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精选28篇】正文

《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精选28篇】》

时间: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

校本课程范文 1

1.相得益彰,整合开发学科课程资源

各学科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实现对学科内容的拓展,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依托学科课程生成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精彩的,收获是巨大的。例如,在学完课文《海伦·凯勒》后,同学们被小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以“永远的海伦”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适度整合两者内容,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依托学科教学生成,展现了活动的创造性。

2.搭建平台,充分开展多彩校园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受孩子的欢迎。依托校园活动生成研究主题,把校园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将会大大提高活动的效益。我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各班围绕艺术节活动开展“晒晒我的艺术特长”“雏鹰展翅”“我为校园添光彩”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书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歌舞比赛等。体育节上我们开展“我为学校出点子”“我是小小摄影师”“我是体育小达人”等主题活动;读书节上我们开展讲故事比赛、书签制作比赛,以及“我读书我快乐”“我的教室我的家”等主题活动。学生在一次次实践尝试中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实践活动的乐趣与喜悦。另外,我们还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进行整合,开展“我身边的雷锋”“缅怀革命先烈”“同包爱心粽,梦圆端午节”“校园吉尼斯纪录知多少”等活动。这些活动依托校园活动生成,使校园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富有成效,富有艺术性;能促进学生个性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因地制宜,有效开发校内设施资源

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投入与创设的主体,在学生、家长、社区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因地制宜,选择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主题,有效开拓校内设施资源。

如我校创立的学生科技园便整合了校内各功能室,开辟了学生开展活动的新阵地。“机器人教室”“三模教室”“手工坊”能让孩子们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科学教室里,孩子们亲自实验,领略科学的奥秘,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陈列室内展出了各学生社团的作品、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孩子们在这里找寻记忆的痕迹,回味童年的快乐。校园一角,学校特意留了一片空地,留给师生成立种植基地,孩子们从丝瓜、西红柿的育苗,到施肥、除虫,到收获,全程参与,不但锻炼了劳动实践能力,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

校本课程 2

一、自主开发,全员参与,构建师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基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二、以生为本,和而不同,让学生做校本课程的主人

1、以生为本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承认学生的差异,而且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我校的生命课程、传统节日和雅行课程便是从学生发展需求中应运而生的校本课程。(1)生命教育是我校的博雅精品校本课程之一。它的前身是隔周开展的健康教育,在对学生的调研中不难发现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及生存能力都有很大缺失。从社会的角度分析: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社会道德的衰落、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甚至导致自杀行为的事件频繁发生。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提出了“珍爱生命,打好学生人生底色。”的课程目标,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整合――再实践,目前,我校已经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安全教育读本》、《我的安全我关注绘本―自救互助篇》、《安全的翅膀》、《生命健康小手册》。(2)传统节日和雅行课程归属于我校的博雅特色课程:传统节日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雅行课程之牵手孔孟“雅”文化――修身、立德、治心于一体。由此开发的校本教材有《传统节日》、《雅行之环保》、《雅行之礼仪》、《雅行之美德》,通过班会课实现课程化管理。

2、自主选课尊重个性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针对学生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学生可以参照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决定自己想学或不想学的。它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这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学生参与拓展课程内容。(1)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往往让学生自己选主题,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来。(2)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和贯彻,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上进心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来,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具特色,更能贴近学生实际,同时,有利于推动学校的新课程改革,促进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加快实现“涵养儒雅教师、培养文雅学生、润养高雅学校”的学校发展整体目标。

三、专业发展,动态开发,让教师做校本课程的主力。

1、“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因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就是确立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家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动态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校本课程区别于国家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动态开发。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及时调整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课堂上既要注重教学方式转变,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挖掘和解决问题。

四、家校合作,挖掘资源,让家长成为校本课程的参与者

校本课程开发在赋予学校、教师和学生拥有课程自的同时,也赋予家长在其子女教育方面的一定自。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为家校合作创造了天然的契机与空间。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方面,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五、传承经典,个性发展,让特色成为校本课程的名片

校本课程开发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充分凸现学校的最佳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六、开发资源,不断完善,让� 构建“1+1”的课堂延伸学习方式,也就是“1+1”的小课程的开发,将是我校课程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1”指基础学科的延伸,“1”指专业意味的社团训练;课外多种学科的延伸,是基于国家基础课程及学校课程需要适度地开发。这充分体现了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努力开发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洛阳是闻名于世的古都,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环境、独特悠久历史,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校本课程方案 3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诵读古诗词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内容。学生诵读古诗词,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而诗歌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枝奇葩。它不仅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是我们民族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支柱。

“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文思敏捷,言谈儒雅,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

小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古诗诵读顺应了儿童喜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大声诵读中得到愉快和喜悦,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开发我校小学生古诗词诵读为校本课程,使

2、让学生汲取文化精华,培养求知乐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诵读体会古诗词的诗韵、写作技巧等浅显的写作手法。

4、通过对古诗文的吟诵,使小学生能大量积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提高想象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初步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健康心理,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5、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6、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三、开发古诗诵读校本课程的原则:

1、人文性原则

以学生的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古诗诵读活动。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1、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词诵读比赛。

2、教导处加强各班平时实施情况的检查,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统一检测。

3、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好教材、好课,学生好的作品等进行展示评价。

4、语文教师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成长记录册的相关栏目内进行评价,内容包括该学生的兴趣、需求、效果等。

五、课程管理:

1、成立课程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是策划和实施古诗文诵读课程建设,制定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奖惩条例。负责对各年级古诗文诵读课程的落实、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和成果评比,以及资料积累等。

2、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教师课程的意识。学校为广大教师提供制度支持和资源保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实践能力。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凸显课程特色效果。通过宣传、校园建设、展示活动,各类教育活动的渗透,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进一步形成办学特色。

实验小学教导处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方案

凌海市实验小学

校本课程 4

关键词:校本课程;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2-0033-02

一、网络校本课程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学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其英语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天宁区各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套成熟且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好多学校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化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网� 比如博爱小学的陶艺课程,以书本教材、电子教材为主。与多媒体方式不同,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课程建设者会把课程资源上传到课程专题网或学校网站的资源库里,学生可以随时访问,浏览信息。

二是采用网站方式,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更会在网站上开设互动性内容。例如中山路小学的书法校本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其他活动都是在网络上进行:开设名家欣赏栏目,把名家名作扫描到书法专题网站,让学生欣赏和点评:开设书法技巧栏目,让学生根据教学视频学习书法技巧:开设佳作欣赏栏目,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书法作品上传到网站上,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点评。

三是采用网络平台方式,学校充分调动家长、学生及其他社会资源,依托某一网络平台,共同建设校本课程。例如常州市北郊小学的书香校园(阅读校本课程http://beiiiao.省略/webschool/Book/),不但有教师的推荐阅读,更有学生推荐的书籍,并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激发学习的阅读兴趣,同时平台上设有含英咀华、读书札记、佳作赏析、书香班级、悦读会等栏目,班级、家庭、家长、学生、教师均在这一平台中进行活动与交流。整个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平台起了重要作用。

网�

二、当前网络校本课程(平台)的问题

虽然网上的素材非常丰富,但是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还不够高,对网上的内容学生还缺乏辨别的能力,因此难以作出正确的辨析,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很低。各校的网络校本课程建设虽然都已经起步但是在理念、技术以及管理方面还极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交流与反馈的缺失:有很多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网站重形式而轻内容,有些还处于静态设计的阶段,缺少师生互动交流的模块。

二是资源缺少组织:打开网站,学生面对海量资源,但教师对资源的选择、组织、呈现等缺少系统思考,总想把自认为有用的资源交给学生,但学生面对资源却无从人手。导致资源应用效率低下。

三是原创性不够:各学校校本专题网站的资源中,转载的资源远远多于原创内容,而生成性资源则应用很少。其实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动态更新生成资源,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四是优秀校本课程网站流失较为严重:我区有许多优秀的校本课程网站,如虹景的花文化主题、博爱的陶艺文化、兰陵的乒乓球项目、北环的动漫制作等等。许多优秀的网络校本课程在实施过后被束之高阁,导致这些优秀校本课程的使用效能大大降低。

以上四点现象的存在,有理念形成上的因素,更有技术应用方面的困难。我们认为,在区域层面上建立网络校本课程的平台,不仅可以解决各个学校在构建各自网络校本课程平台上的技术瓶颈,而且可以推进网络校本课程的合理化规划和协同共建,避免重复开发和区域内优质校本课程资源流失,以促进优质网络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和应用,对推动基础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三、基于社区模式的网络校本课程平台构建

基于社区模式的网络校本课程平台应该是一种基于学习的网络互动中心。它最基础的特征是知识性、互动性、成长性。而技术层面,许多开源网站可以实现这个功能,如phpwind高速社区程序,它以会员为根本,深入挖掘、聚合站点数据并可自由组合成多种模式进行展示,比如论坛模式、门户模式、文章模式、个人空间、群组模式等,非常有利于网络校本课程专题网站学习和交流:同步或异步编辑文档的支持以及交流的支持等几个方面。phpwind高速社区程序的群组模式,便于建立以某校本课程主题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包括群组活动、成员邀请、群组等级、群组话题、群组论坛视图,并有群组聚合页。Pw8的cms系统,侧重于资讯的,在门户频道展现为内容聚合,便于各个学校主题在此建立独立的网络校本课程。而以会员为中心产生的内容是站点赖以生存的食粮。PW8重新规划圈子模式,将会员信息底层化,和新鲜事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与会员息息相关的内容将汇集到新的个人中心,引导会员进行阅读和点击。技术支撑使知识性和成长性成为可能,师生可以根据网络平台的特征,规划自己的课程模型,根据内容、学习、互动、评价等要求建设符合自己课程的网站。

校本课程范文 5

课程方案评价,要整合外部审议和内部自我评价

课程方案是一种课程规划和设计文本。就校本课程而言,它包括学校研制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前者由地方课程委员会审议,后者由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虽然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方案的质量,但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本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以及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单靠外部评价难免有所缺失,而内部评估者比外部评估者更熟悉评价对象的背景,也更容易收集到评价所需信息并对问题进行诊断与解决,因此由学校、教师自身对课程方案开展的内部自我评价更具有发展性评价的功能。《校本课程规划方案》重在考察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教育哲学的适切度;总目标与学生兴趣、发展需求的一致性程度;总目标与学校可获取的课程资源的协调程度;课程结构和门类设置的合理性,等等。《课程纲要》的评价主要涉及教师是否具备开设这门课的意愿、知识和能力;课程目标与总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课程目标阐述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合理;课程的实施策略是否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法是否合理可行,等等。如*省锡山高级中学设计了一份《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自评参照表(见表1),可以供大家参考。

