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环境科学论文(优秀8篇)正文

《环境科学论文(优秀8篇)》

时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人所要求的生活环境的提高展开的,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环境科学论文(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型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论文 篇1

实用型人才培养下环境科学论文

一、环境科学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传统的实践教学属于保姆式教学,实践环节极其薄弱

传统的实践教学绝大多数是由教师组织,教师准备好药品与器材,并告知学生每个实践步骤与操作点,学生被动参与,基本不用动手。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对教师依赖程度高,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拓展的空间不足、钻研潜力没有得到启迪和开发。如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认识实习主要涉及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场、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的参观,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只能跟在指导教师后面听听看看,这导致大多数学生听不到也看不清。由于认识实习时间太短,只能安排学生一天参观1-2家企业,这导致认识实习所起作用有限。

(二)环境科学专业实践内容缺乏系统性与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笔者从其他高校的调研与所招研究生面试中获悉,许多院校的实践环节基本没有,只有少量的实验课程,或者只有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少数几个实验,并且属于教师准备充分,学生进行简单验证性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几乎为零。

(三)实践教学以集中参观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大多院校的实践教学仅以参观为主,形式大于内容,不能反映污染产生与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不能反映理学统筹兼顾的大局观念,更解决不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老问题,而且还会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认知实习的参观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听到学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讲解,更不要说进行相应的体验或操作了。这不能体现新时期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无法有机地结合

大多院校的实验课程只是开出一些简单而花费少的实验,根本无法与今后的实践环节相匹配,更无法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开出的许多实验是根本不用或已淘汰的。实验,有的实验因为经费短缺,只能由教师演示一下;有的实验内容老化脱节,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如监测方法中COD的测定、PH的测定等还是选用老式的滴定方法,而不是与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国家标准方法相一致。这导致学生进入实践或生产过程中后会出现学过某实验,但还是不会做,而国际先进和国家标准方法没有学过的现象。

(五)只重视实践的数量与时间,不注重实践过程的质量

有的学校实验教学工作是以工作量进行任务考核的,这导致教师只考虑自身的实验工作量,而不考虑学生是否能从实验过程有所收获。学生由于学不到有用的东西,无法真正从实践中获得纠错的能力,导致自身实际动手能力不足。

(六)缺乏“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

由于缺乏“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目前的教学难以满足环境科学本科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何让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从实践中获得纠错的能力,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服务,是目前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二、实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做到在工作中少犯错误,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能为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提供前期的准备,为毕业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活动打好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教研合作的实验室建设模式,解决实践教学的设备问题

教研合作的实验室建设有利于实践教学。将科研仪器与设备应用到部分实践教学环节中,这既解决了设备重复率和闲置率高的问题,又为创新性实验开创了基础。前沿实践教学可激发本科生对研究型课题的浓厚兴趣,吸引部分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参与项目研究,为课题组今后的研究生招生提供前期培养。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接触一线科研,并与硕士生、博士生及教师在一起进行开放性研究,协助他们完成一些基础技能培训与仪器设备的精确使用,能为将来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创新性想法找到突破口。

(二)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进行实用型实验

环境专业的实验课程一般每年只有1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许多仪器的年使用周期仅1个月左右。建议进行教研合作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实行开放性实验室,让学生们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相关的探究与实验,让开放性共建实践平台的教学周期延长1个学期,这样既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又降低了实践教学对资金的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室预约,提出实践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药品和具体的时间安排,教师仅做一些必要的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的全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完成。

(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协作培养模式

由于教师的数量和时间有限,通过博士生、硕士生对本科生进行传帮带的方式能加强实践教学。本科生可以通过与相关实验室或研究团队合作,成为研究团队的一个小成员,从帮助博士生、硕士生洗试管、烧杯等开始,逐步进行简单的测试、分析、采样,在熟悉实验仪器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完成好毕业论文

