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企业点评范文10篇正文

《企业点评范文10篇》

时间:

《企业点评范文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企业点评】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企业点评 篇1

聚集经济性是王步芳所著《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关系到网商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网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什么是聚集经济性

聚集经济性,是指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在地域产业层次上的延伸。众所周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钱德勒分析工业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两种主要经营方式。从成本角度讲,规模经济是指品种越少,规模相对越大,成本越低;范围经济是指品种越多,规模相对越小,成本越低。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从企业分析,延伸到集群分析,对于理解电子商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聚集经济性的具体含义,是指集群企业平均成本随着集群企业数量的递增而逐渐下降的趋势(王步芳,2007,P110)。以阿里巴巴网商集群为例,加入阿里巴巴的中小企业,其长期平均成本随着加入者的递增而逐步递减,我们就说阿里巴巴具有聚集经济性。与之相反,聚集不经济,是指在某一产业集群中,随着集群企业数量的递增,集群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也不断递增。聚集经济与不经济的区别,在于成本递减与递增的区别。

聚集经济性好有一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聚集在一起,收益递增,而成本递减,一加一大于二。人们凭借常识,就可以接受这种经常能够观察到的现象。

聚集经济性的概念,对于理解网商十分重要。什么是网商?网商就是哥伦布加大海。每个网商是哥伦布,所有网商加在一起是大海。按照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价值,是节点的平方。我们也可以说,大海的价值,是浪花“节点”的平方。那么网商的价值,自然就是商网中各个节点的平方。这是一个大航海的时代。每个网商通过点击起航,在网商集群构成的大海里,发现商业新大陆,降低企业原有成本。商业的进入门槛和创新门槛,正在迅速接近人类商业史上的最低点。

小企业替代大企业的临界条件

意大利生产活动部部长马尔扎诺指出:“一般地说,企业规模越大,协调成本也就越高。当中小企业专业区内交易成本低于大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时,小企业的优势就会大于大企业。”

作者从理论上,也得出近似结论,认为“当边际聚集成本递减效用大于聚集的货币效应时,产业集群度不断升高,说明聚集企业的成本递减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王步芳,2007,P135)。

这里涉及的协调成本或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费用、运输成本、市场交易的搜寻成本、缔约谈判费用、履行合约的执行成本、信用成本、资本专用性水平等等。

小企业替代大企业的过程,通常是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特别是从威廉姆森的中间体制理论看,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克服企业组织的内部管理低效与外部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 (王步芳,2007,P128)。

我认为,对于网商,也可以作如是理解。网商实际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形成的与市场、企业并列的一种组织形态,具有市场和企业双重性质。

对于互联网本身,是不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种组织形态,过去人们看法不一。一种普遍认识,认为互联网是扁平化组织。但这种看法,没有辩析出互联网的结构化特征,即接近企业特征的一面。如果互联网只有扁平化一面,那与市场就难以区分了。由此会得出网络化就是市场化的结论。事实上,就象网商来说,阿里巴巴并不仅仅是个大卖场,它还起到一种象企业那样的组织管理作用。说它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组织形态,也许更加接近实际。

这一点定位准了,才能抓住产业集群包括网商关于协调成本或者交易费用的治理模式的准确特点。

聚集经济性的来源

王步芳在《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中探讨了聚集经济性的来源,认为一是来自集群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而这种外部规模经济源于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一是来自集群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也是源于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这个观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无疑是聚集经济性的来源。指出范围经济是产业集群经济性的来源,本身就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进步。需要进一步区分的,是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对企业的不同含义。我认为,由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归入机械系统;由外部范围经济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归入生态系统。把握二者的本质区别,对于电子商务具有重大意义。

举例来说,阿里巴巴的网商系统,不是一般的集群,而是生态集群,或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网商生态系统。是不是生态系统,对阿里巴巴来说,关系太大了。比如,浙商的社会资本,就具有生态性质。但阿里巴巴要实现全球化,社会资本的地域性与网商的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认为从本质上说,互联网一定是生态的,或者说,一定要成为生态的,那么阿里巴巴就必须探索将关系和信任构成的社会网络全球化的有效途径。这是由理论延伸出的现实问题。

反过来按照生态的观点审视《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其中有个观点值得商榷。王步芳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源于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认为外部范围经济也是源于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我认为不准确。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是外部范围经济形成的第二位的原因,第一位的原因是集群企业之间的生态协同。

这里所说的生态协同,需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分散化,二是自组织。分散化,指的不是分工,分工是有中心的;而是指分布式、节点化,它是去中心的。自组织,说的也不是职能和层级本身的事,而是以边际成本递减为本质特征,以流程再造和扁平化为实践基础的社会组织仿生过程。合在一起,就是生命体的特征。这是“生态”的本意。

王步芳已经注意到产业集群的新特点,如“生产线上的一人多能渐成趋势”,“虚拟组织、组织模块化等新兴产业组织日渐成型”,“从垂直整合迈向分散化的产业集群分工”。但可惜没有把总的视角调整到生态角度,从融合而不是分工的观点看待外部范围经济。作者把“地域的集中性”作为集群企业获取外部范围经济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可疑的判断。至少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这个判断是不确定的。阿里巴巴在目前依托“地域的集中性”基础上,要不要走出浙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正面对选择。互联网从根本上说,是要突破地域限制的。

企业点评 篇2

城司最近几年的日子不太好过,而像云南城投这种依靠土地一级开发为生的企业更不好过。几年前,这本来是一桩没有风险的好生意,可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冬天,再加上这家公司和政府主要领导的关系也进入冬天,云南城投的经营状况也就难免深处寒冬岁月。