实施过程评价,教师与学生是当然的评价主体

如果说方案评价是一种静态的原型评价,那么实施过程评价就是一种跟踪式的动态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发提供信息与建议。它评估的是课程的实际使用效果,而教师和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感受者,是当然的评价主体。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优点或缺点,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设计;课程的实际使用是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课程是否可后续发展,等等。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反思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由学校课程委员会等部门设计相关问卷或其他评价工具组织教师参与评价,由教师提供必要的评价信息。学生的评价则可包含:是否喜欢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课程实施的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等。评价方法可以是由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开展自评,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访谈、座谈或问卷调查等。要注意的是,设计学生评价工具时用语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度,如调查课程实施中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时,转化到问卷上可表述为�

学业成就评价,要突出过程评价与差异评价

校本课程范文 6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并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如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应大力利用与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教材,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特色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来开发。灵活自主地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而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对体育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开发课程的教师具有更好的专业特长及教科研能力,同时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对促进教师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开发运用好校本课程,对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条件

一所学校内,某一项运动的群众基础对于开发校本课程有很大的作用。校长及学校领导层所倡导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开发一个校本课程,形成一个教学特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的很多环节,所以开发一个校本课程离不开校长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我在开发我校武术校本课程时,主要做了如下一些工作:制订详细、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开发计划,送交校长室,说明开发该课程切实可行;多参加与武术有关的社会活动,积极培养校内武术特长生,增强武术运动的校内外影响力,扩大校内武术运动群众基础;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校园武术文化氛围,为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做好铺垫工作。

开发校本课程一般还要看学校的办学软硬件条件能不能满足所开发课程的教学及训练需要。软件方面的师资力量在开发校本课程中起主导的作用。一般学校必须最少具备一名武术专业的教师,并且要具有除一般武术教学外的从事专项教科研和业余运动队的训练能力。硬件指学校能够提供的专项教学及训练所需要场地、场馆、设施等。武术运动除对练外都为个人项目,且除专业训练外对场地、场馆的要求也较低,所以一般学校都具备开发这一课程的场地这一条件。

学生是校本课程内容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因此,开发任何—个校本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阶段的特点,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且适合年龄发展特点的教材。

多年来,由于我校武术特色操的创编和施行,体育高考都以武术专项为主打项目,并有许多武术特长生被多所体育院校单招录取……这些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武术运动的群众基础,为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创造了条件。

三、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

(1)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研究专家马什说:“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共同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编订教学及活动内容,制定学习效果评价及激励办法。认真细致地完善该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保证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和高质量地完成。

(2)制定课程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两个部分开设武术教学和锻炼课程:开发出武术特色操,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并同广播操一起每天出操;从高一年级开始穿插开设两个学年的武术课程,分别从水平五和水平六两个水平段进行学习。

第一学年(水� 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求学会武术运动基本功,掌握基本手法、腿法、步法、五步拳、四个腾空(飞脚、旋风脚、摆莲腿、旋子)和简单动作组合;掌握初级长拳一套,初级器械运动一套。

第二学年(水平六)要求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进行锻炼,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42式太极拳和散手运动:拳、腿、摔的基本技法;能够参加班级或学校内组织的教学比赛,掌握简单的比赛规则,掌握武术运动常见损伤的处理办法。

(3)开发学生和社会资源。现代社会体育机构遍地开花,在我们的学生中也不乏有部分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武术的,这部分学生有的个人运动水平已经很好了,那么我们在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时候就可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功能,培养他们成为骨干,并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社会上有很多民间拳师在当地小有名气,我们在水平六的学习段就聘请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拳师来我校义务授课,主要讲解一些传统的武术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和学生交流,拓宽学生武术运动的知识面。

四、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阶段性成果

校本课程范文 7

【关键词】美术课程;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美术课程资源,不仅能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中学美术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许多学习内容与生活脱轨,脱离学生实际,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并且没有实际有效的操作性,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单调、呆板,造成了美术教学效率不高,因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重构已是必然。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开发,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使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必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实现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

一、美术学科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课程资源开发本身所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性质看,其对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课程资源开发是遵循新课程理念,以重新发现的眼光,在广泛而丰富的自然、社会中发现、创造出新的课程内容,这一过程即是创造性的实践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实际作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学习,内化知识结构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选择资源要从其教育价值、学科知识内容、技能、文化内涵等出发,这显然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分析、选取过程,学生的认知、思维、实践等也无疑是综合性的学习过程。特别是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技能掌握的问题,还要突出课程的人文色彩,突出历史和文化相关的背景资料的学习,更加重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朝着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讲,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资源开发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去主动探求认知对象。学生通过对资源的提炼、概括形成了学习中的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自己。

二、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途径

(一)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1.图书馆资料资源。2.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3.美术教学设施与设备。

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校内课程资源,尽量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是美术课程建设、美术教学管理方面,应给予足够重视的事情,对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很丰富,主要包括:1.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地、市、县级文化馆、少年宫等);2.当地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3.艺术工作室和民间艺人手工作坊。

(三)地方特色与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

一所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 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 发展水平。积极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永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悠久辉煌的历史为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文物典籍、地方特色,名胜古迹比如钟鼓楼、北海子公园、武当山景区、圣容寺、骊y古城等。独特的地方民俗如社火、“d”字灯会、说唱艺术、“四月八”民俗庙会。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考察各种民俗活动,欣赏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访问民间艺人,领略绚丽的传统民族服饰,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观赏、阅览、领略这些地方特色,使学生为家乡的美丽而感到自豪,引导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的环境,加强环保意识,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并且可以收集素材,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传承永昌地方民俗和艺术,不让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中被遗忘。

总之,学校的美术教育应由单纯的美术课堂教学转向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物质资源以及其他信息化资源,多方面拓展教育渠道,延伸艺术课堂,把体现高尚文化精神的艺术课程转移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把艺术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既体现了美术教育中蕴涵的宽容、包容的心理素养,又表现出了教学应构建宽泛的框架,同时又体现了教学思维的多元化。这对丰富美术教育教学的内涵、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03、2004年

[2]《教与学的艺术》,(日)事川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校本课程方案 8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设计理念

活动生经验,经验促思维

二、基本定位

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补充教材、升华思维为基本要求,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研究方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为我们的核心宗旨。

三、框架结构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活动展开的,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程按活动实施的途径共分为课内活动,课外活动两部分。

课内活动:结合平日教学,深入发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实践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配合教材所安排的实践活动,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切实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外活动:突破教师,突破书本,突破课堂,拓宽学习领域,开阔视野。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等都是学生数学实践的空间。

这些活动都是贴近学生、符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生活实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具体要求

1.暑假完成校本课程初稿。

2.秋季开学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完成校本课程定稿。

3.每位数学教师自选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4.每位数学教师每个月向课题组开设一节研究课。

5.每位数学教师都要撰写研究论文。

6.下学期末构建完成课堂教学模式。

7.下学期末完成“学校经验材料汇编”。

8.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9.布置好学生的暑假作业,积累活动开展的过程性的材料,完成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10初教1班蔡宏祥

校本课程范文 9

【关键词】 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建设;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 22-0112-03

作为基础教育新课改产物的校本课程,近年来,在以生为本、特色发展的旗帜下,可谓生机勃勃、方兴未艾。毋庸置疑,那些基于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校本课程,迎合了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为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然而当下,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的确确也存在着不少的乱象和误区,背离了开设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扰乱了课程执行过程中的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未能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反而加重了师生的教学负担。

谈到校本课程,我们首先必须厘清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两者的关系。从课程开发的主体看,课程可以分为共性的国家课程以及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也有 但地方课程如果课程使用的范围较广,就明显具备了共性特征,其实施的路径也与国家课程相似,如果地方课程使用的范围较窄,那就可以与独具个性的校本课程为伍。所以总体上讲我们也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层级。然而具备共性特点的国家课程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呈现许多不同的特质,并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出许多新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个拓展和延伸,这一部分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可以将其划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在课程体系中,还有一部是纯校本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并非基于国家课程,而是完全基于学生兴趣爱好、未来发展需要、社区及学校自身资源等因数,这些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包括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的一个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校本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纯校本课程两大块。

基于以上认识,在学校课程执行与开发过程中,国家课程无疑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课程,国家之所以要规定学校必须统一开设的国家课程,而且规定所占据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绝对多数比分(一般占到三分之二左右),都是经过周密而科学的考虑与论证的,所以对于国家课程,我们必须开齐开足,不折不扣加以执行。在国家课程开设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满足学生对规定知识内容学习的共性化需求之外,想方设法去进一步满足学生在这些国家规定知识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要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比如有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相当感兴趣,而且也有志于未来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开设专门的物理学方面的拓展课程,对国家课程物理学进行校本化的二度开发。因此,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做好做精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两篇大文章的前提下,才是去考虑那些对学生发展尤其是未来发展的确有好处的所谓纯校本化的课程开设。

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部分学校在课程开设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在国家课程的执行方面往往丢三落四,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也鲜有多大作为,反而在那些纯校本化课程上下足了工夫、动足了脑筋。往往整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十多门国家规定课程加上好几十门甚至上百门纯校本课程。这些名目繁多的纯校本课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表面上看似乎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校本课程群,不少学生反而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因为对学生来说,那些国家规定的课程有中高考的刚性要求,所以必须去学,但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对于有升学压力的学生而言,校本课程的价值功能必须首先定位于有助于国家课程的学 所以,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的方向应该是也必须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要在如何真正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这篇大文章方面花足工夫、下大力气。事实上中学生首选的校本课程往往也是那些校本化的国家课程。至于那些只是纯粹与学生兴趣爱好等相关的纯校本课程,可以有一些,但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负担,必须在数量上加以严格控制,而且还必须认真考量其实际的功能价值,确保对学生的成长有正面的导向作用。比如有学校开设的“沟通力的培养”、“礼仪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纯校本课程,就是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而开设的,是许多学生本身所十分欠缺的且是对其未来发展十分必须的。学校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精品化的课程,将其打造成学校的校本课程特色品牌。曾看到有一所学校,开设了一门《三字经》选修课,老师除了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外,别无其它作为。《三字经》中所宣扬的东西在现在社会全都适用吗?其中内容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显然,如此开设《三字经》选修课程肯定是有后患的,显然是不妥当的。学校在开设课程时要分清主次,要学会“弹钢琴”,千万不能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名义下把校本课程盲目扩大,一味贪大求全,甚至认为多多益善,尤其不能不知轻重缓急,甚至出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好坏不辨,良莠不分的现象。

