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论文【优秀8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大学生心理论文【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大学生心理论文 篇1
摘要:当前网络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网络传播模式及其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网络传播的关系,为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基础。
关键词:网络传播模式;大学生;心理反应;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世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价值,也重新构建了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和网络传播模式。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重要群体,其网络行为的自由度和复杂性,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因素之一。当代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抵御网络诱惑,摒弃消极反动的网络思想,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传播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因此,了解网络传播模式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反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关键。大学生是网络传播的广泛参与者,既是“传者”,也是“受众”,两者相互融合,交叉作用。这样的交融性决定了大学生行为和心理的不确定性,也就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界限,形成了新型的网络传播模式和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
一、放大模式与闲窃心理
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每一个人认定为一个代码与网络联系着,当某一个被大众广泛关注的代码与你的代码有联系时,你就会在网络上被放大。这一传播模式的载体是当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大学生也是这张巨网中的成员,在校园网络乃至整个网络世界中,都有可能因为某个事件而被关注和放大。放大模式的作用类似于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使得大学生的言行无处躲藏,不管大学生是否愿意卷入网络中。心理学认为,当人们较长期地受到一种新的社会情境刺激的时候,往往会导致新的行为和心理内容的出现。大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与其他大学生畅快地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双向的、个性化的人机系统。由于大学生在交流时面对的是一台机器,交流载体是计算机的仿真技术,不会面对面的四目相对,所以大学生可以用任何面目去应对交流,特别是那些平时比较孤僻的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尽情释放自我,而不会招来其他同学的眼光。这种闲窃的心理就是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常用一种放松、管闲事、窃喜的心理来参与其中,比如在校园“人肉搜索”过程中,大学生会积极地帮助寻求某个人,并且期待着结果出现,这在无形中放大了原来的信息范围,大学生自己也参与到这个放大的过程中。闲窃心理是中国社会群体中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民族劣根性的心理表现。
二、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与叛逆心理
反沉默的螺旋又称树状结构,即大学生产生的个人意见往往不再附和主流观念,而是无意或者故意形成不同的个性意见,这也是九零后大学生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使信息在网络传播中不再是大规模的主流思想,而是分割成不同的、越来越多的细小分支观念,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意识世界。在规范较少的网络上,大学生就像到了一个无政府主义世界中,不仅信息可以自由传播,大学生的情感也可以随心所欲的抒发。同时独处的网络环境容易使人形成一定的叛逆心理,把现实生活中看不惯而又无法释放的情绪在网络上忠于本我的发泄出来。但是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很难掌控言行中的那个“度”。若是在主流思想或言论环境下语出惊人、独树一帜,这可以称作网络个性,但是大学生如果越过那个“度”,叛逆过头,就会造成心理扭曲,以至于出现大学生骇客这样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骇客是挑战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制造病毒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心理模式就是典型的叛逆心理,表现为搞恶作剧、骚扰他人、入侵学校管理系统等。由于网络法规的不健全,以及校园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使网络行为的约束力有所下降,网络独处让大学生可以赤裸裸地表达,释放了人性中不道德的能量部分。
三、水渠模式与选择心理
当大学生面对比传统媒介强百倍的信息洪流时,不再简单的选择性接触,而是对有些自己不关心的信息根本不接触,直接把自己需要的信息引流入自己的水渠中。在水渠模式的这个选择过程中,大学生成为网络传播中的“第一把关人”,建立自我需求网,主动鉴别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信息,而这种“第一把关人”作用是在社会控制弱化和削减的过程中强化出来的。人的注意具有“指向”和“集中”两个特征。注意的指向特点是人的认知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反应,也就是水渠的闸门所在。注意的集中特点,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够离开那些相对无关的信息流,而且还能够抑制相对无关的信息流,这就是选择与排斥的整个过程。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进行许多不同的角色体验,即使这些角色也是虚拟的,但是它仍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不能满足大学生角色扮演的各种心理需求。这就是大学生在网络传播中选择性理解和记忆的更深一层心理需求模式。网络环境的超时空性和匿名性,令大学生儿童时期被压制的自我意识渐渐苏醒,角色扮演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自由的转换。这种角色扮演在网络空间中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如平时懦弱、网上勇敢,平时沉默寡言而网上滔滔不绝。也就是说,在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中,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评价,即大学生选择了一个能够得到自我认同的安全环境。大学生主动选择“水渠”的自主性使人们获得了充分的控制感。长期以来心理学家认为控制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内在动机,心理学通过多个实验说明了控制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类应对环境的重要心理资源,增加了控制感反过来说即是减少了无助感。
四、飓风模式与主动心理
飓风模式是指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自主发动信息生产、搜集、展示的一种传播方式,大学生成为主动的“议题设置”者,这种模式是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众群体重叠与交叉的突出表现。网络世界每天都会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信息飓风,有的攻势会形成气候,广泛影响其他大学生,大部分小气压都被淹没了。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活动平台,比如现行的许多代理软件,图片、视频编辑软件等,都为大学生自行制作语言、图像和视频信息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几年火热的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虚拟空间为大学生制作的信息飓风提供了发布平台。这种主动参与网络活动、发动网络飓风的例子有很多:网络造谣者秦火火利用网络散播谣言,引起众多网民的评论,然而众多事件的背后却是谎言,是秦火火利用网络进行的欺骗,这在社会中引起人们对网络真实的又一次思考。
五、网络虚拟团体与群体心理
由于网络的独处环境瓦解了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和层级概念,把权力分散到每个节点中,这样平等的网络地位更容易互相采取联合行动,建立种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虚拟团体。“这些虚拟的网络社区从功能上来讲,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系列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归属与被接受的需求、通过反馈过程而被证明为正确的需要、同他人一起分享共同体验的需要、同他人一起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机会”。这样的虚拟网络社区在当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QQ群、明星贴吧、驴友俱乐部、骇客组织、微信圈、电影交流社区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网络社区。大学生可以带着五花八门的共同兴趣赶来,在这里趣味相投的大学生进行平等、畅快的交流,而不需要遵守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规范。网络虚拟社区形成的心理动机是大学生特有的群体心理。“所谓群体心理就是人们结成群体时所伴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如暗示、模仿、从众、心理气氛、感染、谣言、风气、社会偏见、集体牢骚、风俗、传统等,都属于该范畴。”在网络社区的虚拟特性下,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虚拟的网络团体最需要的就是成员之间的真诚、信任,这关系到信息共享程度和合作程度,只有充分的信任才会与在外部的市场资源和别的功能上形成互补关系的虚拟企业进行合作。虚拟网络社区的命运并不是稳定的,而且有可能仍以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前提下向现实社团发展。比如大学生开的微店就是这样一个以网络上交易为基础的网络社区,而交易实现的过程还是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实施。一般这样与现实有密切关系的网络社区发展就是比较成熟的。
