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鹿原》有感优秀7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读《白鹿原》有感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白鹿原》有感 篇1
读《白鹿原》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痛并激动着。痛,是因为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旧的东西在努力地自卫而与新东西抗争所产生的一幕幕悲剧;激动,是看到了我们期盼的美好的事物在渐渐成形、渐渐壮大。我在看这本书时,脑海中产生的画面是黑色的,只有当那个美好的人物白灵出现时才让我看到一丝光亮。
《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在西安这座古代名城,具体地说,它写的是西安其中一个小县的一个平原的人事变迁。
在白鹿原上这种沧海桑田一样的变迁涉及了两代人。老一辈的是白嘉轩、鹿子霖、鹿三这些父辈的人物,而小的当然是他们的孩子们,如白孝文、白灵兄妹,鹿兆鹏、鹿兆海两兄弟、黑娃等。我对此最大的感概就是“两代人”这三个字,因为他们不仅是年龄上的两代人,思想上、生活经历上确实也如此。
白鹿原上的沧桑巨变源于中国的沧桑巨变。在父辈的年轻时代,中国还属于清朝统治下的国家,他们要交皇粮、允许有地主这种形式的存在、他们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他们对儒家是绝对尊崇的。而子辈处于年少轻狂时候正是中国最后一个朝代结束,新的统治形式产生、发展的时期。这种新的治国方式产生初期(国民党统治——国共合作——合作分裂——共产党占统治地位)是这个故事主要的时间线索。在这种充满浓郁的改革硝烟味的农村,新旧思想的强烈撞击下,不少人成了其中的牺牲品。新时期改革的道路,不可避免的充满坑坑洼洼,在现在处于特色社会主义生活下的我一味地被故事的剧情发展撵着走,像我最喜欢的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之一——鹿兆鹏,一味地以为共产党的领导是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适合在中国实现。而实际上,在共产党建党初期,诸如在农村搞农协的做法在某一程度上说是错误。他们那种做法过于激进,如一开始领导人之一的黑娃就带人去砸了村里的祠堂,到此,我们也许很难联想到,在后来经历了亲人生死、信仰改变、人生事业的成败、荣誉的得失等一系列的大小事情后,黑娃会带着新一任妻子回到家乡在白嘉轩族长的接待下庄重地拜倒在祠堂里的列祖列宗神位前。其实这里也牵扯到老小两辈人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融合,白嘉轩作为维护封建思想的长老级人物,而黑娃当年是对这种封建思想的反抗者。黑娃娶了田小娥为妻,被拒绝在祠堂门外。这也许是导致黑娃反抗的原因之一,并且这件事本身就已经体现了它反抗的性质——追求婚姻自由。然后有了他作为农协主任带头闯进祠堂砸毁乡约碑文的事。农协以失败收场后,黑娃在共产党的军队里当过保卫手,又当过劫匪,最好成了县里保卫团的一个营长——一个属国民党性质的职位。而白嘉轩则一直以智者的形象维护着祠堂文化,包括把被砸坏的乡约碑文重新粘好。这两代人也因此产生了新旧思潮的碰撞,黑娃反抗性质的思想最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与旧的思想形成了一种交融。
再说说陆兆鹏,他一生都在追随着维护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看到,鹿兆鹏给我们现代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很好的,但在他们那个时期却不这样。他作为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不仅理所当然地遭到国民党的缉捕,同时也一直为村里人所不喜。我们不能唾弃愚昧的农村人,事实上,我们根本不能怪他们。他们追求的是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而在与国民党抗衡时期,共产党初期的做法确实不尽如人意,出现过很多错误。连人外人的贤者朱先生都曾经迷惑,何况目不识丁的庄稼人呢!其中,最让我们痛惜的是,很多忠诚的共产党员被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害了,兆鹏的妻子白灵就是其中之一。想说的是,尽管那个时期是这样的灰暗,却还是有很多兆鹏式的共产党人在努力地拥护着党,直到拨开乌云见青天。