论及校本课程的开设,不得不提一下与此相关联的学校特色建设和走班制的课堂组织形式。关于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系,有这么一句话可以概括:学校有什么样的校本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因此,不少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颇有建树的学校,如北京的SY学校、上海的JP中学等,都把自己的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办学的特色亮点予以渲染。必须承认,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群的确是展示其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的一块金字招牌。但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刚性评价与学校特色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下,校本课程尤其是那些纯校本课程的开设作为特色建设的一个方面能否与中高考评价体制相融相生,如何避免它们之间的相抵相克,这还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们去剖析一些先进典型学校所谓的办学经验,实际上也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破解之策。所以有学者有些过分地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尚未真正改变的情形下,所谓学校特色建设都是作秀而已。这里,我不敢评价那些全国名校的校本课程开设究竟有没有或者有多少作秀成分,但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设有没有作秀成分,回答是肯定的,一定有而且真的还不小。所以,如何把校本课程的开设真正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抓出特色,抓出实效,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校本课程的课堂组织形态,就是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走班制。北京SY学校的走班制引来了无数基础教育人关注的目光,到实地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但回到自己学校依葫芦画瓢的结果往往只能是东施效颦,怎一个“乱”字了得!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我认为主要在于不少学校不具备实行走班制的一些硬件条件,比如各具特色的功能场馆和教室。具备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往往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而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对教室及场馆的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艺术类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其对场馆教室的要求就有明显区别。而且这些特色教室场馆与原来的行政班级教室是分开的,一般不要兼用,也不适合兼用。再有,投资一个功能化的特色教室与场馆所需的经费一般也不菲。试问目前有几个学校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在不具备相关硬件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推行走班制,这必然会破坏原来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的不便和麻烦。我们看到,许多学校每到选修课开设的时候,学生的逃课旷课现象十分严重,整个学校乱成了一锅粥。所以,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同时,学校必须要加快与校本课程开设相匹配的有关硬件建设,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地、甚至一刀切地搞所谓的走班制,其带来的教学低效率完全可以想见。

校本课程 10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网络环境;高中英语;泛读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03

“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学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其英语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许多学校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他们还是只能像初中时一样在文章中找现成答案,而对于那些推理、辨析问题却不知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而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英语泛读(extensive reading)是相对于精读(intensive reading)而言的,是书本以外有利而且必要的补充。教育部最近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倡“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网络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今天,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逐渐成为网络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应当更加突出学生思维的参与性,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寻求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正基于此,笔者向高一学生开设了“英语泛读”这一门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一、准备工作

1.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开设英语泛读选修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接触到各类文章和体裁,培养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该目标可具体分为: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了解各个英语国家的文化。笔者计划用近一年的时间,通过补充各类英文材料,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 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材料的选择将决定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笔者上网登陆了美国VOA和英国BBC以及《TIMES》、《THE SUN》、《MIRROR》、《NEW YORK TIMES》等各家电台和报刊杂志网站,并下载了许多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其中包括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和时事评论等。

除此以外,笔者还从《21世纪报・中学版》、《英语画刊》以及《Beijing Review》、《CHINA DAILY》等在国内出版的报刊杂志上摘录各类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比如,在学到“The Olympic Games”(Unit10 SEFC1A)时,笔者就到http:///uk/index上找到有关奥运会的新闻和背景知识作为泛读课的材料;同时,课后笔者还要求有条件的学生上网阅读更多的文章,如在http://的English Version版,学生可以找到大量有关北京申奥和奥运准备工作的文章。

二、实施案例

笔者将一年的选修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培养和实施学习策略的侧重点不同。

1.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克服现有的不良阅读习惯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而且,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聪明灵活,对新事物善于接受、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收集信息资料,从而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阅读的不良习惯主要有:指字阅读、有声阅读、心读以及回视等。一些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很容易用手指指着单词一个一个读下� 为了克服以上种种不良习惯,笔者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尽量学会迅速找到一句话的主干――主句的主语和谓语,并且必须把逐字逐词的阅读习惯改为逐行阅读,按照句子的意群进行阅读。

2.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泛读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阅读技巧: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预测(prediction)以及猜测生词意思(guessing)等。

3.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调整阅读策略的能力

阅读策略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材料的难度、阅读时间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背景知识等等。为此,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对不同的材料阅读时选择的方式、技巧和速度:(1)寻读(scanning),查找具体信息 索引、词典、招聘广告等。①了解组织结构(如:按字母、时间或概念排序);②辨认关键字词和概念,速度上限:1000字/分。(2)略读(skimming),理解大概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和形式,获取内容要点、报刊杂志、书信说明文字等。①阅读标题和副标题;②阅读开篇和各段落起始句;③阅读结尾及总结段,800-1300字/分。(3)一般性阅读(general reading),较全面地理解文字内容。①阅读中积极思考;②辨别内容要点和重要细节:400-650字/分。(4)分析性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推论文章,评价文章论证的逻辑性、 文学作品、技术报告和说明书等。①阅读中积极思考;②辨别内容要点和支撑论据;③辨别并推论作者暗含的观点;④适当笔记,对重要文字进行勾画或作旁注:150-400字/分。(4)研读(study reading),学习、综合、记忆有用的知识和课本、用以准备测试的学习材料、用以解决问题的文字资料等。①阅读中积极思考;②辨别内容要点和支撑论据;③作笔记或进行图表概括;④定期复习:100-300字/分。

三、效果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施,从实际取得的效果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首先,通过英语泛读选修课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大拓展了我校高一学生英语方面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了解到国内外的各种时事新闻和各个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而且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运用网络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在阅读选修课上开展阅读策略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近一年来阅读选修课的探索和实践,学生们寻找到了一条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在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参加阅读选修课的学生,明显在完型和阅读两项上比未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得分要高。同时,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可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渗透各种策略指导。

四、教师反思

通过此次开设英语阅读选修课、实施学习策略指导,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请各位同仁指教。

1. 应当将学习策略指导贯穿于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在进行阅读策略指导时,应适当补充其他如听力、写作策略等方面的指导。但关键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 随着知识的日益更新,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

3.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它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对于我们中学教师来说,有太多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要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无疑会增加工作量;其次,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很高的资源成本。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当以各个学校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目标。首先学校应该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指导,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学校也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校本课程开发必将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并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蔷主。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校本课程方案 11

陆庄小学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根据县教育局的工作意见,结合我校地处偏远农村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封闭,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差;社会活动少,学生交际能力低等实际情况,经教代会研究决定:以校本课程《绿色教育》的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本校建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课程目标

1、力争用一年的时间使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初具雏形。

2、使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具有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具有一定人际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4、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开发课程内容。

2、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3、同年级学生可打破班级界限,按照自愿组合原则选题学习、开展活动。

4、实施课程的教师以各班班

四、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或活动方案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开发为本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创新性原则: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技术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课程管理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长:韩丙新

副组长:徐会敏

赵金峰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长:徐会敏

副组长:赵金峰

员:王玉霞、刘金艳、郭荣华、韩国华

六、具体操作

(一)、需求论证

1、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

2、将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上报县教研室审议,经同意后定稿。

3、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家长中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家长是否喜欢,是否需要,确定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规模。

(二)、培训师资

对实施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定期理论学习,集体教研讨论。

(三)、组织实施

由学校一安排课表、课时,相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各层次课程的实施。

七、课程保障

1、由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和监督实施。

2、建立课程实施阶段汇报制度,及时观察课程的实施动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3、保证课程开发、实施经费。

4、力争上级领导、家长、社区、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八、课程评价

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承认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和体验、经历;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即可以是表演式、竞赛式、汇报式等;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性,即可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发现;评价的结果多样,可定量,也可定性。

校本课程范文 12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80-02

2001年6月8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国家将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获得了政策上的支持。预示着校本课程在今后将成为广大中小学的课程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成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大亮点。

一、校本课程的界定

校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实施的全部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它强调以学校为本位,并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从课程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讲,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现代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因此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依据学生个人的发展状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照顾到了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本土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丰富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依据学校的特点,本校学生的个性特征而开发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繁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特长来学习这些课程。校本课程是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成长不断发展与丰富的,课程即教育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生成性和动态性。

4.有利于促进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以往学者专家对课程开发的垄断,所有与课程有利害关系的人士均可有参与课程开发的,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这样,学� 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可

5.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学校特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教师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充分体现出了学校的独特性,扩大了学校在课程上的主动权,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开发和创新,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以开发符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等特殊需要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自身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对学校来说,应通过开展参与式的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掌握课程开发的本领。对教师来说,要进行自主学习,多阅读一些关于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书籍与报刊,以获得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启迪。

三、校本课程的分类

依据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可开发六大类课程。

一是学习拓展性课程。以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为基础,开展与这些基础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竞赛,查漏补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是科技探索性课程。内容可选择制作飞机模型、无线遥控玩具、网站制作、软件开发、天文观测、地理探险、生物工程等等。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艺术欣赏性课程。内容有电影、电视的艺术欣赏,中西方美术作品欣赏,舞蹈、音乐、书法、文学欣赏等。目的是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四是生活类课程。内容有社区服务、植物栽培、家务劳动、学习安全生活常识等。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五是体育类课程。可选择游泳、武术、体操、田径、球类、棋类等,也可以根据本地的特色开发一些体育课程,使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

六是报告、实践性课程。内容有学科教学、心理咨询、价值取向、职业辅导等为主题的讲座、校外人士辅导及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应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文化、学生与自我这四个方面,以研究性学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

