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精选9篇】》
本页是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记叙文阅读【精选9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叙文阅读 篇1
记叙文的情感脉络就是指作者在行文中贯穿于其中的思想情感和心得感受。阅读记叙文,梳理文章的情感脉络,首先要读懂全文,把握全篇主旨,了解写了什么,作者要让我们明白什么。其次,要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然后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尤其要注意文章结尾处议论抒情的部分,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情感脉络所在。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无声的尊重
冯雪
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车。候车的有五六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暮色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显得尤为醒目。
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这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地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没有人招呼那个盲人男子,我也正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却不知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井然有序地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叹。
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时,被他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正值下班高峰期,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原本狭窄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并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这些过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原先让座的小男孩,慢慢地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男孩立刻将手缩了回来。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与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11日,有删改)
【专项训练】
1.通读全文,请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解题思路: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这是了解文章情感脉络的前提。本文虽然是以盲人的行动为线索,但围绕这条线索描写人们的行为时,其间还是贯穿着“和谐、理解、尊重”的情感脉络。
【拓展练习】
2.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并作简单赏析。
解题思路:景物描写的作用之一是衬托人物情感。本文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景物描写,渲染了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
记叙文阅读 篇2
阅读记叙文,学生如果只了解它写什么内容,表现怎样的中心,这远远不够。要知道,文章离开了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尽管有时候内容也很生动,中心也很有意义。但毕竟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抓住作品中的生动语言,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从作品成功的谴词造句中,还可以获得营养和借鉴,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下面就谈谈怎样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的语言。
一、指导学生品味记叙文语言的形象美
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形象性。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本身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从语言入手,调动学生想象和情感,使语言转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如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中有这样一段话:“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溜”有不知不觉之中出现的意思;“推”既说明了风的作用,又使人觉得乌云有分量;“爬”字有一种慢慢的感觉;“卷”字包含着因受风力作用,一起一伏的形态;“挂”,树枝被折下,绿叶就像挂在上面一样;“啃”,是把东西一点一点咬下来,将羊吃草的情态逼真的传达出来。
教学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动词进行分析、品味。因为这些动词能给人以准确、贴切、传神的印象,从而审视语言的形象美。如果是环境描写的语段,可以抓住那些比喻、拟人、形容语句的力度、强度对刻画事物、描写景色的奇异效果。
二、指导学生领略语言的音乐美
人们总认为歌曲、乐曲,才是音乐,才有音乐。实际上我们的汉字,以及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同样有诱人的音乐美。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要求,恰当地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语调、语速等。把文章赋予的节奏恰当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领略文章所蕴涵的情感韵味。如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中:“风来啦!……雨来啦!……姐姐带着斗笠来啦!……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
