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推荐31篇》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精选31篇)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中心的不断下移,社区已经成为开展各项社会工作的主要阵地,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主战场,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建设一支高素质、强能力、上规模的社区专职社工队伍,是实现以上目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社工队伍里,女社工占绝大多数,且女社工有着生理、心理特点,故有必要对女社工开展调查研究。
一、根据对现有资料和有关数据的整理、部分女社工的走访,以及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现状:
(一)、基本信息
无锡南长区各街道共有社工65名,其中男社工8名,女社工57名,女社工年龄结构为:30周岁及以下32人,占56%;3 -40周岁xx年来,一些职能部门不断加大对社区的创建检查力度,迫使社工不得不抽出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应对。有些创建工作老百姓的确收益,但也不乏有些创建工作形式重于内容,耗精力,又无实际意义。
第三,工作台账多,现在都提倡无纸化办公,纸质台账相对以前要减少许多,但电子台账和各类平台多了很多。有些条线的社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电子台账和各种平台上,间接影响了社工与居民面对面的时间。
(三)、心理状态
第一、心理压力重。女社工要承担繁杂琐碎的工作以及面对弱势群体的一些无奈等,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除此之外,为了完成行政性事务,分配给走访和联系居民的时间相对较少,有时会引起居民的不满和误解,加剧了社工的无形压力。除此之外,女社工的生理特点,如例假、怀孕、生育、哺乳等,都会令她们精力分散,形成工作与个人问题之间的压力。
第二、不良情绪的困扰。由于工作量大、收入不高、得不到居民的理解,有些女社工会产生焦虑、烦躁、郁闷、懈怠等不良情绪,长久下去,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期望落差大。“您当初选择做社工主要是出于何种考虑”,此题为多选题,30位女社工中,选择了“看好社工行业发展前景”的有 5个人,占50%,选择“听从父母家人安排”的有6人,占xx年,我们社区成立了“躬行学习园地”由各位女社工“轮流坐庄”主持,内容可以是专业性工作,也可以是心灵交流,包括关于恋爱、婚姻、生育等方面的交流,促进社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增强社工之间沟通,提高工作积极性。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
县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社区建设是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点“工程”。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笔者与有关单位的同志一道,就加强我县社区建设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社区建设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57个城市社区(其中城区20个,镇级37个),47个农村社区,434个居民小组。管辖面积最大的是南城街道桐梓社区,6.7平方公里;管辖面积最小的是侣俸镇中兴社区,0.1平方公里。管辖人数(常住人口)最多的是东城街道塔山社区30560人;管辖人数最少的是少云镇长滩社区,338人。我县社区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奠定了一定基础,社区管理体系、工作队伍、社会服务基本到位。
(一)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全县社区均成立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组建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单位议事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等,形成领导层、决策层、监督层和执行层兼备的组织体系。其中,社区党组织在协调社区单位、开展社区服务中起着核心作用。如巴川街道各社区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采取“一帮一”的方式,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二)工作队伍基本建立
全县共有228名社区干部。城市社区配备“五职”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居务助理员、文书、计生专干),镇级社区配备“四职”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文书、计生专干),部分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干部中,党员占总数的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总数的29.4%。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补贴为1500元/月,其他干部1200元/月;镇级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补贴为1000元/月,其他干部800元/月。
(三)基本服务逐步到位
全县共建成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55个,为群众提供低保、社保、就业、卫生等服务。多数社区建立了社区警务室、图书室等,部分社区还建立慈善超市、休息室等,如巴川街道正街社区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南城街道桐梓社区为居民提供健身设施。部分社区联系县级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医疗、法律等知识进社区活动。部分社区建立了帮扶救助、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志愿者队伍,开展便民服务。
(四)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多
多数城市社区成立了文化活动小分队、健身队等,如东方社区成立“东方艺术团”,南城社区成立“夕阳红艺术团”,经常进社区、进居民楼院演出;利用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东城社区成功兴办了首届社会体育运动会,受到群众欢迎。部分社区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
部体来看,我县社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县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较重
社区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职责主要是居民服务。但目前社承担了太多政府工作,除纠纷调解、扶贫帮困、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外,城市社区还要承担“两河整治”、“拆违”、“三整一改革”等阶段性工作,并应付上级检查、考评等,社区居委会超负荷运行特点明显。此外,一些政府部门把工本职工作交组社区,但权利、经费、人员、指导不到位,导致工作开展难、工作效果差。
(二)办公及服务用房不足
根据市里相关规定,“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面积应不低于500平方米”。目前,全县仅有9个社区达标,大多社区用房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如截山社区办公用房仅144平方米,旧县镇金钟社区用房仅20平方米,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县社区用房多是利用社区内单位、企业、居民闲置旧房,建设不规范,条件较差。
(三)干部事多酬少影响积极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管理人口增金社区居委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生,而每个社区仅有4至6名干部,干部基本上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社区干部工资水平较低,养老保险每年仅400至600元,他们普遍认为工资待遇与其工作量不对等;由于部分社区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缺乏“造血”能力
社区基本没有“造血”能力,每年仅靠2万元经费开展工作,没有经济实力更好地为民服务。仅有部分条件较好的社区,如正街、东城、龙山等社区,靠自有房屋出租和社区服务组织中介两种方式增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缺
少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发展经济的动力不强、支撑不够;二是社区干部的精力主要放在事务性工作上,在兴办实体、发展经济上缺少时间和精力。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多方面为社区“减负”
在社区职责和服务对象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社区已不堪重负,建议充分为社区“减负”。一是政府要理顺和社区之间的权责关系,进一步转变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社区有更多的精力为居民服务。二是在条件允许下调整社区布局。社区合理规模一般是1000户至3000户,目前袁家、塔山等社区已严重“超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分社区。三是对管辖范围广、管理人数多的社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配专职干部,或适当增加工作经费让社区聘用工作人员,解决事多人少的问题。四是政府部门将工作交给社区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社区干部开展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强社区阵地建设
采取多元化方式,统筹解决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不足的问题。一是将社区建设纳入新城建设规划,县城开发区新建设社区要根据实际需要留足办公和服务用地。二是采取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补助和将部分闲置国有房屋调配给社区使用等办法,解决老城区社区用房不足的问题。三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应按照每100户15平方米的标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难以落实的,应提供一定的资金用于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四是采取联办、有偿或无偿等方式,将社区内单位、企业的服务设施纳入社区协调使用。
(三)整合力量共建社区
社区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仅靠社区居委会的力量远远不够。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共同建设社区。一是探索“合作共建、责任共担”的路子,完善县领导、县级部门联系社区制度,发挥部门优势,为社区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解决社区无法解决的难题。二是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三是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设立社区建设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
(四)增强社区“造血”能力
社区经济是深化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的保障,应增强社区“造血”能力,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一是落实上级优惠政策,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在城建、工商、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社区大力支持,为社区发展经济实体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为目的,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和有偿服务,如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创办超市、茶楼、绿色网吧,为单体楼提供物业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等,在增加社区收入的同进为困难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三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兴办服务机构,实行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如通过连锁经营,为居民提供购物、餐饮、保健等服务。
(五)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
社区干部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干部保障机制。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作实绩逐步提高社区干部报酬,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干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离任补贴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二是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在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定期对社区干部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道的培训,政府部门可结合实际对社区干部进行短训辅导,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培育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匮乏是导致社区治理动力不足的原因,应强化公众参与,凝聚居民力量。一是增强居民归属感。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其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增进居民感情。经常开展邻里联谊会、二手物品交易、社区歌唱比赛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增加居民与社区的联系,增强邻里感情和互助意识。三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储蓄回报机制,树立志愿服务的典型,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七)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能够用较小的成本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结合我县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现有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建议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可以根据社区老年人状况,提供生活协助、特殊护理等多样化服务。鼓励社区创办各类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福利机构,让老年人在社区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帮助。此外,社区可试行建立“老年人医疗救助基金”,通过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解决医疗难题。
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困难多、责任重。只有正视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才能让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3
××社区位于××县城南南侧、××镇××社区管委会东侧,原隶属管委会,于XX年11月划归××镇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在“地少人多”的困难情况下,积极开拓多种致富路子,农业经济效益高,工副业发展兴旺,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社会公益事业较为完善,形成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氛围。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也遇到一定瓶颈,需要积极转换思路,创新举措,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社区基本情况
(一)人口土地。××社区在册2542人,实有1999人;全社区适龄劳动力1387人,其中外出务工300余人,经商100余人,副业及三产500余人,社区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年;全社区土地948亩,可用耕地622亩,典型的“地少人多”。
(二)集体经济。××社区现有一座砖瓦厂,筹建于1986年,前期为集体经营,后期对外出租,XX年出租收入为5万元;社区于××社区街头有一处三层楼的房产,XX年出租收入为1.2万元;社区内还有部分闲置坑塘,零散由个人承包。XX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约为11万元。
(三)村居建设与管理。××社区分为6个小组,全部集中居住,绝大部分居民建筑为两层楼房,家庭设施设备比较齐全;全社区共设3个垃圾处理点,日常聘用3名保洁员负责清理维护社区卫生,保洁员工资由上级拨付。
(四)社会公益事业。经过近几年上级政策的支持和××社区两委班子的努力,社区内水泥道路目前基本齐全,全部入庄到户,道路总长度约4.5千米。社区拥有单独的水电站,电力供应设有独立总线,方便自行管理;收取居民的水费也很低,仅为0.7元/吨,居委会每年补贴水费近3万元。社区内有一处约5XX年历史的乱茔,总面积约13亩,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平坟的基础上陆续于地面重起新坟,近几年逐渐规范管理,由居委会统一修建坟墓小区,以成本价出售给本社区居民。
(五)村部建设。村部设在村居中心位置,由旧学校改造而成,占地近1亩,院内有一座建筑面积约37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及一座仓库式偏房,设有会议室、民调室、综治室、农险办理室、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本满足社区两委班子日常办公和服务群众需求。卫生室根据业务需要,设在××社区街头。
(六)党员干部队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共9人,交叉任职,其中支委会班子成员6人,居委会班子成员7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由1人兼任,各居民小组组长全部由社区干部兼任;党支部共有53名党员,常住流动党员约35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用水困难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社区具有良好的蔬菜种植传统,居民种植蔬菜经验丰富,亩均效益可达1万元/年。但社区耕地大部分位于高亢区,农业生产用水主要通过电灌站由低水源处翻至高处田间,每年所需电费近2万元全部由居委会承担。由于电灌站常年失修,设备严重老化,且田间渠道无防渗设施,目前社区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制约。
(二)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日渐缩小。社区砖瓦厂是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砖瓦厂已运行近25年,目前窑土已被取尽,维持正常生产须从外地购土,以致XX年砖瓦厂出租收入仅为5万元,XX年面临关闭停产的局面。
(三)集体资产缺乏保值增值的方式。××社区集体资产多年来已有一定的积累,目前尚无保值增值的方式,资金闲置面临贬值的风险,亟待探索出一条风险低的保值增值途径。
(四)村居建设杂乱无章。××社区居民建筑规模和质量普遍较高,但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分布较为杂乱,既影响村容村貌,也制约着村居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小水厂改制将使居民用水成本升高。随着全县用水体制改革的深化,××社区水厂面临着被统一收购实行市场化管理的趋势,这将使居民用水成本升高1—2倍。
(六)社区墓地建设尚无系统规划。集体墓地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公益性资源,目前已进行初步开发。但由于墓地建设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制约着墓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开发效率。
(七)村部建设还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社区虽然拥有一定的办公场所和资源,但办公面积仍然有限,很多功能性办公室还在合并使用,办公设备也比较陈旧;村部原先仅有党员远程教育系统配备的一台电脑,社区干部日常办公仍是传统的纸笔方式,与信息化时代的新农村建设尚有较大差距。
(八)党员年龄和学历结构失衡。××社区党支部53名党员年龄结构严重失衡,30岁以下的仅4人,30—40岁之间的仅2人,60岁以上的占全部党员人数的50%;党员学历结构也偏低,小学文化的11人,初中文化的26人,大专以上文化的仅6人。这些问题使社区干部的持续培养面临无源之水,使党在农村的基层力量面临不断削弱的危险。
三、下一步发展对策
(一)借用外力解决急切难题
1、充分发挥机关到村任职干部的作用,积极协调水利项目,抓紧实施电灌站和田间防渗渠等农田基础设施改造,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难题。
2、争取机关到村任职干部后方单位的.指导与支持,对砖瓦厂实施休闲垂钓农家乐改造项目,再造集体经济重点收入来源。
3、邀请民政部门专家予以指导,编制集体墓地建设管理规划,并争取政策性支持。
4、积极争取机关到村任职干部后方单位的物质支援,更新村部办公设施设备,打牢社区办公信息化基础。
(二)大胆创新开拓发展新路子
1、探索以集体资产、村干部资金、能人大户资金为主要股金的股份合作方式,结合实际发展高效农业、工副业项目,并建立现代科学的经营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不断保值增值。
2、利用××镇政府南迁、城区南扩的契机,将××社区纳入城市化管理,推动村居改造,并积极争取村部移址新建,实现超前谋划发展。
3、抓紧探索××社区用水的市场化方式,使社区居民逐渐适应市场水价,为将来全县小水厂改制后居民用水的适应性建立基础。
(三)高度重视着力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1、将党员发展工作列入每年度重要目标任务,大力发展年纪较轻、学历较高、素质较优、致富能力较强的居民进入党组织。
2、有计划地抓好社区两委班子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增强社区干部的延续性,保证社区两委班子建设得到持续发展。
3、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社区干部,提高其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讯、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4
一、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xx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在体制创新、社区整合、社区自治、完善社区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详和的新型社区。
1 、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了街道、社区整合。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地缘关系、资源配置、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因素,市辖三区开展了街道、社区撤并整合工作。镜湖区原有14个街道整合为11个街道,97个社区整合为56个社区;鸠江区原有22个社区整合为14个社区;弋江区原有27个社区整合为21个社区。通过整合,实现了社区规模相对合理、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科学。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弋江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工作。 xx年7月1日,南瑞街道办事处正式撤销,南瑞三个社区居委会直接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对接,开展工作。撤办之后社区各项工作有效衔接,各方适应性进一步增强,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 、强化社区自治。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普遍推行。目前,市辖三区基本上实现了由全体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如镜湖区,11个街道56个社区全部采取直选方式进行了选举,共登记选民311804名,参加正式选举投票的有235893名,参选率达75.64%。直接选举强化了居民自治和参与意识,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议行分设”稳步推进。社区“议行分设”试点不断扩大,镜湖区在西洋里社区首家试点基础上,又选择了5个居民自治意识较强的社区进行“议行分设”试点;弋江区也在荷夏园、锦申园、李巷、西利民、兴隆街、沐春园等6个社区实施“议行分设”。“决策议事层”和“执行层”的分离,推动了社居委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当好群众代言人,切实为民服务,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合力。
3 、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设立200—300万元的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社区办公经费由每年1万元调整到每年2—3万元,纳入年初区财政预算。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考核评议,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社区工作者管理机制。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生活待遇,达到社居委主任每月850元、副主任750元、一般社区工作者650元的标准,并为其办理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市辖三区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均达到300m2以上,鸠江区甚至有8个社区用房达1000 m2以上,占57%;有5个社区用房达500 m2以上,占36%;并做到统一悬挂社区标识、统一主外墙立面、统一功能布局、统一资料上墙。还配备了电话、电视、电脑、传真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社区办公软硬件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4 、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功能,以“六进社区”活动为抓手,全力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创新社区服务手段,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体系。文化进社区。如镜湖区,深入持久地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组织社区巡回演出250余场次,举办以“和谐的镜湖”为主题的大型彩车巡游活动,深受居民的好评。卫生进社区。各区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网点建设,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价廉、质优、人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如鸠江区将四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风鸣湖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立为惠民门诊,为符合条件的惠民对象减免部分费用,改善了民生。警务进社区。各区以“零发案社区”、“平安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建立治保、调解、普法、帮教、治安巡逻“五位一体”治安管理机制,为广大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教育进社区。镜湖区构筑了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和社区分校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型单位、学校和楼院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保进社区。各区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就业推荐、咨询、培训服务。社会救助进社区。各区大力开展对优抚对象、残疾人、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便利福利服务。如弋江区在弋江桥街道和南瑞社区设立了“慈善超市”,向享受“分类施保”的低保户及突发性事件的困难居民发放物资救助。
5 、健全社会组织体系。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随着党政机关和区境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下岗失业人员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社区党员数量迅速增加,最多的达330多名,最少的也有50多名。各区、街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在党员人数较多的社区建立党委或党总支,下设党支部,形成了党委(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楼院、党小组建在楼道的三级组织网络,成为党在城市基层严密的“组织网”和有效的“工作网”。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居委会主任、社区党组织成员与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大力开展“五个好”先进党组织、“社区示范党组织”创建工作和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市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上不到位。一方面,个别区及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工作不够重视,在社区的管理、监督、引导、服务、支持、共建上存在“缺位”现象;另一方面,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不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氛围尚不浓厚。二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越发明显。社区居委会该干的事没有干,不该干的事干了一箩筐,社区工作者整天忙于经济普查、房屋普查、大拆违、门牌编码、土地估价等全市性工作,疲于应付门类繁多的各类创建考评,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服务。三是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培育不够,服务层次不高,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二、深化改革、加快创新,推动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社区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石,是各级政府的“聚力点”、社情民意的“聚汇点”、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各级各部门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根本出发点,以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做到“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促进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1 、强化社区工作领导,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成立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在社区规划、政策措施、考核奖惩、舆论宣传等方面的领导。完善考核目标体系,把社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区以及市直相关职能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区政府要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考核。建立市直部门联系社区制度,与社区共建帮扶对子,帮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2 、完善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我国已经存在和运行了半个世纪,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赖以生存的“单位体制”已被打破,根基已被动摇,其管理模式、运作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性事务,街道办事处“块管不到边,条管不到底”,反而束缚着社区服务和自治功能的发挥。撤销街道办事处顺应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是推动基层政治民主建设的客观要求。从撤销南瑞街道办事处的实践来看,成效是明显的,实现了平稳过渡,既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下一步要扎实完善试点工作,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将原属于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全部移交给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将原属于街道办事处的社会性、群众性工作全部移交给社区,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无街道办事处层级的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机制,以及社居委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面,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3 、科学界定社区职责,严格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进一步明确界定社区居委会职责,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相互关系,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统一。通过调研,结合外地经验,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协助政府部门在社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筹措本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管理和维护公共资产;对本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进行指导、监督,组织居民成立业主委员会等。积极实施社区工作许可制,对不属于社居委职责范围内的下派任务,社居委可以拒绝承担;若确需社居委承担和配合的,必须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进入社区。
4 、顺应城市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科学合理地撤村建居,逐步消除“城中村”,是今后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要把握三个环节:一要处理好社会事务。按照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剥离的方法,将原村民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按属地划入所在社区居委会管理。二要处理好集体资产。对原村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承接原村集体经济管理职能。将原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科学设置股权结构,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资产管理公司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规范企业利润分配,保障股(居)民分红权利。三要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对“村改居”原农民要切实落实市民待遇。在劳动就业方面,凡在劳动就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而没有就业的,享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对原农村救助对象和城市低保对象,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享受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在社会保障方面,从事个体经营(包括自由职业者)或未就业的,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方式,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凡符合市区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范围和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享受居住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计划生育政策方面,从农民转为居民之日起,3年内可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在住房政策方面,“村改居”前经批准的农民自建住房或集体集中建房,缺少“一书两证”,由镇、区政府审核后统一申报,经市规划局、国土局批准,向房管局申请办理房屋产权证书。自建住房和集体集中建房在取得房屋产权证后,补交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可办理上市交易手续,上市后不得再享受宅基地政策。“村改居”后原农民住房拆迁安置,在不享受优惠集中建房的条件下,缴纳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享受市区拆迁政策。
5 、完善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强化社区建设合力。在人、财、物三个方面强化社区建设保障,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一是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确保有人办事”。今后社区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性职能,社区工作者由原来的“婆婆妈妈”变成“小巷总理”,这对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推行社区工作者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强化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党校要举办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班,抓好专业轮训,推动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要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目前我市社区工作者工资水平大都在600—800元,较以往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他们的实际付出、与全市平均工资相比,都有相当距离。要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者收入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提高,增强社区工作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建设长效投入机制,确保“有钱办事”。市政府应逐步提高社区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强化“以奖代补”;各区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干部补贴和社会保险列入区级财政预算,每年用于社区建设的资金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社区设施建设。三是优化办公条件,推进资源共享,确保“有地方办事”。通过开发商支持、驻区单位资源共享以及新建、调剂置换、租赁和购买等方式,不断优化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进一步配备配强相关办公设备,实现办公自动化。驻社区单位在将大量的服务性、社会性、公益性事务逐步转移到社区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向社区提供服务,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社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随着xx区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使用的需求日益增加,大批农民居住地被集中征用,从而出现了拆迁集中安置社区。拆迁安置区的建设与管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站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积极完善拆迁安置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推进拆迁安置社区健康发展。
一、 基本情况
从我们对全区拆迁安置区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全区拆迁安置区共涉及13个镇(街道),总计83个,其中,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且居住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拆迁安置区共有5个(香山街道香山花园、舟山花园、郭巷街道国泰社区、城南街道红庄新村、长桥街道蠡墅花园)。
二、 主要特点
xx区拆迁安置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1、建设时间跨度较大。最早建设的是城南街道的宝尹花园,1996年建成,距今已有17年时间。而70%的拆迁安置区是在20xx-20xx年之间建成。
2、小区规模参差不一。规模最小的是越溪街道的田上小区,仅有8幢楼房,共居住43户176人。规模最大的是郭巷街道的国泰小区,建有1992幢楼房(其中别墅1388幢),居住2115户7892人。
3、居住人员相对复杂。在这些拆迁安置区居住的大多是遗留在村的中老年农民,文化程度低,生活能力弱、接受新事物意识差。还有相当部分房屋被农户出售或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有的小区外来人员已经占到较高比例,这些人员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素质不齐。
4、管理模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单独建立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二是由原村委会或居委会代为管理;三是建立小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小区的物业管理,不承担其他事务,这类小区有香山街道的香山花园和舟山花园2家。
