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应对措施【5篇】》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篇1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闸北团区委
内容摘要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媒介的影响。大众传媒如同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从政府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传媒产业、学校等多角度,提出构建大众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和谐关系的合理性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
大众媒体 青少年 价值观 影响 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媒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给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判断。大众传媒尤其对正处在成长期的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之,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又进一步诱导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为了准确把握闸北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认识以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程度,为共青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共青团闸北区委员会和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于2007年6月在闸北区2000多名青少年中开展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众传媒的概述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
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指传播机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未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群体传递信息的过程。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功能
1、大众传媒的特点
大众传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覆盖面广。大众传媒凭借其传播方式和手段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等优势,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普及机制。二是影响力强。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三是信任度高。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四是机制健全。大众传媒在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形成了整套被社会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2、大众传媒的功能
由于大众传媒的受众多、传播快、辐射远,而且具有自然、亲切的特点,使得大众传媒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知识教育、监督沟通与大众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简言之,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地生发出对人的教化功能。
但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不容忽视。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呈现出舆论环境的复杂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泛娱乐化倾向。随着大众传媒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批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游戏和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畅销书等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导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倾向。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随着大众传媒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低俗化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凶杀、暴力、色情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
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突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强,但是对是非的鉴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因此,其年龄个性特征使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如下特征:
1、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但社会理想相对缺失
调查显示,50%以上的青少年高度认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57.5%的青少年在升国旗、唱国歌时感觉无比自豪、充满责任感;对于为什么要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58%的青少年表示是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但有关信仰问题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6.1%)的青少年是无信仰的,只有23.5%的青少年信仰共产主义。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与社会理想相对缺失实质上是“小我”与“大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如果放任这种态势,将导致少数精英辈出,同时“问题青年”大量涌现的失衡局面。
闸北区青少年信仰状况23.50%56.10%12.40%3.20%0.90%2.20%1.00%0.60%共产主义 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其它信仰 无信仰
2、自我意识充分彰显,但传统价值认同有待提升
现代化社会需要自我意识的张扬,但不能淡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调查显示,在认为决定一个人的价值的前三项选择中,人格是否高尚,社会贡献的大小与个人的家庭幸福的比重分别是51%,44.0%,31.5%。在问及对金钱的看法时,52.2%的青少年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可见,自我意识在青少年中得到充分彰显。对于我国传统价值观认可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尽忠尽孝;尊老爱幼;诚信正义,分别占19.1%、8.2 %、12.6%。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正确处理自我意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未来青年工作的重大问题。
3、公私利益结构趋于合理,但超越意识尚显不足 调查显示,有近七成(65.2%)的青少年认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只有18.5%的青少年认为应该服从集体利益,14.0%的青少年主张以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也有2.3%的青少年认为个人利益第一。这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但是集体利益本位的担当意识尚显不足。如果听任这种态势的发展,我们可能不缺乏精明的白领阶层,但缺少超越“物我”境界的领军人物。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的选择个人利益第一2.30%14%18.50%65.20%以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0.00%20.00%40.00%60.00%80.00%
总体看来,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是价值取向积极务实,但功利色彩较重。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表现为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在关注社会政治的同时,更强调适应社会,充分发展自我,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倾向于奉献社会与强调自我并重。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在高度“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其正效应值得肯定,同时副效应也特别值得关注。