六、结语
在网络世界中,由于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大学生以不同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网络活动中,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传播又会刺激到大学生的机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反应模式。以上五种网络传播模式与心理反应模式,能够对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产生的网络行为有一个更明确的自我认知,帮助其认识到某些极端的网络行为是由于不健康的网络心理造成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消减其他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才能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同时,对政府和高校来说,在网络犯罪和网络沉迷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不仅要制定强制性的网络法律,还要从道德、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来努力。对于网络成瘾者而言,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调适不良心理,进行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灌输,尤其是为德育理论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积极引导正确的网络观,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网络环境透明起来。
参考文献:
[1]程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xx.
[2]王小章。中国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3]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xx,(6)。
[4]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xx,(5)。
[5]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6)。
大学生心理论文 篇2
生活在新的大环境下的“90”后大学生,由于其生长环境、教育背景等的差异,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都直接或者间接被影响着,具有鲜明的、独特的时代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论述了“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并在全面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加强“90”后理工科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并明确了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定位,以促进“90”后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好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90”后大学生,是被当今社会各界热议的新一代群体,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尚、青春、非主流”俨然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他们个性特征鲜明、热情豪放、思维活跃,但是他们也同时表现出依赖性强、抗挫能力差、团队意识淡薄和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特点。这些特点引发“90”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等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紧密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注重开发其自身潜能和积极因素,采用积极的、科学的评价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激情,从理论到实践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最终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1“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1.1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接触和了解信息的渠道广泛,信息内容全面多样,看待事物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独立性特征鲜明。 “90”后大学生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的素质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信息的获取迅速,遇到问题敢于独立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对于过去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和个性泯灭,这种主题意识的强化是一大进步;但是,过分强调个体意识的多样性也易演化成极端个人主义。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是在两代人的呵护、宠爱下长大的,集千般宠爱于一身,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父母替他们安排好了一切。由于从小缺乏磨练,缺乏独立生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依赖性强,当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想通过他们去解决,独立抗挫能力弱的特点。
1.2敢于接受挑战与抗挫抗压能力差并存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挑战是生活中必须的“游戏”,他们喜欢面对挑战、追寻挑战,他们的生活激情更多地来源于各种挑战。然而,“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一旦出现任何不顺利或挫折,父母长辈等都会出面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自立和自控能力。“90”后大学生在踏出家门进入学校后,在独自面对一点的不顺心或是挫折失败时,无法冷静应对并合理处理,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容易不知所措甚至是自暴自弃,乃至借用睡觉、游戏或者小说来逃避,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或做出其他极端行为。
1.3自信张扬、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
“90”后的大学生大都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朋友面前。当和陌生人面对面地接触时,他们就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QQ、微信、网络游戏等虚拟平台已成为他们与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他们也能够在各种虚拟平台中畅所欲言,没有界限,没有背景,比现实的交流更容易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过分地依靠网络工具和使用网络语言,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再面对周边同学、朋友和亲人时,思维和交流方法不能和网络中区分,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导致交往失败。通过部分学生我们了解到,喜欢沉溺于网络等虚拟世界的大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网络朋友或者同宿舍同学。由于生活习惯,爱好等差异,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同学们会反映他比较孤僻,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地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这部分同学最后大多会直观表现为学习困难和人际交往困难。
1.4认知水平提高、 思维活跃与自以为是并存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90”后的大学生们获得新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范围更广,在认识的过程中不轻易接受某些结论,不满足现象的罗列和陈旧乏味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依据自己的思考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他们开始由接受型学习为主向接受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转变,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在实践中尽可能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前景,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重大发明,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不丰富,基础知识不广博,加上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以及思维的复杂性,在认识与分析问题时,容易向消极方面转化,觉得自己知识面广,思考问题能力强,见识高人一等,总把较新鲜或者符合自己意愿的观点作为真理,导致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听不进别人的观点或建议,陷入片面性的境地。