华映科技

尽管这家以来料加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在收入和利润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急剧恶化的现金流预示着业绩表现已是强弩之末。现金流严重不匹配、应收款回收期过长等各种迹象显示,公司的业绩存在粉饰嫌疑,而动机可能正是已经拉开序幕的资产重组。

洛阳玻璃

公司资产负债率已经接近98%,仅此一项指标就表明其存在极大的财务危机。由于面临数额庞大的银行借款,所以公司必须尽一切可能筹措资金。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前三季度公司应付账款急剧上升而应收款却下降。再加上同比大幅下降的业绩,公司的日子着实不太好过。

天威保变

公司过去几年一向以高盈利高增长形象示人,但2012年无论是变压器业务还是新能源业务,都遭遇产业寒冬,公司综合毛利率只有2011年的1/3。公司目前存货规模上升很快,已超25亿元,在产业低迷形势下存货减值的可能性很大。

上海新梅

在2010年、2011年连续依靠投资收益撑起财务报表门面之后,上海新梅在2012年露出了主业盈利能力脆弱的本来面目,没有了投资收益的帮助,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大幅下滑并出现亏损。而基于资本与销售额的关系,我们还怀疑这家公司本已不多的销售额存在虚造嫌疑。

河北宣工

巨额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缺口以及只剩下1亿元的账面资金,都显示公司已经面临极大的财务困境。宏观经济衰退导致公司的工程机械业务急剧萎缩,业绩下滑已是必然。其2012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只有3亿元,应收账款余额居然达到2.6亿元,我们担心其中存在业绩粉饰成分。

国旅联合

旅游本是一个快速发展、朝气蓬勃的行业,但在这样一家国企的手里,旅游业务变得死气沉沉,制度桎梏导致低效,人员不流动导致缺乏进取,财务管理宽松导致费用过高,唯有彻底变革才是企业的出路,否则,等待这家老牌上市公司的将是被快速发展的行业所抛弃。

湘电股份

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现金缺口达到16.5亿元,已经超过了当前公司的账面资金额,资金链警钟已经敲响。从销售收现率和采购付现率看,这家公司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都在大幅衰减。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部分销售额来自不可能带来现金的伪造和虚构。

彩虹股份

2011年3.6亿元、2012年前三季度1.6亿元的销售规模下,公司的账面现金居然超过16亿元,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达到15亿元和39亿元,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资本结构安排。与现有经营规模极度不匹配的借款规模让我们怀疑企业存在利用借款弥补坏账的嫌疑。

精功科技

这是一家明星公司,但光伏行业危机之后,它又成了一块烫手山芋。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急剧萎缩,竟然不到上年同期的1/3,各类费用并无明显变化,导致公司大幅亏损,同时,经营活动出现巨额现金净流出,公司资金链危机近在咫尺。

沈阳机床

每次业绩遇到困境时,巨额营业外收益总会如约而至。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债务重组利得等营业外收入超过7000万元,直接使得公司业绩由亏转盈。但很显然,重组利得并不能带来现金,高达10亿元的经营活动现金缺口预示着公司已处于极度严峻的资金链危机之中。

东方银星

自从重组ST冰熊以来,我们并没有等到这家河南上市公司的脱胎换骨,反之,公司每年依靠可怜的数百万销售收入勉强度日,年复一年依靠说不清道不明的营业外收入实现保壳。这家公司依然还在资本市场活着,是中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严重失灵,也是市场的悲哀。

绵世股份

2012年前三季度销售额1500万元,管理费用居然达2900万元,销售费用2800万元,这样的运营成效让投资者难以相信出自一家上市公司之手。这也曾是一家房地产行业的明星公司,2012年,公司只能靠一些不明的投资收益掩饰败局。

红豆股份

尽管这家公司兼职房地产业务已有多年,但显然在房地产市场还是位门外汉。2011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冬天让这家公司的业绩变得很难看,公司的预收款接近9亿元,再加上公司大幅增长的应收款以及巨额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我们相信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已危如累卵。

大唐电信

这家公司与中兴通讯、华为技术位列中国电信设备三大厂商,然而,大唐是唯一的国有资本控制的公司,注定了其无论是管理效率还是产品竞争力都是最差的。长期以来,大唐电信留给资本市场的形象都是业绩差、不诚信,如今,中国电信设备产业整体衰落,大唐自然更是雪上加霜。

厦门信达

这家以贸易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在2012年面临严峻的困境,尽管前三季度销售额高达124亿元,却只录得不到9000万元的净利润,如果不是投资收益帮忙,甚至要出现亏损。内外交困的经济形势使公司盈利能力大幅衰退,巨额投资收益的产生也值得怀疑。

渝三峡A

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让这家公司的前三季度报表显得不那么难看,但经营性盈利能力羸弱的本质难以掩饰,再加上持续的经营现金净流出,如果不把大幅增长的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公司的资金链危机近在眼前。此外,公司销售额下滑的同时应收账款增长本身就值得怀疑。

三安光电

销售额急速增长两倍,利润却同比下滑,不禁让人感慨LED行业的冬天让这家龙头企业也如此弱不禁风。更糟糕的是,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产生超过2亿元的净流出,让人担心其销售额的高速增长来自对销售信用的过度放松,甚至存在虚造销售收入的行为。

亚星客车

如果只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008年~2012年前三季度,这家老牌大型客车公司就在持续亏损。最令人担心的是公司的资金链,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再度产生近亿元的经营现金流净流出,而其账面资金总共也不过1.7亿元。

