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5篇模版)(优秀2篇)》
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 篇1
台海关系的发展
1、台海关系的过去
2、台海关系的现状
3、台海关系的未来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被推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形成了台湾海峡隔绝的状态。台湾问题与美国政府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并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然而,美国政府最终并未达到它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美国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1992年9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
2、台海危机的爆发:
台湾海峡危机,简称“台海危机”,是指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台湾海峡两岸军队针对对方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的危机,目前共经历6次,分别为: 次序 时间 主要战事
第1次 1949年10月24日—1950年8月 金门战役
第2次 1954年9月3日月—1955年5月 九三炮战、一江山岛战役、大陈岛撤退 第3次 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 金门炮战(八二三炮战)
第4次 1961年4月1日—1965年11月14日 国光计划、东引海战、东山海战、乌丘海战 第5次 1995年7月21日—1996年3月23日 导弹试射、军事演习 第6次 1999年7—9月 导弹试射、军事演习 [编辑本段]背景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演变成台湾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而这场军事对峙延续了50多年,直今仍未结束,只是在不同时期军事对峙的强度有大有小。两岸军事对峙强度的变化,受两岸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当然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 1 第一次(1949年10月24日—1950年8月)主要战事 金门战役
在解放厦门后,华东野战军继续准备解放金门战役。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近万名骁勇善战的将士血梁海疆,计9086人(其中包括船工民夫350人)。国民党军伤亡9000余人。第二次(1954年9月3日—1955年5月)主要战事 九三炮战
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炮突击。一江山岛战役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由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攻占一江山岛,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至当日下午5时30分,经过一天战斗,解放军占领该岛,国军一江山指挥官王生明将军引手***自尽。大陈岛撤退
2月8日至2月11日,美国海军与国民党海军将大陈军民船运撤退至台湾。第三次(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主要战事 金门炮战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炮突击,在四十四天内,向金门射击炮弹几近五十万发。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赵家骧、章杰等中弹阵亡。1958年9月2日,国民党海军沱江号完成运补作业后,却于金门料罗湾附近外海,遭到解放军***艇包围与猛烈的攻击,几乎沉没。9月11日,金门守军击毁厦门火车站。9月22日,美国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径巨炮由国民党海军运抵金门。美国并紧急运送响尾蛇导弹给国民党空军,造成解放军空军的损失。结果解放军封锁金门的尝试失败。第四次(1961年4月1日—1965年11月14日)主要战事 国光计划
1962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的“大跃进”失败,整体国力虚弱之时,蒋介石急欲趁此良机反攻大陆[2]。一方面,开始积极调整军队部署,高呼反攻在即的口号。另一方面,仍征询美国意见,希望得到支持。但是,最终在美国的反对下,未有实际行动[5]。东引海战、东山海战、乌丘海战
往后,除1965年间偶发的东引海战、东山海战和乌丘海战之外,亦未有正式交战的行动[4]。
第五次(1995年7月21日—1996年3月23日)1995年美国突然允许李登辉访美
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那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
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打破了将近17年不准台湾最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又为台湾当局推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政策打气撑腰,助长了台湾当局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嚣张气焰。
面对美国方面的外交挑衅,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以打消克林顿政府以为中方在美稍做姿态后就会吞下李登辉访美苦果的幻想,使美国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 2 重性。
第六次(1999年7—9月)