2“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分析
2.1社会因素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近年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相较以往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在各种社会场合,都充斥着各种各样好的、不好的具有符合当今经济环境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90”后大学生大多一出生,就获得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完善的医疗保障、较好的基础教育。他们思想前卫、肤浅,在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能迅速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潮,由于他们年龄尚轻,思想并未成熟,还不完全具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境界,所以他们爱慕虚荣,追求时尚,甚至价值取向模糊。此外他们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这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观念。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没有困难、没有目标,不思进取,毫无顾忌的享乐;对自己的未来,他们普遍感到很迷茫。但这不应完全是他们的错误,而是社会大环境的结果。
2.2家庭因素
“90”后的大学生多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即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他们是家庭的中心,对于他们的要求,父母和家里长辈都尽量满足。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消费、家庭活动等事项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愿,而这些意愿也往往会在父母等长辈的迁就下成为了现实。长此以往,就培养了他们性格中独立和自信的一面,同时也伴随有自私和专制的一面。家庭给予他们的总是“满足”,这让他们形成“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的错觉。家人的长期精心呵护,让“90”后大学生们误以为索取是理所应当,从而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个人需求,只知索取,不懂感恩和回报,缺乏必要的感恩心理。此外,过分的保护也导致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很弱,小小的失败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2.3个人因素
价值取向多元化,责任意识不强,经过调查,尽管大多数“90”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目的依然较“80”后大学生更加多样化,仍然存在找不到自己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问题。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实现远大理想和目标已经不是他们人生追求的第一位,而是把眼前的利益和实现较高收入作为人生追求的第一目标。这反映出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思考不够,存在模糊的认识,导致其急功近利,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不强。很多“90”后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自己生活的目标,于是吃遍天下美食,追求品牌,游览风景名胜,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相对于老一辈来说,他们没有了自己的信仰、目标,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抛弃了远大的理想,没有前进的动力,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于是学习浮躁,静不下心,高分低能,经不起风雨,不懂合作,不关心他人,颓废等批评就全落在了他们身上。
3教育创新相关建议
3.1正确看待“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任何一个年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信息大爆炸时代,“90”后大学生具有种种我们不能理解甚至是看不惯的行为或性格特点。我们不能过多地去批评他们,应该抱着平常的、积极地心态去对待他们凸显出来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并适当地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承认在他们身上存在某些共同的个性特点,并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进而产生“同理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抢占网络思政高地
“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舒缓“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弹性,使其适应现实状况并达到心理健康水平,还必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具有实效性、长效性的教育。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大量运用说教的手段,学生难以接受。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辅助手段,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来处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目前,“90”后大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其中包括论坛、微博、QQ、微信等平台。充分利用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多管齐下的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探索舆论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快速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最终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3.3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以网络为主的现代媒介资源以及以学校教师为主的人力资源等教育资源,将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既可以发挥各自之长,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还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性。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有限的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发挥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积极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可以对其产生润物无声的积极的心理影响。此外,面对新的学生特性,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业指导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外,还应及时更新和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创新工作方法,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
3.4加强社会实践锻炼,积极引导大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新鲜血液,也是当代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己年代的鲜明的特征,有着独特的心理特性。要想做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先要全面了解“9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以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再结合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整合各种资源,有针对性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论文 篇3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为孩子聘请家教,以更好地辅导孩子的功课,期待以更好的学业成绩应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在聘请家教时,家长往往出于对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考量选择仍然在校读书的大学生。然而,当在校大学生成为一名家庭教师,此时的家教就已不再单纯地承载着教与学的简单任务,而是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互动和心理认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解释“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对于帮助大学生指导和评价自己的家教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教学理念和技能也将有助于大学生家教避免自身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社会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等就是最好的体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当理解教与学的规律,具有较高的教学组织和应变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较高的情感投入。然而,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家教显然并不符合社会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期待。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以满足家长对于合格家教的期待呢?笔者认为,为了在家教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做一名合格的家教老师,大学生家教可以从情感认同与提高教学技能两方面努力。