读上面这段文字,就像在唱一手优美的歌,“风来啦”“雨来啦”的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回环婉转的音乐美,出现一种热情奔放的气势,造成了美的韵律。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喜悦、明快的节奏。
三、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色彩美
很多记叙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时,常常赋予人物、景物以色彩,为作品渲染气氛,来突出人物的性格、际遇、命运等。例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是这样刻画闰土的形象的: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带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脸色灰黄……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以上文字通过对闰土的刻画、描写,可以看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极其鲜明的反应了闰土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
作品语言的色彩美,有的淡雅清新,如出水芙蓉;有的浓烈鲜明,如大幅油画;有的朦胧,有的亮丽……这是作品的整体产生的色彩美,是作家写作风格的特色。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
四、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含蓄美
记叙文的语言,蕴涵丰富的美,语言不多道理深刻。如含橄榄,回味无穷,含蓄丰富。既有字面的表层意思,又有深层含义。有时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有时直接表现主题。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领会这类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含蓄美。方法如下:
1、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冰心的《小橘灯》中“我提着灵巧的小橘灯……我似乎觉得有无限的光明” ,结合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可以体会到语段的深层含义:小橘灯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象征,那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正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线光明。
2、结合特定的语境,领悟到蕴含在其中的表情达意。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觉察……” ,这句话中的“狡猾”不能按本意去理解,而应理解为“机灵、顽皮”的意思。
记叙文阅读 篇3
一、教师演绎记叙文阅读的常见方法
(1)把握顺序线索,理清段落层次
通读全文,理解词句含义,弄清六要素,使学生弄清事件来龙去脉,有利于准确划分段落层次。例如《驿路犁花》,文章开始交代了人和事:“我和老舍”;“赶到山那边的太阳寨”;时间:“夕阳西下”;地点:“哀牢山南段……”。并提出了故事的起因,“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接着写了夜宿小屋,感激地猜测小屋的主人是谁?又写了与瑶族老人相见的误会:“小屋主人”之迷仍未解开:后写修葺小屋巧遇哈尼姑娘,她讲述小屋的众多“主人”,才真相大白,使“问号”有了结果。最后作者引诗点题赞雷锋精神之花处处开放。这六要素的重点在于写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所以由此把此文分成五个部分:深夜寻宿,夜宿小屋,初步解迷,真相大白,引诗点题。
(2)分析选材详略,把握记叙重点
记叙文在围绕中心选材时,是主次分明的。告诉学生,通常凡是作者重笔细描渲染的部分,往往是最能突出主题的情节或场景;凡是作者采取简笔概括交待的部分则是一些次要的材料。如《社戏》,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作者用不少笔墨写的是“我在外祖母家生活的趣事和看戏前后的活动:与农村孩子们的深厚友情,迷人的夜景,有趣的夜航,香甜可口的罗汉豆。作者以这些趣事和活动作为主要材料详写的用意,在于以看社戏为线索贯穿这些主要材料,生动地表现农民孩子的聪明才干和“我”与他们之间淳朴深挚的友好感情,有力地说明平桥村的确是块“乐土”。而因为社戏的具体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虽有联系,但作用不大,所以文中仅以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的某些角度略加描述,点到为止。
(3)弄清表达方式,体会思想感情
让学生弄清表达方式的基本特征。叙述,指作者对事件人物和环境所作的说明交代,要求清楚明白,有条有理。描写,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具体描绘和摹写,使其对读者产生具体深刻的印象。抒情,就是抒发和表达强烈的主观感情。议论,指作者通过阐明观点,表明自己赞成或反对什么。记叙文中的议论成份一般不多,往往只对描述内容作一些画龙点睛的评说而已,议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记叙文的中心;如《驿路犁花》的开头描写:“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群山一座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里写山的高峻连绵、雄伟、苍茫,用意在于为后文铺垫。
二、学生根据阅读记叙文的常见方法举一反三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学生应该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这种学习方法。例如《榆钱饭》一课,让学生用以上的三种方法来分析。第一步,知道本课是以吃榆钱饭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即小时候,十年内乱,现在。文章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二步,弄清作者对捋榆钱、做榆钱饭写得详的原因是在于突出旧社会劳动人民以榆钱为主食的穷苦生活,突出榆钱在穷人眼中的地位,在穷人生活中的救命作用。第三步,弄清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在记叙的过程中进行议论,反映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日益富裕的新面貌这一中
对学生进行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阅读的学法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改变了以前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处于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的状态,使他们依据学习方法,依顺序进行自我训练,效果显著。
