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通用5篇)正文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通用5篇)》

时间:

在《论语·宪问》篇里有着这样的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遇到许多“避世”的“隐者”。这些隐者嘲笑孔子一心济世,但都归于徒然。隐者们大多远离世俗,遁迹山林,欲洁其身,在遁世之后,还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归结了一套道理,而他们所秉承的“避世”思想,便是道家思想的早期雏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通用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篇1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是老子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的最高境界。追求学问的人,要日积月累,日益精进。追求悟道的人,要不断排除外界干纷扰,对待知识要去其多余取其精华,少之又少,达到了无所作为的境界,看似无所作为,而实质上是无所不能。这段话充满了哲学意味,“为”与“不为”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为”与“不为”尺度的把握需要大智慧!

老子认为,学习和求道是有区别的,其路径是相反的,想通过知识积累而实现悟道是不可能的。学习知识是修外,而求道是修内,实质上是一对矛盾,所以相应的方法也不同。学习是学先人留下来的知识,需要不断积累,量变到质变,博古通今知事明理。为学到最后,只是用知识武装了自己,很难说有多少知识变成自己对世界的独立认识。

司马迁是读书人的典范,他的人生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已经很了不得了,但敢说司马迁已经悟道了吗?学成是一层境界,悟道是更高的境界,悟道需要排除杂念净化心灵,是人与上帝的交流,古往今来无有几人,老子和孔子属于悟道之人。按老子的说法,一旦悟道就无所不能,因为道生万物,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非常精妙的比喻,治理大国,就如同烹制小鱼,其精髓还是无为而治。大家都有做鱼的经验,如果乱翻乱搅,就成了一锅鱼松,根本无法食用。孔子和孟子特别推崇尧、舜、禹那个年代,尤其是孟子言必称尧舜,为什么呢?在远古那个年代,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以德治国,任贤用能,很像柏拉图的“理想国”。尧禅让于舜,舜的德行高尚,其英名和美德广布海内,民众都很服气,统治国家摆摆样子而已,真正是无为而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个个都是“有为”之君,弱肉强食,征伐不断,世界一片混乱。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成为主流,主张严刑峻法,以功名利禄蛊惑人心,倡导“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虽然秦统一了六国,但缺乏好的治世之方,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土崩瓦解,如过眼烟云般!正如贾谊《过秦论》中所言,“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谁人能挽救于危难,谁人能匡扶于即倒,空发千年之哀叹罢了!

谈古论今,当下政府简政放权,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建立小政府大市场的模式,真正回归市场主体地位,让市场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就是无为而治的表现。企业管理亦如此,以培育企业文化为主,以规章制度为辅,只要凝心聚力人人进取,何愁规则和制度落实不了!现在有种误区,认为规章制度越多越好,规则越细越好,如果不能够志同道合,如果员工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再好的制度再细的规则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企业管理也要讲究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管理者要努力修养自己的德行,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德服人,以能服人,这样才具备无为而治的条件。华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华为,是因为有任正非,没有任正非也就没有今天的华为,道理如此而已!反观企业管理之怪现象,制度满天飞,模式经常变,城头变幻大王旗。执行需要监督,监督还要执行,人盯人,事赶事,重手段轻目标,重目标轻过程。为之越多,效果越差,看似有为,实则无为!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篇2

道家的“无为而治”哲学智慧,在现代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性化管理

《老子》四十九章云:“圣人无常心(或“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圣人无常心,是说圣人无私无我无恒常不变之心,而总是以百姓心为其心,圣人心系天下,以百姓利益为重,以百姓之忧为忧,以百姓之乐为乐。

根据“道法自然”原则,要求管理者“顺其自然”有所作为,“逆其自然”有所不为。所谓“无为而治”,并非是禁绝人的一切管理行为,只是禁止“逆其自然”的`错误行为。

所谓“自然”,是指作为宇宙之本的“道”以及由它派生的天地万物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及其生存方式。“道”和天地万物在身体形态、生命需求和生存方式上,都是天生如此,本然如此,并非是后天人为或鬼神使之如此。把这种“自然人性论”思想运用于管理,要求管理者“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要求管理者既不能随心所欲地“敢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地“妄为”,应该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心即是百姓之心。管理者必须严格按照天赋的自然本性及其百姓心的变化而实施管理。这是古今中外管理学的根本出发点。

在市场经营上,根据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要求管理者实施“经营人心”的战略。以抢占员工、客户、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在企业管理上,根据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要求管理者必须实施人性化管理。

“治大者不治小”与分级管理

根据“无为而治”思想,管理者应坚持“治大者不治小”的原则,即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为,而在“大事”上则有所作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才能保证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作为。

在现代管理中,无论在政府管理还是公共管理中,管理者都会碰到两类事情:一类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另一类则是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即便是精明能干、智慧超群的管理者,也无法事事躬亲、样样有为。因为管理者也是体力、能力、智慧和时间有限的“人”,而不是法力无边的“神”。所以,面对管理场中的“人有限”与“事无限”的矛盾,管理者应不拘泥于小事,努力做到在小事上“无为”,而在大事上“有为”。