一、建立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涉及相互之间的印象、看法、信任度、顺从度等方面。情感认同需要在家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交流中建构,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首次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视,也即人际关系中常提到的首因效应。
(一)同伴认同
大学生家教由于与其辅导的学生年龄差距不是很大,价值观等方面没有明显代沟,因此容易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家教可以在初次试讲的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自己是以同伴的角色来共同学习接下来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突出教师地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维果茨基的教育发展观中提到:合作学习强调同伴交往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作用,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会有意识地模仿专家或同伴的行为来思考和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合作的社会背景下完成任务时,学生会对所运用的心理策略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模仿、证明和辩论,情绪、动机、个性等心理要素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的同伴指导是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因此,强调作为同伴,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取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二)平等中的首席
“平等中的首席”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之一。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同伴关系后,还需让学生对家教的能力充分信任。要知道,基本的信任感对教学指导的正常实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作为大学生家教,在给学生上课时,势必要提前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关注并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诸多特点,准确把握教学进度,探索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尝试将教学内容以既生动活泼又不失厚重内涵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在平等的同伴关系中体现“首席”的相对地位。
二、提高教学技能
作为一名大学生家教应当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理解一定的教学理论,同时利用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家教工作。知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华生的刺激反应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等;认知理论,如格式塔学派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等;行为—认知理论,如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结合这些理论,笔者认为,大学生家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一)了解个体差异
每一个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认知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即表现为: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而教师就需要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作为大学生家教,就要通过分析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类型、出现错误的知识点等,来确定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从而采取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方法展开课程。
(二)利用“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果茨基的理论认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也即“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由此来促进发展。而最近发展区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大学生家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最近发展区,如在对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掌握水平提出要求,将难度控制在看似不会,但经认真思索或在指导者提示下可以理解、思考得出答案的程度。这样,学生既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产生放弃心理,也可以使思维得到有效锻炼,达到对新旧知识的整合以及深层加工。
(三)适当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中,基本的教学设计包括所讲授内容,如何讲授以及如何对讲授结果进行评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兼顾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能控制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能设计评估手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在大学生家教过程中则要求大学生家教在备课过程中慎重考虑如何引入,如何讲解教学内容等。例如在对学生讲授物质构成时,可先从宏观的空气、水等物质入手,进而过渡到分子,然后将分子进一步细分,引入原子的概念,最后即是原子核和电子。同时可将电子与化合价的关系进行阐明,再由化合价过渡到元素如何构成分子和物质。这样,学生可同时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对物质的组成进行把握。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将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诚然,教学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大学生家教需要在不断积累家教经验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及其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三种: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反思、为教学活动反思。“为教学活动反思”是以前两种教学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通过教学反思,大学生家教可以判断其教授过程中哪个环节存在问题,教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期望,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加以改善。通过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等几个阶段后,可使反思形成一个螺旋上升过程,也使大学生家教的教授水平与学生的掌握程度都有较大提升。
大学生心理论文 篇4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1.1外部因素
(1)社交网络的盛行。21世纪无疑已经变为网络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已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和快乐。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正是伴随互联网兴起一同成长的,无论相同的还是不同款的手机,每个人的客户端中可能都包括几种社交网络软件应用。显然当代大学生已然变为了低头族。课余、饭后、闲暇时只见他们总是拿着手机,柳a是棚醒、補人賊#小说。当然手机本身带来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辐射,但在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在悄然的浮现了。
(2)生活环境变化。大学生,即迈入了社会且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青年群体。在以往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这需要学生自己来处理一切生活上的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和人际交往等复杂问题。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心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能否适应也取决于学生个人。
(3)教育模式改变。大学教育与以往教育方式不同,除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修的课程,也可按照自己意愿加人丰富课余生活的社团。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特长,这与以往寒窗苦读十余_?
