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药剂学论文【优秀5篇】正文

《药剂学论文【优秀5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药剂学论文【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药剂学论文 篇1

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临床和产业化

存在重论文、轻成果,重研究、轻成果产业化的不足,应结合临床和生产实际,注意将实际的典型事例与药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药剂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与临床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一方面,向学生说明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距离工业化大生产还有很长的距离,直接进行工艺放大或产业化转移的风险很大,中试和产业化研究,即从实验室阶段到中试———小规模生产———规模生产的过渡是药剂研发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向学生明确,临床需要是药剂的源泉和原动力,药剂源于临床,而落实在产业化。药剂的研发应以服从临床、服务临床和实现产业化为第一宗旨。

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讲到缓释制剂时,就举了治疗感冒的中美史克“康泰克”缓释制剂及其PPA事件,加深了学生对缓释制剂及其处方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要注意:第一,选用的案例,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第二,案例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介绍案例之后,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PBL与传统讲授法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由于师资和教室的限制,尝试了PBL与传统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设计问题,通过提问并请其他学生讨论补充,由学生解答解决问题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仲裁者转变为引导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强调答案不是唯一的;第三,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应联系教学内容给予适当的评论,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教师还应掌握好节奏,使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讨论的过程不要偏离既定的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多媒体。药剂学的内容既多又分散,而且实践性强,合理使用多媒体,将部分教科书内容转变成形象生动直观的图片、Flash动画和视频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胶囊剂的制备过程,尝试利用Flash动画,将其全过程表述出来;涉及制剂设备、GMP车间,通过视频向学生讲解。这样既直观又清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实验教学

药剂学论文 篇2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为探索有效的药物疗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银杏叶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两组患者的LVED、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银杏叶片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LVED及BNP水平,促进心功能的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论文关键词】银杏叶片;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心绞痛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临床症状群,它是由心室崩血及充盈功能减退所导致的,也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1]。银杏叶片是一种可扩张血管、解除平滑肌痉挛、降低胆固醇的中药,已被用于高血压与心绞痛的治疗[2]。本次研究采用银杏叶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探讨其对心功能的影响,为探索有效的药物疗法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CHF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纳入标准: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为Ⅱ~Ⅳ级;患者意识清醒;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造成的心力衰竭者、急性心肌梗死者、急性心力衰竭者、伴有精神系统疾病者、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见表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凝、溶栓、改善心血管循环等对症治疗,使用呋塞米(天津力生制药有限公司)20~60mg/d;螺内酯(江苏黄海药业有限公司)20mg/d;***(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培哚普利[法国施威亚(天津)制药有限公司)]4m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银杏叶片(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治疗,每片含黄酮醇苷、萜类内酯,服用2片/次,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医药卫生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疗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惠普公司,5500型号)测量LVEF、LVED。采用BNP检测试剂盒(美国ADR公司)检测BNP。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10]进行评价: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心功能改善2级或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心力衰竭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LVEF、LVED及BNP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LVEF、LVED及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治疗后,两组LV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两组LVED、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见表3。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崩血及充盈功能减退,使得肺循环和体循环内瘀血而导致的一种复杂且严重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一旦进展为心力衰竭,病情危重,并容易反复发作[3]。病理特点为左心室增厚增肥、室腔扩张,射血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4];神经内分泌被激活,循环功能下降。临床特征主要为呼吸急促、胸闷气短、疲倦乏力等[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病率和住院率,如何有效治疗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6]。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xxx、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虽有一定成效,但一旦引发负性肌力作用,须立即治疗,否则后果严重[7]。因此,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药物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银杏叶片中含有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可以提高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减少和清除氧自由基,进而调节血管舒张功能,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即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活血化瘀之功效[8]。本次研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银杏叶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可见银杏叶片明显提高了心功能治疗的效果;另外,治疗后两组LVEF、LVED及BNP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可见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功能、舒张功能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改善的更为明显,充分显示了银杏叶片对阻止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心功能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银杏叶片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LVED及BNP水平,促进心功能的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辉,李拥军,杨蓉,等。组织多普勒成像观察银杏叶片长期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478-481.

[2]邓斌。银杏叶片联合尼莫地平治疗VCIND的临床研究。中国热带医学,2014,14(2):210-212.

[3]汪艳丽,刘如秀,刘志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0):1151-1152.