(四)校企结合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立

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上海多家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环境监测中心与环境监测站等合作,让本科生在大三到大四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践性研究的需要,通过教师推荐直接进入对口相关企业,将实践任务直接与企业研究对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指导,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性一对一指导学生的创新性课题或实践性课题。另一方面,大四后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学生进入今后工作单位实习或见习,这时,可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共同指导,让学生们尽快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达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五)建立高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首先,建立一支结构、层次、数量合理且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如:实行职称评定教学一票否决、教授必须参与本科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等措施,以吸引优秀的教授、副教授参与实践教学,择优聘任高学历人员加入实践技术队伍。所有专业理论课教师都应参与综合实践的指导工作,这样理论课教师与专职实践教师可以经常交流经验并共同探讨不断创新,由教师变为导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代环境科学的发展。其次,对专职实践指导教师进行理论与技能的双重培训。实践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保证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各项改革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为综合实践的开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探索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成立于。其在成立过程中注重专业特色与实践环节,在本科生开设环境科学基本教学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化学实验、化工实验、微生物实验、环境生物技术实验、生态实验、生化实验等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了实践性课程体系,进行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设计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区域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探索,提出并建设了科学合理的环境科学实践类课程群。具体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实习

大学一年级的认知实习主要以参观污水处理厂(松江污水处理厂、松东污水处理厂等)、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固体废物焚烧厂(上海江桥垃圾焚烧厂)、自来水厂(松江自来水厂、杨浦自来水厂)、工业企业纯水制备中心与废水处理站等为主,采取课堂实验、污染现场考察、认知实习等形式让学生们对本专业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与感知,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所学专业打下兴趣,以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

(二)生态实习

大三暑假期间进行生态实习,到浙江天潼山进行为期3周的生态调查与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调查和野外采样,将调查和采样的结果拿回实验室分析研究,让学生独立撰写实习报告,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通过实习过程搜集资料,结合当地的实际,自由设计一个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小课题。教师提供指导与研究设备,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小课题的设计并进行自主研究,并抽2-3天时间到野外进行生态调查与研究,完成一篇小科研论文,并在最后进行讲解与汇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环境生物课程设计与实践

由3-5人组成的研究小组自行组成研究团队,由教师指导,在现有的实验室与分析测试能力的基础上,应用整个学校的分析测试中心,环境专业实验平台,自主进行研究性的课程设计与创新。设计的研究课题申报国家大学创新实验与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课题或成为课外科技活动的起点,学生通过至少1个学期的设计、实验和研究,最终获得研究成果报告并完成相关论文。

(四)毕业实习

大四时进行毕业实习,主要进行水处理实践或到上海环境监测中心进行为期3-4周的生产实习,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环境监测中心的各种监测活动,并最终由实习单位进行相应的考核与评分。

(五)毕业论文

通过以上的实践环节后,学生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过程,让学生最终将所学的环境科学基础课程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完成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实验与实践、学习与创新的结合过程。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模式进行管理与控制。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环境科学论文 篇2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环境科学论文

1改革教学方法

此外,笔者摒弃了以往实验教学完全依托理论教学的“依附性”、“验证性”实验,将有关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土壤学等课程的实验纳入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体系,进行单独设课,在大学3年级开设。同时,利用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设计实验、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改进教学模式

通常实验仪器设备难以满足单独实验要求,或者实验过程多、任务重,实验时间有限,有些实验须采用小组实验。而小组实验中,有些学生有惰性和依赖心,不利于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不利于独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将小组内实验分配到个人,合理安排每位成员的任务和作用,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协作精神,同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偶然误差,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每学期12个实验,由3个教师分班教学,采用10~12人/组分组进行讲解,做到每人过关。由于课程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针对某实验中的一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设计实验方法,如活性炭吸附实验仅考虑了活性炭投加量对其的影响,而活性炭的制备原料和方法、孔隙大小、振荡时间长短、不同的温度和pH值也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也可以作为本科生创新实验和本科论文的选题。

3加强对备课和实验报告的重视程度

3.1做好预备实验工作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做好预备实验至关重要。认真做好预备实验,可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应认真钻研,了解相关实验原理,并动手操作,结合实际进行调查。如,笔者对照有关教材和国家标准,对GB/T12496.10-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标准硫酸铜比色法,在标准条件下初步得到的吸附值约为11ml。

