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大全 > 传统手艺作文8篇正文

《传统手艺作文8篇》

时间: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手艺作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手艺作文1

春节了,北方人最少不了的活动就是吃饺子。这个春节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我可不是坐等吃饺子,包饺子当然也少不了我。

清晨,落光了叶子的树枝将白瓷般的天空分割成一块块的形状,迷糊的太阳刚刚从屋瓦上露出一丝光芒,我和姥姥就迎着干冷的风走进了种着白菜的大棚里。大棚里的白菜成行成列地排着,放眼一望一片青色。

白菜要挑叶大的,根白的,头是嫩绿的。

挖出来时别弄坏了,别戳坏了它的帮子。

姥姥絮絮叨叨地念叨着,用她骨节粗大的手在白菜上摸着、在泥土中扒拉着。我听了理论知识,摩拳擦掌地想亲身实践一下,却见姥姥忽地直起腰来:走吧,两颗够啦。我疑惑地皱眉看向姥姥,这就完啦?既然不要我帮忙,那为什么叫我来啊?我是想教你挖白菜,等你长大了,也能包白菜饺子给下一代吃,也能教他们怎么做。姥姥佝偻着身体往外走去,来,帮我拎白菜!

上午,在姥姥的耳提面命下,我旁观了和面、发面、剁馅等一系列过程,但我只在剁馅一环节中帮着做了些体力活你别说,还真挺累的其余活动只是观摩。姥姥一直念叨着你会就行,别丢了传统趁我还能干,多干点活之类的理由不让我插手。

终于,到了包饺子的时候,我总算是能上手了作为有个北方妈妈的女孩,谁还不会点儿擀皮的活儿呢?我和妈妈还有姥姥,坐在方桌边,一人擀皮两人包,三人聊着天,手上的事儿倒也不耽搁。

我们小时候,别说电视了,连电灯都没有,晚上黑漆漆的也不守岁,就是下午包饺子,那时候哪儿有肉啊,白菜里放点儿大豆油,就是馅了。我和你另外两个姥姥,还有你老姥姥一起包饺子。包完了,吃完晚饭也就睡了,明早起来就吃饺子。姥姥一边又放了点馅在饺子皮上,手指灵巧地捏出花褶,一边絮叨着,我们三姐妹都是你老姥姥教着包饺子的,包饺子唉,我年年都包,到现在也包了五六十年的饺子了

等我在午夜看见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地吃起饺子来的时候,我才明白姥姥为什么一直想让我学会包饺子了:她不在意看不看春晚,也不在意守不守岁,她只想给家人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这是我们的习俗,也是我们的传统。

我能做的就是学会包饺子,以后也在春节给家人包饺子,方不至失去手艺,方不至失去传统。千百年的传统,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不能让传统的支流于此干涸,无迹可寻,尽力让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川流不息。

传统手艺作文2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抚摸着那饱经岁月的岳阳楼,当我倚栏远望,只见——“白银盘里一青螺”。望着微波荡漾洞庭湖,闻着香郁芬芳桃花香,我闭上了眼。忽然之间,一股甜味夹杂在水汽中扑面而来。以辣为主的湖南怎有这一丝甜的存在?确实,这里的人们连同我这游子都与辣同舞,为辣欢唱,就连每年最隆重的祭炎帝大典上,都总会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祭物——辣椒。我们似乎都忘了,人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味道——甜的存在。

顺着甜味,我一路小跑。双脚踩在布满青苔的石砖上,淋湿的小巷被我溅起一朵又一朵的水花。就这样,我找到了“它”。

“它”就是龙须糖。

做龙须糖的老人独自坐在汴河街里一条最幽静的巷子里。见我跑来,他并不惊讶,而是微笑着让我坐下,仿佛早已预料到我的来访。他递给我一块龙须糖,说“吃吧,孩子,小心别噎着”。

我接过糖连忙道谢,放入了嘴里。还是原来的滋味,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我又忆起了那件往事。