药剂学论文 篇3

一、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

要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是关键。教师要构建合理的灵活培养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教学的特色内容。在各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切忌单一化或照搬某种教学模式。通常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行业、院校以及地区的具体情况有直接的联系,由于实际情况的差异,各种知名模式的套用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中职中专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应该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并根据中职中专药学专业的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合适的学生培养模式,从教学工作的实施入手,全程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般来说,中职中专要及时安排低年级学生观摩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过程,同时也可以安排药学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到医院和药厂等单位参观,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责任以及即将实现的训练内容,进而初步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和学习目标,重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在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可以安排学生接受专业的教育教学,并进行实际的操作技能培训,一般可以围绕药品检验、生产与创新等内容开设有关的技能兴趣小组和技能培训大赛等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通常在加强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的同时,要打破原来的一对一考核模式,进一步增加课堂的教学乐趣。进入提升阶段之后,以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学校可以组织为期几周综合技能实训。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可人为设置若干障碍,训练和考查学生团结协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训产品质量的评价,考查学生药品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通过实训报告与小组总结,训练和考查学生书面概括、口头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

二、构建专业教师队伍

对于中职中专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一专多能”是最终的培养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要对行业的运作情况十分了解,同时还要掌握有效的教学规律。在当前的中职中专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就目前来说,我国各个中职学校为了扩大生源,学校大量引进没有经验的刚毕业的教师,而且不断开设新专业。

通常教师多在本科学历层次,而硕士毕业或者以上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同时,在教师队伍中普遍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人才和实际操作人才。还有一些学校倾向于向企业聘请专业的药学人员,但是这类人员对于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并不擅长,虽然自身拥有知识,但是却不能有效地把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前多数中职学校的药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够,其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中职药学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因行业信息不明、专任教师知识面不广和操作技能不强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中职学校部分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松散,缺乏归属感;专兼职教师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不够。在中职中专药学专业的教学中,要重视专任教师的培养,加强兼职教师的引导。如学校应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至医院、药企进行学习和实践;支持专任教师参与医药行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为行业中聘请的兼职教师提供教学培训,合理评定其教师系列职称;尽可能让兼职教师参与技能竞赛、学术交流等活动,既有利于提升活动的效果,又能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积极倡导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一些关于教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在合作过程中达到信息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建设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导,专兼结合,教学水平高的中职教育教学队伍。

三、注重实践教学

在中职中专教育药学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系统体系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中职中专药学教育教学的内容。在中职中专教育药学的发展过程中,课程指导老师的观念里或者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总是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印记存在。通常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它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范围。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彻底冲破学科性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进而对中职中专药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一般来说,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只有结合专业实践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实验操作原理,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才能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指导。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实现:

(一)在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应及时构建以课堂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基础理论教学为辅助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各种扩展药学理念,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及时掌握社会上关于药学专业人才的各种需求,并针对上述的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根本上保证药学专业理论教学的可靠性和专业性,为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避免基础课程之间的重复率,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及时对现有的药学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在药学专业的课程选择上,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人体解剖与生理学、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药理学与疾病概要、药剂学与制剂技术等专业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容重复。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尽量减少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重复率,进一步提升药学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在适当减少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专业学生的具体实践课程,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于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保证专业人才的质量。

(三)学校应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大力鼓励专业课程的老师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必要的专业教材;或者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并适当加入一些现代创新因素。一般来说,中职中专药学专业教材的设置应该着重突出与社会要求紧密贴合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的渗透和基础知识的融合。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及时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经典的教学案例。除此之外,由于各校所开设的具体实践项目及其实训基地所配备仪器设备的规格和型号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对于统编实践教材来说,也有一定的不适应性。所以,在中职中专药学教育教学中,要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所采用的教材进行一定的系统整合,保证学生学习不枯燥,容易理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加强中职药学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和综合创新意识的培养,进一步转变药学教育教学的理念,培养具有综合药学知识和创新型思维的高水平药学人才。同时,把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择业目标结合起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自身的师资力量建设,进一步提升药学人才的质量。

药剂学论文 篇4

【摘要】 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具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可概括为主动性、甄别力和融合创新三种。传承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要做到:师者为先,文理并重;精勤不倦,无私奉献;以中为主,和而不同。

【关键词】 中医药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性;路径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凝聚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实践经验、健康养生理念以及哲学智慧。它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还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的历史重任。所以在校期间,有必要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理论、本草学、针灸学、病证与治法、养生、医家、医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周易、儒家、道家、太极哲学等文化的融合。[1]传承性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它不仅传承精湛的医术,还教导学生修身、立品、济世,传承高尚的医道。