1.2内部因素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经历了奋战苦读,每一个学子都是自己中学年代中的佼佼者,他们进人了完全陌生的环境,发现周围充满着才华横溢能歌善舞的同龄人,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自卑,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选择接受这种变化,努力适应眼前这个与之前平淡学海生活截然不同的校园环境,他们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活动,他们选择参加学术竞赛、参加社团活动、参与文艺汇演,门门成绩优异;相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欠缺的同学则会选择逃避,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没有社交活动的世界里,他们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注意力不集中症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满足于这种生活安逸的状态,选择停步不前;就业率的降低显然没有唤醒大部分学生,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可实行的职业规划,认为大学***是自己的保护伞,所以将自己沉浸在抽烟酗酒、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等亚健康状态中,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2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2.1针对学校措施
(1)鼓励大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综合性大学常常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实践等,这要求学校开展问卷调查,按照学生主流意愿方向开设相关选修课,做好前期宣讲工作,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投人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比如喜欢志愿者服务的同学为他们成立志愿者工作部,医学院校可以成立急救员小组。
(2)鼓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据一些在校大学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巳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每年会开展相应的心理调查问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教育讲座旨在提醒大学生客观意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应对心理亚健康的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
(3)建议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和精神心理科。成立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方法。有关人际关系、亲情、爱情、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提供一种好的办法和途径,解开学生的烦扰和困惑,免于学生陷入迷途。心理咨询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学生可以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处咨询老师,有的学生不愿意泄露隐私,也可以采用互联网、书信的方式与专业老师沟通。
(4)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学习、食宿、运动、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场所,在这里不仅需要容纳百人学术报告厅,还需要设备齐全的体育馆、干净卫生的食堂餐厅、多功能大学生活动室等设施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质大学生,这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埋下了良好的铺垫。
2.2针对大学生自身条件
(1)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信仰。有了目标,便不再迷茫;有了信仰,便不再孤独。当代大学生有很少的人能够在早期就确定好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着变化,他们停步不前,原地彷徨。心理专家建议大学生早期树立人生规划,其中包括职业规划,只有前期工作准备好,学生才会有更坚韧的毅力与更饱满的热情把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2)培养优良的品质。面临毕业的本科生即将褪去大学青葱年代的稚嫩,迈人真正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一个问题就是考研与就业的压力。这种压力连同期末考试、论文答辩等过程是富有极大挑战的,有的学生发挥失常,学业进行地不是十分顺利,此时需要学生自己心中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我可以;我能行;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下次我多了一些经验,我的胜算更大!!”等。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低头族”、“夜猫子”等,皆因不健康的作息方式造成。如之前所述,社交网络的盛行使学生花费了更多时间在电子产品等互联网产物上;学生偏向晚睡晚起的生活模式,早已打破“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模式;课堂教室晨读的和操场上晨跑的身影更是少见;甚至很多大学生酗酒、抽烟、逃课、聚众、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这些现象已经不算罕见,高等院校也采取了很多规章制度制止此类行为,但效果都不算好,学生应当从自己真实想法出发,唤醒自己心中被理想充实的地方,遏制贪图安逸的贪恋,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梦想彼岸才会到达。
大学生心理论文 篇5
【摘 要】舞蹈治疗以心理治疗方式,利用动作来加强个体情绪、身体和认知的整合。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舞蹈或许是种技术技巧的学习与展现,而这里所说的舞蹈,重点是让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下,根据不同的节奏与方式手舞足蹈,放松紧张的肌肉、关节以及心灵,使身心在各种高压下得到放松,从而达到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舞蹈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xx)07-0179-01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且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如影随形,全民的心理问题也在逐步显现,在青少年中间尤为明显。近年来,据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震惊世人的“北大学生杀母案”以及近期的“碎尸案”,让人不禁要问:大学生们究竟怎么了?导致这些案件发生的原因何在?
一、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五大因素
(一)家庭因素:每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亲子关系的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都会导致孩子心理相对敏感、承受能力差等。
(二)角色互换能力差:当教学模式从填鸭式的教学转变到自主学习时,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们带来精神层面上的压力,如困惑、怀疑等,成为心理疾病的诱因。
(三)社交因素: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在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性格、择友方面以及为人处事方面各不相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
(四)环境压力:在大学里,学生需要独立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和家庭的大学新生来说,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卑和自闭。另外,近些年来,因就业环境的不景气,给大学里众多高年级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五)情感处理失衡: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恋爱的失败导致其心理发生扭曲,产生诸多消极思想,甚至有的人因无法走出阴影而走向极端,最终酿成悲剧。
二、舞蹈治疗的方法
(一)肢体动作:通过对来访者构建情感表达的细微特质性动作和手势的仔细观察和响应,与之建立信任及同感关系。
(二)象征:以自发性和创造性韵律动作体验进行想象、幻想、回忆和设定的过程,通过动作的力量,被压制的恐惧情感可以得到释放,培养来访者的自愈能力,与来访者建立信任感和接受感。
(三)治疗性动作关系:以语言及非语言的的参与和催化动作,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起良好的互动。
(四)团体节奏性动作:通过有节奏、有组织的方式促进和支持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改善来访者的行为方式,提高交流能力。
三、舞蹈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舞蹈具有自娱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愈性。舞蹈在源头上是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而在舞蹈治疗中,舞动不是为表演,而是希望通过体验动作感受内心,做到自我接纳,整合自己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平衡状态,从而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自愈的目的。
(二)舞蹈具有创造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发性和自控性。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和表现,舞蹈治疗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治疗,是一个追求创造和实现美的过程,学生正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类人,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源泉就是自发的状态。通过舞蹈治疗引导个人建立行为上的自发、自控能力,在活动中可以尽情地享受美的概念。
(三)舞蹈具有适应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省性。为增进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提升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通过体验式的舞蹈治疗程序,使学生逐渐适应舞蹈,引导者以语言及非语言的的参与和催化动作,来加强与学生的信任和共情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道具等练习活动,营造安全和支持性的氛围,让学生透过舞蹈动作表达自我,在自我暴露和宣泄的基础上,达成自我的觉察和自省。