企业点评 篇3

点评:“三正”,是中国商业哲学的内核,贯穿了企业家的身、心、灵的三重境界。

周其仁:经济发展未来有三种不确定,第一种不确定是抽货币之水,还是加资本之面。而这一不确定中,又隐含着四个具体问题。分别是:“汇率机制要进行改革;给企业减税;增加进口的便利;还要以对外金融和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第二种不确定,取决于谁主导城市化。第三种不确定,在于是投入驱动还是生产驱动。

点评:企业家无法消除不确定性,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好应对不确定性的心态。

曹德旺:放下就是幸福,我不能保证我的接班人一定成功,但是我把它交出去了,我看都不看了。按照你那么想,天下没有一个人可以接你的班。

点评:企业家克服“我执”,事关企业发展,更关乎自己的幸福。

宁高宁:中国企业应该真正的去回归企业属性,回归企业本质,用企业的力量、用企业的创造、企业的创新、企业的引领,来探索自然的能力,创造企业、创造环境,来引领这个社会,而不是等待和抱怨这个社会,这才是企业的责任。

点评:回归企业属性,就是回归市场逻辑,也是回归社会价值,德鲁克早已指出了明路。

王健林:如果把文化做成大产业,一定要靠创新。传统模式要加创新的内容,不能是建筑的创新,表演的创新,最重要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点评:此言点到根上,就新媒体而言也是如此,内容依然为王,模式亟需突破。

董明珠:企业要发展,要坚持四个字,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创新”。因为我们只有信心,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如果没有信心,我们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目标。同样,只有创造才能让别人向你学习,只有创造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点评:实业代表未来,信心是内在动力,创新是身下双翼,凭此才能翱翔于未来世界。

柳传志:你不但自己要感觉幸福,而且能够使和你一起共事的人都感觉幸福,这是更大的幸福。

点评:企业家的持久幸福,首先来自于给员工带来幸福的回流。

吴敬琏:国内外的情势均表明,只有挥别狭义的经济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点评:“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边界本身就是规则,就是生产力。

任正非:在我们公司的创新问题上:第一,一定要强调价值理论,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是为了创造价值。第二,我们要更多的宽容失败。

点评:华为作为中国最具原创性的公司,归因于任正非的创新正觉。

冯仑:最近30年我们看到了“十八大”之后我们的新的领导集体,有两件事情上给我们一个非常准确的信号。第一就是要界定清楚政府和企业的边界,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要管住政府那支闲不住的手,不要在企业家的怀里乱摸。

企业点评 篇4

关键词 会计准则;解释;点评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有关问题,针对上市公司今年以来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情况,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以下简称“1号解释”),回答了包括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如何进一步复核在内的10个问题。“1号解释”以财政部文件的形式,其效力等同干企业会计准则正文及其应用指南。

一、企业在编制年报时,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是否要进一步复核?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如何调整?

答: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节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点评:“1号解释”要求,在编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首份年报时,应对报表相关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例如,复核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存在减值迹象,则进一步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并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方可对外公布。因此,投资者将来在上市2007年年报中看到的年初净资产,很有可能与该公司在季报和半年报中披露的数额不一致。

另外,关于B股、H股等上市公司,如对于借款费用等首次执行日如何衔接的解释,与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2007年2月1日的第一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第十项的问答完全一致。

例如,由于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范围,不再限定只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才可以资本化;如果是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也允许将相关利息费用资本化,从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因为B股、H股上市公司可能就“一般性借款费用资本化”因素进行了追溯调整,理财投资者可以通过有关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调节表推断这一因素对2007年期初股东权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一原“境内外差异”来推断: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后,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差异。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变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相关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如何进行处理?

答: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点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中,具有统领左右、沟通前后、把握全局的地位。它从基本的框架上锁定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可能边界。在会计实务中,由于经济交易事项的不断发展、创新。具体准则的制定有时会出现滞后的情况,一些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具体准则中尚未规范但又急需处理,例如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应遵循基本准则进行处理,以确保各具体准则的内在一致性。

三、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以及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发生的融资费用应当如何处理?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如提供免租期或承担承租人的某些费用等。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如何处理?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建造合同发生的相关费用如何处理?

答:第一,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应予资本化或是费用化,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计量。

第二,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某些费用的,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承租人应将该费用从租金费用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费用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

第三,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点评:1.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在经营租赁下,承租人和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以上新解释又根据重要性原则,将金额较大的资本化,再分期计入当期损益,体现了会计上的配比性原则。

2.原旧借款费用准则规定不适用于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以上解释拓宽了新借款费用适用范围,将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先按借款费用准则处理,再按租赁准则计量。

3.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相关规定,与2007年4月30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意见(二)规定一致,并且继承了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没有新旧处理差异。

4.新建造合同准则第15号第17条所述的“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是指企业为订立合同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建造承包商与客户在进行商务谈判时,有可能签订一项合同,也有可能达不成一致意见。由于商谈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为简化核算,该准则规定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应在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而以上解释要求费用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较15号准则更加详细、科学。

四、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在满足何种条件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答:企业将发行的金融工具确认为权益性工具,应当同时满足下

列条件:

第一,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第二,该金融工具须用或可用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如为非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非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如为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点评:以上解释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六条与第七条表述一致,特别是在当前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情况下,以上解释对非衍生工具或衍生工具在权益工具中的界定更加清楚,对卖方和买方规避风险起着向导性的作用。

五、嵌入保险合同或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如何处理?