三、师生共同反馈校正阅读记叙文的常见方法
记叙文阅读 篇4
划分段落层次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是加深我们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认识以及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大纲在“阅读训练”部分明确提出了“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的要求。因此,在记叙文的阅读中我们应做到:1.能根据文章或文段内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使之正确反映文章的结构,反映作者的思路,进而理解文章材料的安排、主次详略的处理,从而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2.能根据记叙文的特点,掌握各类记叙文划分段落层次的一般规律,从而提高我们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概念阐释】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换行”另起的明显标志,是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段落,人们习惯上把它称为自然段。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也就是文章开展的步骤。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是人们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映。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这里所说的记叙文的段落层次是指从文章内容的意义上来划分的段落层次。要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首先要总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路,再领会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将内容相同或相近、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合为一个意义段(也叫部分)。相对独立的自然段,特别是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可以单独划分为一部分。每一段落层次的内容应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如果仅对一个段落进行分层次,则要在认真阅读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相同相近的句子合为一层,并注意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阅读指导】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其方法如下:
一、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来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文章中的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就可以作为划分文章结构的主要依据,如《羚羊木雕》。
二、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基本模式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如《春》《济南的冬天》。
三、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如童话、小说通常可以按照情节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部分,如《皇帝的新装》《山市》。
四、按照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划分。此外,记叙文段落层次划分的方式还有按逻辑关系划分的。如《紫藤萝瀑布》《背影》。
当然,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依据还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上四种。在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先把握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至于过渡段,若是上文的小结或点睛之笔,则归为上段;若是下文的引子或提示之笔,则划为下段。
另外,划分自然段内部的层次与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在思路上大体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划分自然段内部的层次更多地着眼于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有的是“总―分―总”的关系,有的是“分―总”的关系,也有的是几层意思呈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粒灰色的扣子
朱成玉
他是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意外去世了,母亲为了他,一直没有再嫁人。许多年来,母亲靠四处打零工,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
参加中考那年,他背着母亲,偷偷地报了中专。以他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就可以去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梦了。但为了能够早日参加工作,减轻母亲身上的重担,他还是私自做了报考中专的决定。两个月后,通知书下来了,他得偿所愿。
临开学的前一天,母亲领着他去商场,千挑百选地选中了一件在母亲看来很漂亮、价钱又不算太贵的衣服。他是不大相中的,可是他似乎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母亲问都不问他一下就买了下来。母亲坚信她给儿子买的这件衣服是天底下最漂亮的衣服,能让她的宝贝儿子成为天底下最帅的孩子。殊不知,在她儿子的学校里,那件衣服却是最土气的,同学们翻白眼嘲笑他是个“土包子”。他便动了要更换衣服的念想,最后,他咬咬牙,写了一封信:
“妈妈,新学校的环境很好,您别担心。我每天吃好、睡好,学习也刻苦。老师们都夸我学习用功呢。”
为了使他的信更具有真实性,他还故意编造谎言,他说他在跑步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把上衣的一粒纽扣弄掉了,衣服也破了个很大的洞,“这件衣服看来是无法修补了,妈妈,请您给儿寄来200元钱,我自己去买一件衣服。其他都好,勿念!”
没几天的工夫,汇款就到了,随着汇款一起到的,还有一封信。