1、“媒体依赖”的青年一代已经形成,但社会对媒体的价值导向明显不足 调查显示,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前三种大众媒体依次是:电视、网络和报纸,分别是59.36%,51.5%和33.3%,而大众传媒方式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三种媒体是:电视、网络和广播(分别占51.9%,17.7%,5.7%)。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众传媒呈现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传播倾向,此次对闸北区青少年的调查问卷显示:当问及《超级女声》、《好男儿》等选秀节目在哪两方面最吸引青少年时,调查结果是节目和选手充满个性、参赛歌手或选手外形靓丽。有些大众传媒生产的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影响了青少年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青少年的成功观具有利益驱动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物质价值的取向。
2、信息识别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倾向有所上升
大众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种信息,但“知识爆炸”能否引发“头脑风暴”?调查显示,青少年关注最多的传媒内容和种类是历史类、新闻类和故事类,分别占10.2%,4.8%和4.3%。这说明,青少年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大众传媒提供的丰富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知识。但与此同时,低俗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颇具市场。调查显示,在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的个人崇拜中,41.4%的青少年是由于所崇拜对象具有漂亮的容貌和优雅的气质,30.9%是因为其突出的成就和社会贡献,16.6%则是出于崇拜者杰出的才能。大众传媒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车美女,这种低俗化倾向客观上引导青少年向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发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钱的多少当作自我价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还有39.1%的青少年经常接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片、书籍、电子游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对自己和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价值的遵从,使个体与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得到良好的统一,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的作用。
3、虚拟交往空间不断拓展,但利用媒体学习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大众传媒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主体角色。这是因为大众传媒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能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近一半(48.2%)的青少年在“博客”或MSN space,QQ-Zone上记录个人学习、工作、思想成长经历;有15.4%是以文会友,结识朋友,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在上网目的方面,虽然61.6%的青少年上网一般是查找学习资料,但55.8%上网是看电影、听音乐,52.7%是聊天、交友,46.2%是玩游戏,27.4%是浏览新闻,21.6%写Blog,16.2%的青少年和同学、老师交流,9.6%是为了精选并链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资源。可见,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深广的文化视域与交往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实现自我发展。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大众传媒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1、弘扬主流文化。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精品工程,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消解商业文化产品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从青少年心理特征出发,推出更多贴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把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统一起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和打动他们;增加黄金时段青少年节目播出时间,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儿童频道来减少成人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
2、制定政策法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均已开始大众传媒的立法工作,加强对大众传媒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法制不够健全,有关规定过于简单、粗糙,针对性不强,操作性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制定相关的新闻政策与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3、优化传播环境。传播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严格审查各种传媒的宣传内容,有效控制文化出版物的发行流通,严格管理多种娱乐场所的营业对象,对违反规定的业主严惩不怠。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侵犯公众利益的低俗化倾向要坚决制止,以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
4、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监督管理媒体的制度和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影响的督查考评机制,通过对媒体的内容、方式、结果、影响的考核,切实控制媒体健康、正态的内在因素的准入机制。
(二)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构建
1、拓展工作领域:从传统社群转向大众媒体等新兴领域 在“媒体依赖”时代来临以前,共青团组织工作的领域主要是传统的社群,如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以及青少年活动场所;在“媒体依赖”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社群的重要阵地,但随着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深化,共青团组织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工作领域,要关注大众媒体等新兴领域,并从指导思想、制度安排、资源配臵、组织建制、活动载体、评价体系等方面予以保障。
2、扩大工作平台:从党团体系转向以党团体系为主体的全面社会网络 在“媒体依赖”时代,党团体系依然是我们的主导结构,但是除了党委宣传部门外,大众媒体涉及众多国内外媒体产业、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全球性媒体市场的营销状况、相关立法执法机构等,因此,共青团组织在接受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还必须与大众媒体相关的社会建制保持合作关系,在广泛的社会管理网络框架中,分享有关信息,提供相关意见,参与相关决策。
3、改变工作方式:在传统活动载体中注入大众媒体的影响力
教育实践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载体,但在“媒体依赖”时代,共青团组织如果还按照传统的组织模式、活动方式来开展活动,必将丧失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共青团组织要主动用生动活泼、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去占领精神阵地,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将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和大众传媒的优势相结合,利用好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介,提高教育活动的参与率和影响力。如在特定电视频道中推出自己的娱乐或选秀节目;在网络中建构自己的数据库或交流平台;在有关报刊中增加反映共青团工作的栏目或版面等。以某卫视的“红歌会”为例,其成功的经验就是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选秀”活动同演唱革命歌曲有机地结合起来。
4、推进先进典型: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加大先进典型的推进与宣传,坚持典型示范、模范激励的方法。共青团组织应善于发现、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先进人物及其典型事迹,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组织广大青少年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以此来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在青少年中形成赶、学、比、超先进人物的良好氛围。
(三)媒体产业应该正确把握市场效应与教化功能的关系
1、提升形象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可以通过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将每一个可能被青少年接触的文本都赋予智慧的种子,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广告、画面、文字、声音等各种界面上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诉求。媒体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发展。媒体应追求高格调和高品位,强化“把关人”意识,避免缺乏文化品位的低级甚至下流的信息,要让那些高格调、高品位的信息占据大众传播的主要阵地与核心内容。媒体还应树立精品意识,尽可能保证每一篇稿件、每一栏节目都是精品,用栏目和节目的质量去吸引青少年。