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具中分拆,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该规定同样适用于嵌入在保险合同中的衍生工具。除非该嵌入衍生工具本身属于保险合同。

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如果投保人在持有保险合同期间,拥有以固定金额或是以固定金额和相应利率确定的金额退还保险合同选择权的,即使其行权价格与主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同。保险人也不应将该选择权从保险合同中分拆,仍按保险合同进行处理。但是,如果退保价值随同某金融变量或者某一与合同一方不特定相关的非金融变量的变动而变化。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应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如果持有人实施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的能力取决于上述变量变动的,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处理。

点评:有时,一项衍生工具可能是包括该衍生工具和主合同在内的混合(组合)金融工具的组成部分。嵌入衍生工具是嵌入到主合同中,使混合工具的全部或部分现金流量随着特定的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或其他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在我国实务中,嵌入保险合同或嵌入租赁合同是衍生工具的重要内容,以上主要是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解释。

六、企业如有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答:《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该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反映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但不得超过符合持有待售条件时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高于调整后预计净残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非流动资产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

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无形资产等其他非流动资产,比照上述原则处理。但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保险合同中产生的合同权利。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处置组,处置组是指作为整体出售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

点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单独规定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非流动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终止经营是指对企业的车间、分部、子公司等予以处置或将其划分为准备出售对象。根据该准则规定,如果企业管理层准备处置该部分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就应将这部分资产从非流动资产转出作为流动资产,停止计提折旧或者摊销,采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孰低计量。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我国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单独制定这一准则项目,而是采用以上方式处理。达到类似效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赞同我国的做法。

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可将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一起合并列示在“固定资产”项目中,但需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名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处置费用和预计处置时间。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从划归为持有待售之日起停止计提折旧和减值测试,一般说来。会使利润增加。

七、企业在确认由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时。对于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如何处理?首次执行日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计算投资损益时如何进行调整?企业在首次执行日前持有对于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子公司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如何处理?

答:第一,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按持股比例等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投资企业对于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按照规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确认应收股利,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第二,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在首次执行日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应当按照子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应分得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点评:1以上规定解释了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投资损益的确认,而权益法下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对投资损益的核算在实务中更为复杂,一般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整才能予以确认:(1)是对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会计政策一致性调整;(2)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对损益的影响进行调整;(3)投资

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损益的影响调整。这种调整对于拥有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且大量存在这种需要抵销的内部交易损益的某些集团公司而言,其利润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2.对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请企业关注的是:这条规定针对的是原准则下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新旧衔接后投资损益的确认。由于在新旧衔接时,原准则下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作为新的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即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因此,在新准则实施后,在确认以上关联企业应享有对被投资单位的损益时,应将这部分予以扣除。

3.对于拥有子公司投资较多的集团公司而言,首次执行新准则应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即将原准则下权益法核算确认的投资收益追溯调整为成本法核算,这对财务人员来说,将是一项较为繁重的核算工程,也将对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集团公司的合并利润表带来较大影响。

八、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如何进行处理?

答: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点评:以上解释,对股改限售股的会计处理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所持股改限售股份,对股改限售股的处理以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为界线。在重大影响以上的,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界线对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这一规定意味着,部分上市公司在编制2007年年报时,年初净资产将较一季报、半年报和三季报中披露的金额有所上升。

另外,这条新规定还意味着一个潜在的信息,对于拥有大量原始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在2007年年报一直以一元钱计价的股权投资成本,在年报中将以公允价值的增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这一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将可能使那些拥有大量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翻倍。这也可能是2007年报新会计制度改革带给我们跨年度的大礼。

九、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铺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圈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在合并财务报衰中如何列报?

答:第一,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第二,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点评:这一解释与2007年4月30日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2)第七问一致,对纳入合并范围严重资不抵债并准备持续经营子公司的处理,以前的规定是:母公司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对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通过设立“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来维持合并报表的平衡关系。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

这种规定操作的直接结果就是:母公司合并报表时无需在当期将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确认为损失,因此有些上市公司会将公司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交易’等伎俩转移到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身上,而母公司在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无需确认。不对股东权益产生影响,以提高母公司的业绩,给投资者一个虚假的信息。新规定则将合并净利润直接减留存收益,减母公司权益,不再单列“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将应由母公司负担的超额亏损的部分也要作为母公司的损失,相应冲减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和合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项目。

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负债、应当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企业点评 篇5

1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对象、作用及发展历程

1.1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条指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对企业目前存在的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与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发现并整改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达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活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必要系统性活动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评价与反馈、整改与提升等所有连续动态过程中相对较重要的环节。

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之后,就应该有计划并定期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设计有效性与运行有效性。设计有效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存在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控制设计不适当的问题。如果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正常运行,可合理保证企业实现控制目标。运行有效性是指设计有效(合理且适当)的内部控制不存在由于运行不当(包括由不恰当的人执行、未按设计的方式运行、运行的时间或频率不当、没有得到一贯有效运行等)而影响企业控制目标实现的问题。

1.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是内控体系,是针对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由于内控体系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组成,所以内控评价的对象也就是这五个要素。内部环境即企业内部实施控制的基础,通常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以及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风险评估即企业及时识别并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以此来制定合理应对策略。风险评估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必要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风险。控制活动是企业通过对风险进行详细评估后采取的控制措施,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并传递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以此确保企业内部信息以及与外部间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的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等监督检查,以此来评价内

部控制是否有效,并对内部控制的弱点和缺陷进行及时改进。

1.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通过对企业及各部门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从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1.3.1 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并改进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性不仅包括体系自身原因,也因为体系在执行过程中所存在漏洞而引发。因此,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就是找出内部控制的弱点或漏洞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1.3.2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可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能够使企业保持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促进企业走向成功的动力机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促使企业尽快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保证组织核心竞争优势等均有重要作用。

