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通用2篇正文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通用2篇》

时间: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

城镇化“演变” 1

中国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10年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

“51.27%”,这是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个百分比,约为6.91亿。这表示,目前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在中国文明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城镇人口居多的国家。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向前延伸,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这10年城市“长”大了,城镇增多了,大量农民变成居民。

这,缘于一个巨大的跨越——中国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10年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

中国社会结构迎来了一个历史性变化——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这表明我们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10年快速城镇化,“乡村中国”成长为“城市中国”,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这是一个“世界奇迹”

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不得不说是“世界奇迹”。

在有着超过13亿人口的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跟上海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数量相当的乡村人口,转为城镇常住人口。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这样的速度,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前所未有。专家评论说,中国城镇化的积极稳妥健康发展,不得不说是世界奇迹。

从更为纵深的视角观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6%;1979年中国刚刚启动改革开放,这个比例也只有不到19%。这就意味着,过去30余年经济迅速发展期间,中国大致走完了英国花了约200年、美国花了100年、日本花了50年走完的城镇化历程。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才刚刚开始,中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也将与城镇化进程同步。有关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当中国在人均GDP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人口的城市化程度也将逐步进入城市化后期,估计将达到8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农村将还有6亿左右人口陆续离开他们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走向城镇生活。

在一些省份,城镇化的推进步伐更快。2011年,广东城市化率已超过65%,江苏、浙江、辽宁等省份都已超过60%。“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令人瞩目,年均提高幅度高达2.04个百分点。

谁也无法否认,城镇化这一壮举将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社会变革早已不是要不要它到来的问题,而是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实实在在的一部分。当便利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设施延展到乡村,当低矮的平房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当城市文明悄然浸染到边陲小镇,我们看到,中国的农村正在脱胎换骨。

当然,脱胎换骨的不只是基础设施,还有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优化了城乡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更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

这是一次深刻变革

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多少人向往的生活,而今天的现实远远超过了昔日的梦想。

“住楼房、开汽车、玩电脑,这在10年前简直不敢想。”江西南昌青山湖区进顺村农民刘省保很得意现在的“小资”生活,融入南昌城区,村集体经济越做越强,去年全村收入达到4400多万元,村民都住进了公寓楼。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由此,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10年来,城市在扩张,农村在发展,城乡界限不断淡化。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这10年,城镇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大步跨越——

交通更顺畅。我国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10年间,公路总里程由176.52万公里增长到410.64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全部建成,串起了座座城镇,物畅其流,人畅其流。

出行更便捷。10年间,高铁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百姓生活半径不断拓展,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住房更宽敞。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构成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加速建设,朝着“住有所居”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这10年,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空调、冰箱、电脑等稀罕家什变身“日用电器”;农村消费潜能释放,城乡之间消费差距不断缩小,呈现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局面。

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城镇化不仅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

这是一场巨大演变

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城镇版图,更重要的是“人口城镇化”。

今年9月1日起,在北京、广州、上海等6个城市的外地人员,可以异地办理护照。这一举措为流动人口和户籍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了便利。

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相伴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完善——

2004年启动新农合试点;2006年以农民工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2007年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2010年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2011年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合并实施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制度……这些重大制度和政策的战略性预置,为广大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城市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安徽省合肥市宣布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同城待遇”。

河北省宣布,2012年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

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城镇版图,更重要的是“人口城镇化”。十六大以来,中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融入城镇。

这10年,国家全面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一系列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藩篱逐步打破。

打破城乡壁垒,各地不断探索。甘肃嘉峪关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的户籍界限,推行城乡户籍一元化,30万城乡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征地制度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征地补偿标准提高30%以上,相当一部分地方增加了一倍,25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让农民失地不失业、生计有保障。湖北武汉佛祖岭社区,是一个农民安置小区,整齐划一的住宅楼,超市、图书室、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齐全。“这哪里像农村?比城里社区还好!”刚搬到这里的农民田先祥说,他在社区物业工作,妻子在一家商场做销售,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四五倍。

这10年,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迈向均等化: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面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张张社会保障网更加坚实细密,让百姓生活更安稳。

这10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总量达到1.1亿,城镇就业人员占的比重从2002年末的34.3%提高到2011年末的47.0%。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洗脚进城”,到201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突破2.5亿。

“工资高了,保障好了,工作安稳了。”许多农民工有这样的感受。1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这是一种和谐发展

10年来,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发展,从高能耗城镇化到低能耗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既要面对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要面对资源紧缺、环境脆弱等诸多矛盾。

立足国情,党的十七大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方向。

10年来,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发展,从高能耗城镇化到低能耗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化不再图速度,更看重质量。

越来越多的地方致力打造宜居城市。今年北京造林25万亩,巨大的“绿肺”将有效改善大气质量。10年来,环境的舒适度在提高。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9.5%增加到38.62%,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由7.73平方米增加到11.18平方米。到2011年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42.6个百分点。

注重可持续发展,“低碳”成了时尚。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深圳2007年就将空调定在26℃写进《市民生态公约》,新能源汽车奔跑在大街小巷,“低消耗、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正在形成,2011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建设用地均为全国最低。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治污腾出环境容量,也腾出了发展空间。”老工业基地徐州,一个满足调水水质和徐州发展的截污导流规划,整整做了5年,投资额从2亿元追加到7.2亿元,彻底解决全市城乡尾水出路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空间更大了。

