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阅读理解与答案最新5篇》
阅读理解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5篇光阴阅读答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光阴阅读答案 篇1
人生就像从容的时钟,重要的不是走得快与慢,而是准和稳。快一分慢一秒都要校准,迎接朝阳,过好每一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莫扎特的造访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扎特的造访①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把你引进天堂,音乐家也有烦躁不安的时候。但是,有一位音乐家例外,那便是莫扎特。
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音响中正播放着莫扎特的《F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妻子在读一本画报,儿子在做功课,音乐对我们全家都没有妨碍,尤其是像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我们三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③我曾经告诉儿子,莫扎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不到10岁。儿子睁大了眼睛,惊奇地问:“真的?他是天才?”“是的是天才,他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美妙音乐的天才。”我这样回答儿子。
④1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懂憬。
一切都明丽而鲜亮。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珠,从冥冥的天空中落下来,在宁静的空气中闪烁飘荡。你看不见它们,接不住它们,却真切而优美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感觉到它们在轻轻地拨动你的心弦。它们滴落在任何地方,都会反弹出清幽脆亮的回声。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⑤我问儿子,在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中看到了什么。儿子说:“我看见一个金头发的孩子在弹琴。他坐在花园里,身边有很大的喷泉,喷出银色的水花,漫天飞舞。”妻子说:“看见一条小溪在绿色的山坡上流淌,小溪里都是五彩的石头。”儿子笑着总结:
“有喷泉,也有小溪,还有春天下雨时在树林里听到的声音。”
⑥说完话,我们仍然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了音乐,家里没有其他声音,然而世界上一切美丽的音响都在我们小小的家中回荡……有莫扎特的音乐陪伴着,家里是多么安静多么美好,连阴郁的天气我们也能感受到阳光灿烂的情调。
⑦我告诉儿子,莫扎特离开人世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他甚至没有为自己留下买一口棺材的钱。在风雪中,他被不认识的人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人们甚至无法在他的墓地上献上一朵小花。
⑧“他为什么那么穷?”儿子的目光里饱含着困惑和不平。
⑨“因为那时音乐不值钱。”我的回答无奈而黯然。
⑩这时,我们的耳边充满了莫扎特的音乐,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四十一交响曲》。
那是蓝色的海水,平静地冲洗着沙滩;那是人心和天籁的融和,是超越时空的预言,是不死的灵魂在呼吸。天地间回响着那永恒的潮汐,无穷无尽……
⑾“钱算什么?”儿子突然喊道,“钱会烂掉,音乐活在人的心里!”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⑿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所有的墙壁都消失了,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莫扎特像一个目光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地飘行。我们幻想中所有美丽的地方,他都能引导我们抵达……
⒀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
1.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4分)
2.文章第(11)段中写到,“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说说你对这“一笑”的理解。(3分)
3.文章结尾句“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3分)
4.结合全文,探究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
(3分)
5.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请根据这些特点,描写你在他的音乐中可能“看到”的画面(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画面不重复)。
(4分)
答案:
1.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旋律对人的美妙感受;
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抽象的音乐描写得具体可感。
2.这是一种欣慰的笑,儿子起初为莫扎特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感到困惑和不平。
但在莫扎特音乐的感染下,他突然意识到金钱并不算什么,音乐才是永恒的。儿子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成长。
3.照应题目,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莫扎特的感谢之情,感谢莫扎特的音乐作品给人带来了享受和感慨,感谢莫扎特的人生态度给人带来了思考和启迪。
4.人与自然要相融合,人与人要和睦相处,心胸要开阔(或“心灵要净化”)要追求美好人生等。
5.特点:明丽鲜亮,轻盈圆润,充满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有着儿童的梦幻,平静等。
光阴阅读答案 篇2
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这里的“语境”即上下文,结合语境即做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通过词句之间相互作用来明确语境义。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谈起读书,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李乐这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干扰的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一样了吗?
这段话中“调整”指( )
A 调整好读书的环境
B 调整好读书的心境
C 调整好心情和环境
D 调整好读书的情趣
[解题指导]:根据上文“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可知,此处的“调整”,不是调整读书的外部环境,不是客观上的调整,于是可以否定A项和C项;根据“调整好了”,“身处闹市通衢”也像“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可知,这里的调整是指主观方面的,而D项的“情趣”则指“性情和志趣”,其意义和语境不符。答案选B。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网答问题。
尽管我们能建造一百层的摩天大楼,能生产拥有多种智能的机器人,但我们自身却日益退步。匆匆的脚步踏过深秋的落叶时不会有时光流逝、人世沧桑的遐思。冷冷的眼光观看莎翁的悲剧是不会有悲天悯人、热血沸腾的情怀。电影院里唯一有刺激性的镜头才能引起津津乐道,雪天街道上冻得发抖的乞丐早已司空见惯。这是一个物质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富裕的时代,也是一个情感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贫乏的时代。这个时代定会有日新月异的发明创造,使我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唯独让感动脱离躯体,在黑暗的街角徘徊。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愚昧并不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进步等等让路,恰恰相反,它正随着进步一道成长。
选段中“我们自身却日益退步”的“退步”指的是什么?
