷乐器――瑟,乾隆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番人进宝图》,乾隆生母80大寿的实景绘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等稀世珍宝,更可以有幸看到那些残损甚至呈碎片状的文物经过大师们的修复一步步重获荣光的过程,以及文物定格下的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

该片还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完整呈现国宝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充分展现出传统中国“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中唯一传承有序的的阶层“工”的信仰密码,技术的沿袭与变革。

很多时候我们想象中的“大师”都胡子花白、不食人间烟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当中的故宫修复大师们,他们嬉笑怒骂,打杏逗猫,玩儿得了吉他,也养鸟种花。除去对“大师”神秘的想象,我们透过镜头得以直视他们的眼睛,走近他们真实的生活。

稀世文物,我们很少人能有接近的机会,但是这些身怀绝技又普普通通的人,可感可知。这些不同性情的修复师,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职业、看待人生,是否也会触动我们?从今天起,用户可以登录天猫魔盒等阿里数娱TV终端搜索观看这部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700字 篇7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文物修复为主题,里面几乎集中了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品,包括钟表,字画,陶瓷,漆器,织品,在故宫尘封了许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众,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真的大开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而且对这些文物的背景介绍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很有意思,很长知识。

然后呢,这部纪录片想表达的最核心的我想还是“匠人精神”。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静静地,从事着一份伟大又平凡的事业。说伟大,是因为他们用自己高超的技艺把千百年前的珍宝以它们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现代的人们,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让人震撼和感动。说平凡,是因为他们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来那么的随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个钟,一个表,而他要做的只是尽自己的力量修好它。你也可以从这部片中看到传承,一批批的年轻人犹如新鲜的血液注入故宫,延续着传承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技艺,以及他们对文物的热爱,对文物修复的执着。这不禁让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思考:不仅是文物修复,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方面的手艺需要当代的年轻人去传承和发展,其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冷静,我们有责任像老一辈匠人一样让我们国家的文化一直流传下去,不仅如此,我们更要学习的是这些匠人脚踏实地,充满热爱,专心致志地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对我们以后从事职业也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吧,现在浮躁的我们真应该好好静下来,看看这些大师们是怎么对待工作的,一辈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圆满的。

最后,这部片子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细节流露出这群干着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实也不是清苦,因为他们心里是满足快乐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作文 篇8

自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后,不少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并且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对于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崇洋媚外的态度普遍存在的今天,这个现象无疑是令人欢喜的。毕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而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亦要去继承与弘扬。

作为梅派的传承人物,梅葆玖,八十多岁的高龄依旧登台演出且扮相不倒,身段不倒。面对传承梅派,传承京剧的巨大的艰难的任务,他积极开办梅派艺术班,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名家京剧会演,继承中创新,将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传承了京剧文化,正是由于梅葆玖对京剧的创新与发展,才使京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使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展。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思考,现阶段出现的扎堆去故宫修文物甚至去故宫扫地的现象到底是一种热爱传统文化想继承传统的行为,还是一种跟风从众的心理。若是人们真的认识到了传统文物之美,想要去学习传承,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随大流,一时兴起,那毫无意义。

因此,在面对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要喜,因为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想为之作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理性看待,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但愿大家能够保持住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将其发扬光大。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作文 篇9

物质社会中的喧嚣太多,很少有无爆点的东西能轻易让人停下脚步,然而去年春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波澜不惊的纪录片却走红网络,不少年轻人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何也?人们追求沉静也。

在人头攒动的闹市中,你坐于楼阁之上,静静地享受着清风,看着楼下疾步的人群,好像时光停止流动,在嘈杂的公交站旁,人们各自交谈,你坐着望天,望车辆,望树,不说话,像浸润在水中,柔软透明;在所有人都去赶时代的步伐,步履匆匆的时候,你能够冷静地、清醒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你能忍受暂时落在后面,但你不会惊慌,不会惶恐,因为你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胸有成竹。我认为在浮世中沉静就是有方向、有原则并且坚定不移。

于浮世中追求沉静,能提高个人境界。李健早期在娱乐圈中与校友卢庚戌成立水木年华组合,后来逐渐地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他的梦想是做自己喜欢的音乐,所以当别人在浮华的圈中各种炒作时,他忠于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学生的状态,静心接受新事物。在很久以后他的歌声传入大众耳朵里时,李健又重新为人所认识。许多人听他的《贝加尔湖畔》时,会完全进入那个境界,安静又美好。是沉静让他的灵魂得到洗礼,使他的歌声恍若天籁。

于浮世中沉静,需要专注。

身为华大基因的创始人之一,汪建在公司困难时期并没有惊慌失措,放弃这个项目,而是全心专注于此,不分昼夜地钻研,终于他把这个项目做成了。

或许人生短暂,每个人都想留下痕迹,但在浮世之中,追求沉静才是美好的乐事。在你汲汲于功名之时,不妨慢下来休息一会儿,品味这静好岁月,把心随风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