统筹城乡作用凸显。江苏太仓市,去年底实现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曾经饱受污染困扰的黄桥村村委会主任王解忠说:“现在水变清了,山变绿了,过去鱼米之乡的景象又回来了。”

“东高西低”的经济版图悄然变迁。2008年起,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地区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东部沿海先发区域,正通过自主创新探索新的道路;中西部曾经的经济“洼地”,整体隆起,积蓄发展力量。

10年城镇化历程,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城市时代,一个更加现代、宜居的城乡体系正在成为现实。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措施 2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城镇化可以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实现充分就业。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去土地后,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其养老问题便得不到保障。因此,城镇化进程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本文就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措施做一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54-02

从党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战略以来,我国就将农村城镇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为21世纪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城镇化人口已经超过了8亿,城镇化已�

1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11非农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农村城镇化使得农村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工业化所带来问题也日益凸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镇中污水与固体垃圾的排放量急速上升,部分乡镇企业受到自身条件和资金的限制所采取的制造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由于污水垃圾处理装置的落后使得这些污水和废弃物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同时城镇中机动车辆的增加,导致了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这些情况都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城镇化要求和农村耕地之间存在矛盾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它是实现广大农民利益的重要载体,农民生存的根本要素就是土地。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建设对于耕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快速减少的可用耕地量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成反比,导致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

同时,城镇化进程中征地面积、数量的较快增长,势必会造成集体和个人合法利益的损失,很容易造成失地农民陷入“务农无土地,上班无岗位,养老无保障”的困境。虽然国家按《土地管理法》给予了补助费、青苗费等安置补偿费,但现行的补偿标准过低;虽然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国家、集体和任何私人的物权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个人和单位不得侵犯;虽然《物权法》也规定:征收集体土地的条件是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所征收的土地及不动产应予以拆迁补偿。但在实际操作中,在征地过程中集体参与程度有限,更不用说征求农民意见了,这严重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得自身未来工作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同时,2004年,我国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也规定了对我国集体土地征地补偿安置的原则是应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低于原来生活水平,但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能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的生活水平。

13城镇化推进速度与农村各项制度未实现同步发展

就我国目前来说,户籍制度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进城农民却享受不到相关的福利政策与社会保障,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征用土地方面低价征用高价出让,使得城镇中的房价居高不下,阻碍了农民向城镇迁移,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权益。

2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21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

现阶段,土地仍旧是农民养老最直观、最可靠的保障来源,也是最能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纽带,因此,要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在农民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险中的长期功能。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寻求政府、征地主体、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联结。一是应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同时兼顾农民的生活现状,将现行的补偿标准适当的提高。二是坚持市场化方向,根据农地所在位置与未来发展规划,确定有针对性的基准地价,兼顾国家、市场主体和农民三方利益。三是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顾忌农民未来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落实征地补偿金的赔付工作,确保失地农民及时、足额获得征地补偿。

22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就业的顺利实现

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保证其在失地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其养老保险缴费能力。

首先,重新择业安置,即应当创造条件向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免费提供劳动技能学习培训的机会,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应优先考虑聘用被征地的农民。在城市规划中征集的农民集体土地,应将这些因征地而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安置方法还可以有以下几种:①对于征地后导致无地的农民依法纳入城镇体系,推荐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②在征地区域内为被征地集体中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有保障性的工作岗位;③在依据现行法律的前提下农民可以入股在建土地使用权;④异地移民安置等。

其次,完善户籍制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转移。现行的户籍制度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有一定的障碍。劳动力不能自由迁徙,很难保证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工业的集中化。通过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给农民一个合法的身份,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有很多的地区已经取消了户籍限制,比如江苏常熟等,这样使农村劳动力和城镇的劳动力拥有相同的机会,对就业进行竞争。同时,适时推行国际上通行的户籍登记制度,恢复其本来的人口统计功能,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一律平等,在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就业机会等各个方面平等,为其他相关事宜的衔接和处理创造先决条件。

23对城镇的建设和规划,首先要有超前性

首先,失去超前性就没有了规划的意义,但是超前性应该是科学的,而不能太盲目,超前性必须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性的预测和发展。其次,要有区域性的规划,城镇化并不是独立的发展,它是城镇体系的一部分,并且城镇体系对其拥有一定的制约性,要根据特点,确定其职能和性质来进行发展的预测和布局。再次,城镇的规划必须要有特色,每一个城镇民风民俗和产业结构以及自然的地形和环境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应该得到保护和延伸,城镇有了自身的特色,它才能够增加新的价值,成为发展和进化的优势;最后,根据不同城镇的经济和发展的不同,确定其重点发展的项目,沿海地区主要以中小城市和县级城市为主,小城镇的发展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低,今后政策的重点就是要加快其发展的步伐,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实行“先建设、后开发”,通过重点培养,利用相对有规模和专业化比较强势的小城镇来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进行带动,使其稳步发展,政府的扶贫资金和专项贷款同时也要和小城镇的改造和小城镇的培养相互结合起来。大力推动城镇化是对“三农”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出路。

3结论

总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潮流。农村城镇化可以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使农民实现充分就业,农村城镇化对改善农民环境起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镇代替乡村的阶段,应该明确城镇化的思路和实行措施,使人们对于城镇化的认识得到提高,自觉地参与到改革进程中,加快小康社会到来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邢伟城镇化进程中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与整合[J].中国经贸导刊,2013(3):31-32

[2]林乐芬,赵辉,安然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3):69-70

[3]刘勇我国区域城镇化进程态势分析[J].中国市场,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