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国民间故事大全汇总最新10篇正文

《中国民间故事大全汇总最新10篇》

时间: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下面是整理的中国民间故事大全汇总最新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国民间故事 篇1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机智聪明的阿里巴巴用这样的咒语打开了宝库的大门,发现了金光灿灿的一堆堆宝藏。

这不仅仅是童话故事,2003年的一天,重庆合川就有人用一根撑船的蒿杆敲开了嘉陵江底宝藏的大门。

说起那天的事情,合川市文管所所长刘智至今还有些激动:“当时我们接到电话,说有一条过江的船蒿杆落到江里,船工下去打捞,发现有好多铜钱。航运部门的打捞队来帮助打捞时,天啦,没料到竟有这么多的古钱!船已经完全腐烂了,但它装载的铜钱却完好保留着,铺满了那一段的嘉陵江底。有山样堆积的,有大竹篓装着的,有散落在岩石缝隙里的,我们好像看到了阿里巴巴的宝藏!”

沉船装载的古钱重达5吨之多,这是迄今我国一次性发现最多的古钱,按沉船的年代来看属于宋朝时期,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古钱币并非仅仅属于宋代,从汉初的“半两”到西夏的“皇建元宝”,历朝历代的铜钱,都混杂其间,时间跨度达1400多年。这是一艘什么船?从哪里来?要开往何处?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宋代的船运载了年代跨度如此之大的钱币?

有人推测这是民间某位富商运钱币的私船。但宋代是一个商业迅速发展的年代,被视为现代汇兑制起源的“飞钱”,从唐朝后期开始于民间,在宋代有了很大发展。商人为避免长途贩运大量铜钱的麻烦,可以将钱存入一个地方的“柜坊”,再从另一处的“柜坊”凭票据支取现钱。尽管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广泛普及于全国,但在北宋就已发明的纸币——“川交”,在南宋的四川地区早已广泛使用。因此,殷实人家和经营大宗买卖的商人大致也无须长途转运大量的铜钱。

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我们发现要揭开这个谜团的思路,也许应当考虑宋代的商业与货币制度的发展。宋代是历史上有名的“冗兵弱国”时代。最多时,北宋全国养兵总数达到125万人。长年与辽、金、夏等国的战争,也使军费开支成为巨大的财政缺口。庞大的养兵和养官开支,直接刺激了货币铸造量的膨胀。宋朝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时曾达到1。6亿贯。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年财政收入也高达1亿贯。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需要大量的铜,用于铸造货币。为了弥补巨大的货币缺口,朝廷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在收税的时候回收以前的旧钱熔化后铸成新钱。

那么,这艘嘉陵江沉船里装载的汉初以来历代旧钱,在这条线索上似乎得到了合理解释。

中国民间故事 篇2

巴拉根仓的故事(蒙古族)

巧斗岳父

从前,有个人,他的名字叫巴拉根仓巴拉根仓:是聪明的意思。。

他很聪明伶俐,家里却很穷。父母亲早就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他和老婆两个人过日子。巴拉根仓的岳父是个有钱有势的大财主,巴拉根仓没有办法生活,就投到岳父家里当了长工。他岳父却把他看成眼中钉,一心想要害死他这个穷骨头。

一天,巴拉根仓的老婆病了。巴拉根仓求他岳父接济些钱。他的岳父,不但什么也不给他,反而破口大骂起来,并且叫人毒打巴拉根仓一百马棒,结果把个巴拉根仓打得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稳了。

巴拉根仓为了要出这口气,就想了一个办法。

冬天,一个特别冷的日子,巴拉根仓只穿着一件单衣,头上戴上一顶红帽子,去探望他的岳父。

一路上,他跑得浑身是汗,快到岳父家的门前,他又在帽子里头放了一块冰。到岳父屋里时,头上的冰都化了,顺着脸淌水。巴拉根仓的岳父一看他这怪样,便问道:

“你怎么这样出汗呢?”

“因为我头上戴了红宝帽。这顶宝帽,夏天发凉 ,冬天发暖,戴他的人还 能长生不老!”

岳父一听,心想借着这个机会冻死他,便喊道:

“你这个捣蛋鬼,把你关到最冷的地方,我看你的宝帽还 灵不灵!”说着便把巴拉根仓连打带推地关到冷碾房里去了。

夜 静更深,人们都睡下了的时候,巴拉根仓悄悄地推开了碾子,一气推到天亮,他累得浑身都是汗,便倒在碾盘上假装睡了。

早晨,岳父收拾冻僵的死尸来了。一瞧,他不但没死,满身都是汗。巴拉根仓的岳父,惊奇地伸出了一寸长的大舌头。之后,眉飞色舞地叫唤道:

“巴拉根仓!这真是宝衣宝帽啊!你送给我吧!我给你九九八十一件酬谢的礼物大财主和官衔最高的人赏赐贵重东西,分为九九八十一件,意思是最高的礼品。;把这些东西给了你,还 算你白送给我的。”

巴拉根仓也很正经地回答:“多谢大人,大人不赏东西,女婿也情愿赠送。”于是便领了很多礼物回家去了。

在一个同样的冷天里,巴拉根仓的岳父为了显示一下自己新得的宝物,便把棉衣全脱掉了,穿上宝衣,戴上宝帽,探望他的亲戚去。道上正碰上了下雪又刮风,冷冰冰的雪,吹打在身上,宝帽、宝衣哪能顶事!巴拉根仓的岳父冻得头青脸肿的勉强地跑回来了。

被骗的岳父,口里不住地骂着,拿上一把杀人的刀,去找巴拉根仓。

这时巴拉根仓和他的老婆早就又想好了对付他的办法:巴拉根仓让他老婆在炕上装死,身上盖了几层被子,脸上抹了黄蜡油,盖上了漂白布。

巴拉根仓的岳父还 没有来到的时候,远远地就听见巴拉根仓大声地哭。刚一进门,巴拉根仓便对他说:

“你的姑娘死了!”

岳父一看姑娘真的死了,一肚子的气也没好发作,装着也哭了几声。巴拉根仓说:

“岳父您不要哭了!我还 有办法能给治活!”

岳父听完,,就问他怎么能治活?巴拉根仓从北墙上拿下来一根红色的棍子——在被子上一口气打了三下,巴拉根仓的老婆“哎哟”一声就爬起来了。

岳父一看,又是眉开颜笑地问起这棍子的好处。巴拉根仓说:

“这叫拔魂棍,能让死的人复活。”

岳父听了觉得这根棍子还 不坏,便又满面笑容地说:

“巴拉根仓!你把这个拨魂棍送给我吧,我给你九九八十一件酬谢的礼物;送给你这些东西,还 算你白送给我的!”

巴拉根仓就同上次一样的回答他,又领了好多的礼物。

巴拉根仓的岳父拿着拨魂棍回到家里去,狠命的把全家人和佣工们都打死了,准备来年开春再打活,这样省粮又省布。

到了春天,他就用拨魂棍来打死尸,打三下不活,再打三下,越打越发软,越软越淌血,死尸也不见活。

这一次,可把岳父气疯了,来到巴拉根仓的家里,就把巴拉根仓绑起来装到麻袋里,准备把他扔到河里去。

巴拉根仓的岳父背到中途又渴又累,路途又很远。于是,便把巴拉根仓挂在树上,回家去喝水。

他走后,顺路又来了一个骑着骏马的地主,赶着一群绵羊到集上去。巴拉根仓在麻袋里看得清楚,这个地主是个秃头。于是他便在麻袋里唱起来了:

“这是个宝袋呀,专治秃脑瓜儿,谁想要治啊,赶紧上袋里来。”

秃头地主一听真是乐极了。他过去曾经花过多少钱,找过多少门道,可是也没有治好。这一次,他暗自叨咕:

“人走运,金银来。”他真是没有想到遇上这么个便宜的好买卖,嘻嘻地走到宝袋跟前,说道:

“来吧!我进去治一治。”说着他从袋里把巴拉根仓放了出来,巴拉根仓把秃头地主装在袋里,原样不变地把它挂在树上,说:

“你闷上半天就好了,我去替你看羊!”巴拉根仓便骑上秃头地主的马,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

巴拉根仓的岳父喝够了水,大吵大嚷地走回来,又背着麻袋往河边走。秃头地主在麻袋里面,喊道:

“你背我上哪儿去?”

岳父恨透了巴拉根仓,不管里边说什么也不理,背到河边用尽全身力量,把装人的口袋扔到河里去了。

巴拉根仓的岳父以为这算是报了仇,回头要去接姑娘。当他来到巴拉根仓的家里一看,房前拴着一匹好走马,周围还 有好多绵羊。

奇怪啊!哪儿来的这些羊?走到屋里,巴拉根仓和他的老婆正在高高兴兴地说话,岳父一看奇怪地问道:

“你怎么回来的?”

“嗨!我得谢谢你老人家!”说着,巴拉根仓跑到地下叩了两个头,接着说:“你把我扔到河里,我到了龙王那里,他老人家正在行善,凡是碰上的都分给一批财产!”