[解题指导]:此段文字议论的中心话题是“灵魂深处的感动”,行文伊始,作者指出现代的人们物质丰裕,自身却在“日益退步”,接着重点分析生活中这种感动离我们远去的种种表现,在这种语境之下的“进步”,当然指的是心灵深处感动的丢失,情感的贫乏。
二、结合修辞,品味词义
同?试做简要解释。
(二)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冰心的《一日春光》)
请回答:“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一词有什么作用?
(三)
头顶着高粱花子走进都市,我用三十多年的光阴,兑得了一点虚名和一口饱饭,按说,我应该感恩城市。然而,说不清为什么,我还是改不了“端起碗采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草根性。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下午,因为于邦的一首诗,又萌发了我回乡的念头。
若是换成另外一个人,这首名叫《草回到草中间》的诗。能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多少同感与共鸣,我不得而知。可是对于我,它却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隐形地震。对,地震。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心暗中怦然一动,又怦然一动,某种莫名的不安与惶恐,促使我毅然撂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情,立马踏上去往故乡的路。(《回到草中间》)
文中划线的句子中的“隐性地震”的含义是什么?
《光阴》阅读理解与答案 篇3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②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③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④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以及南朝吴均《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⑤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灵动。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⑥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条然后变成了雨帘。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老母鸡用自己宽大的羽翼保护着小鸡,小鸡在叽叽叫着,老母鸡咯咯咯地回应,声音透着慈爱。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氲起我想家的情怀。
⑦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在异乡的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回到老家,屋檐还在,八十多岁的外祖母依然坐在屋檐下,她对着我慈祥地笑,问我在城里的工作和生活,念叨着我什么时候领个外孙子回来给她瞅瞅。多年后,我领着女儿再回老家,外祖母已九十多岁,她依然坐在屋檐下,她依然会念叨我的名字,可是她已认不出我了。
⑧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屋檐,写了哪些童年往事?(3分)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分别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2分)
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
3、第⑦节作者为什么说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2分)
4、散文的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结尾卒章显志,并与标题、第②节相呼应,写出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B.第⑤节以动衬静,用大公鸡昂首挺胸的踱步与发出的声音来衬托当时的宁静。
C.①④⑥节引用古诗,增加了文学情味与阅读美感,同时暗示了思乡皆因读诗。
D.第⑥节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用滴滴答答、叽叽等拟声词来增强画面感。
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回答问题。(5分)
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这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得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1)上则材料选自名著《 》,读完这本名著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用一个表达鲜明观点的句子为该名著作书评。书评: (3分)
(2) 本文与材料都写到了外祖母,本文中的外祖母是一个 的人,而材料中的外祖母除此以外还是一个 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3分)我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找燕巢;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我在屋檐下看雨听雨。(每点1分)
2、(4分)(1)(2分)(2分)紧紧写出了外祖母手握葵扇的状态,轻轻和紧紧形成对比,写出了外祖母不想惊扰睡觉中的我,也突出了外祖母的细心和当时安静祥和的氛围。(如只从叠词的音韵美的角度赏析最多得1分)(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点、屋檐分别比作多情女子的巧手和古琴,生动地写出了雨打屋檐所产生的动听声音,表达了作者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享受之情。
