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通用 社会现象论文优秀3篇正文

《社会现象论文范文通用 社会现象论文优秀3篇》

时间:

在社会活动中,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社会现象论文范文通用 社会现象论文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社会现象论文 篇1

浅析教育公平与社会排斥现象

摘要: 公平是相对于不公平存在的。对弱势群体来说是不公平的情况,不能指望强势群体主动来改变,而这正是政府的责任所在。在市场有限介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下,政府如何调节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政策的角色和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关键词: 教育公平;社会排斥;公平教育资源

1 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的逻辑关系

1.1 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和目标指向

我国的教育政策一定要使大多数受教育者受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维持它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维护教育机会的公平。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实现有限的教育公平,将市场机制有限的引入进来,自主确定收费标准,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质量,提高教育的效率。同时辅以弱势补偿制度来保证教育公平。

1.2 教育政策公平性的判断原则

1.2.1 确保社会成员公平地获得基本的教育资源

在当今知识社会里,不论出身、地位和财富,必须要接受基本的教育,才能保证一个人真正的融入社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利益。因此,能否保证每名社会成语享有基本的教育资源是判断教育政策是否公平的标准。

1.2.2 要保持基本教育和非基本教育的合理差距

教育公平必须以差别为前提,教育公平只是在特定的范围内消除差别,但不能全盘抹杀差别。因为现实中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社会成员公平的接受基本教育,却不能无差别的接受非基本教育。在非基本教育当中,应当适当的收取学费。

1.2.3 教育资源的补偿原则

在上述不均等的分配了非基本教育资源后,我们还要根据教育公平的原则,给非基本教育资源中,获利较少的社会成员适当的补偿,因为无论如何,非基本教育资源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适当通过优惠或减免的手段,给弱势群体适当的补偿也是应该的。但是这对那些天赋聪慧、出身幸运、辛勤努力的人是不公正的。更好的方法是对他们的上一代,通过征收遗产税或是个人所得税的手段来转移非基本教育资源。

1.3 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逻辑

第一,要建立教育资源的调节机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之间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进而缩小不同地区的教育就、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

第二,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来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教育政策要显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就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

第三,教育政策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要形成一种机制,在公平和效率的目标权衡中,始终把公平放到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上,教育公平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反思现阶段教育领域中的效率主义倾向,需要相关的教育政策来调节和保障。

2 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的问题

2.1 制度排斥造成的流动儿童的教育不公平

制度排斥是结构性排斥的主要表现,是因为政策的制定或失误造成的,无论什么原因,这种排斥受到了政策、法律和习俗的保护。在中国,弱势群体受到制度排斥的显现十分突出。最典型的就是户籍制度了。与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密切相关的就是由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两个具体制度了,即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和升学制度。

2.2 经济排斥造成的流动儿童教育不公平

经济排斥主要指劳动力市场的排斥。正是由于经济排斥,造成了进城的农民工经济状况不好,影响到了流动儿童的教育,造成了流动儿童的“上不起学”的状况。经济排斥究其原因还是来源于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城市人因为有城市户口,可以找到待遇好、医疗好、有各种保险和保障的国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工作。而进城农民工由于是农村户口,只能成为临时工、合同工等,小部分人成为雇主,大部分人的收入比较低,应得的社会保障无从谈起或比较差。严重影响到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他们只能上民工子弟学校,或者虽然能到公办学校,却要负担高额的学杂费和借读费等。更有甚者,部分流动儿童过早辍学。

2.3 文化排斥造成的流动儿童教育不公平

文化排斥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偏离了社会认可的主流的行为、生活发展方向(life orientation)和价值观而受到的排斥。第二个是少部分人由于坚持自身的文化权利而被主流社会所隔离。中国的文化排斥也和户籍制度相关,是因为偏见造成的,需要沟通和了解。流动儿童的文化排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进城的农民工和孩子受到的文化排斥。其次,是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文化排斥。最后,是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文化排斥。

3 问题和建议

3.1 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   儿童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出发点,同龄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媒介,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流入地儿童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两者之间不能组成同龄群体,因此,流动儿童就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不懂得遵守规则和团结互助,可能对城市世界产生恐慌,导致叛逆等行为方式的出现。

根据U曲线假设,迁移者对迁移地的适应时间呈现U曲线形状。在第一阶段,迁移者对迁移地表现出新奇和兴奋。在第二阶段,开始表现出对未知的地区和人的陌生和压力。第三阶段,如果很好地和迁移地区融合,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的呈现二元结构,迁移地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延缓了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