三、 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规模过大,基层组织建设遇到阻力。目前的拆迁集中安置社区中,较小的地理空间往往集聚了几个行政村的被征地农民,安置居民很多都在500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万人。如此庞大、集中的群体对于基层自治组织深化村民自治,落实基层民主,形成了不小的阻力。因此,如何加强社区各类组织配套建设,构建拆迁安置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新格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社区管理效率受到制约。目前拆迁安置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矛盾是农民集中居住在社区公寓房内,但经济的收益分配在村里,形成社区管理和村委会管理并存的二元管理体制。拆迁农民与村集体经济还存在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往往不愿将户籍、党组织等关系与原村组织脱离,形成农民的收益分配和居住相分离的矛盾。同时,这些居民既要接受社区的管理,又要接受村组织的管理,造成社区管理职责不明确、具体事务难以协调解决的矛盾,降低了社区组织对居民的吸引力和约束力。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安置居民需求难以满足。由于拆迁安置区大多规划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有的是边拆迁、边规划、边建设、边安置,导致一部分安置区的“硬件”建设跟不上,生活、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或不够齐全,或标准不高,不能完全满足入住居民的服务需要。就是一些建设标准较高的安置区,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上也有一些不够周全的地方。一些有一定需求量的群众生活设施(如婚丧喜事大厅、公厕等)未纳入规划建设,社区公共用房和停车位配置不足,无法满足日常管理和群众需求。
四是供需矛盾突出,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现在许多安置区都存在着社区服务的供需矛盾。居民在社会保障、家政服务、老年活动等服务项目上具有一定需求,尤其是在就业服务方面,需求量很大。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知识型转变,而一些40—50岁农民除了种地缺乏其他技能,只能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就业岗位相对要少,再加上社区开展就业服务尚不到位,许多农民很难及时掌握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短时间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
四、今后发展思路
一是要优化安置区的规划建设。确保社区用房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新建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要不低于社区住宅地面建筑面积的3%的标准,提高公共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用房比重。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拆迁安置区的规模原则上应控制在1500户以内,已经建成的规模较大的拆迁安置区则可以探索“一区多居”的管理模式。新建拆迁安置区应尽量不打破原行政村建制,原村民多年在一起生活,彼此间感情深厚,现在仍然将他们安置在一起,可以增强他们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利于社区治安稳定和日常管理。
二是要落实安置区的有效管理。将拆迁安置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推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网格化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网络,逐步形成社区—居民小组—楼道的三级管理网络。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岗定责、服务到户。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道长,切实把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道、每户居民,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格局,提升拆迁安置区的管理效率。
三是要完善安置区的服务网络。紧紧围绕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室建设,为安置居民提供全面、便捷、优质的服务;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夯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建立社区就业服务网络,通过发布劳务供求信息、帮助更新择业观念、组织技能培训等途径使拆迁农民能够实现灵活就业;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定期组织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在拆迁安置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四是强化安置区的人员配备。选好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社区工作人员按照社区人口的1.5%配备。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吸纳专业社工进入社区,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统一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标准,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者每月增加待遇,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报酬自然增长机制。让社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为社区管理与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是加强安置区的经济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户籍随房走、股权跟人走、福利在住地、管理归属地”的要求,将安置居民的户籍迁入社区,改变“人户分离”现象。我区的农民大多都加入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农民安置到新社区后,还是拥有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一份,享受村级集体资产经营成果。这就使得农民和安置社区之间缺乏必要的利益结合点,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显得不足。应将这些原行政村集体资产量化到村民,将村民持有的股份从原行政村的经济合作组织中拨离出来,由镇(街道)的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形成一个新型、科学、有效的社区经济管理模式。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6
县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社区建设是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点“工程”。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笔者与有关单位的同志一道,就加强我县社区建设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社区建设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57个城市社区(其中城区20个,镇级37个),47个农村社区,434个居民小组。管辖面积最大的是南城街道桐梓社区,6.7平方公里;管辖面积最小的是侣俸镇中兴社区,0.1平方公里。管辖人数(常住人口)最多的是东城街道塔山社区30560人;管辖人数最少的是少云镇长滩社区,338人。我县社区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奠定了一定基础,社区管理体系、工作队伍、社会服务基本到位。
(一)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全县社区均成立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组建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单位议事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等,形成领导层、决策层、监督层和执行层兼备的组织体系。其中,社区党组织在协调社区单位、开展社区服务中起着核心作用。如巴川街道各社区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采取“一帮一”的方式,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二)工作队伍基本建立
全县共有228名社区干部。城市社区配备“五职”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居务助理员、文书、计生专干),镇级社区配备“四职”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文书、计生专干),部分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干部中,党员占总数的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总数的29.4%。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补贴为1500元/月,其他干部1200元/月;镇级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补贴为1000元/月,其他干部800元/月。
(三)基本服务逐步到位
全县共建成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55个,为群众提供低保、社保、就业、卫生等服务。多数社区建立了社区警务室、图书室等,部分社区还建立慈善超市、休息室等,如巴川街道正街社区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南城街道桐梓社区为居民提供健身设施。部分社区联系县级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医疗、法律等知识进社区活动。部分社区建立了帮扶救助、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志愿者队伍,开展便民服务。
(四)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多
多数城市社区成立了文化活动小分队、健身队等,如东方社区成立“东方艺术团”,南城社区成立“夕阳红艺术团”,经常进社区、进居民楼院演出;利用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东城社区成功兴办了首届社会体育运动会,受到群众欢迎。部分社区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
部体来看,我县社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县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较重
社区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职责主要是居民服务。但目前社承担了太多政府工作,除纠纷调解、扶贫帮困、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外,城市社区还要承担“两河整治”、“拆违”、“三整一改革”等阶段性工作,并应付上级检查、考评等,社区居委会超负荷运行特点明显。此外,一些政府部门把工本职工作交组社区,但权利、经费、人员、指导不到位,导致工作开展难、工作效果差。
(二)办公及服务用房不足
根据市里相关规定,“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面积应不低于500平方米”。目前,全县仅有9个社区达标,大多社区用房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如截山社区办公用房仅144平方米,旧县镇金钟社区用房仅20平方米,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县社区用房多是利用社区内单位、企业、居民闲置旧房,建设不规范,条件较差。
(三)干部事多酬少影响积极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管理人口增金社区居委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生,而每个社区仅有4至6名干部,干部基本上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社区干部工资水平较低,养老保险每年仅400至600元,他们普遍认为工资待遇与其工作量不对等;由于部分社区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缺乏“造血”能力
社区基本没有“造血”能力,每年仅靠2万元经费开展工作,没有经济实力更好地为民服务。仅有部分条件较好的社区,如正街、东城、龙山等社区,靠自有房屋出租和社区服务组织中介两种方式增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缺
少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发展经济的动力不强、支撑不够;二是社区干部的精力主要放在事务性工作上,在兴办实体、发展经济上缺少时间和精力。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多方面为社区“减负”
在社区职责和服务对象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社区已不堪重负,建议充分为社区“减负”。一是政府要理顺和社区之间的权责关系,进一步转变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社区有更多的精力为居民服务。二是在条件允许下调整社区布局。社区合理规模一般是1000户至3000户,目前袁家、塔山等社区已严重“超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分社区。三是对管辖范围广、管理人数多的社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配专职干部,或适当增加工作经费让社区聘用工作人员,解决事多人少的问题。四是政府部门将工作交给社区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社区干部开展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强社区阵地建设
采取多元化方式,统筹解决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不足的问题。一是将社区建设纳入新城建设规划,县城开发区新建设社区要根据实际需要留足办公和服务用地。二是采取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补助和将部分闲置国有房屋调配给社区使用等办法,解决老城区社区用房不足的问题。三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应按照每100户15平方米的标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难以落实的,应提供一定的资金用于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四是采取联办、有偿或无偿等方式,将社区内单位、企业的服务设施纳入社区协调使用。
(三)整合力量共建社区
社区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仅靠社区居委会的力量远远不够。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共同建设社区。一是探索“合作共建、责任共担”的路子,完善县领导、县级部门联系社区制度,发挥部门优势,为社区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解决社区无法解决的难题。二是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三是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设立社区建设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
(四)增强社区“造血”能力
社区经济是深化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的保障,应增强社区“造血”能力,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一是落实上级优惠政策,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在城建、工商、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社区大力支持,为社区发展经济实体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为目的,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和有偿服务,如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创办超市、茶楼、绿色网吧,为单体楼提供物业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等,在增加社区收入的同进为困难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三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兴办服务机构,实行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如通过连锁经营,为居民提供购物、餐饮、保健等服务。
(五)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
社区干部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干部保障机制。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作实绩逐步提高社区干部报酬,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干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离任补贴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二是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在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定期对社区干部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道的培训,政府部门可结合实际对社区干部进行短训辅导,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培育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匮乏是导致社区治理动力不足的原因,应强化公众参与,凝聚居民力量。一是增强居民归属感。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其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增进居民感情。经常开展邻里联谊会、二手物品交易、社区歌唱比赛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增加居民与社区的联系,增强邻里感情和互助意识。三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储蓄回报机制,树立志愿服务的典型,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七)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能够用较小的成本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结合我县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现有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建议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可以根据社区老年人状况,提供生活协助、特殊护理等多样化服务。鼓励社区创办各类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福利机构,让老年人在社区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帮助。此外,社区可试行建立“老年人医疗救助基金”,通过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解决医疗难题。
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困难多、责任重。只有正视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才能让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7
为强化社会管理,提高城区社区建设管理水平,县民政局对我县城区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我县城区面积14.63平方公里,总人口10.9万人,辖2个街道办事处,14个社区居委会(包括9个村改居),16个村委会。近年来,城区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一是城区管理不断强化。城市社区管理范围基本覆盖了县城城区,管理服务队伍初步建立,部分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业务相继展开。各社区居委会均建立了“十制度、一守则、一职责”等规章制度,社区规范化管理程度逐步提高。二是社区工作经费投入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由原平阴镇政府按原工资标准发放,兼职人员工资从社区居委会办公费用中列支。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由县、街道办事处按照1:1的比例分担。三是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加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在重要地段、主要场所安装了视频监控,逐步形成全方位巡防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组织不够完善。全县城区社区建设管理组织尚未成立;大部分居民居住区未成立社区居委会,已建立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仍达不到应有职数。二是社区基础设施较差。5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均为租赁,达不到新建居住小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648平方米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住小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标准要求。三是社区功能不健全。社区居委会管理粗放,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特别是9个村改居社区,没有进行农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仍沿用农村管理方式。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有的居将辖区内外来定居人员排除在管理与服务之外,有的居实行分等级管理,后入住人员不能与原村民享受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四是社区管理责权不明确。部分职能部门将本部门工作任务交到社区,但经费、人员、指导不到位。部分开发商将小区管理交给下属物业公司,造成社区配套设施和服务监督不到位。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都未成立业主委员会。五是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政府部门及街道办事处仍将社区居委会作为其行政职能延伸到基层的载体。甚至部分社区居委会主任为单位部门正职,除社区工作外,还担负其他工作。六是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目前,社区经费全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加强城区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是成立组织。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城区社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由县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核定,人员从县、镇(街道)党政机关选派和面向社会招考。二是制定规划。结合县城城市规划,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1000—3000户左右规模为标准,对县城城区社区规模进行科学调整,组建10个社区居委会,对辖区内非“城中村”居民实施全员管理。三是完善制度。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意见》,着力解决影响社区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四是建立机制。把社区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推动社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二)健全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在划定的社区,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的领导机构、以居民代表会议为主的民主决策机构、以社区居委会为主的执行机构。每个社区按照党支部至少设3职、居委会至少设5职、社区服务站设3-5职的标准配备工作人员。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中选派挂职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等人员。同时,建立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委员会,配齐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
(三)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专项整治,已规划社区办公用房但未建设或未按规划建设的,责成建设单位按规定补建或新建;挪用的.,要按规定收回,移交街道办事处用于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未规划的,要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租借、调剂置换等方式解决。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发改、国土、房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社区工作用房、服务设施与小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使用。
(四)改革社区管理体制。认真落实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依法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社区要切实履行好“协助开展”的职责,确保社区管理、自治工作落到实处。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要主动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五)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社区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逐步建立结构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按照“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大力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为流动人口的生活、子女入托、入学和就业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推进社区安全服务,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社区居民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弱有所扶、孤有所托、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有所乐。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
(六)健全多方投入的共建机制。建议将城市社区办公经费纳入县、街道两级财政预算,社区办公室经费按上级有关标准核拨,由县、街道财政按比例分担。社区服务站的服务收入和“费随事转”经费全部留作社区工作经费。工作用房、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维修经费及物业管理等费用,由县、街道负责解决。县和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到社区任职的人员,其薪酬待遇由派出单位按相同层级人员的标准落实;面向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按XX县最低工资保障标准给予适当补贴或参照县聘工勤人员的工资标准执行,并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解决。协助社区开展工作的楼院门栋长、网格管理员,其生活补助标准由街道通过考核发放。社区居委会要主动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协作,努力探索建设和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使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8
按照__区委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意见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专题调研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我们深入到街办、社区开展了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成效
目前,__区城区现有城市社区居委会83个(含立新乡6个村改居),主要分布在全区5个街道和立新乡。近年来,__区始终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沙市的基础工程来抓,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20__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祥和”的城乡社区,为构建和谐沙市夯实基础,全区和谐社区建设正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从__区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社区和岗位设立逐步规范。20__年实施社区建设改革以来,__区根据中办发〔20__〕23号文件要求,按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规划和原有居委会的特色,采取合并、撤消、新建等方式,先后经过3次调整,把建区之初的132个居委会调整为83个社区居委会,调整后每个社区规模适度,平均管辖户数2500户左右。__区现实有的77个城市社区,目前核定岗位职数拨付经费的社区有68个〔其中解放街办4个厂居、胜利街办1个厂居、朝阳街办2个厂居和2个(五星三村、柳林洲村)村未核定〕。20__年全区社区换届选举,经区政府核定社区岗位数287个,后因工作需要,至20__年3月社区岗位数增加至328个,较20__年增加了41个岗位。
二是社区工作、工资待遇大幅提高。全区现实有社区工作人员399人,其中328个核定岗位人员中在岗251人,借调街办62人,离岗退养12人,借调区直3人;街道社区自聘71人。20__年_月至20__年_月,财政按每个社区岗位20__0_/年、每个社区20__0_/年(厂居15000/年)的标准向社区下拨岗位和工作经费。今年7月1日起,区政府提高了社区居委会的补贴标准,财政按照每个社区岗位15600/年、每个社区20__0_/年(含厂居)的标准下拨岗位和工作经费,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一次性增幅达到56%。社区工作人员全员纳入保险序列,办理了“三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大大提高了社区、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福利待遇,稳定了社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按照“压缩办公面积、扩大服务空间、拓展服务功能”的指导思想,20__年至20__年,全区共投入资金1301万元(其中争取市级以上财政投入645万元,区级财政配套426万元,街道社区自筹230万元),按照《湖北省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若干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精神,对社区实施了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全区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个(解放街办),改扩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个(胜利街办);新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27个,改扩建18个。截至目前,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50个,250-300平方米的社区7个。通过不断的投入和建设,__区街道服务中心和社区“四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日间照料室、警务室)、“两厅”(一站式服务大厅、居民说事厅)、“一校”(居民学校)、“一点”(慈善捐赠点)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51个社区居委会全面推行了“一站式”服务,服务居民、为民办事、组织活动的基本功能不断增强。
今年,对尚未达标的26个城市社区和2个即将批准成立的近郊乡镇社区(关沮镇景湖、银湖社区),近期已由民政部门申报了省级和市级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资金计划投入760万元。为激励街办实施建设项目,区民政局将筹措100万元专项资金,对项目实施又快又好的街道给予“以奖代补”。项目实施完成后,__区83个城市社区和2个近郊乡镇社区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是社区服务和自治创新特色。__区的社区服务已发展到家政、养老、托幼、计生、民调、卫生、社保、保安、法律、中介等十大系列多个服务项目,逐步建立了以街道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的上下联动的社区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已建成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2个、社区服务站51个,社区警务室83个、社区活动中心51个,社区图书室48个、社区居民学校83个。与此同时,全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困解难、关心群体活动。以“沙市老姨妈服务队”、胜利街办“365”社区服务和解放街办“彭国珍服务队”为代表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与部门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到社区,进入千家万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了志愿者活动档案。
社区以扎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沙市的建设和发展赢得了巨大的荣誉。__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等国家级和多个省市级荣誉称号,绝大部分与推进社区建设有紧密的关系。20__年__区以“创新居民自治形式,扩大居民自治范围,拓展居民自治内容”为代表的“居民说事”制度,在全区社区全面推行。该制度得到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的充分肯定,并在《湖北内参》上予以亲笔批示。20__年,在民政部召开的表彰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在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并得到大力推广。__区社区自治和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__区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1、社区工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一是社区与部门、街道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__区对社区应承担哪些职责,还没有一套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规定,多数部门把社区当作本部门的下属单位,把原本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却没有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下拨经费,使社区干部压力大负担重。二是各类评比活动牵制了社区大量精力。据调查了解,一个社区每年要迎接如党建、综合治理、就业再就业、低保、计生、卫生、经济等各类常规考核检查20多个;迎接如平安社区、卫生社区、党建示范社区、充分就业社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等各类专门创建工作更是应接不暇。仅计生部门每年就有省、市、区三级考核,有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全年目标考核、党政考核等,考核工作贯穿全年始终,使社区疲于应付。
2、社区工作牌子杂乱资料繁多。一是牌子多。上级要求部门工作进社区、服务到社区,而这些部门在社区没有工作平台和落脚点,社区居委会成了这些工作任务的承接者和落实者。每个部门工作、服务进社区的同时都要在社区挂牌,多的一个部门要挂几个牌子,且尺寸不一、颜色不同,还要求挂在显著位置。如社区党建联席会、联合工会、平安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红十字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计生服务站、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党员服务站、妇女儿童服务站等等。一个社区要挂近20个机构牌子,且这些挂牌产生的费用,大部分需要社区自己承担。二是资料多。现在每项工作都要专题建档、建立台账,而且要求特别高,既要电子文档又要纸质文本,既要文字材料又要图片影像,既要内容丰富又要统一外观。一个社区半年的工作台账就有60本之多,平均每本都有2—3厘米厚,堆起来有1米多高,有些龙头社区的资料已经多得无处可放。
3、社区人员混岗空岗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街道工作人员不够,在社区居委会成员届期内借调社区干部,造成了社区干部流动性过大,社区工作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由此产生的社区工作人员缺位,导致部分社区工作不能落实。据调查统计显示,从社区抽调工作人员到街道机关各岗位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5个街道共抽调社区工作人员62人,抽调率为16.5%。同时,各街办除向社区抽调工作人员到街办机关工作以外,自聘人员现象也极为普遍。目前合计自聘人数达71人。其中解放街办自聘8人,崇文街办自聘12人、中山街办自聘15人,胜利街办自聘26人,朝阳街办自聘10人。
4、社区工资待遇无统一执行标准。__区自建区以来,就是将社区工作、工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综合预算。20__年1月至20__年6月,全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月工资基本标准按照600、700、800元参数执行,各街办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辖区的工资发放标准。由于各自为阵,各有标准,__区5个街办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不尽相同,出现了“同城同工不同酬”的现象。20__年7月起,政府大幅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标准,月工资基本标准按照1100、1200、1300元参数执行,但是各街办在具体实施中“同城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然继续延续,造成了街办与街办之间社区工作人员的相互比对,产生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建议
根据党的__大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要求,为积极探索有沙市特色的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新路子,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探索建立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并行模式。在社区居委会之外独立设置社区工作站,实行“工作站与居委会并行”的管理模式,还原社区居委会自治的本义。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分别担负不同职能。社区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承办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工作,以及其他由区政府确定需要进人社区的工作事项。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目前可实行全员聘用社区居委会成员,逐步推行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依法协助社区工作站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期进行换届选举产生其成员。
2、规范社区挂牌和各项检查评比考核。一是在社区仅限于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三块牌子。对相关职能部门因工作需要挂牌的,由部门制订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颜色、统一安排、统一设计方案报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牌子只能挂在室内相关功能室内或制作照片留存备查。同时,挂牌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应由职能部门承担。二是规范各项检查评比考核。凡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各项检查、考核、验收事项,应由组织活动的部门、团体事先报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整合后,采用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统一台帐、统一考核、统一奖励、成果共享的办法进行综合考核。
3、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与管理。一是要严格核定岗位。社区工作站岗位数建议按照20__户以下4人,20__-3000户5人,3000户以上6人标准核定;社区居委会岗位数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在进行换届选举时适时核定。二是要严格聘用程序。各街办按照核定的岗位数聘用人员,须经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程序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并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社区定岗到人后不得随意调换,确因工作需要统筹调配的,须书面报请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社区岗位出现缺额增补时,须报请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考核,由街道聘用。三是要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实践和学习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社区工作人员除参加各部门业务培训,还需纳入区委党校培训计划。同时,要逐步实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4、统一社区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一是探索制定__区社区工作人员岗位工资实施办法,对社区工作人员受聘期间建立基本工资、补贴、奖金和社会保险等制度,社会保险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两块组成,基本工资由财政直接拨入个人卡号实行社会化发放;绩效工资发放实行浮动制,由街办考核发放。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推行社区工作人员等级工资制,把工资水平同工作资历、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以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确保队伍稳定。