我是家里唯一的孙辈,外公外婆一直特别疼我,想尽一切办法来让我吃好。有一次,我发高烧直说胡话,我的外婆心急如焚,为了能让我吃点东西补充体力,她跑了很多地方,买回一包龙须糖给我。没想到,几天没胃口吃饭的我,一闻到龙须糖的香味,胃口大开,一口气将一整包龙须糖吃得一干二净,第二天身体也奇迹般的好转起来。从此,我爱上了龙须糖。

随父母来到江苏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龙须糖。即使回到老家岳阳,也没有找到外婆当时给我买到过的龙须糖,我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想起了分别已久的外婆,一丝泪水挂在了眼角。这时,老人问我:“好吃吗?”,我回过神来,强挤一丝微笑,说:“嗯,您的手艺,真不错!”不料,老人听了这句话后,神情落寞。他望着洞庭湖,深叹一口气,说:“唉,恐怕再过几年,等我走了,就没有这手工做的龙须糖喽!这方圆几十里就我一个人还在用这古老的方法来制作龙须糖。现在,我连一个学徒也没收到,唉……,老人不再说话,他抬头仰望着远处那夕阳。

残阳无力地落下,将最后一丝余辉洒在了老人身上。

现如今,很多民间的手工艺都渐渐被机器取代,人类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被淹没在了钢铁洪流当中。也许,几年或是几十年以后,没有人还会记得有龙须糖这种食物。但我不会忘记,那独自坐在汴河古街最幽静巷子里的老人和他制作的龙须糖。

夕阳西下,带走了我的忧愁与悲伤。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位老人正笑呵呵地递给我一块龙须糖。我们二人坐在那里,看着与今天同样的场景……

传统手艺作文3

一根、两根、三根大约手指头粗细的小竹条在太爷爷手中欢快地起舞,太爷爷的手粗糙,似松树皮,却灵活而娴熟,有些似母亲在用两根银色镀边的铁签子织毛衣,一来一回很似有趣。

后院儿的斜对角是邻居家的小竹林,自家的粮食、工具、菜交换着用也没什么事。这小竹林不大,大概有两三个方正的八仙桌那么大吧!但长的却是很密,九十颗该是有的。长年翠绿,长的挺高壮的。每次看到电视中有大熊猫出现,就赶紧喊“太爷爷你抓只熊猫回来吧,反正后面有一大片竹子呢”?明明不大,那时看来不知怎地好像几百亩似的。太爷爷总是乐着他那张黝黑却不失阳刚气质的脸。笑的眼角绽开了几丝似优美花般的皱纹。“大熊猫啊!伲这几家人家不还要做小竹篮了吗?送给了熊,那咱家每年都被你弄坏几个筛子竹篮的,还得了?乖啦啊,囡囡!”

没有见过爷爷砍过竹子,每次等我去时就只剩下几大根坎好现成的了,一根大竹子大约有是四五个我那么高,为了方便,爷爷总帮着太爷爷用那勾刺(锯子),一段段据开,那勾刺挺重,用绿色麻绳串着一排尖锐的刺,上面则是用木头固定好,试了试,怎么提也提不动。为了找些活干,就搬些句号的竹块儿递到太爷爷手中,由太爷爷将其放在厚厚的木桩上,举起笨重的斧头,说时迟,那时快“嘭”一声,只见那可怜的的竹块被劈成了竹片。好奇心促使我又想试试,两只小手吃力地握住斧头,用力,抬起,一挥,力是用足了,只不过……斧子陷进了木桩中,可是把太爷爷急的皱弯了眉,生怕划到了我的手。随后自然是少不了一昂劈开的竹片削成竹条,也许是多年的经验吧,每个竹条像是量过的一样,拇指按住斧子边缘瞄准一点,不!好像都不需要面准一样,也能削得整整齐齐,都是一厘米,不差一分不差一毫爷爷坐在低的红色小板凳上,左手一个,右手一根带着厚厚的老花眼镜,时不时拉远些距离,观察,眯着本就多褶皱的脸变得更加明显。背后则是摆着多年的来的成就,几个新鲜出炉的小竹篮和几年前早已褪得已不见竹色的筛子。