3.2 建议

消除制度性障碍。必须铲除户籍制度对流动儿童的不利影响。在我国,正是户籍制度形成了一道屏障,限制了流动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力。改变人们的观念,城乡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特权阶层,消除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因为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还要建立专门组织和机构,来维护流动儿童的权益。

4 新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公平问题

新贫困家庭的界定是依据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标准,城市的贫困人口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人员。第二类是:失业后,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第三类是:在职人员领取工资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后两类就是城市新贫家庭。前一类是传统的城市贫困家庭。我们的研究聚焦在后两类家庭中子女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还有经济状况对这些家庭子女教育的影响。

良好的教育对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将帮助他们认识客观环境和自身,将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如果没有受到教育或者足够好的教育,将有可能导致贫困,而贫困家庭会逐渐被社会边缘化,反过来又成为子女受教育的障碍。这样我们得到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分为内外两个循环,内循环表示,因为贫困使子女教育受到影响,以及因为贫困受到社会排斥,成为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障碍。外循环表示,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子女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同样受到社会排斥,处于贫困状态不能自拔。

4.1 入学机会的排斥

入学机会的排斥直接影响到被排斥着接受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所谓入学机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二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新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社会排斥主要体现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在教育资源有限而教育成本不断升高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选择了念职业高中或者直接选择就业。

4.2 学习条件的排斥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部分。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些教育过程都需要必要的学习环境、学习用品和其他各种花销,另外还有些课外活动也需要不少钱。由于经济负担沉重,贫困家庭的子女没有条件参见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没有条件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相对来说,学习的质量和素质就很难保证。甚至有些学生还有照顾家庭的生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的学生因此自卑,对学习失去了

兴趣。

4.2.1 学校的学习条件

非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孩子就读的学校的质量普遍低于其他的家庭。

4.2.2 家庭的学习条件

和其他孩子相比,贫困家庭的孩子明显缺乏教学辅导书和课外书籍,不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对青春期孩子们来说,学习条件差,不仅仅是物质上缺乏的问题,在主观上会造成孩子们的自卑心理。

参考文献

[1]杨东平。试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共政策[J]。人民教育,2005,7.

[2]叶忠。试论教育制度公平[J]。教育与经济,2003(2)。

[3]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谢维和。拓展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发展的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5-5-17(3)。

[5]冯帮。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基于社会排斥的分析视角[J]。江西教育科学,2007(9):97.

[6]任云霞,张柏梅。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16.

[7]陈瑾。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与社会排斥[J]。山东社会科学,2006(9):136.

[8]姚本先,刘世清。社会转型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机会均等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3,7.

社会现象的论文 篇2

浅谈《落洼物语》中的社会现象

摘 要:平安时代关于继子欺凌的物语非常多,《落洼物语》被称作是继子欺凌物语当中的代表作。本稿通过《落洼物语》当中描绘的社会现象,以作品中的对话和故事为依据,分男女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与考察。以此来浅析继子欺凌物语中的社会现象,考察作者对社会缺陷的批判与作者所提倡的社会。

关键词:《落洼物语》;继子欺凌;社会现象

绪论: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1192年前后)有很多关于继子欺凌的物语,其中《落洼物语》被传成书于10世纪末前后,《落洼物语》不仅写出日本中古时代关于继子欺凌的方面,也是一部表现手法与内容构成高度完善的物语。全书由四卷构成,作者不明,一般认为作者是一位男性知识分子。从书中所引用的汉文典籍以及文中赤裸裸的描写来看,作者被认为是当时的男性下层贵族阶级。源顺、源相方等人被认为是作者的候补人选。大多数的继子欺凌物语的结局,均以继母受到惩罚,继子过着幸福的生活而告终,一般没有以继母的生活变好的事例发生。但《落洼物语》中的卷四中写到,因受到道赖的援助,继母的孩子们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一结局来看,有学者们认为,卷四是由后人补充创作的,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卷四是由清少纳言所加写。至于哪一种言论是正确的,学界尚无定论。

《落洼物语》被评价为,恩仇界限分明,情节简单,以继子欺凌的情节为中心,真实地描写了当时贵族社会的物语。主人公是中纳言源忠赖的女儿(落洼姑娘)。落洼姑娘与母亲死别后,寄养在继母处,受到继母冷眼相待,住在低洼房间里,遭受继母的无情虐待。但,她与此时出现的贵公子、右近卫的少将道赖相会,爱慕落洼姑娘(以下简称落洼)的道赖就经常去她的住处了。落洼受继母所监禁,后被道赖救出,两人相结合。道赖成功地向欺辱落洼的继母复仇,中纳言一家受到道赖的庇护得以幸福地生活下去。

