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论文【精选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大学生就业的论文【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篇1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其实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调研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素质,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学生,素质,就业,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XX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八、九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三、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3.1超七成学生不明企业的人才要求
在被问及“你是否尝试了解目标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时,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没必要”,50.8%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仍然一知半解”。显然,超过70%的学生并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尽管在当今社会,人们一直强调就业的双向选择,但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市场决定了大学生相对企业处于弱势的局面,企业的择才标准往往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参考标准。在此情势下,学生需要科学地对市场做分析,需要关注那些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职位的信息,甚至对目标企业的运行状况、企业文化也要知根知底,这样才有助于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一个合格的商人起码要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然后来判断自己能否提供。如果连目标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对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怜,求职自然会四处碰壁。
3.2了解企业人才要求的好处:
3.2.1、有的放矢,明确自己该“秀”哪块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
3.2.2、若明确自己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节省人力、物力;
3.2.3、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定义,对该目标企业有更深的认识,为之后撰写简历、面试打下基础,甚至在就业初期都将受益匪浅;
3.2.4、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将降低遭受求职陷阱、上当受骗的几率。
在平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在读大学生很难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会涉及哪些行业、职位说出个大概。据报道,前不久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的活动中,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学生能清楚或比较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劣势,而对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比较模糊的却占到35%,甚至还有15%学生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些问题。结合前程无忧此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众多学生在自身及就业目标的认识度不够,方式方法上也存在问题。求职前不知自己“卖”的是什么,不知该怎样“卖”,不知道该“卖”给谁,成为了横在大学生就业前三道隐型的壁垒;同时也进一步折射出国内高校对于学生职业规划开展的落后。
不明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后遗症还表现在对自身的估计与期望上,超脱实际凭空对自身的评价通常会产生偏差。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有40.3%的学生认为自己就是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期望。反观低于30%的表示“很明确企业对人才定义”的学生中,有69.6%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满足的理由来源于自身能力素质的不达标。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人际沟通、工作态度、创新意识、道德品质这六项人才基本素质,在大学生眼里哪一项是最为重要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占总量的48.4%。其次为“专业知识”,占到17.8%,“工作态度”以11%位居第三。而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在学生眼里最重要的人才标准榜中垫底。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篇2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愈发普遍,随之,“就业难”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虽然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外界因素很多,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里素养,往往才是就业最关键的原因之一。为了能很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探析,旨在找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误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心理
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如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看待大学生就业心理,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析,可以更好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个性的独特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1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1期望过高
期望过高的就业心理是指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更多的人倾向于薪酬高、福利好、吃苦少的无压力工作,对于社会更多的基础性的、底层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总想要最好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对自己、对工作的一个正确的态度,一份责任心。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估计的不足,好高骛远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很好的工作,也就产生了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待遇和其他相关报酬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值的现象,身边有同等就业的同学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就期待于自身,没有结合实际,所以就会造成大学生“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就业困局。面对现阶段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应该放下身段,积极从事基层工作,打好基础。
1.2规划不充分
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和思考兴趣导向以及就业意向,容易受到同学就业和社会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盲目跟从就业。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求职就业,也为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形成了一定的缺失。
1.3就业恐惧
就业恐惧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产生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从而开始惧怕和恐慌。有些甚至在学习后认为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足以应对工作,工作能力不够优秀,没有办法面向社会激烈的岗位竞争,这种不自信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同时不敢主动的推荐自己,没有办法主动积极地去竞争用人单位的不同岗位,这样无形中就丧失了其主动的优势。这种状态下无形中就使大学生本人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他们无法根据就业的压力和形势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自身优势与“短板”。
1.4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导致大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
2大学生就业心理成因分析
2.1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而且学校是将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高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学生们在认真刻苦学习知识的同时,内心也在逐步成熟,各方面抗压能力逐步加强。所以,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可以为高校本身提高综合就业率。
