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大一思修论文范文(2篇)正文

《大一思修论文范文(2篇)》

时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我国高校最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大一思修论文范文(2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大一思修论文范文精选 篇1

《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及对策》

作者简介:明丽霞(1974.6-),女,汉族,黑龙江省讷河县人,讲师,文艺学硕士,单位:北华大学就业工作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要:诚信,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才,不可无诚信。然而,大学诚信现状并不乐观,本文探讨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对策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随着人类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要求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信用氛围。但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诚信度,是高校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目前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诚信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甚至恶意挑战道德准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剽窃论文。一些大学生把刻苦钻研、忠诚老实视为反常,而把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视为正常,甚至连毕业论文都成篇抄袭,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思想观念。

(二)虚伪包装,能力“注水”。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人才资源配置体制还不完善,一些学生在就业时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采用编造事实、制造虚假材料的手段欺骗用人单位。在求职中,填写虚假职务、伪造证书和履历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不还贷款,拖欠学费,违反契约。当前我国实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以资助家庭紧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目的,以学生的人格和信誉作为担保的贷款。

(四)行为失范,道德失信。现在大学生借书不还、偷盗、赌博、酗酒闹事、破坏公物、撒谎等行为屡禁不止。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正处在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中,公民的道德观念较为淡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不强,信用基础比较薄弱,新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失信浊流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泛滥成灾。从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到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的淡薄、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等,使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了动摇和怀疑,也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德育存在偏颇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诚信育人的观念不够强。不少高校往往只注重教授文化知识、技能,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此外,当有些学生由于不诚信将要受到处罚时,一些教师竟然表示同情,甚至为他们说情、辩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家庭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背景下,很多家长把关注点放在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和培养才艺技能上,而对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却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有的家长还把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传播给了孩子。不当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诚信品质,学会处事“圆滑世故”,而这种特质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

三、增强大学生诚信的对策

(一)全面理解诚信的涵义,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诚信在道德层面上的涵义,却忽视了从法律角度进行诚信教育。首先,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深、讲透,使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郑凌云说过:“诚信又是一个法律范畴,它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时,讲究信誉,恪守信用,行为合法,不违背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等。”诚信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维护诚信其实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其次,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法律对违反义务的行为会明确地对责任人给予相应制裁;而道德对违反义务的行为却无强制性后果,制裁手段也只限于舆论的谴责,如果当事人公然蔑视舆论,道德便对之无能为力。

(二)要创造良好的校园信用环境,将诚信内化为价值追求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结合学生思想状况,科学确定活动内容,有效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全方位指导,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关注诚信、思考诚信、了解诚信、实践诚信的过程中,将诚信这一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

(三)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规范信用考评体系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品行说明、诚信纪录、学习情况、健康情况、经济情况、个人意见、学校意见等。学校首先要选好诚信教育与管理的“切入点”。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向新生发起“诚信倡议”,开展“诚信大讨论”、“诚信辩论”,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与新生签订承诺书,并建立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将伴随学生度过四年大学生活。李国庆在书中给过建议“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同时,还应规范大学生信用考评体系,形成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四大评价标准,对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贷款、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进行量化考核,并进行跟踪测评。以此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入党、申请助学贷款、评定奖学金等的依据”。

总之,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结合具体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凌云。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探讨[J]。南方论刊,2006,(2):66.

[2]李国庆。关于高校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2):90.

大一思修论文范文精选 篇2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价值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序发展的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体现转型期价值观变化的基本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内在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要大多数人形成共识,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心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没有把其概括为核心价值观。这次,报告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它谈化了理论色彩和政治色彩,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的精神公约数。对二者的关系至少应从如下两个方面把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不复杂,它由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具体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乃至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任何时候,遵循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就兴旺发达,获得成功;背离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就遭遇曲折甚至失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回答了未来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而当今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利益追求方面的差异,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整体利益唯一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核心利益。这一共同理想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希求国家强盛的共同愿望,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志愿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髓。是历史和现实凝聚而成的,是鼓舞我们中华民族蓬勃向上、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对于从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走出来的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重要的精神价值。从***战争开始到今天,爱国主义一直是激励我们民族争取解放、谋求发展和实现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在走向复兴的新时期,我们的社会要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范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必须不断改革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各领域的创新,使改革创新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标志,成为构成我们民族精神肌体的重要细胞。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托点。是我们社会思想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公民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具有实践操作性,最显明地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的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这“八荣八耻”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从荣与辱的对比、对立中划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框架,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升华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提出后,有人主张提炼和概括出简便易记,又便于操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过各种表述,有过不同论述,但由于思路千差万别,各类提法纷纭呈现、一时没有定论。报告提出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表述的。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表述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提炼、升华和普适化。

1、它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指向,而不仅仅是针对道德实践个体的道德规范。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其内容和形式可能丰富而多样,但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则处于支配和引领地位,体现着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走向,决定和影响着其他非主流价值观念。不同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都是由据于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反映的是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仅仅针对社会成员个体的要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施加深刻、广泛、长远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作用于前两个层面。这次的提炼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定位于公民个人的道德范畴。

2、它是从国家及社会长久坚持、广泛传播、而且早已经深入基层、大众熟记心中的理念及做法中提炼出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的一套标新立异的表述语。这个核心价值观是从人民长期践行的理论与不断创新的实践中提炼和概括出的。在新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我们提出的许多思想观念、精神指向、方针口号等,反映的正是时代和历史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已经为群众喜闻乐见,这次从中提炼出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语,可以说是有着绵长的时间传承、丰富的实践土壤、厚实的群众基础、成熟的社会呼应。

3、它包含于全人类进步的价值取向,既有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价值观分庭抗礼的一面,又有同世界其他价值观可沟通、可对话、可交流、可交汇的一面,是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结构。社会主义社会是作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在历史舞台的,必然同它们有着本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又是旧的社会制度的替代物,同它们有着相联系的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着同旧的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长期斗争的任务,同时,它又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包含于人类一切进步的价值观之中,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同其他价值观进行交流、交汇的基础。这次提炼和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文明、开放、进步的新形象。

4、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内核,而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简单概括。报告中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核心中的核心。它避免了一个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试图大而空地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并机械地与四个组成部分生硬对应。

5、它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精华的机械相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不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是对其本质和意识形态性质最重要的界定。社会主义社会有自身的意识形态规定和与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规定和社会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这次提炼和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但又非这些精神文化资源的简单结合。不是涵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外来文化的“大杂烩”。

6、它有明确的内容和准确的含义,同时又不是凝固的。这次报告提炼和概括出的核心价值观,有一套相对平易、相对通俗、相对普适、相对稳定、相对规范的表述语,每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比较容易界定。但它又不是凝固不变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它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表述。报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一达,李婷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J]。科技信息。2012年,第31期1页256-256页。

[2]李庆鑫。以文化整合方式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第30期1页119-119页。

[3]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