(四)舞蹈具有互动性,舞蹈治疗具有团体性,而它们都具有社会性。互动是打开彼此心灵的最好方式之一,团体舞蹈治疗本身就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情景,引导者要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接纳的环境,让学生充分信任团体并融入其中,当与他人一起舞蹈时,必须通过感觉、视觉和触觉与合作者进行情感的互动交流,动作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四、结语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舞蹈治疗,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通过舞蹈治疗这种方式,实现大学生良好的身心构建,并推广到大众中去,对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弗兰·丽芙。舞蹈动作治疗——疗愈的艺术[M]。北京:亿派国际出版公司,20xx.
[2]伏羲玉兰。舞蹈心理治疗的新进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3)。
[3]谢丹。论舞蹈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文化学研究,20xx(1)。
大学生心理论文 篇6
我是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一名普通的大学辅导员,20xx年9月刚接手工作。通过之前5个月准辅导员实习期间的广泛学习及与大学生们的接触,我发现教育心理学中强调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走良性成长之路极其重要。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事例浅谈“个体差异”以及“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众所周知,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人心理品质的综合。调查显示不同的人心理特点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人有不一样的特点,也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同时,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并受教育及其生活条件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人是社会与自然的实体,从人的社会方面来看,心里的个人特点依存于每个人所特有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个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对心理的个别差异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的任何一种心理特点都反映着他所经历的整个生活道路。从人的自然方面来说,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对于心理个别差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是造成个人差异的原因。
个人差异同样包括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人对同一状况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高,对未来的憧憬更为理想化。然而不可避免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客观障碍会阻碍其美好理想的实现,面对这种困境,大多数学生会选择通过努力来克服,重新树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但与此相反,有部分学生便会因此开始逃避现实,显得消极、不求上进,甚至产生厌世的心理。同时,随大学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大学生们会产生强烈的想要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想法,却又无从下手。往往此时,学生会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顾此失彼,或是放大自己的缺点,进而失去信心,减少了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流,不信任他人,处于烦恼、恐惧不安的不良心理状态,陷入绝望的精神泥潭而不能自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学习、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从影响因素的性质划分主要包括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因素:
其一,外部因素1.社会的大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这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希望,同样也产生了新的矛盾与挑战。一些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缺乏适当的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90后大学生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但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不少人在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和无法宣泄的内心压抑之情。随媒介传播手段的日趋丰富,一些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着市场,这使得一些借助书籍寻求心理援助的大学生摄取到不正确的观念,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2.学校及家庭环境。研究表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或是家长过分溺爱,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处事能力弱,影响其心理。而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人父母,在当前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尤其是对好学生过分迁就对,坏学生讽刺挖苦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二,个体自身因素:①生理方面的缺陷。若学生生理方面存在缺陷,就会有自卑的心理,更甚者会孤立自己,不与他人交往。②个性上的区别。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同样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个人心理健康素质的关键期,期间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妨碍一些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心身健康的重要障碍。
接下来,我将通过我院学生的具体案例来浅谈教育心理学中“明辨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
案例
鲁俊青(化名)是我所管理的动物科技学院20xx级的一名贫困生,是个来自云南偏远山区的内向女生。她所居住的山区环境闭塞、人烟稀少,全村仅有几十户人家。第一次与她接触时,她竟然对山东使用手扶拖拉机、脱粒机进行农耕等机械化作业大为吃惊,并表示她们家乡的牛耕作业十分困难。由于处在偏远落后地区,父母受教育有限,而且医疗条件极其恶劣,年近60、常年受疾病困扰的父母和三个身患不同程度残疾的兄长都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因此,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希望她出人头地,得到良好的发展。她不负所托,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全村唯一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家人欢喜之余还是对四位数的学费发愁,最后决定申请贫困生来缓解一部分压力。贫困生由班内民主选举产生,但家丑不可外扬,父亲患严重的糖尿病,母亲瘫痪无法下床,全家收入只有政府补给的最低生活补贴200元以及三个哥哥所种的3亩地的收成。内向的俊青因害怕被同学看不起、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决定不将自己的状况讲出来,错过了贫困生的名额。于是,她找到了我。
贫困家庭的父母的教育方式相对较弱,导致贫困生大多性格内向、缺乏应对能力、心理弹性差。家庭经济困难、个体差异等主客观原因,使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处理的问题上,羞涩、不自信、不善于表达。在俊青心中,上台表述自己的家庭状况无疑是一种放弃尊严、用脸面博取同情的做法,非要如此的话,她宁可放弃学业。就我看来,学生的性格表现在他们对现实(如学习集体和社会事物)的态度以及活动的意识特征上。对自己所从事的种种活动有目的、有毅力的学生,能在活动中守纪律、自制,表现出主动精神;那些对活动有目的但意志薄弱的同学,就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性,不能很好地完成活动;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经常改变自己的兴趣、志向,在完成某项任务是就会表现得有所欠缺。
针对俊青的情况,我和她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并提出了以下的方案:
(1)开导她,让她调整心态,认真填写《山东农业大学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山东农业大学家庭困难认定表》,并积极与当地民政部门协调,得到相关证明;
(2)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摆正心态,不要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单方面认为申请贫困补助是一种丢人、丧失尊严的表现;
(3)结合其长期处于这种自卑与自信交替出现的矛盾心理,建议她要积极与同学交流,接受他人好心的帮助,努力进取;
(4)针对她现在自卑敏感的心理,采取系统脱敏法。虽然比较冒险,但值得尝试。首先,要不断暗示自己是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孩子,生活条件的却比大多数同学差,但是即便如此也能坚持下去,认真完成学业,并加入各种社团、文化艺术活动。其次,可以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充实自己,增长经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政策,敞开心扉,结交更多朋友,多展示自己,帮助他人;多看、多听,取长补短,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
经过一番挣扎,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尝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如今,鲁俊青已突破内心防线,变成了开朗、自信的女生,并作为舍长带领宿舍全体同学参评上了“书香型宿舍”。现在的俊青不再自卑,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告诉我:“虽然家境贫苦已是不争的事实,自己选择不了,但是我可以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学好专业课程,继续深造,回报社会、老师以及所有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
综上所述,引导大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时间要求和自身特点等调整自身心理,提高其在学习中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好的教育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只有在一般的教育、教学基础上,同时估计到每个学生的智能水平、认识活动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采取针对性的个别教学措施,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大学生心理论文 篇7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创新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养教育体系的有效创新,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及思想意识。因此,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优化学生思想道德管理的体系,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优化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稳定支持,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在现阶段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创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新媒体环境特点