2、提高创作者素养,确保以高质量的传媒产品影响青少年
媒体产品的创作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直至最后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要提高创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传播美的使者,鼓励其创作向上、向美、向真的作品。要加强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社会参与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学校教育应该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育人功能
1、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良性德育工作体系
传媒时代下,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使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日益表现为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通过整合全社会范围内的德育工作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型德育工作体系,以便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利用多种媒介开展种类活动
校园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是青少年喜爱的传播媒体。校园媒体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学生中存在,并在学生中发展。由于校园媒体发挥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亲近感,营造一个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的媒体育人氛围,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3、积极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鉴别水平
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把传媒教育纳入教育范畴,加强传媒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青少年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是应对传媒对德育工作新挑战的关键。在尽可能积极引进传媒教育的同时,逐步培养和增强青少年自身对形形色色信息的鉴别能力。教育者应该指导青少年提高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进行学习的技巧,并把道德教育和媒体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既能利用传媒来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增长知识,又要在思想深处牢固建立“防火墙”,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实践环节,确保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观
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类有助于价值观正确形成的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及社区活动等。社会实践对于青少年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黄蓓华、安维复、胡慧芬、王月庆、张雅丽)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篇2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团区委内容摘要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媒介的影响。大众传媒如同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并从政府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传媒产业、学校等多角度,提出构建大众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和谐关系的合理性建议与意见。关键词大众媒体 青少年 价值观 影响
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媒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给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判断。大众传媒尤其对正处在成长期的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之,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又进一步诱导了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为了准确把握闸北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认识以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程度,为共青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共青团闸北区委员会和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于2007年6月在闸北区2000多名青少年中开展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众传媒的概述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指传播机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未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群体传递信息的过程。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功能
1、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覆盖面广。大众传媒凭借其传播方式和手段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等优势,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普及机制。二是影响力强。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三是信任度高。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四是机制健全。大众传媒在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形成了整套被社会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2、大众传媒的功能由于大众传媒的受众多、传播快、辐射远,而且具有自然、亲切的特点,使得大众传媒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知识教育、监督沟通与大众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简言之,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地生发出对人的教化功能。但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不容忽视。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呈现出舆论环境的复杂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泛娱乐化倾向。随着大众传媒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批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游戏和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畅销书等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导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倾向。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随着大众传媒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低俗化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凶杀、暴力、色情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突出的特点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强,但是对是非的鉴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因此,其年龄个性特征使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如下特征:
1、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但社会理想相对缺失调查显示,50%以上的青少年高度认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57.5%的青少年在升国旗、唱国歌时感觉无比自豪、充满责任感;对于为什么要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58%的青少年表示是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但有关信仰问题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6.1%)的青少年是无信仰的,只有23.5%的青少年信仰共产主义。个人公德意识觉醒与社会理想相对缺失实质上是“小我”与“大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如果放任这种态势,将导致少数精英辈出,同时“问题青年”大量涌现的失衡局面。