9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广州战区陆海空三军、第二炮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浙东、粤南沿海举行了大规模的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实兵演习。演习的成功表明,我军现代化建设水平和联合作战能力又有新的提高。三军将士正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粉碎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
三、台海关系的现状
一、台海现状
自从中共1949年在大陆建立政权,国民党退守台湾,由于国际势力干预和台海双方社会内外矛盾交织,两岸始终处于停战分治状态。1、两岸趋同
双方都曾把恢复中国统一或中华民国统一作为核心目标,并且随时间迁移,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逐步从“武力统一”转化到“和平统一”的轨道上来,这种转变得到欧美等国际势力的普遍认同。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和国共达成“九二共识”乃至后来的“汪辜会谈”是双方积极努力的结果,两岸的民间交流和商务活动开始变得频繁。
2、统独之争
2000年,民进党取得政权后,台湾开始丢弃国民党奉行的“维持现状”政策,开始争取以台湾名义独立登上国际舞台。虽然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统治当局在选举敏感期大势吹捧 “入联”的目的值得商榷,但事实上确实在岛内朝野博得较好支持。这个被美国称为“毫无意义的挑衅”的“公投”最终为谁带来政治利益尚不明朗,但无疑激起了大陆和其“盟友”的强烈愤慨。中共历来视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大部分中共高层的共识,而且在大陆民间也获得广泛支持。任何领导人都不情愿承担台湾分裂出去所带来的历史和现实压力,相反如果能统一台湾(即使付出颇大代价),那将为其政治生命和历史地位增添辉煌色彩。虽然在国际压力和自身济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大陆基本以“和平统一”基调为主,但是从军队和武器部署不难分析:大陆没有放弃“武力统一”战略,或者它更愿意被称作“和平统一”的武力保障。3、力量对比
大陆自1978年奉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大增,已经成为超过英国,仅次于德、日、美的第四大经济体。本世纪以来,受到伊拉克战争的刺激,中国军队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在尖端科技和装备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加上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为统一提供了有利物质基础。再者,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执政以来,基本成功化解内部政治对手的威胁,把权利统一到自己的核心集团,为统一提供了政治基础。
审视台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均取得瞩目成就,一度被视为大陆改革的成功模范。然而,这些光环随着民进党的执政而逐渐消逝。曾经标榜“清廉”、“正义”的民进党在其还不具备执政能力的时候,突然取得政权。面对权利和金钱的诱惑,民进党本身还不具有自己声称的“免疫力”,于是历史重演。不但深陷贪腐泥塘,更是以选站为目的,着意制造族群对立,掩饰执政无能,空耗社会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几乎停滞。这些构成了台湾民众对执政当局的不满,从台湾社会中的商界和医学界精英的态度转向可见一般。连美国的一些官员也公开批评台当局:从未停止选战,从未开始治国。4、何去何从
身陷贪腐漩涡的陈水扁及其领导的政府在下届领导人选举之际适时推出“公投”,试图争取民进党再次执政以自救,外界普遍认为其目的在于转移注意力。在遭到美国的严厉抨击后,更是加紧游说欧、日等势力为其背书。在野的国民党因恐惧民进党的“公投”会对其政治选举造成不利,也包装出一个“返联公投”与之抗衡。处于对2008年总统和立委选举考 3 量,双发都不大可能主动让步。
中国2004年高调通过的《反国家分裂法》为武力收复台湾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台湾局势可能失控之时将会浮现出武力收台的战机,中共主战派不会错过如此良机。
二、影响台海国际形势剖析
台海局势的发展除了受两岸政治力量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国际势力和形势的左右。影响力最大的有这么几股势力:美国、欧盟、俄罗斯和日韩朝等周边国家。1、美国不大可能采取有效行动介入台海冲突
台海的现状,很大程度是美国造成的,而美国目前的状况几乎可以用“内困外忧”来形容:
第一,美国自“911”以来连续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比且深陷后者之中。虽然16万驻军名义上控制了伊拉克,但是伊拉克的糟糕形势还没有明显好转迹象,其国内要求结束伊站的呼声此起彼伏。
第二,美国所谓“无赖国家”黑名单上的伊朗正在成为其国家安全的新威胁。美国一直谴责伊朗为伊拉克的恐怖分子提供庇护、训练、资金甚至武器,而伊朗强硬推进的核计划也让美国忧心忡忡。不久前双方在伊拉克和伊朗边境修建军事设施,近距离对峙,加剧了两国紧张关系,没有趋于缓和迹象。
第三,另一个其黑名单中的“无赖国家”——朝鲜在中国的努力下正逐步放弃其核计划,这一点无疑有助消除美国的一块心病。中国扮演的是一个帮助朋友化解危机,保持地区和平的可以信赖的伙伴。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贸易水平已经超过了2600亿美元。虽然美国一直抓住贸易逆差不放,其实它更清楚中美贸易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利益。事实上,中美经济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方都难以承受中断正常经贸关系的代价。加上美国当前影响日深的“次级债务危机”,经济衰退迹象明显,中国更是持有巨额美元债券。如果中美关系恶化,所有不利因素累积,谁敢保证美国不会步入下一个“大萧条”呢!