(一)便捷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在信息发出后,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回复,为双方的互动交流及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其语言也呈现出便捷性的特点,出现了缩略语、数字单词的谐音,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性的服务。
(二)新颖性
在网络资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新媒体形成了新颖性的特点,例如,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网络语言环境及新颖的交流方式。学生在该平台上,可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及时传输,满足了学生对新媒体的基本需求,实现了网络资源运用的丰富性及个性化,完善了新媒体传播的核心途径。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正面影响
第一,新媒体的出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新媒体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升他们思想道德的综合水平。第二,新媒体为大学生营造全新的环境。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技术的运用形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及时性传输,为学生营造了全新的资源环境,丰富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第三,新媒体环境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大学生群体对知识内容的认知,通过实时地观察及分析社会因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基本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养的稳定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第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更为复杂,道德认知存在冲突。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思潮交流碰撞,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而言,其成长中容易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响,西方文化中一些偏执的思想会对大学生心理的成长造成制约,如果不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需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基础,通过规范及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从而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第二,在新媒体网络资源构建以及信息共享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传播途径呈现出多样化,实现了信息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传输,但信息的传输缺乏必要的监督,充斥着各种不良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例如,在一些娱乐新闻、游戏信息等广告网站中,经常会弹出各种淫秽的图片,存在着不良信息,由于高校学生的好奇心强,辨识信息能力较弱,会吸引着他们去点击浏览,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第三,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学生在网络中容易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对学生的信息隐私造成影响,为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影响。盲目地信任陌生人,会制约学生正常的人际交流,形成不客观的人际观念,较易产生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因此,在现阶段下要革新教育体系,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通过对学生基本需求的分析,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性及平等性使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拉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提供良好基础。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需要认识到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构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改变以往教学环境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完善合作交流管理机制,从而为教育体系的革新及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在现阶段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优化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环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强化自身的基本职能,在教学中通过对教育环境改变因素的分析,革新教育体系,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营造良好环境;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在心理素质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构建一对一的交流环境,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可以真实、客观地分析自己内心的想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通过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对心理教育内容的认知,为学生思想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二)借助心理素养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现阶段,新媒体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途径,为了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作用,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针对这些内容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管理平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实现借助电视、广播及报刊等介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自媒体与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提高信息资源运用的真实性及高效性;第二,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开展咨询教育活动,咨询活动主要包括团体咨询及个体咨询两种,团体咨询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主要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个体咨询主要是针对较少量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活动;第三,构建自媒体信息资源的监管机制,肃清网络教育的环境,强化学生对客观信息的辨识度,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定支持。
(三)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综合素养
新媒体环境可充分满足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需求,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优化设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从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良好支持。在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的营造中,心理教育人员需要分析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及时地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综合设计网页、视频,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强化自身的心理素养,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同时,在高校优化教育体系的同时,也需要院校针对教育人员的基本现状,构建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机制,实现教育人员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增加教育人员的知识储备,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对于教育人员而言,需要将多样化的心理教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学生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基础。此外,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中,还需要实现对师资力量的合理整合,引进专业性的网络通讯技术人才,丰富教师队伍的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综合性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资源,优化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使高校学生稳定提升综合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革新提供良好支持。对于高校教育体系而言,教育不仅应是为了培养专业性的社会实用人才,而且还要在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者需要认识到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途径,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变化,构建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空间,从而为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奠定基础,实现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34):399.