2、自我意识充分彰显,但传统价值认同有待提升现代化社会需要自我意识的张扬,但不能淡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调查显示,在认为决定一个人的价值的前三项选择中,人格是否高尚,社会贡献的大小与个人的家庭幸福的比重分别是51%,44.0%,31.5%。在问及对金钱的看法时,52.2%的青少年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可见,自我意识在青少年中得到充分彰显。对于我国传统价值观认可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尽忠尽孝;尊老爱幼;诚信正义,分别占19.1%、8.2 %、12.6%。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正确处理自我意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未来青年工作的重大问题。
3、公私利益结构趋于合理,但超越意识尚显不足调查显示,有近七成(65.2%)的青少年认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只有18.5%的青少年认为应该服从集体利益,14.0%的青少年主张以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也有2.3%的青少年认为个人利益第一。这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但是集体利益本位的担当意识尚显不足。如果听任这种态势的发展,我们可能不缺乏精明的白领阶层,但缺少超越“物我”境界的领军人物。总体看来,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是价值取向积极务实,但功利色彩较重。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表现为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在关注社会政治的同时,更强调适应社会,充分发展自我,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倾向于奉献社会与强调自我并重。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在高度“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其正效应值得肯定,同时副效应也特别值得关注。
1、“媒体依赖”的青年一代已经形成,但社会对媒体的价值导向明显不足调查显示,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前三种大众媒体依次是:电视、网络和报纸,分别是59.36%,51.5%和33.3%,而大众传媒方式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三种媒体是:电视、网络和广播(分别占51.9%,17.7%,5.7%)。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众传媒呈现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传播倾向,此次对闸北区青少年的调查问卷显示:当问及《超级女声》、《好男儿》等选秀节目在哪两方面最吸引青少年时,调查结果是节目和选手充满个性、参赛歌手或选手外形靓丽。有些大众传媒生产的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影响了青少年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青少年的成功观具有利益驱动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物质价值的取向。
2、信息识别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倾向有所上升大众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种信息,但“知识爆炸”能否引发“头脑风暴”?调查显示,青少年关注最多的传媒内容和种类是历史类、新闻类和故事类,分别占10.2%,4.8%和4.3%。这说明,青少年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大众传媒提供的丰富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知识。但与此同时,低俗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颇具市场。调查显示,在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的个人崇拜中,41.4%的青少年是由于所崇拜对象具有漂亮的容貌和优雅的气质,30.9%是因为其突出的成就和社会贡献,16.6%则是出于崇拜者杰出的才能。大众传媒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车美女,这种低俗化倾向客观上引导青少年向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发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钱的多少当作自我价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还有39.1%的青少年经常接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片、书籍、电子游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对自己和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价值的遵从,使个体与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得到良好的统一,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的作用。
3、虚拟交往空间不断拓展,但利用媒体学习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大众传媒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主体角色。这是因为大众传媒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能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近一半(48.2%)的青少年在“博客”或MSN space,QQ-Zone上记录个人学习、工作、思想成长经历;有15.4%是以文会友,结识朋友,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在上网目的方面,虽然61.6%的青少年上网一般是查找学习资料,但55.8%上网是看电影、听音乐,52.7%是聊天、交友,46.2%是玩游戏,27.4%是浏览新闻,21.6%写Blog,16.2%的青少年和同学、老师交流,9.6%是为了精选并链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资源。可见,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深广的文化视域与交往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实现自我发展。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大众传媒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1、弘扬主流文化。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精品工程,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消解商业文化产品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从青少年心理特征出发,推出更多贴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把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统一起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和打动他们;增加黄金时段青少年节目播出时间,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儿童频道来减少成人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
2、制定政策法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均已开始大众传媒的立法工作,加强对大众传媒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法制不够健全,有关规定过于简单、粗糙,针对性不强,操作性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制定相关的新闻政策与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3、优化传播环境。传播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严格审查各种传媒的宣传内容,有效控制文化出版物的发行流通,严格管理多种娱乐场所的营业对象,对违反规定的业主严惩不怠。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侵犯公众利益的低俗化倾向要坚决制止,以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
4、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监督管理媒体的制度和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影响的督查考评机制,通过对媒体的内容、方式、结果、影响的考核,切实控制媒体健康、正态的内在因素的准入机制。
(二)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构建
1、拓展工作领域:从传统社群转向大众媒体等新兴领域在“媒体依赖”时代来临以前,共青团组织工作的领域主要是传统的社群,如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以及青少年活动场所;在“媒体依赖”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社群的重要阵地,但随着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深化,共青团组织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工作领域,要关注大众媒体等新兴领域,并从指导思想、制度安排、资源配置、组织建制、活动载体、评价体系等方面予以保障。
