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大全 > 寒假里的新鲜事优秀作文(最新5篇)正文

《寒假里的新鲜事优秀作文(最新5篇)》

时间: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下面是整理的寒假里的新鲜事优秀作文(最新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趣味运动会致辞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经过了紧张、活泼和充满乐趣的半天时间,“泰格职院20xx年趣味运动会”圆满完成了各项比赛任务。这次运动会开得紧张、热烈、紧凑、顺利,运动场内,参赛选手比技术、比团结、比友谊、比毅力;运动场外,同学们比纪律、比爱心、比服务;这次运动会不但赛出了水平,振奋了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运动会凝聚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展示了我们集体的力量!在此,我**学院和全校师生向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和班级致以热烈的祝贺!对为本次运动会顺利进行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趣味运动会,我们设置了呼啦圈传递、企鹅漫步等七个项目,紧紧围绕“趣味”这一思想设计项目,从入场式到所有项目的比赛,真正体现了趣味性、快乐性、健身性。所有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大显身手,玩出了精彩,赛出了新意,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在活动中体验了参与的快乐,在比赛中找到成功的感觉。

在这短短的半天比赛中,裁判员公正、公平、有条不紊、严谨认真,体现了体育运动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兢兢业业、踏实工作,为本次比赛的成功举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比赛中运动员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快乐第一,成绩第二”、

“安全第一,运动第二”的体育精神,在比赛中各位参赛选手充分发扬了尊重裁判、遵守规则、沉着冷静、你追我赶、为集体争光的运动精神,竞相展现了同学们的良好精神风貌。

老师们、同学们,半天的运动会即将结束了,但体育运动的精神不能丢,我们要把体育运动的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玩从来就不是学习的天敌,学习的天敌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脆弱,只有正确处理好玩与学关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赏析 篇2

原文:

[唐]杜甫

丞相祠堂2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3。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4。

三顾频烦天下计5,两朝开济老臣心6。

出师未捷7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指诸葛亮。公元221年,刘备在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2、丞相祠堂,即*。诸葛亮于建兴**(223)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故其庙又称*,在今成都南郊。

3、锦官城,在成都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居此,故称。后作为成都的别称。森森,高大茂密貌。传说*前有一柏为诸葛亮手植。

4、映,遮掩。自春色,自为春色。空好音,空作好音。碧草自绿,黄鹂自鸣,春色与己无关,好音与己无闻,“自”、“空”互文,是用反衬手法加倍写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与凄恻之感。

5、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频烦,意为多次烦劳,反复谘询。天下计,安天下之大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此句即诸葛亮《出师表》所云:“**(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6、开济,经邦济世。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后主刘禅成就帝业。老臣心,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

7、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县南),与司马懿**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

赏析:

此诗为上元**(760)春杜甫到成都后初游诸葛亮庙时作。诗借咏丞相祠堂,而深寄缅怀之思,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前四句写丞相祠堂,一、二句点题,交代祠堂所在,而已饱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之情。三、四句写祠景,而景中寓情。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五、六两句,从大处着笔,言简意赅,括尽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才德。末二句,对诸葛亮的大业未竟,赍志而殁,深表痛惜。出师未捷,身已先死,所以流千古英雄之泪。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

趣味运动会致辞 篇3

同志们、同学们:

我校第二届趣味运动会在全体运动员的奋勇拼搏下,在各位裁判员的不懈努力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比赛任务,胜利地落下了帷幕。本次运动会,充分展现了我们平台镇中心校师生较高的文明素质和较强的竞技水平,展示了我校师生的风采,弘扬了团结拼搏、重在参与、健康快乐的体育精神。在此,我**学校向所有的参赛运动员表示衷心的祝福!向在本次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大会提供优质服务的裁判员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这次运动会,我们达到了锻炼身体、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阳光体育的预期目的。现将本次运动会总结如下:

一、**重视 准备充分

学校******本次趣味运动会,认识到运动会并不只是一次体育运动比赛,而是赋予它深刻地教育意义。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弘扬素质教育大旗的一个举措,也是具体体现办学宗旨,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一个缩影。

(一)、赛前,组委会精心筹备,健全**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为运动会安全、有序的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二)、各部门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充分的准备工作为本次运动会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二、**有效 成果显著