5、大力推进和深化社区服务。一是进一步加大社区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完成社区数据的录入和上传。尽快完成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和区政府门户网站的对接,实现政府与社区的良性互动。要以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依托,实现一数一源、一数多用,避免多头信息数据填报,减少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此基础上启动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推行预约服务、热线服务、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建立全天候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的路子,以适应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促进社区服务业的良性发展,从更高层次上推进社区服务。二是要重点做好便民利民服务,特别要做好面向困难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业在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中的渠道作用;强化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社区扶贫帮困体系。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9
爱民佳苑社区是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理念而建成的一个居民服务中心,在社区干部几年的团结努力下,取得了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的肯定。为更好地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我社区开展了社区建设调研活动。期间召开社区干部座谈会,深入辖区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几年以来,社区在强化组织、着力基础建设工作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居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社区在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现就我社区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爱民佳苑社区是乌达区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和黄河水利枢纽库区移民搬迁改造项目之一,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居民住宅楼88栋,可容纳住户4046户,目前居住人口为7067人。辖区有员178人,其中支部员29人,在职员 80人,退休员 69人。人口结构复杂,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等群体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其中老年人1168人,占总人口16.5%,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并且残疾人较多,患有身体残疾的180人。爱民佳苑社区具有良好的社区基础,丰富的社区资源,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多、老龄化严重,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有相当大的困难。
二、存在困难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方面。社区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只有把载体利用的好、作用发挥的好,各项工作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社区服务的开展大都依赖于区、街道筹集资金,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导致社区服务硬件设施服务项目及经费周转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影响社区服务的发展。
2.专业化人才方面。志愿者服务队伍是社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但因志愿者服务形式具有不稳定性及服务项目的局限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可能为社区服务稳定的、经常的、专业化的服务。
3.格化管理方面。爱民佳苑社区格化管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但是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二是格长时间投入较长,工作积极性高,但是年龄偏大,文化知识水平存在局限,致使工作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在部门配合上,社区基本协调沟通解决,下一步考虑相应的提高格长补贴,保证格化管理工作不受制约,提高效率。
4.协会组织方面。社区协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了一些人、财、物的投入和帮扶,社区协会组织在不断扩大。社区支部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引导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在协会的培育和扶持上面,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投入。
5.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社区职能日渐行政化,承担着大量的管理工作。社区为了可以合理有效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尝试了一些信息化途径,例如数据化信息管理(计生、民政、就业等方面),站建设,短信平台(手机信息群发)等,针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较多,还开展了“爱心呼叫器”帮扶业务。但是开展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业务,前期软件开发、业务操作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希望政府能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一定帮扶,统筹管理,支持社区服务多元化、信息化的工作方向。
6.安全管理方面。为了使小区安全指数更上一个台阶,5月15日,社区在服务中心内添置了机房设施,在爱民小区四个大门、小区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大门、小区内车棚位置,共安装摄像头16个。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由于小区内路灯未亮,监控设备夜间使用效果不明显;并且因安装数量有限,监控设备对小区安全防范起到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7.医疗卫生方面。为切实解决爱民佳苑社区居民就医难问题,经乌达区政府和新达办事处多方协调筹措,2月20日,新达办事处卫生服务中心爱民分站正式运行。社区卫生站配有诊疗医师两人,为居民测血糖、量血压,同时开展注射、输液等医疗项目。卫生站开展服务以来,已服务居民450人次。但是卫生站任然存在药品少、床位少的问题,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8.绿化维护方面。小区绿化工作在市政绿化队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小区内绿地的绿化率达95%。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三年管理期将到,绿化工作将移交到物业,因此而产生的绿化水费又是物业所不能承担的,所以绿地很可能会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形。
三、几点建议
1.不断加大社区资金投入。首先,按照社区内居民人数及员人数确定资金投入标准,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建工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长。其次,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建议区财政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要动员社会力量捐助、相关部门帮扶,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形成财政投入一块,上级民政专项资金争取一块,街道办事处、社区自筹一块,驻社区单位帮扶一块,社会筹集一块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不断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效维护社区稳定。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学水平。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干部年度整体培训计划之中,每年开展一次培训,每三年左右时间对在职人员轮训一次;二要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基层工作者队伍;三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加关心社区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用人环境。
3.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改变过去以完成政府交办的工作为社区任务的工作,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工作的方向、努力的目标。社区要在做好居民办证、低保、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在繁荣社区文化、增进邻里和睦、完善便民设施、快捷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等方面,社区要加大探索和尝试力度,在做好格化管理工作和协会组织工作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4.以服务为手段,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社区卫生站、监控技防设备、绿化维护设备,提高对居民的服务质量。一是增加社区医疗设施的同时,在相对集中的居民居住区建立社区完备的大型医院,最大程度地改善居民就医难问题。二是加大监控设施投入,实现监控无死角。三是确定绿化管理权的归属,实现管理最优,服务最优。
爱民佳苑社区支部将不断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理念,诠释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更加有序、服务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治安更加良好、生活更加便利、人际关系更和谐的综合服务型社区。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0
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重心在社区、力量源泉在社区、成效体现在社区。为了进一步贯彻区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会议”相关工作要求,区政协专题调研组对我区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的发展思路,坚持主题引领,共同治理,普惠服务,专业推进,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以示范城区创建为动力,推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我区把和谐社区创建与文明社区创建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为总抓手,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优化社区建设环境,创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区64个社区先后被命名为“市和谐社区”,其中8个社区被命名为“省和谐社区”,11个社区被命名为“市和谐示范社区”。工人新村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目前,以社区为平台、社工为抓手、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的“三社联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年8月,我区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授予“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
2、以深化社区民主自治为重点,加强社区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建立了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依托,各类专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区议事园制度、社区成员会议常任代表制度、居民回音壁等方式为居民提供多种自治参与渠道,实现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多样化。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方式实现由户代表到居民直接选举的转变,丁家桥等6个社区还成功实行了无候选人选举。同步加强了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建设并开通社区网站和64个社区网站,网站点击率突破10万次。
3、以提升服务居民的能力素质为目标,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们逐步加强和完善了社区工作者的配备和管理。年,按照每300户配备1人的标准,将计生专干、司法调解员、劳保协管员全部纳入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统一享受专职社区工作者待遇。先后出台了《区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和《区专职社区工作者考核暂行办法》;完善社区网格化和扁平化管理机制,社工每人包户300户,建立民情日记;实施了一人多岗制、错时工作制、节假日值班制、预约服务制、一门受理制等制度。目前,社工总数为688人,大专以上学历社工603人,占总数的88%;获得全国社会工作等级水平考试证书的社工131人,占总数的近20%。期间,我区先后三次提高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专职社区工作者平均月收入已由年的950-1050元提高到现在的3103—4003元。
4、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区普惠化服务
建立以城市低保制度为基础,与低保边缘救助相衔接,以医疗、教育、住房、助残、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慈善救助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新型救助体系。在完成“三美元计划”基础上,年开始实施无就业能力低收入家庭每人每年“万元保障计划”,低保家庭纯生活保障水平已达到630元。大力实施“亮居工程”项目。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福利机构为骨干”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网”实现60岁以上孤寡、独居和困难空巢老人免费服务全覆盖。,用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资金达260万元,用于民营社会福利机构的资助达到673万元。全区机构养老床位总数达到目前270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4张。年正式开通了首家智慧社区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
5、以社区软硬件建设基础为载体,夯实社区建设基础
通过新建、租赁、共享等途径,并建立新增面积装修补贴、租赁补贴制度,社区办公服务条件有所改善。我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总面积(含共享)从年的18271平方米上升到现在的81639平方米,全部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标准。社区办公经费达到7-12万元。所有社区都配备计算机、触摸屏、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生活服务求助热线被市民政局确定为市的民生服务热线,满意率达99.8%。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我区社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根据中央、省市关于社区建设的工作要求,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的需要出发,我区社区建设工作还有一定差距。
1、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不畅
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但实际上社区居委会的直接管理者是街道,管理模式基本沿用机关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社区的人财物支配权在街道,使社区工作自主性、积极性受限。在资金管理方面,一是大部分街道并未落实“居财街管、管用分开”的.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花多少钱、花什么钱基本由街道决定,社区经费普遍存在和街道经费捆绑使用的情况。二是政府相关部门、街道将工作延伸到社区,本应“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但一些地方没有落实到位。在人员管理方面,社区工作者的使用、去留全部由街道负责,导致社区工作者眼睛只盯着上面,在与居民的联系、沟通、服务方面下的功夫不够。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社区居委会工作内容严重“膨胀”,负担不断加重。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弱化,特别是为居民服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又一级行政组织。
2、社区建设难以形成统一合力
民政部门按照职能在社区建设工作中承担着组织、协调、统筹的作用,但实际上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的管理和服务中没有相应的财权和人权,因而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组织手段,难以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发挥对社区发展的总体统筹和协调,甚至各部门在工作下沉到社区的过程中,都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出发,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加重社区工作的负担,不利于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如社区基本信息库的建设,公安一套,计生局一套,劳动部门又一套,做了许多重复性的工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社区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来,我区对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滞后于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根据市委《关于推进“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和“扁平化”社区管理工作的意见》(委发〔〕37号)规定“20xx年,城市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400平方米”要求,我区现有27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去除共享面积外,均不能达到400平方米标准,占社区总数的42%。
4、专职社工队伍能力素质有待提升
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居民公共需求的多元化、复杂性,对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社工在工作理念、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上还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知识非常缺乏,只能完成一些行政服务基本工作。社工长期坐在办公室从事行政工作,与居民缺少沟通联系,在居民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够。大学生社工流失严重。年我区招聘100名大学生社工,目前仅有53人留在社区。
三、推进社区建设建议
1、加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
建议区建设部门统筹安排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规划,并纳入到新一轮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之中。利用老城建设、小区出新、拆违改造时机,选择适宜地段新建、改建社区用房。街道通过积极购买、租赁、调剂社区用房,挖掘驻区单位闲置房源等多种措施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议区政府每年安排社区基础建设专项资金,每年解决5到6个社区用房,使其非共享面积达到400平方米。
2、扩大社区工作自主权
根据市委37号文中关于“人财物联动下移,切实使公共财政向社区倾斜、公共资源向社区聚集,为‘扁平化’社区管理奠定基础”和“城市社区工作所需经费(不含人员经费),由社区设立专门账户,独立使用”要求,建议实施社区工作责权利和人财物联动下移,提高社区工作效能。一是财力下沉。出台社区工作经费下沉实施办法。社区工作预算和决算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同意,街道每季度或半年将社区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直接下拨到各社区账户,社区活动项目经社区议事园议定,社区居委会具体实施。完善社区财务监督程序,社区每月公示财务支出,街道定期对社区财务进行审计监督。二是人权下沉。赋予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对社工进口的选择权、出口的决定权、工作分配和考核的决定权;进一步扩大社区主任无候选人选举范围,在20xx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扩大到30%以上社区;三是物权下沉,完善社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确保社区资产自主管理,规范运作。
3、探索“三网合一”社区管理机制
针对当前居民普遍关注的老旧小区管理、环境保护、治安保卫等问题,建议推进社工工作网格化、城市管理网格化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三者联动,做到三网合一,形成解决社区管理问题上的民情搜集、城市管理、矛盾调处的有机统一。结合专职社工工作考核,设置社工工作网格,社工每人包300户,在网格基础上建立楼栋长、居民积极分子定期登门入户制度,及时反映民情民意。结合城市管理网格,街道、社区可将其不能解决的问题反映到区城管平台,区城管平台再将问题交给区各职能部门办理。结合社区综合治理网格,依靠社工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居民信息资料,加强常住户、流动人口和租赁户管理,为及时发现治安隐患、调处社区矛盾打下坚实基础,形成“一格多元、多元联动”的社区管理新格局,真正把社区网格化、扁平化管理落到实处。
4、进一步整合社区工作事务
大力压缩针对社区的各种会议、台账、材料、报表,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由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负责,对下沉到社区的各项行政事务实行“准入制”。凡是准予进入的工作,集中在社区管理服务站统一承办。区社会建设、民政部门负责梳理下沉到社区的行政事务,区财政局据此整合涉及事权下放的相应条线的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实行统一扎口、统一下拨、统一管理,确保权随责走、责随事转以及责权利和人财物联动下移。请软件公司研究开发社区综合台帐软件系统,将计生、民政、劳动各部门信息管理软件统一,建立统一的社区工作管理平台。
5、适当提高社工待遇
根据《市政府批转市民政局等部门的通知》(政发159号)“从起,全市专职社工工资补贴待遇要严格与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挂钩,并于每年的7月1日进行调整”要求。按照市统计局公布的市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5444元(比年增加5310元),月平均约为3787元。我区专职社工工资平均水平与此还有一定差距,建议适时进行调整。同时建议对连续多年考核优秀的社工和担任社区主要负责人一定年限且工作表现突出的社工,区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以激励社工长期扎根社区。条件成熟时可以尝试从优秀社区专职社工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街道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岗位。注重推选优秀社工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让广大社工感到工作有奔头、事业有前途、成长有空间。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1
近年来,我们建设局在抓好本部门三个文明建设,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的做法是:
一、健全络,在形成合力上支持社区建设
我局认识到,社区建设只靠委政府是不够的,要做好社区建设工作,必须要取得驻区单位的全力支持。只有积极发挥驻区单位作用,才能为社区建设有效的支持。 其次,我局注重与所在社区加强联系和沟通。我们经常主动与社区居委会交流双方之间的工作动态,加强了解与沟通,在重大活动安排上,能事先通气,相互配合,互惠互利。通过经常性的联系沟通,我们与居委会的距离缩短了,感情增进了,形成了亲如一家的社区工作氛围,也初步形成了社区共建的良性机制。
第三,我局注重培育各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由于“~”与社区成员单位之间不存在与被的关系,因此,只能通过组织、协调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我们建设局作为“~”的成员单位和牵头单位,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抓好社区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通过宣传发动,使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居民都来参与社区事务管理,解决社区共同面临的社会事务,使大家在参与社区建设中催生社区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建氛围。
二、发挥优势,在共驻共建上支持社区建设
我们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手共建、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支持社区建设的新举措、新方法,与社区共同搭建了社区建设工作平台。
一是工作同做,在培育文明居民上下功夫。社区居民素质,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局职工及家属在社区内有一千多人,对社区全员素质建设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我局认真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文件,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职工素质教育,并让其去影响和带动家属、朋友提高素质。通过一系列工作,全局职工道德意识明显增强,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成为维护社区社会公德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生活环境同创,在打造文明社区上下功夫。上半年,有人反映润德路无路灯、下水道不通等问题,我们及时与茧丝绸公司、交警大队等近10个成员单位联系,筹资近3万元,改造道路,修建下水道,架设路灯,进行了绿化。通过改造,润德路面貌一新,沿路居民十分满意,该路还被县里评为文明路。西苑小区过去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不善等原因,小区里灯不亮、路不平、下水道不成体系、垃圾乱倒,居委会见很大。我局和房管局牵头,对小区环境实行综合整治,铺路、架路灯、设置垃圾箱、绿化等工作一个月内就全部完成,小区也因此被评为全省优秀物业管理小区。
三、加大投入,在基础设施上支持社区建设
我们建设局作为县政府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每一项工作都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都关系到社区内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们抓住建设新城区的契机,结合社区环境整治的要求,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为重点,以管理为关键,全面加快了城区建设步伐。在规划方面:邀请省市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以及主街道和重点地段、居民小区的详细规划,并严格规划审批行为,从而使各项建设都能按既定规划实施。在建设方面:通过招商引资、社会共建、经营城市等渠道,大量筹措城建资金,近几年来在没有动用县财政一分钱的情况下,筹资4.5亿元,先后建成了一座广尝两个园区、七条主干道、九个居民小区和近20条支巷道。以小区绿化、庭院绿化为重点,新建绿化面积40公顷,建成了邮电小区、供电小区等一批绿化达标先进单位。
以上汇报的是我局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主要做法,虽然做了一些事情,但离上级委政府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相信,有上级委政府的悉心指导,有社区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我县社区建设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谢谢大家!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2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市区的社区建设现状,探索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路子,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对市区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986年,民政部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标示着“社区”概念首次进入政府工作的视野。XX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工作任务。随后,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测评体系进行责任分解的通知》、《六盘水市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帮社区创建工作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双拥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提升市民素质活动的通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方案》、《关于在全市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指导社区建设工作。
在对社区的人口、地域、面积、单位、资源、社区办公用房等调查摸底的基础上,XX年以来,全市共整合成立86个城市社区,在社区建立了党支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了社区居委会。各级各部门相继重心下移,结合社区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目前,市区范围内共有50个社区,其中钟山区49个,水城县1个,管理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9万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工作有了较大变化。
(一)社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XX年社区居委会选举后,一批文化程度高、有办事能力的人员进入社区机构工作,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得到优化和提升,形成了一支社区专职工作队伍。目前钟山区251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19.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37人,占54.6%;30岁以下的67人,占26.7%;31—50岁的有175人,占69.7%。XX年,钟山区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招考了xx年租金约11万元),13个社区借房办公。总投资8xx年内两次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一次是在XX年,由平均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30元,第二次是从XX年6月起,把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正职、副职、委员的月工作待遇分别从260元、230元、xx年办公经费从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6000—8000元。
(三)社区服务逐步开展。随着社区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各部门对社区工作逐渐重视,法律、警务、城管、消防、民政、卫生、计生、街道、劳动保障、文体科教等部门逐渐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服务工作也因此得到加强。目前,市区社区配备了计生服务专职管理人员50人,面向居民开展计生宣传、药具发放、妇检等生殖健康和计生服务,计生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已经建成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结合“平安六盘水”创建工程,在各社区建立了警务室,实现了“一区一警”,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各社区配备劳动社会保障协管员110人,负责开展社区就业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实施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购置图书22500余册,部分社区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即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一支好歌)读书活动。已建设“星光老年之家”15处,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等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已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89支1万余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使此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凸现出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
(一)对社区的认识有待深化。第一,对社区建设的主体认识模糊。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健康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效力。而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够,对居民的服务意识不强,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社区工作尤其是社区服务比较滞后。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社区忙于应付,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需要承担xx年教育等服务还没有深入开展,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还不能满足居民需要。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除了广场社区能依托广场开展较多活动,人气较旺外,其他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难以聚集人气。三是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新型社区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有待加强,社区服务的内容有待丰富,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社区服务不到位、不主动,辖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薄弱,甚至大多数居民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个社区。
(三)社区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社区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区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仅在400—500元之间,与其他城市工作岗位的待遇差别很大。由于待遇低,挫伤了社区工作者积极性,一些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任期满后将不再参加社区选举;钟山区招考的20名社区工作者中已经有部分人员辞职。造成社区经费紧张和工作人员待遇低的原因,一是财政投入不足,随着社区作用的凸显和部门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未能得到很好贯彻,社区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相应的工作经费较少,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甚至自己垫钱开展工作,待遇与工作量不相符;二是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弱,社区服务发展滞后,收入渠道少。
三、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对促进城市管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没有无数个社区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的整体管理和发展水平就难以提高。针对我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
——提高对社区居委会法律地位的认识,避免居委会变相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因此,在社区建设中,不应将社区视为政府机构,单纯地将政府工作职能直接转嫁给社区,把社区建设变为行政体制的向下延伸。应把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教练员”而非“运动员”,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形成共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的局面。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治安、教育、科技、文化、劳动保障等部门要以社区作为平台,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将工作开展到社区,并真正做到工作人员进社区。
——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居委会选举改革,试行居民直接选举,扩大选举参与面。指导社区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实事项目和公共事务决策,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组织体系,制定社区居民公约,明确社区居委会选免权、社区事务决策权、社区财务自主权、对政府部门的评议监督权和不合理摊派的拒绝权等自治权,在社区建设中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应通过社区征求居民意见,保障社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帮助社区开展好工作。
——认真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使责、权、利统一起来。一是对部门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行政性和临时性任务,可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量制定社区工作补贴标准,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二是所需人员由社区居委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社区对所聘人员进行考核监督;三是明确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权,尽量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交由社区,而政府部门做好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同时要避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避免社区承担本应由政府部门履行的职责。
——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学习和宣传,让各级部门、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使社区内的居民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提建议、出点子,监督评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同时,社区要增强主体意识,加强宣传,主动开展服务,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社区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但目前服务设施有限,成为制约市区社区服务能力提高的“瓶颈”,要下大力打破这个“瓶颈”,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落实社区服务所需场地。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考虑到社区服务的需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落实所需的用地、配套设施和活动用房,对已验收但未提供相应配套公用设施的住宅区,要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形式逐步加以解决。对《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市府办发〔〕137号)中要求的“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督促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大对社区公益设施的投入,并明确这些设施的产权归属于政府,使用管理权归属社区居委会。推进社区信息化,为社区配备电脑、网络,形成信息终端,获取社情基础数据,实施人口、舆情、公共事件的动态管理。
二是对社区内的场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为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居民生活需要,合理规划服务场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鼓励驻社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社区居民需要的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
三是加快发展社区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14号),针对社区就业、文体、教育、体育、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服务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改善公共服务方式,同时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发展,让它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2、部门指导与社区推动的关系。有关部门要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结合本单位业务,积极制定社区工作方案,指导社区开展服务工作。既要防止撒手不管、一推了之;又要防止相互争利、引发矛盾。3、市场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同时,要提倡中华民族互助互爱的美德,注重志愿服务队伍的培养,将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历作为干部考察的一项内容。