1.4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历程 早在1939年10月,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公告》里就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评价的规定。早期内部控制评价仅是作为一种审计程序进行发展和研究,直到1979年4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中提议管理层要在年度报告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才逐渐开始涉及到企业自身内部控制评价的规定。1988年7月1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颁布了《报告管理层的责任》,要求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负责并评价有效性,可惜的是最终由于其高昂的成本而未得以执行。

为了应对安然财务丑闻及随后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所造成的美国股市危机,重树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07月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把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作为关注的具体内容,不仅要求管理层报告公司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而且要求外部审计师证实管理层报告的准确性。《法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强制执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和各上市公司均积极针对内部控制评价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推动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及保监会五部门于2008年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和内部控制评价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首先施行,以此推动其他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

2 我国企业目前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

由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起步相对较晚,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下面就我国企业内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2.1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过去很长时间中更多用于为外部提供审计服务,主要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合规性、可靠性、资产安全性等方面。造成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更注重可靠性和规范性要求,而忽略或者较少关注其他方面的内容。由于财务报表审计时间和审计技术的限制使得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时间方面也仅是针对某一个时间点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而不能真正实现持续评价。

2.2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通过详细评价法以及风险基础评价法来实现。所谓详细评价法,是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比对,对五个内部控制要素逐一检查,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最终得出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评价结论。而风险基础评价法则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将风险作为导向,对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识别,基于这些风险的控制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重点评价,得出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评价结论。

2.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首先,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不足。我国通过三十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得到了建立和增强,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规矩,但对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开展评价的目的还停留在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没有上升为企业自身完善内部控制的需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尚处于要我评价的阶段。内控评价是对内控体系的监督和再控制,完善内控体系应该是开展内控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将要我评价上升为我要评价。

其次,企业内控评价的标准不统一,评价结论的可比性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企业外部相关方了解企业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企业依据各自的评价标准而做出的评价结论,可比性较差,会影响企业相关方对企业的认知,进而影响其决策。

再次,公众对企业内控评价报告的非理性解读,影响了企业内控评价报告的质量。个别投资者恶意炒作企业披露的内控缺陷,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市值,导致企业不敢如实披露评价中发现的内控缺陷,使企业评价报告成为报喜不报忧的官样文章,信息含量较低。这不仅对投资者来说利用价值较低,损害投资者利益,对企业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制定者与执行监管者来说也将会造成工作上的失误。

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评价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内控评价工作,才能逐步完成内控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资本获利能力,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全面性和实用性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灵魂。良好的企业内控制度,体现在企业经营各环节与层面的无死角控制中,即企业内控能够涵盖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同时,针对职责与责任进行具体明确的划分,使每个岗位的操作性大大增强,这也是良好企业内控的标准之一。规范的控制体系使内控评价工作受到重视,从而促进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将体系完善放在重要地位,并通过体系完善使企业风险大大降低。

从目前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重点与难点。

3.1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重点

首先,评价管理授权是否适度。万事万物均是遵循量变到质变这一规律的,“适度”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管理授权也是如此。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之间无法避免合理授权的发生,所授权力是否适度非常重要,是内控评价的重点所在。

其次,评价组织架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是否合理。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从理论上讲要做到设计科学、权责分配合理、职能界定清晰,否则可能出现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的现象。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是内控评价的一个重点。

再者,评价企业的内控制度是否全面、科学、规范。企业内控不仅局限于财务控制的层面,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应覆盖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对企业是否针对不同经营管理活动制定的内控制度、标准进行评价,是进行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又一重点。

最后,评价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存在并有效运作和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能力。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发现内控缺陷,改善内控体系,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施行的有效性。对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存在并有效运作和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能力进行评价,是进行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又一重点。

3.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难点

首先,提高内控评价人员的素质是这一工作的难点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涉及企业的所有管理层面和业务领域,对评价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很长时间与很高的投入,是目前企业开展内控评价工作的难点。

其次,准确认定、分类内控缺陷是内控评价工作的又一难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将内控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原则规定了划分标准。企业内控缺陷的认定与分类和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所处行业、业务复杂程度、管理难度等高度相关。针对某一企业的某一时点制定一个恰当的划分标准是非常困难的。

4 我国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变革使得我国企业在未来的内控评价工作中更加注重对企业的应变能力与快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

对信息与沟通的评价在企业内控评价工作中的地位更加明显,信息与沟通能力的强弱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生存力与成长力的关键所在,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大量收集并及时分析处理内部与外部信息,并能够实现信息在企业各环节与部门进行及时地传递交流,以及是否能够率先进行知识创新,从而占领市场并把握先机。高效的沟通系统是所有控制运行的前提,也是企业内控评价的发展方向。

在实务中对企业文化的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等环节在企业文化控制下更加柔韧,逐渐形成一门管理艺术。当今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在快速的市场经济变化中要具备敏捷的反应能力,这使企业随之进行分散决策,从而丰富了工作内容并使员工自主空间增大,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只有通过企业文化来加强良性控制环境,对企业员工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与激励,使其面对压力时依然能够转化为动力,履行自我的职责,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 如何开展良好企业内控评价工作

当今,在以人为本理论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工作人员应以行为理论作为指导,从而加强内控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并对管理理念与流程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向人性化管理方向转变,以调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创造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政府来加大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推进力度,只有政府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并采取适宜的措施来推进内控评价制度,切实引导企业将内部控制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

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企业拥有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来积极实施企业内控评价,企业负责人只有在肯定了内部控制工作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够在企业重视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从而得到良好效果,由此可见,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十分重要。