管理者的“大事”有两件:一是决策,二是用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牢牢把握住他在管理系统中的科学定位。他应成为料理大事的“导演”,而不是扮演具体角色的“演员”;应是音乐演奏会的“指挥者”,而不是具体的“演奏者”;应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而不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汉文帝丞相陈平深谙道家“无为而治”管理之道。

有一次,汉文帝临朝问道:“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右丞相周勃愧不能对,汗流沾背,而左丞相陈平则回答:“有主者。”文帝又问:“主者谓谁?”陈平答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文帝反问陈平:“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陈平回答:“主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文帝非但不责怪他,反而“称善”。(《史记·陈丞相世家》)

“君无为而臣有为”与“抽身谋大计”

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君主要想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的管理目的,就必须真正做到“任官得其人”。“任官得其人”有两层涵义:一是在识贤求贤上要有所作为,二是在用贤上要有所不为。

在识贤上,《庄子·列御寇》篇作者认为“人者厚貌深情”。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的面容、动作、语言复杂多变,往往将险恶人心为假人所伪饰,深深地为厚貌所隐蔽,很难看清人心的本质。所以,在识贤时,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言取人”,只能“以行取人”。依据他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听其言而观其行,透过现象(或假象)看本质,才能逐步地把握人心的真面目,寻找到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求贤上,高层管理者必须学会礼贤下士,低调做人,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精神。刘备三顾茅庐,放下身段,请出孔明,言听计从,终成三国鼎立之势。周公为了辅佐周成王,礼贤爱士,广罗人才。当他的儿子前往鲁国就位时,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说:“论身世、权力和地位,有谁能比得上我呢?但为了接纳天下之士,我在洗澡时,曾多次顾不上沐浴,手里握着湿头发就去迎接贤士;在吃饭时,也多次放下手中的筷子,吐出嘴里的饭,恭恭敬敬地与他们说话。就这样,还怕对贤士不够虔诚和尊敬。你到封地鲁国后,千万不要因官高势大瞧不起人,而是要从心底里重贤纳士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故事。汉高祖为人倨傲无礼,虽几次派人请商山四皓,而四皓终不肯出山相助。在汉高祖死后,太子刘盈卑辞厚礼亲自去请,终于感动了四皓出山相助。

“不争之德”与“蓝海战略”

从本质上,商场如战场,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管理者应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一)“不争之德”的现代解读

所谓“不争之德”,主要含义有二:

一是“不争而善胜”。老子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竞争之妙即在“不竞争”之中。宋太祖赵匡胤选派不识字的侍卫兵任“押伴使”、战胜高谈阔论的南唐高官徐铉的故事,是一种以不辩胜雄辩、以“无声胜有声”的斗争艺术。这是老子“不争之德”的精义所在。

二是“进道若退。”(《老子》四十一章)这一命题,意谓“退”是为了更好的“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企业实施“退出”战略,从表面上是“若退”,而在本质上却是“进道”。只有退出某些领域,才能有所作为,这就是“退”与“进”的辩证法。在市场竞争中,把老子的“不争之德”运用于市场竞争,有三种情况可以采取“不竞争”的退出战略:第一,不加入市场卖得正火的产品竞争。第二,不介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第三,不参与恶性的市场竞争。

(二)在市场经济中,有两种竞争战略:一是“红海战略”,二是“蓝海战略”

所谓“红海战略”,是指在市场中,企业家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以各种不道德、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投入到你死我活的“白刃战”,其结果是某些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渲染出一片血腥的红海。目前,在海内外市场竞争中存在着严重的“行业恶斗”,不但破坏了市场的正当竞争,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双输局面。要想消除“行业恶斗”,树立和宣传以老子的“不争之德”为指导的“蓝海战略”,是行之有效的对症之药。

如何合理授权 篇3

韩非子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敢于授权并善于授权,既是一个管理者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管理者取得成就的基础和条件。能合理运用好授权艺术,上级不仅能和下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还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如何激励员工?)提高全队的战斗力。合理的授权可以让企业领导者从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集思广益,决策更加科学化,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推动高绩效团队(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形成。但,如果授权不当,又可能使下属权利膨胀,失去控制,轻者企业效益受损,重则陷入绝境,甚至破产。

如何才能做到合理授权,博商管理科学研究院在研究众多授权案例中,认为授权应该是相对的、有原则导的,其总结出以下几条授权的原则:

1、授权的前提是有效监控。下属在得到权利后,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一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事,下属就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这样,被授权者既有可能尽心尽力完成任务,也有可能滥用权力。“没有监控的权利必然滋生腐败”。授权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权可以向下移动,但领导者的责任是不可能转移的。为了保证被授权者不滥用职权,必须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同时要消除“监控是对授权的否定”错误思想。监控只是保证授权的顺利进行,既然领导安心放心,又让下属专心尽心。

