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李商隐《无题》全集优秀7篇正文

《李商隐《无题》全集优秀7篇》

时间: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1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鉴赏

这首无题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

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写女子居处的幽寂。

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贾氏窥帘啮掾少”使用贾充女与啮寿的爱情故事

见《世说新语》载:晋啮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啮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啮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啮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风飒飒,蒙蒙细雨飘洒,荷花塘外传来了声声轻雷。

金蟾啮锁的香炉所散发的香气沁人心脾,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氏隔帘偷窥啮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注释

芙蓉塘:荷塘。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

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啮:咬。

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丝:指井索。

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她在门帘后窥见啮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啮寿。啮掾:指啮寿。啮曾为贾充的掾属。

宓(fú)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甄后被馋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

春心:指相思之情。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2

原文:

酒泉子·无题

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

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东风官柳舞雕墙。

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译文:

流水无情送客,潮水拍打着空城,人因离愁而头发变白。听到离别之歌,我不禁抱怨夕阳无情,催人离别,顿生断肠之痛。

东风吹动,柳枝在雕花的宫墙上漂浮。离宫别院里,群花因伤感时节而落泪。双燕声声,好像诉说历代兴亡之事。

注释:

(1)潮到空城: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空城:石头城,建康的旧称。

(2)叶梦得《满庭芳》:“一曲离歌,烟村人去。”

(3)雕墙:雕花的宫墙。

赏析:

词的上片借助景色描写离愁。“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送行的场景是在长江边上,本来没有感情的江水此时扮演了一个无情的角色,因为友人就要离别,就像滔滔的江水不可逆流一样,让人产生无限的伤感,简直就要把人的头发都急白了。“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离别的歌曲惹人伤感偏偏夕阳也像是催促友人上路一样越来越向西斜。“残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词人送别友人,肯定不会在傍晚才送,这里用“斜阳”是为了说明作者与友人依依难舍,从上午到下午都舍不得分离,一直拖延到了天色将暮,可是词人依然抱怨夕阳为什么不能多停留一会,可见其离愁之深。

下片由离别之伤感生发而去,写到古今兴亡之事。一般送别作品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抒发离别愁绪。作者却一反常理,将建康这样一个六朝古都所具有的沧桑的历史兴亡之感用沉痛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建康也曾是魏晋六朝时极其繁华的城市,现在却是残柳摇曳,百花落泪,飞燕来去,似乎在诉说那朝代更迭的旧事。

这首词突破了一般送别词单为离愁而作的窠臼,不仅抒发了深深的离愁,而且还怀古伤今,抒发了沉重的兴亡之感,体现了稼轩沉郁雄浑的词风。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3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翻译

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注释

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韵译

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

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

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

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

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注解

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

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鉴赏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4

原文:

无题三首·其一

宋代: 钱惟演

误语成疑意已伤,春山低敛翠眉长。

鄂君绣被朝犹掩,荀令熏炉冷自香。

有恨岂因燕凤去,无言宁为息侯亡?

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

译文:

误语成疑意已伤,春山低敛翠眉长。

无意说错话,竟成猜疑,少妇只能黯然神伤,弯弯细眉,低敛凝愁,仿佛春天黛色的远山。

鄂君绣被朝犹掩,荀令熏炉冷自香。

早晨还是情意缠绵,如胶似漆,此刻唯有熏炉清冷,余香缭绕。

有恨岂因燕凤去,无言宁为息侯亡?

有恨含怨,岂是因为叹旧情已逝;无言沉默,哪是由于对故人思念?

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

合欢草呵,人们都说你能消忿解忧,何不洗去怨妇心头的哀愁?留下她独守空房,伴随着烛泪滴洒。

注释:

误语成疑意已伤,春山低敛(liǎn)翠眉长。

春山:指眉。因眉弯如山峰,古人常把眉和山互喻,以山喻眉,以眉喻山。

鄂(è)君绣被朝犹掩,荀(xún)令熏炉冷自香。

鄂君绣被:这是用以指男女欢爱。荀令熏炉:这是指熏衣的香炉。

有恨岂因燕凤去,无言宁为息侯亡?

燕凤:即燕赤凤,《飞燕外传》记汉成帝后赵飞燕私通宫奴燕赤凤。

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

合欢:古人认为合欢草可以使人消除怨忿互相合好。验:效验,起作用。丁香:古诗常用以作愁结不解的象征。

赏析:

此诗实写一女子的爱情纠葛。

“误语成疑意已伤”,按杨亿原作之一:“才断歌云成梦雨,斗回笑电作雷霆。”可知此女子与当时的爱人原本相恩爱,然而因自己无意间说错了括,引起猜疑,欢笑顿然变作雷霆之怒。杨诗又说“不待萱苏蠲薄怒,闲阶斗雀有遗翎”,说的是其爱人发怒的意思,虽有忘忧的萱草,亦未可缓解,因此这女子只得独自神伤,“春山低敛翠眉长”,她低首蹙额,那涂着黛翠的修眉,如同春山般秀美,如今却也染上了一抹薄雾愁云。相传卓文君容貌娇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西京杂记》),又传西施常患心痛,以手捧心,眉尖若蹙,二句合用二典,刻画出含愁佳人楚楚可怜的情态。