3.2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科技写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实验课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的总结与分析,是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写作成果。因此,笔者改革以往当次实验课上交实验报告的模式,要求学生做下一个实验时上交上一个实验报告,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相关科研资料和分析处理数据,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论断,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认真批改实验报告体现了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在批改过程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验步骤是否规范、实验数据是否合理、问题分析是否正确、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准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4完善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又是促进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动力。传统的以实验报告作为考核的方式,往往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抄袭数据和报告,大大挫伤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在新的考核体系中,要注意实验报告与操作考试、设计与操作、理论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实验以外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和操作考试进行综合评分,实验报告成绩占50%(为每学期12个实验的平均分),操作考试成绩占50%(结合仪器和药品进行有关实验的操作考试,并进行现场提问,要求学生回答)。

5结语

多年来,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环境科学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出尝试,学生普遍反映良好,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在研究生初试和复试的成功率高,走上环境监测部门和食品管理部门等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表现良好,并做出了一定的业绩,用人单位也给予了一致好评。

研究性实验教学环境科学论文 篇3

研究性实验教学环境科学论文

一、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研究性实验教学以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为支撑。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在横向上覆盖了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绝大部分研究领域,纵向上从环境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深入到各类专业课程的科研前沿。根据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由以下5个子平台构成,分别是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环境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给水排水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海洋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所涵盖的实验教学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微生物资源、有机固废资源化等几个方面。各子平台所承担的实验教学领域不相互交叉,且相对独立。通过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对实验设备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了系统规划,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环境科学科研前沿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促进了学生对该领域的实验内容的兴趣,满足了学生求知识、求创新的愿望,发现和培养了个性化、创造性人才。

二、多层次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架构

研究性实验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环境科学类专业实验课程多、课程内容难易度相差大的特点,研究性的实验教学内容需按课程教学时间和年级两个层次进行统筹安排。

1.课程教学时间层次

环境科学类专业各研究性实验教学课程所开设的实验按其难易程度分三个层次: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学时分配分别为总实验学时数的30%、30%和40%。其中验证性实验最简单,设计性实验比前者稍难,综合性实验最完整。

2.年级层次

对于一年级本科生,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强化对有关的基础理论的认知和巩固知识,培训其各项实验技能技巧、动手能力,以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兴趣为主要目的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通过验证性实验,深入理解和巩固理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于二年级的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主要开设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培训其对实际实验现象的捕捉,学会利用现象判断实验结果。对于三、四年级的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主要开设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组建实验团队,鼓励团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和整理、分析、解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组织若干个围绕环境科学专业的课题,以科研方式引领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三、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

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与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除了在课堂实验教学由教师传授以外,还需要在课外实验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外实验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从而弥补课堂实验教学时数的`不足。课堂实验教学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主要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研究性实验教学相关子平台完成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实现了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了实验室管理,营造高效率的实验教学环境。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各子平台相对完善并独立,能够满足各自领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的开设要求。各子平台的常规实验室面向全院、全校各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24小时开放,大型仪器室则采取阶段性预约开放。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创造了灵活机动的实验条件,为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支撑,满足了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空间环境条件和不同课程、不同研究方向所需的条件,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和主动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四、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法

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由于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的课外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这样教师只能对小组给出学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部分的成绩,对每个同学的设计及在设计中所做的贡献不能有效评价。所以需将实验过程考核细化,制定出能详细考查每个同学的评价方法,这样对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和因材施教。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评价方法,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成绩,各占总分的30%、30%和40%。验证性实验,总分30分,由每位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独立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实验报告情况,给出每位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总分30分,由小组根据指导教师出具的实验题目,课外查阅资料,完成并提交实验方案初稿,经实验教师指导后实施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初稿及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给出每组学生的设计性实验成绩。综合性实验,总分40分,由小组自定实验题目,拟定实验方案,经实验教师指导完善后实施并在课堂开展主题讨论。主题讨论由教师随机指定小组内1名学生讲主讲20分钟,其余学生补充5分钟。任课教师根据小组讲解情况,给小组整体打分,总分35分。由于讲解人是随机抽取的,因此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否则将影响小组其他同学的得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班级其他每位同学根据小组讲解内容,公开质询和讨论。此时,任课教师根据同学提问情况,给提出问题的同学打分,每位同学的提问,总分5分。

五、结语

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问题,学生自觉调控自己的实验学习行为。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实验学习方式,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学习自主性提升的空间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相互监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和学习的积极性。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创新性思维的集中体现。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系统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掌握实验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实验创新的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是值得推广的实验教学方法。