1.“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杜郎口教学即教室三面墙全部设为黑板,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前后的黑板,均被分为八块,侧面及走廊墙面的黑板均被分为十二块,每位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固定的一块小黑板,余者或以小黑板为补充,或以水泥地面为黑板,作为自己的展示空间。学生在上面默写、作题,增强了透明度,强化了竞争意识,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便于老师纵观全局,集体讲解,在第一时间反馈订正。杜郎口中学是让学生在黑板默写,学生互相交换、当场批改。学生把默写内容展示给大家,并且由学生互改,既让学生多了几分学习动力,又让学生在批改他人的作业中又得到一次提高,它更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因为每个人都有被人尊重需要,特别是被同伴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是老师可利用的教育助手,所以这块被学生占领的小黑板,就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人生大舞台。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基本模式包含“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主动参与;促进和谐发展”三项课堂教学要求;“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模块;“备课预习;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六个环节。每节课要求教师讲解不多于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超过35(分钟),简称为“三三六”或“10+35”模式。

2.杨思教学模式

杨思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六个基本环节

(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总体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让中差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目的: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当堂训练、批改。布置作业;督促学生独立完成;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3.蔚县剪纸艺术

蔚县剪纸知识体系方面:蔚县剪纸概述;历史沿革:剪纸起源,初创阶段,成熟阶段,创新阶段,鼎盛阶段;制作工艺:剪纸的分类,制作流程,艺术特色;通过这三个板块,学生能够理解或掌握蔚县剪纸的历史沿革和剪纸工艺等知识。教材结构方面:教材共有十四课,每课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图文并茂的正文,相关知识的拓展,课后作业练习,这些就是蔚县剪纸教材的结构特点。课程内容包括:戏剧人物脸谱,文物古迹,皮影,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等。学生的剪纸也富有创造性,造型生动活泼。教学过程:请教当地艺人,力求客观全面真实准确。

蔚县剪纸艺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培养了学生健全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玉琨,沈玉顺,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崔允■,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校本课程 13

1.小学音乐师资情况的影响

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校本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的数量。在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都保持在劣势状态,特别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学校中没有一定的音乐教师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一项难题。(2)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在我国许多小学,存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准低、学历不高、教学水平差等现象,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本及课程内容缺乏认识,从而使音乐校本课程受到影响。

2.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我国大多数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片面的看法使音乐课程遭到了忽略,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音乐课程的时间,不仅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也有所下降,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二、促进现阶段小学音乐校本开况的对策

1.加强小学音乐师资队伍

在我国众多小学中,只有不断地扩大音乐教师的队伍,引进一批专业水准高、创新能力强、能力素养精的教师队伍,才能在进行校本创新时,提出比较专业的教学标准,创设出比较贴切的教学理念,编排出比较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

2.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在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当大量地关注民间的文化资源,并且加以创新,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将其融入音乐校本课程中去,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3.利用社会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14

关键词:校本课程理念;体育校本课程;矛盾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81-03

Thinking of sportsbased curriculum

JI Xiaojing1,WANG jian1,HUANG Haohao1,WANG Wei2,JIA Ping1

(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Jiangs u China; 2.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 14000,Jiangsu China)

Abstract: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b ou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sportsbased curriculum, analyzes the principl 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rough the reunderst anding of the concept. It also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 n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concept of schoolbase curriculum; sportbased curriculum; contradictions and suggestions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即集权制“国家课程”,又称“国家统一 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具有强制性 ,因此在推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脱节现象。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决定的课程,所以它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 形态。校本课程是我国国家管理体制变革的产物,它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存,共同形成 了我国 “三级课程管理”的全新格局,以实现课程管理中权力与责任的重新配置。其旨意 在于赋予学校应有的教育权力, 组建课程管理的民主共同体,用集体审议的方式解决问题, 并最大限度地给予师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关注和回归。所以,校本课程不 是静止的、一经开发就一劳永逸的成果,而是不断生成的,始终保持着对话的不断展开,从 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质就是一种变革。

1 校本课程

世界教育领域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源于对50和 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校本课程”,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 ,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 应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持续不断。校本课程理论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 念和一个教育改革的新视角。

1.1 校本课程定义 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或解决学校自身的教育 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 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 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合作的课程发展过 程与结果。

1.2 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再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说它是理论问题,是指校本课程 开发并不是一种课程开发的特别技术,它有着超出技术层面的理念与假定,忽略这些理念或 假定往往会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失去意义;说它是实践问题,是指校本课程开发是一 种“落实”的课程,它强调课程知识是境域化的,是从缜密的实践中得到的,也是师生共同 构建的。就二者的关系而言,理念和观点来自实践的总结,反过来,理清理念与观点则可使 实践方向正确,少走弯路。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观点,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作过精辟的论述,但这些论述有不少 是即时性的,缺乏一致的逻辑关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一书中,将校本课程开 发理念归纳为知识再概念化的理念;草根式民主的理念;文化回归理念;学校重构理念;给 教师赋权增能的理念;面向教育现场和学生需求差异的理念6个方面。从理论上的革新落实 到具体的各个学校教育现场,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继承、归纳和反思 ,而这种变革适应了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了地方与国家课程差异的需求。校本课程开发理 念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是对以往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 现在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理论基石与指路灯。

2 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及实施中的矛盾

校本课程是国家宏观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课程的必要且重要补充。我国幅员 辽阔,南北东西地理及

投稿日期:2009-11-17

作者简介:季晓静,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气候差异显著,如果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那势必不能满足不同 省市学生的需求,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组 成部分,体育主要是由身体练习的活动,有它自身的规律及特殊性,加上它对场地器材及天 气气候等环境的依赖等,因此各个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就显得更为迫切。

体育校本课程定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为达成学校体育目的 或解决学校体育问题,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学生体育需求与兴趣,以及教师专业能力, 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一个持续和动 态的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体育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分支,其开发有着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在各 级学校生源的不断增加,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不 够、体育教师紧缺等现象,这些方面在高校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另外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 设施与现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产生了很大的冲突。现代学生个性十足,追求新奇与冒险,传 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激发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成不变的课程安排与内容重复使得学生 和老师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提不上去。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如此多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校想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解决以上 问题,这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法定地位得到了国家的确 认,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如“素质教育”一样,成 为基础教育的响亮口号。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依然是个新生事物,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的分析,我认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并对现实操作与实施过程中出现 的若干问题指出实际操作与贯彻原则之间的矛盾。

2.1 科学决策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行政主体是学校,即学校享有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责 任。根据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安排,学校课程以国家为主,国家、地方和学校 分别享有不同层面的课程开发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 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应制定一套细致的开发计划并重新构建体育课程实施的原有机构如教导处 、教研组、备课组等。“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 充分审视自身学校的特点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才是体育校本课程所需要的。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前的科学决策与完善的理论准备是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有利保障。

矛盾与建议:虽然国家课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的地域性,但国家课程有容易集中各 方面人员和力量,拥有专业的课程编制人员,保证学术质量的优势。校本课程给了地方一定 的自主性,但不是盲目的。国家鼓励地方开发校本课程,许多地区和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 程过程中却摒弃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一味追求响应教育改革的表面现象,在国家号召下的校 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贯彻根本的教育宗旨。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知半解,出现了 匆匆开发,草草收场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层面出现“教材编写热”,国家赋予的这种权利 是为了更好的为校本课程服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其特殊性,不同的学校适合不同的开 发内容,而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过早的编写教材只能束缚开发者的 思想,而教材本身也需要实践的不断检验,在课程开发完善之前盲目编写教材只能造成资源 的浪费。

2.2 地域性、地方特色性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地域性这一原则上体现的尤其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国家课程虽能 保证学校之间的平衡发展,更好地把握社会对教育的总体需求,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 同使得很难在同一课程纲要下在体育课程目标上达到同一水平。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保证 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一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充分发掘自身学校的特 点和环境资源,引入合适的校本课程内容,如现在比较流行的轮滑运动,沿江地区可开展划 龙舟运动,少数民族可以将民族特有的舞蹈与游戏引入到体育校本课程中来,在保证达到课 程目标的基础上展现自身特色的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出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势。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充分重视了各地区、各校的差异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千校一貌,千生一面” 的弊端,加快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带动了整个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开 展。

矛盾与建议:从我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来,一些地区如上海、武汉、广州等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随着现在国家对校本课程的倡导,校本课程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学校也 想通过这一方式来解决学校现存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方面成功的例子 已 有不少,造成了一些学校的盲目学习,将别人的开发模式运用到自己身上,忽视了体育校本 课程开发的地域性原则。比如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高校中开展了定向运动,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比较发达城市的某些高校也要将定向运动作为体育校本课程 开发的话可能就会困难重重,效果不好甚至产生消极影响。这其中涉及了地方资源问题:城 市较小,高校校区多且都紧密相连,校园面积大环境优美,周围公园河流多,为小范围开展 定向运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资源;一般发达城市面积较大,现代建筑物多且密,人流车流 量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定向运动的开展。另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什么样的内 容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而定,可以借鉴学习开展成功的学校的经验,但不能盲目跟随开发 一样的模式,“依葫芦画瓢”、“拿来主义”这样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现阶段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很注重学校自己资源的开发,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比如充分开发学 校的自然资源与教师资源等,这些都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因素,但对一些无形资源如 当地的人文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人士的参与。想要开发 出一个符合当地特色和需要的成功课程,就不能闭关不出,要多与其他的学校交流经验,毕 竟一个学校的师资、经验有限,集思广益,通过与其他学校和社会人士的交流,可以使得对 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校本课程认识更加深刻,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可能使得开发出来的 课程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教育者的质疑,或开发出来的课程没有可发展性,不能被普及 推广。

2.3 健康第 “健 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体育课程由“育体”向“育人”的转变,给体育课程的构建提 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沿袭了很多年,学生对之很难提起兴趣,体育课 上表现不积极,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甚至有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 。这些现象都严重背离了这一指导思想。虽然体育校本课程在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 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决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课程的最终目的是 让学生在体育校本课程中更好的获得体育学习的效果,实现“健康”这一宗旨。背弃了这一 宗旨的体育校本课程将失去任何意义。