读《白鹿原》有感 篇2
约摸着17年暑假,酷暑难捱,利用几天的午休时间在床上阅读完了《白鹿原》。
那还是上公共课大学语文,16年春夏学期,那个烫着泡面形状头发的女老师推荐给我们的,当然少不了对这本鸿篇巨制的赞美,历史大背景、社会变迁,十分值得品读云云,并吐槽,由王全安执导,张雨绮扮演田小娥把《白鹿原》改编为电影,则将这部著作完全演绎成为田小娥和他的男人们的故事,简直不要太低俗,完全把这部书的精髓丢弃了。
二次接触《白鹿原》是17年春夏学期,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莅临我校音乐厅开展讲座时,提了一嘴,说今天在图书馆看到展栏上放着《白鹿原》,他告诉图书管理员说应该把它放到最上面的架子上,因为的作者陈忠实老师仙逝了,并且对着这本书深深鞠了一躬。也许那时候起我更加坚定要读一读这本书了。
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一直都“封闭”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不通人情世故,不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这就导致我刚接触到这本书,对于很多细节和人情往来都显得无知和不求甚解,草草翻去了事,并且竟然因为里面对性的描述而感受到在这方面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从阅览室借来的《白鹿原》翻看到最后一页就只记住了白嘉轩一下娶了好几房太太、白孝文遏制不住地和女人交合、田小娥和黑娃床上撒欢等等,简直是罪过!因为从语文老师介绍这本书时,我就认为,如果是我读,一定会体会到作者对时代描写的大格局,而不是微不足道的情情爱爱。
接触豆瓣以后就迫不及待把《白鹿原》标为已读,已读说来简单,草草翻看也叫已读,仔细品读也叫已读。
重读《白鹿原》得益于鑫鑫的榜样作用。鑫鑫准备读此书,也给我发来一份。后来听鑫鑫津津乐道里面的情节,而我却一脸茫然,实在不好意思明确自己读过《白鹿原》,只说,哎,还是本科时候读的呢,好多情节都忘了。是的,真的忘了,居然都忘记主人公白嘉轩是有两个姐姐的。
打开此书,有熟悉的有陌生的,有电视剧里的情节也有听鑫鑫分享的自己想象中的情节。因为对男女之事已经不再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因此,不再像以前踟蹰于无法接受对性如此直白的描写而看不到许多更有价值的事情,所以读起来如高处流水般轻快顺畅。
故事的主线从来没有离开主人公白嘉轩,时间线从他的父辈开始,直至他的儿辈、孙辈。一页页翻阅着这本书,白嘉轩从孩子到成年到壮年再到迟暮,我仿佛感觉到他的年岁就在我滑动的指尖悄然流逝,是的,主人公在成长、老去,我也随着他时喜时悲、时恼时静,而我的时间也悄悄溜走了。
身为族长的白嘉轩一生遵循着自己以德报怨以正祛邪的生存法则。从闹农协自己被迫穿上歧视性乃至侮辱性的服装走街串巷接受唾骂,到祖宗祠堂被破坏搅乱,他都没有愤懑不平、趁势欺辱,而是本本分分敲锣开会、修复祠堂。可他也不是老实疙瘩——不懂反抗、缺乏勇敢。从他信奉白鹿传说大胆用好地换孬地,到传递鸡毛信、组织村民反抗赋税压迫交农具无不体现了他的坚定和魄力。不仅如此,他还懂得笼络人心,鹿三家从他父亲那一代就在白家做长工,到他这一代仍是如此。因为百家从未亏待过鹿三一家,不因他们寄人篱下就克扣工资、打完粮以后总是先紧着给鹿三一家,也从不因为粮食收成不好就缺斤少两。白嘉轩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把鹿三当自家人待,当然,鹿三也是明白人,踏踏实实为白家操心卖力。这样融洽的主仆关系实在难得。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双方对这份关系的维系,也得益于当时社会背景的下黄土高原上淳朴的民风。