企业点评 篇6

当一年一度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即将隆重举行之际,翻阅历史,我们共找出6家获评金蜜蜂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跨国公司,让我们回顾并欣赏当年颁奖时对这些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点评,从中管窥这些跨国公司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貌,体会和感悟成为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些关键词。

东芝集团:连续2次获评金蜜蜂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关键词:数据翔实富于创新极具前瞻性

《东芝集团CSR报告书2009》报告系统披露了公司在朝着设定的责任目标迈进过程中,所采取的责任行动、措施以及取得的突出社会责任绩效,措施清晰,数据翔实,充分发挥了报告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的价值。报告特别以“地球内企业”为标题制作了特集,彰显了跨国公司对全球责任的认识和行动。

《东芝集团CSR报告书2010》秉承东芝集团全球化、国际化的视野,在全球率先根据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7大核心主题,披露公司在报告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实践和绩效。报告遵循“重要性”原则,重点披露了利益相关方关切的信息,是一份富于创新、极具前瞻性的报告。

索尼:获评金蜜蜂2010年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关键词:内容丰富实质性强

《索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0》是索尼中国的第一份参照中国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编写的报告。报告体现了公司“为了下一代”的社会责任理念,以责任管理、市场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四大主题为基本框架,内容丰富,实质性强,是在华跨国公司的一份高水平报告。

巴斯夫:连续2次获评金蜜蜂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关键词:全面披露充分展现巴斯夫负责任形象

《巴斯犬2008年度大中华地区经济、环境及社会绩效综合报告》足巴斯大人中华区的第一份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综合报告,也足巴斯夫集团在全球第一个针对一个国家(地区)的综合业绩报告。报告秉承巴斯夫全球统一理念和标准,聚焦大中华区实际,全面披露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绩效,为在华跨国公司编制中国区社会责任报告提供了有益借鉴。

《巴斯夫火中华区2009年度简报》围绕“创造价值,营造更美好的未来”,系统阐述了巴斯夫大中。#区如何为员工、股东、业务合作伙伴、以及全社会创造价值,重点披露了在中国首倡“1+3”社会责任项目的实践与绩效,彰显出公司敛力于为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是一份充分展现巴斯夫负责任形象的优秀社会责任报告。帝斯曼:

获评金蜜蜂2009年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关键词: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数据翔实透明度高富有创新性

《2008年帝斯曼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从气候与能源、健康与福利、助能与性能、新兴经济体等重人议题入手,披露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策略和行动。报告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数据翱实,透明度高,富有创新性,突出了公司一贯秉承的关注“人、地球、利润”责任理念,彰显了公司在中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欧莱雅:

获评金蜜蜂2010年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

《欧莱雅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09》是欧莱雅集团的第一份可持续发展国别报告。《报告》以“美丽”为主题,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向中国利益相关方系统披露了公司在经济、环境及社会等方面的关键绩效,是在华跨国公司的一份亮丽出色的报告。

大众汽车集团:获评金蜜蜂2010年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关键词:高质量

企业点评 篇7

校友会袍哥

点评:郭与复旦大学的四个校友组成的“梦幻团队”,在上海缔造了庞大的企业帝国,控股、参股五家上市公司。郭最具魄力的举动是对南方一份新锐财经媒体的投入,令知识圈刮目相看。

张海(健力宝董事长):

最佳第六人

点评:李经纬的“陨落”,使得年度最佳第六人张海替补登场,玩转健力宝。张是“资本家”纷纷入主实业界的代表,但身份多重的张,上场时间能有多久?到底是资本玩家,还是产业整合者?

朱保国(太太药业董事长):

变形金刚

点评:作为最大的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朱推动家族企业“变身”的历史值得尊敬。引入美林的海外风险投资,引入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改造企业,“太太”成为与洋药分庭抗礼的民企中坚。

徐明(实德集团总裁):

超级球迷

点评:靠卖虾起家,靠建材发家,靠足球出名。作为大连人的徐是个有20亿元身家的球迷,超级痴迷到不单拥有一支球队,还在甲A里搞出了一个“实德系”,给中国足协出难题。夺冠的总是大连实德队,而徐并没有被奖杯砸晕:“搞足球不赚钱是愚蠢的”。

汪立成(华立公司总裁):

国际收购秀明星

点评:在出手成功收购飞利浦的 CDMA核心技术后,汪以“中国第一商人”的姿态浮出水面。一个开创中国MBO先河的民营企业家,正在完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历练。

南存辉(正泰集团总裁):

“502”强力胶

点评:南将数以百计的小企业整合在“正泰”旗下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年销售额数十亿的行业龙头,其化解资本组合矛盾的能力,使其成功超越了浙江式“老板工程”的陷阱。

蒋锡培(远东集团总裁):

终成正果的泥腿大佬

点评:蒋先给民企戴上“集体”帽子,再进行股份制改造重获控制权,最后吸引国有电力资本参股,并在身份悬殊的资本博弈中全身而退。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成为十六大的代表,意味着:布没有大城市资源优势的情况下,民企不仅能够在农才村创造工业文明,也能迈进主流政经阶层。

荣海(海星公司总裁):

荣老师

点评:被人称为“荣老师”的荣海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却在短短15年内将 3万元投资变成10亿元的集团。荣在金融、资本市场的操作能力的确可以给许多人上一课:拥有内地A股公司,控股新加坡上市公司,在香港买壳上市。目前他正试图收购和控股一家银行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李兴浩(志高空调董事长):

中国清教徒

点评:英雄莫问出处,李自供的第一份工作为放牛。李的创业史与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无关,他自我积累的艰辛具有强烈的清教徒色彩,但这并不防碍其与高科技和国际资本的联手。

张宏伟(东方集团事董长)

和裁判赛跑的选手

企业点评 篇8

(方刚:本刊2008年度十佳作者,实战派营销专家,有十余年管理经验,对快速消费品营销有独到见解。)

武功一:腰壮脚硬

正是因为沦为“人肉靶子”的角色,让一些二、三线企业的筋骨得到不断锤炼!也正是在这种锤炼之下,相对弱势的银麦学会了“忘掉品牌”;也正是在“忘掉品牌”的指导之下,银麦成功地规避了“嘴硬脚软”的风险:在营销系统上以扎实实用为主导,把“腰”(团队和渠道)壮起来,让“脚”(一线执行)硬起来,形成自己“嘴软、腰壮、脚硬”的营销特点!