矛盾与建议: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几条原则和标准就能说的清楚 ,在国家鼓励校本课程的洪潮中,一些学校盲目追求自身学校资源的利用,在缺少场地和器 材的情况下,“放羊式”教学成了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学生多喜欢呆 在一起聊天,看书,甚至回教室睡觉,这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意义。学校在体育课实施过程中 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如何在学校硬件不足的情况下贯彻健康第一的宗旨是体育校 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曲解体育校本课程意义的“放羊式”教学只是流于形式的表面现象 ,选择合理的开发内容;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解决体育课上遇到的这些问题, 让学生都“动起来”才是真正体育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

2.4 满足学生兴趣,体现学生个性的原则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大学生们参加运动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 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发展,校本课 程开发也是和这一新的时代潮流相吻合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其 发展的可能性来开发不同的课程,它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由于人的体育基础、体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不 同,对体育的需求千差万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适应这些差别奠定了基础。

矛盾与建议: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学生、社会人士互动的一个过程。要开发一 个好的能被学生接受的体育校本课程,就不能忽略学生这一重要因素。现阶段体育校本课程 开发过程中出现学校、教师注重自身学校特色和资源,忽视学生需求的状况,虽然课程开发 解决了校现存的一些问题,但课程的开发满足不了学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反而使得 教学质量下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在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与 学生多交流,给予学生参与课程选择和安排的权利,使学生能够持久地参与学习。课程必须 面向所有学生,其范围相当广泛,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己有的经验组织学习 内容,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另一方面,不能盲目追求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忽略了体育 课程应达到的目标。这是学生个性张扬的时代,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满足不了其对新潮运动 如“滑板”、“轮滑”等的渴望,但体育课程有自己既定的目标和需达到的标准,不能为了 一味满足学生兴趣就摒弃了一些传统体育内容如体操、体育基本技能走、跑、跳、投的学习 。

2.5 赋予教师参与制定和实施课程权利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教师课 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课程标准提出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 体育教师在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等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学生也最易于接受和认可由 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因此,教师应最有决定课程的权力,� 体 育校本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大一统的体系,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制度观;教育是一种造 就人的事业,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体育课程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增进健康,强身 健体,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教师既是教授者又是参与课程开发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和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利于师生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发挥;教 师不再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 者和评价者。

矛盾和建议: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师在参与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不愿转变角色;教师拒绝合作,不愿改 变现有的工作方式;教师不愿为体本课程开发付出大量的精力;教师害怕打破安定的现状; 教师心理状态不积极;教师缺乏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正确认识;体育教师本身素养的缺失 ;传统教育体制下形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教 师对管理形不适应;学校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的缺乏;学校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等。 所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应对做好教师工作,加强校本培训;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提 供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倡导开放的教师文化;不断学习、加强校本培训和合作实 践;通过校本培训,形成正确认识;强化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是体育教师有效地参与校 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基本前提;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科研能力 ,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激励机制;注重寻求校内外支持,与校内 外各方加强合作;形成民主组织结构,建立学校新文化;提供课程资源保证,激发教师课程 开发积极性。

3 结 语

校本课程开发顺应了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既给我国教育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机遇,也使 得我们在具体操作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个概念和理论的成功与否不是纸上谈 兵,只有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完善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 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了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体育教 学现存的一些问题与矛盾,许多地方层次的学校在体育校本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借鉴开发成功学校的经验,也要充分深刻的认识开 发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认清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在保证基本理论基石坚实的基础上,用开 发实践不断完善这一理论。

参考文献:

[1] 勒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

[2] 王杰峰,姜军。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现实与挑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 8.

[3] 霍俊哲。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

[4] 孙冬青。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 9.

校本课程教案 15

一、教学管理规范化

1. 规范教学教研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整体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及时搭建教师教研活动平台,实施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行政参与的每个学科组每周一次的学习和教研例会制度。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定期开展各种教学常规检查,包括教学计划、导学案、教案、课件、作业布置、作业批改、教学分析、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教学总结等。定期开展全校性课堂教学调研活动及家长开放日活动,听取家长对课堂教学的看法和要求。定期举办课堂教学基本流程解析大赛、名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和教与学方式转变公开课、示范课等,促使教师们广泛地观课和评课,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动态和需求,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制度

每学期期末考试或区域性考试及中考后,分别组织召开年级组和学科组两个层面的教学质量分析会,研究学情,总结得失。学校并对出现的重大教学问题进行面谈和限期改正的办法,使得教学质量分析落到实处。

3.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

完善阶段考试制度,使阶段考试成为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进行跟踪分析,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改进措施。每次考试都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交换年级出卷和组织流水线的试卷批改、试卷统分工作,并写出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校本研修,加强学校的课程领导力,进行教与学方式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优质发展。2013年学校根据《深圳市福田区学校星级教师激励方案指导意见》,制定了《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学星级教师实施方案》。学校按照任务驱动原则、教师专业发展原则、倾斜一线教师原则,确定学校星级教师必须成立星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由学科部分教师组成,体现星级教师的示范性,充分发挥星级教师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形成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发展,并完成编制适合学校学情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学案,提供给学校学科教师作为共享资源。

学校确定了18位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相应成立了18个星级教师工作室,涵盖所有学科与所有教师,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工作室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编制适合学校学情学科课堂教学的导学案。经过2年多的工作,学校星级教师工作室已编制完成初中所有学科的导学案,并提供给全校教师借鉴使用,形成了针对国教课程,符合学校学情的导学案资源,初步完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

三、校本课程个性化

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主体差异性,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引领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2011年学校申请了区公益性课题《上步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已结题。通过课题研究,系统地规范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

W校开发了各类校本课程28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有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历史专题讲座》《数学兴趣小组》《争当小实验家》;有探索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名著欣赏》《书法兴趣小组》;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活动的《集邮知识》《朗诵与演讲》等课程;社团化课程有“动漫社”“丝网花艺社”“摄影社”“围棋社”等学生社团。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6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课程方案

1、主讲教师:

2、教学材料: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拓展)

3、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授课时间:一学期

5、授课对象:初二

具体内容

(一)需求评估随着学生的长大,他们越来越需要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不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着重点都在“重、难点”的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反映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上的矛盾。说明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使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及整体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4、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形成教研组特色。

(三)课程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将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块: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概念的深化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实施方法:

(1)模拟训练

(2)传授法

2、实施形式

(1)课堂集体训练。就是本班成员共同参与课堂训练。

(2)分组训练。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参加训练。这种方法在训练中比较实用,便于学生化整为零进行训练。

(3)教师设计、组织、主持。基于对课程的认识、设想、开发等原因,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以教师为主。当然设计应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延伸、拓展。

(4)学生设计、组织、主持。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发展开发的,学生对设计教学内容、步骤有较浓的兴趣,教师提供一定的目录、内容,让学生挑选擅长或感兴趣的项目设计活动、情景,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课程设计的权利,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哪一种形式或哪几种形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应根据具体环境、场合、学生实际而定,不可拘泥于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任务,服务于学生发展。

(五)课程要求

1、依照新课程理论对课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自己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3、开展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5、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6、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7、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8、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9、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10、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六)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课堂训练的态度。

(2)学生思维能力有无变化。

(3)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2、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思维能力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准确度等。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思维能力的态度(投入程度),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册、记分等方式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3)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某写活动中特长发挥,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4)学生评价:学生根据被评价者思维能力的灵活性的变化,给

(5)他评:指家长、社会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如在练习中,调查、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情况。

校本课程 17

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没想到崔教授的讲座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原来一直以来是自己对校本课程认识有误,而且我发现不少教师和我一样,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崔教授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18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面、灯笼等上面,以表达喜乐的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剪纸为“剪书”或“窗花”。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所以根据本学期学生年龄

特点,我在选材方面作了调整选择了剪纸。

一、指导思想:

提高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我校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积极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努力开拓我校校本课程的广阔空间与美好前景。

二、内容及目标:

1、认知:了解剪纸的发展、工具、步骤及表现手法、技法、种类

2、操作:能熟练使用剪刀,明确对称图形的特点和不同的折纸方式,会用折-画-剪的方法剪双喜、树木叶子花鸟鱼昆虫动物图案、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及简单的人物、服装、建筑、灯笼、水果、蔬菜、食品等。

3、情感: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中渗透剪纸的相关知识。

剪纸是手工制作中的一种,,本学期主要训练学生用剪刀、刀刻的能力。我根据不同学年设定了不同内容与要求。学期初剪刻简单的植物、剪刻简单的花鸟、剪刻人物,本学期分别上缴两份作品。

为了让家长看到,了解到孩子在校本课程中有哪些收获,在学生每做完一份作品时,我会将其缩封好后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看看学生的作品,更进一步了解我校校本课程。

三、在为学生评价时,我从一下几点进行:

校本课程教案 19

将智慧教育理念应用于校本课程,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加智慧,培养能力。本文将以《垃圾分类》一课为例,探讨智慧教育理念是如何支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的。

垃圾分类》一课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淹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般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采用讲授、练习的方式,《垃圾分类》这节课也不例外。教师先讲解如何给垃圾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做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此种课堂教学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校本课程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中,过于单一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按照教师统一安排的流程和任务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统一的,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个性发展得不到体现。

3.教学环境常规化,很难实现分层训练

在课堂训练中,常规教学环境只提供统一的试题让学生作答。这种试题没有进行分类,针对的学生范围过大,导致水平不同的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难度需要进行选择。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要重复去做最简单的题,费时费力;对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遇到较高难度的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开发寓教于乐的教学游戏

游戏是一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对不同种类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由于垃圾又脏又乱且携带病菌,所以直接用实物分类不太可行,运用电子书包开发制作“垃圾分类”教学游戏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学生通过拖拽等方式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生动有趣,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并且,游戏还设置了“求助”“知识链接”等功能,让学生在需要支持与帮助时,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的规则与应用,可谓寓教于乐(如图1)。

2.提供丰富且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包

电子书包存储量丰富,可以展示形式多样的声音、影像、动画等,为社会课教学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教师采用教学资料包的形式,为学生的课题选择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学习资源都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征编辑过的。学生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自行查阅学习内容,获取与个人兴趣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借助文字书写、拍摄等辅助工具,对学习资料进行个性化的批注。教学资源包的使用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校本课程范文 20