2.2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
家长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分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家长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理想施加于子女完成,却忽视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带给子女的心理压力越大,盲目给子女定了发展的方向。于是大学生忽视自身能力水平,盲目选择标准高、层次高的招聘单位或岗位,结果增加了就业失败的可能性。
2.3大学生对就业没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招聘信息,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过滤就业信息,找到合适的岗位,成为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往往大学生会由于心理准备的不足导致一遇到问题就退缩,没有自信面对,从而和别人对比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反复复,内心落差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大于能力问题,导致就业愈发困难,此时更应该多注意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使其更好的直面压力,增加自身下意识的锻炼心理抗压的能力,不断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就业心态,来抵御外来世界给予的压力,使其自身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就业,早日就业。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篇3
摘 要:随着经济的转型和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持续增多,存在着极大的供需矛盾。本文通过分析我国2011年就业形势,希望通过高校就业指导和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来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但是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及部分行业的不景气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今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出现深刻的矛盾,影响社会发展。在国家不断加大的就业促进措施保障下,要继续推进大学生就业,重点就在于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促进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袁贵仁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意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适应社会需要。
一、就业形势分析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但近几年的高考招生人数众多,以及部分行业的不景气和一些学生死板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平稳顺利。2010年1月25日从人保部新闻发布会获悉,据教育部统计,截至7月1日,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据人保部统计,截至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但是,我们要看到,虽然经过各种努力,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有十分之一的毕业生未就业,2011年,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二、高校大学生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死板的就业观念也给就业造成了影响。
首先,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每年逐渐增加。当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时,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持续上升,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其次,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死板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许多学生入学后,学习不努力,逃课、玩游戏或上完课就什么不管,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大学四年来,不学无术者找不到工作,拿着优异的成绩单的学生也很难找到满意工作,原因就在于读死书,除了一张成绩单,没有其他技能,也没有社会经验。此外,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观念陈旧。有些学生只认定大城市;有些学生只准备考公务员,一次、二次没考上也宁可一直考下去;有些学生只去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有些学生和用人单位提的要求仅仅是工资高点,不要太累。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在于自己。大学不是毕业后非要留在大城市发展,二、三线城市也会大有作为;大学不是毕业时找到的工作就要干一辈子;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了。
三、多方努力促进就业
就业问题是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由两方面构成,首先国家在促进就业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其次高校要培养好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增强使他们的竞争能力。
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
根据2010年、2011年就业指导经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继续把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引入新的政策,积极探索新的就业渠道,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国家要一如既往,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启动援助措施,以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咨询服务为重点,建立大学科技园或商业园实习基地。同时,在教育系统吸收应届毕业生,加大预征入伍和自主创业两项重点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等。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学生就业渠道增多,国家也会继续实施扩大稳定就业政策,并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扩大稳定就业。那么2012年大学生就业的重点就是高校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促使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第一,从源头上看,人才质量在高校,同时要求高校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不仅是数量的变化,其中包括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是非常大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学校除了给他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他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大学设置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处理好与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学校已有学科建设为基础的优势性原则、加快专业调整步伐,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鼓励和促进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并确保社会需求的学生。
第二,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联系更直接,就业竞争更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的就业指导也越来越迫切,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高校建立一个特殊的职业指导机构和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在学生进校开始就进行就业教育,从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到专业就业前景,及如何给自己做好职场定位、如何找工作等给学生作系统的指导。教育学生首先全面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此来调整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上的期望,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其次教导学生找工作要积极主动,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找出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最后,要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涉及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学理科的同学也许会涉及写新闻报道或调查;学中文的同学,可能会到工厂、科研单位采访,会涉及运用自然科学知识。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学生们要适应新环境,使自己尽快胜任工作,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三,学校多方面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城市、工作稳定、高薪,一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找工作时,有的毕业生不愿到小城镇工作,不愿意从最基层、最普通的工作做起,最终影响了就业。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到真正找工作时,因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工资要求太高,导致就业难。所以就业必须调整心态,改变就业观念,才能扩大就业渠道。