本稿浅析继子欺凌物语中的社会现象,考察作者对社会缺陷的批判与作者所提倡的社会。

一、《落洼物语》著作的时代背景

物语文学的产生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古代小说的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存在。物语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可忽视。《落洼物语》就是其中之一。

各民族文学的诞生,都隐藏有各自的社会原因。物语文学诞生于10世纪初的平安时代,正值日本古代社会崩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思想领域方面,宗教盛行,尤其以佛教大行其道。佛教作为在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在6世纪经由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当时的贵族社会逐渐衰败,社会面临腐败,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中,尤其是中下层贵族中的文人墨客深感焦虑,他们接受佛教的思想作为精神寄托,幻求遁世,企图在现实矛盾的不安中寻找慰藉和解脱[1]。另一个时代背景为一夫多妻制。《落洼物语》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被创作的。

受到佛教的巨大影响这一事实,从文中即可得到确认。文中频繁地写到罪障、后世、来世、神佛、法师、经佛等字眼,也出现了新年初拜与法华八讲等。尤其关于法华八讲,详尽写出,足见其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落洼物语》表达了因果报应的思想理念。

二、男主人公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从天皇乃至庶民,均无限制地娶妻,在这样的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下,继子、继母这一现象也就很普遍了。由于访婚这一习俗的存在,孩子是在母亲家被养大的。父亲有很多妻子,但也只能和其中一人生活在一起。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身为正妻的继母要养育没有血缘关系的落洼,也就出现了继子、继母的现象。就这样,当时的社会虽然是一夫多妻制,但男主人公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一夫一妻制。

道赖被传是个极其好色的人,他起初对落洼的感情很随意,可是随着交往的深入,道赖对落洼的感情越发诚心诚意。访婚的第三个日子,道赖冒着大雨去见落洼。对此带刀说道:“这样深切的爱情,没有前例,真是古今无类,难得之至啊!”(卷一)。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道赖对于落洼深切的爱意。此外,道赖帮落洼缝衣,没能救出被监禁的落洼时他甚至会哭泣,从这些事也能看出道赖对于落洼的爱意。这些行为想必在当时的男性身上并不多见。

道赖自身来看,当乳母推荐道赖与身处高位的女性相亲时,道赖这样说道:

“倘若是独身的时候,这些话真是可感谢的。但是现在我已经有了夫人,你就给我去回报他们吧。”(卷二)

“这种事情,真是可恶至极!即使皇帝把女儿赐给我,我也一定是拒绝的。前几天我已经对你说过:我最怕做薄幸郎。我知道女子最痛苦的事,是男子另有新欢。所以这方面的念头,我已经完全断绝了。今后如果有人说长道短,你绝不可以相信。”(卷二)

从道赖的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想法。并且从带刀和阿漕的关系,以及道赖母亲的话中也可以看到一夫一妻制的现象。作者批判了当时社会为了得到权利而结合的婚姻,也批判了一夫多妻制引起的继子欺凌等社会伦理问题。想必作者是通过主人公,描绘出了他心中理想的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吧。

文中描绘的另一社会现象将用原文举例说明。有关年老的右大臣将近卫府大将的职位让与道赖之事,文章写道:“这时代一切事情都可由他们一家自由支配,所以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卷三)”,道赖将大纳言之位转让给落洼之父时也写道:“这时势是他可以自由操纵的,所以他说这话。(卷四)”。描绘了当时社会随意转让与操纵权力的景象。

三、女主人公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

平安时代关于继子欺凌小说非常多,可以认为当时继子欺凌的社会现象非常普遍。卷一中也两次写到“继母这样做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儿”。

继母多次欺辱落洼。首先,继母让落洼住在低洼房间里。落洼也就是从这房间而得名。有着优秀缝纫技艺的落洼,总是为继母的女婿们缝衣服,稍迟一些就会被严厉训斥。其次,也不让去看临时祭的舞蹈。而且,继母骗丈夫中纳言说,落洼与她侍女的丈夫带刀私通,把落洼监禁在屋子里,一日只给一餐,还让她缝衣。最后,把此屋子的钥匙给了自己上了年纪的叔父典药助,计划把落洼许配给他。幸好此计划以失败为告终。卷一中有写,继母打了自己的孩子三郎君,但没有一处写到打了落洼(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但对继母欺辱落洼,卷二的开头通过少纳言的话写道:“世间怎么会有这样无情的惨状!”。通过这段话,作者难道不是想批判平安时代的社会现象吗!

