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的名词解释_主要分类有哪些(最新6篇)》
风险的名词解释:这次为您整理了风险的名词解释_主要分类有哪些(最新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风险的名词解释: 篇1
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是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大致有两层含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收益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所有人行使所有权的活动,应被视为管理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进取的投资者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 篇2
注重员工综合素质提升。
一是精选营销主力。目前很多银行网点仍然存在营销人员年龄老化,或部分人员营销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因此在开展“全员营销”的前提下,可以将客户经理、青年员工作为重点营销的人员来带动其他人的营销积极性,并加强考核激励机制,以业绩为导向促使员工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营销。
二是重点提升新员工业务素质。加强柜面业务的规范操作,严把开户、验印、对账、挂失等关口。提高信贷调查质量,准确掌握借款人真实信息,防止给上级行审查、审批带来误判。
三是开展案例警示教育。针对银保监综合检查发现的问题,梳理问题台账,推进有效整改,并制定成案例教育手册分发至各网点,在各类会议中组织员工学习,尤其是加强对年轻客户经理、理财经理、柜面经理的培训教育,切实提升风险合规意识。
四是持之以恒建设合规文化。将一年一度的“合规制度月”学习培训常态化,不定期下发合规提示,组织开展新员工合规测试,对测试不合规的进行“一对一”谈话,督促抓好业务风险的关键点和关键人。
注重网点负责人综合能力提升。
目前新员工入职一般直接分配至基层网点锻炼,因此提升网点负责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风险把控能力至关重要。
一是发挥“三线一网格”管理效能。让网点负责人真正成为管理员,让网点每位员工成为监督员,及时排查监测员工异常行为,建立“不敢违规”的风险排查机制。
二是有效识别网点薄弱领域。根据网点所在的区域特点、网点组别类型、网点短板类型等情况,逐一分析短处,找出突破口,有重点、有方向的改善困难现状,尽快提升综合实力。
三是把控业务发展方向。在日常的经营活动开展中,网点负责人应该紧跟金融发展新形势,着力改善吃大户的现象,降低对大客户存款的依赖度,积极拓展县域农村长尾客户,避免大户不稳定而带来业务波动。应不断加强全员揽存意识,强化揽存技巧与话术,稳定存款,将存款波动调试在可控的范围内。应着力改善营业网点内部运营风险及客户服务方面关注度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岗位分工发掘人员营销潜能,立足网点实际运营情况,帮助员工提升职业技能。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是重点工作和首要任务,随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和外部监管处罚力度的“双重加强”,银行绝不能在声誉风险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掉链子”。
一是应明确管理重点。将“三农”服务、柜面服务、自助区管理、业务收费、代理保险、理财业务、信贷风险、员工管理等热点、敏感性问题作为声誉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定期研究分析和排查声誉风险隐患,对可能引发舆情风险的事项,制定预案,快速处置,确保不发生声誉风险事件。
二是建立声誉风险应急处理机制。重点关注县级、镇级官方媒体和县域自媒体账号动态,一旦舆情事件发生,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组成专项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部门间协调联动;积极配合公安、监察等部门的取证、调查工作,协调宣传部门、机构纾解事件压力。尤其是在处置信贷信访事件过程中,组建工作专班和应急小组,并安排专人关注舆情及事件最新动向,杜绝同类事件发酵,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三是加强外部联系。积极主动向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宣传部门汇报本银行支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企业、社会公众以及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增进地方党政机关的了解和支持,同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有效化解声誉风险。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 篇3
(一)利率风险管理
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开拓了银行更广泛的非利息收入来源,但利息收入在银行的总收人中仍然占有重要份额。20世纪80年代以后宏观经济的变化带来市场利率的波动,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利率波动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风险之一。因此利率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放款后,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同时也称为违约风险。这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和主要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预先控制,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办法,制定信贷投向政策,核定客户等级和风险限额,确定客户授信总最。
过程控制,包括按照授权有限的原则,制定授权方案,完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机制,对各类超权限授信业务进行审查。
事后控制,包括对授信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执行情况和授信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或非现场检查,对贷后管理、资产质量状况作后评价,并以此相应调整授信政策和授权方案。
在整个风险控制过程中,重要环节是单笔资产的风险识别,即将若干单笔资产的集合构成的整体资产组合。其中,客户评级体系和债项评级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又是风险识别的重要内容。
(三)投资风险管理
随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品种的增多,证券投资风险的管理越来越重要。证券投资风险包括证券发行人信用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证券投资风险估计大多采用数学方法,如证券价格差异率法、证券收益离差法等。风险处理包括:投资时做好市场调研预测,进行风险预防并采用分散投资原则和各种套期保值手段;投资期间做好市场跟踪,随时了解风险动向;出现问题时,择机脱手,摆脱风险,降低损失。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 篇4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
(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
(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
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
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
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
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
(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
(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
(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
风险的构成要素: 篇5