随着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基层就业优惠政策,许多大学生已开始慢慢转变就业的地域观念,愿意到基层、农村就业。其实基层地区和中小企业急需补充人才,是年轻大学生经受锻炼、快速成长的重要天地。同时可以算一笔经济账:一些家在小城镇或农村的学生在大城市工作,月收入三千元左右,除去房租、伙食等开支,有时可能还入不敷出。而如果回家乡工作,虽然收入少一些,但消费较低,还可以吃住在家里,从经济角度考虑既实在又可行。
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走一条更现实和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时只要有单位接收,就应该先就业,首先融入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就可以大显身手。我们相信,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推进就业,高校不断提高人才质量,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那么“就业难”就不再是难题。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篇4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近年来就业市场中供大于求情况下女性权益保障中的一项重大难题。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存在。本文试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就如何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0万,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和男大学毕业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三高二低模式
三高是指:高就业成本,即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购置漂亮的衣服、化妆、拍写真集;高期望值:即女生对就业比较理想化,愿意到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层、私企等单位工作;高依赖性,即对父母亲朋的依赖性高于男生,而这种依赖性与女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呈反比,研究生最低,大专生最高。二低是指:低就业率,据部分院校统计,女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85%左右(个别专业除外),未签约的毕业生中,70%是女生,而且这种男女就业率的差别在重点名牌院校并不大,差别大的是普通院校的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低就业质量,有调查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截至2010年2月底,女性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性本科毕业生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其就业质量较低。
(二)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排斥
“女性生活蓝皮书”《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新近出版,蓝皮书中收录了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并首次公开发表。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最觉困难,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解放后我国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未实现在政治和制度上的真正平等,在政治上,女性的实际政治地位往往低于男性,在政府决策机构中,男性的人数大大超过女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决策由于缺少女性的视角而侵害了女性的权益,造成女性机会上和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立法方面,国家虽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形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且执法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很多具体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第三,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比如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即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生育和抚养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期间女性不能与男性一样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妇女为人类的繁衍、人类社会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党和国家为了维护妇女儿童的健康,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按此规定女职工产期休假最多可达6个月。但是这种对妇女权益保护的政策却成了女性就业的难题,因为对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女职工生育期的工资、资金全部要由用人单位承担,而且生育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这将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从短期经济利益角度看,使得某些用人单位拒绝接受女性。
(三)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难度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而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择业能力的不足限制着女大学生就业
从个人能力来看,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成功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里所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包括一定专业外知识的积累和一定语言、交际、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道德修养的培养,但是看看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有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有的所学专业并不适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出现暂时性的就业难,所有的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5
【摘要】
大学生就业是涉及经济、教育等多因素影响的一个综合性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局势也越来越严峻,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当下大学生就业现实出发,在分析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形势提出了新任务和相对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1.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我国大学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也就越发凸显。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地震,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很多企业受到影响不得不停产甚至歇业,也因此导致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这一系列情况都深深影响着我国的就业形势。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将会持续呈现严峻状态。
2.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之中的工作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正确客观的审视自己、了解自己之后,依据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社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方向,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