构词还在,只不过是变老了,变得黒旧不堪了,爷爷时不时把它们从西边的农具堆里找出来磨一磨,只是举几个呢柴火,再也没有据过清新靓丽的竹子了,太爷爷如今也大大不如前了,竹篮那仅剩的竹篮也成了回忆,一直挂在太爷爷房里的木头横梁上,积满了灰尘,无人问津。

手艺,如今的手艺不再是从前的手艺,手艺在这几年间变成了手机的艺术。还望真正的手艺不被淡忘它的艺术吧!

传统手艺作文4

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到家里的钢琴穿上了美丽的花边“衣服”。一朵朵白色的浪花忽隐忽现,憨态可掬的小乌龟伸长了脖子东张西望,水草正摇曳着它优美的身姿翩翩起舞……真是难以想象,奶奶是怎样把这一个个小小的网眼聚集在一起,勾勒出这样一幅栩栩如生的花边作品的。

我对奶奶的“绝活”羡慕不已。“奶奶,这花边可真好看,您是怎样做出来的?”奶奶自豪地说:“这可是咱们即墨人的传统手艺,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一听,更是惊叹不已,连忙缠着奶奶收下我这个徒弟,奶奶爽快地答应了,不过奶奶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先教我个简单的——绣书签。

只见奶奶从她的雕花木箱里取出一根针,一把线,一张厚纸壳,然后拿出一张纸样熟练地剪出了一个花朵图案。“奶奶,我来给您穿线”,我兴致勃勃地拿起针,把线头一捻从针眼穿了过去。奶奶仔细地把图样按照轮廓缝在纸壳上,左手手腕压牢纸壳,沿着图样连缝了三针。她一边演示着一边耐心讲解着:“这叫打底,打好底以后沿着图案每缝一针锁一个扣,要拉紧,这样就会更均匀精致……”

针在奶奶的手里像蜻蜓点水一样,很快一个花瓣就绣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学着奶奶的.样子绣了起来,可是绣花针到我的手里却不听使唤地乱窜。“哎呦!”一阵钻心的疼袭来,从背面穿过来的针不知怎么一下子扎到了我的手指上。奶奶心疼地握着我的手,找来一个“戒指”给我戴上,手把手一针一线地教起我来。引针、走线,有了这个顶针的帮助,绣起花边来真是如鱼得水,省劲多了。慢慢地,针在我的手里也能灵活自如地上下穿梭了。

夜色渐渐加深,一朵朝气蓬勃的“太阳花”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美丽“绽放”。看着它,我的眼前不禁呈现出年轻时的奶奶在小煤油灯下绣花边挣钱养家的情景。我想,这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一个工艺品,更是我们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啊。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一定要当好传承者,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传统手艺作文5

转过街角,先是闻到饭馆飘出的饭菜香,再就是看见引人注目的招牌糖人陈’,不知怎地,我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大概是心灵的呼唤吧。

从人群中挤过去,看见的竟是一条长龙似的队伍,都把店包围了,只差接到马路上,但因为心灵的呼唤着实无法让人抗拒,所以只好老实地跑到后面去排队了,免得等会儿排得更长更久。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终于,下一个就是我了。那位陈老师傅问了一句:小姑娘,你要什么图案呢?我心想自己也没买过,就说了一句:随便吧!话语刚落,师傅像一个艺术家一样,他的手便熟练地开始左右摇晃,可谓匠心独运。不一会儿,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便出现在我的眼前,这种化腐朽为神奇般的赋予经久不衰的魅力令我震撼。我兴奋地说了一句:师傅,你做的可真好看呀!师傅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了笑。

我走到妈妈身旁,对着小糖人轻轻地舔了一口,味道香甜。我对妈妈说:这陈老师傅做的糖人外观和味道都那么好,难怪生意会那么火热,也不枉我排了这么久的队了。妈妈也笑了,说:不单单是因为这样,更是因为他的诚信,这个糖人色泽这么好,肯定是用了优质的原料,再看看这么多顾客,大概也是因为他的口碑好。