被自己看着长大的黑娃下黑手,从此挺直的腰板佝偻不堪,黑娃甚至因为田小娥而试图杀害自己,白嘉轩都没有失去自己的风度,搭救身处囹圄的黑娃,在黑娃不再落草决心改过自新后宽容接纳他来再拜祠堂。
自己一手栽培将来继承族长一职的长子竟和破窑里的田小娥勾结在一起,不顾自己妻子和孩子的死活享受与田小娥的苟且,并且将分家后分得的房子卖给了鹿子霖。这种巨大的侮辱没有压垮这个男人,他平心静气,照理办事,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而在等到鹿子霖身败名裂的最好时机,他没有幸灾乐祸,反而出手搭救,因为他知道,鹿子霖知悉后自然不会继续得意于自己在白孝文身上的杰作,对待心术不正的人,没有比这更厉害的心理征服办法了。
在我看来,白嘉轩就是一个浑身正气并且大义当头的人,人生的大起大落他都坦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整本书中最为鲜活的一个角色,他是时代更迭给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百姓带来改变的人物缩影,他告诉我们,光明磊落、大度豁达就是人生的标杆。
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的生命简直似草芥一般轻贱。在年久干旱的土地里,粮食颗粒无收,不说享受其他任何的欢愉,仅仅是填饱肚子就是挡在人面前的一件大事、要事。想想自己中午没有吃完的那一两米饭不禁想到了那句,浪费粮食可耻的标语。
本书给我带来鲜明印象的是黑娃从土匪到保安团营长的转变,一个粗犷的大字不识一个、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的糙汉子,居然要向朱先生拜师学知识了。可见,人说到底还是向往那修身、修心的贤人圣者的方向,所以自古以来人人都对有文化的人存有几分敬意和佩服。
本书最不能令我接受的就是白孝文因为田小娥而产生的转变,也许一个人不要脸了以后能够卸下很多包袱和压力,不在意旁者的评头论足。但是在白孝文快饿死在地头里时也许醒悟了,人,还是要脸的,不要脸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这同样也是自我的提问。
读《白鹿原》有感 篇3
白鹿原,有白鹿的地方,传说白鹿所经过的地方,万物重新焕发了生机,毒虫都灭绝了,生病的老人也恢复了安康,呈现一片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看这部电视剧,目前最大的感受是对土地的那份淳朴热爱:听说地下有水源,夜里做梦都是那片地上长出茂盛的庄稼;好地我愿意在地里睡觉;能换来一块好地,怎么样都值得,不同的人物活灵活现的表现着对土地的热爱。
就像网上调侃的,中华家去哪儿都会种地,花园里要种菜,南极也要发豆芽,农业大国的后裔至今还是保留着那份天性。
后面剧情应该会更沉重吧,人性纠葛更复杂,好坏一线之间,但比起那些,我还是更喜欢看人们耕种收获的自然,那些沉重的情节应该也注定了这部剧不会太火了。
读《白鹿原》有感 篇4
由刘进导演,张嘉译、何冰等主演的77级《白鹿原》看完成了,电视剧并没有完全把陈忠实的小说准确表达,比如填井之说,在书中讲的是因为子弹是金贵的,只能把叛徒填井里,白灵也是被自己人填井的而非战死等,但也不错了!
因为传媒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是对当下时局的管控,也因为历史是由成了王的那个政府管制的人写,更何况还在执政期,所以表扬自己否定对方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但还是应该准确表现原作的演技最好的是何冰,他把鹿子霖的狡诈、自私、胆小和顽劣演到位了;张嘉译扮演的白嘉轩就有点演了,他只是把族长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表达了;田小娥是一个在被男人玩弄的同时也玩弄男人的女人,打过男人耳光,尿到鹿乡约脸上的女人,应该是女一号,李冰演的真好,骚到位了;剧中朱先生对传统道德的坚守与书中讲的很一致,他死后也确如白嘉轩讲的世上将再无先生。场景选的不错,如同我的家乡!