环境与科学论文 篇4

环境与科学论文

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变迁

摘要: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生存及发展的两大主题,对人类世界的存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但人类的活动在某些方面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过程。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加快了发展的脚步。一、生态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冲突

(一)生态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理论研究出发,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姿态。科学技术的异化造成了人们心态的变化,人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发展利益,而忽视了对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造成的恶劣影响。科学技术并不是生态问题产生的唯一原因,但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作用下的产物,相对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虽然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是环境问题始终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生态文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时候,也在承受着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物。,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以真实的数据呈现了雾霾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究其根源是科学技术发展下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以生态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从单一现代性走向多元现代性是现代性自我否定的结果,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不同的生态参与主体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由环境问题衍生的道德问题、健康卫生问题等呈现了多种的问题形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关系到我们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尊重自然资源的保护,以科学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模式作为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下,保留我们最为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可以生存的空间。

二、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途径

(一)创新驱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通过科学技术的有效指导实现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升,咱满足生产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践带来更多的生产力发展的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将科学技术作为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和总要因素,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实现对我国利益的维护。科学技术创新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于传统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特色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不断的挖掘技术创新点,在总体规划和部署的基础上,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稳步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创新应该善于学习和借鉴,通过对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进行有力的吸收,在不断的摸索发现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二)生态文明理念与理论建设的统一

在技术上实现创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上也要实现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经济的快节奏发展让人们迷失在利益和欲望的追逐之中。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上提升人们的思维模式,通过形成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促进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科学发展。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理性把握,确立科学的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模式,树立大众普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倡导多元化、健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为生态文明与多元现代性的实现提供了哲学基础,实现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的丰富统一,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不断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化生产实践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同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一致性。生态文敏建设作为重要的时代话题将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更加具体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存在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调和的,从技术上、理念上实现不断的更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生态文明这一建设理念作为总体的发展方向,实现对现代化建设的保驾护航,促进现代化建设向着更长远的方向发展。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实现积极有效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论文 篇5

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论文

一、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及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国家及社会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在环境监测、产业污染控制、循环经济建设、城乡环境建设、环境教育等诸多领域都需要大量的环境专业研究型及实践型人才。

2.环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污染控制技术、生态保护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乃至环境伦理、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的快速发展,高等环境科学教育需要适应环境科学专业知识更新的节奏,寻求全新的模式以适应对环境科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3.相关学科的进步。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无论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还是技术科学或者哲学的进步,都会给环境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变化。

4.环境监测设备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环境监测设备的广泛使用推动环境科学从定性描述向量化方面的纵深发展,而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为主体的空间信息技术、系统建模技术等也获得长足发展,提高学生对这些技术及方法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环境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师资队伍的稳步成长与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高水平、高素质、结构优化、质量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实现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6.专业实践教学的加强等。专业实践具有直观、综合、与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学分要求

环境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继续深造的专业人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制一般为4年,实行学分制管理,要求至少修满150学分方可获得学士学位。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的要求,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17个方面构成。普通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等。专业教育内容包括: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践训练等。综合教育内容包括:40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三、典型高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课程学分设置之比较