这样的优势更容易限制对手的品牌威力。因为他们受制于渠道,“飞龙在天”,无法落地。正因为如此,国内各个区域市场上,“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格局比比皆是。

所以,在二、三线品牌的存活期之内,渠道依然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借助渠道,用渠道换取品牌建立的时间,甚至是被收购的谈判砝码。所以,不论大品牌怎样调整转换营销模式,二、三线品牌都不要轻易砍掉你的渠道网络。因为这是你所剩不多的、最能增加想象空间的营销资源。

武功二:避实击虚

从实力对抗上,银麦无论如何不是青岛啤酒的对手,但是巨头并不代表没有无懈可击,而弱小的区域型企业也不是没有生存之道。

巨头往往具有的单品作战、品牌老化、渠道弱化、职业化的营销系统灵活性不足带来的战斗力不强的弊端,也往往让区域型企业得以施展防守反击。

面对大兵团作战时,拉开战线,全兵出击,这种对抗对巨头来说或许不难。但往往是在游击战中,大企业更容易出问题。因为大企业管理结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区域型企业灵活,船小好调头,是最大优势。当然,对中小企业来说,寻找巨头陪练,集中发挥自己的独有优势,长板出击,更能快速形成核心竞争力,完成从弱到强、从渠道期到品牌期的发展、蜕变。

点评2

以小博大的成功思维

特邀点评嘉宾:刘春雄

(刘春雄:销售与市场副总编、高级研究员,营销实战派研究型专家,郑州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多家公司的董事或顾问。)

与青啤相比,银麦是一个不对称的对手,两者的规模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不对称的规模只有靠一场不对称的营销战,弱势的一方才能获得以小博大的成功。

以小博大,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点,毛泽东正是靠这套军事思想取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

以小博大,也是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博弈的基本特征。看起来根本不是跨国公司的对手,中国企业在整体上却在跨国公司的阴影下快速崛起了。

中国啤酒行业已经进入了产业集中的前夜,尽管资本整合正在替代市场整合成为行业整合的主要方式,但是山东市场这场以小博大的不对称营销战,让我们再次看到营销的神话并不遥远。

营销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

当一些大企业挥舞着资本大棒和品牌大棒时,他们以为可以征服一切――品牌可以征服消费者的心智,资本可以买断终端。

营销最重要的资源一定不在企业内部,而在市场外部。这就是为什么干掉大企业的通常不是大企业,而是以前根本看不起的小企业。

大企业的优势在于内部资源,所以总是习惯于借助其资源优势。小企业只有借助外部力量才能抗衡大企业。营销最终比的恰恰是对环境的适应速度。

中国市场环境最大的特点是终端的分散和渠道的分散,这看起来似乎是中国市场不成熟的标志,却恰恰是中国中小企业营销可以借助的优势。这如同毛泽东选择上井冈山打游击而没有选择平原和城市打游击一样。

基于信息不对称,大企业很容易通过广告和品牌“征服”消费者,但却难以“征服”那些懂行并且高度分散的终端和渠道。

谁学会了把握渠道和小终端,谁才能够中国市场畅行无阻。可口可乐会做品牌不会做渠道和小终端,所以只会在中心城市生存。

银麦啤酒的成功,关键是把环境给予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因为渠道和终端散乱,大企业的品牌优势在渠道和终端变成了劣势。因为品牌知名度越高,价格透明度就越高,渠道和终端的价格空间就越小,“名牌不赚钱”就成为名牌的“无解之痛”。

渠道和终端难以被品牌搞定,但却很容易被利润空间和人员搞定。银麦的产品适应性强,渠道和终端有利润,所以大家愿意经销。如果说广告是散弹打鸟的话,由精干人员组成的销售队伍则是弹无虚发的狙击手。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营销到最后只剩下品牌,多少人 (包括专家们)这样说。这样“反营销”的观点似乎特别有市场。

营销的实体利益体现在产品上,营销的心理利益体现在品牌上。产品是主体,品牌是客体。岂能主客颠倒?产品是皮,品牌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过度夸大品牌的价值,似乎做品牌比做产品更高贵,果真如此吗?如果消费者没有对产品的需要,会买虚无的品牌吗?

回归产品,回归消费者需求的初原,以产品抗衡品牌。中国成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不正是靠产品“打败”跨国公司品牌的吗?