(一)、整个运动会充满着热烈、**的气氛,各班级的布置,为运动会会场增添了隆重的气氛。

(二)、学生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运动健儿们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的感召下,奋勇争先,不甘落后。

(三)、各位裁判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公正裁判,工作人员认真服务,师生反映良好。

(四)、运动会场地干净、整洁,各班学生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

(五)、本次运动会秩序井然,赛场活跃,文明安全,谱写了平台镇中心校体育运动会上的新篇章。

三、赛后总结

我们欣喜看到:同学们在奔跑、跳跃之中绽放的勃勃生机,同学们如雪花飞舞的广播稿中蕴涵的热烈与期望,此起彼伏的加油,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奋力拼搏的激情,手捧奖状的欣喜,无一不在昭示:运动会锻炼的是体力,激活的是生命,收获的是笑脸,其意义永远超过了运动会本身;在美好的季节,让个性张扬,让活力四射,让笑脸常在,永远是功德无量的!把运动会办成演绎生命活力,营造美好心情的盛会将永远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本次运动会,从入场式到所有项目的比赛,真正体现了群众性、娱乐性、趣味性,体现了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激情。运动员们在比赛中找到了成功的感觉,体验了体育的乐趣。我们在这次运动会中的收获无疑是全方位的和巨大的。通过本次运动会,**规范了学生的动作、掌握了运动的要领、增强了学生的体能、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等,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

同志们、同学们,通过本次运动会,我们每个人必将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去,用我们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新的挑战,共同创造我校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蜀相杜甫 篇4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晚年惭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1]晚年的诗歌更加凝炼。诗的开头四句,写尽了历史烟尘过后的荒凉感。武侯祠的位于繁华的成都古柏森森的郊外,工整的对偶写出春天的景色。“空”、“自”衬托出武侯祠的寂寞与荒凉。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道》之五称赞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将孔明比作伊吕尚,功盖萧何、曹参。然而,这样的盖世英雄如今到了哪里?“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阁夜》)[2]一代圣贤已入黄土,目前的人事和远地的音书都只能托给天地间的大寂寥了。英雄作土,空余碧草春色依旧,黄鹂声声依旧!

这样的沧桑感,促发英雄人生苦短的悲叹。他们渴望在有限的人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是,正如韩愈叹惜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世有伯乐》)。[3]机遇和才志的矛盾却造成了无数的人才悲剧。“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孔明不同寻常的一生。诸葛亮何其幸也,刘备三顾茅庐,咨之以天下大事,委之于重任,赋之以托孤之重,君臣之间,如鱼得水,无所猜忌。虽然刘备这样猥自枉屈是为了笼络人才,成己霸业,然伯乐难遇。诸葛亮感激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力挽狂澜,为无立锥之地的刘氏挣下三分天下的蜀汉基业。刘备深知自己儿子是昏庸无能之辈,故于临终前托付孔明:“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令后主事之若父。古来才俊,几人能受到君主这样的恩宠、殊荣。刘备的几句安抚之辞,换来的是诸葛亮的感激涕零:“臣敢竭股肱之力,郊忠贞之节,继之以死!”[4]士为知己者死,几乎是风烛残年的诸葛亮,依然率领大军连年征战,又不放心昏庸的后主,临行前上《出师表》,反复叮咛嘱咐“远小人,亲贤臣”,然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渴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趁自己有生之年,拼死把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扶上皇帝的宝座,才可以无愧地面见先帝,报答他的三顾之恩,托孤殊荣。据《魏氏春秋》载:“亮使至,宣王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食不及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日夜思报效,至于累死。杜甫在《武侯庙》中叹道:“遗庙丹青古,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之,不复卧南阳。”