本研究选取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及内蒙古大学四所综合性大学,进行环境科学本科课程学分设置的比较,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特色与优势。四所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统一按照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平台与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教学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综合实习,社会实践等)进行设置,,四所高校中,吉林大学总学分及通识必修课学分要求最多;内蒙古大学总学分要求次之,通识必修课要求学分较少,但学科平台及专业核心课学分偏多;中山大学与南京大学要求的总学分、通识通修课程、学科平台及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学分大体相当。出各模块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其中必修课是指通识通修课程和学科平台与专业核心课学分之和。就通识通修课程而言,内蒙古大学通识通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相对较低,吉林大学相对较高,中山大学及南京大学通识通修课程所占比例居中;对于学科平台及专业核心课,内蒙古大学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达到40%,其他三所高校基本持平;对于专业选修课,吉林大学专业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较少,内蒙古大学次之,中山大学与南京大学相对较高;实践教学中,吉林大学要求学分比例较高,其他三所高校基本相当;就必修课而言,四所高校学分百分比在61%~68%之间变动。此外,吉林大学增设课外培养计划,而其他高校目前尚未开展此类计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四所高校必修课修读比例相当,课程设置遵循《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变动性相对较小。对于选修课,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设置方式,南京大学与吉林大学分方向设课,其中南京大学按照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及环境规划管理方向设课,吉林大学按照环境基础、环境化学及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设课,中山大学与内蒙古大学未分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四所高校中,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大学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32.48%、30.00%、14.14%、22.8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所学校各有特色,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分方向授课,突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专”的特质,而中山大学、内蒙古大学则体现“综合”的特性。其中,中山大学专业基础教育偏重于化学课程的讲授,化学类课程占全部基础课的一半左右;南京大学侧重于培养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及环境规划管理方向的专业人才,课程设置专业性极强;吉林大学集中加强学生专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内蒙古大学则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教学与建设项目的衔接,将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节能评估、工程设计等案例融于教学过程,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环境科学专业几乎覆盖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环境科学专业布点数最高。因此,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目标,提高综合类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环境科书包范文学专业特点决定其所需基础课内容广,专业课门类多,然而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合理的教学计划、有效的课程设置、新课程的补充、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都至关重要,对于这些环节的改进与创新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科学论文 篇6

天然材料的包装设计往往是以其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特色和独特的艺术品质感受给大众带来不俗的印象。很多时候,天然材料的绿色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载体向受众传递产品的优异性,天然材料包装设计是绿色环保设计的有机展现,更是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天然材料与绿色包装的关系

(一)对天然材料的认识

材料的选择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有效表达设计创新性的一种有效存在,天然包装设计的美在于其具有不同层次,具有改良性。最为乐道的是眼下天然材料的包装设计是符合市场价值规律的,不会脱离社会和市场。

天然材料包装设计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趣,也印证了它为服务人们的生活需要为主旨,将不断丰富的审美过程与实用性运用到具体设计中。

(二)对绿色包装的理解

生态平衡,环境可持续发展;人类自身健康安全意识:自然以及舒适简约的设计理念;长期发展设计思想。这在绿色包装发展的理念上也是包装文化观念层和精神层上的一种升华。从内置物的实用性到包装设计文化的审美情趣、材料形式和创作的风格彰显了审美潮流到市场消费的规律。

(三)天然材料与绿色包装设计的视觉表现

包装作为普遍化的一种艺术设计体裁,它可以将民族精神、企业精神或设计师的精神选择性的融入到设计中。绿色包装设计在今天大多易见,受环境与不同因素的影响,为了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包装设计不得不充分考虑到设计定位与设计理论。

包装有着与人近距离接触的属性,良好的视觉表现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渐渐成为商品销售好坏的有力因素。包装设计在社会上影响力愈发广泛,在包装的设计中,材料的视觉感受是来自于眼睛对其材料表面特征的感知,我们直观的接触天然材料并感受到其材料质感,良性的将产品的固有属性与天然材料的绿色设计进行探讨,从而与之完美结合起来,其包装的视觉表现与内置物的主体属性有效的融合。设计师通过包装材料的选择,从而是产品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与情感共鸣。

(四)天然材料c绿色包装设计的文化融合性

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与交流的今天,促使了设计界的元素语言的交流与发展。包装设计更是以以不断追求突破地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和彰显深层次的内涵,更直接、更准确的展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特征。

天然材料本身散发出的自然质朴气息与醇厚乡情的特色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潜在情怀上有力吸引,换句话说,天然材料的自身属性是对所包装产品的包装风格有所影响的。在天然材料作为包装材料的设计使用中,它是与其自己含有的内在含义具有协调一致性的,从而确切的传递出所要表达的文化灵魂,给予包装设计崭新的界说与崭新的视觉表现和触觉感受。

二、天然材料与绿色包装设计应用的可行性

(一)天然材料的绿色包装在设计美学角度中的体现

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种,在谋求信息表达、信息传递的同时自身本也是作为一传播过程中的艺术品。绿色包装设计中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来增强包装的主题吸引力和增强包装的感染艺术性,焕发受众心灵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共鸣。