“吾儿,身体没摔坏吧,有没有让医生好好检查一下?妈不在你身边,你要懂得照顾自己。钱已汇去,你自己去买衣服吧,另外,那件衣服不要扔掉,你可以把扣子缝上,坏的地方也可以在里面缝补一下,那样你就可以两件衣服换着穿了。好了,不说了,无论何时,都要以学业为主,不要为旁事分心,不要惦记妈,家里一切都好。”
他想,母亲真是个老古董,这么容易上当受骗呢!
他把信折好,准备放回信封里。可是当他拿起信封的时候,却从里面掉出来一粒扣子。他愣住了,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其实,那样的扣子随处可见,可是母亲却千里迢迢为他寄来,因为母亲坚信,只有她的扣子才配得上这件衣服,对她的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再往外倒,竟然还有一根穿好了线的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这一刻,他感觉到这句古诗写得是多么贴切。
那个信封竟然像有待开发的宝藏一样,层出不穷地变幻出惊喜和感动。
那粒扣子是灰色的,暗淡无光,可是却刺得他眼睛生疼。他轻轻地捧起那枚扣子,仿佛捧起了母亲的心。
扣子在他的掌心,有节奏地跳动着。
他将它缝到了衣服的里层,和他的心紧紧贴着。他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那粒扣子带给他的温暖。
他终是没有花掉那200元钱,而是攒了起来。他要留着给母亲买一件漂亮的衣服。
一粒“飞翔”的扣子,飞越千山万水,只为了他。
(选自《润》2010年12月)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记叙文阅读 篇5
倒叙是指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然后按照自然时序所进行的叙述。但是,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
通常情况下,恰当地运用倒叙手法写作,可使文章变得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木匠“刨师傅”
李宣华
刨师傅来自江西。村尾艄公庙精美的木雕窗花,村头观音桥没用一钉一铆的丹楹刻桷,村后李氏祖厝气势恢宏的碧瓦朱甍,无不让人惊叹他的手艺。以至于时隔20多年,由刨师傅巧手建造的木瓦屋早已被钢筋水泥房替代,父辈一代还常常想起他的手艺,想起他的憨笑,想起他在村里修建屋呀仓呀桥呀庙呀时的点点滴滴。
叔公说,刨师傅不姓刨,姓曹,第一次到村里做木工时,才20出头,做工细,手头快,尤其刨得一手好板花。在老家的客家方言里,刨和曹,音相近,于是大家都叫他刨师傅。说来遗憾,村里人至今不知道刨师傅究竟是江西哪里人。刨师傅手艺好,人品好,做事从不偷懒。那时,做木工活儿,点工计费,起初2块钱一天,好多个年头后才升到8块钱一天。随着手头一年年好转,勤快的村里人开始添置谷仓、家具,木工活儿做不完。其间,有不少木匠师傅到村里找活干,大家总觉得比不上刨师傅,宁愿拖延些时间,也要等着刨师傅。
有一年夏天,一个中年人急匆匆翻山越岭进村。那是刨师傅的老乡,刚从江西出来,给刨师傅带来消息,刨师傅的女儿在家得了重病,家人急等他回家。刨师傅抱头号啕大哭。那天,他正给我叔公做木工活。他找到叔公,说这些家具只做到一半,你能找到合适的师傅就叫合适的师傅做,如果等我,可能要搁置些时日,具体要等多长还说不清楚,所做的20多天就不要算工钱了。消息传遍小村,村民连夜有钱的借钱,没现金的甚至翻箱倒柜拿出家里值钱的银元、首饰,为刨师傅凑了上千元。
眨眼已是第二年春天。原本刨师傅每年都是过了正月就来,可他过了3月也还没来。夏天过去了,还没来。心细的叔公给刨师傅放在家里的铁锯,抹了防锈油。次年春天,刨师傅依旧没有来。有人提议,写封信给他。这时,大家才发现竟不知他的名字和地址。还是叔公有耐心,他劝大家不要着急,还是再等等吧。
果真,第三年春天,刨师傅来了,带着因恶性肿瘤截去右肢的6岁宝贝女儿英子。他没有带现金出来还大家。他说,只能慢慢还了,家里欠下的债务不止村里这些。他继续为叔公做家具,工钱还按两年前的5块钱算。英子吃住在叔公家,每天1块钱伙食费另付。叔公说,工价已涨到8块钱了,你按8块算吧。为此,刨师傅十分坚决:那时就是5块钱一天,是我给耽搁的事,你没有怪我,我怎么还能多收你钱呢?几番“讨价还价”后,刨师傅才勉强同意折中算。
到后一年8月,刨师傅借的钱还清了。出村那一天,村中老少都去送他,送了一道又一道山梁。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3月30日,有删改)
【专项训练】
1.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行文?作者是如何进行叙述的?
解题思路:阅读时,同学们要注意文段的起讫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从而正确判断出文章所采用的记叙顺序。
【拓展练习】
2.联系上下文,从描写角度出发,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具体操作时,同学们可先找出此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
记叙文阅读 篇6
在日常生活中,叙述就是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向别人讲出来;而在文学创作中,叙述则是写作时所使用的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述方法。简单来说,叙述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它的基本特点主要在于陈述的“过程”(包括人物活动的过程,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以构成叙述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叙述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顺叙、平叙、补叙、插叙和倒叙;而叙述的人称也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但通常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
此外,叙述与时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不管是人物活动的过程,还是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与持续性。
【即学即练】
处女座的小妈妈
薇薇安
2010年元旦当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内容是:“美少女,新年快乐!”
彼时,我正顶着一脑袋烫毁了的爆米花头,叉着腰,面红耳赤地跟发型师理论。看到这条信息时,心头一软,鼻子不争气地有点酸。作为一个剩女里的“圣斗士”,我早已从跟给我发“三八节快乐”短信的人打口水战,到厚着脸皮处之泰然。盘点全世界,唯一由衷地把我视为“美少女”并在包括“六一”在内所有节日里祝我快乐的人,唯有我的小妈妈。
1
小妈妈芳龄55岁,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时,缩成小小的一团,于是被我和妹妹称之为“小妈妈”。她刚刚学会上网聊天,热衷于在我去洗手间时偷看我的手机短信,以及替春节回老家过年的邻居掌管钥匙,以便于年三十的晚上替邻居家点亮阳台上的灯笼。
在她听说有星座这一新鲜事物时,让我帮她查一下自己的星座,得知自己是处女座之后,一脸惊诧和害羞地说:“我五十多岁的人,怎么可能是那个星座,赶紧给我换一个!”
