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劝学诗原文【优秀4篇】正文

《劝学诗原文【优秀4篇】》

时间:

劝学诗一般指劝学。《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前两句通过对学习环境描写来表达年少读书时应该勤奋,后两句通过头发颜色变化来表达年长时时读书已晚。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劝学诗原文【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劝学诗原文 篇1

劝学诗

赵恒〔宋代〕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诗词赏析: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本出自宋皇帝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 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古人向往功名,经常引用到“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话。这几句话出于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其实要说这是诗,连基本的韵律都没有,称之为打油诗也有些勉强。

劝学诗原文 篇2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翻译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注释

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

方:才。

赏析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正是男儿读书时”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创作背景

颜真卿3岁丧父后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他自己也格外自律,每日勤学苦读。这首诗正是颜真卿为了勉励后人所写。

劝学诗原文 篇3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称帝。谓……

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孙权劝学

2、 吕蒙始学

3、 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鉴赏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劝学诗原文 篇4

云庄劝学

宋代 陈普

百川皆望东,三才同面离。

半圭崇幼德,六矢志男儿。

孟子道非高,周公言非欺。

要须辨方位,乃识穷陬维。

自从学校废,俗敝柏梁诗。

英才陆沈尽,卓荦非无资。

下车众皆悦,苟且遂成痴。

混澒声一概,沈痼星千期。

天生紫阳子,缨冠而救之。

万类始根理,六经初有师。

立心辨邪正,成德在勤嬉。

曾参作门户,夫子为根涯。

有位民物康,在家兄弟宜。

敬义贯心筠,德业畅根枝。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不从洒扫起,何以为类推。

群居不及义,游宴日相追。

失学莫此甚,一成而百隳。

时文筑衰末,不直埋马帷。

六经不勤读,学荒身亦危。

二刘与三蔡,相牖如埙篪。

师门赖有嗣,流泽今未衰。

子孙欲不坠,祖训勤奉持。

不失伯牙心,不患无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