包装设计中承载的号召力与艺术感染力,是不能脱离了形象的寻求、色彩的调动、构图的探索、观念的转变的,视觉强烈效果感就是这样不断丰富起来的。受众对包装的第一印象来源于包装材料的色彩,它定格了人们大脑中基调,与此同时表达出的人文情感才能起到内心深处的共鸣。天然材料自身所持的色彩是不一样的,正因其颜色不一才使天然材料设计的包装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包装设计在今天的探讨交流发展中,设计美学原理因时制宜的在设计活动过程中有所结合与体现。因此,一直以来包装设计同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文化的联系紧密。

现如今,绿色包装设计文化的日益流行,设计美学原理影响渗透在包装设计中,将设计美学的理论基础与艺术设计的审美文化相融,使两者并驾齐驱、蓬勃发展。

(二)天然材料与绿色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绿色与环保是两个大家并不陌生的概念性词语,在节能与环保等方面上绿色设计风盛行的今天,环保一直奏响着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毫无疑问的也是当今流行于设计界的重要设计理念之一。

三、天然材料在食品包装设计上的运用

(一)基于材料自身的质感表现

现如今,包装文化的日益流行,包装设计中材料本身的质地透露的情感表达渗透到设计中,将包装的设计基础与设计审美相互相融,使两者在深入的交流中含有更准确的精神、文化的发展需求。

就材料自身而言,其本身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就有着不可忽视、举足轻重的角色地位,如若缺少了适宜的材料,那再完美的设计语言都跃然为纸上谈兵罢了。

(二)包装内置物对天然材料的选择性

从文中前面所提到的对天然材料的认识和我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上,我们所能考量的天然材料并不是舍“我”其谁的,在天然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注意的不只是在对所用材料自身特性的考究和成本等方面的规划上,还要尽可能的全面的考虑到包装内置物也就是所包装的产品的性质,不能生搬硬套。

设计师在选用和采用天然材料作为包装材料进行设计创作时,先做到分析内置物,明确到哪类用品,是固态还是液体等方面,再到其产品的地域特征、自身特色等。包装设计中有些元素的设计趋向简洁而又丰满的图形样式,从设计概念的定位到图形的转换,颜色的匹配,然后再到对画面结构的调整。包装色剂作为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在整个设计层面中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四、小结

绿色包装设计有自身所持有的艺术特色,也在所包装的物品上有强大的功能指向性和物质精神的一致性。天然材料的绿色包装设计研究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合,彰显其秩序美和形式美的艺术追求。包装设计作品设计手法和天然材料的自身独特性给观者呈现焕然一新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更好的达到销售目标。此外,天然材料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在缺乏理性与考量的研究下,也难免引发反审美倾向,引起审美疲劳。

工厂绿化环境科学论文 篇7

工厂绿化环境科学论文

1.从工厂绿化案例剖析资阳电力机车厂区绿化设计

工厂的绿化在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提高要求,从原来的单纯草坪到现在的植物景观。

2.总体规划

2.1设计理念

该工厂在绿化上的设计原则是以作业建筑为主体的环境净化、美化。要体现厂区绿化的特点与风格,充分发挥绿化的整体效果。根据厂区的规模、行业特点,建筑物格局所处的环境,庭园使用的对象,布置的风格和竟境等因素,表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衬托出厂区的敞朗、整齐、宏伟,使厂容厂貌格调高雅,面目鼎新。

2.2功能分区

资阳电力机车厂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

2.2.1厂前区包括主要入口、厂前建筑群、厂前广场绿化

厂前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工厂的形象,体现工厂的面貌,是职工上下班集散的场所,是给宾客参观创造第一印象之处,绿化布置应考虑到建筑的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的特点,色彩、风格,与城市道路的关系等,多数采用规则式和混合式相结合的布局。

2.2.2工厂办公区绿化景观

工厂办公区是该公司的行政地点,也是接待客户的地方,所以在设计时运用了多种植物,以少量的乔木和一部分的灌木做成带状形的色块来增强了绿化的多元性。

2.2.3工厂生产车间的绿化

高温车间周围的绿化,该工厂充分利用其附近空地,广泛栽植高大的落叶乔木和灌木,以构成浓荫蔽日、色彩淡雅、芳香沁人的凉爽、幽静环境、便于消除疲劳。

2.3道路规划

2.3.1车行系统

厂内道路是连接内外交通的纽带,职工上下班人流集中,车辆来往频繁,地上地下管道,电线纵横交叉。工厂绿化设计上是要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植物,不能只考虑美观等效果,要选择那些既抗污染,又能滞尘,且易繁殖,便于管理的植物。