2
小妈妈为了她的家和我们的家累弯了腰。她的家在“”时期变得穷困潦倒,外公遭迫害而含冤离世,外婆拉扯着五个孩子艰难度日。15岁的小妈妈,冬天上山砍柴卖,夏天跟着一个老头筛沙子,以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即使今天的生活水平好了,她依然勤俭持家,用淘米的水洗菜,洗完菜的水浇花,积累多年来我们穿破的袜子绑在一起做拖把。
我五岁的时候,小妈妈求人托关系把我送进了全县最好的幼儿园。她生不逢时,但一定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启蒙教育。我不负众望地站在全县幼儿园文艺汇演的舞台上,代表实验幼儿园讲话。上台前,小妈妈搂着我问:“你紧张吗?”我望了望高高的舞台说,掉不下去呀!
幼儿园锻炼了我的“胆识”,小学五年级,我就敢于模仿小妈妈的字迹在自己不理想的数学卷子上写出“家长签字”;除此之外,我还“助人为乐”,主动帮助那些有需要的同学签字。东窗事发后,小妈妈胖揍了我一顿,并在期末家长会上,领着我一起向老师和“被害”家长道歉。
从那以后,我在全校一炮而红,私底下找我签字的同学有增无减,只是我再也提不起那只作假的笔。不是我不敢,是我无法忘怀小妈妈站在讲台上忏悔自己教女无方的表情。
3
生活是细碎而平淡的,小爸爸的沉默与小妈妈的诙谐大相径庭。像普天之下所有家庭一样,他们会为了一些小事拌嘴。我气极了就说:“妈,等我买了房子,把你接来住,不管我爸。”
2009年9月,小妈妈生日那天,我和妹妹早早起床,蹑手蹑脚地拎上菜篮子和前一天列好的菜单,奔向早市采购。我们要在小妈妈生日这一天,给她买一块小蛋糕(这比较符合她的节约型气质),为她做一碗生日手擀面,几道“硬菜”。
早晨六点,我和妹妹提着菜篮子回来,蹑手蹑脚进家门,却发现小妈妈正在客厅浇花,看到我们,她穿着她大爱的粉红色花边睡衣蝴蝶一样飞过来,把我们搂在怀里,眼里泛着泪花说,真没白养我两个宝贝啊,一大早就给妈妈买菜去。
那是怎样一桌丰盛而失败的饭菜啊!带鱼有点腥,鸡肉没炖烂,生日面也因出锅不及时而粘成一大团,但小妈妈仍旧一脸欣喜。妹妹从房间里端出小蛋糕,小妈妈果然不负众望上来就问:“多少钱?”
转眼我已经到了可以做妈妈的年纪,却还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做小孩。我一直不愿意听到别人管小妈妈叫老太太,又不得不极不情愿地承认,小妈妈老了,老得像一个小孩。于是,我道出祝福:小妈妈,过了55岁的生日,你就不用再操劳这个家和我们姐妹俩,可以安心地做小孩了。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2年第6期,有删改]
1.全文是以什么人称来进行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题思路:记叙文中的人称,实际上就是作者在进行叙述时的观察点。在解答此题时,同学们只需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词语,再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简单分析就可以了。)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请结合例子作具体说明。
记叙文阅读 篇7
根据这些要求,下列诸点就成了记叙文考查的热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理顺文章段落、层次、结构关系,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探究文章的中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区别文章中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文章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别的话题,考查学生与作者、文中人物、自己的多层次对话的能力,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的能力。
了解中考记叙文考查热点有助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和复习,但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还应该掌握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一、读懂文章,把握主旨
读懂文章,是分析理解的基础,它与把握主旨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读懂全文才能把握主旨。读懂文章、把握主旨的主要标志有:
1.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人物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
2.准确把握情节。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内容。如上海市中考《孩子和书》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由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向顾客推荐合适的书帮助陷入困境的少年诗人留言示谢卖书给孩子们。系列的情节构成事件,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与品质,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3.准确概括文章内容。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如《孩子和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孩子成为诗人后向当年救过他的女店主感恩”的内容。考生把握了文章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
二、读懂题意,明确考点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明确了考点,才能正确答题。
1.读懂题干的语言。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
2.明确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题左右,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如2008年徐州中考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第四题:“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这道题考点是考查文中人物形象及作用,人物形象要从思想和性格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作用也要从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语文考点,何以回答?