四是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点,拓宽社区服务面和影响力,增进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共驻共建。就目前的状况和条件而言,卫生、文体娱乐、下岗工人再就业、残疾人住房难、低保工作等系列问题都是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和难点,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下,由社区进行统筹管理比较现实,而且情况也更为清楚,反应更为直接,解决起来更方便。关键是理顺管理体制,真正放权给社区。
(三)加强社区居委会队伍建设。一是扩大居民对社区选举的参与面,把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待遇,把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对社区治安、服务满意度、居民参加活动率等指标进行考核,促进社区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解决社区建设经费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市、县各承担一定比例,将社区工作者补助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企业,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三是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区单位按照共驻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四是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不断源。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3
沂堂镇以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工作为契机,走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要求,对推动沂堂镇新型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培养锻炼机关干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能够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健全社区规章制度、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以点带面,推进基层但组织资源共享、互促互赢、加快推进全区城乡社会一体化进程。
区域规划以来、沂堂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以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总体要求,高点定位、创新实践,科学规划、多元投入,示范带动、统筹推进,健全组织,党建先行,社区建设实现了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然而对于在社区建设中,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社区建设相对滞后、经验不足,工作机制缺少合力,公共服务资源普遍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此,镇党委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把这次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作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确了围绕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下大气力抓了农村社区发展规划,基层组织创先争优等工作。形成以“上级帮扶、共同建设、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乡村实施”的良好格局,使全镇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沂堂镇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沂堂镇辖5个工作区,32个行政村,4.5万人,6.3万亩耕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按照“中心村”社区建设模式,准备搭建一个区域化、开放式、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农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全镇计划建设大兴屯、麒麟、迷龙、台井、柳庄和沂堂6个社区,区委共派出12名机关干部分别到上述6个社区中到村任职。为此沂堂镇党委、政府:
(一)是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有关工作,涉及基层党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有力保障了工作稳步推进。抽组专人,对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组织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广泛调研,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论证,积极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为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是深入考察,坚定信心。
组织任职干部、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工作区总支书记、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到先进县区、兄弟街道学习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考察学习,使大家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节约土地资源、加快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着极大帮助,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工作的信心。
(三)是立足实际,明确目标。
在对辖区32个行政村进行调查摸底、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按照先易后难、示范带动的原则,今年确定了麒麟山、大兴屯为试点,率先启动农村社区建设。现在基本完成了麒麟社区的拟建选址、搬迁、规划、勘探、协议的整理工作。
(四)是组织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全镇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村务公开栏、远教平台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好处,消除部分群众的顾虑思想,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社区组织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一)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研。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完善、三年上台阶”的总体目标,围绕“科学发展、加快全面提升”的主题,本着服务效率最高、居民受益最大的原则,大力开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直接的问题作为社区为民服务的切入点。
(二)加强对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导和扶持,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
(三)探索建立以社区工作者为骨干,以社会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单位帮扶为补充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到村任职机关干部作用,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
三、存在的问题
全镇行政村多、分布不均匀、村情民意复杂,各村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社区建设发展。
(一)是个别干部群众思想上认识不足。很多干部群众不了解社区的意义和作用,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农村社区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村干部担心在以中心村为模式的社区建设中,村的数量将少,村级班子也会受到影响,自己的村干部身份将会大打折扣,群众有故土难离的思想、不愿意到外庄生活,认识上存在误区和思想顾虑。对推行农村社区建设达到全覆盖难度很大。
(二)是社区建设资金筹集难度大。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社区建设的基础差,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等靠要”的想法,不积极寻求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因此,农村社区建设的后劲不足。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头绪多、投资大,仅仅依靠镇、村财政投入远远不够,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适合农村社区建设的融资渠道,社区建设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势必会影响工作进程。
(三)建设土地少、标准低、档次低。近几年,农村建房存在向外发展、形成“空心村”的现状,造成了发展土地少,选址困难。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处在起步阶段,其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新建的`部分社区只有办公场所,没有其它配套设施,服务功能单一,达不到综合性服务的要求,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不够。
(四)是群众参与社区活动不够广泛。社区中能够真正满足老人需要的活动和服务较少,居民技能培训,以及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及文体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较少。
四、下一步的规划和打算
(一)以人为本,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中心村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综合服务中心,可利用现有中心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适当改造整合建设,有条件的地方,重新规划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设置,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人口聚居、交通状况、历史传统等特点,做到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形成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各类专项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文体教育、计划生育、民间纠纷调解、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区警务等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农村社区的保障和服务水平。
(三)坚持民主,不断促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建设。以“四民主一考核”为具体工作方法,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制度;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调动社区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建设的热情,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建设党建阵地,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为村民提供固定的党建阵地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农村文化大院、远程教育、电视专栏等渠道,开展对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将村级党建阵地做大做强。组织创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农民参与社区的意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思想上、行为上达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生活层次,使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得到实现。
(五)加大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以“五化”为主要内容,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社区存在的“脏、乱、差”问题。
(六)建设平安社区,加强农村社区治安建设。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农村社区平安建设中的作用,建设一支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素质过硬的队伍,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建设良好的社区治安秩序和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五、几点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村社区基础建设。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和扶持力度。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为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活力,努力建立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二)加强阵地建设,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机关干部进社区任职的力度,引进工作人员扶持工资等待遇,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农村社区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落实有利于引导、吸引文教、卫生、教育科技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党建阵地、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党的建设,陶冶村民情操,和谐邻里关系,繁荣社区文化,营造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总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具体帮助下,以这次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为契机走出农村社区党建的新路子,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科学谋划、群策群力,认真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向区委、区政府,向广大的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xx年5月14日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4
一、加强。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
社区强化平安建设工作,为把平安建设工作落实。根据“五位一体”职责要求,把平安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程,明确责任,把各项工作落实了人员具体抓。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全体全体工作人员大会,前期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五位一体”小组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辖区内的治安动态,对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妥善处理,把问题和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坚决不留隐患。
二、认真搞好平安建设宣传。
利用科普讲座、黑板报、横幅、宣传材料等方法,社区把市民学校和社区活动中心作为安全教育的宣传阵地。扎实有效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经常性组织居民小组长和居民代表开展各类安全知识讲座培训。全年举办讲座11次,参加培新的居民420人次。利用宣传栏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向居民宣传崇尚科学,远离毒品等内容,结合典型案例在广大居民群众中开展警示教育。经常性的开展“__普法”教育活动,以社区居民、青少年学生为对象邀请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结合各种宣传日,宣传法律知识,交通法、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知识,使居民、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责任感得到增强,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大庆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
社区严格按照上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会议要求,今年是。专门召开二次专题会议。分析排查辖区内的劳教、刑满释放人员、矫正对象的情况及动态,做到内紧外松。配合镇综治办、广电站统一拆除地面卫星接收安装户45户,关闭销售接受器4户。
四、化解矛盾纠纷。
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按照“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工作原则。建立切实有效工作机制,认真做好群众来访工作,及时解决问题,使不稳定因素得到及时化解。年社区共受理各类纠纷9起,调解成功8起,涉及家庭问题、邻里纠纷、违章搭建等。社区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做了大量调解工作,使不和谐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更严重后果的产生。
五、完善工作机制。
结合社区保安联防队和治安志愿者巡逻队的实际情况,根据平安建设工作的要求。采取分区联防、定点盘查、流动巡逻、重点防范等措施全面开展了基层群防群治工作,社区定期对基层值班巡逻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加强外来流动人员的管理工作,通过社区民警和联防队员与辖区的私房出租户签订安全承诺书,配合执法部门设卡检查。对一些重点地段的外来人员居住地积极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确保本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年社区的平安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离广大人民群众对治安环境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找准不足,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使坛丘的治安环境和平安状况再上一个新台阶。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5
社区作为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平台,在当今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社区工作者作为奋斗在社区建设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在推动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维护基层稳定、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XX市为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连续多年通过面向社会和高校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为全市社区建设充实了人才力量,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法规政策尚不完善,导致人员管理出现混乱
当前,国家法律法规层面对社区工作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也没有将其作为一类职业明确提出来,由此导致社区工作者的身份难以确定,并带一系列问题。比如,《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街道以《条例》未将社区工作者明确提出而拒绝社区工作者休年休假的申请。此外,由于制度不完善,社区工作者在考核、奖惩、培训、退休、辞职辞退、煤火费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没有政策依据,导致各地方遇到实际问题时要么各行其是,要么绕开不去解决,严重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
二、福利待遇相对偏低,普遍存在现实生活压力
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和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再加上社区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平时尤其是节假日和敏感时期经常需要加班加点,一些社区工作者认为自身的付出与收入不能成正比,影响了在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一些外地的大学生社工,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还面临着租房等实际困难,再加上近年来物价上涨较快,他们的生活负担很重,很多大学生社工虽然有奉献基层的热情,但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离开。近年来,市区各级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工作任务和目前XX市生活水平相比,收入待遇还具有向上提升的空间。
三、发展前景不够明朗,影响了扎根基层的信心
当前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不仅看重当前的薪水,更看重的是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和职业发展前景。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所不同,在社区工作缺少晋升更高职位的机会,同时,目前社区工作者没有非领导职务增长机制,而一个社区的领导职务非常有限,大部分社区工作者都缺少晋升机会,一些大学生社工认为在社区工作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留在社区工作的信心产生动摇。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思想观念使人们对编制、身份等看得特别重要,而当前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地位尚未确定,加上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一些大学生社工由此认为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不明确,极大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他们对社区工作的热情与投入程度。
四、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
长期以来,社区工作在人们眼里都被认为是层次较低的工作,加上部分大学生社工对社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停留在社区工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脚侦缉队”的层面,认为社区工作不如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体面,和身边同学、朋友的工作对比,难免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一些大学生到社区工作后,与自己想象中的工作不相符,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心中落差较大,认为自己大材小用,思想上产生一些波动,工作情绪受到一定影响;一些大学生社工没有经历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历练,对于经常性的加班、值班偶尔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加之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往往会产生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的思想。
五、基层经验比较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较弱
社区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工作琐碎繁杂,做好社区工作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目前招聘的社区工作者绝大部分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历、社会阅历,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经验很少,对社区及居民情况了解也不多,让他们直接到基层处理社区事务,对于他们而言极具挑战性。另一方面,很多社区居民对新进的大学生感到很陌生,对他们处理纠纷及服务社区的能力也大多持质疑与观望态度,而做好社区工作的关键就是让居民对社区工作者建立足够的信任,才可能继续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因此,要大学生社工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能手,将来能够独挡一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6
爱民佳苑社区是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理念而建成的一个居民服务中心,在社区干部几年的团结努力下,取得了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的肯定。为更好地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我社区开展了社区建设调研活动。期间召开社区干部座谈会,深入辖区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几年以来,社区在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基础建设工作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居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社区在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现就我社区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爱民佳苑社区是乌达区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和黄河水利枢纽库区移民搬迁改造项目之一,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居民住宅楼88栋,可容纳住户4046户,目前居住人口为7067人。辖区有党员178人,其中支部党员29人,在职党员 80人,退休党员 69人。人口结构复杂,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等群体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其中老年人1168人,占总人口16.5%,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并且残疾人较多,患有身体残疾的180人。爱民佳苑社区具有良好的社区基础,丰富的社区资源,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多、老龄化严重,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有相当大的困难。
二、存在困难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方面。社区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只有把载体利用的好、作用发挥的好,各项工作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社区服务的开展大都依赖于区、街道筹集资金,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导致社区服务硬件设施服务项目及经费周转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影响社区服务的发展。
2.专业化人才方面。志愿者服务队伍是社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但因志愿者服务形式具有不稳定性及服务项目的局限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可能为社区服务提供稳定的、经常的、专业化的服务。
3.网格化管理方面。爱民佳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但是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二是网格长时间投入较长,工作积极性高,但是年龄偏大,文化知识水平存在局限,致使工作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在部门配合上,社区基本协调沟通解决,下一步考虑相应的提高网格长补贴,保证网格化管理工作不受制约,提高效率。
4.协会组织方面。社区协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了一些人、财、物的投入和帮扶,社区协会组织在不断扩大。社区党支部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引导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在协会的`培育和扶持上面,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投入。
5.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社区职能日渐行政化,承担着大量的管理工作。社区为了可以合理有效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尝试了一些信息化途径,例如数据化信息管理(计生、民政、就业等方面),网站建设,短信平台(手机信息群发)等,针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较多,还开展了“爱心呼叫器”帮扶业务。但是开展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业务,前期软件开发、业务操作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希望政府能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一定帮扶,统筹管理,支持社区服务多元化、信息化的工作方向。
6.安全管理方面。为了使小区安全指数更上一个台阶,5月15日,社区在服务中心内添置了机房设施,在爱民小区四个大门、小区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大门、小区内车棚位置,共安装摄像头16个。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由于小区内路灯未亮,监控设备夜间使用效果不明显;并且因安装数量有限,监控设备对小区安全防范起到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7.医疗卫生方面。为切实解决爱民佳苑社区居民就医难问题,经乌达区政府和新达办事处领导多方协调筹措,2月20日,新达办事处卫生服务中心爱民分站正式运行。社区卫生站配有诊疗医师两人,免费为居民测血糖、量血压,同时开展注射、输液等医疗项目。卫生站开展服务以来,已服务居民450人次。但是卫生站任然存在药品少、床位少的问题,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8.绿化维护方面。小区绿化工作在市政绿化队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小区内绿地的绿化率达95%。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三年管理期将到,绿化工作将移交到物业,因此而产生的绿化水费又是物业所不能承担的,所以绿地很可能会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形。
三、几点建议
1.不断加大社区资金投入。首先,按照社区内居民人数及党员人数确定资金投入标准,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长。其次,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建议区财政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要动员社会力量捐助、相关部门帮扶,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形成财政投入一块,上级民政专项资金争取一块,街道办事处、社区自筹一块,驻社区单位帮扶一块,社会筹集一块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不断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效维护社区稳定。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学水平。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干部年度整体培训计划之中,每年开展一次培训,每三年左右时间对在职人员轮训一次;二要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基层工作者队伍;三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加关心社区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用人环境。
3.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改变过去以完成政府交办的工作为社区任务的工作,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工作的方向、努力的目标。社区要在做好居民办证、低保、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在繁荣社区文化、增进邻里和睦、完善便民设施、提供快捷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等方面,社区要加大探索和尝试力度,在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和协会组织工作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4.以服务为手段,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社区卫生站、监控技防设备、绿化维护设备,提高对居民的服务质量。一是增加社区医疗设施的同时,在相对集中的居民居住区建立社区完备的大型医院,最大程度地改善居民就医难问题。二是加大监控设施投入,实现监控无死角。三是确定绿化管理权的归属,实现管理最优,服务最优。
爱民佳苑社区党支部将不断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理念,诠释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更加有序、服务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治安更加良好、生活更加便利、人际关系更和谐的综合服务型社区。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7
近年来,随着XX区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土地使用的需求日益增加,大批农民居住地被集中征用,从而出现了拆迁集中安置社区。拆迁安置区的建设与管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站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积极完善拆迁安置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推进拆迁安置社区健康发展。
一、 基本情况
从我们对全区拆迁安置区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全区拆迁安置区共涉及13个镇(街道),总计83个,其中,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且居住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拆迁安置区共有5个(香山街道香山花园、舟山花园、郭巷街道国泰社区、城南街道红庄新村、长桥街道蠡墅花园)。
二、 主要特点
XX区拆迁安置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1、建设时间跨度较大。最早建设的是城南街道的宝尹花园,1996年建成,距今已有17年时间。而70%的拆迁安置区是在20xx-20__年之间建成。
2、小区规模参差不一。规模最小的是越溪街道的田上小区,仅有8幢楼房,共居住43户176人。规模最大的是郭巷街道的国泰小区,建有1992幢楼房(其中别墅1388幢),居住2115户7892人。
3、居住人员相对复杂。在这些拆迁安置区居住的大多是遗留在村的中老年农民,文化程度低,生活能力弱、接受新事物意识差。还有相当部分房屋被农户出售或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有的小区外来人员已经占到较高比例,这些人员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素质不齐。
4、管理模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单独建立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二是由原村委会或居委会代为管理;三是建立小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小区的物业管理,不承担其他事务,这类小区有香山街道的香山花园和舟山花园2家。
三、 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规模过大,基层组织建设遇到阻力。目前的拆迁集中安置社区中,较小的地理空间往往集聚了几个行政村的被征地农民,安置居民很多都在500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万人。如此庞大、集中的群体对于基层自治组织深化村民自治,落实基层民主,形成了不小的阻力。因此,如何加强社区各类组织配套建设,构建拆迁安置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新格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社区管理效率受到制约。目前拆迁安置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矛盾是农民集中居住在社区公寓房内,但经济的收益分配在村里,形成社区管理和村委会管理并存的二元管理体制。拆迁农民与村集体经济还存在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往往不愿将户籍、党组织等关系与原村组织脱离,形成农民的收益分配和居住相分离的矛盾。同时,这些居民既要接受社区的管理,又要接受村组织的管理,造成社区管理职责不明确、具体事务难以协调解决的矛盾,降低了社区组织对居民的`吸引力和约束力。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安置居民需求难以满足。由于拆迁安置区大多规划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有的是边拆迁、边规划、边建设、边安置,导致一部分安置区的“硬件”建设跟不上,生活、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或不够齐全,或标准不高,不能完全满足入住居民的服务需要。就是一些建设标准较高的安置区,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上也有一些不够周全的地方。一些有一定需求量的群众生活设施(如婚丧喜事大厅、公厕等)未纳入规划建设,社区公共用房和停车位配置不足,无法满足日常管理和群众需求。
四是供需矛盾突出,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现在许多安置区都存在着社区服务的供需矛盾。居民在社会保障、家政服务、老年活动等服务项目上具有一定需求,尤其是在就业服务方面,需求量很大。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知识型转变,而一些40—50岁农民除了种地缺乏其他技能,只能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就业岗位相对要少,再加上社区开展就业服务尚不到位,许多农民很难及时掌握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短时间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
四、今后发展思路
一是要优化安置区的规划建设。确保社区用房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新建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要不低于社区住宅地面建筑面积的3%的标准,提高公共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用房比重。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拆迁安置区的规模原则上应控制在1500户以内,已经建成的规模较大的拆迁安置区则可以探索“一区多居”的管理模式。新建拆迁安置区应尽量不打破原行政村建制,原村民多年在一起生活,彼此间感情深厚,现在仍然将他们安置在一起,可以增强他们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利于社区治安稳定和日常管理。
二是要落实安置区的有效管理。将拆迁安置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推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网格化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网络,逐步形成社区—居民小组—楼道的三级管理网络。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岗定责、服务到户。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道长,切实把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道、每户居民,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格局,提升拆迁安置区的管理效率。