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和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支奉献精神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学校文化提炼和加工的过程。虽然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其中的一个方面,但通过考察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他们都充分挖掘了自己学校所有的资源,从中或提炼或强化或升华了学校自身的特色,形成了浓郁的具有本校个性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即学校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如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文化品牌建设,鉴于我校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附属中学,确立了深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建设个案研究》,聘请大学教授为课程建设顾问和指导教师,利用得天独厚的大学教育资源,归纳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感发意志、开拓智慧、厚积薄发、各成乃器”的课程理念,并提炼出新的“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校训,以此作为学校文化的精髓来培养人和塑造人。

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传承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建设不仅局限于课程文本的传递,更是整个学校文化空间(既包括非成文的体现学校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的观念形态,又包括成文的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物理环境因素等隐性文化)的传递。这些文化因子的传递,可以使校本课程所要表达的内容建构起一种稳定的氛围,使得学校文化得以不断传承。

校本课程不仅传递着文化,校本课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机遇。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和课程计划,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为目的,按一定程序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文化即学校积累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包含精神、物质在内的学校意识和经验体系。校本课程强调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继承学校传统并参照学校的发展走向,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是一种“共生”关系。学校文化是课程发展的土壤,任何课程的实施都会打上学校文化的烙印。校本课程实施的真正实现,依赖于学校文化的支撑。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学校文化的创造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人的发展”,因此,二者的“共生”既具有深厚基础,又具有现实可能。校本课程只有扎根于学校文化,才能体现学校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学校文化也只有与校本课程携手共进,才能塑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我们应努力实现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共生”,在学校文化重建过程中,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突出校本课程在学校文化中的地位,提升校本课程理念为校园精神文化。

基于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这种“共生”关系,我们既要从学校文化构建的高度来开发校本课程,又要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契机,从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及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可。校本课程虽然可以由众多内容构成,但必须以一个“核心”为纲,将众多的校本课程组成有机的整体,构成课程系统,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功效。学校文化就是校本课程系统的“内核”,我们必须从学校文化建构的高度去全面规划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将学校文化视为一种固化的、可组合的东西,而且还要关注其超越性、动态性、时代性及整体性的特点,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校本课程对学校文化的误读。

校本课程教案 21

关键词:教育管理;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策略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

2000年春季,国家正式启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其中关于课程建设方面,决定在全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由国家管理的课程称为国家课程,由地方管理的课程称为地方课程,由学校管理的课程称为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和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比如,以原国家教委基础司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规定而言,目前学校校本课程的法律范围主要集中于活动课或自主性选修领域。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使用校本课程最直接的作用就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最显性的效果立竿见影于课堂,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践

课程创新模式的校本化程度最高,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最能体现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更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下面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以英语学科开设预

以前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英语,学生难以做到,新课上起来较累,而且效果较差。后来我们全体英语老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一致商定使用预习案。在新单元开始前,同一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各抒己见,统一思想,定下每课预习案的样式和时间。每个预习案基本包含词汇预习,词组预习和重点句子预习等。如果是预习Reading,还会加上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在10~15分钟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比较乐意有目的地去预习,听新课也会觉得轻松很多。坚持一个学期以后,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觉预习的好习惯。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年前,我们提出英语预习案的校本模式时,很多老师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知道如何与英语教学紧密相扣,所以大家的看法和理解都不太一样,提出过很多不同的建议,尤其是避免预习案习题化的建议。但是,还是有不少老师把预习案做成了习题集,学生面对习题化的预习案,很难提起兴趣,预习案的完成也增加了难度。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认为预习案应该在问题情景设计上下工夫,以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预习的任务,并且问题要紧密切合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实践提高了我们的认识,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预习案趋于简单,并力争使其完美。

在实施英语预习案的基础上,我们在上学期初开展“学校应该设置哪些校本课程?”“怎样开出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的调查,人人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人人提交校本课程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制定了《校本选修课程纲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条件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系列,包括“英语预习案”“研究性学习指导”“陶艺欣赏与制作”“劳动技术与操作”“网上学习”“阅读指导”“历史评述”“中外文化比较”“FUN WITH ENGLISH”等校本课程。

四、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但由于我国目前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不够,所以实践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

苏州市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校本课程,在交流中知道,大家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也开设了很多校本课程。可是在如何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设出既有学校特色又有一定成效的校本课程还需要深入探讨。校本课程肯定不是找点资料上课讲讲,一学期下来汇集成册那样简单。有的学校照抄照搬别校的经验而不顾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结果收效甚微,弄得老师和学生一起受累。还有的学科只是搞个形式,并未落到实处,结果浪费了人力,也浪费了财力。面对现状,笔者深感困惑,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五、校本课程难以开发利用的原因分析

1.对经济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保障。比如,相关的图书、仪器、文体设备等。这对绝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说有点高。但如果满足不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物质要求,实施起来就困难重重,往往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经费上。

2.对教师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要求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当然,所有这些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这对本来就工作紧张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所以,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素养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而符合这些条件的教师并不多。

3.对评价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实行内部评价,这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等问题。虽然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操作起来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并不注重评价工作。所以评价基础薄弱,反馈性能就差,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这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不利的。

六、解决校本课程难以开发利用问题的策略

1.专业引领。

即以实践性专业知识引领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包括切实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与教学实践切近的相关知识。期间需要专家的合作和指导,要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专家资源,在教育界目前还缺少有关校本课程方面的学科专家,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研究在服务于基础教育和引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身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还需要行政的支持:比如网络培训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供给,专业刊物的订阅等。

2.同行互助。

同教研组的人应该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坦诚相助,取长补短。集体备课一定要有成效,集体商议后,确定一个主备,既要备出详案,还要备出过程。这还得依靠学校绩效考核的导向,因为只有公正合理的考核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领导支持。

首先,校领导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政府应更加关心教师的生活,确保教师的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以使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在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实践反思。

笔者认为最成功和最失败的校本课程的实践都需要反思。典型的实践才可能有深度和深刻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才有意义和有价值。反思是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和实践利用效果的反思。形式可以是访谈、问卷,笔记,博客,论文和课题等。教师应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和思考,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研究水平。

七、总结语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我国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很不成熟,因此,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我们应该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使其将知识学习、实践体验、态度养成、能力培养等统一起来,最终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这些,也正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16.

[2] 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4(01):19-20.

校本课程范文 22

校本课程的产品指的是《课程纲要》而不是教材

教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教材展开,以致于产生了没有教材就没有课程的错觉。其实,在我国,“中小学教材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中小学教材是指列入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学生用书”。教材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编写、出版、发行、选用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定,遵守相关的法规。因此,尽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对校本课程的产品作出编、审、用的专门规定,但考虑到学生用书的特殊性,建议不要将校本课程的产品称为校本教材。同时,考虑到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不要关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而应关注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由教师开发的《课程纲要》。

什么是《课程纲要》?它有何意义?

《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出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的文本。广义来说,大到国家课程方案,小到教师编写的教案或活动计划,都是《课程纲要》。狭义来讲,《课程纲要》是指包含各种课程元素的某门课程的大纲或计划书。这里主要取其狭义,是指教师依据《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相关课程的性质而编写的、包含各种课程元素的一门校本课程的文本,它至少需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

《课程纲要》对于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一份课程计划,体现了课程的计划性,体现了校本课程整体规划与具体各门课程的一致性,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随意性;其次它是一份完整的课程文本,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审视一门课程,像专家一样思考,从一门课程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与组织到实施与评价等,完整地建设一门课程,从而避免了教教材的习惯做法;再其次它是一种认知地图,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前就明确该门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及教学安排,便于学生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最后它是一种交流工具,有助于课程开发小组间、教师与学生间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是课程审议与管理的重要对象与工具,是学校课程委员会及外部督导与评估部门评估该门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教师经常写的教学进度表不是《课程纲要》呢?因为,与《课程纲要》相比,教学进度表只有进度,没有教学;只有课文,没有课程;只有教师,没有学生。因此,编写《课程纲要》不论对校本课程,还是对国家课程,都是值得提倡的做法,特别是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纲要》。

教师如何撰写《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范文 23

校本课程体会

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发展同学们的各种兴趣爱好,学校在每各周星期三和星期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开设了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种类特别多,有微机、田径、美术、书法、折纸,还有关于科学研究和发明的……很新奇,同学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报名。

我报的是“研究性学习”,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研究的是植物和动物,老师告诉题目,然后我们在家里查资料,然后再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观察。我们去海上公园观察生机勃勃的各种植物,到花店观察缤纷艳丽的各种鲜花。回来之后我们一起交流,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可以通过亲身感受,让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上的连在一起。也让我更多的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通过校本课程,我们扩大了知识面,了解到了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校本课程太有意义了,它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校本课程范文 24

【关键词】党建特色化 党校课程化 党课校本化 123教育方法 刍议

雅安中学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深化改革渗透到党建工作中,初步形成了学校党建工作的“三化”特色及“123”教育方法。

1.党建特色化,构建“123”党建工作格局

“1”是一所青年党校,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摇篮。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雅安中学青年党校”的名称更有针对性、服务性和教育性。党校做到三明确:一是方向明确: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和党史教育;二是目的明确: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2”是师生两大群体,共同在党旗下健康成长。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青年党校的主体是青年,即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帮助两大群体进行“三观”教育,使教育的过程成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3”党建工作“三入手”,构建党建工作主干结构。首先是党支部的设置从学科入手:即 过去党支部组织生活总是找不到时间,经过改革以后,间周1次的教研组活动结束后就是党组织活动,从时间上保障了组织生活的正常化。其次是校本教育从系列入手:党课教育实施校本化要从系列化入手,党的教育、理想教育、专业教育、学法教育、实践教育等构成党课内容系列化的内容,立足学校实际,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欢迎。再次是党课教育从全员入手:雅安中学党建工作实现了教育的全员化。退休群体、在职群体、学生群体都安排在党课中学习,接受党的教育,在党的旗帜下健康成长。所以,全校实现了党的教育全员化、全覆盖。

2.党校课程化,挖掘出“123”优质教育资源

“1”是开发一本党课校本教材:《在党旗下健康成长》。雅安中学党组织开发出一本用于党课教育的校本教材——《在党旗下健康成长》。全书共分7章、48节、8万字。内容以中共党史为主线,以雅安党组织发展史为内容,以雅安中学最早的党员和党组织为补充,形成了一本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图文并茂、校本特色鲜明的教材。