三、学会总结解题技巧
1.关于人物描写。人物描写通常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题型有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考生不明白肖像描写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
2.关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环境描写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环境描写一般起到这么几个作用:①往往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②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③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④往往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⑤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如《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中第二道题: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这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方面的作用,二是内容方面的作用。所以答案是: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3.关于修辞手法。根据《标准》的规定,中考语文涉及7种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辞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异类才能相比,回答本体的作用时要抓住喻体的特征,结合内容来回答。如2009年常州市中考《在可可西里回头》第四道题:第(15段)“思贤忽然泪如泉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实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一是使深奥的事物浅显化,帮助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本题运用了比喻(兼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思贤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更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各种修辞手法作用不同,考生首先要识记其作用,然后根据文本来回答。
5.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记叙文阅读大多数的答案都是以议论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的,因为这是在剖析事件或人物的“为什么”,所以,回答问题一要准确,二要完整,三要简洁流畅,唯有这样,才能把考生的观点表达清楚。千万不能含糊其辞或简言答之。
记叙文阅读 篇8
夸张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夸张主要有三种常见形式:一种是扩大夸张,即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一种是缩小夸张,即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第三种是超前夸张,即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或两者同时出现。
记叙文阅读中在对夸张修辞进行鉴赏时,务必要准确地对叙述主体扩大或缩小后的描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避免与比喻等其他修辞手法混淆。如“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一句中,如果只简单地看到比喻词“好像”而不进行深入分析,就很容易判断错误。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一块土地的对视
陈丹玲
我站在风里对着它观望。那是一块棱角分明的土地。父亲耕种的土地,葱绿、翠绿、碧绿、墨绿,深深浅浅,顺着汗流的姿势屈伸、铺展。庄稼们过分自由和幸福,因此过分繁荣,留住了风和时光,轻轻摇晃。
天高气爽的日子,父亲在向阳的坡地里挖红苕,双臂一抡,锄头吃进土里,再使劲一掀,几块红苕裹在泥块里忽闪着面孔。我对红苕的美好记忆来源于由红苕提炼而成的硬实金黄却香甜无比的麻糖。每次赶集,父亲都会带回来一块。避开弟妹,一个人到村口的田坎上手搭凉棚翘首等父亲归来,是我儿时最得意的狡猾。由于卖乖而分得一块最大的麻糖,我会在那晚为自己的狡猾偷着乐到睡不着觉。
祖父的牙齿快掉光了,他把麻糖装进瓷碗里放到饭面上蒸成糖水,像饮酒一样有滋有味地抿。这种吃法着实让我在七八岁时羡慕了很久。麻糖多时,我会大块大块痛快地嚼咬,如雷贯耳,地动山摇。麻糖少时,我就舍不得地含着,让甜水流到咽喉,不咽,坚持到最后,再咕咚下去,就甜进心里。在同村伙伴面前,我让麻糖在牙齿间冲撞,左而右,右而左,声音震耳,咣当如擂响一面锣,炫耀旁若无人。麻糖鼓在腮边时,少说话,嘴角漏风会把糖水漏下去,赶快“咝咝”抽气就能收回。
父亲开始挖井存储红苕。白天黑夜地蹲在井底,我们吊土时顺便吊下去食物。父亲有事了从底下喊一句话,瓮声瓮气的回声从井口冒出来,却变了调。我们把头探进去回应一声,听见声音落到井底。此时骨子里天生的那份对亲情的顾惜和依恋开始滋生我对井的恐惧,我怕父亲不再上来。那种恐惧沿袭至今,无法回避,也从没想过去回避。