2、扩大工作平台:从党团体系转向以党团体系为主体的全面社会网络在“媒体依赖”时代,党团体系依然是我们的主导结构,但是除了党委宣传部门外,大众媒体涉及众多国内外媒体产业、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全球性媒体市场的营销状况、相关立法执法机构等,因此,共青团组织在接受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还必须与大众媒体相关的社会建制保持合作关系,在广泛的社会管理网络框架中,分享有关信息,提供相关意见,参与相关决策。
3、改变工作方式:在传统活动载体中注入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教育实践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载体,但在“媒体依赖”时代,共青团组织如果还按照传统的组织模式、活动方式来开展活动,必将丧失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共青团组织要主动用生动活泼、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去占领精神阵地,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将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和大众传媒的优势相结合,利用好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介,提高教育活动的参与率和影响力。如在特定电视频道中推出自己的娱乐或选秀节目;在网络中建构自己的数据库或交流平台;在有关报刊中增加反映共青团工作的栏目或版面等。以某卫视的“红歌会”为例,其成功的经验就是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选秀”活动同演唱革命歌曲有机地结合起来。
4、推进先进典型: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加大先进典型的推进与宣传,坚持典型示范、模范激励的方法。共青团组织应善于发现、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先进人物及其典型事迹,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组织广大青少年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以此来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在青少年中形成赶、学、比、超先进人物的良好氛围。
(三)媒体产业应该正确把握市场效应与教化功能的关系
1、提升形象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可以通过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将每一个可能被青少年接触的文本都赋予智慧的种子,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广告、画面、文字、声音等各种界面上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诉求。媒体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发展。媒体应追求高格调和高品位,强化“把关人”意识,避免缺乏文化品位的低级甚至下流的信息,要让那些高格调、高品位的信息占据大众传播的主要阵地与核心内容。媒体还应树立精品意识,尽可能保证每一篇稿件、每一栏节目都是精品,用栏目和节目的质量去吸引青少年。
2、提高创作者素养,确保以高质量的传媒产品影响青少年媒体产品的创作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直至最后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要提高创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传播美的使者,鼓励其创作向上、向美、向真的作品。要加强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社会参与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学校教育应该回归“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育人功能
1、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良性德育工作体系传媒时代下,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使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日益表现为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通过整合全社会范围内的德育工作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型德育工作体系,以便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利用多种媒介开展种类活动校园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是青少年喜爱的传播媒体。校园媒体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学生中存在,并在学生中发展。由于校园媒体发挥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亲近感,营造一个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的媒体育人氛围,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3、积极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鉴别水平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把传媒教育纳入教育范畴,加强传媒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青少年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是应对传媒对德育工作新挑战的关键。在尽可能积极引进传媒教育的同时,逐步培养和增强青少年自身对形形色色信息的鉴别能力。教育者应该指导青少年提高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进行学习的技巧,并把道德教育和媒体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既能利用传媒来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增长知识,又要在思想深处牢固建立“防火墙”,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实践环节,确保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观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类有助于价值观正确形成的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及社区活动等。社会实践对于青少年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黄蓓华、安维复、胡慧芬、王月庆、张雅丽)
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篇3
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
一、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决不亚于邪教,是腐蚀青少年的“电子毒品”。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且新奇等特点,加之大量形形色色的网络游戏及色情影片反动等信息,甚至还有网吧经营者提供的免费食、住、行等优惠手段,使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吧。这种沉迷往往无法自拔,同毒品的成瘾性是很相似的。这种迷恋网吧对青少年群体至少存在以下几种显著的危害:
1、影响青少年性格的完善。长时间的上网使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处在于一种虚拟的世界中,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混淆。有人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那些沉迷于网吧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和同学不能正常沟通等等,这些性格特征除了极易引发不良后果外,更会使学生将来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
2、影响青少年诚信品质的形成。大多数青少年上网的内容都是网络聊天,由于这种交流方式具有匿名性,因此学生在聊天时通常无所不说、无所顾忌,久而久之的后果便是做事为人的不负责任,缺乏诚信。
3、影响青少的情感世界。青少年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向往与异性的交往,网络便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但在网上“你、我、他”通常都是虚假的,这种虚无的情感只会导致青少年走向情感误区,无法自拔。
4、影响青少年的遵纪守法意识。由于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较差,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过多的受反动、暴力、色情的腐蚀,往往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我院曾有一名学生,因为上网在网吧与外人抢网友,便采取暴力极端的方式实施了持刀打架行为,结果呢?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害人害已。
二、对青少年上网应对措施
1、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力度,提升自身自觉性和免疫力。从学生思想上进行疏导,找出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让学生明白长时间上网的危害,逐步帮助学生脱瘾,当然,作为老师首先要多了解网络知识,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才能比较得心应手,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打骂或惩罚的方式;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让学生主动杜绝登录不良网站,不轻易透露自已的真实信息给别人,不同网友见面,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受不法侵害的机率。