读《白鹿原》有感 篇5
冷先生说白嘉轩,从不曾听见有人在他背后说什么,而相邻村民都赞他是好人,当权者也几次找他,说他德高望重,他自己也和鹿三说,自己没有干过怕人说的事,黑娃说,“他的腰挺得太直了”,而后他的腰也终于是弯了。或许是刚开始就是弯的之后在一点点掰直。假装买地换了鹿子霖出白鹿的地之后,事情一件接着件发生,他做了越来越多的好事,越来越具有威信,他瞧不上鹿子霖,说他“那式子”,但五十步笑百步,何其可笑,白孝义要是知道,自己孩子不是亲生,还是自己父亲一手安排的会是什么样?白孝文在遇见小娥之后,白嘉轩的那些劣性就完全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最后看到白嘉轩那么轻易的就起义,那么轻易就杀了张团长,心里特别恐慌,突然就想起,百灵想要扇他一耳光的念头。
相较对于白家父子俩的厌恶,对于鹿子霖只有可怜可叹了。
黑娃是悲剧性的人物,鹿兆鹏一语成戳“小心乡党”,实在可悲。朱先生说,黑娃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弟子,读书只是为了修身的人。喜欢他,喜欢他的“真”,真情,真性。
读《白鹿原》有感 篇6
此书《白鹿原》已经是93年买的了,当时正等候在伊势丹工作的发小下班,在淮海路思南路口的书店买下。后来被张菊偶尔看见,称此书她心宜已久,呵呵,我也忘了当时有没有借给张菊看过。
那时初阅,并未写下任何读后感想。近时听闻将拍成电视,再次拾来重温,真谓之好书。
正直、高风的白嘉轩,教子有方。将祖辈流传下来的一则故事,作为代代相传勤勉、亲切、认真地处世态度。
鹿子霖:祖上以行乞为生。终于有了一位能忍气吞声的人物,成了镇上数一数二的大厨,闻名威震京都。可是他并没有忘记那个曾经让他百受屈辱的炉头,雇了五个乞丐对他进行了更加残忍的报复。这就是鹿家传授下来的贬意精神。
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当地知名学者。曾一度怀着抛头颅、洒热血的热情冲去战场,行程刚开始却被告之自己的学生是因为内讧而死。一夜白头,从此再不晨诵,“读书无用”也!
黑娃是个特曲折的人物,少时缺少耐性,又因为强烈的自卑感走了那么一段弯路。书的作者认为是坏女人(田小蛾)害了一个好男人(之后又用一个好女人来证明这一点)。年过而立,突然醒悟重拾学涯,被朱先生收受为关门弟子、最喜爱的学生。这个人物有很多面可表现,呵呵。
我最佩服的女性是白嘉轩的妻子,整书对她的细节描述屈指可数。重点就是那段她得了瘟疫后淡定心态和表现描写。让我由衷的佩服。她直至自己失明前,缝完了自己的入殓衣。望着从未伺候过自己的丈夫,因为她的离开从此将自己收拾一日三餐,她只是用沉默代替哭泣。
娱乐新闻说已经挑选好女主角“田小蛾”的人选,不知那位能否演活这个“妖孽”。
读《白鹿原》有感 篇7
好长时间没有阅读小说书了,当下放下手中的事,捧读一本引人入胜的《白鹿原》,久久回想和感悟。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白鹿原》的扉页上,作者陈忠实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
只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才觉得作者的用心写作好比一块口香糖嚼在嘴里越嚼越有味,恨不得一口气看完这本书。
这篇小说发生在陕西省蓝田县西蕴藏着浓郁的关中风情。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反映农村人的心理素养,尤其存在着半个时期漫长历史,沉淀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组成白、鹿两大家族。通过故事人物的描述,如此真实、透明、写得实事求是。
白、鹿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生存繁衍。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而改变不同的命运。
一书主人白嘉轩是个典型淳朴、善良、地道的庄稼汉,是个循规蹈矩的保守派,是两大家族的代表族长。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明白事理,受过封建思想的洗礼,有担当、有责任感。自己没有文化如果遇到最积极不能解决的事,则请教有文化有见识的人作参谋。白老汉尊重有文化的人,要求自己的子女从小读书,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理。我喜欢老实巴交的白嘉轩。
讨厌书中的鹿子霖,一个趁人之危、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小人。害人害己,埋下的因果最终还是要还的。读完此书,回味无穷,最大的体会就是善有善报。白、鹿两家的命运结局截然不同,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