三是要完善安置区的服务网络。紧紧围绕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室建设,为安置居民提供全面、便捷、优质的服务;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夯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建立社区就业服务网络,通过发布劳务供求信息、帮助更新择业观念、组织技能培训等途径使拆迁农民能够实现灵活就业;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定期组织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在拆迁安置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四是强化安置区的人员配备。选好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社区工作人员按照社区人口的1.5‰配备。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吸纳专业社工进入社区,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统一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标准,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者每月增加待遇,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报酬自然增长机制。让社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为社区管理与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是加强安置区的经济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户籍随房走、股权跟人走、福利在住地、管理归属地”的要求,将安置居民的户籍迁入社区,改变“人户分离”现象。我区的农民大多都加入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农民安置到新社区后,还是拥有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一份,享受村级集体资产经营成果。这就使得农民和安置社区之间缺乏必要的利益结合点,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显得不足。应将这些原行政村集体资产量化到村民,将村民持有的股份从原行政村的经济合作组织中拨离出来,由镇(街道)的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形成一个新型、科学、有效的社区经济管理模式。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8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甘肃东部,总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4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4万人,非农业2.6万人。近年来,县上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区”和“中心村+村落”建设模式,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辐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社区165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65个,开展为民服务项目124项,创建农村示范社区110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机制完善,凝聚建设合力。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村级主办、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县上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xx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xx县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措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工青妇组织体系,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村级组织现有工作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主导、社区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播、电视、制作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意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关心,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投资机制。结合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整合水、电、路、文体广电、教育、卫生、计生等方面项目资金,动员群众投资,形成了多方投资建设社区的投资机制。
(二)抓关键节点,推进社区创建。
找准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节点,集中攻坚突破,全力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和社区用地集约化、群众居住集中化、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化的塬则,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进行创建;在村型较小、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进行创建,较好地实现了全部地域、全体人员和各类组织的“无缝隙”管理服务。二是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提出“4568”创建任务,即: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工青妇民兵组织和社区服务四类组织;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综治安保服务站、互助救助服务站,构建生产生活、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综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务体系;确立社区格局发育成熟、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显着提升、社区生活文明和谐、社区党建持续加强六项标准;完善社区办公、小康乐居、道路交通、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生产生活服务、治安保卫八项基础设施。叁是强化落实定责任。建立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例会,协商解决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问题。健全定期检查调度制度,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完善考核验收命名制度,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逐项验收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排名,县、乡表彰命名,促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抓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
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全体群众,集政府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日用品消费、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点进社区,在有条件的村设立集贸市场,在多数村设立农民信息俱乐部和便民超市,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178个,科技服务队368个,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二是健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健身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社区演唱队、社火队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体育“五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照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48个,为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儿童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预防,有效满足了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健全社区社会治安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对接的“叁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区群众、社区干部“叁位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组建巡逻队,配套电子报警装置,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五是健全社区互助救助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现有条件,建设社区互助救助服务站,有54个社区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为农村困难群众开展低保、医疗救助、养老等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学校师生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务,形成了邻里互帮、群众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抓平台搭建,开展服务活动。
坚持把农村社区作为服务农村居民的有效平台,全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一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作用,利用农技站、远程教育培训设施,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同时遴选村社产业能人,现身说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社区民主管理活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区)干部“双议双评”活动,提升了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水平,增强了群众民主管理意识。三是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活动。围绕农民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各村(社区)都建起了为民服务代理办点,由乡镇政府包村干部开展为民代理办服务,同时,依托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投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油路5条158.7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7条310.1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34处,完成自来水入户5.1万户,新修梯田13.9万亩,累计完成旧农宅改造与新建文明生态家园3万多户,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主导产业开发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变,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致富技能培训,成立秧歌队、篮球队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外来人员、离煺休回村居住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实现了“无缝隙”管理服务。同时,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等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县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社区工作无经费,工作人员无报酬,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的需要。
二是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以村干部为主,部分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居民参政议事的意识还不强,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社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为民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社区第一线工作的人员多数为村“两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缺乏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制约了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社区工作经费财政分级补贴制度,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切实建立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社区。同时,要严格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保障等各项机制,切实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需要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议出台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区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
(三)强化农村社区共建机制。
调动社会各行各业与社区组织进行共驻共建积极性,实行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创、社会治安联防、服务设施联建、文体活动联办。通过共建使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职责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完善农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制度,建立考核、民主评议、工资待遇、保险、奖惩等制度,激发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社区有人管事,有能力管事,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19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服务中心建设现状,督促各乡镇完成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进一步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更快更好地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改善,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和村级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开展此次调研活动。自3月1日至4月1日,县委组成调研组,利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通过现场查看、与不同层次的人员座谈等形式,对全县14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了一遍。
一、我县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现状
其中汶上镇建成1处,南站建3处,康驿建成1处,南旺在建1处,刘楼乡在建1处,次丘镇在建2处,寅寺镇2处建,郭楼镇在建1处,郭仓乡建成1处,杨店乡建成3处,白石乡在建1处,军屯在建2处,苑庄镇建成1处、在建一处,义桥乡建成1处。全县已建成10个,在建11个。
其中南站镇已建社区3个——辛店社区服务中心、南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曹堂社区服务中心。辛店社区服务中心属镇企共建,三层楼,三十余间,分设为民服务大厅、社区室、警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南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原南站老法庭改建,分设为民服务大厅、社区卫生室、社区警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其中为民服务室设立六个服务窗口——窗口、新农合、土地流转、经管站、窗口。康驿镇专门成立了社区建设指挥部,已建社区服务中心一处——三十里铺社区,为原村委改建一部分、村民共建一部分,三层楼,20余间房,已建成广场,整合了卫生室、。郭仓乡已建社区为任仓社区服务中心,四层,60余间,与镇社区服务中心合署办公。杨店乡已建社区3处——庙口,王楼,泗汶社区,其中庙口社区为原预付厂自建,共56间,除预留社区办公用房外,其余运作,开展社区服务同时利用局驻村契机,共建同心花园(文化广场)。泗汶社区为四村联建,各村按人口比例分别筹资,以后四村合署办公,原集体办公用户籍拍卖,拟建三层,1386平方,门前设广场。门面商业运作,开展社区服务,部分已建成。已建集中居住楼房3幢,是下步社区整合的一个典型代表。白石乡在建社区为寨子社区,已建成居民楼4幢,门面已开发为各种社区服务项目,并且预留了办公用房,方式是驻地开发与村民集中聚居相结合,是农村社区中心建设的另一个典范。苑庄镇已建成社区为前小秦社区,他们利用上级联社优惠政策,在县联社的支持下,社区拿土地,共建成为集、农资、生活超市、饭店、卫生院、浴池、警务、广场、阅览室等为一体的政治、文化中心,目前该中心运作良好,辐射周围3公里。义桥乡已建社区服务中心为沈营社区服务中心,四层楼,并以完成集中居住,主要是利用搬迁之际统筹规划,一步建成。汶上镇柳行社区服务中心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建社区服务中心情况:刘楼乡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年底前建完。次丘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徐村社区服务中心正在筹备。寅寺镇石楼社区社区服务中心、寅寺镇社区服务中心在建,11月份建完。郭楼镇马店社区服务中心,年底建完。军屯乡:李集社区服务中心,已启动年底建完;南陶社区社区服务中心,年底建完.苑庄镇新苑社区服务中心,年底建完。
二、取得的经验
(一)拓宽投入渠道。一是县乡把财力和争取的项目资金尽量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上倾斜,将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设立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二是部门资源和小城镇建设、村工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其他支农经费,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对接,形成部门齐抓共建的合力。按照“捆绑发展、集中使用、上下齐攻”的原则,将各级各部门用于农村社区的警务室、卫生室、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站、文化大院、生活超市、农资超市、慈善超市、农家书屋、体育健身设备、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等资金整合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避免多头建设、重复建设、分散建设。
(二)整合各种资源。一是农村自有资源整合。各社区利用社区闲置设施、房屋、土地等资源,采取改建、联建、共建等多种方式改造或改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二是挖掘社区人才、资金潜力,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兴办各类服务项目。三是整合各种技术、信息资源。市县包村部门把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民政部门督导各乡镇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服务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从业务上指导各乡镇完成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建设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助乡镇搞好社区服务中心选址规划,等等。
(三)多种方式建设。1、政府主建即由政府出资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引导群众聚居。一是政府直接投资兴建社区服务中心,义桥乡沈营社区服务中心就是由义桥乡政府投资兴建的。二是把原来一些公共设施或管区等改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南站镇南村社区服务中心就是利用原法庭改建成的。2、政企联建即政府与乡镇或村办企业联合建设。辛店社区服务中心就是南站镇政府与社区企业高兴内饰装饰
公司联建而成的。
3、社区自建即基础比较好的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新型社区,杨店乡泗汶社区就是有社区所覆盖的四个村联合建成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4、社会力量兴建。有些比较有眼光的个体户,认识到社区发展的潜在优势,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我县王楼社区、庙口社区、路楼社区、沙沟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都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由民间力量建设完成的。王楼是利用原预制厂,在政府的指导下,确定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政府帮助跑手续,整合土地等,私人投资建设社区服务中心,除预留必要的办公场所外,他经营超市、饭店等项目,搞的非常成功。郭仓乡沙沟社区利用本村一个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劝其回家发展社区建设,该老板经过考查,发现投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既方便了群众,自己又有利可图,投资60多万建大型生活超市、慈善超市、农资超市、幼儿园、卫生室、饭店等。杏林社区是由建筑商,自己投资建商品房、超市、服务中心等服务项目。5、引资共建。苑庄镇前小秦社区服务中心就是利用县供销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共建成功的。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乡镇对社区建设工作认识不够。部分乡镇认为社区建设是一村一社区,因此在社区中心建设时没有留出足够的办公用房,而是停留在村级服务场所建设层面上。部分乡镇存在畏难情绪,没有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乡镇认为搞社区就是和村并居,或先和村并居再搞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岂不知和村并居需要的不是3年5年的事,而是10年甚至一代人的事。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成功后,服务功能完善,自然聚集人气、商气,人慢慢靠拢,反而促进和村并居。
2、社区规划不合理。白石27各村规划了10个社区, 2.7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汶上11个村规划了4个社区,中都街道11个村规划了4个社区, 2.75个村和一个社区;南站54个行政村规划了13个社区, 4.1个村合一个社区;苑庄23个行政村,规划了6个社区,3.8个村和一个社区;杨店25个行政村规划了9个社区,2.7个村和一个社区,覆盖率偏低,服务半径偏小,建设任务太大,不太符合社区建设的目的。
3、社区建设标准偏低。有些乡镇把村委大院当作为民服务大厅,把街上的小买部、小商店、小诊所说成是服务项目,认为这就是社区了。
四、意见及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从的'情况看,大多数的3建社区服务中心的乡镇反映乡镇资金缺乏,就包括在建和已建成的也反映这一制约我县社区建设的瓶颈问题,建议上级财政列支一部分,县财政配套一部分,乡镇村自筹一部分。
2、多方式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在现在逐级没有资金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各乡镇社区可以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苑庄镇前小秦就是利用县社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共建成功的。杨店乡王楼社区服务中心利用有钱大户搞开发建设。泗汶社区则采取四村联建。南站镇利用原法庭改建,都是比较成功的路子。从目前情况看,采取政府指导,充分发动民间力量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另外,把上级各种扶持政策,包括派驻工作组,卫生、体育、文化等都往社区倾斜,也是一条可以探索的经验。从工作方式上抓好四个整合:一是领导力量整合,成立主要领导为,组织、财政、民政、农业、文化、体育、公安、司法、等涉农较为密切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二是部门资源和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形成部门齐抓共建的合力,为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各有关部门立足自身职能,找准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主动配合,主动融入,研究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在实施乡村建设、农村工程建设、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工程、文明村镇建设等项目中,围绕农村社区建设来进行联动。三是农村自有资源整合:利用社区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改造或改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提升农村社区自我服务的功能。四是社会资源整合:挖掘社区人才、资金潜力,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事业,促进农村社区健康发展。
3、建设标准要提高。要想实现社区建设的目的,必须要提高标准,按照上级“一厅九室三市两栏一园一校一场”的要求建设。“一厅”:即综合服务厅,主要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养老、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土地流转、变动等“一站式”服务;“九室”:即办公室、服务室、室、调解室、计生室、警务室、卫生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三市”:即生活超市、农资超市、慈善超市;“两栏”:即社区事务公开栏、科普栏;“一园一校一场”:即幼儿园、居民学校和文化健身广场。有条件的社区根据居民需求,积极发展农机维修、保险、餐饮洗浴等项目,不断丰富农村社区服务内容。这样才能把社区建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才有吸引力,辐射力。“服务大厅”以不少于100平方米为宜,提倡社区公共服务用房500平方米左右,占地不少于5亩,位置相对集中的一体化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建设以建立中心型社区为主。
4、加强领导,一口上下。我县社区建设缺乏统一领导,有十几个单位部门都在搞社区建设,许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建议设立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门组织,一口上下,以便整合资源,加快我县社区建设步伐。
5、建立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占农村投入和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部门帮扶为补充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县、乡设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按照“捆绑发展、集中使用、上下齐攻”的原则,切实解决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财政部门牵头,将各级各部门用于农村社区的警务室、卫生室、计生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站、文化大院、生活超市、农资超市、慈善超市、农家书屋、体育健身设备、村级场所、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等资金整合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避免多头建设、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资源浪费。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投资农村社区建设,兴办各类服务项目。
6、推进农村社区生产生活服务。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农村社区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以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到农村社区开办生活超市、农资超市、农机维修、邮政通信、金融保险、文化娱乐、餐饮洗浴等服务项目,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对开办商业性服务项目的单位和个人,社区提供平台,搞好服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7、做好农村社区规划工作。按照城乡一体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居住社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把农村社区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型乡镇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村庄压煤搬迁、合村并点、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自然村合并等因素,以县为单位,统一编制农村社区规划,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社区村庄布局。
8、合理确定农村社区服务范围。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的原则,将若干村规划为一个社区,选择一个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作为中心村,在中心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6个村左右。新型乡镇根据规划要求适当增加村庄个数。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相对独立的村,也可实行“一村一社区”模式。但主要以“多村一社区”为主。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0
今年是社区居委会届满年,即将进行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社区居委会选举的核心是将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办事公道,群众基础好,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思想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居委会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使社区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围绕现阶段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的现状,我局对全县4个社区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社区居委会干部成员结构情况
我县古阳镇下辖4个社区,19个居民小组,居民人口3500户,13000余人。社区干部20名,其中35岁以下的2名,占社区干部总人数的10%;35岁至55岁的8名,占社区干部总人数的40%,55岁以上的10名,占社区干部总人数的50%。从文化层次看,大专文凭的4名,中专及高中的9名,初中及初中以下的7名。从干部身份来看,退休干部7名,下岗职工队5名。
从我县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来看,社区居委会大多数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发挥作用等方面整体是好的。从20xx年社区居委会成立至今,四个社区的基层组织和基础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先后落实了办公场所,配置了办公设施,完善了基层组织,组建了腰鼓队、健身协会等服务性群众组织,办公条件、办公水平、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社区的各项职能不断得到完善与加强,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区居委会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区功能提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社会事务、社区群众性组织的完善成为发展趋势,社区作为群众性基层聚合体,其潜在的价值和现实社会功能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委会干部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四个社区20名干部中,55岁以上的10名,占社区干部总人数的50%。在这些老同志中,虽然他们具有极高的威望,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他们毕竟年已花甲,精力上难以承受日益繁重的社区工作,再加上固有工作理念,使他们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难以适应适应社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2、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20名社区干部中,大部分都是初高中文化程度。随着社区工作面的不断扩大,城市居民文化层次的整体提高,作为社区的组织者和引领人,其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3、社区干部待遇偏低,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待遇偏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酬待遇偏低,由于居委会经费来源缺乏,目前居委会干部人平月工资只有300元,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也没有落实,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大多数居委会在没有中心任务的情况下,平时只有一两个离退休干部驻守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二是政治待遇欠缺,使部分有抱负、有能力、甘于奉献的'高文化素质人才在社区中找不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思想不稳定,想通过应聘、报考公务员等方式谋求更高的发展职位,导致优秀人才不能正常流入社区。
4、各职能部门对社区重视支持不够,社区干部压力大。从当前实际看,社区居委会不仅仅是“协助”,更是具体的操办者和执行者。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向社区延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把工作推给了社区,但工作经费却很少落实到社区,不仅增加了社区干部的工作量,而且增加了社区的经济负担,使社区干部工作压力过大,产生消极懈怠情绪。
三、对策与思考
随着城镇建设的加速,城镇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社区,社区承担起了社会稳定、社会整合和社会服务等多项功能。社区干部处在社区工作的第一线,是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主导力量,是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区工作的成效。为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精干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进一步抓好我县的社区建设,我们需抓住此次换届的契机,采取多种方式把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较高、有奉献精神、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中。
1、“留”。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余热,通过广泛听取居民意见,民主推荐等形式,把一批威望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甘于奉献的老干部依法留在社区居委会,传承经验、以老带新。
2、“引”。适时引入干部基层锻炼培训机制,从国家机关中选派干部进入社区任职,把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和熟悉社区工作的优秀年轻机关干部,按照组织程序到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或通过依法选举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充实社区干部力量。
3、“选”。每年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一批热爱社区工作、勇于开拓创新、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通过依法选举或担任主任助理等方式安排到社区工作,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又为社区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增强社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4、“育”。抓好社区干部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参观学习、与先进社区开展结对交流等方式,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办事、服务群众和发展社区事业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区是营造社会大和谐的重要基石。抓好社区建设,要从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精干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着手,要加大各级政府支持重视力度,优化管理,营造氛围,让社区干部感到“才有所用、干有所值”,让优秀人才留驻社区。一是规定合理的社区干部福利待遇,尽可能使社区干部的待遇和他们的工作量等价,统筹为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保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社区工作;二是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引入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对于在社区工作的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在入党、招考公务员、提干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三是政府部门要关心和支持社区工作,不得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向社区直接下派任务、下达指标。部门单位工作确需社区办理,或社会服务职能确需向社区转移的,应安排人员或拨付相应的工作经费进入社区,为社区减负。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1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2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下,在市、区有关单位的大力帮助扶持下,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经过近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同其他兄弟街道一样,我街道的社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社区办公条件的改善和社区干部队伍的建设两方面,可以说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困扰社区发展多年的诸多难题,开始得到初步解决。
一、当前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我街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居委会的办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为从根本上解决居委会无房办公的问题,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动员多方面力量,采取自建、租赁、借用,争取帮扶单位无偿等措施,使九个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彻底告别了无房办公的历史。目前,除鱼儿山社区未能达到百平米外,其余八个社区均达到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的要求(鱼儿山社区今年也有望实现百平米的目标)。同时,其他办公设施,如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话、电脑及打印机等都配备齐全,初步具备了现公条件。
二是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兼、选、派”等形式,经过近两三年的逐步过渡,基本实现了社区干部的新老交替,一批有文化、有朝气的年轻人走上社区两委班子的岗位,给社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在社区居委会委员以上干部,平均年龄为46.5岁,社区主任的平均年龄为34岁,均为中专或大专学历)。
三是社区职能已经明确,各项职能的作用开始显现。
社区成为开展居民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了居民的文化活动阵地。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居民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陶冶了情操,同时也使那些愚昧、迷信、伪科学的东西无机可乘。
社区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展,搭建了一个工作平台,无论是城市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还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以及即将下放到社区的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管理等,都成为社区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那仅仅是和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而言。若和国内一些社区建设的先进城市相比,或者与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相比,这些成绩还只是初步的,低层次的。我们体会,当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制不完善,各方面关系没有理顺。比如与驻社区单位的关系。虽然“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口号已提出多年,但远未形成社会共识,大多数单位仍然游离于社区之外,没把自己当成是社区的一员。例如社区处召集一个建联席会或协商议事会,恐怕还不是件易事。再比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现在是只有服务,难谈管理,仅以环境卫生管理为例,之所以脏乱差现象经常出现,难以根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卫生经费不足,卫生费标准低,且难收取。社区甚至街道办事处都没有执法权或处罚权,对无理拒不交费者,破坏公共卫生者,的确是无可奈何。再者就是社区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政府的有些部门眼中,社区就是政府的“腿”,是这些职能部门的延伸,所以他们常常把本应由他们完成的一些社会性工作任务转嫁给社区。正象人们所说的那样,“社区是个筐,什么都能装”,而在目前的体制下,社区又无法拒绝。所以社区几乎被接连不断的各种社会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常年处于一种超重负荷之下,使社区工作的主旨偏离了为居民服务的方向。
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建设是一件需要政府花钱的事,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在原先居委会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社区建设,政府投入的多寡,对社区建设能否进一步上台阶、上档次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而现实情况是,虽然经费数额比前些年有了很大增加,但仍然明显偏少。社区除了1—2名挣工资的下派干部外,其余多数聘用干部的补助金额仅有几十元,最多者也不过百元,很难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社区经济几乎还是空白,自身没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收入来源,社区自然也就缺乏应有的办事能力。
第三,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社区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在社区六大职能中,社区服务是龙头。而要开办服务业,无论家政服务也好,或是托老、托幼也好,总得有一笔启动资金,但从何而来?社区服务开展不起来,何谈社区自身的“造血”机能?