依据美国一贯原则:实质性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决策。用自己纳税人的钱,冒着经济危机的风险,去为既没有石油也没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台湾打一场所谓的“维护人权、维护民主”战争,这是违反美国一贯作风的。加上美国选举年的到来,各方政治力量更无暇它顾。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台海开战,美国不会实质性介入。
为了缓解其国内压力,美国可能采取的策略是先向台当局和本国国民示警,之后如无重大违反美国价值观的事件发生,可能进行道义的谴责或某些无足轻重的制裁。
2、欧盟的态度至关重要
欧盟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后,成员国共同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其外交和安全政策制定了五项基本目标,包括捍卫共同价值观,保卫和平,加强国际安全,发展并巩固民主与法制,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
中国在尊重人权和宗教自由方面受到来自欧盟的强烈谴责。十八年前,欧盟各国因中共镇压89年学生运动而实行了一系列制裁,谴责其严重违反人权的行径,其中之一的“对华武器禁运”至今尚未解除。一般认为,欧盟在捍卫共同价值观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均超过美国。虽然,欧盟和中国的贸易往来让欧盟各成员国受益匪浅,但因此而武断的认为欧盟为保护经济利益而可能牺牲自己价值观的想法是错误的。欧盟没有直接出兵干涉他国内战或地区冲突的先例,但若台海发生军事冲突,尤其是台湾普通民众的基本人权受到严重威胁时,欧盟应该不会甘愿背“商业利益高于人权”的黑锅。
一旦台海爆发军事冲突将把欧盟推上两难境地。虽然无论欧盟采取何种措施,大陆赢取战争的机会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如何处理战后事宜,把战争带来的影响减到最小,才是真正的挑战:如何面对可能的一系列制裁,尤其是经济制裁?如何把台湾纳入大中华家庭来协同 4 发展?如何修复受损的中欧关系,创造有利的环境自身进一步的经济建设和政治改革?如何安抚岛内民众,维护岛内稳定及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3、俄罗斯和周边国家的关注
俄罗斯和中国是战略盟友,在台湾问题上不会有敌意举动。在众多亚洲周边国家中,可能日本对台海冲突最为敏感,但日本的二战战败国地位使其很难发挥实质性影响力,加上福田上台后正试图修复日本前几届政府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日本更有可能是抓住这次机会弥补和中国的关系,借机游说中国支持其申请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要求。因而它可能的措施多半是仿效美国,即一些谴责的说辞,而且它的经济利益是高过其它方面的。其它国家如韩国、朝鲜、新加坡等,中国不难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或者沉默或者表面的谴责。
三、中国外交策略
没有坚定的决心,统一永远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除了中国自己,没有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尤其美国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维持现状。正如德国前总理科尔所言:美国希望永远抓住这个把柄来要挟中国。
1、争取友邦的支持和谅解
中国的任何动作无法摆脱美国、欧盟和周边国家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台海问题上无所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英关于收回香港的谈判是值得借鉴 的:1.没有当时的领导人不惜以武力收回香港的决心,英国政府不可能做出让步,即使“义不在己”;2.当大原则确定后,灵活的策略是达成协议,另各方都满意的关键。
同样,在今天的大背景下,台湾屡次挑起争端并且触及大陆底线时,大陆发动军事打击,其占理,至少不会被认为主动破坏台海现状。从某种程度来看,战争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内战的延续,而从这个角度观之,他国的强势干涉似乎有损道义形象和留下染指别国内务的口实,应该能够得到中国许多友邦的支持和沉默。
2、权衡利弊,未雨绸缪
一般认为,中国打赢这场内战的可能性不会受到太多质疑。考虑如何面对和处理战后的危机和可能面临包括经济在内的制裁成为主要议题。这些无疑有可能破坏或阻碍大陆正在大力推进的经济建设,更有甚者,如果大陆经济出现大动荡或危机有失去政权的风险,这是当政者必须事先考虑的严肃问题。
因此大陆的决策者们必须在事前预防性地权衡、协调个种关系,避免形势发展到自己无法掌控的局面。中国历来奉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这一点为它带来广阔的国际空间。这一次应该是考验中国外交系统的大考。在发动军事打击前,至少要完成以下几件事:
(1)向潜在的国际反对团体坚定表示自己的限度,并且了解对方可以接纳的限度;(2)就双方限度展开积极外交对话,争取就重大关心问题达成基本一致;(3)设计并承诺各方均能接受的战后形势规划。