《说苑·善说》记鄂君子皙泛舟于中流,为他摇桨的越女歌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问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乃掩修袂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又东汉荀彧是有名的美男子,他曾为尚书令,人称荀令君,《襄阳记》载其衣带生香,“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三四二句用此二典,承上而言,朝来还是唱随绸缪,恩爱犹如鄂君之与越女,而曾几何时,“斗回笑电作雷霆,他已一怒而去,只剩得他常日熏衣的香炉中的氤氲余香在勾起无尽的忆念。

“有恨”、“无言”二句,继写女子的幽思并暗点这一场纠葛的原由。《飞燕外传》记汉成帝后赵飞燕与其妹一起私通官奴燕赤凤,争风反目,遂为先帝察觉。《左传》记楚国灭息国,载息夫人归,她三年不说话,楚王问她,她回答说:“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诗中“燕凤”、“息侯”均代指女子过去的情人。这两句说,自己现在含恨抱愁,并非因恋着过去的情人,而默默无言亦非为思念以往的恋情。因此,“误语”一句,原来是她对爱人戏说起旧时的情人,所谓“误”,这个情人可能并不是真有其人,而大抵为有失考虑的戏言。

然而一时的失误,却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古今注》说:“欲蠲人之忿,则赠之青堂,青堂一名合欢,合欢则忘忿。”又“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杜甫《江头四咏·丁香》),因此一直作为愁结不解的象征,李商隐诗即说“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此刻,这女子纵有合欢在手,亦不能消去爱人的忿怒,而空落得满腹排遣不去的愁怨,正如杨亿原诗之二所说“合欢蠲忿亦休论,梦蝶翩翩逐怨魂”,子是她只得独处烛光似泪的空房而凄切怅惘。

此诗虽然没有深刻的寄托,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却深得李商隐无题诗的神韵。张采田评李商隐诗说“哀感沉绵刀、“宛转动情”(《李义山诗辨正·无题》),钱惟演此诗从造型、布局两方面都较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此诗活用典故与句法,运用巧妙,言简意长,耐人寻味。如“春山”句合用卓文君、西施二典,将美与愁相揉合,又以“翠眉长”作垫,女子楚楚可怜的神态毕现。中间二联,上下句均各用一典。二联上句正用,下句反用,又通过“朝犹掩”、“冷自香”中“犹”、“自”二虚字的勾联,表现了女子无限叹惋的心情。“朝”字言变化之迅疾,“冷”而仍“香”状恋情之绵长,更得氤氲吞吐之致。三联句法与二联相异,出句与对句同意,而均不明言,却用“岂因”,“宁为”连续二问,更将委婉曲折之情表现得百回千折。

在布局上,先用“误语成疑”造成悬念,前四句引而不发,只是反复极写愁怨之态,直至三联方打转,呼应首句的“误语”,点明本末缘由,四联合拢,反照“意已伤”,起结开合;包蕴密致而舒回迂徐,尤能切合当事人的潜流的思绪。因为失意人总是在目睹身边事物(如绣被、熏炉),触发联想后,再进而反省事件的起由(如燕凤、息侯)的。如在“误语”后直接写燕凤、息侯,则全诗就直致而索然寡味了。这些就是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处。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5

原文: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唐代: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一作:待)

译文: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一作:待)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注释: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凤尾香罗:凤纹罗;罗:绫的一种。顶:指帐顶。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扇裁:指以团扇掩面。

曾是寂寥金烬(jìn)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zhuī)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一作:待)

赏析: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的,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希望在寂寞中燃烧,读者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6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原文

唐代: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译文及注释

飒(sà)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东风飒飒,蒙蒙细雨飘洒,荷花塘外传来了声声轻雷。

芙蓉塘:荷塘。

金蟾(chán)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金蟾啮锁的香炉所散发的香气沁人心脾,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啮:咬。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丝:指井索。

贾氏窥帘韩掾(yuàn)少,宓(fú)妃留枕魏王才。

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少:年轻。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留枕:这里指幽会。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春心:指相思之情。

鉴赏

这首无题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

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写女子居处的幽寂。

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贾氏窥帘韩掾少”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

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回相思一回灰!”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回回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回相思一回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7

江行无题一百首·其九十七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

翻译

秋天到了,树叶上已有寒霜,江边的稻子也已成熟,农民们正在忙着收割。

此时家乡苕溪两岸,也是稻熟金黄了吧,昨夜睡梦中还闻到金谷飘香呢!

注释

清霜:寒霜;白霜。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乾宁(894-898)年间因宰相王抟的倒台而被牵连,由中书舍人被贬为抚州(今江西抚州市)司马时,到抚州就任途中写下的。他伫立船头,目睹两岸万物洒上了一层薄霜,江边已是农事繁忙。被贬的孤愁加上萧肃的秋色,此时此地,不能不令人感触重重。作者自然也会想到家乡稻熟的情景。眼前的景物使他对故乡心往神驰,“一夜梦中香”就是当时心境的写照。至于是作者在梦中回到故乡,尽闻稻香扑鼻,还是阵阵秋风从远方把故乡的稻香吹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梦中,这倒是无足轻重的,可以把自由想象的天地留给读者。令人拍案叫的是,全诗四句,无一字言思乡,而思乡之情自现。“一夜梦中香”一句,生动、新颖、充满感情,余味无穷,把相思写透、写绝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便是作者善酿浓醇诗味之功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