另一个是关于女性无力的社会现象。平安时代对于女性来讲虽被称为是一个华丽的时代,可认为连自己的明天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女性应该也非常多。落洼怀子,产男婴,两人相继出生,道赖之母便将落洼看得更重了,当时的社会盛行男尊女卑思想,女性无力现象就多了。

落洼只得偷偷地流泪,她不想活在这世间了。(卷一)

落洼姑娘独眠在房间里,自言自语地吟道:“慈亲若肯垂怜我,速请来迎赴九泉。”这是信口低吟,聊以遣怀而已。(卷一)

就这样,只是在痛心现实,长吁短叹,连死都无法决定,当真无力。

道赖为落洼报了很多仇。但落洼却连阻止他都办不到。无论如何劝阻,道赖却丝毫不听,所以只能听道赖的话。通过描写像这样的女性的无力,来描绘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处在被动的状态。

四、男、女主人公形象共同反映的社会现象

有一天道赖中纳言对夫人说:“源中纳言的确年纪大了。世人对老年父母总是要表示孝养的。有的五十岁、六十岁上庆祝新年,举行管弦乐会,使亲心欢喜;有的在新年里供奉嫩果;有的举办法华八讲,供养佛经或佛像,花样繁多。我想也做一点,借以一新耳目。”(卷三)

这里写道,世人对老年父母总是要表示孝养的。即,世上赡养老人的事儿是天经地义的,这被认为是当时社会的美德。文中的男主人公,最初为了自己所爱的妻子,对中纳言一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地实行报复行动。但最后,中纳言不计前嫌,拜访三条的邸宅时起,落洼决定开始对父母尽孝。

道赖和落洼为了中纳言的来世,为他举办法华经八讲会。为中纳言办七十大寿。道赖将自己的大纳言之位也转让给了一直想当大纳言的落洼之父。落洼考虑到继母的来世的功德,让继母以非常庄重的仪式当上了尼姑。全书以这样的美德,以大家全部得到幸福而结局。

结论:

本稿,找出物语原文中的证据来浅析继子欺凌物语中的社会现象,考察了作者对社会缺陷的批判与作者所提倡的社会。作者借主人公形象,描写出了很多的社会现象。通过撰写继子欺凌物语,批判了当时一夫多妻导致的社会问题以及为了权力的婚姻。这部作品反省现实社会,隐藏有批判的态度,憧憬着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理想社会,也就是提倡一夫一妻制这一伦理道德吧。同时,作品指出社会矛盾,批判落后的思想,表现先进的思想。通过道赖的复仇,提倡惩恶扬善。因为现实生活中继子基本不会得到自己的幸福,让不幸的人的梦想与愿望能够在物语中得以实现,并设定继母一家都得到幸福。通过这些,赞美了孝顺父母的美德。

《落洼物语》是以落洼被欺凌为主题所展开的故事,但实际上是否有可能是为了突出道赖这一人物的作用以及表现完美的贵族形象而展开的呢?这也是个疑问。

注释:

[1]唐月梅。日本古典小说之先驱――读《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J]。外国文学研究,1983(03):72.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译)。《落洼物语》[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唐月梅。日本古典小说之先驱――读《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J]。外国文学研究,1983(03)。

[3]西入美保子。平安朝女性の真�g�D落�D物�Zを基にして�D[J]。学海,1995(03)。

[4]林岚。论《落洼物语》中的王朝贵族甩想[J]。外国问题研究,1998(4)。

[5]石寒。《落洼物语》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与解读[J]。日本研究,2003(3)。

如何写社会现象论文 篇3

为了给每一位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和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经营环境,确实加强单位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注重效益,确保安全。特郑重向社会作如下承诺:

一、单位所有的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在营业时间内保证畅通无阻,保证不在消防安全疏散通道上堆物,保证安全出口在营业时间内不封闭、不上锁。

二、定期对本单位的消防设施、应急照明和安全疏散、安全出口标志等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消防设施和标志始终处于符合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状态。

三、所有员工经过消防安全培训。

四、经营场所保证不设置员工集体宿舍。

以上系我单位作出的承诺,我单位将信守承诺,若有违反上述承诺内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xx省消防条例》的规定,我单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承诺人:xxx

20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