太阳落山后,田地里漫开一层淡淡的幽暗。慈悲的母亲用火柴点燃一堆堆风干的豆梗、玉米秆、海椒秆、红苕藤,让它们魂归自然。周围弥散开草木的烟火味,干燥、清香,让我想起凤凰的涅,凄美、希冀、激动。青烟从地里扶摇而上,直抵云霄,火在灰里还没有熄尽。祖母说这种火灰最好烧洋芋。掏出的洋芋,由于滚烫就从这只手翻到那只手。翻来翻去的过程中,洋芋连皮带肉就被吞进肚里。曾听说,村东边的二叔公被一只洋芋哽死过去,亏得祖父铁锤大的拳头落在他背心,抖出了那只还冒着热气的洋芋。祖母说那是饿极了的日子,肚子是生死之途的唯一进口或出口。生命的脆弱在一只洋芋的大小或吃一只洋芋的快慢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小时候,我是多么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苦难;而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如此,饥饿的恐惧不过是常挂在祖母嘴边的一阵风,随时都会在无声无息地消散。意识中那只洋芋的香味从上一秒持续到下一秒,只是无法抵达今天的鼻孔。
收割后的田地,空旷、恬静、温馨,如一位生产后的母亲,来不及擦拭汗水,脸上就荡漾开微笑。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
(选自《四川文学》2012年第4期,有删改)
【专项训练】
1.从修辞的角度出发,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解题思路: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分析是较为简单的题型。本题的易混淆点在于夸张和比喻手法的区别。具体解答时,要结合不同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拓展练习】
2.作者在文末说“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题思路:这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先判断这个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记叙文阅读 篇9
获取文本隐含信息的方法,总的来说就是先看题目、作者,再看时间和文后注释,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推理想象进行整体感知,再借助专业人士的分析和参考资料,对文本进行细致研读分析。按照这个过程,我们不仅能了解到更多隐含的信息,吃透文本,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表达的情感等,还能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和鉴赏评价作品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我们能真正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文本,能真正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下面作具体分析:
【技法指导】
1.借助注释。
大家都知道,词不离句。也就是说,在记叙文中,词语多表现为语境义,我们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正确推断它的意思。在不能准确理解时,注释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注释除了便于我们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有时还隐含着阅读题目的答案。
如《贝多芬之谜》一文后,有道选择题,其中一项为“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关于“18世纪的音乐”,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为了便于同学们作出判断,注释地注明了莫扎特生于1756年,卒于1797年,属于18世纪的音乐家;而从原文信息可知,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可见该项解说有误。
2.借助作者的说明。
有些记叙文,因时代背景、风俗习惯等情况不同,我们对文中所记的事物、人物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通过了解作者的说明,那么就不会产生曲解或误解。
如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总是想弄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妨就去参阅作者的说明,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样,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而且还明白了这篇文章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
3.借助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般交代时代背景与创作历程。
如闻一多的《兽・人・鬼》开头一句是:“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杰作”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既没有注释,也找不到作者的说明,若不了解背景,即使读完全文,也不一定能搞懂。此时我们就必须去了解背景资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当局在昆明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对此十分气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写下该文。借助背景资料,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后,再对照原文,关于“杰作”一词的理解就不难把握了,即当局在昆明制造的“一二・一”惨案,并且“杰作”一词感彩特别强烈,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恨之情。