三、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与措施
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把每一个社区都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服务周到、生活便捷,文化氛围浓厚,各种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我们街道的近期目标是,在七个社区已达到区级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使另外两个(五一路、鱼儿山)社区在今年内完成区级示范社区创建任务,并要打造出1—2个精品社区,力争使之进入全国性示范社区的先进行列。
四、几点建议
为使社区建设能够尽快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决策部门。
1、参照其他城市的一些成功经验,尽快明确社区职责,划分社区与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对于一些工作该由谁承担、谁协助一定要明确加以规定,同时要科学界定“协助”的内涵,与“主办”区分开来,并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配套措施,保证责任的落实,以切实减轻社区的负担。对于某些必须由社区协助完成的社会性工作,一定要严格落实“费随事转”。否则社区有权拒绝,造成后果由有关部门承担责任。
2、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提高聘用干部的补助标准,既可稳定现有的干部队伍,又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到社区来施展才华。
3、区委(市委更好)应把在社区成立建联席会作为一项制度制订出来并贯彻到驻区各单位(无论其行政级别和隶属关系为何),培育并逐步强化这些单位的社区成员意识,破除“条块分割”的旧观念,进而逐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实现社区各成员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区委(或市委)要把各单位参与社区建联席会情况、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作为一项考核的内容。
4、借鉴外地一些地方的做法,可否考虑把行政执法权力下放到基层(社区)。因为最基层的社区是许多矛盾的发生地或聚集点目前大量执法行为发生在基层,而执法权力却在区直甚至区以上部门,呈现出这样一种错位的现象。还以环境卫生管理为例,就存在着“看见的管不了,管了的看不见”的不正常现象,致使环境卫生问题几乎成了“老大难”问题,长效机制难以建立,如果能在街道一级建立起综合执法队伍,权信情况会有大的改变。街道、社区应有权力到位了,许多关系也就理顺了,困扰社区发展的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3
按照XX区委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意见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专题调研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我们深入到街办、社区开展了社区建设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成效
目前,XX区城区现有城市社区居委会83个(含立新乡6个村改居),主要分布在全区5个街道和立新乡。近年来,XX区始终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沙市的基础工程来抓,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20xx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祥和”的城乡社区,为构建和谐沙市夯实基础,全区和谐社区建设正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从XX区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社区和岗位设立逐步规范。20xx年实施社区建设改革以来,XX区根据中办发〔20xx〕23号文件要求,按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规划和原有居委会的特色,采取合并、撤消、新建等方式,先后经过3次调整,把建区之初的132个居委会调整为83个社区居委会,调整后每个社区规模适度,平均管辖户数2500户左右。XX区现实有的77个城市社区,目前核定岗位职数拨付经费的社区有68个〔其中解放街办4个厂居、胜利街办1个厂居、朝阳街办2个厂居和2个(五星三村、柳林洲村)村未核定〕。20xx年全区社区换届选举,经区政府核定社区岗位数287个,后因工作需要,至20xx年3月社区岗位数增加至328个,较20xx年增加了41个岗位。
二是社区工作、工资待遇大幅提高。全区现实有社区工作人员399人,其中328个核定岗位人员中在岗251人,借调街办62人,离岗退养12人,借调区直3人;街道社区自聘71人。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财政按每个社区岗位20xx0元/年、每个社区20xx0元/年(厂居15000/年)的标准向社区下拨岗位和工作经费。今年7月1日起,区政府提高了社区居委会的补贴标准,财政按照每个社区岗位15600/年、每个社区20xx0元/年(含厂居)的标准下拨岗位和工作经费,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一次性增幅达到56%。社区工作人员全员纳入保险序列,办理了“三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大大提高了社区、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福利待遇,稳定了社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按照“压缩办公面积、扩大服务空间、拓展服务功能”的指导思想,20xx年至20xx年,全区共投入资金1301万元(其中争取市级以上财政投入645万元,区级财政配套426万元,街道社区自筹230万元),按照《湖北省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若干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精神,对社区实施了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全区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个(解放街办),改扩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个(胜利街办);新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27个,改扩建18个。截至目前,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50个,250-300平方米的社区7个。通过不断的投入和建设,XX区街道服务中心和社区“四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日间照料室、警务室)、“两厅”(一站式服务大厅、居民说事厅)、“一校”(居民学校)、“一点”(慈善捐赠点)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51个社区居委会全面推行了“一站式”服务,服务居民、为民办事、组织活动的基本功能不断增强。
今年,对尚未达标的26个城市社区和2个即将批准成立的近郊乡镇社区(关沮镇景湖、银湖社区),近期已由民政部门申报了省级和市级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资金计划投入760万元。为激励街办实施建设项目,区民政局将筹措100万元专项资金,对项目实施又快又好的街道给予“以奖代补”。项目实施完成后,XX区83个城市社区和2个近郊乡镇社区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是社区服务和自治创新特色。XX区的社区服务已发展到家政、养老、托幼、计生、民调、卫生、社保、保安、法律、中介等十大系列多个服务项目,逐步建立了以街道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的上下联动的社区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已建成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2个、社区服务站51个,社区警务室83个、社区活动中心51个,社区图书室48个、社区居民学校83个。与此同时,全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困解难、关心群体活动。以“沙市老姨妈服务队”、胜利街办“365”社区服务和解放街办“彭国珍服务队”为代表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日益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与部门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到社区,进入千家万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了志愿者活动档案。
社区以扎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沙市的建设和发展赢得了巨大的荣誉。XX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等国家级和多个省市级荣誉称号,绝大部分与推进社区建设有紧密的关系。20xx年XX区以“创新居民自治形式,扩大居民自治范围,拓展居民自治内容”为代表的“居民说事”制度,在全区社区全面推行。该制度得到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的充分肯定,并在《湖北内参》上予以亲笔批示。20xx年,在民政部召开的表彰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在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并得到大力推广。XX区社区自治和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XX区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1、社区工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一是社区与部门、街道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XX区对社区应承担哪些职责,还没有一套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规定,多数部门把社区当作本部门的下属单位,把原本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却没有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下拨经费,使社区干部压力大负担重。二是各类评比活动牵制了社区大量精力。据调查了解,一个社区每年要迎接如党建、综合治理、就业再就业、低保、计生、卫生、经济等各类常规考核检查20多个;迎接如平安社区、卫生社区、党建示范社区、充分就业社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等各类专门创建工作更是应接不暇。仅计生部门每年就有省、市、区三级考核,有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全年目标考核、党政考核等,考核工作贯穿全年始终,使社区疲于应付。
2、社区工作牌子杂乱资料繁多。一是牌子多。上级要求部门工作进社区、服务到社区,而这些部门在社区没有工作平台和落脚点,社区居委会成了这些工作任务的承接者和落实者。每个部门工作、服务进社区的同时都要在社区挂牌,多的一个部门要挂几个牌子,且尺寸不一、颜色不同,还要求挂在显著位置。如社区党建联席会、联合工会、平安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红十字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计生服务站、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党员服务站、妇女儿童服务站等等。一个社区要挂近20个机构牌子,且这些挂牌产生的费用,大部分需要社区自己承担。二是资料多。现在每项工作都要专题建档、建立台账,而且要求特别高,既要电子文档又要纸质文本,既要文字材料又要图片影像,既要内容丰富又要统一外观。一个社区半年的工作台账就有60本之多,平均每本都有2—3厘米厚,堆起来有1米多高,有些龙头社区的资料已经多得无处可放。
3、社区人员混岗空岗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街道工作人员不够,在社区居委会成员届期内借调社区干部,造成了社区干部流动性过大,社区工作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由此产生的社区工作人员缺位,导致部分社区工作不能落实。据调查统计显示,从社区抽调工作人员到街道机关各岗位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5个街道共抽调社区工作人员62人,抽调率为16.5%。同时,各街办除向社区抽调工作人员到街办机关工作以外,自聘人员现象也极为普遍。目前合计自聘人数达71人。其中解放街办自聘8人,崇文街办自聘12人、中山街办自聘15人,胜利街办自聘26人,朝阳街办自聘10人。
4、社区工资待遇无统一执行标准。XX区自建区以来,就是将社区工作、工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综合预算。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全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月工资基本标准按照600、700、800元参数执行,各街办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辖区的工资发放标准。由于各自为阵,各有标准,XX区5个街办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不尽相同,出现了“同城同工不同酬”的现象。20xx年7月起,政府大幅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标准,月工资基本标准按照1100、1200、1300元参数执行,但是各街办在具体实施中“同城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然继续延续,造成了街办与街办之间社区工作人员的相互比对,产生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建议
根据党的xx大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要求,为积极探索有沙市特色的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新路子,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探索建立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并行模式。在社区居委会之外独立设置社区工作站,实行“工作站与居委会并行”的管理模式,还原社区居委会自治的本义。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分别担负不同职能。社区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承办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工作,以及其他由区政府确定需要进人社区的工作事项。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目前可实行全员聘用社区居委会成员,逐步推行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依法协助社区工作站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期进行换届选举产生其成员。
2、规范社区挂牌和各项检查评比考核。一是在社区仅限于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三块牌子。对相关职能部门因工作需要挂牌的,由部门制订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颜色、统一安排、统一设计方案报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牌子只能挂在室内相关功能室内或制作照片留存备查。同时,挂牌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应由职能部门承担。二是规范各项检查评比考核。凡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各项检查、考核、验收事项,应由组织活动的部门、团体事先报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整合后,采用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统一台帐、统一考核、统一奖励、成果共享的办法进行综合考核。
3、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与管理。一是要严格核定岗位。社区工作站岗位数建议按照20xx户以下4人,20xx-3000户5人,3000户以上6人标准核定;社区居委会岗位数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在进行换届选举时适时核定。二是要严格聘用程序。各街办按照核定的岗位数聘用人员,须经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程序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并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社区定岗到人后不得随意调换,确因工作需要统筹调配的,须书面报请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社区岗位出现缺额增补时,须报请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考核,由街道聘用。三是要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实践和学习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社区工作人员除参加各部门业务培训,还需纳入区委党校培训计划。同时,要逐步实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4、统一社区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一是探索制定XX区社区工作人员岗位工资实施办法,对社区工作人员受聘期间建立基本工资、补贴、奖金和社会保险等制度,社会保险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两块组成,基本工资由财政直接拨入个人卡号实行社会化发放;绩效工资发放实行浮动制,由街办考核发放。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推行社区工作人员等级工资制,把工资水平同工作资历、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以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确保队伍稳定。
5、大力推进和深化社区服务。一是进一步加大社区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完成社区数据的录入和上传。尽快完成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和区政府门户网站的对接,实现政府与社区的良性互动。要以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依托,实现一数一源、一数多用,避免多头信息数据填报,减少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此基础上启动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推行预约服务、热线服务、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建立全天候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的路子,以适应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促进社区服务业的良性发展,从更高层次上推进社区服务。二是要重点做好便民利民服务,特别要做好面向困难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业在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中的渠道作用;强化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社区扶贫帮困体系。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和各项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者,其影响力强弱,直接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它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我社区通过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我社区的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社区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社区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我社区农民致富缺少好的“带头人”,社区老党员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发展党员的后备力量不足问题。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社区农村党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仅占16.5% , 60岁以上的占35.8% ;大专以上学历仅占8.2 % ,初中及以下的占68.5%。社区党员干部发展思路不清晰,缺乏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认识和判断,“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
农村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社区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尽管社区党组织在培养和发展党员时,比较注重党员结构和年轻化、知识化,但从总体上看,社区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即便发展了一部分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入党,也大多流动到外面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能留在农村务农和工作的很少。农村基层党员年龄偏高、素质偏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
(二)社区党组织干部培训机制缺乏。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培训长效机制能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基层工作新的尝试与探索,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的执政能力,巩同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基层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当前缺乏对村级基层组织队伍干部的执政、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组织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三)基层组织建设的凝聚力还不够。组织凝聚力直接影响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凝聚力不够会导致党的政策在向农村推进过程中缺乏吸纳力和渗透力,使政策效应大打折扣。目前社区干部缺乏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能力。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将影响党的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一)把培养、选拔社区党组织带头人放在社区党建工作的第一位。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社区党组织书记不仅是组织内党员干部的.带头人,还是全体村民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因此,培养、选拔好组织的带头人是解决当前组织建设难题的关键。抓住社区换届这一契机, 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好党员选拔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班子中来。按照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
(二)创新社区党组织管理模式,做好党员工作。随着社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党员从业多样、流动性强,社区党组织管理党员受到地域的限制,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困难,因此,可以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利用社区农业优势,在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里建立党的组织,特别是对致富愿望强烈、致富技能较高的青壮年农民的吸引力更大,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党员教育管理难、年龄结构老化等方面的难题。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管理体制。社区党组织建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与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陈旧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社区党组织书记往往处于“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党支部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制订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方案,建立一套及时、科学的农村基层难点、热点问题反馈机制,将反馈信息进行梳理、归纳,作为社区干部培训内容,不断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党建工作督导,把社区党建工作做在日常。党建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和心血来潮,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把工作做在平常,经常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以党建工作来统领社区工作的全局,使“两委”班子始终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团结战斗、为民办实事的战斗堡垒。
三、对《条例》存在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召开党员座谈会,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行了讨论与征求意见,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过座谈社区党员干部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一是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将其摆在应有位置,投入足够的精力;二是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抓得不紧,措施不力。
第二,没有很好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一是宣传得不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还不了解。二是学习不够。基层干部对《条例》一知半解,不知道其中内容。三是贯彻不够。工作中落实得不扎实、不全面、不彻底,断章取义,取我所需,为我所用。
同时针对以上的二个问题,社区将从以下方面为抓手,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社区党组织要切实负起责任,主动抓、自觉抓,下大力气,长抓不懈,抓紧抓好,坚持例会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等,落实好工作责任。二是社区党总支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坚持“一把手”抓党建,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二〉把贯彻《条例》作为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宣传和学习好《条例》。要通过专题讲座、专家讲解、实例解析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党员、群众和基层干部理解和掌握《条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二是用《条例》来规范工作,调动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同时要把贯彻《条例》作为保证社区党总支的领导核心地位规范性文件,使两委会明白:村委会必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党组织有义务支持村民依法自治。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5
为响应上级党委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暨创新年活动的号召,近期,本人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基本状况
**区位处市区中心地段,东至四川南路,南至重庆路,西至西藏路,北至北部湾西路。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23000多人。驻有贵州省驻北海办事处、市广播电视局、广西区海事局、武警北海支队、中国银行北海分行、宝谊商厦、甲天下大酒店等50多个单位。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以及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区**街道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意见以及民政部深化社区建设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社区工作机制,落实区委、区政府社区建设83行动规划,以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大投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街道办事处坚持把社区环境建设作为构筑和谐社区的物质基础来抓,正视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条件解决社区办公和服务条件较差的问题。仅20xx年一年就投入资金19万元,建设了2个星光计划项目,整修了社区综合办公楼。所辖5个社区建起了3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特别是贵州南路社区办公用房已达到330平方米要求,并建成了目前唯一的北海市老年大学社区分校,搭建社区平台,逐步完善社区功能,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各社区治安调解工作委员会、环境卫生工作委员会、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组织健全;居民家庭和睦,人民安居乐业,各项指标达到了北海市83行动计划标准的要求。
二、社区建设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社区办公条件和服务设施欠缺。一方面,大部分社区居委会普遍存在着现有财力、物力难于承载,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存在没有经费的问题。每年下拨给每个社区居委会的经费仅够维持社区居委会的水电费、电话费、日常办公用品的开支,而居委会又没有其它经济实体,没有资金投入服务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在社会职能由单位向社区的大转换中,原先承担职能、拥有相应物力、财力的政府部门和单位,在卸掉职能的同时又没有相应让出原先职能拥有的财力、物力,而原本无多少财力、物力的社区在接过转来的社会职能后,又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财力、物力支持。在政府部门纷纷把职能任务延伸到社区的情况下,社区居委会对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又无法拒绝,这便导致社区党建在财力、物力上更加捉襟见肘。
二是社区建设机制尚未健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渠道不够畅通。尽管各社区居委会组织明确了工作职责,制订完善了工作制度,但是类似社区协商议事会议等动员全体社区居民以及社区成员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社区参与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社区事务和社区政务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也不够,社区居委会依法、民主、科学的执政能力程度不高,居民的民主自治政治热情未能很好地激发和体现。
三是社区公益和产业服务网络尚未形成。社区事务社会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组织不够健全,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机制尚未成为建设社区的强大力量,未能在沟通社区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社区文体活动好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市民整体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四是社区建设干部文化、专业素质整体水平不高,队伍不够强大。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方面,社区工作范围扩大,内容增多,任务加重,社区居委会干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党务工作者,而是行政、党务一肩挑的主要管理者,做好社区居委会各项工作,已成为社区建设工作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加上离退休党员和企业下岗失业党员社会化管理后大批转入居住地社区,社区党员数量激增,给这些功能尚未发育健全的社区居委会带来较大的压力。当前,社区满足于应付、流之于形式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责、权、利的平衡木出现了严重的倾斜,责重而权少,社区工作内容和任务的不断增加,确已突破了社区居委会现有职责难能承受的范围和底线,社区干部队伍难以适应形势和社区建设发展需要。
三、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社区平台,夯实社区建设物质基础
社区设施是开展社区服务最基本、最必备的物质条件。为确保社区建设工作的正常、高效运作,各级财政必须加大扶持的力度,尤其要从年初的预算上予以安排,保证社区党建的活动经费。另外,各社区也可以挖掘本社区内的社会资源,增加社区党建的发展基金。必须从人力、物力上加大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投入,解决目前比较突出的社区党建活动经费紧张、人力投入不足问题,配套好社区学校、会议室、图书室、阅览室、档案室、警务室、居民活动室等五室、四站、两栏、一校、一场所,布设社区一站式为民便民服务台,添置计算机、电视机、vcd机等,完善党务、居务公开栏,为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要健全社区自治组织,凝聚社区力量,培育社区自主发展能力
要依靠居民自治实现社区建设,就要推进社区建设中保障居民的选举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扩大社区民主,培养社区自主发展能力。
一是要依法组织换届选举,培养居民参与意识,保障居民选举权。社区民主自治的重要标志就是社区居民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领导者和领导机构。
二是要发展社区自治组织,充实社区建设力量,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协商议事会、社区党建联络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组织,组建包括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在内的社区各类组织机构。不断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并通过这些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组织的社区活动,在沟通社区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发挥作用。
三是要健全社区议事规则,发展社区民主政治,保障居民的决策权。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指导社区完善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听证会制度等各种工作制度等民主决策制度,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实行《社区居民公约》,将社区事务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关系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广泛听取和尊重居民群众的意见。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推动居民自治,充分发挥他们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在社区建设大政问题上,要坚持协调、合作、共建原则,广泛地吸收不同群体的代表和社区成员单位参加,根据实际召开社区协商议事会议,讨论社区的重大问题,协商社区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的社区事务,保障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事务的决策权,社区居民以及社区成员单位对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内其它工作机构以及政府各部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和监督,规范社区管理,提高社区民主程度。