巴拉根仓的岳父听了,又思量了一下;这倒不错,游一下水晶宫,还 得一大批财产。于是便问:

“巴拉根仓!你领我去一次怎么样?得的财产咱们对分。”

“行,行,这太好了。得财都归你老,我不要,女婿情愿领您去!”巴拉根仓说,“我拿着旗子先下去,龙王爷让我们进去时,我一摇旗子你就跳下去。”

“好吧!”岳父高兴地答应着。

巴拉根仓把岳父领到河边跳到水最深的地方,摇开旗子。巴拉根仓的岳父满心喜悦地直奔那里,水泡一翻,就淹死在水里了。巴拉根仓水性很好,早就钻出水来,奔回家去。

宝驴

宝尔勒代白音自从“金貂尾巴”之事被骗以后,连气带病,整整躺了一个月。一想起这事就恨得浑身打哆嗦,暗自咬牙说:“你好狠哪,巴拉根仓。我要不把你治死,算我宝尔勒代白活一场!”他虽然发这么大狠,可是他又知道巴拉根仓厉害,先来硬的不行,就想了个办法:假装和好,请他吃饭,酒醉后悄悄把他弄死。

第二天,宝尔勒代派管家拿着大红帖子去请巴拉根仓。

“巴拉根仓巴格希巴格希:对先生或有文化的长辈的尊称。在家吧?”

“在家。”巴拉根仓见是管家,惊讶地说:“嗳呀,有什么大事,烦劳管家亲自上门吩咐呀?”

“老白音想请你吃饭,怕你不肯赏光,就让我亲自来了。”管家说着,把请帖递上。

“不敢,不敢。我正要登门向宝尔勒代白音去请安哩!”

巴拉根仓骑上那头早已打扮好的瘦驴,跟管家来到白音家里。宝尔勒代迎出门去,亲热地说:“老朋友啊,我算服你了!上次那匹马算白送给你,咱们和好吧。”

“什么?”巴拉根仓哪儿能吃这一套,生气地说:“你抢了我的金貂,独吞了一千两银子,我还 正要找你算账哩!要不是怕王爷生气治我的罪,早告你去了。”

“算啦,”老家伙心里恨得咬牙,表面仍做笑脸说:“不提过去的事了,这叫‘不打不相识’啊。管家,快摆酒,今儿非喝个大醉不可。”

宝尔勒代把巴拉根仓让到上座,巴拉根仓对满桌酒肉正眼都不瞅,满腹心事地一个劲儿往窗外看。宝尔勒代存心灌醉巴拉根仓,好害死他,一见他饭不动筷,酒不沾唇,对自己的殷勤招待冷冷淡淡,真是又急又气。看看窗外,除了巴拉根仓那头瘦驴外,什么都没有。忍不住问道:“老弟,酒不喝,饭不吃,直个劲儿看什么呀?是瞧不起我宝尔勒代吗?”

巴拉根仓摆摆手说:“等一等,等一等。”又过了一会儿,突然大声喊起来:“我的驴要拉粪了!”喊着就跑了出去。

宝尔勒代吓了一跳,莫名其妙地也跟了出去。见巴拉根仓跑到驴子跟前,从粪里一下拣出个金元宝。他直蹬着大眼,惊得半天说不出话。

“老朋友,明白了吧?”巴拉根仓凑到宝尔勒代耳边,悄声说,“不是知己,我怎能把这个秘密告诉你。这是一头宝驴,每天拉一个银元宝;如喂好草好料,还 能得到金元宝。今天因为到你这儿来做客,好草好料喂了它一顿,你看,”把金元宝在宝尔勒代眼前一晃,“沉甸甸的!唉,我要有你家那样多草料,该多好。”

“老弟,这是真的吗?”宝尔勒代问。

“这不是你亲眼看见的吗?……好,好,不说这个了,还 是喝酒去。”巴拉根仓拉着老家伙就走。

“哎,老弟。”要是好草好料喂着,真是每天能得一块金元宝?”宝尔勒代又问。

“哎呀,讲好不谈这事,你怎么还 问!我把秘密告诉你,是看你够朋友。你可不能跟外人乱说!”巴拉根仓郑重地说。

“不会,不会,你放心吧。”

“老白音的为人我哪能不相信,我是怕下边人听见,传到王爷和诺颜耳朵里,就不好办了。来,我敬白音三碗酒。”

宝尔勒代是个见财眼红的人,这时他一心想把宝驴弄到手,别的什么事都忘干净了。刚才还 想灌醉巴拉根仓,现在自己却喝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

“老弟呀,能不能把驴卖给我?”

“那可不行!”巴拉根仓着急地说,“我的全家就指望着这驴过日子哩。”

宝尔勒代再三要买,巴拉根仓急得脸红脖粗,总不答应。最后宝尔勒代威胁说:“再不答应,我就去告诉王爷,让你一个钱也得不到手。”

巴拉根仓一听,痛哭流涕地说:“你呀,你呀,宝尔勒代,你算把我害苦了!……”

“别哭嘛,老弟。”宝尔勒代紧逼着说,“我出一千两银子,五十匹好马,这还 不够你一家生活?”

“钱再多一花就光,这驴可是金银长流的活宝贝。多少钱我也不乐意卖呀!”

“哎,我的日子过好了,还 能亏待了你?”

“唉!”巴拉根仓愁苦着脸说,“你们有钱人真狠,像饿狼一样,什么都想吞到自己肚里。没法,胳膊扭不过大腿,卖给你吧。”

“这才叫够朋友!”老财迷高兴了,忙吩咐管家,把银两马匹预备好,亲手交给巴拉根仓。

临走,巴拉根仓又对宝尔勒说:“实话告诉你吧,我这是一匹神驴,如果你真心诚意,早晚烧香磕头,它一天能给拉两个金元宝。”说完,长叹一声,把毛驴亲了亲就走了。

宝尔勒代把驴牵到自己屋里,想叫别人喂,又怕丢失了金元宝,就让老婆每天喂驴。他一早一晚,天天给驴烧香磕头。过了一个多月,毛驴除了拉粪以外,别的什么也没有。老家伙仍不死心,照样烧香磕头。又等了很长时间,实在有点着急了。这天,驴刚翘尾巴要拉屎,他凑上前去想看一看,没想到驴子 喂 肥了,脾气也大了,一蹶子把他踢昏过去。他老婆叫来管家,指着驴大骂:“天天好草好料喂着,烧香磕头供着,不拉元宝不说,还 把老爷踢昏过去。快打死它!把它肚里金元宝都掏出来!”

驴子被杀死了,宝尔勒代两口子一个金元宝也没有得到。

中国民间故事 篇3

明朝嘉靖皇帝时期,吏治腐败,社会风气很不好。达官贵人经过各个县城的时候,县令必须好酒好肉地招待他们,还必须送上厚礼,礼贴上写着: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这白米、黄米其实指的就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最后发展到连一些高官的公子经过县上也要隆重接待的地步,许多县令苦不堪言。

这时,海瑞是淳安县的县令。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来到这里,驿站官员不知道他是谁,没有按照高规格接待,胡公子特别生气,就命令手下把驿站官员吊在树上,用皮鞭犭艮犭艮地抽打。海瑞听说后,马上赶到了现场。他看到这种无法无天的情景,非常气愤地大叫一声:“住手!"立刻让人给驿站官员松绑。

胡公子一见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气愤不已,挥动着马鞭,神气十足地说:“你敢惹大爷,知道我是谁吗?”

海瑞义正词严地说:“不管你是谁,在我管辖的范围内,绝对不允许胡作非为!”

胡公子的手下吓唬海瑞说:“说出我家老爷的名字吓死你!我家公子的父亲就是总督!”

海瑞冷笑一声:“哼,胡大人来这里巡查的时候,还命令一定不许铺张浪费。像你们这样胡作非为,绝对是假冒的!"于是,他命令手下将胡公子抓了起来,驱逐出境,并没收了所有他勒索的财物。

事后,海瑞给胡总督写了一封信说:“有人自称是您的公子,沿途欺负民众,我想,您不会有这样的儿子,于是就将他驱逐出境了。”

胡宗宪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一点也没怪罪海瑞,还夸奖他做得对。

中国民间故事 篇4

吉斯娜·娃吉原是一个女神,长得很漂亮。她同父亲一起住在天上,但她向往地球上的生活。她看到地面上川流不息的人们,时常叹息,说:“要是我当个凡人多好!”

当父亲到地面同风神打仗时,她要求带她一起去。但父亲——巴打拉·古鲁从来没有答应过。吉斯娜·娃吉对父亲的这种态度很不满,在父亲结束战争回家时,她便噘着嘴,不跟他说话。巴打拉·古鲁看着老是生气的女儿,也生气了。

“吉斯娜·娃吉,我已经无法忍受你的任性胡闹了!我可以让你到地面上去过一个凡人的生活。但遗憾的是,这又不可能,因为你已经喝了长生酒,所以你只能嫁给一个神,让他来关心你的命运。”

“父亲!”

吉斯娜·娃吉激动地说,“我自己已经找到丈夫了!”

“是谁?”

巴打拉·古鲁问,“我不希望是风神的儿子。你去找我敌人的儿子做丈夫,我是无法忍受的!”

“父亲,不是他,根本不是他!我的丈夫不在天上,在地上。你只要往下看,就能看见他。他正在那山坡上播种稻谷。”

“但这是人!”

巴打拉·古鲁狂怒了,“这是凡人!你是神仙的女儿,不能嫁给他!”

“但是我想当他的妻子!”