3、(2分)在异乡的城市里没有屋檐;屋檐承载着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光阴。(言之成理即可)
4、(3分)C
5、(5分)(1)(3分)童年(1分)示例一:爱心能让一个人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示例二:顺境中要善于利用,逆境中要百折不挠。示例三:在苦难中才能变得坚强。(2分)(答案必须是一句正确、鲜明的观点。)(2)(2分)慈爱(或细心) 宽容(或幽默,如写宽容但不庇护、保护孩子自尊、幽默自嘲等也可)(每处1分)
光阴阅读答案 篇4
一
时光留下一张旧日的相片。
是我穿白布裙的岁月。当时的阳光,浅浅地落在树荫外的世界,风从四面涌来,我的白裙在风中飘动,如同夜晚瞬间开放的昙花。
安说,那一刻的风让她突然想停留,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五月的阳光打在身上,眼前的风景有恍如隔世的错觉。
而年华已是昨日风景,被一张旧照完好地收藏。后来的我们,散落天涯,在各自的城堡安守静寂的青春。
殊途同归,是我想过的最好结局,安与我。
二
七月,安在火车站与我告别。在这一刻,安要不顾一切上路,寻找心中的阳光。安紧握我的双手,用追寻梦想的力量沉沉地击痛了我。那趟火车带走了安,也在我心中挖出一个角落,安放我们曾经的青春。
安不可得知她的终点,她以追寻者的姿态上路,颠沛,但不是漂泊,心中有梦,每步脚印都饱含力度。
流浪是我躲藏于心的梦想。蛰伏于人群,用安静的面目与挣扎的灵魂度日,看阳光在岁月起伏,丈量每段青春遥不可及的距离。
三
我遁入象牙塔,失去安的消息。
惶惶终日。生活的悲哀在于,隔着距离很美的事物,接近后才知不堪一击。我对生活作出让步,以为会有喘息的机会,生活则用残酷的方式说明,其实未必。直到这种妥协被完整地证明是无谓的牺牲,我才回头看支离破碎的过去。
我穿梭在象牙塔里,渴望用文字堆砌的城池将自己包围,幻想不被打扰。但当我开始为那些岿然不动的规则感到力不从心时,前所未有的绝望突袭而来,让我惊慌失措。
谁能想象关于象牙塔的传说会是这种结果。那些顶着年轻面孔的学子,用功利思想证明,尖锐的思想与敏感的灵魂是时代无辜的牺牲品。
我像是失去一方水域的鱼,无知地摆动鱼尾,以为这是前进的方式,其实却是在不自知地耗尽生命。时间被分割,思想被侵略,心底残存的勇气像风中的花瓣,迟早要落地。写作与阅读是唯一自我救赎的方式,而外界的打扰是无形的剥夺,我失去自由呼吸的天地。
四
安然自守是一则美丽的传说,安深信,我亦深信。那是一朵开在空谷里的幽兰,蝴蝶飞过,风儿吹过,只有真正追逐自由的灵魂才配与之相遇。
在那七月告别的路口,着我的手奔跑在火车站的过道,风中的白裙,开出灿烂的花蕊,隔绝在那个不再回来的夏日午后。
如果你绝望,你要回忆起昨天。安在踏进火车的那一刻,很平静地说。风把这个句子送到我的耳畔,我的眼泪终究落了下来。
与安相遇,是在明媚的三月末。彼时学校的木棉惊天动地的开着。我经过木棉花树,发现同样穿着白裙的少女,左手提着花布袋子,俯身拾捡落于大地的木棉花。这一幅具有魅力的图画,吸引我向前,安抬头遇见我惊异的目光,回报一笑。
安与我牵手走过八月的桂花丛与十一月的洋紫荆花树。在风起的时候,安说,闭上双眼,听花开的声音。风从四面八方而来,吹过花树。那些香甜细腻的花香就在风起的时刻,扑向鼻尖,落于心上。
流年变换。安与我一起度过花开花落的两年。直到十九岁的夏天,我们路上不同的轨道。安拒绝生活的改造,我接受生活的赐予。
五
安曾说过,唯有文字能够照映出你我的灵魂,不是因为寂寞,而是想要自守,像座孤岛流离在深蓝的海域。唯有那份疏离,才能看清自己。
那时的我们,倚在青春边缘,不变地阅读。
初遇《红楼》在有雨的四月天。安与我立在长长的走廊,看细雨洒在柠檬枝上。安说,这样的情景,总要记挂起潇湘馆里的那株仙草。阅读就像一场远行,带你遇见不同的风景与人物。而阅读结束之时,便会有隐隐作痛的心情汹涌而来,你无法回避。在阅读《红楼》结束时,安说,那种失落的感觉就像失根的兰花,突然无所依附。
遇见张爱玲的月亮之时,安说,爱这名女子,需要有不怕疼的勇气。但我们不可救药地沦陷下去。四十年代的上海,古老而昏黄的月亮,照着腐朽的人物与旧式的故事。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凝聚成一名写作女子力透纸背的绝望。苍凉的背后,是对人生清醒的认识,拨开浮华,直见生命的本质。
安说,直到某天我们也会提起笔,让具有相同气质的人群着迷。你要一直相信下去。
六
接到安的来信,在一个阴雨的四月天。
此时她的天空已经明朗。在失去联系的九个月里,安游走在不同的处所,直到遇到丽江古城。她才明白阳光可以温暖到想象不到的地步。
安说,她已无所畏惧。既然不具备与时代相匹的气质,不如就此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作无意义的牺牲。生命独一无二,她无法付出违背心意的努力来追上这并不值得夸耀的时代。
她在古城一家有院落的客栈当服务员。清晨拿出雪白的被子晒在晾衣绳上,又在日落时分满心愉悦地收起。下雨的夜晚,天南海北的旅人,聚在厅室,淡淡地饮着茶,听着雨声,讲述各自的过去。安说,古城天空的那种蓝,澄澈人心,温暖灵魂。在那片天空下,她终于提起了笔。
安最后说,仰望天空,会有你想要的答案与秘密。在那之前,不要沉沦。
七
五月的凤凰木,又在绽放热烈的青春。再次轰轰烈烈,再次花落离去。
我走在图书室的长廊,犹如走在绵长的时光隧道。年华无法重复,情节却如此相似。五月的天空已开始带着夏天的蓝。尽管才从雨季的阴霾中夺身而逃。也许,这就是天空给我的答案。安给我的答案。
时光不断提醒,岁月在马不停蹄地前行。刻意的回避,没有意义。唯有追逐与寻觅,才能遇见心底的阳光。
八
我一如既往地留在象牙塔,决意用安然自守保护来日无多的青春,不再关注我周边青春的面庞与功利的灵魂。
骑着单车路过长长的花廊。花香在风中肆意地飞扬。我的长发在那一瞬间犹如水中的游鱼,自在,游弋。在花廊的尽头停下,立于花架下,观看倾情开放的花朵。我的单车,停在阳光里,那样的青春感人。
光阴阅读答案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41-03
【作者简介】顾淋丽,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南京,210012)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基础教育先进个人,南京市优秀班主任,雨花台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教学思考】