“2”是党课教育专职和兼职师资队伍。在普通中学,党课教育具有专兼职教师队伍很不容易,雅安中学这样一所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就实现了这个目标,党的教育形成了固定的两支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程明、刘德强、王云刚、高正刚、杨光蓉等5人。兼职教师:陈莉、杨文波、周霞、李永安、林凯、高军、唐竞、王备等8人,成为了党课教育的师资保证。

“3”是三种优质资源相结合:一是把《》和党史与雅安中学党组织历史相结合:是纲领,党史是主线,雅安中学党组织发展历史作为校本教材,对党的历史作了补充。二是把民主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的丰功伟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不同时期共产党员都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这使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青年学生中定格,成为高大的丰碑和人生奋斗的目标。三是把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丰功伟绩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继往开来,我们更加坚定信仰,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百倍,为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奠定基础。

3.党课校本化,突显出党课“123”教育实效

在中学实施党课校本化,开发出党课教育校本教材是一件新事物,是一种教育创新,深得雅安中学青年党校学员的喜爱,形成良好的“123”教育效应。

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精选28篇】

“2”创造两大条件:成就学生的梦想。接受党课教育的学生,全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校这个摇篮里,教会学生学好知识接受祖国挑选,培育学生创造条件加入党的组织,这两个条 实践证明,党课为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放飞远大的希望。多数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作为发展对象进行培�

“3”激扬三种情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学校开展党课的目的是为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发展坐标,坚守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奋斗。学员结业后在学校各种社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重新组建新的社团,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展示出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现有的60个学生社团中,就有党校学员在其中担任组织者和骨干。

“三热爱”不是虚幻的,而是具体的行为。学生在中学校园参加社团培养综合能力,在文体活动中展示素质,在爱国征文中获得大奖,在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在人生发展的征途上,播下爱国的“种子”,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4.党建结论:“三化”特色鲜明,党建工作呈现出“123”的教育正效应

“1”是党校围绕一个目标:青年学员健康成长。每年两期党校培训,参加的学员每期达到200余人,期期爆满,呈现出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的景象;据统计,近三年来,有1200余名高中学生接受党校培训,有12名教师接受党校培训,党校传承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拓展着党建文化的视野,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青年师生在党旗下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是两校发展相得益彰:青年党校和青年团校。伴随新时期的要求,学校认真抓好青年党校和青年团校,每年吸纳了上千中学生接受共产主义教育,使初一的“红领巾”、初二以上的“团徽”和高三的“党徽”三种标志纵向成为一条思想教育的主线,串联了初一到高三共六个年级的学生群体,他们举起右手进行“入队宣誓”“入团宣誓”“入党宣誓”时,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正能量的折射,六个年级、三种标志,层层相依、环环紧扣,两校并进,相得益彰。“两校”是雅安中学学生进步的摇篮,“两校”呼出的是正能量的气息,将为中学生放飞做人的梦想,为成就有意义的人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3”三大群体一个目标:共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党建带动团建,全校建立学生社团60个,吸引近千名学生加入,在个性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研究性学习、学生主体学习、创新型学习等此起彼伏,学生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教师群体积极送教下乡,先后在“4.20芦山地震”受灾的雅安市芦山县、雅安市荥经县、雅安市汉源县支教,把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学校,辐射到地震灾区学校,辐射到边远山区学校,前后共有30余名教师参加该项活动,他们得到了锻炼,受到了启迪,提升了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校本课程范文 25

关键词:高中校本课程;原版电影;学英语

一、“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选择开设该校本课程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把英语当成是一门高考课程来学,整天埋头做笔头作业,却很少练习英语的听说。很多学生英语考试的成绩很好,但是口语的表达能力不行,学的是哑巴英语。我作为一名重点高中的英语任课教师,深刻体会到一个班级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寥寥无几。听说能力提高后,对读写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上海新东方学校听力口语培训部主任,电影教学专家邱政政认为,看外文原版电影才能把外国人的思维、文化和语言一起"泡"来吃。于是,我尝试了校本课程“看电影学英语”,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学校定于每个周六下午开设一节该课程,由高二年级的学生自由报名。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很多学生都报了名。正式上课时,一个班级都坐不下了,学生从旁边班级搬来了凳子,实在没有凳子的两个学生合坐,教室里挤满了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电影感兴趣,学起来就容易接受,效果也会比较好,可以说这门校本课程从一开始就向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三、开设该课程的具体做法

(一)电影的选择

现在的欧美电影不计其数,电影的选择看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看电影的是学生,所以我首先要找适合高中学生看的健康向上的电影,最好是选择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电影。这样的话,看完一部电影,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还陶冶了情操,一举两得。其次,要注意电影的语言含量是否大,发音是否清晰地道。最后,要看电影的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喜欢。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看一部好电影,学生能够从中收益匪浅,胜过上一堂语法课。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我选择了《肖申克的救赎》、《幸福终点站》、《天生一对》、《休旅任务》等电影。其中,《肖申克的救赎》、《幸福终点站》都很有教育意义,教给学生“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自助者天助”等道理。《天生一对》中的两个小女主角人见人爱,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在一个暑假长达八星期的夏令营中,来自美国加州的荷莉与英国伦敦的安妮戏剧性地相遇了,她们惊奇地发现她们是双胞胎,通过她们的努力,最终使一个原本破裂的家庭重新复合。电影中出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差异,如同给学生上了一堂多元文化课程。台词中那种对英语异常熟练的驾驭,不断涌现的轻松幽默的谈吐以及演员精湛的演出,让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大幅度提升。《休旅任务》展现了一个温馨家庭的房车之旅,使学生在幽默的气氛中,从夸张与搞笑的情节中感受地道的英语。

(二)教给学生看电影的方法

我在让学生看第一部电影前,先教给学生看电影的方法。首先要目的明确。学生看电影的目的是学英语,和到电影院去看炒得很热的大片不同。现在的大片往往制作时注重追求视觉等感官刺激,而忽视语言的锤炼。看这样的影片,看的是热闹,学不到多少知识。所以学生看电影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而不是情节上。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第一遍看电影。看电影前先看懂它的介绍,并且对其情节有一定的掌握。

第二步:看电影时,抓住关键字词。如果学生的词汇量不是很大,那么要记住对理解电影起重要作用的是出现在影片中的人名,地名,形容人或事件的形容词,动词或短语等。

第三步:精彩片段回顾。电影中的有些对话看起来很费劲,里面充斥着习惯用法和美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要多看多听,才能适应它。

第四步:反复精听电影中的对话片段并且做笔记。争取听懂每一个单词,采取听写的方法记录下经常错过的,听不懂的或者常用的句子词组,然后和我提供的原稿做校对,找出自己听写中出现的错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旦坚持下去,从量变到质变,肯定会有收获。

(三)注重对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学习

电影中的很多台词语言地道,可以运用到日常口语交流中。可以让学生边看电影边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背诵。平时有了一定的语言输入,学生就会敢于尝试日常的英语交流。在词汇学习上,我注意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对词汇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就词论词"上。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自己可以吃下"一百五十万块巧克力",I could eat a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 "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我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介绍了美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经常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数量多的现象,使对电影词汇的学习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

另外,我注意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的台词。比如电影《肖申克救赎》中就有很多经典的台词:

1.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2.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3.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校本课程 26

刘培兵

新课程实施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在推进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尤其是刚开始使用新教材的地区,“校本课程”极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课程标准上,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实施的新课程,仍然拘泥于“一本课本、一个教室”。学校的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说得不好听一点,只不过语文课上的篇目换了,数学课上的例题换了,政治课上的事例换了……甚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会借口诸如此类的理由:条件差、怕出事、这些东西反正也不考……把课本上设计的许多实验、许多活动课程给枪毙了,这样倒也落得了个轻松。就我看来,现阶段我们的新课程还顶多只能算一个缺胳膊少腿的畸形儿。

怎么办?

好在我们的教育和畸形儿不完全等同。三级课程,现在我们还只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没有,校本课程也没有!很显然,要构建新课程的完整体系,开发、生成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就显得百分之百的重要、百分之百的迫切!

地方课程的开发、生成,我认为不外乎两条途径:第一,按传统的教育科研方式,由地方教育科研部门组织人员,研发居高临下的课程,然后实施;第二,以校本课程为基础,进行筛选、整合、提炼而生成。二者虽殊途同归,但其实效可能大相径庭。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摆在各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最光荣的使命是:开发、生成校本课程!

现将本人对校本课程的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思考、观点提出来,就教于方家,以期得以修正。

一 校本课程的地位、作用

我认为,校本课程是整个新课程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发、生成、实施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不在于语文的选文过时了、数学的例题过时了……简言之,主要不是课程内容的问题,而在于此:几乎全国的同册同科教师都在按规定的模式传递给学生统一的答案,或者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解说。教师的创造力被钳制、被消磨、被抹杀!学生的创造力被忽略、被否定、被剥夺!这样的教育难道能培养出诺贝尔吗?

如果说国家课程的着眼点和归宿是:教育的宏观目标、学生的共性发展、教育的全民性,以期形成国家教育的总体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国家课程倾向于对教育共性的追求。很显然地,教育光有共性,显然是不行的,是偏颇的。实际上,这种共性越明显,教育的个性就丧失越多。基于此,我们是不是应当这样来理解或者定位校本课程的着眼点和归宿呢?促成学生个性(非共性,不是性格,是个体差异)的形成,或者说是促成学生之间差异的形成,最终促成全民教育个性的形成。只有当我们的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的时候,中国教育的个性才能彰显,中国人才有可能问鼎诺贝尔!