吉斯娜·娃吉不甘示弱,“我不愿嫁第二个,只有他才是我的丈夫,不管我以后要永远离开天堂,永远当凡人,我都认定了。”

“我再说一遍,你不能嫁给凡人!”

巴打拉·古鲁凶狠地说,“如果你不听,我要把你变成一棵稻,你懂吗?”

吉斯娜·娃吉有些害怕了。她的父亲从来没有这样对她生气过。过去他总是满足女儿的要求的。她想到自己的命运要象维湿奴神的妻子捷维·湿丽一样,更是不安。捷维·湿丽就是因为不听丈夫的话,才被丈夫变成一棵稻的。不过吉斯娜·娃吉不象捷维,湿丽那么软弱,她不想使自己成为一棵稻,也不想嫁给神,她只是要做在山坡上播种稻谷的人的妻子!

第二天,当巴打拉·古鲁准备为吉斯娜·娃吉去找丈夫时,传来消息说,风神又来挑衅寻事了。巴打拉·古鲁只得去同风神打仗。出发前,他对吉斯娃·娃吉说:“我回来时,给你带来冰的丈夫。”

吉斯娃·娃吉恭恭敬敬回答说:“好的,父亲。”

但是她不等父亲回家,就从天上飞下去了。风很高兴地帮助她,一直把她送到那个山坡上。

“现在我可以很好地仔细看看他了。”

吉斯娜·娃吉这么想,也希望青年来看看她。

青年农民看见吉斯娜·娃吉了,马上朝她走过去,他当然不知道这姑娘是神的女儿,便问道:“美丽的姑娘,你在这儿找什么?”

“我在找丈夫。”

吉斯娜·娃吉微笑着说。

农民听到这神奇的回答也微笑了一下。

爱情给他们无限的力量,两人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开怀大笑。

这笑声却给吉斯娜·娃吉招来灾难。她的愉快爽朗的声音传到了正在同风神作战的父亲的耳朵里。尽管仗打得异常激烈,巴打拉·古鲁还是听到了,他看见女儿下到地面,同一个凡人在一起高兴地笑,笑得越来越响。

巴打拉·古鲁对女儿的行为大为恼火,他马上停止战斗,飞到那块山坡上,吼叫:“回到天上去,快点!”

但是女儿根本不想回到天上,她感到同青年农民在一起才是幸福。她的爱情超过了巴打拉·古鲁的意志。

她说:“不回去,我不愿回到天上去!我宁愿当凡人,同我丈夫一起劳动生活。”

“好,你留在地面上。但是你再也不能是神,也再不能是女人。你得变成稻束,让灵魂永远留在这儿,在这块山坡上。”

巴打拉·古鲁说完,吉斯娜·娃吉就变成了一株细细的稻束。

“捷维·湿丽的命运降落到我身上了。”

吉斯娜·娃吉深深地叹息,忧伤地低下头去。青年农民没说一句话,只是亲切地抚摸着自己的情人——稻束。

这时,巴打拉·古鲁可怜起青年农民来了。”

为什么不让他们在一起呢?虽然吉斯娜·娃吉永远成了稻束,她的灵魂留在这山坡上,何不把青年农民也变成稻束……”

青年农民变成了稻束。两株稻束互相弯腰,好象表明,它们之间的爱情多么深厚。

中国民间故事 篇5

鹿邑县太清宫镇的人们都知道,太清宫西边不远的小吴庄有一口出土的石匣,上面刻有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这十个字引出一段历史传说来。}

唐朝李渊追封李老君为自己的祖先,后来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当了皇帝,便特意从京城长安赶到曲仁里老子庙祭祖烧香。

李世民来到老子庙,老道姑派个十七岁的小道姑侍侯。这小道姑身穿道袍,头扎道角,白白嫩嫩的脸蛋,衬着黑丝一般的头发,长得要多齐整有多齐整,小道姑给李世民端来一盆洗脸水,盆沿上放条手巾,李世民洗过手,暗道:“这小道姑长得这样好,咋舍得出家呢?别看人家是出家人,瞧那三宫六院都没着女子长得齐整。”他一边想,一边抠手指甲,抠着抠着用手指头一弹,把一滴水弹到了小姑子的脸上,小道姑脸一红,抿嘴一笑走了。

这小道姑是个聪明女子,她回到自己住房,越想越觉得唐王对她有意。三更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悄悄走到李世民住的客厅里,往李世民床前“扑通”一跪:“万岁在上,小女子俺讨封来了。”李世民问她为啥讨封,小道姑把他弹水的事和回房后心里想的叙述一遍。李世民装模作样地说:“寡人实在无意,你是出家人,不该有这种想法。”

小道姑又羞又恨,转身就走,她回到自己住房里,越想越难过,就用三尺白绫悬梁自尽了。

再说李世民在客厅里刚刚闭上眼睛入睡,就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的床边,指着他说:“我是老子,世民哪世民!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小道姑本来无意,明明是你看上了她,一见钟情,弹她一脸水,反说人家不该讨封,你们二人前世有缘,本该今日成亲,不可为了自己的身份看不起地位低贱的人。”李世民醒来一想,才知道是做了一场梦。他对刚才的说法感到很后悔,正要派人去叫小道姑,听人说小道姑已经上吊死了。

李世民想起是自己把小道臊死的,心如刀绞,后悔万分。为了赎回自己的过错,就把小道姑死后封宫,用大石匣把小道姑金鼎玉葬,石匣上的盖上刻了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现在这个石匣还在太清宫大殿旁边放着呢。

中国民间故事 篇6

从前有个顶聪明的人,名叫张古老。他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和老三,都已经娶了媳妇,只有老四还 是条光棍。兄弟们没有分家。由张古老带着在一起过日子。

说也奇怪,这三兄弟都生得呆头呆脑,一点也不像他的老子;娶进来的这三个媳妇,也是半斤配八两,心里都不大灵活。一家子人没有一个讨得张古老的喜欢。

日子久了,张古老心里发愁。他想:我这块老骨头,总不能老赖在这世上,说不定哪一天,我两腿一伸,看他们这么混混沌沌,怎么过日子呵!于是,他便想替四儿子找个乖巧一点的媳妇。现今,能给自己添个好帮手;将来,也好做个自己的替脚人,掌管这份家业。

想想容易,办起来却难了。张古老打听来,打听去,总没有一个合适的。到底老汉是个聪明人,他想了一个巧妙的法子。

这天,他把三个媳妇叫到跟前,说:

“你们好久都没有回娘家了,心里一定很挂念吧!今天,我就打发你们回娘家去。”

三个媳妇一听说回娘家,欢喜得不得了,只问公公让她们住多久。

张古老说:“大媳妇住三五天,二媳妇住七八天,三媳妇住十五天。三个人要一同回去一同回来。”

三个媳妇想也没想,便连忙答应了。

张古老又说:“往日你们回去,,总要带点东西孝敬我,但是,每一次带回的东西都不如我的意。这次你们回去,也少不了要带点东西的,不如我先说出我要的东西来。”

“你老人家只管开口,我们一定带回来就是。”三个媳妇一齐说道。

张古老说:“大媳妇替我带一只红心萝卜回来;二媳妇替我带一只纸包火回来;三媳妇替我带一只没有脚的团鱼回来。”

三个媳妇一听,都满口答应了。三个人便一齐动身回娘家了。

三个人走呀走的,不一会,便走到了一条三岔路口。大媳妇要往中间那条路去;二媳妇要往右边那条路去;三媳妇要往左边那条路去。三个人正要分手时,才记起公公的话来。

大媳妇说:“公公嘱咐,让我们一个住三五天,一个住七八天,一个住十五天,还 要同去同回。哎,三个人的日子又不一样,同去还 容易,同回多难啊!”

二媳妇说。“是呀!同回才难啊!”

三媳妇也说:“是呀!同回才难啊!”

“还 有礼物呢?一个是红心萝卜,一个是纸包火,一个是没脚团鱼。哎,才一听好像是顶普通的东西,如今一想,都是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啊!”大媳妇着急地说。

“是啊!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啊!”二媳妇也着急地说。

“是啊!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啊!”三媳妇也着急地说。

“不能同去同回,又没有这些礼物,公公是不会让我们进屋的,这怎么办呢?”大媳妇更是着急了。

“这怎么办呢?”二媳妇也更着急了。

“这怎么办呢?”三媳妇也更着急了。

三个人想来想去,真不知怎么才好。大家都急得不得了,又不敢回去,便坐在路边上哭起来了。

三个人哭呀哭呀,从日出哭到日落,越哭越伤心,越哭越热闹。哭得惊动了住在近边的王屠户。

王屠户带着女儿巧姑,在路边搭了个草棚,摆了张案板,天天卖肉过日子。这天听到了哭声,便向女儿说道:

“巧姑,去看看是哪个在哭?出了什么事情?”

巧姑走了出来,见是三位大嫂在那里哭成一堆。问道:

“三位大嫂,你们有什么心事,为何哭得这样伤心?”

三个人一听有人来问,连忙抹掉眼泪,一看,只见是位大姐站在面前。她们止住了哭声,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巧姑一听,想也没想,便笑着说:“这很容易,只怪你们没有想清楚。大嫂,你三五天回来,三五一十五,是十五天回来;二嫂你七八天回来,七八一十五,也是十五天回来;三嫂也是十五天回来,你们不是能同去同回吗?”