四是要实行党务居务公开,增强社区政务透明,保障居民的监督权。各社区要设立党务居务公开栏,将支委和社区居委会成员职责分工、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来信来访处理和办事程序、社区服务热线、计生、低保、救实救济、财务收支、干部年度评议以及社区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的处理情况等,通过制作上墙、社区党务居务公开栏或召开会议形式定期不定期向党员居民群众公开。同时,建立党务居务公开监督小组,聘请退休干部和党员群众作为监督员监督党务居务公开工作,增加党的工作、党内事务和社区政务的开放度和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群众了解、支持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扩大党员群众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切实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提高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依法、民主、科学的执政能力。
(三)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开展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社区服务功能是否完善、服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社区建设的重要标尺。在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质量方面,建议:
一是建立共建机制。要形成建设社区的强大力量,仅靠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几个干部是远远不够的。**区和街道办事处党组织要指导和帮助各社区党支部与驻区社区成员单位与社区居委会签订社区共建协议,开展组织联创、行业联合、干群联结的 社区党建互联网工程,建立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的共驻共建机制。
二是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共驻共建机制、搭建社区建设的大舞台,促进社会和社区资源的整合,较好发挥社区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优势,从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共建社区力量。逐步实施数字街道、数字社区工程,开设街道信息网,及时发布招商、用工、卫生、文化等各类信息,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
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要在各社区健全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救助站、社区科普工作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保障工作站,社区居民教育学校、补充健身器械、台球桌等公益服务设施,归拢便民服务产业网点,开通居民应急服务电话热线。培育和发展组建社区义务巡逻队、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各类文体艺术团、社区志愿者行动组织、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各种团体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承接与居民相关的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和公益事业,在基层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了社区公益和产业服务网络。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管理中反映诉求,调节矛盾、参与管理、规范行为、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化管理,提升社区事务社会化管理水平。
三是开展社区服务。**区和街道办事处党组织要指导各社区依托已经健全起来的服务组织以及文化广场、活动室等场所,开展社会保障、人民调解、帮困救助、文化体育、环境卫生、科普法律、卫生清洁、环境绿化、就业咨询等公益性社区服务以及医疗保健、家政等产业服务;开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培训课堂等;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读书活动和参加社区卫生清洁等社会实践活动,老年人健身、娱乐活动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力推广无围墙敬老院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促进志愿者服务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发挥社区志愿者行动组织的各个行动小组的作用,开展公益性社区服务。
(四)要加强教育培养,抓好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要重视选配社区居委会两委班子,在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两委换届选举中逐步推行直选。其次,通过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和鼓励促进学历进修等抓好社区两委干部的理论和业务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求我们的社区干部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时具有说懂、说通、说服的能力,让群众了社区干部所做的工作,所做事情的目的,打消可能有的顾虑,认同和接受社区干部所采取的行动和提供的帮助。再次是实行社区居民代表评议社区干部,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有效监督。不断完善自我,为更好更快地提高工作能力和适应新时期对社区工作提出的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要多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凝聚人心,形成健康人文环境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撑和有效载体,先进的社区文化对社区发展起到无形的引领作用。要以文化为魂,树立以社区文化推动社区发展的观念,指导各社区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社区生活,提高市民整体思想文化素质,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人文环境。
一是依托社区文化广场,在三八妇女节、八一建军节、九九重阳节等节庆假日时多举办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文艺演出,孵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文化团队,吸引了社区爱好者的广泛参与,有效地发挥先进文化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的良好功能,促使不同群体的社区居民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得到共鸣,社区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二是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利用新闻媒体、宣传专栏等手段,加大对社区的好人好事的正面宣传,开展,弘扬乐善好施、邻里互助、扶贫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居民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建成立平等友爱、和睦共处、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发挥先进文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粘合作用,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和谐。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6
针对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规章制度,确保管理有序
目前,xx市关于社区工作者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为《xx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从目前来看,这一文件规定比较宏观,没有细化的配套文件,各区和各街道在实际操作中只能自行规定,造成不同区、不同街道之间政策差别很大,有必要出台全市统一的配套政策,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同时,在国家对社区工作者身份未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可以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先行一步,将社区工作者划定为社区事业编,作为一种独特的事业编制存在。一来社区工作者的所有经费均由财政负担,此举不会额外增加财政负担,二来可以将社区工作者的身份明确下来以安定人心,三来在管理上便于参照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执行。
二、提高薪酬待遇,稳定人才队伍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水涨船高。尤其是去年四季度以来,xx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加大,在10月份突破3x%,11月份超过4x%,今年2月份则达到了5.3x%,8月涨到6.6x%,创三年来最高。考虑到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快,因此对居民生活影响更大。去年全市社区工作者调资后,社区工作者收入比以前有了很大幅度增长。但由于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机制只有职务年限补贴每年增长50元,相比物价涨幅来说,远不能保证社区工作者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因此有必要建立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长效机制,确保在不大规模统一调资的情况下其工资待遇也能逐年合理增长。
三、建立职级体系,提升发展空间
目前,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务一共只有3级,即一般工作人员、社区副职和社区正职,大部分社区工作者都只能在一般工作人员的职位上干一辈子。为了给社区工作者更大的晋升空间,可以考虑借鉴公务员制度和***制度,建立社区工作者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比如将职级划分为16级,一般工作人员对应1-8级,社区副职对应5-12级,社区正职对应9-16级,采取3年晋升一级职级的方式,保证在社区踏实工作的低职务人员也有晋升到更高职级的机会。另外,在明确社区工作者身份地位的同时,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时,也可拿出部分职务定向招考社区工作者。
四、加大宣传力度,培育优秀典型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渠道,宣传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典型事迹,塑造他们的良好形象,展现他们的良好风貌,尤其是要让居民群众逐步了解、熟悉、信任大学生社工,树立大学生社工在居民群众中的公信度。另一方面,要重点培育大学生社工中的一些优秀代表,为其他人员树立标杆和榜样,让大学生认识到社区工作大有可为。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工学历水平高、知识储备多、操作技能熟、创新能力强等优势,扬长避短,让其在工作中与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结成对子,优势互补、相互指导、共同提高,增强他们做好社区工作的.信心。
五、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由于学校与社区差别甚大,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一时难以适应社区工作在情理之中。但是,实践证明,这些大学生社工的理论基础好、总体素质高,只要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使用,他们就可以很快成长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在社区搞好传帮带,提高大学生社工的任职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社工工作热情高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采取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是从全市层面每年规定统一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时间,在组织上可以市、区分级组织,从而分类、分层地开展专业性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在社区工作期间有所得、有所获。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7
相比较大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开展,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则存在基础差、起步晚、进展慢等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社区居委会就是多了“社区”两个字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巧妇”的烦恼:无米之炊怎了得
有的基层领导说,社区建设是好,但关键是一个“钱”字,兴建区、街两级社区服务中心需要钱,完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钱,安置老居委会成员以及落实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资待遇等问题都需要钱,而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少、支出大,保运转甚至保工资都非常困难,哪里还有财力物力投入到社区建设?所以,一切只能“从实际出发”,工作只能“雷声大、雨点小”,只能以汇报迎接检查,以文件应付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艰难的适应:“单位人”何以转变为“社会人”
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单位”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行政机关、厂矿企业和学校,在单位的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中一般前面是办公大楼,后面是生活宿舍区,社区沿用的仍然是“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的模式,实行封闭式管理,与外界几近隔绝,社区资源无法做到社会共享。而大量经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的下岗失业人员、居民和农村进城人员虽然有“社会人”的身份,却缺乏社会化的管理,其管理仍旧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另外,许多社区居民总是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对下放到社区的保障和服务职能持不信任态度。
不和谐的音符:“行政化”、“形式化”的现象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实体,应实行社区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自己处理社区内的事情,这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目标。但在一些地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继续延伸。一是区街政府部门仍然“大包大揽”,对社区各项工作指令性多,指导性小;二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在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对社区派任务、下指标,“费不随事转”、“权不随责走”现象大量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工作中追求形式主义,有的只换“牌子”不换“班子”,工作走过场,应付了事;有的片面强调社区内广场面积的大小、绿化率的高低、硬件设施的好坏,忽视社区建设的实质,不重视社区居民的要求和实际,不注意解决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对策和建议
强化责任,突破认识性壁垒。中小城市要做好社区建设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好领导班子的认识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把社区建设工作提高到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使社区建设工作成为城区政府工作的主题,作为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强化责任来抓认识、抓落实,要建立领导带动机制、督查考核机制、政绩考评机制和责任制度等相应的社区建设工作制度,区、街道、居委会主要领导要成为社区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同时,通过抽查和考核相结合,调度和考评相结合的机制,将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立、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的落实、社区管理体制的理顺、新开发区社区居委会的规划和建设等硬性指标以及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组织等社区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并与干部的提拔使用挂钩;对社区建设工作中避“实”就“虚”,进展缓慢,没有取得任何成效的的责任领导不能评优,不能提拔重用。
多方投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现阶段的社区管理是以“块”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其范围包括社区居民以及驻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社区整体。社区建设也必然要以这个整体为平台,形成共同参与、多方投入、共驻共建的新机制。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帮助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社区居委会要多动脑子(想办法),多跑步子(找部门),主动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协作,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建设和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要通过“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争取公安、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到社区设立相关设施,要通过“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方式鼓励社区内外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社区内的资源,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驻社区单位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使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夯实基础,清除体制性障碍。随着改革的深入,由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归的社会职能主要由社区来承担,社区建设成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城市社会整合体制的基础性工程。要想夯实杜区建设这个基础性工程,必须要改革社区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市社区建设的主体作用。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社区关系。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应当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把除涉及全社会的宏观社会事务管理之外的权限逐步交还给社区,充分尊重和落实社区居民依法民主自治的权利。其次,实行责、权、利的统一。政府要按照“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财力下沉”的原则向社区转变职能,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应从下派工作任务到社区,相应地转变为“服务到社区、责任到社区、接受监督评议到社区”。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进社区的工作,要按照权利和义务、劳动与报酬对等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从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和行政性收费中拨付相应的经费给社区。
以人为本,积极拓展社区建设内涵。首先要从社区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针对社区的实际,把解决群众生活特别是基本生活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突破口,如社区环境的“亮、绿、净、美”、社区治安等。其次要关爱社区内的困难群体,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帮困体系,开展切实有效的扶贫帮困活动,扎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次要积极拓展社区建设内涵,以社区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健全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8
在社区挂职锻炼也进行了将近一学期了,对社区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期间收获颇多,现在从xx社区打造创新型社区这个方面做一次调研报告,作为自己挂职工作的总结。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长沙城南xx小区,东连韶山路,西接五凌路,南临湘府路,北靠友谊路,与湖南省政府和xx区政府办公大楼毗邻,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它又是xx区拓南兴城,打造天心生态新城的前沿阵地,也是长株谭一体化战略的沸点。xx社区于20xx年成立,是一个新型的涉农社区。现有常住户2600余户,常住人口8000人,其中未成年人300多人,流动人口1200余人,有辖区单位6个,1个涉农小区,社区党支部有党员63人,现有居民代表69人,社区两班成员7人。社区拥有市内一流的办公场所,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辖区内科普、医疗、文化、治安、幼儿园、小学、银行等综合服务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健全。特别是,通过开展创建新型社区活动,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以来,社区创新氛围浓厚,活动经常,创新特色鲜明、措施有力、效果明显,近几年来分获市、区文明社区称号,计划生育连续三年被授予红旗单位、市卫生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思路明确、观念创新。
1、组织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按照市、区的布置,结合社区实际。社区于20xx年5月组织党员和居民代表,认真学习党的xx大报告,结合实际,在全体党员和居民中组织开展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创新型社区为目标,以创业富民为目的的“两创”大讨论。会上,党员和居民代表发言踊跃,各抒已见,认识统一、目标一致,都认为学习xx大精神,落实到了实处,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
2、争取支持解决好“硬”环境
xx街道地处省府、区府的腹地,也是市府城南新城的窗口。街道工委就提出创建三湘“名街”,着力打造目标。社区两委乘势而上,提出打造“名片”,树立xx品牌,创出特色的思路。在街道的重视和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150多万元。在xx小区建设一栋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省内一流的社区综合性办公楼,配置了一流的办公设施,开办了绿色网吧和多功能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国内多个省市组织队伍前来参观学习,省市多家媒体曾先后予以报道。
3、领导重视,着力打造“软”环境
为了创建创新型社区,去年社区领导班子清醒的认识到,按照市、区政府的要求,光有硬环境是不够的,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软环境建设。为争创创新型社区创造必备的条件,领导班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是主要领导深入辖区单位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解决资金来源,二是组建三支业余队伍(文艺队、老年花鼓戏队和老年健身队),三是聘请常年专业老师(专业舞蹈老师、专业机器人指导老师和市委党校老师兼任的创新顾问),四是筑巢引凤、“借鸡生蛋“,为切实抓好软环境建设,社区依托xx小学xx小区房源充足这一有利资源优势”牵线搭桥“,先后引进一批专业艺术培训学校、幼儿园和诊所,在小区”安家落户“,为创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好的条件。
(二)、打造特色、树立品牌。
1、组建机器人俱乐部,为打造特色树立品牌,社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依托青少年多功能文化活动阵地和xx小学这一资源优势,在街道的重视和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又投资20万元组建了市内一流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机器人的俱乐部,分设了演练室、培训室和收藏阅览室,以及日常接待、信息反馈工作平台,配置了集灭火、足球、LEX和搜救等一流的机器人训练设施和教学设备,制定了培训操作演练规则和活动制度,聘请了2名兼职老师和一名管理服务人员负责日常管理接待、培训和指导,为创建工作创造必备条件。
2、整合资源,强化功能,形成合力。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强化服务功能,使之形成合力,社区科学的加以对现有阵地和人、才、物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之有专人的组织管理指导培训服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定期开放的接待时间,定期组织活动和完善的奖惩制度,健全的激励机制,使之真正成为青少年玩耍的乐园,参加社会实践的阵地和开启智慧的大门,实现人生价值窗口。使之成为中老年人娱乐活动的场所,颐养天年的殿堂和发挥余热的阵地。
3、创新活动载体,科技活动经常化、氛围浓厚。
(1)、创新队伍载体,增加队伍活力。一是组建社区洋鼓队。社区成立3支业余文艺队伍以来,一直活跃在社区内外,共组织参与社区大小活动40余次,其中文艺演出20多场次,科普宣传20余场次,参加人次达1000多人次,组织参加区、街级文艺演出比赛10余场次,其中20xx年分别获得区文艺汇演第一名,街道文艺汇演第一名的好成绩,20xx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快板参加街道举办的文明创建知识晚会,并代表街道参加区举办的文艺汇演获优秀奖,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又在原有基础上,由社区倡导、居民自愿自筹人平资金400元组建一支40余人的洋鼓队和一支300多人参加的健身队伍,活跃在社区内外,为创建人民满意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新活动载体,科普活动常态化。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社区文艺团队为主体,以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紧紧围绕文明创建开展主题鲜明,兼品味情趣一体的科普文化活动,做到活动常态化,一是抓好节日文化,先后组织开展庆国庆迎中秋,社区文化艺术节、5。29计生协会文艺汇演、父亲节组织举办我爱我家摄影活动,清明节组织举办新市民最文明倡导绿色祭祀。二是抓好广场文化—扩大科普文化参与面。近几年来,社区以3支文艺队伍为主力,先后投资近万元,配置了器具和服装,聘请常年专业老师实施培训,使日常的广场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起来,在它们的影响下带动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去年以来,社区文化广场天天爆满,已由过去的几十人达到现在的300多人,成为社区文化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来先后组织参与区街第一名的好成绩。三是结合中心工作抓好科普文化。全村置换农民身份,举办首届农民才艺展示活动,100多位家庭现场展示自己的才能,结合文明创建举办文明创建宣传晚会,辖区内6个单位的10多支队伍登场表演,特别是文艺队自编长沙快板,既结合了本地实际又朗朗上口,一时间间小区内男女老少边参与义务活动的同时边争相背诵着快板词——xx小区大承建,日后你我共埋怨,辖区单位走一走,你我收获肯定,辖区单位看一看,文明创建好榜样……。经过几年的倾力打造,社区文化活动已形成品牌优势。
(三)、开展学英模、立大志、练本领活动,效果明显
一是组织青少年外出参观雷锋馆、市博物馆、请区关工委主任作德育报告学习,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
二是组织广大学生,在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的同时,集中组织学习神六飞船、汶川抗震救灾等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积极参加各项兴趣活动。
三是选好苗子加强培训,组织参赛。为了充分发挥机器人俱乐部的作用,使创建工作收到好的效果,社区牵头学校配合,先后组织40余名机器人爱好者进行专门、定时、定人、定老师,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进行培训,并先后组织10人次,参与国内重大比赛2场次,共有10人获奖,其中4人获金奖、2人获银奖、4人获铜奖。有6人参与国际性比赛2场次,有3人分获金、银、铜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实现了个人价值,彰显了创新成果。
三、主要成效
通过开展创新型社区活动以来,社区环境大为改善,社区建设成绩斐然,社区治安平安稳定,社区居民生活逐年高升,居民素质大大提高,创新氛围浓厚,居民群众新身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小区上下、社区内外逐步形成了人人你追我赶、个个奋勇争先,老人讲传统焕发青春,青年讲接力激发干劲的良好态势。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29
一、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XX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在体制创新、社区整合、社区自治、完善社区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详和的新型社区。
1 、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了街道、社区整合。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地缘关系、资源配置、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因素,市辖三区开展了街道、社区撤并整合工作。镜湖区原有14个街道整合为11个街道,97个社区整合为56个社区;鸠江区原有22个社区整合为14个社区;弋江区原有27个社区整合为21个社区。通过整合,实现了社区规模相对合理、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科学。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弋江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工作。 XX年7月1日,南瑞街道办事处正式撤销,南瑞三个社区居委会直接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对接,开展工作。撤办之后社区各项工作有效衔接,各方适应性进一步增强,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 、强化社区自治。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普遍推行。目前,市辖三区基本上实现了由全体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如镜湖区,11个街道56个社区全部采取直选方式进行了选举,共登记选民311804名,参加正式选举投票的有235893名,参选率达75。64%。直接选举强化了居民自治和参与意识,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议行分设”稳步推进。社区“议行分设”试点不断扩大,镜湖区在西洋里社区首家试点基础上,又选择了5个居民自治意识较强的社区进行“议行分设”试点;弋江区也在荷夏园、锦申园、李巷、西利民、兴隆街、沐春园等6个社区实施“议行分设”。“决策议事层”和“执行层”的分离,推动了社居委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当好群众代言人,切实为民服务,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合力。
3 、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设立200—300万元的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社区办公经费由每年1万元调整到每年2—3万元,纳入年初区财政预算。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考核评议,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社区工作者管理机制。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生活待遇,达到社居委主任每月850元、副主任750元、一般社区工作者650元的标准,并为其办理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市辖三区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均达到300m2以上,鸠江区甚至有8个社区用房达1000 m2以上,占57%;有5个社区用房达500 m2以上,占36%;并做到统一悬挂社区标识、统一主外墙立面、统一功能布局、统一资料上墙。还配备了电话、电视、电脑、传真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社区办公软硬件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4 、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功能,以“六进社区”活动为抓手,全力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创新社区服务手段,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体系。文化进社区。如镜湖区,深入持久地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组织社区巡回演出250余场次,举办以“和谐的镜湖”为主题的大型彩车巡游活动,深受居民的好评。卫生进社区。各区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网点建设,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价廉、质优、人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如鸠江区将四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风鸣湖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立为惠民门诊,为符合条件的惠民对象减免部分费用,改善了民生。警务进社区。各区以“零发案社区”、“平安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建立治保、调解、普法、帮教、治安巡逻“五位一体”治安管理机制,为广大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教育进社区。镜湖区构筑了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和社区分校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型单位、学校和楼院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保进社区。各区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就业推荐、咨询、培训服务。社会救助进社区。各区大力开展对优抚对象、残疾人、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便利福利服务。如弋江区在弋江桥街道和南瑞社区设立了“慈善超市”,向享受“分类施保”的低保户及突发性事件的困难居民发放物资救助。