“让学习真正发生”,从某个程度上来讲就是处理好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讲就是――教师不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得学生成人的“养正者”;更不是学生成长路线与模式的“规定者”,而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协助者”。的确,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有“教师”,也不单单只有“学生”,真正好的教学要从“我”到“我们”,重建教师的思维方式,让“学习真正共同发生”,为学生成长打好生命本色。
一、教师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学生成人的“养正者”。
让学习真()正发生,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等同于教师对学生不再有要求。所以,对于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当好最初的设计者,教师备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好教学思路。比如在教学《当你老了》这篇文章时,在充分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入到第二个大环节――“再读全诗,精析视角”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从标题中的“老”字和“你”字入手,品味作者构思的巧妙――这两个字分别从时间、人物两个视角进行独特表达:时间流逝,作者对女主的情感不变;伊人老去,作者对女主的情感仍不变。这样的深度挖掘与提炼,是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中实现的,也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女主人公的那份挚爱。
二、教师不是学生成长路线与模式的“规定者”,而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协助者”。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关于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论述:“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以《当你老了》为例,课前我设计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就喜欢的词、句进行点评,旁边要写好批注,用于课堂上交流分享;也可以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到课堂上共同探究寻求解答。在上课前,我将学生的预习作业收上来,进行了初步整理,我发现学生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虽然不符合我原先预设的所谓“标准答案”,但是却能言之有理,另成风景。所以在课堂上我让这些学生的答案充分展现,并给予肯定,这就是“协助者”的真正含义吧。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感知,体会深沉真挚的情感氛围。
2.推敲斟酌,感受平易精准的遣词功力。
3.延伸拓展,理解爱与艺术的矛盾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阅读感知,推敲斟酌,体会诗词含义及背后深沉真挚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李健的《当你老了》歌曲)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歌吗?那知道这首歌与我们今天上的课有什么关系吗?歌曲的部分歌词出自于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这是这个爱尔兰诗人在28岁时写给他的恋人毛特・岗的,这首诗歌在全世界流传深远,在中国的译本我看到的就多达26种,诗歌不仅被翻唱成歌曲,还被选入了人教版高中选修课本,今天我就和大家共读这首经典诗歌――《当你老了》。
板书:当你老了
二、初读诗歌,漫谈感受
(一)漫谈感受
师:苏轼曰“三分诗,七分读”。要想真正领略一首诗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必须反复朗读,用心体味。所以,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两遍,然后再来谈谈你们初读这首诗的感受。
要求:提出有问题的地方,寻求解答;对文中喜欢的词、句进行点评,交流分享。
学生朗读并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答案归纳如下――
1.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炉火”,既是代表了作者晚年生活的场景,也为诗歌带来朦胧、恍惚的氛围。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变成往事,在炉火旁打盹、阅读,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来临;其次,炉火的光芒并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摇曳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朦胧的世界,诗人不断强化这一点,衰老的身体、浓重的阴影、低垂的头颅,都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惆怅的氛围。
2.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
在分析品味本句时,教师引入背景材料――1889年,毛特・岗无意中读到叶芝早年诗作《雕塑的岛屿》,被打动了,主动提出和叶芝结识。于是,23岁的叶芝在伦敦的一棵苹果树下初次见到22岁的毛特・岗。
……
叶芝向毛特・岗求婚,却遭到拒绝。但叶芝仍一心一意地爱着她。1年后,也就是1892年,叶芝为毛特・岗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当你老了》!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过去眼神的柔和”指曾经两人共同相处的美好时光。“过去的浓重的阴影”指两人感情中的挫折(毛特・岗对叶芝求婚的拒绝,对此造成的痛苦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