杜甫也像无数才志之士一样,窃比稷契。现实的残酷并没有改变他忠君恋阙、仁物爱民的初衷。“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葵藿倾太阳的本性使他面对屡屡的打击和失败,依然痴心不改,不肯做萧洒送日月的隐士,甚至于在因贫寒交困,幼子饿死的情况下,还要“默思失业徒,因念远辛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心中依然装的是天下苍生。安史之乱,杜甫陷于叛军,被押至长安,面对破碎的山河,他忧心如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以至于白发搔落。后有幸逃脱长安,他历尽艰辛,不远千里奔赴凤翔,追寻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述怀》)。衣衫褴褛、白发苍苍的诗人,九死一生之后站在肃宗面前,感动了君王。五月官拜左拾遗,自以为得到了报效朝廷机会的杜甫涕泪交流,思感皇恩,哪里想到,因疏救房绾,触怒肃宗,八月即被放还州。“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路犹恍惚。”(《北征》)遭弃的杜甫,不愿离开,一步三回头,依依难舍。非是贪慕富贵,而是担忧主上有失,挥泪远行,却念念不忘东胡未平,以至于行路时神思恍惚。沿途看到满目疮痍,生灵涂炭,国家处于动荡和危险之中,诗人肚肠寸断,幻想着大唐帝国的中兴:“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哀莫大于心不死。如果心死了,放下包袱,反而没有了沉重。唯有屡受打击,心却不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每一轮的挫折和失败都会使人清晰地感受到心头流血的疼痛与凄楚,痛到深处,人何以堪!

刘备为了得到贤才而三顾茅庐,杜甫千里迢迢寻肃宗,却被拒之门外。“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至今。稽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用垅坻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遣兴五首》)蛰龙伏于野,志在九天,老鹤不改万里翱翔之心。稽康遭戮,孔明得遇知音。岁月已晚,大材不用,终成枯林。岁月无情,忽乎老之已至的诗人虽有“材大难为用”的忧愤,仍然不改其壮心,依然不肯做“萧洒送日月”的隐士。《秋兴八首》表达了晚年的诗人虽流落他乡,仍心恋京华故阙的宿愿。“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秋兴八首》之二)被命运抛弃,风烛残年的老人,每日独坐在夔府孤城,痴痴遥望京城方向,直至夕阳西下,耳听凄凉的猿啼,心念着朝廷社稷,望眼欲穿。“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秋兴八首》之五)身在万里之外的江湖之野,梦里又回到了朝堂之上,致君尧舜,醒来却在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巴蜀,镜中已是满头白发,自己的壮志雄心,自己的济世之才,终究要埋入土灰,却无人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5]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人一向以出仕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怀抱“兼济天下”的才志,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然而,才志和机遇并不是一致的,千里马常有,伯乐难遇。即便是少数的佼佼者得以一展才志,也往往落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诸葛亮是幸运的,先主信任恩宠有加,后主奉之若父,身为蜀相,实掌国政,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情施展,甚至和帝王一起享受后世的香火。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四中吟道:“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命运总是弄人,诸葛亮竟然在出师北伐未获全胜的时候,过早地陨落于五太原了。陈寿说:“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6]就是这样一个才志盖世、又遇千载难逢机遇的幸运儿,熬尽了毕生的心血,也没有实现自己一统汉室江山的宿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为刘氏父子规划的霸业蓝图,挣下的三分天下,随着他生命的耗尽,也日渐走向穷途末路,最终灰飞烟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非才不足,非无机遇,怎奈苍天无情,命运弄人,以至大事未成,空余遗恨,死难瞑目。孔明尚且有此遗恨,怎不让人产生强烈的悲剧感和幻灭感,后世士人怎不扼腕长叹人生的残酷与悲凉,为自己,为孔明,为天下所有的英雄,泪洒青衫。

公元770年,一代诗圣在寂寞中长逝。《蜀相》即是这一年写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站在寂寞的荒郊古庙,凭吊已逝的英雄,诗人老泪纵横,残阳如血,春草无情,英雄末路,天地无语。用漫长的一生,也没有追寻到那个美丽的梦幻。“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7]

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卷二,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读杜心解》,浦起龙,中华书局,1977年,下同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三国志选注。诸葛亮传》,缪钺,中华书局,1959年

[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同[4]