巧姑接着又说:“三件礼物:红心萝卜是鸡蛋,纸包火是灯笼,没脚团鱼是豆腐,这些东西家家都有,是顶普通的东西呢。”

三个人一想,果然不错,便谢了谢大姐,高高兴兴地分了手,各自回娘家去了。

三个人在娘家,都足足住了半个月。这天,她们一同回来了。见着公公,把礼物也拿了出来。

张古老一看,吃了一惊。原来她们带回来的礼物,一点也没有错。他心里知道,这不是她们自己想出来的,便问她们。三个人也不敢隐瞒,就把实情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了。

张古老一听,决定要去会会这位姑娘。

这一天,张古老一直走到卖肉的草棚子里,连忙叫老板称肉。

王屠户不在家,巧姑走出来,问道:

“客人,你要称什么肉?”

张古老说:“我要皮贴皮,皮打皮,瘦肉没有骨头,肥肉没有皮。”

巧姑听了,一声不响,便走到案板那边去了,一会,就拿来了四个荷叶包包,齐齐整整地放在张古老面前。

张古老一看,一样是猪耳朵,皮贴皮;一样是猪尾巴,皮打皮;一样是猪肝,瘦肉没有骨头;一样是猪肚子,肥肉没有皮,一点也没有错。他心里一喜,便想道:这才是我的媳妇啊!

张古老回到家里,马上请了一个媒人去向王屠户说亲。王屠户知道张古老的底细,和巧姑一商量,便答应了。不久,张古老选了个日子,把巧姑接了过来,和四儿子成了亲。

张古老得了这样一个聪明的媳妇,满心欢喜,平日里,特别把她看得重,还 有心要她当家。

巧姑见公公对自己这样好,也顶尊敬他。

日子久了,大媳妇、二媳妇和三媳妇便有些不自在了。背地里叽哩咕噜地说:“公公有私心,只心疼四儿媳妇,嫌弃我们。”

张古老看出了她们的心思,他想:“要大家心服,非得想个法才行。”

这天,他把四个媳妇都叫拢来了,对她们说道:“我一天天老了,很难管上这份家。我想把这份家交给你们来管,但是家里人口多,事情杂,要有个顶聪明能干的人才管得下。我不知道你们里边哪个最聪明,最能干?”

四个媳妇一齐说:“公公,你就试试吧!”

张古老说:“好,我就试一下吧!试出来哪个最能干,最聪明,家就让她当。这是你们自己说的,以后不准埋怨啊!”

大家同意了。

张古老说:“会居家的人,就知道节省,无的做出有的来。我就在这点上出题目,要用两种料子,炒出十种料子的菜来;用两种料子,蒸出七种料子的饭来。哪个做得出,就是顶聪明能干的人,家就归她当。”说罢,张古老就转头问大媳妇:

“你做得出吗?”

大媳妇一想:两种料子就只能当两种料子用,哪能当十种料子用呢?便说:

“你别闹着玩了,这哪里做得出来?”

张古老又问二媳妇:“你做得出来吗?”

二媳妇一想:平日蒸饭,都只用大米,顶多再加一二种料子,哪来的七八种料子,便说:

“公公,你别逗弄我们了,这哪里做得出来?”

“你做得出来吗?”张古老又回头问三媳妇。

三媳妇心想:两位嫂子都做不出来,我更不用说了,便没有做声。张古老知道三媳妇也做不出来的,便说:

“想你也是做不出来。”最后,才问巧姑:“你呢?”

巧姑想了想,说:“我试试看。”

巧姑走到厨房里,用韭菜炒鸡蛋,炒了一大碗,用绿豆和在大米里,蒸了一大盆,端到张古老面前。

张古老一看,说道:

“我要的是十种料子的菜,怎么只有两种?我要的是七种料子的饭,怎么也只有两种?”

巧姑说:“韭菜加鸡蛋,九样加一样不是十样?绿豆和大米,六样加一样,不是七样?”

张古老一听,高兴极了,连声说对,当场就把钥匙拿了出来,交给巧姑了。

巧姑当家以后,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得妥妥贴贴,吃的穿的,都是自己做出来的,一家人过得舒舒服服。

有一天,张古老闲着没事做,便坐在大门边晒太阳。突然,他想起自己过去的日子,年年欠债、受气。如今日子过好了,自由自在。真是万事不求人。一时高兴,顺手在地上捡了块黄泥坨坨,在大门上划了几个大字:“万事不求人。”

不料,当天知府坐着轿子,从这门前经过。他一眼便看见门上这几个大字,大大吃了一惊,心想:这人好大的胆,敢说出如此大话来,这不是存心把我也没有放在眼里。好吧!我叫你来求求我。便厉声叫道:“赶快放下轿,给我把这个讲大话的人抓来。”

衙役们马上凶恶地把张古老从屋里拖了出来。

知府一见,瞪着两眼说道:

“我道是什么三头六臂,原来是个老不死的老头。你夸得出这种大话,想必有大本事。好吧!限你三日之内,替我寻出三件东西来。寻得到,没有话说,寻不到,就办你个欺官之罪。”

张古老说:“老爷,是三件什么东西?”

知府说:“要一条大牯牛生的犊子;要灌得满大海的清油;要一块遮天的黑布。少一件,便叫你尝尝本府的厉害。”说罢,便坐着轿子走了。

张古老接了这份差使,掏空了心思,也想不出个办法来对付,整日里愁愁闷闷,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巧姑见了,便问:“公公,你老人家有什么心事,尽管跟我们说说吧!”

张古老说:“只怪我不该夸大话,和你说了也没有用。”

巧姑说:“你老人家说吧,说不定也能想出个办法来的。”

张古老只得把心事对巧姑说了。

巧姑一听,说道:

“你老人家说的对嘛,庄稼人吃自己的,穿自己的,本来是万事不求人。你老人家放心吧,这差使就让我来对付。”

过了三天,知府果然来了。一进门,便叫道:“张古老在哪里?”

巧姑不慌不忙地走上前说:“禀大人,我公公没在家。”

知府瞪着眼说:“他敢逃跑,他还 有官差在身啦?”

巧姑说:“他没逃,是生孩子去了。”

知府奇怪起来了,说:“世上只有女人生孩子,哪里男人也生孩子?”

巧姑说:“你既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为什么又要大牯牛生犊子呢?”

知府一听,没话可说。停了好久,只得说道:“这一件不要他办了,还 有两件?”

巧始说:“请问第二件?”

“灌海的清油。”

“这好办,请大人把海水车干,马上就灌。”

“海有这么大,怎么车得干?”

“不车干,海里白茫茫的一片水,油又往哪里灌?”

知府一下把脸也羞红了,便叫起来:

“这一件也不要了,还 有一件!”

巧姑说:“请问第三件?”

知府说:“遮天的黑布!”

巧姑说:“请问大人,天有好宽呢?”

知府说:“哪个晓得它有好宽,谁也没有量过。”

“不晓得天有好宽,叫我们如何去扯布呢?”

这一说,知府再也没有话回了。红着一副脸,慌忙地钻进轿子里,跑了。

本来,张古老就有名,这一来,远远近近的人,更没有一人不知道了。大家都说:“这一家子,有个顶聪明的公公,还 有个顶乖巧的媳妇。”

新媳妇当家

黑獐沟有个穷木匠,平日专门给人箍桶,乡亲都喊他张箍桶。他有一个女儿,名叫九斤,生得美貌端正,聪明能干,早就是高山上打锣——名声在外。

一天,张箍桶做活外出,家里来了一个老汉,请张箍桶做活。临走,九斤姑娘道:“老爷子,您老贵姓?”我姓一斗米,二斗米,三斗五升四斗半。”九斤姑娘想了想说道:“啊,你老是石二爷吧?”老汉微笑着点了点头。九斤姑娘又问道:“您老住在哪里?”老汉说:“我家住在东村,门前有记号:东边叮孪欤西边冷清清,看门的两个人,胡须长在颈脖里,扫帚长在脑顶门。”九斤姑娘笑道:“石二爷,看来您老家屋东边有个铁匠铺,西边有个祠堂,门前还 长了两棵树吧?”石二爷笑着点点头走了。

听说石二爷有请,张箍桶背了家业来到石二爷家。一见面石二爷就说:“我要箍的桶很多,箍一个早早桶,中午桶,小小桶;还 要箍一个有盖无底桶,有底无盖桶,两个耳朵高空耸,中间通通;再箍一个中间横架一根梁,尾巴翘起在天空,翻转过来扑通通。”张箍桶一听,心想他箍的这些桶,我哪知是些什么东西,还 是回家问问九斤姑娘吧?便和石二爷扯白说道:“谁晓得你箍这多桶?有些工具没带全。我还 得回家拿来呢!”