我们并不排斥品牌,但在品牌与产品的选择上,我们相信产品有优先权。银麦在产品上有区域适应性,更是抓住了中国食品行业营销的特点。中国省与省之间食品消费习惯的差异化可能比欧洲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还要大。大企业总想通过“大一统”的产品让消费者适应它,而量身定制的区域化产品,则是银麦营销成功的前提。

要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基本思维并不是了解消费者为什么买,而是了解消费者为什么不买。

消费者会买一瓶不好喝的啤酒吗?不会。消费者会买一瓶好喝但不是名牌的啤酒吗?会。那么,“好喝”与品牌那个更重要?答案很清楚。

无论怎么做营销,都不要忘了消费的本原。缺了什么,消费就不存在了,这个就是消费的本原。

营销比什么

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宣扬的一套营销价值观,就是把普通企业带人一场绝无胜机的“拼消耗”的营销战。毛泽东讲,“拼消耗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

如果说大企业之间可以“拼资源”、“拼消耗”的话,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只能拼智慧。中小企业的营销智慧是什么?不是对方有什么优势,就向对方学习,而是对方怕什么,就决定做什么。

企业点评 篇9

在这个问题里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市场的发展结果和一些跨国公司事先设想的结果有一定的出入。

有个奇怪的现象:一些不做品牌,只从产品上和中国企业竞争的外国公司,很容易融入到中国的渠道和国情当中;而一些重视品牌的企业,却在中国逐渐失去品牌的目标人群。

这是由于,在中国,渠道的最大作用是帮助满足市场已经具有的需求,而并非开发新需求。一直以来,中国的普通产品需求远远大于对品牌产品的需求,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及竞争的加剧,品牌的选择逐渐变得更加重要,但我们的渠道成员又不能及时地配合这些利用品牌的公司达成目标,自然就会成为这些企业整体发展策略的障碍。

中国人很多,劳动力成本也很便宜,很多企业的产品定价都是以产品的制造成本和原料成本进行定价的。我们很少把推广成本所能累积的品牌价值作为定价的依据。这样,在面临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很多加工产品是以没有品牌的价值横扫全球的,这种结果是――一旦中国企业的自有品牌走向全球,会使全球所有的品牌价值降低。但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品牌还没有走向全球,而全球品牌都走向了中国。这个时候,中国市场也同样让所有的品牌在中国无法体现价值。

但是,这种现实并不是这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他们希望中国人认同的不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认同他们的品牌。而用品牌策略规范的渠道和中国市场只接受产品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这就会造成一个矛盾:渠道成员为产品的利润而做,而跨国企业要的不仅是利润,还有市场本身。

做市场的方法不仅是渠道的畅通问题,还需要帮助企业在所在的区域对需求进行启发,对已经有需求的市场还要帮助其进行保护和建设,这是营销中的正常思维。只是面对中国市场的状况本土企业更现实,他们只卖产品,不卖品牌,而一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策略和中国市场的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不仅需要把产品卖出去,也希望把品牌卖出去。

卖产品和卖品牌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一个渠道成员来说,卖产品需要有市场对产品利益的需求。这些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上都已经存在着需求,但这种需求是共性利益的需求,不是个性利益的需求,对于这些做品牌产品的企业来说,都存在着品牌利益与产品利益的结合问题,存在着市场建设与拓展的双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渠道成员能够解决的,而是企业应该解决的问题,但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他们的策略面对这样的市场状况本身存在着问题,如果不做调整,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问题体现出来。

做营销,是以市场状况为依据的,不是以自身的发展策略为依据的。跨国公司有很多已经成形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不是在中国市场产生的。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阶段,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渠道成员是以满足需求为主进行经营的,而现在的市场状况已经改变了渠道成员的责任,需要他们学会在供给大于需求的市场上如何帮助企业拓展个性需求与品牌需求。但不是所有的渠道成员都能改变自身的行为惯性。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又不愿意改变自身的营销策略,固执的坚持让渠道成员配合自身行为方式,这就造成渠道成员与跨国企业离婚问题。

还有一种状况是有的跨国公司认识到了自身的策略问题,决定入乡随俗,改变以往的品牌经营模式,转而学起别人进入中国市场时期的策略。但这种方式也同样存在着问题。

以上的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同样存在,但没有引发这样的关注。中国市场太现实了,只有市场改变,渠道才能自然随之改变;如果市场就按照现在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那么只有顺应潮流的才能生存下来。

刘永炬北京方圆润智营销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企业点评 篇10

关键词: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利润最大化。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促使资本所有者出资后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关注强于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关注。为此,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向外延展,形成了财务业绩评价和非财务业绩评价相结合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无论从考评内容、考核指标的设计、评价方法的运用等各方面都有诸多改进,但是缺少针对战略层面的业绩评价。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切入点正是立足于财务战略影层面,用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战略执行过程、执行结果的绩效问题。

一、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特点及原则

(一)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特点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是指根据财务战略目标选用专门评价方法、评价模型对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执行过程及执行效果进行评价,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延展性,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时间范围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评价内容的延展性是指评价对象不仅包括企业的财务活动,还应包括因财务战略执行所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时间范围的延展性是指评价对象不仅包括财务战略执行的本会计期间,还应包括从财务战略执行起到评价阶段结束止的全部周期。评价方法的延展性是指应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举,并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的不同特点客观地决定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所占的权重。

2.动态性,主要指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财务战略进行业绩评价时,应选择适当的分析指标和对比标准,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评价,而不只是评价财务活动运行的静态结果。

3.灵活性,主要指设计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应该能够满足企业不同战略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的战略业绩评价需求。不仅能够进行财务战略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效用的评价,也能够进行综合业绩效用的评价。

4.可持续性,主要指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应从财务战略选定开始,贯穿于财务战略执行过程的各个阶段,直至进入战略调整阶段。具体来说,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理念、评价程序、评价对象的选择方法、评价参照标准的获取等各个构成项目均应具有可持续性,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原则

1.成本效益权衡原则,即企业构建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时应当在构建成本与应用该评价体系指引、控制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力求使预期效益大于其构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