蜀相杜甫 篇5

关键词:同课异构;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同课异构”彰显了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在处理同一教材内容时的教学特性和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同课”并不局限于狭义上的“同一课”,它还可以拓展为“同一课时”“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课时”“不同年段的同一知识系列”。而“同课异构”中的“构”指的是教学结构的建构。“一人同课异构”作为校内“同课异构”的其中一种形式,即便执教主体和教学内容相同,也会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状态的差异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而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教师执教的高二(8)班、高二(11)班分别为文科美术班、文科重点班,人数相当,男女比例分别为3∶2、4∶1,高二(8)班的语文平均成绩略低于高二(11)班的语文平均成绩(相差5~8分)。而且,高二(8)班的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类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质疑精神欠缺,但是书写能力较强;高二(11)班的学生属于主动接受知识的类型,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思考,但解题时常常是“有思路,但无法顺畅地表达”。再者,古诗词鉴赏一直是语文高考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在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中,更是占到11分之多;涵盖的考查要点涉及了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难度系数较大。许多考生只能望“分”兴叹,深思苦想却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借助“一人同课异构”的方式,以《蜀相》为教学实例,对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些许探究,意在透过异同找出差距,摸索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进而达成理想的教学状态。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我们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地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学会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七律诗中的名作,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自己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教师在执教高二(8)班时是这样引入的:《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他是谁呢?(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同学们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学生的思维火花顷刻就被点燃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一一展示出来,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在执教高二(11)班时,教师使用另外一种方式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如果让你用“一个____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语?为什么呢?学生甲是这样回答的:“一个才华横溢的杜甫。尽管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但他仍创作了许多显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的诗歌,如《三吏》《三别》,被尊称为‘诗圣’。”学生乙是这样回答的:“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因为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国势艰危、生灵涂炭的现状,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所以由衷地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慨叹。”……洋洋洒洒,在思维能力得到优化的同时,学生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吟诵字句,品出意蕴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借助区区几十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内涵,使阅读的人真实地感受到一个个别具性格的诗人,从而深刻品评出一个个朝代的韵味。执教高二(8)班时,教师让学生在听完录音朗诵的基础上自读三遍。学生在缓慢、低沉的语气中,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伤感、叹惋。

随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问,即:组长将本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归纳出来,并派出代表向其他小组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作者为什么要去“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丞相祠堂呢?2.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我们能否将原诗中的“自”“空”分别用“尽”“皆”代替?3.尾联中的“英雄”仅仅指的是诸葛亮吗?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都能够紧紧围绕“感情基调”进行阐述,“敬仰”和“惋惜”的意蕴也就呼之欲出。执教高二(11)班时,教师则先让学生自读多遍,之后要求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文字和图画表达出“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这样描述: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作者找到了蜀相的祠堂。只见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发出清脆的啼叫声。可是,春意盎然的美景为什么会使作者发出“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呢?因疑而问,因疑而思:原来,诸葛亮一生功绩显赫;可惜的是,“出师未捷”而病死于军中。除了惋惜和遗憾,字里行间还饱含着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共鸣,当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因此,颔联中的“自”“空”以及尾联中的“死”“泪”应该读得缓慢、低沉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身试教,带着感情吟诵《蜀相》。这样一来,学生潜意识地对之前的自读进行了反思,更能准确把握该诗的意蕴了。

三、反思整合,习得其法

在“一人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看到自己在整个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以及达成的目标。此时,教师既要看到教学过程的亮点,也要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即反思)。对于出现的问题,要用理性的态度与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集中会诊的模式,找出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以及自身教学与他人教学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与教育理解能力,顺利完成行为反思向观念反思转移的飞跃。

讲授完《蜀相》,教师对“一人同课异构”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即便是同一教师和同一教材内容,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课堂教学得以高效运作。对于高二(8)班,教师觉得必须在学生主动参与方面多下苦功,将“问题”与“兴趣”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思维潜能;对于高二(11)班,教师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务实”的意识,引导他们用心品味生活、用文字感悟生活,使他们“活在当下”。

确实如此,站在教学一线的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克服“古诗词鉴赏”的畏难情绪,引导他们领悟“古诗词鉴赏”的技法,“从书本中来,到考题中去”,使学生能够做到“有点可答”“有分可拿”乃至轻而易举获得高分。我们只有注重并且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顺利迈出“鉴赏”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张玉新。高中语文教育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赵亚静。从“同课异构”谈课堂有效性的再认识[J].江苏教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