张箍桶回到家里,把石二爷的话跟九斤姑娘一说,九斤姑娘脱口说道:“这容易做,早早桶是早晨用的家业,那是洗脸盆;中午桶是晌午用的家业,那是饭桶;小小桶是尿桶;有底无盖桶是脚盆;有盖无底桶是锅盖;两个耳朵高空耸,中间直通通,那是饭甑子;翻转过来扑通通是打水用的吊桶。”张箍桶领教后来石二爷家,一进门,装作早就心中有数的样子喊道:“石二爷,你要做的洗脸盆、饭桶、尿桶、脚盆、吊桶,我把家业拿来了可以做。”石二爷却说道:“这些东西我都不做了,现在我要做一个聚众金丝桶。”张箍桶问道:“聚众金丝桶是个啥样的?”石二爷答道:“上无盖,下无底四面城墙不通风,上盖楼室到银街,十字路口在当中,千军万马内面蹲,中间住个赵子龙。”张箍桶一听又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好又扯白话说,回家拿长线刨子。回家后九斤说:“哪是什么聚众金丝桶?分明是养蜂用的蜂箱吗?”张箍桶弄清后又到石二爷家,满不在乎的说道:“石二爷,你没有养蜂,做箱搞啥子?”石二爷说,“聚众金丝桶我也不做了。现在对你说实话吧,听说老弟女儿九斤聪明过人,我早想领教领教,今天看来,果然不错。”说后又留住张箍桶在家攀谈。

张箍桶前脚走,石二爷后脚便请了红媒,到张箍桶家给自己三儿子提亲。因为石二爷一家为人正直,心肠善良,很有名声,所以张家父女也很乐意地答应了。以后,纳了聘礼,择了吉日,大红花轿,细吹细打娶回九斤。

有一天,石二爷把大媳妇、二媳妇、三媳妇都叫到堂屋里说道:“以前这个家靠我这把老骨头架支撑着,眼下我的岁数来了,这个担子也该卸了。我想从你们妯娌中找一个来当这个家,把我的担子接过去。这里有青布一丈二尺,我要做四样东西:一件老衫,一个搭裢,一条汗巾,一个披肩,谁能做,就让谁当这个家。”说完盯着三个媳妇,看谁来揭这个榜。大媳妇说道:“按说一丈二尺布只能做一件长衫,既然老辈子要做四样东西,不够我们就添上,莫说老辈子还 拿出这些布,就说一寸不拿,全部由我们拿出来,也是我们晚辈子应该孝敬的。”石二爷忙说:“不行,添一寸也不行,我就是要看看谁个心巧手艺高。”接着二媳妇冷冰冰地说道:“一丈二尺布做一件长衫也不够,要做四样东西除非是神仙。”两个媳妇都说不能做,石二爷又看三媳妇九斤,九斤不紧不慢地说道:“让我试试吧!”说着接了青布。

第二天,九斤把做好的衣裳拿了出来,公爹一试很得体,很合适,高兴的像吃了欢喜团一样。接着问道:“还 有三样东西呢?”九斤扯着长衫上的荷包说道:“现在哪里还 有用搭裢的?有东西装在荷包里就行了。”石二爷连说:“有理,有理。”又问道:“我要的汗巾呢?”九斤说:“把小襟子扯起来擦汗还 不是能行吗!”“要得!要得!”“我要的披肩呢?”“做活挑担子时,把长衫的后幅往肩上一搭,不就成了披肩吗?”“嗯,也要得!”

从此,九斤姑娘做了石家的当家人。

中国民间故事 篇7

早年,有个赵员外的大娘子,为人刻薄歹毒,天天都在盘算怎样才能多榨一点长工的血汗。长工们累得脸窝进去了,背拱起来了,手茧越来越厚,肚皮越来越薄,背地里都骂那大娘子叫“母蚂蟥”。

这天是腊月二十四,穷哥们去找母蚂蟥结算一年的工钱。母蚂蟥“嘿嘿”几声干笑:“难为你们又帮了我一年呢。嗯,工钱嘛,好说呢,嘿嘿。”

穷哥们说:“你给呀。”

母蚂蟥说:“着个什么急呀?老话说,来得好不如去得好呢。看着就要过年了,说几句笑话,图个吉利再走嘛。”

穷哥们说:“谁有心思说笑话呀?”

母蚂蟥摇了摇头:“这就说差了ぁT谖壹野锕ぃ不光要手脚勤快,还 要嘴巴子利索。你们呀,一个人只准说两个字:头一个字,要撩得我笑,后一个字,要撩得我骂。说得到的就开工钱,说不到的,嘿嘿,就莫怪我少!”

穷哥们急了,这不是刁难人吗!

第一个穷哥抓头挠耳想了半天,想不出来。母蚂蟥干笑着说:“嘿嘿,你一边去吧。”

穷哥们一个一个地想,都是在头一个字上就犯了难,没法子,被母蚂蟥一连赶走了八个。

轮到最后一个长工杜老幺,母蚂蟥望着他得意地说:“杜老幺!就看你的能耐!前后总共两个字哟!你要是说得到呢,嘿嘿,我把工钱开给你,要是说不到呢,哼!”

杜老幺心想:我说得到,才给我一个人的工钱,那八个弟兄还 不是给你母蚂蟥白干了一年吗?不行!就说:“若说得到呢,你得把九人的工钱都给开出来!”

母蚂蚁皱了皱眉头。她恼呀!可又想,你杜老幺口气好大呀,还 不是图嘴巴快活,卖乖讨人喜欢嘛,量你说不到。她干笑说:“好嘛,都给开——ぃ银钱就在桌上放着。”

杜老幺眨了眨眼睛,问:“这话当真?”

母蚂蟥:“我什么时候赖过账呀?”

杜老幺看见几条狗在堂屋里追进赶出,闹个不停,就有主意了。他对母蚂蟥说:“那我就想的呢。”

母蚂蟥:“快点想呀!我可没工夫看木脑壳!”

这时候,一条大黑狗叼块骨头,突然从门边窜了进来,差点把母蚂蟥撞倒了。母蚂蟥吓了一跳,骂着:“讨死呵?畜牲!”

杜老幺却对着大黑狗,喊一声:“爹!”

母蚂蟥听见一声“爹”,先是一愣,跟着就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哈哈!畜牲叫它爹呀?只怕你是急黄浑了哟!哈哈哈哈!”

杜老幺忍住火,又学着狗子的腔调对着母蚂蟥恭恭敬敬叫一声:“妈。”

母蚂蟥又一愣,就醒悟过来,破口大骂:“好大胆的杜老幺!你是编着法子骂我呵?我是母狗?呵?”

趁母蚂蟥乱骂的当口,杜老幺早拿了银子,与八个穷哥们分工钱去啦!

我家没得良心

腊月廿三,帮工的放年假。杜老幺收拾包裹的时候,老板怕他带走了自家的衣物,守在旁边看,一边又皮笑肉不笑地拉话:“杜老幺,你那些不值钱的褂子裤子,没有拉掉吧?”

杜老幺笑了笑:“该不会吧?”

杜老幺走了。老板放心不下,又在屋里东寻西寻,横看竖看。忽然,杜老幺喘着气奔了转来,直喊:“老板呐!老板呐!”

老板从房里钻了出来:“什么呀?”

“掉了一样东西呢!”

“嗯?”

“良心掉了。”

“良心?”

“是不是你藏起来了?”

老板骂说:“屁话!哼,这屋前屋后随你搜,我家没得良心!”

半文钱

枝江县的糊涂大老爷活该倒霉,他找到杜老幺的名下来啦。

那是在清朝时候,杜老幺坐在树下啃洋芋鄂西山里人出门,常带煮熟的洋芋(土豆)做干粮。,糊涂老爷来了:“杜老幺!看你穷得襟挂襟,纽挂纽“襟挂襟,纽挂纽”:鄂西方言,指穿得破烂,筋筋条条。,你的名声还 不小哪!远近四方都说你心窍足得很,本县倒想试试你的功夫,你敢跟本县打官司么?”

杜老幺说:“我吃哒洋芋没事干哪?我哪里敢跟大老爷打官司呢?”

糊涂老爷得意得很:“谅你也不敢!走呀,我们的官司算打定啦!”

杜老幺问:“这是哪儿话呀?”

糊涂老爷说:“本县服硬不服软!你先要是承认打,本县就不打啦;可你答的是不敢哪!本县就要寻不敢打官司的人打官司,跟你说清白,输你把本县的乌纱帽打掉;打不掉呵,你就别想啃洋芋啦,就算捏在本县的手板心里啦!”

杜老幺慢慢站起身来,咕咕哝哝地说:“看来这场官司躲不脱啦?”

糊涂老爷催逼着:“走呀!”

杜老幺却一屁股坐下来了:“唉!”

县官老爷问:“你是怎么啦?”

杜老幺说:“没得盘缠钱呢!打官司得到荆州府,我半文钱都没得,怎么敢上路呢?”

糊涂老爷得意的嘿嘿直笑:“半文钱?你有半文钱就敢上路呵?”

杜老幺答:“那当然!有了钱就少为难。”

糊涂老爷一拍胸:“本县给你半文钱!”一调头吩咐手下:“来人哪!跟他斩个半文钱来!”

快得很,钉锤凿子“谩钡囊幌拢一文铜钱斩成了两半儿。糊涂老爷跟杜老幺甩了半边:“拿去!”

杜老幺接过半文钱就走。两个人一走走到荆州府,杜老幺果然告了枝江大老爷一状。你猜是怎么告的?四句话——

身为百姓父母官,

目无王法好大胆,,

乾隆通宝劈两半,

不斩也得先撤官!

那个糊涂老爷的乌纱帽当时就被摘啦!