其实任何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境况的真实的反映,不仅仅是记叙文。因此,根据文章的写作年代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文学史料和作者评传等,无疑会对我们理解、分析文本大有帮助。
4.参阅专业人士的分析。
参阅专业人士对文本的讲解分析,能更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是厌恶阿长的,甚至不愿意回忆她,而结果呢,鲁迅却要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对这样的感情起伏我们不好理解,而作者所写的事又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唯一可捕捉的是买《山海经》一事。但买了一本书就能抵消作者对长妈妈过去的不好印象吗?仍不好理解。此时我们若是借助专业人士的分析,马上就会大彻大悟。《鲁迅散文、散文诗选读》里对此作了分析:
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首先“我”从自己渴慕《山海经》写起,用自己那种“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来衬托出阿长的关心。她主动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而“我”则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淡淡地做了回答,但她却默默地记在心里,认真地当一件事去办。这充分说明阿长的关心是出于真情实意,并非为了讨好主子,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其次,她果真办成了,而且是不声不响地办成功的。再次,“我”用“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写出被感动之强烈;用“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表达出无限欢悦之情。为了突显这种感激与欢悦,“我”还用“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来作陪衬,使庄重的感情仍然带着诙谐的色彩,以便在风格上和前面的记叙保持一致。最后,写出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在这种永恒的感激和怀念的基础上,以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这个深情祝福的结尾,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同时也发人深思。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油布伞
汪涵
我一直坚信,人生会有无数次与大雨的不期而遇,也会有无数次的小雨如约而来,你总需要一把伞,你用它劈开雨点,毅然前行。你期待能看清什么,但有时候什么都不必看清。雨让你忘记了世界本来的形状,它可以改变一切;对于南方来说,雨水中的景象才是它们的真实形象。因为喜欢雨,从而喜欢上一把伞。假如你不想匆忙奔向终点,那就安然待在伞下,你会知道有雨声和伞的时刻,是如此的美妙。
每一场雨都是一次固定的引导,指向同一个方位,我的记忆之门重重叠叠,还是要从第一扇打开。
让我们还是回到苏州的养育巷,在那里,有一把黄色的油布伞,它在雨中散放着淡黄的明亮,如一朵莲花缓慢前行。那里面有一个孩子,他用细碎的脚步踢着雨水,那里还有一个老人,她牵着孩子,如同护着一盏红红的小灯笼。
你们肯定会想到,那个孩子是我,而那个老人就是我的奶奶。
那是奶奶带着我去另一个奶奶的寿宴的路上。雨很小,伞却很大。弄堂上的天空原本就很狭窄,被这把伞一遮,伞下的我竟然有了一种被仙术笼罩着的感觉。我和奶奶挤在一起,奶奶的体温透过布衫,有一种杏花的香味。我能感觉到奶奶的步子和我一样急促。我欢快地跳跃,踩得水花四溅,奶奶总在奋力追赶着我。我知道,有了奶奶的追赶,雨滴永远不会落在我的身上。
雨声如梦,揉搓着我童年敏感的耳廓。一切景物都在淌着水,我记得那里的风景,雨水中木芙蓉开得浅白,雨声中躲了一只寂寞的猫。我们前行,油布伞散发着淡淡的桐油香味,水花绽放在麻石路面上,我的步点如高高低低的线谱,穿越雨水帘幕,不知道走了多远。也许是因为太兴奋,我不期然抵达了一扇朱漆大门,那是一个春雨中的苏州人家,里面喧闹的谈笑我听得越来越清楚,绵延过窗纸,油灯的光照亮我的眼睛。那里面不知道有多少东西在诱惑我,我等待梦中盛宴打开。绿茶、豆干和葵花子,最好还有精致的糖藕片,这些都是能够刺激一个孩子的好东西。奶奶领着我进去,和每一个人寒暄。盛宴终于开始了,我小心地吸着气,看着大人把一屉小笼包在我的面前打开,透过雾气,我看真切了它细腻的白。
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这雨中油布伞下有一个起点。每次想到这里,我恍然仍行走在雨中,耳边响起雨声里奶奶追赶我时急促的喘息声,眼中又总是会看见奶奶被雨水淋湿的白发。
十年一梦,梦回苏州,苏州有我血脉的延续。奶奶,我在雨中张扬的神态出自于你,雨中行走的安详出自于你,雨中的美和善也出自于你。我记得我的童年像花朵从小巷一路开放,我奔向人生的盛宴,你在油布伞下轻轻呼唤,紧紧追赶。后来,我走得太快,在雨水中,打湿了寂寞的袜子。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07期,有删节]
注:油布伞:是以毛竹为骨子,油布为面料的伞,其功能主要用于遮阳避雨。外形上有着油纸伞的洋气,且防水性好,经久耐用。它约诞生于唐代(在此之前,中国伞一般为士大夫们用的绢质或纸质油面伞)。
1.请你联系语境,说说下列两句中黑体词语的意思。
(1)那是奶奶带着我去另一个奶奶的寿宴的路上。
(2)我奔向人生的盛宴,你在油布伞下轻轻呼唤,紧紧追赶。
2.“也许是因为太兴奋,我不期然抵达了一扇朱漆大门”。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我”不期然抵达了一扇朱漆大门,仅仅是因为太兴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