职业规划其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去培养和教育的过程。许多西方国家,在小学便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像职业测试,社会实践等,他们更加重视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然而国内的职业规划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一方面,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晚,另一方面,一般大学毕业生实践经历也相对较少,很多思想观念也都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面,真正的要结合实际运用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大学生普遍是在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之后才开始着手考虑职业,工作方面的问题。因此,当应届大学生离开学校这个“温室”迈向社会工作时很容易走一些弯路,尤其是大批求职者展开激烈竞争时,一旦目标不明确,不小心就会随波逐流。其实也有很多的同学从刚入学开时就有感受到未来将要面对就业形式的严峻,但是真正能够从大一就开始为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人却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客观的认知自己,所以更无法明确自己今后的奋斗方向以及奋斗途径,思想一度停留在毕业后才思考就业的误区中。
从大学入学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它十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了解社会,然后结合自身与社会现状确立人生的方向,并努力为之奋斗。通过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可以让大学生重新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反思改正,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找准方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想要在职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前期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遵守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明确自己适合发展的方向,之后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才能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靠近。其中,短期目标通常是经过不断地学习,体现在自身能力和修养的提升;长期目标则是一段在职业规划的顶峰。
3.1自身分析
职业规划的首要因素就是充分的了解自己。通过全面、深入地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正视个人的缺点,才能进而明确“我适合从事什么行业”这一问题。
大学中所学的专业也许不见得会在未来的工作中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仍需努力地去学好它,毕竟大学中所学习的专业是对未来职业规划起很大程度的导向性。个人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十分宝贵的经历,知识只是存在于书本中,而经历则让死的知识活了起来,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中十分宝贵的财富。它们也会对职业的规划和定位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2社会分析
社会总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把握社会前进的趋向。此时就需要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做好对于社会大环境的分析。例如: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变革;自身学习专业对口职能部门需求形势等。通过对社会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紧紧把握社会需求动向,让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3.3明确方向,规划未来
职业的选择与规划直接影响着个人发展的未来。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是个人理想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对于个人职业的规划来说,必须遵守以下几个事项:依据自己所长,选定自己所爱,顺应社会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相适应的同时,也要不断修订自己的职业规划细节,紧跟时代步伐。
4.加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设
4.1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受到社会的影响,职业的规划也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息息相关。高校首先要深刻地认识大学生职业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注重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立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宗旨,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高校所属的就业指导中心也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中来。
4.2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高校内部可以自行组织学校各级领导、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方面有经验的工作者、导师、辅导员等共同相互配合,适时地为广大学子提供最新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相关方面的引导和咨询,并在工作结束后开展研讨会,为下一次工作的更好开展总结经验教训。学校有必要将就业咨询和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帮助大一的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市场的局势;引导大二学生充分客观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喜好;带领大三学生学习一些企业文化,并提供实习机会;指导大四学生整理个人简历,提供合适的就业信息。
4.3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其落脚点在于教师。高校需要建设更加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团队,首先在选拔环节就要严格把关,应该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紧密关注社会动态。接着,在团队的培养建设过程中,也要加强各方面的培训与管理,提高所有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把握全面发展的思想核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提高自身就业素养的同时,更明确个人的职业规划方向。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能否继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不容小觑,只有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生产各方面的动态,做好前瞻性工作,然后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真正将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以及职业规划平台。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6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三、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一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四、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篇7
摘要:随着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的形势相对来说较为严峻,据统计 2014 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将会达到历史新高的 727 万。而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占有较大比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其先天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源本就不如其他的竞争者,这使得他们往往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就业; 对策
我国高校毕业生有 20% 来自贫困家庭,伴随着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也就出现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现象。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社会资源匮乏,导致他们在就业方面成为弱势群体。贫困生对工作的机会是非常渴望的,他们大多数出身贫寒,希望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来在经济上帮助家庭[1]。这使得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尤其是近几年来贫困大学生人数大量上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越发严峻。
贫困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应对方法,帮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难这一问题。
1、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靠低保维持生活,零就业家庭中的子女。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表现在机遇少,社会资源匮乏,甚至产生心理上的贫困。许多贫困生的就业观和自身素质都是有一定不足,这些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不仅会遭遇到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还有可能遇到来自社会的不公平[2]。这无疑使贫困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更加难上加难。贫困大学生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摆好心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成为优秀的人才。