2.3.2人行系统

工厂在人行系统上作有少量的草地汀步,这是为了增强工厂内的'文化内涵。在工厂的行车道的两边都设有一至两米的人行道,这样既保证了车辆的畅通也保证了厂区人员的安全。在人行道一旁种有小叶榕常绿植物,这样不仅为厂区绿化起到作用而且也为厂区工人起到遮荫的功能。

2.4绿化带植物配置

该工厂注重植物的搭配与功能的作用,在植物上上层植物为乔木,主要有雪松、广玉兰、小叶榕,而下层种植的小桥木为油松、白皮松、大叶女贞、银杏等等。因为绿化带长有的地方还以色块为主。

3.特殊景观详细规划

厂区大门口工厂大门口是工厂的形象,一个好的工厂因在其工厂大门口体现出其工厂的内涵。在植物上应有特别的布置,不能是见地栽树、种草。应该在已有的地块中种植树木并合理的布置灌木和矮乔木来营造景观效果。

4.设计方案评价及讨论

4.1方案评价

4.1.1功能绿化分区明确

整套设计方案遵循了把握全局,局部精细的设计原则,功能绿化分区明确,各功能分区在植物配置以及其他构成要素上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并满足了不同的使用功能。

4.1.2工厂景观具有整体性

各分区以共有的元素相连,加强了整个地块园林景观的整体性。设计方案本着局部精细的原则,对于细部的处理不论是材质还是施工工艺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4.1.3设计具有工厂代表性地方特色

工厂设计中不仅遵守了工厂的设计要求,而且在在设计中具有地方性特色,布置是以资阳市大体运用的工厂配置原则。植物上采用了当地资阳市的当地树种,这样是增强了一个工厂的当地特色的重要手法之一。

4.2方案讨论

4.2.1主景过于突出

丛整个地块的设计上看,结合实际情况,该设计的布局因地制宜,巧妙的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也考虑到的功能上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但是在整体效果上欠缺了一点整体协调性,主景过于抢眼,而导致了总体景观的不一致性。

4.2.2植物配置过于繁琐

在资阳电力机车工厂绿化布局树木或植被在布局中,更具可利用程度和观赏价值,最大限度地组织到构图中去了,但是在植物的布局中,没有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没有考虑远期效果,只兼顾当前的使用功能。过于多的用了不必要的植物,这不仅提高了绿化的成本还复杂了绿化功能。

5.结语

资阳电力机车厂绿化浓缩了固有工厂的绿化方式有把当地特色融入其中,给人以地方品牌的效应。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车厂绿化,从中也能看出地方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从简单的植物配置中能做出代表一方的特色,这是一个不错的厂区绿化,可以作为一方的模板,把今后的工厂绿化带领到一个新的台阶。

科学论文 篇8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种自然现象无处不在,为什么家里的地板会开裂或膨胀?为什么电线杆上的电线会下垂?为什么火车铁轨的连接处留有缝隙?为什么热水瓶的木塞会自己跳出来?告诉你,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热胀冷缩”现象。

什么叫“热胀冷缩”呢?简单的说“热胀冷缩”就是指某个物体受热以后体积膨胀或受冷以后体积收缩。比如说,家里铺的地板如果四周不留缝隙的话,在夏天,地板因为膨胀就会发生开裂或翘起。如果电线杆上的电线在夏天拉的很紧的话,那么到了冬天,电线就会因为收缩而拉断。如果火车铁轨的连接处不留有缝隙的话,在夏天,铁轨就会因为膨胀而翘起,造成火车脱轨翻车。之所以热水瓶的木塞会自己跳出来,是因为当你把木塞盖上去的时候,一股冷空气钻进了瓶里,它遇到了水瓶里的热空气,体积就会膨胀,体积胀大了,木塞就会自然地跳出来。

听了我的介绍后,我想大家已经了解了“热胀冷缩”这个自然现象了。希望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能够注意这些方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