[2]徐娟娣,乔婧芳,吴艳虹,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xx,(11):15-16.
[3]阮文玲.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5):103-104.
[4]陈军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xx,(21):81-83.
[5]刘洁,曹缪,侯祎,等.新媒体环境下军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才智,20xx,(31):246-247.
[6]石变梅.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利弊分析[J].中国教育学术平台,20xx,(4):133.
大学生心理论文 篇8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应该是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一个青年群体,他们应该思想活跃、求知若渴、追求理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他们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层面较高,他们对社会对自己抱有较高的期望,当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过大时压力也就随之产生。因此,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一般比其他社会成员要大,而压力来源也比较广泛。
1.1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念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心理现象,也是一个心理倾向系统即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价值观能够为人们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并且是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内心尺度。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主体性、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共同特点,但是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学习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学生他们对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拥有明确的生活、学习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学习动机较强,清楚人生的意义和奋斗方向。同时对待挫折能够乐观向上,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并积极应该各种困难和危机。相对而言,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意义认识不够清晰,但是他们总体还是积极乐观的,他们偶尔为为了某些问题纠结,产生负面情绪,但是经过调整又能够重新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但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比较消极。这类学生自信心不足,依赖性较强,对社会和他人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是他们仍然渴望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自己的价值观取向和心理健康。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关系,价值观的积极因素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而消极因素则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个体应对压力的方式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如今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了解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国事、家事、天下事,极大地拓宽课知识面。但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一些消极的信息也悄然走入了大学生的视野,是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往往会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2家庭压力。造成大学生心理问的家庭的压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对大学生抱有过高的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造成心理压力大的一个直接原因;二是家庭经济困难给大学生心理造成压力。在经济方面,同一学校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条件和家庭背景千差万别。因此,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存在着差距。现实的压力超过大学生能够承受的力度时,大学生就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1.3社会压力。大学生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给大学生心理无形中增加了压力。随着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对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较弱,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就业压力巨大,对前途命运感到渺茫。大学生即使能够就业,但是对职场规则不熟悉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这些压力都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严峻的考验。
1.4校园生活压力。大学生活不同于家庭生活,它是一种集体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个人生活。每个大学生要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际的关系。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对于集体的大学校园生活不能很好的适应,从而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抑郁、狂躁、焦虑等等。同时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个性、价值观、生活习惯都存在这差异,这些差异在日常生活中日益碰撞出矛盾。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的各种冲突,那么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
2、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对策分析
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存在必然的联系,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几点建议:首先,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的必修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由于这门课理论知识较多且是必修课,大部分学生听着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从而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引导作用。学校在开设政治理论课程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教育意义趣味的实践活动,老师在授课时尽量使课堂活跃,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学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在传授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师,配备心理教师,同时发动一些学生骨干参加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及时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大学校园生活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学校辅导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辅导员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保障工作,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不健康的状态。随着网络的发达,辅导员除了以开会、谈话等形式正面接触了解学生动态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手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空间与交流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需要,例如通过QQ、微博、人人网、微信等网络平台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情况,能够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最后,目前大学生的生活问题和一些政治性问题经常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辅导员要将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转换为多元的方法。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合理调整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要,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特殊时期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辅导员应该积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心理教育经常化、科学化。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就是使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生活目标,而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则要对其人际关系进行教育和加强心理辅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抗挫折精神等。大四学生心理发育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即将面对就业压力。因此,应该重视帮助学生排除焦虑、烦恼、暴躁等情绪。
3、总结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重要环节。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