2、立法部门应从宏观上为网络经营这一特种行业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使在现实中的网吧管理更加规范,更具管理力度和效果。
3、执法部门对网吧应建立健全常规管理机制。前期,公安机关联合多部门对网络色情进行了专项治理,成果显著。所以,执法部门应建立常规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不给黑网吧、不法网吧经营者生存空间。
4、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将学校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开辟校园网吧,多给学生在费用方面的优惠,平时举办网络技能比赛等等,培养学生良好兴趣及爱好。
总之,在青少年迷恋网吧这一社会问题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有效制止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篇4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主要内容】: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与思维,对新鲜事物总是保持亢奋状态的青少年便成了网络时代的排头兵,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优势有目共睹,但由于他们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非稳定性,使得网络对他们的影响极大,且负面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应对网络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并使之降到最低程度,关键是做好“引导”和“规范”两篇文章,细的来说就是要求政府、社会、家庭和青少年个人要达成共识。
【关键字】:网络青少年学生影响和应对
一、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
风靡一时、势头正劲的互联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其实并不长。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ARPA网在美国国防部诞生,主要用于军事与科研。1986年,互联网的名称被正式使用。互联网诞生和广泛发展只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到1999年,全球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1.76亿,2000年增长到2.2亿。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之快,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目前,全球与因特网联网的主机近2000万台,上网人数达到6.55亿。各种调查数据已表明了网络技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有关权威部门预测,2002年,通过互联网的交易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至15%。据悉,我国的网络购物交易额已由1998年的800万美元增长为目前的约9000万美元。而且,互联网开始对全社会民众的思想、行为、工作、学习与生活都开始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成为推动跨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巨变将是由计算机网络所创造的奇妙景象,我们已开始进入一个交通畅达、管理有序而且有效的网络文明世界。
据去年我国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7800万人,仅次于美国,并以每年50%的增长速度增长,预计不用几年,中国上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互联网用户群。
二、青少年学生与网络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在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在上网用户中,青少年是主体,占上网总人数的80%,青少年学生正逐步以“参与人”的角色体现其网络社会的主体地位,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中小学生中上过网的占37.7%,没上过网但想上网的占40.8%。
青少年学生上网目的是好奇心、虚拟聊天、刺激娱乐、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追求。据抽样调查,其中有62%的人玩网络游戏,54.6%的人去聊天室聊天,其次是48.6%的人使用电子邮件,但也有12.1%的人表示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希望通过这样的渠道展示自己的风采。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究其原因,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网络就极易成为许多青少年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同时网络也成了他们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
综合起来看,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更有消极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优势有目共睹
一、可以开阔视野。
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青少年学生在网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青少年学生交往的领域空前地宽广,极大
地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视野,给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平等的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青少年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学生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
三、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是一个提供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青少年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他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四、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学业。
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目前,网上的各种学校和课程很多,它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经过严格梳理编织后的知识系统,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抗击“非典”时期,北京地区的网络教育走出了全国的第一步,而中国教育专网也第一个站出来为非常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提供免费的网络教育。
五、拓展了当今青少年学生教育的空间。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意识,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也成为青少年学生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共青团工作的必要。随时随地的德育和学习渗透已经成为必需,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二场所。“润物细无声”,随着我市教育网站的增多,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弊端重重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迅速传播良性信息的同时,其“无时差、零距离”的特点也使得不良内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扩散,但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暴力、反动的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学生作为网络的一个庞大的使用群体,由于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非稳定性,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同时青少年学生有的是时间、精力,缺少的是自立、自理和自控,在学习目的不明确、找不到学习乐趣的情况下,社会诱惑越多,出现的问题会越多,负面影响就会显得尤为突出。
(一)、网络上瘾,影响身心健康。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和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若长期沉缅于网上虚拟世界之中,会受到“网络***”的毒害,难以自拔,出现网络病症,“网络上瘾症”就是近些年出现的医学名词,患者过度依赖网络,甚至如同酗酒、吸烟一样,在下网后会出现精神萎靡、身体不适等症状,损害身心的健康成长。据调查对象XX反映,自上网后,视力明显下降,胸部、腰部经常疼痛。另据统计:上网的青少年学生中,约有62.9%的中学生出现了个性化情绪,20%的中学生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中学生与家人、朋友疏远,5.1%的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二)、网络中的部分不健康网点,会腐蚀青少年学生思想。