我就这样把糖含在嘴里,那独特的甘甜别是一番清爽甜润,禁不住咬几口,甜蜜更加浓郁;那脆薄的一片,柔光穿过糖质,留下一层红亮,愈发的诱人,伴着兴奋和喜悦,浸透心底。吃完后,嘴里总有一丝丝香甜在弥漫。这种香甜甜到了我的心头,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对糖人陈的敬佩之情。

我不单单只敬佩他那精湛的手艺,更钦佩他的诚信与为人。这些感情总萦绕我心,我一边走一边深思,直至夕阳亲吻山顶,散着余晖的红日与映红了半片天的红霞才把我唤醒。

在这车水马龙,繁华喧嚣的城市里,人们习惯了速度与激情,信奉着价值与成就,还有几个人会为了舌尖上的文化而坚守?我多希望能够有人继承和发扬这门绝活,把这些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我再次转过街角,别了店铺,糖人却入了我心。

传统手艺作文6

前几日路过平江路,遇到一位买豆腐花的老奶奶。于是便抱着尝试的心理买了一碗。一碗下肚,咂咂嘴。虽说犹意未尽,但总与记忆中的味道差了些。

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星期天。因为每当这时,会有买豆腐花的老爷爷从村东头骑过来,高声吆喝:“豆腐脑,豆腐脑嘞!”每次我听到这苍老的叫卖声,便急忙拉着奶奶拿着碗,去买豆腐脑。

“小朋友,又买来毛豆腐脑啦!”

“嗯!”我努力踮起脚,好让碗放在车上。

“好咧。拿好,小心别烫着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豆腐脑端在我手里,轻轻的来回吹着。豆腐脑在碗中轻轻颤动着,些许的葱花和香菜在上面漂着。我端着这碗豆腐脑,就像端着整个世界。

看着这碗豆腐脑,我的脑中忽然闪现出一副画面:

房子已经很老了,窗户上的报纸早已泛黄,些许的冷风从破洞中吹进来。一位老人站在一个铁锅前,苍老如枯树枝般的手正紧握住一把勺子,费力的来回搅拌着,没转几下便要停下来,急促的喘几口气,再换另一只手搅拌。等烧好后,老人在吧豆腐脑放入一个大碗中静置,等成型后,再往上面撒上葱花、蒜末、香菜碎末等。老人长吁一口气,拿起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望着已经做好的豆腐脑,嘴角隐约浮现出若有若无的笑意。

吃完后,我抬头看了看奶奶又看了看车上的豆腐脑。在一旁和奶奶聊家常的老爷爷就笑着问“吃完了,还想要吗?”“要!”于是,老爷爷又给我盛了大半碗。正当奶奶给钱时,老爷爷却一把推回去,“不就半碗豆腐脑嘛,又不知值个钱,还给什么钱呐。”说罢,也不顾奶奶的再三推辞,骑车向下个村子,叫卖声不觉。

如今,现在买豆腐脑的人都是为了钱而豆腐脑,而不是为了豆腐脑而豆腐脑。它们早已被城市给“污染”了,再也找不到那种令我感动的味道了,再也找不出那种手艺了。

我忽然觉得有些伤感,哪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国特色食物渐渐的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水饺、冰糖葫芦、年糕……难道这些手艺都消失了吗?