中国民间故事 篇8

绍兴一带,向有“斗米斤鸡”之说。这话还 被徐文长巧妙地用过哩。

原先,绍兴五云门头有个叫张二的,生性孝顺。有一次,他老母病了,请郎中开了方子,向邻居借来二十文钱,上街去撮药。他心里乱,走路急,一个不小心,,竟踩死了河埠边仁记米店的一只小鸡。店老板气势汹汹地赶出门来,一把扭住张二,要他赔钱。张二知道这老板是地方上的恶棍,横理十八条,拗他不过,只好自认晦气,含着眼泪,抖抖地掏出了那撮药的二十文钱赔他。不料,那老板见张二老实可欺,竟得寸进尺,死死扭住张二不放,并振振有词地说:“我这小鸡不死,养上几个月,至少可以养到五斤重。每斤照五十文钱算,也值二百五十文。现在,你只赔了二十文钱,难道能买一只五斤重的鸡吗?今天,你非得赔我二百五十文钱不可!”

这时,赶路的人纷纷围住他们看热闹。他们见仁记老板如此蛮不讲理,都很气愤。张二又忠厚又老实,心里记挂着老母的病,只想早些回去,甚至跪了下去求情,但还 是无法脱身。这时,人群里走出了一位中等身材的文士,他就是徐文长。徐文长先朝张二眨了眨眼,然后高声说:“仁记老板讲得不错,踏死小鸡,张二哥理应照数赔钱。看来,你的钱是不够赔的,我先借你二百三十文吧!”

说罢,徐文长便从衣袋里摸出两吊多钱,一五一十地点给了仁记老板。

看热闹的人都很惊奇,张二低着头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有这贪心的仁记老板,见目的已达,便得意洋洋地拿了钱,转身准备回店去了。

当仁记老板刚刚踏进店门时,徐文长突然上前,一把拉住了他,沉下脸来说:“老板且慢走,世上哪有这种便宜事!张二哥踩死了你的鸡,已经照五斤重的大鸡赔了你的钱;可是,你该知道,小鸡养成大鸡是要粮食喂下去的呢!常言道‘斗米斤鸡’,这话不假吧!那么,五斤鸡就该喂五斗米了。而现在你不花一把米,却要人家赔五斤重的大鸡,这说得过去吗?事情要做得公正,人家才心服口服。我看,你应该把没有喂下去的五斗米,如数交还 给张二哥才对。不然的话,乡亲们都在这里,可以评一评。”

徐文长说完,把手一扬,看热闹的人都涌到了店门口。他们七嘴八舌地嚷着:“对,对!这先生讲得对,应该交还 给张二哥五斗米!”

有的还 在店门口捏捏拳头高喊:“米店王,快把米量出来如果不量出来,我们要搡米店搡米店:绍兴土话。即聚众捣毁米店,抢走大米。了。”

仁记老板一看,河边站满了一大群人。万一谁一抬手,这伙穷鬼准会涌进米店来的。他看看情势严重,众怒难犯,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连忙赔着笑脸说:“好说好说,众位息怒,兄弟赔米就是了。”随即吩咐店倌,从米堆里给徐文长量出五斗米来。看热闹的人,这才拥着徐文长走散了。

徐文长拿了米,走了一段路,在一座桥边停了下来,把五斗米交给了张二,边说:“张二哥,这五斗米拿回去给你娘看病吧!”

“那你付出的二百三十文钱呢?”

“那二百三十文钱就算是我送你的,不必介意吧!”

张二叩着头,含着眼泪,抖抖地接过这五斗米,再三道谢不止。一直目送着徐文长回到城里去。

“青天高一尺”

山阴县知县高某,因善于巴结上司,被调升为宁波府知府。消息传来,小小山阴县可忙得不得了啦!全县大小豪绅都来送行。有的送挂轴,有的送彩旗,有的送珠宝,有的送金银,真所谓百般礼物,应有尽有。这时,山阴秀才徐文长闻讯后,也破例送来了横额,只见上面写的是“青天高一尺”五个大字。那高知县高兴极了,心想:徐文长乃吾浙著名的书法大家,平时欲求片纸而不可得,想不到今日却送来这五个大字,真使我此行锦上添花。

告别那天,高知县便把徐文长写的五个大字高高挂在宴会的堂前,洋洋得意地介绍说:“此乃山阴名士徐文长先生亲手所赠,真是铁画银钩,笔力雄健,不可多得。只是他赞誉下官要比青天还 高一尺,实系过誉之词,下官受之有愧。”说毕,就呵呵大笑起来。

事后,有些正直的人,特找徐文长质问:“徐先生,你也会给高某去捧场,实在想不到!谁不知道此人在山阴县任内,吸过多少民脂民膏,刮过多少地皮!这种贪得无厌的赃官,除恶犹怕未尽!请问,你送他‘青天高一尺’的横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长听了哈哈大笑道:“是呀,高知县在任内搜刮民脂民膏,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山阴县不知给他刮去了多少地皮。正因为地皮被他刮低了,青天才高一尺哩——这意思你们难道不懂吗?”

“啊,原来如此!”大家听了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称赞徐文长这五个字用得极妙。

高某到宁波府上任后,仍把“青天高一尺”的横额高高悬挂在府衙门的正堂,十分自得。哪知徐文长题字的故事连同他的劣迹,一传十、十传百,从绍兴传到了宁波,后来也传到高某的耳朵里。他只好悄悄地把这横额取下来毁掉了。但众口之议,无法阻挡,高某名声狼藉,在宁波呆不下去,最后只好卷起铺盖“告老还 乡”了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 篇9

大约在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农历四月底的一天,屈原在汨罗江边听一个外乡人说,秦军已经攻下了郢都,郢都城内一片混乱,百姓们正在遭难。

这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屈原脸色惨白,眼泪双流。他没有听完那个人的话,颤颤巍巍往家中走去,还 没进门,身子一闪,差点子摔倒在地上。女慌忙上前一把扶住,大声喊道:“爹,爹!您怎么啦?”屈原被女儿搀扶着靠在床头,流着泪,断断续续地说:“完……了,我的……祖国……完了……”女听了也忍不住嚎啕痛哭起来。父女俩哭做一堆,哭声惊动了附近的百姓。他们连忙跑到屈原家里,听说是楚国已被秦兵灭亡,一个个也跟着眼泪双流。满屋子人哭啊,哭啊,泪水把焦干的地面都淋湿了。

翁老倌自己含着一泡眼泪,走到屈原身边哽哽咽咽地说:“大夫,您的心是尽到了的啊,楚王要是听了您的话,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您别再哭了吧,哭坏了身体,我们做百姓的会更加难过啊!”屈原勉强忍住了痛哭,坐了起来,喝了一口水,想起自己被放逐以来,在荒凉 的沅水、湘江边到处流浪,吃尽了苦,可没有哪时哪刻忘却过国事。一路上,不断地打听战事的消息,总幻想有那么一天,国王终于醒悟过来,召自己回都,剪除奸佞,重振朝纲,使楚国重新兴旺起来。而今这一线希望成了泡影!想到这里禁不住又哭了起来。从这天起,屈原茶不思,饭不想,坐不稳,睡不安,呆呆地从清早坐到天黑,从天黑坐到天明。有时,,他走出小屋子像一个木头人一样,站在汨罗江边。望着那浑浊的江水出神,别人喊他几声也不答应。

端阳节快到了。五月初四这天晚上,鸡叫过两遍了,屈原还 满脸泪痕坐在窗前,翻动着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竹简。女从梦中醒来,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晚没有合眼了,还 是上床睡一会儿吧。”屈原没有起身,摇了摇头,长叹一声说:“儿啊!我现在在想着一个人。”女目不转睛地望着父亲问道:“什么人呀?”屈原站起来,在房中踱了几步,然后十分沉重地对女儿说:“一个叫彭咸的人,他是殷代的一位忠臣,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女打破沙锅问到底:“他怎么了不起呀?”屈原半天没有作声,女又追问了一句,他才慢慢地说:“他直言进谏,可是国王不听他的忠言,最后……”说到这里,屈原把后半截话咽下肚去了。女还 想挖树盘根,屈原却说:“不早了,你快睡吧!”

屈原熬了一个通宵,看到天已渐渐亮了,太阳快要出山了,起身吹灭房里的灯火,走到女床前轻轻喊道:“儿呀!快起来呀!今天是端午节啊!”女听见爹爹喊她,一个翻身从床上爬了起来。屈原又说:“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放在哪里?快拿来我穿。”女听到爹爹要穿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十分高兴,连忙打开木箱拿了出来,双手捧给爹爹,问道:“您今天穿新袍到哪里去?”屈原接过袍子,两眼深情地望着女儿说:“我想到外面随便走走。”他穿好长袍,又把帽子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好像要出征打仗的样子。

女看到父亲的精神好像好了蛮多,心里高兴。她一边往灶里添柴煮饭,一边轻声地哼起父亲的诗句来:“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她想用他自己的诗句去劝他不要过分悲伤,保重自己的身体。屈原听了,苦笑着点了点头,转身到屋后牵出了那匹清瘦的白马。女赶忙起身给它喂些草料。那老马两只耳朵扇了几下,不肯吃草,只是望着主人,不停地摇动着那白色的尾巴,好像在问:“到哪儿去呀?”