因特网上有许多以黄色、暴力、政治反动等为内容的灰色信息,成为他们寻找刺激、猎奇的场所,这些不经过滤的信息完全暴露在青少年学生面前,由于他们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差,因此有的学生上了黄色网站之后,对一些不堪入目的图片想入非非,甚至产生真实体验的迫切愿望;有的学生看了暴力内容之后,就产生在校内校外试一试的想法并付诸实施;有的学生进了政治反动网站之后,就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偏激、反叛的看法。这样,导致品质畸变,人格扭曲,追求低级趣味,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
(三)、影响学习兴趣,导致荒废学业。
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据一数据,90%的青少年学生上网不是在学习,而是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严重影响学习的兴趣,不少人一上网就玩《传奇》或找所谓的“红颜知己”,甚至产生早恋或越轨行为,一女生说她迷上聊天后,脑海里总是惦记网上的蒙面人,推测着他的性格、人品,猜想着他的语言真实性,甚至还得挤出时间与对方相会,浪费了很多时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厌学、逃学。对这个问题不可忽视。
(四)、诱发青少年学生犯罪
1、上网使青少年学生滋生开支的“黑洞”,极易诱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
2、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网站网页的不健康内容,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学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分不清真善、好恶,致使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淡化,从而导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网上交友不安全或不健康。
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通过问卷分析,青少年学生与网友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联系的32.2%。网上交友都是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说谎、虚拟的心理反映,与网友见面潜在着极大的危险性,山东烟台市就曾发生过五名高校大学生与网友见面遭强奸的事件。因此,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另外,网上聊天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人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产生“网络孤独症”。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六)、引起道德感的弱化。
网络的高度隐蔽性导致网络上青少年学生道德感的弱化,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有可能波及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也值得人们去重视。据调查,有31.4%的青少年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集合,是把双刃剑,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能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学习的革命”,提供便捷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能传播非健康资讯,存在让人痴迷的危险,严重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面对网页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如何装上一扇纱窗,挡住蚊子和苍蝇,让清新空气进来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该怎样来设置青少年学生上网的“安全阀”呢?我们认为要积极开展如“青少年学生文明网上行”和“创建优秀青少年学生网站”等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努力抓好“引导”和“规范”两篇文章。
所谓“引导”,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引导青少年学生主动接触网络,利用网络,远离“数字鸿沟”,不断提高素质。通过各种培训,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知识教育,实行“网络素养教
育”,即培养青少年学生接近和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分析互联网信息的能力,评估网站及其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利用网络的能力,给青少年学生充分的“网上空间”,在必要的时候成年人要进行“网络监护”。要考虑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专门设立宣传正面信息的网站,增强点击率。比如,学习、交友、就业、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丰富为青少年学生服务的形式,为青少年学生服务,凝聚青少年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特点,重点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少年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在思想上为青少年学生修筑一道“防火墙”,让青少年学生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养成道德自律。要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对青少年学生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
所谓“规范”,就是对青少年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规范网吧从业行为。重点在清理地下网吧的基础上,严把四个关口。一是进门关。在所有网吧设立未成年人不准进入标志,加强对进门青少年的审查,确保未成年不进入公共网吧。二是内容关。开发软件,尽快研制出能够有效规避“网络***”的防“毒”杀“毒”软件,堵住青少年进入不良站点的通道,如研制学生专用网络浏览器、杀“毒”软件等。据相关资料,目前北京市所有的网吧都安装了名为“网络神探”的硬件,可以屏蔽80%左右的恶意网站。而且,如果有人试图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神探”会自动向公安部门报警。三是传播关。采取撤消电脑主机磁盘复制功能的作法,确保非健康资讯不通过电子介质进行传播。四是法规关。尽快出台全方位的关于网络管理和青少年学生上网和网吧经营方面的有关法律规定。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青少年相应地就缺少法律的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对于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重要作用。同时,要采取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方式,加大对网吧的监督力度,坚决清除非健康网吧。要大力开展“创建安全文明网吧”活动,引导网吧业主文明经营,守法经营,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网上世界。
细的来说就是政府、社会、家庭和青少年学生个人要共同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1、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合力,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实现齐抓共管。联合工、青、妇等社会各界,大力推进网络文明活动,形成文明上网的道德规范和舆论环境。要充分发动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共同担负起帮助教育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建立起完善的网络青少年学生保护机制。
2、对家庭来说,“网络素养教育”不仅面向青少年,也应该面向父母。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网络,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也能使孩子从互联网上更多地受益。家长要有超前意识,建议家长花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既是实施“网络监护”的好时机,也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同时加强与孩子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防止“追堵打压”、“因噎废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青少年学生成才,又能消除它的负面影响。
3、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大力宣传与电脑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提倡中小学生在老师、家长或监护人的4、政府有关部门要引导加强网络建设、软件开发与市场管理,满足青年对互联网的需要的同时积极做好防范措施,内容分级过滤势在必行。如同工业社会有工业污染,信息社会也有“信息污染”。在网上“垃圾信息”、“信息烟雾”随处可见,有害信息、过时信息、“灰色信息”充斥我们的视野,对网上不良内容说“不”的时候到了。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实践证明,网上内容分级过滤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靠技术,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法规和社会教育。完善的政策法规、广泛的社会教育,加之简单易用的过滤产品才是净化网上环境的完美组合。但遗憾的是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自己的内容分级标准,尚处于起步阶段。有13亿
人口的中国理应在这场看不见的全球保卫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中国自己的网上内容分级标准,顺应时代潮流,势在必行!