1、 1就业期望值较高
就业期望值较高主要表现在,都市情节严重。大部分贫困生生长于农村,却在城市上大学,他们更加希望可以用好的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非常向往在城市里工作,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非常大,两极分化相当明显,这就导致很多贫困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留在城市。然而有的学生,其专业条件和自身条件并不适合于城市中发展,但是却一味的将目光投放于城市,认为离开了城市便离开了滋润的沃土,甚至有的贫困生会想一步登天,殊不知农村地区在其专业上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普遍期望值普遍较高的问题。就业期望值较高也表现在,择业预期过高。有很大一部分贫困生把他们的就业目标定在高薪外资企业,有社会地位并且稳定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上。但是这些岗位竞争激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是千里挑一、百里挑一,并不是仅凭有就业激情和较好的学习成绩就能胜任的[3]。优胜劣汰,这就是残酷的事实。而很多贫困生接受不了这一现象,使得他们深受打击,并且他们本身落后的就业观让他们错失了不少就业的机会,成为失业中的一员。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生活有很大差距时,一些贫困生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己就业大好时机。
1.2贫困生的就业心理
当前,部分贫困生的就业观存在着从众,模仿、攀比三种心理。求职者对就业单位的了解仅限于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就业单位的了解,渠道有限,内容很少,缺乏客观性,并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这是贫困生就业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贫困生大部分出生于农村,对社会了解较少,很多东西都是通过同学介绍才知道,但是他们在表现上总是掩饰着这种社会阅历的不足,平时与同学的接触和掩饰自己的不足,导致他们会表现出与其他同学一样的就业价值取向。他们单纯的认为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会去好的用人单位,然而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主要看的是能力。此外,贫困生就业时也存在攀比的心理,本身他们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就不如其他人,一些贫困生会不考虑自己的实际状况,而去选择比其他人更好的工作单位。
1.3综合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力下降
贫困生主要来自于农村,他们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一些贫困生的主要的认知度就在于要学习好考上大学,远离农村去城市生活。所以就导致他们综合能力较差,他们普遍都是主课方面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是计算机、体育、音乐以及美术这些方面,相对来说要差很多。当前的用人单位并不只是考虑学习成绩的好坏,还要考综合素质,注重全面发展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竞争力下降,最终造成贫困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1、 4经济基础和一定的社会资源匮乏
就业竞争压力大的今天,不论是学生考研,还是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是需要很高的费用的。求职成本比较高,也是导致贫困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贫困生家境艰苦,许多学生上大学的费用都需要向外借款,因此没有额外的钱去负担贫困生就业的开支。
虽然人才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公平竞争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也有很多人为因素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企业会优先选用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这也是导致的贫困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4]。
2、对贫困就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提出解决方案
面对贫困生就业难这一现象,我们要找出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因为这类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着贫困生就业环境的改善,贫困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因此,国家、社会、学校、贫困生等方面一定要共同努力,解决贫困生就业难这一现象。
2、 1政府方面: 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做到加强引导,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支持贫困生就业。政府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一些适当的照顾,比如经济上的援助支持,为自主创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贫困大学生的身上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贫困大学生肯走如基层,凭借艰苦朴素的品质加上自身的聪明才智必定会有所作为。同时,国家也应当努力缩减城乡差距,减少两极分化,强化西部地区的支教工作,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高质、高量的教育资源。政府也要为贫困生提供一些适当的物质补助,只有保障了贫困生最起码的物质基础,才能去促进并解决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5]。
2.2社会方面: 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公平的社会条件
与此同时,社会要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用人单位也要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招聘最优秀的人才。贫困生本身的社会资源就相对匮乏,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
贫困大学生就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需要各界人士的协助,在相关的社会条件上为贫困生提供同等的待遇。在全方面的努力下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率,让他们在社会中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 3学校方面: 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
学校也应该对贫困生给予一些额外的照顾,对贫困生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适当的增加助学金。学校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积极开展各种贫困生就业指导的课程,专门为贫困生设立绿色通道,指派专门的人员对贫困生就业问题进行辅导,调整贫困生的心理,避免使他们怀有过重的心理负担,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6]。
2、 4贫困生方面: 加强素质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贫困生自己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当前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仅仅要求学习成绩好,还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有所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贫困生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胜利。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参加公益事业,报名参加兴趣班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面对当前高等教育日渐普及的现状,贫困毕业生如果不及时的调整心态,不去努力强化自身的实力,将注定面对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益纯,张丽婷,林煜.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2( 2) : 51 -54.
[2]朱理哲,邹超荣.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2) :208 -210.
[3]朱理哲,邹超荣.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和对策[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6) :94 -99.
[4]李昌林.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及对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1) : 153 -156.
[5]秦莉红. 试论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J]. 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2) :82 -84.
[6]路平.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因素及对策分析[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6) : 159 -161.
[7]翟云秋,张建辉. 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时期贫困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及对策[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1) :87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