早饭后,女扶着屈原上马,又问父亲说:“爹,你要到哪里去?我陪您去好吗?”屈原抚摸着女儿的头说:“我到外面走走,你好好在家。”女只好哀求似地说:“那您要稳当点,早点回来呀。”屈原点了点头,一颗颗泪珠从眼眶里滚了出来,落在马背上。女顿时心里一惊,打算劝住父亲不要出门,但屈原一扬马鞭,已到了濯缨桥头。女只好爬上玉笥山,站在一个高高的土墩上目送着父亲,直到看不见父亲的身影……

再说屈原骑着那匹老马,沿着汨罗江堤慢慢往西南方走去。一路上,熟识的百姓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瘦弱的身子,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他们不断地和他打招呼,问话。

一个渔人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这两天身体好了些吗?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个大嫂正在扯野菜,见了屈原,硬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帮助屈原挖桃花洞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河边打鱼回来,见屈原骑着马来了,连忙迎了上来:“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动,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抽了一鞭,那马四蹄腾空而起,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

不知什么时候,那老马又渐渐地放慢了脚步。屈原回想起一路上百姓们的问话,眼看着静静往西方流去的江水,想着自己无力救国救民,又流起泪来。马蹄踏在干枯的路面上,发出单调的声响:壳、壳、壳、壳……

屈原骑着马又朝前走了一阵,太阳钻进了厚厚的云堆,天色霎时阴沉沉的了。江面上起风了,他身上的袍带和灰白色的胡须,迎风飘动。江水不停地拍打着江岸,一串串的浪花在江面上翻飞,追逐。渔民们急忙收网,把颠颠簸簸的渔划子划向岸边。这时屈原骑着马,已走了三十里,最后在汨罗江下游罗渊附近的一座小山边下了马。

他走到最高的一个土堆上,对着江水呆呆地站着。只见天色愈来愈暗,风势越来越猛。他像一尊石像一样站在黑沉沉的天底下,眼前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心头像烈火在焚烧。举目远望,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眼前翻飞的泥沙在空中乱飞。真是天也昏,地也暗,这世界太浑浊了。他越想越愤激,左手按着剑柄,右手撩起长袍,转身走下土堆,吃力地一步一步向江边走了下去……

说也奇怪,屈原走一步,那老马也跟着走一步;屈原停住脚步,那老马也站着不动。它眼睁睁地望着屈原,竖起两只耳朵,好像在问主人:“你怎么往水里走啊?”屈原摸了摸它的头,它立即把头沉重地垂下。就在这一瞬间,屈原毅然拉过缰绳,把马拴住,抱起一块石头,一纵身,向波涛滚滚的江中跳去……

一声巨响,天崩地裂!

顿时,江上浊浪翻滚,悲风四起。百姓们闻声赶来,只见屈大夫常骑的那匹白马,耷拉着脑袋,纹丝不动地站在江边。百姓们奔跑着,哭喊着:“屈大夫投江了啊!屈大夫投江了啊!”原来划进江边港湾的渔划子,射箭一样的飞了出来,立即打捞抢救。一条船一、二个人划太慢了,百姓们纷纷跳上小船,拿起扁担、木板一起划水。“划ぃ快呀!”“划ぃ快呀!”数十条小船像穿梭似地在江面上来往。横十里,顺十里的百姓都向这边跑来。汨罗江岸人山人海。渔民们一直到断黑还 在打捞,围观的群众一直到伸手不见五指,才哭哭啼啼地散去。

相传,从这年端阳节以后,每逢端阳,汨罗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再现当时抢救屈原的情景。从农历四月中旬起,龙舟下水练习,“咚咚锵,咚咚锵”的龙舟锣鼓,“划ぁ—加油!”“划ぁ—加油!”的龙舟号子,就在汨罗江上此起彼伏。到了端阳节这天,数十条青、红、黄、白等不同颜色的龙舟汇集在江面上,一字儿排着。每条船上三十多个水手,只等那炮声一响,就一齐划水。龙舟像射箭一样向目的地飞去。围观的群众一次多达十万人。这一风俗习惯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这一带还 流传着这样的龙舟号子:

咚咚锵!划龙船。

龙船长又长,不怕风和浪;

龙船跑得快,赶走水妖怪;

龙船跑得欢,快快救屈原……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 篇10

断云岭山脚下有个年轻的小伙子,人们都叫他丁郎。

丁郎是个孤儿,从小就死了爹娘,全靠自己上山打柴过日子。丁郎可勤快啦,一年三百六十天,风也好,雪也好,他总是在山上。

断云岭上面有个断云岩,岩这边是前山,岩那边是后山,所有打柴的人,都只走到断云岩就不敢再走过去了。老年人常说:岩那边山荒,虎豹多,走过去的人,没有一个是活着回来的。可是,丁郎却不怕,心想:“那边的柴一定比这边更多更好打!”一天,他便独个儿翻过断云岩,跑到后山树林里去了。

果然,那边林子里的柴可真多呀!只消一会儿工夫,便把背篓装得满满的。

从此,丁郎每天都到那边树林里去打柴。

一天,丁郎打柴累啦,便坐在一块大石板上休息。坐着坐着,他觉得上眼皮老是要盖下来,便索性躺在石板上睡着了。

猛然,树林里刮起一阵狂风,把蕨草和树叶吹得呼呼直吼。丁郎一下惊醒过来,见许多野兽正在惊慌万状地四处奔跑,他感到有些不妙,赶忙爬到石板旁边那株大树上,再一看,就见在林子那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只黄斑猛虎,正在追赶一只母鹿和两只小鹿。小鹿跑不快,眼看快被老虎追上啦!母鹿跑在前面,不住地回过头去哀呼着。丁郎心里真是又急又难过,恨不得一下扑过去截住老虎的去路,好救出母鹿和小鹿。

一转眼,母鹿和小鹿都跑到大树下来了。再差一丝儿,老虎的嘴就要咬着两只小鹿的后腿啦!丁郎一急,便忽地从树上跳下来,正好落在老虎的前面。老虎吃了一惊,刚一打怔,丁郎趁机顺手抓过背篓,一下就给老虎笼在头上。

老虎愤怒地吼叫着,撕咬着!等它撕碎了背篓扑过来时,丁郎早把母鹿和小鹿抱上树,自己也爬上大树去了。

老虎狂怒地在下面吼跳着!那吼声把整个树林都震得山响,连雀鸟都躲得没影子了。

天渐渐黑下来了,老虎却守在树下不肯离开。丁郎便在树上找了一处桠枝粗密的地方,安置了母鹿,并把两只小鹿抱在怀里,在树上过夜 。

第二天天亮,丁郎睁眼一看,老虎还 是坐在下面瞪着他。

这样一连过了三天三夜 ,丁郎口又渴,肚又饿,他有气无力地躺在树桠上,只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便昏迷过去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迷迷糊糊的,似乎觉得有种又甜又香的乳汁,一滴一滴的落进他的嘴里。他慢慢地睁开眼睛一看,见那母鹿正横伏在自己的头上,那乳汁原来正是从母鹿的奶子里流出来的。

这下,丁郎口不再渴啦,肚子也不再饿啦!他想: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呀!一定要设法把老虎骗走才好。

一会,老虎跑到树林外面的池子边喝水去了。它一面喝,一面不住地回过头来注视着林子里,好像怕丁郎逃跑似的。丁郎一想,心里就有了主意。他赶忙把母鹿和小鹿抱上更高的一层树桠,拉下很多树叶来遮着;又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抛在树下很远的地方。一会,老虎喝完水回来,抬头不见了鹿和丁郎,激怒得又是一阵吼跳,把丁郎抛下的衣服撕得粉碎,才悻悻地走开了。

丁郎把母鹿和小鹿抱下大树,抚着两只小鹿的头顶说:“小鹿子呀,以后千万要小心,别再给老虎碰上啦!”两只小鹿像真懂得他的话似的,点了点头,一跳一跳地在他身边绕了两个圈,然后才跟着母鹿,一溜烟向林子那边去了。

以后,丁郎仍然每天到那林子里去打柴,累了。就躺在那块大石板上休息。每当他一走到那大树下面的时候,心里总是挂念着那两只小鹿。一月、两月过去了,可是他却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两只小鹿。

一年后,有一天,丁郎打柴累了,到那石板上面去休息的时候,见有两个麦饼,端端正正的放在石板上面。丁郎想:这林子里除了自已外,就没有别的人来过,这麦饼是谁放的呀?他想看个究竟,便坐在石板上等着。等呀等的,太阳都快落山啦,还 是没有人来。丁郎肚子饿得慌,便把麦饼吃了。等他再到林子那边去时,说也奇怪,一捆又干又大的柴,已打好捆在那儿,只等丁郎去背了。

第二天,石板上还 是照样放着两个麦饼。他又照样地坐着等那放麦饼的人来,一直等到太阳快落山时,他的肚子饿得难受,又把麦饼吃掉了。林子那边也是照样给他打好了一捆又干又大的柴。

这样一连过了三天。第四天,丁郎上山特别早,一到树林后,他便爬到石板旁边那株大树上,选一处枝叶茂密的地方躲着,一心想看看这个放麦饼的人究竟是谁。

阳光从树叶稀疏的空隙直射下来,太阳正当顶了。这时,他忽然看见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穿得一身绿色的、绣满梅花的衣服,手里提着个竹篮,匆匆地向大树这边走了过来。姑娘走到石板面前,轻轻吹去石板上的灰沙,从竹篮里取出两个麦饼,小心地放在上面。然后,她又踮起脚,向他经常打柴的那片林子凝望了许久。当姑娘正打算转身走回去时,丁郎心想:“吃了别人的东西,得谢人一声才对呀!”便忽地从树上跳下来,正好站在姑娘面前。

姑娘先是一惊,当她看清楚了原来是丁郎时,脸“刷”地一下便红啦,忙把头埋得低低的。

丁郎见姑娘红了脸,自己也不好意思起来,想说的话也忘啦,把头埋得比姑娘还 低。

两人呆呆地站了好久,最后还 是姑娘先开口,她指了指石板上的麦饼对丁郎说:“吃吧,还 热着哩!”