5、要规范网上文明行为,提倡和培植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要开辟更多更好的青少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对青少年学生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倡导文明上网,建设网上文明。
四、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意义深远,任重而道远
对于担负教育青少年学生职责的学校来说,要积极配合政府、社区、家庭做到以下几点:
(一)、变封堵为疏导,积极创建校园网,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功能:
1、要通过网络确立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2、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
3、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引导中学生用好网络,创新创业。
4、协同家长、社区及政府部门一道监督社区中的网吧行为,确保《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被认真贯彻、实施。真正实现《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的青少年禁入和校园周边200米内无网吧的规定。
5、利用校园网介绍和推荐适合青少年学生浏览的健康网站、开辟主体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学生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巧妙地、大量地宣传正确的、健康的内容,用它们来占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阵地,只有先“立”,才能使不健康的东西没有立足之地。
6、利用教育城域网和校校通的实现,与政府部门与社区共同开辟更多更好的、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对青少青进行正面教育引导的同时满足青少年学生求知的心理需求。
(二)、要充分利用面对面的、生动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时代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提高他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青少年学生进入网络时代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1、提高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既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又要能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使师生成为合作者,才能在浓郁的现代信息技术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引导中学习网络文化的目的。
2、大力加强网络道德、网络规范教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灌输式转变为参与式道德教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转变为生动,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宣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养他们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预防他们的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做到知法、守法、护法,规范网上行为。
3、有针对性地在网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人文精神和思考力的培养训练,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培养他们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4、开展“网络成瘾症”的预防和救助行动。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媒体宣传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引导他们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相信通过社区、家庭、学校的教育与引导,辅以安全的约束,能够引导担负祖国振兴和强大的青少年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总而言之,对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导”而不是“堵”,教育学
专家、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邓立东所长说得好: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网络绝缘,有关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充分重视和正确引导,要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遨游而不是迷失自己。掌握网络技术的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将来立足于世界的资本,我们应有眼光、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保证他们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篇5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媒介的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群体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影响,这种影响是媒介传播和青少年自身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积极影响,同时与日俱增的负面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要限制媒介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需通过开展媒介教育, 制定法律规范并要求媒体加强内省,对自己的言说方式和内容有更多的自律等措施来改善媒介影响现状。关键词:大众媒介 青少年
影响措施
当今社会,大众媒介作为提供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对生活在相对自由和宽容社会环境中的青少年成长有着巨大影响。伴随着电视、网络成长的一代,习惯性地接受着来自影视、网络呈现的海量信息,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媒介的观点。媒介影响也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概述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
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功能
1、主要特点 :大众传媒文化是一种大众化、商业化的文化载体,它具有直观性、通俗性、艺术性、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信任度高、机制健全等特点。
2、大众传媒的功能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
二、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受大众传媒的塑造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众传媒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大众文化传播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这种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象力都大大扩展,媒介丰富了沟通方式与学习资源。大众媒介还给学生提供了角色扮演的机会。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青少年通过大众媒介能自由地宣泄情绪、放松身心。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从而提高自身智能水平,促进认知发展,加速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促进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研究表明,大众媒介进入青少年世界,至少扮演了五种角色:社会价值观念的灌输者、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指导社会学习的老师、娱乐消遣的伙伴和逃避现实问题的幻想世界。可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大众媒介在青少年的休闲活动中,不仅能使青少年调适和获得生活的平衡,还能丰富学校生活的内涵,促进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在相当程度上欠缺分辨是非的能力,会受到媒介所传播的片面性的不良影响。概括来看,这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崇尚金钱与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开始泛滥,在这种对金钱和消费夸大传播的社会氛围中,青少年也会把目标转向对金钱的狂热追求,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拜金主义令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偏移,使青少年产生盲从、冲动的消费观。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导致个体的心理感受能力下降,丧失创造的热忱和执着的追求精神,形成懒惰、懦弱、狂妄、轻浮等个性或心理障碍。
3、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媒介传播的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青少年控制力较差,容易在受到诱惑时产生冲动,过早接触性题材,且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并崇拜黑暗势力,还加强了对超自然力量的渲染,使青少年对暴力渐渐习以为常。
4、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抗拒权威
传媒中的超现实力量迎合了青少年的反抗的潜意识,极大化的网络自由造成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很容易使青少年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我,又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
5、图像逐渐取代文字,对人事的评价片面、扭曲
由于媒体描写事件某些方面往往是片面的、扭曲的、概念化的,这使得青少年对这些人的认识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且对图画产生依赖心理,而对文字熟视无睹。
6、对身心造成损害,性格上越来越封闭、不合群。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的青少年,需要有充分的体育锻炼和休息,如果过分沉溺于大众媒介,如长时间地面对电视、电脑,日常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封闭、不合群。
四、为消除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以下一些有效措施,为青少年社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
(一)政府部门要制定法律规范, 加强对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弘扬主流文化,用法律来规范大众媒介的内容选择和制作是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从而建设高尚的道德规范,确立正确行为模式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的督查考核机制。
(二)要加强媒介自律,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形象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社会化营造健康媒介环境
(三)、重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鉴别水平,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多种媒介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今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大。创造良好的条件,尤其要增加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实施精品战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注入关爱青少年的人文底蕴,在媒体传播中照顾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需求,既要传播青少年认可和需要的产品,又要有适应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的媒介内容。
参考文献:①卜卫:《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④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③田胜立:《网络传播学》[M],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 檀传宝等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3]刘清泉,媒介教育刍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