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妨举例说明,当欧美明白台湾要一条路走到黑,大陆对触犯底线的武力统一毫不动摇的情况下,欧美均会明白实质性阻挠已经不现实。那么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和给其内部反对者一个交待,欧美更可能在诸如维护台湾的现存民主制度、贸易、人权和宗教自由等议题上发挥。
可以预见的是,就这些相比收复台湾可谓无足轻重的问题,中国不难以牺牲某些利益和作出某些让步来让欧美满意。3、妥善善后,台人治台
统一后最难的一点在于台湾将走向何方?台湾不能照搬香港“一国两制”的经验,在台湾寻求亲共政党可能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扶植台商成立新的政党可能在短期内政治影响力十分有限,而如果废除岛内的政党无疑将面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有受到全面制裁的风险。这样,似乎唯一可选的道路就是维持原样:即保留现存的民主政治体制,将台湾总统选 5 举更名为台湾特别行政区长官选举,至少让全世界表面上看到台湾的情况和香港一样,“马照跑,舞照跳”。
这样并不意味着台湾没有变化:
(1)陈水扁的现政府将遭强行解散,台军接受改编,组织独立人士主持临时政府,在中共、临时政府和国际观察员监督下公平、民主的选举出新的地区政府;(2)鼓吹台独的激进分子和陈水扁政府的贪腐、恶意挑起台湾族群争斗等势力将等待接受新政府的审判;
(3)台湾防卫和外交事务将由中共统一接管,地方治安也会由解放军和改编的台军暂时接管;
(4)其它事项待新政府成立后由其自主解决,期间可以邀请国际观察团监督岛内形势和选举状况,以平息不同的声音;
(5)促进两岸全面经济交流,为台商在大陆的利益开绿灯,以经济利益淡化岛内政治气氛。
其它问题,例如台湾政治模式对大陆现行政治制度的冲击,中共会否在台湾发展势力,同时允许国民党乃至民进党等在大陆发展,两制最后发展成一制等等诸多问题及可能带来的危机将会统统搁置,可能它们是下一代或下几代人的任务。
四、台海统一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总计有十二次规模较大的统一战争,基本上每次都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收复台湾不能和大统一相提并论,但对当今的中国确实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进入康乾以来的新繁荣铺平了道路。如果能够融合两岸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优势,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竞争能力。
2、结束台湾十年来的政党恶斗和族群对立,把台湾引入一个真正的民主、法制社会,而不是所谓的“程序民主”。如果台湾能结束内耗,族群和解,那么迎来的将会是一个暂新的台湾,“台湾经验”会再一次发出光芒。尤为重要的是,“新台湾”将给陷入迷茫的大陆政治、经济、法制改革指明方向和增添信心。参考资料:
凤凰网,2008-03-13 历次台海危机内幕及其背后大国之间的博弈(图)中国台湾网,2006-11-13 蒋介石侍卫长出书,披露62年“反攻大陆”历史 中新网,2006-06-28 港刊:台军新书揭秘蒋介石当年“反攻大陆”计划 《青年参考》杂志网站
八六海战——成功的对台海上歼灭战 中华网,2006-03-26 台军方公布50年前反攻大陆的绝密“国光计划”
《人民日报》(1999年09月11日第1版)我军南京广州战区举行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 中国军事网,2007.12.26 台海现状、国际形势、战后外交与统一价值!
发展历程 篇2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条例》,经济责任审计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审计范围从企业扩展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审计对象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逐步扩大到地厅级,并积极稳妥地开展了省级领导干部审计试点。2004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率新的《审计法》。
2006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
2007年财政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中央组织部以及中央纪委于2007年联合发布《关于2007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8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2008年审计署起草了《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以及于2008年编制的《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并以第48号主席予以发布,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审计法》首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全国各级单位、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蔡】
蔡春,受托经济责任--现代会计、审计之魂,《会计之友》,2000年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