半天,丁郎才结结巴巴地说:“姑娘,你这麦饼是给我送的吗?”

姑娘点了点头。

丁郎又说:“你为什么要给我送麦饼呢?我不认识你呀!”

姑娘笑了笑说:“你不认识我,我可认识你呀!给你送麦饼还 不是因为你人勤快,心肠好!”

丁郎听到姑娘称赞他,更不好意思了。这时,姑娘又说:“我姓鹿,别人都叫我鹿姑……”姑娘停了停,像要说什么,可又没有说出来,只埋头抚弄竹篮。过了好久,她才又不好意思地说:“你到我家去住吧!就在林子那边,我妈和我弟弟都时时挂念着你呢!”

丁郎舍不得离开他山脚下那间破茅屋,舍不得离开他那善良的邻居,他不愿住到姑娘家里去,他要姑娘同他一起回到他家去。姑娘点了点头,答应了。

丁郎和姑娘一道向他经常打柴的那片林子走去。远远的,丁郎便看见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那儿迅速地打着柴。丁郎心里正在纳闷,那小伙子却已经看见他们,便丢下斧头,笑嘻嘻地向他们走来。姑娘忙向丁郎说:“看,那就是我的弟弟,往天帮你打柴的,就是他呀!”

那小伙子红着脸,亲亲热热地招呼着丁郎。丁郎也红着脸,亲亲热热地招呼着他,并谢了他平日的帮助。

姑娘把她要和丁郎一起下山去住的事,和弟弟讲了。弟弟愁着脸说:“山下坏人多,你还 是别去吧!”

姑娘说:“山上不是也有许多猛虎吗?不要紧,我们会过得很好的。”

弟弟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愁着脸,含着泪,一直把他们送到断云岩。

丁郎和姑娘生活在一起了。

每天天刚亮,姑娘就做好麦饼,带着它和丁郎一道到山上林子里去。丁郎打柴,姑娘挖药,累了,就一同坐在那块石板上休息,吃着又香又甜的麦饼,日子过得幸福极了。

丁郎娶了个美貌妻子的事。传到了黄三老爷的耳朵里。一天,他趁丁郎上镇卖柴去的时候,便偷偷跑到姑娘家里来了。姑娘正坐在门口择药,黄三老爷嬉皮笑脸地对姑娘说:“你嫁给那样一个穷小子,成天吃麦饼,成年穿粗布衣,多倒霉呀!”

姑娘连看也不看他,只冷冷地答道:“吃自己打柴换来的麦饼,比吃肉还 香;穿自己挖药换来的布衣,比穿绸还 强!”

黄三老爷又说:“我家的金银比你家堆的柴还 多,嫁给我,一辈子不少你吃喝。”

姑娘说:“丁郎虽然穷,心却是红的;你虽然富,心却是黑的!”说完,她又“叭”地向地下吐了一泡口水,回身进屋把门关上了。

黄三老爷讨了个没趣,心里又羞又恼,指着屋里愤愤地骂了几声,就走了。

过了两天,黄三老爷趁姑娘上镇去卖药的时候,又跑到丁郎家来了。丁郎这时正在门口劈柴,黄三老爷便横眉瞪眼地对丁郎说:“我给你一匹山,十亩地,把你的媳妇卖给我吧!”

丁郎瞪了他一眼,气呼呼地说:“卖媳妇是你们有钱人才干的事,我们穷人可没有这规矩!”说完话,使力把刀砍在门坎上,头也不回地进屋去了。

黄三老爷又恼又恨,远远地指着丁郎骂道:“好小子,等着瞧吧!我看你是不想活啦!”

黄三老爷回家后,便和他的一个心腹管家商量好一条毒计,一心要把姑娘夺过来。

第二天天刚亮,丁郎和姑娘一道唱着歌,又到山上林子里去了。

丁郎打柴打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从大树后面闪出两个人来,一下就紧紧地将他抱住了。丁郎回头一看,见抱着他的正是黄三老爷和他的管家。他们死死地抱着丁郎,向林子外面的悬崖边上拖去。丁郎拼命地挣扎,一面大声喊着姑娘。眼看他已被拖到悬崖边上的时候,突然从林子里飞跑出一只褐色的小鹿,直奔黄三老爷面前,侧着头,扬着角,猛地向黄三老爷肚子上碰去。只听“呵哟”一声,黄三老爷便倒下去了。接着又是“嚓”的一声,小鹿的两只角戳进黄三老爷的肚子里,黄三老爷在地上两脚一伸就死啦!小鹿轻轻地叫了一声,摇了摇头,也晕过去了。

管家退了一步,忙从身边抽出短刀,又向丁郎扑来。丁郎已退到崖边了,这时,林子里又飞跑出一只绛色的梅花小鹿,直奔管家,用力向管家撞去,只听“呵哟”一声,管家和小鹿都一起掉到崖下去了。

丁郎忙抱起地上那只断了角的小鹿,绕道跑下崖去一看,管家跌在一块石头上,已经死啦!小鹿躺在管家身旁,两只前脚已经跌断,也晕过去了!

丁郎认得这就是他从前曾经救过的那两只小鹿,他抱着它们,又是心疼,又是难过,眼泪不住往下滴,一滴一滴的正滴在它们的伤口上,心里真比自己被摔下崖去还 要痛苦得多。

丁郎想起了林子里的姑娘,忙又抱着两只小鹿,绕道上岩,跑回林子里去。他把整个林子都喊遍了,也没有听到姑娘的回声。丁郎想:“她也许是回家去了!”便又抱着两只小鹿回到家里,可是家里也没有姑娘的影子。丁郎想:“她也许是回到她自己的家里去了!”于是,他又抱着小鹿回到山上,穿过林子,把整个后山都找遍了,却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看见。

天黑下来了,丁郎抱着小鹿,坐在林子里的那块石板上,难过得哭了起来。

丁郎哭着哭着,忽然觉得有人在抚摸他的头发,他抬头一看,见一位白发老妈妈站在他背后,正慈祥地望着他。丁郎急忙站起来,问她道:“老妈妈,我的媳妇在这林子里不见了,你可看见过她没有?”

老妈妈叹了口气,非常难过地看了看那只断了脚的小鹿,对他说:“孩子,你不用找她啦!她是找不回来的啦!”

丁郎心里一酸,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老妈妈又叹了口气,对他说:“别伤心了,孩子,好好地照顾这两只小鹿吧!等那只断了脚的小鹿重新长起脚来,那只断了角的小鹿重新长出角来的时候,它们就能将你的媳妇找回来的。”

丁郎忙问:“老妈妈,要怎样才能使它的脚和它的角重新长出来呢?”

老妈妈说:“穿过林子有条河,河那边有个悬崖,悬崖上面有株常青树,树上常年结着再生果,你只要每天去采两枚再生果来喂它们,不到三年,它们的脚和角就会再长出来的。”

从此,丁郎每天上山打柴的时候,都抱着两只小鹿一道,打完柴,把小鹿安置在石板旁边那株大树上,然后一个人去采再生果。

夏天,丁郎爬在火热的崖壁上,就像被烙着一样,手上、胸膛上的皮肉脱了一层又一层,但是,为了治好小鹿,也为了找回姑娘,丁郎咬紧牙忍受了。

冬天,丁郎涉过刺骨的河水,就像被针扎着一样,脚上的冻口裂了一条又一条,但是,为了治好小鹿,也为了找回姑娘,丁郎咬紧牙忍受了。

三年啦,断了角的那只小鹿,,果然又重新长出角来了,断了脚的那只小鹿,果然也重新长出脚来了。

一天,丁郎打完柴,照样把小鹿抱上树桠,然后抚着它们的颈项说:“小鹿呀!你的角也长起来啦!你的脚也长起来啦!可是我的姑娘呢?你到几时才能把她给我找回来呀?”说完,他又难过地含着泪,去采再生果去了。

丁郎采好再生果回到大树下时,一看,两只小鹿都不见了,树桠上却坐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丁郎仔细一看不是别人,原来正是自己日夜 思念着的鹿姑娘和她的弟弟呀!

丁郎赶忙将鹿姑接下树来,两人拉着手,又是喜,又是悲,互相对望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过了几天,丁郎才问:“我的两只小鹿呢?”

鹿姑和她的弟弟互相对望着笑了笑,没有开腔……

丁郎要鹿姑的弟弟一起下山去住,他不愿意,只欢欢喜喜地把丁郎和鹿姑送到断云岩,就回林子里去了。

丁郎和鹿姑仍然天天唱着歌上山打柴、挖药,过着像从前一样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