(一)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促使某一特定风险事故发生或增加其发生的可能性或扩大其损失程度的原因或条件。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或间接原因。例如:对于建筑物而言,风险因素是指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质量、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等;对于人而言,则是指健康状况和年龄等。
根据性质不同,风险因素可分为有形风险因素与无形风险因素两种类型。
1、有形风险因素。有形风险因素也称实质风险因素,是指某一标的本身所具有的足以引起风险事故发生或增加损失机会或加重损失程度的因素。如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某一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所用的建筑材料的性质等地壳的异常变化、恶劣的气候、疾病传染等都属于实质风险因素。人类对于这类风险因素,有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有些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无能为力。在保险实务中,由实质风险因素引起的损失风险,大都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2、无形风险因素。无形风险因素是与人的心理或行为有关的风险因素,通常包括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
其中,道德风险因素是指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无形因素,即由于人们不诚实、不正直或有不轨企图,故意促使风险事故发生,以致引起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因素。如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欺诈、纵火行为等都属于道德风险因素。在保险业务中,保险人对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因素所引起的经济损失,不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心理风险因素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因素,即由于人们疏忽或过失以及主观上不注意、不关心、心存侥幸,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和加大损失的严重性的因素。例如,企业或个人投保财产保险后产生了放松对财务安全管理的思想,如产生物品乱堆放,吸烟后随意抛弃烟蒂等的心理或行为,都属于心理风险因素。由于道德风险因素与心理风险因素均与人密切相关,因此,这两类风险因素合并称为人为风险因素。
(二)风险事故
风险事故(也称风险事件)是指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损失的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是损失的媒介物,即风险只有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
就某一事件来说,如果它是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那么它就是风险事故;而在其他条件下,如果它是造成损失的间接原因,它便成为风险因素。
举例:1、下冰雹路滑发生车祸,造成人员伤亡,这时冰雹是风险因素。
2、冰雹直接击伤行人,它是风险事故。
(三)损失
在风险管理中,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通常我们将损失分为两种形态,即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风险事故导致的财产本身损失和人身伤害,这类损失又称为实质损失;间接损失则是指由直接损失引起的其他损失,包括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在风险管理中,通常将损失分为四类:实质损失、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
风险的主要分类: 篇6
按照性质
1、纯粹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比如房屋所有者面临的火灾风险、汽车主人面临的碰撞风险等,当火灾碰撞事故发生时,他们便会遭受经济利益上的损失。
2、投机风险:投机风险是相对于纯粹风险而言的,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投机风险的后果一般有三种:一是没有损失;二是有损失;三是盈利。比如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股票,就存在赚钱、赔钱、不赔不赚三种后果,因而属于投机风险。
按照标的
1、财产风险:财产风险是指导致一切有形财产的损毁、灭失或贬值的风险以及经济或金钱上的损失的风险。如厂房、机器设备、成品、家具等会遭受火灾、地震、爆炸等风险;船舶在航行中,可能会遭受沉没、碰撞、搁浅等风险。
财产损失通常包括财产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方面。
2、人身风险:人身风险是指导致人的伤残、死亡、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增加医疗费用支出的风险。如人会因生、老、病、死等生理规律和自然、政治、军事等原因而早逝、伤残、工作能力丧失或年老无依靠等。
人身风险所致的损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收入能力损失;一种是额外费用损失。
3、责任风险: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疏忽或过失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依照法律、契约或道义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的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在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违法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如进出口贸易中,出口方(或进口方)会因进口方(或出口方)不履约而遭受经济损失。
按照行为
1、特定风险:与特定的人有因果关系的风险,即由特定的人所引起的,而且损失仅涉及特定个人的风险。如火灾、爆炸、盗窃以及对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所负的法律责任均属此类。
2、基本风险:其损害波及社会的风险。基本风险的起因及影响都不与特定的人有关,至少是个人所不能阻止的风险。与社会或政治有关的风险,与自然灾害有关的风险都属于基本风险。如地震、洪水、海啸、经济衰退等均属此类。
按照产生环境
1、静态风险:静态风险是指在社会经济正常情况下,由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或人们的过失行为所致损失或损害的风险。如雷电、地震、霜害、暴风雨等自然原因所致的损失或损害;火灾、爆炸、意外伤害事故所致的损失或损害等。
2、动态风险:动态风险是指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技术以及组织等方面发生变动所致损失或损害的风险。如人口增长、资本增加、生产技术改进、消费者爱好的变化等。
按照产生原因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等遭受威胁的风险。如地震、风灾、火灾以及各种瘟疫等自然现象是经常的、大量发生的。在各类风险中,自然风险是保险人承保最多的风险。
自然风险的特征有:
(1)自然风险形成的不可控性
(2)自然风险形成的周期性
(3)自然风险事故引起后果的共沾性,即自然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其涉及的对象往往很广。
2、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包括过失行为、不当行为以及故意行为)或不行为使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遭受损失的风险。如盗窃、抢劫、玩忽职守及故意破坏等行为将可能对他人财产造成损失或人身造成伤害。
3、政治风险(国家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在对外投资和贸易过程中,因政治原因或订立双方所不能控制的原因;使债权人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如因进口国发生战争、内乱而中止货物进口;因进口国实施进口或外汇管制等等。
4、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中由于受各种市场供求关系、经济贸易条件等因素变化的影响或经营者决策失误,对前景预期出现偏差等导致经营失败的风险。比如企业生产规模的增减、价格的涨落和经营的盈亏等。
5、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威胁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风险。如核辐射、空气污染和噪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