希望这些手艺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传统手艺作文7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糯香,我尾随着它前行,欲穷其源。

路尽,便得一店。

这是一家米糕店,逼仄的店面里放着一张泛着古漆的雕花桌子。老师傅正低着头,用刮板刮平竹筒内的糯米,麻利地放在火炉上。木制蒸筒发出丝丝呼吸,噙着捣碎揉烂混有糖稀和黑芝麻末子的米糕,雪白玲珑,散发着不张扬的幽香。

老师傅卷了卷袖子,拿起了墙上的毛巾,擦了一把汗,对我笑了笑。然后,将火熄灭,拿下笼盖,从中取出米糕给我。“好了,孩子!”“嗯,谢谢!”我接过老师傅手中的糕,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浓浓的糯香便充斥了口腔,也弥漫了童年的记忆。

一次偶然,与好友从他的店前走过,生意冷清,近乎无人光临。好友拽着我的胳臂道:“我们别吃米糕了,营养单一。咱们去吃对面那家手抓饼吧!”街对面的小摊在卖手抓饼,周围挤满了人。

听到好友的话,老师傅脸上展现出焦灼的而又无奈的神情,就好比装点着星星的璀璨夜空刹那间暗淡了,阴霾了。而这暗淡与阴霾,又在下一秒毫不迟疑地转成沉重而又强烈的期盼。继而又被蒸发的热气而掩没。

“姑娘,糕好了,要吗?祖传的手艺,自己做的吃着放心。”

我终究没有接过老师傅手中的糕,在好友的抱怨声中走了。热气模糊了他的脸,看不清他的表情,只依稀感觉他叹了一口气。回去的路上,望着几家手抓饼小摊人满为患。我想他完全不需要依靠米糕来维持生计,制作米糕的过程繁琐而且考验人的毅力。以他的这双巧手,完全可以去卖手抓饼。收入高,客流量大,速度快。一张饼仅需两三分钟,打个鸡蛋,放些食物,再撒些酱料就可以了。

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卖米糕呢?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曾经努力建立的古老手艺,正随着人们对过去的丢弃而一步步的走向瓦解。人们所抛弃的,不仅仅是过去的生活方式,更是对过去的生活所抱有的态度与情感。而他依旧自顾自的做着,旁若无人,只为自己而做。或许是为了慰藉他的心灵,又或许是为了这种手艺可以传承下去。

怅然若失之余,我只想为坚守点赞,更为他点赞!

传统手艺作文8

中国的传统手艺——“吹糖人”在古时遍布街头,极受孩童的喜爱;而今,这门手艺几近失传、闻所未闻。可我却在西安的某条小巷里和它相遇了……

队伍排成一条长龙,与那小小的摊面显得格格不入;旁边立着一块木板,用毛笔写着三个大字——“吹糖人”。“哦,是吹糖人啊!”我没见过,便想要一个。我拉了拉妈妈的衣角,在队伍里站定。

大家都伸着脖子使劲张望,我也不例外。那手艺人的动作快而有序,几下子便有一只小动物从他手里“活”过来。因为有看头,所以等候的时间再长也不觉得无趣。排到我了,他问我想要哪个生肖,我说“就要一只小猪吧!”“好咧!”他很爽快地应和着。

只见他从锅中飞快地抠了一团麦糖,搓成一个几近圆的小球后,又用大拇指捅出一个小洞,放到嘴边,轻轻一吹,一个透明的金色锥体便成形了。一团毫不起眼的麦糖到了他手里,就像是施了魔法似的有灵性:这块儿用小指头往上一钩、一按,是对猪耳朵;这块儿轻轻一挤,嘿!是双猪眼睛,还骨溜骨溜地转呢!这儿呢?揪一揪,压一压猪鼻子出来了……十根手指头在麦糖上飞速地舞弄着,花样儿比按钢琴键还美,我看入了神……“小朋友,这糖只能看不能吃喔!”做手艺的叔叔好心提醒我。

我小心翼翼地捧着我的“小糖猪”,很光滑,有些微凉;迎着漫天的朝阳,几近透明的金色糖猪更耀眼了。小糖猪的前蹄匀称修直,后腿肌肉分明,膘肥健壮;圆滚滚的身子配上四十五度角微昂的小脑袋,令人忍俊不禁。我对这只小糖猪简直满意得不能再满意,喜欢得不能再欢喜了!

我将小糖猪捧在手心里,久久凝望着,摩挲着……欣赏着中国传统手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