2、授权必须制度化和规范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为了让企业各职能部门岗位的职权利分明,让授权做到有章可依,减少授权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下属清楚自己的权利和职责。同时,可以让授权者避免发生越职授权或授权不当。

3、授权要与考核和激励相结合。授权就是对下属的一种激励,可以再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自我实现和得到尊重。授权也需要考核和激励,才能真正发挥授权的激励作用,让下属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和运用。通过对被授权者工作进行客观考核,可以激励和监督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4、授权需要沟通。通过沟通,发现并确定合适的被授权者,在授权者与被授权者之间建立足够的信任,通过对被授权者能力和平行的认识,才能确定授权的方式、权利的大小等。通过沟通,被授权者能够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及工作权限,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减少出错的可能性。通过沟通,授权者能很好掌握被授权者工作进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

企业高层无为,中层有所为,基层无所不为,企业才能大有所为。企业领导如何做到让自己无能,而团队有能,自己无用,团队有用?这是一门学问!

管理的无为而治 篇4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是老子治国的主张,也是道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世,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我借此谈点人生的感想。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一己之私,往往做一些违心的事,有时是忍气吞声,甚至可能会遇到丢尽颜面的尴尬场面,经历各种曲折,虽说目的达到了,却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心理常感压抑,活得很郁闷,时间久了,说不定还会招致病患。这样生活实在是太累,干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呢?何不悟悟老子的观点,顺应生活的自然法则,活得潇洒些,自如些呢?大哲学家罗素,活到98岁,几乎没有得过什么病,有人向他求教长寿的秘诀。他说:“我吃喝随心所欲,不醒的时候就好好睡着。”这句非常朴素的。话,却包涵了很丰富的人生哲理。

譬如抽烟,凡烟民都知道,烟盒的侧背印有“抽烟有害健康”的字样,所以家人以此为借口,常常规劝他抽烟既危害健康又白白浪费钱,何不力戒?为了不影响家庭的和睦,还是强制自己违心的去戒,可是这一戒就有了身体的不适。还有一种情况,自己本不抽烟的,可是为了某种应酬,不得已而去抽。我的主张是,不要强迫自己去抽或不抽,想抽则抽,不想抽则不抽,这样可能对身体的健康有好处。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讨论抽烟的利弊,是说抽烟犹如做事。我们做事时,要根据具体情况,从切实需要出发,千万不要跟自个儿过不去,强制自己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如果过了头,便有害了。

80年代初,我有个高中时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教育学院当老师,该学院专搞成人培训,远离大城市,地处偏远,条件很差,别的同学个个都走进了理想的工作单位,有了满意的工作,他一时想不开,决定一心考研,想从这里跳出去,他给自己定了许多规矩,清心寡欲,整天不去交往,不去锻炼,除了上课、吃饭、甚至连必要的休息睡眠都常常被挤占,一有空闲就钻进自己的房间里备考,可是一次次的失败,摧垮了他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灵,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为什么如此做事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要强迫自己呢?惨痛的现实不能不让我们坐下来冷静的思考,生活着如何去面对现实。

可有的人面对人生,把握的原则是顺其自然,该工作时就努力工作,该休闲时就好好休闲,该放松时就痛痛快快放松,该睡觉时就踏踏实实睡觉,一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行事,出入据法,游刃有余,洒洒脱脱,如鱼得水,一个个愿望都成了真实。

人人都想追求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这样说,笑自己幼稚,便开始告别幼稚,笑自己浅薄,便开始学会深刻,笑自己失策,便开始酝酿成功。我们要学会品味自己,品味生活,自然而然就成熟了。所以,凡做人做事都要顺乎自然,不要强难自己,修炼到了“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人生便完美了。

授权的困惑 篇5

管理者如何做到有效授权?第一把权利授给下属后,要尊重下属行使权力,不干涉、不干扰;第二权利授给下属后,不能放任不管,必要时进行帮助和推动;第三,权利授给下属后,要进行监督,不能滥用权利。即授权要让下属做到敢用权,用好权。但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有效授权确实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

1、互不信任。上级认为下属的能力不足以胜任某项任务,下属对上级授予的权利存在疑问,不敢充分使用权利。

2、过分自信。领导经常会说:“这事离开我就很难办了,我不去不行!”因此事无大小,亲力亲为,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做到有效授权。

3、缺乏认识。领导者将权利授予下属后,认为是将自己权利减少,下属会成长很快,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死活不授权。相关课程推荐:领导力培训

4、授权难以适度。上级在授权过程中难以权衡权利的多少和大小,无法制定监督的强弱,同时无法做到监督和帮助的平衡。下属接受权利后,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适度、适当和适合。

我们说不会授权的领导是一名“野牛型”的领导,只会自己猛冲猛打,不顾自己下属的锻炼和成长,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又反过来责备下属的能力不足。如何让领导从“野牛型”转化为“雁群型”?雁群中的每一只大雁都拥有领航的能力,在飞行中,排成“人”字形,无论飞往哪个方向,都能独当一面,成为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