5 、健全社会组织体系。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随着党政机关和区境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下岗失业人员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社区党员数量迅速增加,最多的达330多名,最少的也有50多名。各区、街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在党员人数较多的`社区建立党委或党总支,下设党支部,形成了党委(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楼院、党小组建在楼道的三级组织网络,成为党在城市基层严密的“组织网”和有效的“工作网”。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居委会主任、社区党组织成员与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大力开展“五个好”先进党组织、“社区示范党组织”创建工作和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市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上不到位。一方面,个别区及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工作不够重视,在社区的管理、监督、引导、服务、支持、共建上存在“缺位”现象;另一方面,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不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氛围尚不浓厚。二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越发明显。社区居委会该干的事没有干,不该干的事干了一箩筐,社区工作者整天忙于经济普查、房屋普查、大拆违、门牌编码、土地估价等全市性工作,疲于应付门类繁多的各类创建考评,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服务。三是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培育不够,服务层次不高,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二、深化改革、加快创新,推动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社区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石,是各级政府的“聚力点”、社情民意的“聚汇点”、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各级各部门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根本出发点,以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做到“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促进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1 、强化社区工作领导,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成立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在社区规划、政策措施、考核奖惩、舆论宣传等方面的领导。完善考核目标体系,把社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区以及市直相关职能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区政府要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考核。建立市直部门联系社区制度,与社区共建帮扶对子,帮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2 、完善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我国已经存在和运行了半个世纪,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赖以生存的“单位体制”已被打破,根基已被动摇,其管理模式、运作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性事务,街道办事处“块管不到边,条管不到底”,反而束缚着社区服务和自治功能的发挥。撤销街道办事处顺应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是推动基层政治民主建设的客观要求。从撤销南瑞街道办事处的实践来看,成效是明显的,实现了平稳过渡,既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下一步要扎实完善试点工作,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将原属于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全部移交给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将原属于街道办事处的社会性、群众性工作全部移交给社区,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无街道办事处层级的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机制,以及社居委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面,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3 、科学界定社区职责,严格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进一步明确界定社区居委会职责,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相互关系,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统一。通过调研,结合外地经验,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协助政府部门在社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筹措本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管理和维护公共资产;对本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进行指导、监督,组织居民成立业主委员会等。积极实施社区工作许可制,对不属于社居委职责范围内的下派任务,社居委可以拒绝承担;若确需社居委承担和配合的,必须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进入社区。
4 、顺应城市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科学合理地撤村建居,逐步消除“城中村”,是今后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要把握三个环节:一要处理好社会事务。按照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剥离的方法,将原村民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按属地划入所在社区居委会管理。二要处理好集体资产。对原村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承接原村集体经济管理职能。将原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科学设置股权结构,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资产管理公司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规范企业利润分配,保障股(居)民分红权利。三要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对“村改居”原农民要切实落实市民待遇。在劳动就业方面,凡在劳动就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而没有就业的,享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对原农村救助对象和城市低保对象,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享受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在社会保障方面,从事个体经营(包括自由职业者)或未就业的,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方式,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凡符合市区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范围和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享受居住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计划生育政策方面,从农民转为居民之日起,3年内可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在住房政策方面,“村改居”前经批准的农民自建住房或集体集中建房,缺少“一书两证”,由镇、区政府审核后统一申报,经市规划局、国土局批准,向房管局申请办理房屋产权证书。自建住房和集体集中建房在取得房屋产权证后,补交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可办理上市交易手续,上市后不得再享受宅基地政策。“村改居”后原农民住房拆迁安置,在不享受优惠集中建房的条件下,缴纳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享受市区拆迁政策。
5 、完善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强化社区建设合力。在人、财、物三个方面强化社区建设保障,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一是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确保有人办事”。今后社区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性职能,社区工作者由原来的“婆婆妈妈”变成“小巷总理”,这对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推行社区工作者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强化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党校要举办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班,抓好专业轮训,推动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要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目前我市社区工作者工资水平大都在600—800元,较以往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他们的实际付出、与全市平均工资相比,都有相当距离。要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者收入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提高,增强社区工作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建设长效投入机制,确保“有钱办事”。市政府应逐步提高社区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强化“以奖代补”;各区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干部补贴和社会保险列入区级财政预算,每年用于社区建设的资金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社区设施建设。三是优化办公条件,推进资源共享,确保“有地方办事”。通过开发商支持、驻区单位资源共享以及新建、调剂置换、租赁和购买等方式,不断优化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进一步配备配强相关办公设备,实现办公自动化。驻社区单位在将大量的服务性、社会性、公益性事务逐步转移到社区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向社区提供服务,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社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30
为了解我国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中原地区居民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服务队,
采用实地绘图与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我省郑州、焦作、濮阳、周口、商丘等地进行地图法抽样调查。
实践团队每到一处,需要围绕社区进行五次行走调研,过明确边界、确定建筑及区域特征、绘制总图、绘图自查、制作住户清单、补充地图完整信息等几个过程,完成绘制抽样调查图的工作。以郑州市二七区陇海社区为例,队
员们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利用两天时间对社区进行行走绘图工作,先后统计社区大门安置数量和朝向、1100余户居民的居住概况、绘制调查总图及分图4张、初期核查空房空户2家、记录实际住宅总数及门牌号等,尽量完善居民信息。绘图工作完成后,队员们依据地图建设村居抽样框,依次分组入户面访、念读问卷并回收统计。
通过绘图,队员们深入了解调查住户的住宅分布信息,了解了社区建设情况,统计了部分社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损耗情况,并向居委会主任反馈。采用地图法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同样为村(居)委会留下样稿底图,得到了基层居委会的支持与认可。调研过程中,来自社科院的顾督导详细向队员们介绍了访问过程中不能干扰被调查者、不能过分解释问题等注意事项,使得调研的过程和法更加规范。调研活动将队员们了解到的基层信息以报告形式呈现,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通过调研活动,队员们对当前社区建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锻炼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展现出大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及建设美丽中原的决心。
2024年度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篇31
呼伦贝尔市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由于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负责指导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民政干部不知从何处着手,推进力度不大。为更好地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30号)和《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内党办发〔〕32号)精神,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xx年3月,呼伦贝尔市民政局赵勇副局长带领基政科长、海拉尔区、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5个村较多、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任务较重的旗市区民政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基政办(股)负责人一行14人,赴自治区民政厅推荐的民政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示范地区江西省赣州市、九江市和安徽省淮北市,考察学习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在紧张的考察学习过程中,大家边走边看边学边记录,对村落社区、中心村社区、中心村+村落社区等不同类型的社区设施建设和服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学习交流,一致认为,先进地区确实取得了不少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甚至有些可以复制,回去后一定要抓紧落实,力争在本地区创造出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试点经验,加快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一、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一)江西省赣州市:赣州市是个农业大市,全市土地面积39379.64平方公里,辖18个县(市、区)和1个开发区,283个乡镇、7个街道,3461个行政村、366个居委会,5.3万余个自然村,总人口927万,其中农业人口738万。
xx年开始在部分县试点,基本模式是以“村落社区”理事会为依托,理事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和公益事业服务站即“一会五站”的工作模式。xx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抓好村落社区建设的意见》,各县(市、区)结合新农村与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深山移民搬迁、因灾倒房户集中建房等工作,发挥村落社区“一会五站”机制和功能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载体,从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时至今日,全市大部分县(市、区)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已经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64个,农村社区服务站995个,农村社区服务点2189个;成立农村社区社会组织1809个,登记农村社区工作者8156人,注册农村社区志愿者6000多人。市级投入农村社区建设资金1013万元。xx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以中心社区(村委会所在地)和村落社区(村民小组)为切入点,积极创新农村基层服务和管理体制,着力推进以便民服务、居家养老、文体娱乐、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江西省九江市:全市共有13个县市区,422个社区,1738个行政村。xx年开始村落社区试点,是全省村落社区建设的发源地之一。xx年起开始“中心+村落”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探索,已经建成3827个村落社区,每个行政村基本都有2个以上村落社区示范点。
(三)安徽省淮北市:淮北是安徽省的北大门,1960年因开发闸河煤田而建市,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下辖一县三区,共有18个镇、276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220万人。近年来,突出“一村一社区”特色,坚持分档定位、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全市18个乡镇、2个涉农街道办事处各选树1—2个精品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促进村庄改造连点、扩线、成片,实现整体推进、全面铺开,成功打造了“四季榴园”、“长寿南山”、“五彩郭王”、“葡萄大庄”、“隋风唐韵黄新庄”等30个具有淮北地域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xx年6月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在安徽省淮北市召开。
二、主要做法
(一)江西赣州以中心社区和村落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多方联动”。
1、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在审核村民住房新建申请时,注意加强统筹规划,把居住过于分散的村民集中统建成村民相对集中的农村新户型建设点。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重点在新户型建设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发展特色农业。
2、注重把握“三个结合”。坚持“有序、有效、有力”的原则。一是注重政府推动与村民运作相结合。二是注重政府服务与保护基层利益相结合。三是注重基础建设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靠拢中心村、建设新农村。
3、着力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强化组织支撑。既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好基层“两委”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发挥好驻村帮扶、企业帮扶的辅助推动作用。二是强化民心支撑。加大社区服务的宣传,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心理认同,使社区建设赢得民心支持。三是强化投入支撑。重点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在物质上帮扶,在服务上用心,在环境上改善,在设施上用力。
4、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县、乡两级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村级有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试点工作纳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有专门工作经费,各项资金合理统筹。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单位进村服务,有效整合资金、资源、资产,避免重复建设。建设一批村民迫切需要的农民培训学校、便民百货店、农资供销店、文体活动室、综合工作室、计生服务室、农技推广站、劳务输出服务站、医疗保健站及卫生监督站,使政策法规、村规民约、产业技术、有线电视、电话宽带、致富信息、交通安全、环境卫生、婚育新风及文明诚信进农家有了平台和载体。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当地财政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相关部门给予项目资金倾斜、挂点单位帮扶、城乡结对共建、村级集体资金统筹安排、群众自愿筹资筹劳等多种途径,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合力。赣州市鼓励县(市、区)积极开展精品农村社区创建活动,对通过验收的精品农村社区建设点,市财政给予每个2—5万元奖励。充分发挥创建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江西九江市的农村社区建设特点是“中心+村落”模式,既以建制村设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头”。下设:
1、新农村建设服务所。
2、公共事务服务所。
3、卫生保健服务所。
4、农业生产服务所。
以村落社区为“足”,采取“一会五站”管理模式,成立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为主体的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节站、文体活动联络站、科技信息传递站,实现对村落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一是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拓展,村“两委”组织引领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二是农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农村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加强。三是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基层民主建设得到有效落实,村民自治进一步深化。在社区建设中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社区与村“两委”的关系,社区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村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二是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社区与部门之间的关系。每个部门帮扶一个村,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合力推进社区建设。四是社区与村经济实体的关系。村集体资产预留一部分给社区,如门面房、鱼塘、果园等做为社区的经济来源。
(三)安徽淮北的主要做法。
1、分类施策,提升农村社区建设实效。针对依矿建镇、矿镇伴生的市情实际,以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为契机,将全市农村划分为城郊、近郊、远郊三个圈层,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持皖北地区农村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注重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产业向农村辐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探索出六种建设模式。一是采煤塌陷搬迁模式。对于采煤塌陷搬迁村庄,改变传统就地分散安置的做法,本着“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由煤矿企业出资,政府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对塌陷村庄进行统一搬迁安置。二是集镇改造开发模式。对于集镇周边村庄,充分发挥集镇配套齐全、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优势,采取单建或联建的方式,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快集镇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农贸市场、卫生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社区的人气、商气得到明显集聚。三是建设征地搬迁模式。对于因道路交通、园区建设以及城市发展需要搬迁的村庄,在做好规划选址基础上,采取政府统建、村民自建等多种方式,建设农村社区。四是“空心村”整治模式。针对一些规模较小、分布较乱、宅基地占地较多的村庄,结合空心村治理,就地建设安置房或置换土地另辟新址建设房屋,通过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农民宅基地换安置房的形式,解决建设用地问题,改造了一批“空心村”。五是并村自建模式。依托中心村或规模较大的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引导农户本村加入、邻村迁入、跨村并入,解决群众居住分散问题。六是旧村整治模式。对于一些不具备搬迁条件的远郊型村庄,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以政府项目资金为引导,实施“穿靴戴帽”,鼓励群众对破旧房屋进行整治修葺。目前,淮北市已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了省级标准化农村社区全覆盖。
2、创新机制,激发农村社区建设动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常态化、长久化。一是着力构建高位推进机制。市委成立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机构,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和指导。制定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广泛开展“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一联一帮一包”等活动。全市207个机关事业单位、89个企业与276个农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着力构建融合发展机制。创新构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和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为两翼的新型农村经营管理方式,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积极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社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三是着力构建评议监督机制。设立监督电话、群众投诉箱、意见反馈簿,拓展监督渠道,探索实行“流动票箱”制度,每年不定期组织群众对村级组织及村两委成员工作进行评判。四是着力构建投入保障机制。采取社区自筹、上级支持、矿企共建、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保障农村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和日常办公经费。按照“收入有增长,干好有前途,离任有保障”的思路,建立村干部报酬激励保障机制。目前,全市2050名在职村干部报酬实现县区财政统筹、打卡发放,并纳入养老保险保障范围,解决了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工作热情。
三、实地参观
1、洁源村。是赣州市瑞金市沙洲坝镇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进村,全村620户、2725人,共有15个村民小组,社区服务主要覆盖临近的5个村民小组,属于“中心村社区”。在管理上有以下特点:一是村两委与社区交叉任职,社区工作人员由村两委成员和志愿者兼任。二是成立志愿者服务站,为村民提供寄递服务、网购(销)服务、金融服务、便民服务、出行服务、政务服务等便民服务。三是实行“一组三会”制度,例如在危房改造过程中,由“党小组”提出议案,“户主”会议讨论决定建设方案,“村民理事会”负责监督实施,“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验收。村民理事会由8人组成,镇蹲点领导任名誉理事长,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挂点单位代表、村干部代表、老党员代表任理事。通过“一组三会”制度不但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还减轻了村两委的负担。
2、华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赣州市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的一个自然村,是个著名的红色村庄,因此也叫“红军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19户462人。是典型的“村落社区”,是在村民集资兴建的祠堂基础上,开展文体活动、议事协商、便民利民服务,代办公共服务。实行“一组三会”运行模式,成立社区党小组作为领导机构,提出会议议题;成立户主会作为权力机构,制定规划、计划形成决议、决定;成立理事会作为办事机构,具体落实决议、决定;成立监事会,监督执行决议情况,既显现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又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工作人员全部是志愿服务。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几乎都外出务工,留村的只有一些老弱妇孺,成立义工协会,开展留守儿童照顾、开设妇女儿童之家等为村民提供服务。村里建设按照“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全部统一安置”的思路,依托村里地处赣闽两省边界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把村子打造成一个集“红色”“绿色”“古色”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村庄。
3、铭恩社区。是由赣州市兴国县埠头乡5个建制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形成的铭恩新村。社区建设上做好“三个结合”,形成合力。一是与和谐秀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采用新户型,融入客家民居元素,实现“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二是与统筹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鼓励农户进城、进村镇、进社区建房,引导农民分散向集中居住转变。三是与经济开发区建设相结合。鼓励开发区企业外来员工在安置点购房,真正使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进行管理,设立行政事务代办点(由派驻的乡政府干部代办),为村民提供服务。采取“一组两会三站”管理模式,社区党小组指导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下设物业管理站、爱心服务站、和谐平安站,强化日常管理服务。按照城市社区的理念,统一规划实施绿化、亮化园林景观建设。修建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铭恩广场。设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留守儿童远程视频聊天室、农家书屋、村史展览室等功能区。
4、田庄上社区服务中心。坐落在兴国县埠头乡,是全县集中兴建的移民安置点。不管是哪里的人,只要搬迁至这里,就可以享受到社区化服务。
5、紫竹陈社区。是九江市姑塘镇沿湖村的一个自然村“村落社区”,是由村民集资建设的祠堂,市民政局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做为社区的办公和活动场所,采用“一会五站”式管理模式为村民提供服务,村里将一处鱼塘划给社区,做为社区的经济来源。
6、双楼村。隶属于安徽淮北市高岳街道办事处,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5663口人。“一村一社区”模式,是全国开放式村部发源地,率先提出“拆除一堵墙、建设一个广场、建好八个室(社区干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全程代理室、文体活动室、信访调解室、计生服务室、图书阅览室和警务室)、设立四个栏(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政策宣传栏、信息发布栏)、打造五个中心(办公议事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文体娱乐中心)”的开放式村部建设工作思路。
7、南山村。居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办事处,是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首批示范村。主要特点是:特在治理、优在服务、美在环境、魅在文化、寿在心和。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村单位和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村“两委”与社区工作人员交叉任职,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人员参与管理,倾力打造服务平台,开展为民全程一站式代理服务,投资700余万元兴建幼儿园、文化礼堂、卫生室,采取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吸纳社会资金800万元,建设南山水厂和拉圾中转站等。成立南山莲心果蔬、油品专业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8、榴园村。是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的建制村,辖4个自然村。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石榴产业优势,尊重群众意愿、地域特点、现有建筑风格,不搞大拆大建,通过结合治理,加大旧村改造,走出了一条可复制且极具皖北特色的新型农村建设实践路径。榴园村建有为民服务中心,是村两委集中接受群众诉求、为民办实事的场所。为民服务大厅实现一站化工作处理,采取一个窗口对外,形成高效便民的服务体系。
四、学习体会及工作建议
(一)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不增加管理成本。农村社区建设重在引入服务理念,使基本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无需单设机构,不必重复建设服务设施,不会大量增加管理成本。中心村社区(一村一社区)以“两委” 为主导,两委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交叉任职,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和政府购买公益岗位服务人员的社区工作积极性,以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民风民俗理事会、志愿者协会、老年人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为支撑,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村民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民主管理机制,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村落社区以“党小组”为核心,村民理事会为主导,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
建议市政府加快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步伐,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
(二)顶层设计,形成建设合力。由各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社区建设联席会议)统一规划协调,整合各部门资源、资金,合力集中打造,有序推进。
(三)政策扶持,搭建服务平台。赣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赣市字〔〕36号)要求,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xx万元以上扶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市本级福彩公益金每年切出50%用于扶持社区及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县市区将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市区本级福彩公益金50%投入社区基础设施。
淮北市出台的《关于村级组织服务用房建设的实施意见》(淮政办〔〕61号)中明确村级组织服务用房建设资金采取按阶段“以奖代补”的形式,由市、县财政按7:3分别承担。如:每个村市级资助21万元,县级匹配9万元。
建议市、旗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支持或以“福彩公益金”资助农村社区建设,给予每个村社区5—10万元的建设补贴。
(四)培育发展能力,保障社区运转。为保证社区(村)正常运转,要给他们保留部分资产资源(门面房、鱼塘、果园、机动地、集体草场等),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和合作经营,使他们有能力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五)社区居民服务全覆盖。社区服务要覆盖到辖区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常住人口无论有无户籍和城乡户籍,无论企业和行政事业人员,不留死角,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比如被撤销(并)的乡镇苏木所在地城镇户籍人员和外来常住人口,都要纳入所在地社区(村)管理和服务。
(六)抓住时机,因地制宜。抓住“十个全覆盖”工程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两委班子有力的、人口条件相对集中稳定、有产业支撑、群众积极性高的村进行“一村一社区”建设。规模较小的村、人口居住分散或生产生活方式相近的地方可以按“多村一社区”的形式组织社区建设。在较大的自然村,可探索进行村落社区建设。
(七)建议召开全市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推进暨现场观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