二 校本课程的特点

首先,校本课程具有共性。这种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本教育”目的。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遵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经验、情感、兴趣爱好、习惯、志向等因素,来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培养技能、开发潜能、发展创造力 。

2.民族性。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着眼于民族的未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文化。

3.时代性。教育应当为民族的发展服务,而时代不同,教育的目标及归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我们必须在放眼未来的同时,密切关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把握世界科技文化的最新动态,了解各学科的高端成果,大胆及时地“拿来”,为我所用。

4.前瞻性。教育的近期目的是为培养现实社会最需要的人,远期目的则是培养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要做到这一点,好像很难,对其实对中小学而言,我们只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尽量排除教育过程中功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我们培养的人就会有更大的可塑性,他们就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更多的科技成就会从他们丰富无穷的创造中产生。

5.从属性。正因为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开发、生成校本课程时就应当遵从于课程标准这个体系,而不是相互冲突或者相互矛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当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拓展、补充。

其次,校本课程还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特色。校本课程的研发者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教师的教育理想、主观意图,甚至教师的个性、情趣、阅历、特长等诸多元素,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所研发的校本课程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教学个性越鲜明的教师,才有可能研发出越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也是校本课程应当致力追求的目标。

2.学科特色。各校在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同科教师之间除了各自充分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之外,还应当通力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吸取,博采众长,整合生成学科校本课程。

3.校本特色(学校特色)。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科学完备的统一体,进而形成校本课程的校本特色。

4.地域特色(区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立足于本地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本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各地绚丽多姿的自然、人文、历史、经济、习俗、民风等,都会在校本课程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5.民族特色。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各个民族都创造了、创造着丰富的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立足学校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吸取精华,整理、继承、弘扬、发展。这样,我们的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才有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想让我们的文化成为世界的,必须让我们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 校本课程的主要类型

从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和形式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学知型”校本课程。

这种课程基本上等同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即教师对自选自编的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活动。

2.“活动型”校本课程。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有计划、有目的的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交际、养成习惯、塑造品性、开发智力、发掘创造力。

3.“实践型”校本课程。

即综合性实践活动。

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可 比如,有的学校开设的“认识中草药”、“传统手工艺制作”、“棋类入门”、“生活中的科学”、“农村常见病防治”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学科校本课程。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活动主阵地仍然在教室,为了使我们教学的方式更灵活、内容更活泼、气氛更活跃,能尽快实现新旧课程之间教法的转变、学法的转变,我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形式上来讲,应当倾向于“活动型”、“实践型”;从内容设置来看,不能光有配套的学科校本课程,还应当有国家课程要求之外的其他学科校本课程。

四 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生成

(一)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1)立足课本知识体系,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拓展:知识性拓展——将相反、相关、相似的知识引入课程;生活性拓展——将自然现象、生活实例、生活体验等纳入课程;课型拓展——配合课本内容,设计、组织、实施更多有益的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

(2)将时代科技的尖端成果,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各项教学实验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成果,倍受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焦点现象引入课程。

(3)立足本地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风俗习惯、民间工艺、奇药妙方、风景名胜、经济文化等,均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丰富而极具价值的资源,它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体现着民族特色,把这些文化引入到课程中,就能发掘、传承、弘扬地域文化。

(二)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1)注重特色。首先要张扬教师个性,彰显教学风格;再整合教师个性,形成学科特色;最后整合学科特色,凝聚形成校本特色。

(2)注重趣味性。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情趣,课程的形式、实施过程力求生动有趣,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创造欲。

(3)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意志品质、高效的行为方式、细致严谨踏实的求学治学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素质等。

(4)注重学科校本课程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科学、实用、完整的体系。

(5)注重各学科校本课程之间有协调统一、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融合形成校本课程。

(6)注重实际,注重实效。特别要注重本校实际、本地实际、学生实际,尤其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志向、爱好、心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要考虑到课程的可操作性,不宜过多过滥,不宜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阶段和任务。

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复杂,工作量大,是一项庞大、系统而科学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期)。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拟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学科校本课程体系、框架,拟定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编撰学科校本教材。

第二阶段(实验期)。在学科校本教材的框架下,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实验,获得反馈、积累经验、总结不足、发现问题。

第三阶段(生成期)。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期所获得的经验、发现的问题结合教材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教材。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

要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走上正轨、落到实处、形成风气、服务教育,必须有科学的评价和管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建立以下制度: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考评、管理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考评、管理制度;

——学校对各科(教研组)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业绩考评、管理制度;

——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校际交流、评比、奖励制度;

——同一教育行政区内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业绩考评、奖励制度。

五 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时不我待!

于学生而言,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兴趣、养成习惯、转变方法、开发潜能、激励创造;于教师而言,可张扬个性、释放创造力,由教书匠过度到教育研究者;于学校而言,可形成特色,形成学校文化;于教育而言,可让教育重归其本质——人本教育,完善新课程体系,夺取教育改革的最后胜利;于社会而言,可形成百花争艳的教育奇景,民族文化会得以传承和发扬,更多的有创造力的的人才会不断涌现。

校本课程范文 27

在新课改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凸显湖南省道县寿雁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办学特色,我们正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改革之路。

一、国旗下的“四项课程”

2015年12月我校被湖南省永州市教育局评为“四项课程优秀学校”。2016年6月1日《永州日报》教育新闻、光明教育网以“寿雁小学每周举行升旗仪式”为题报道了我校国旗下的“四课” (体育、艺术、健康、国防)。

每周一,广场上徐徐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教育之花绽放在校园每一个角落。她既有形,又有声,直观、大气、不可或缺的爱国教育力量,对全校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感染、熏陶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每周一,升旗后,在国旗迎风飘扬的广场上,随即某班的全体学生集体展示他们的才艺。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活灵活现的话剧,婀娜多姿的舞蹈,富有情感的经典诵读,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专注灵性的手语舞,刚劲有力的手语操,柔中带刚的艺术操……美不胜收。1个班表演,24个班观赏,辅导员摄像,班主任设计、指挥,大部队评价。活动由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更是每名学生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良机。

每周一,升旗后,以班为单位轮流进行,“演练、展示、评价、改进”四个环节不断循环、完善。这是一项全员课程观、全程课程观的校本课程,她凝聚全体教师及莘莘学子的心血和智慧。

每周一,已�

二、开学初的入学教育课程

假期中,学校精心设计入学教育提纲式教案。开学第一周,我们的校园课堂,不再是传统单一的文化知识课,各个班均为入学教育课。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有“不乱丢垃圾、不随便吐痰”,也有“我爱体艺”,还有“学校财物我爱护”等多种养成好习惯、培养优良品质、争做文明学生的课程。有室内教育课,也有室外看、讲、思、操作课,还有室内、室外演示和练习结合的课。从中略举一例,仅供参考。

第五课时(室内):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

1.重、难点

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言行或改变学生的陋习。

2.探讨要点简列

(1)当你想进网吧玩游戏时。

(2)就寝前想在校园到处追闹、玩游戏、吃零食、在床上跳时。

(3)睡觉时想与他人讲话、找借口上厕所、往外溜走时。

(4)吃饭、看汇演节目、领奖品排队想插队时。

3.教学方法建议

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中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或解释,最后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在日常学习中做到。

“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一周的入学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上课秩序好了,乱丢、乱吐少了,损坏公物没了,一句话:身上的毛病一扫而光了。

三、菜地里的社会实践课程

学校西南是高耸入云的馒头岭(自然石山),岭下是观赏、休闲的厚德亭,亭前是青草碧绿的运动场,运动场旁是香气扑鼻的桂花园和种类繁多的菜园。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有山有亭、有草有坪、有树有菜的园子里,足不出户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北、西边的菜地分别被“S”“Y”“丰”字等造型的艺术路分割成不同形状的许多块,每个班分到一块作为学农基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校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自己的菜地里参加力所能及的一切实践活动,他们记录了自己走过的一条条坎坷之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奇迹!

在这里,孩子们懂得了“怎么整理土地?在什么天气情况下整理土地?种什么样的菜需整理成什么形状的地形?菜地为什么要整理出垄和沟……”在这里孩子们知道“何时种什么菜?怎么种菜?什么时候浇水?什么季节收获?怎么收获……”在这里孩子们知晓“菜的生长过程,成熟过程,不同过程的形状、大小、颜色……”在这里孩子们感悟“种菜的乐趣、艰辛、学问,甚至发现……”三门课程,前者是放开手脚的课程、中者是规范手脚的课程、后者是操劳手脚的课程。另外,我校还有生龙活虎的班级文化活动课程、坚持不懈的校本研培课程、惠及千家万户的家庭教育课程等,每天、每周、每期与其他课程相依做伴,构成我校校本课程中一条条跳动的波浪线。

校本课程 28

一、充分发挥文化和学校特色,充实“熏陶+培养”互补的校本意识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而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以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因此,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育,开创出“熏陶和培养互补”的校本资源开发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种大家都在寻找的学校教育的新“增长点”。

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校园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从大处说:学校硬件设施、教师学生、办学理念,往小处说,学校的制度文化、校纪、校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从动态的,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文体性、学术性活动到静态的,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诗化都属于校园文化资源的范畴。校园文化资源尽管丰富多样,但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创造,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尤其是校园隐性文化资源,潜移默化,具有“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独特作用,更应挖掘创新。开发校园文化资源还要注意它的时代性,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发展,使之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的、渐进的和持久的,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必须立足校园文化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使之产生辐射力,筑成塑造力,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充实“实践+创新”并举的校本内容

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社区与学校的特色,其内容与社区生活和学生生活发生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儿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各类课程资源中,区域文化、社区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挖掘社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是开展校本课程最好的选择。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东六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所在地区背靠长江,南临京杭大运河,沪宁高速是本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经济发达,有全国闻名的灯具之乡,享有江苏“小温州”的美誉,这里更是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之歌》就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个课题。通过深入实践活动,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唤醒了,创造性被激活了。同时,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还培养了他们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使其形成了亲近自然、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时代和潮流特色,确立“时尚+实用”共存的校本宗旨

调查发现,80%的学生有上网的习惯,60%的学生在使用QQ聊天工具,30%的学生关注影视文艺动态,40%的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20%的学生有看新闻或其他内容的习惯。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也发现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眼界较广,张口网络“新”词,闭口时尚“潮”语,如果此时,教师稍有懈怠,便会“OUT”了。因此,我们每位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时时把握主动权,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与学生接轨,切实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培养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的一代新人。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时代潮流等因素,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纳入课程,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促使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

四、充分发挥家长优势与作用,开创“社会+学校”同行的校本模式

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但它的旨趣决定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其影响程度不亚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因为每个班的任课教师只有几位,而每个班学生的身后却有数位家长。这些家长都是珍贵的、可供利用的校本资源。只有通过让学生共享到各位家长提供的校本资源,学生的成长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不仅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言献策,提供思路,还能及时反馈信息,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还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以增加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确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