所谓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2]费孝通先生不仅对文化自觉性做出定义,他还指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自主的文化地位。

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当代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目前,西方医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成为医药体系的主导,本文就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概括为三点。

1、主动性

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基础。具体表现能主动阅读中医药典籍,自觉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厚重浩然。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被世界称誉为中国第一“国粹”。[3]中医药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自觉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是对中医药院校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2、甄别力

中医药文化的甄别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甄别包含两方面,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优胜劣汰。深入研究是优胜劣汰的前提。

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深入精髓,研究其核心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4]具体表现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淡泊名利、悬壶济世。

中医药文化的优胜劣汰是指对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思想、人文精神、理论方法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是对经典文献文本进行演绎,承者通过对经典文献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启发,不断实践,有了新的领悟与发现。二是基于师承教育模式,师徒之间相互理解,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观摩体会、临床实践,不断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在不断地互动中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融合创新

目前,一方面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西方医学强势崛起;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可。目前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并同176个国家进行了中医学术交流,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其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每年有3成当地人和7成以上华人接受中医药服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针灸、按摩、中草药等中医传统疗法诊治。[5]

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270个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中,“中医”列位第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标签,中医药文化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要坚持中医药文化主体地位,增加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克服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抵触情绪,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借鉴和融合世界各民族医药文化,博采众长,在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中医药文化新生命及活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让中医药文化为世界所知、所用、所爱。

二、当前中医药院校学生欠缺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表现

当前中医院校及学生大都注重中医药理、医术等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忽略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不用说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对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主动性欠缺

文化理解和认同感的欠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医药院校学生课程繁多,课业繁重,大多数同学了解中医典籍及典故主要靠课堂的教授,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能在课后主动阅读;二是很多中医药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成绩限制,无法报考西医相关专业而被迫选择中医药相关专业,缺乏对中医药典籍学习的动力;三是中医药典籍大多晦涩难懂,学生对其缺乏阅读的兴趣,自学难度大,不求甚解。

2、甄别力欠缺

首先,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考生,重理轻文,多数只重视中医药技术的学习,忽略其价值核心和文化内涵;最后,由于条件限制,多采用西方医学教学模式,一名教师授课,50多名学生学习,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师徒之间的互动更不用说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文化融合观念欠缺

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传承的动力,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以西方医学为主体,中医药院校授课是较多采用西方医学授课模式教学,学生习惯用西医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中医药文化,用西方医学的长处来对比中医药的短处,仅把中医药当作西方医学的补充。二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尤其在“取消中医”论战之后,更是对西方医药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西方医药仅仅是医疗技术,根本没有文化可言,而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而中医以病人整体为治疗对象,辨证施治,不仅疗效好,对人体伤害小,更是能治病根的绿色医疗。片面狭隘的眼光最终导致的是文化的断灭。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从温病学说到体质学说,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师古不泥古”,这就是中医药文化能传承两千多年的原因。当代,中医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不仅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更被利用在抗击SARS、H1NI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中。这都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全面培养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1、师者为先,文理并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药文化重在师承,更是讲究言传身教和尊师重道,一名缺乏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教师难以教育出具有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学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文理并重,方能成就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中医药院校的各科教师都需博览中医药文化典籍。如要求刚入校的非医药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学习《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熟悉其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在教师讲课比赛中,将本专业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的结合程度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如在进行西方临床医学教学时,介绍西方“牛痘接种术”是在中国创立的“人痘接种术”的理论之上形成的,最早的外科麻醉术是华佗研制的麻沸散等等。

授课时,教师需将中医药文化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引入《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经典,介绍董奉、张仲景、华佗等中医药大家悬壶济世之事。如陕西中医学院将体育和中医相结合,开设了选修课程――中医传统保健体育,其《孙思邈健身法》获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并于2008年8月进一步成功举办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九届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掀起了学习太极、五禽戏、八段锦、长拳的高潮,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将中医药文化及其精髓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课内,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2、精勤不倦,无私奉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欲博及医源必先精勤不倦。这要求广大师生不仅勤于学习中医药文化,更是要勤于剖其精髓,解其内涵,甘于奉献,用生命诠释内涵。如陕西中医学院将“精诚仁和”的价值核心进一步的演化,对学生提出应在品德、行为、学识、才能方面具备“精、诚、仁、朴”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校训。“精”即“精勤不倦”研学问;“诚”即为人诚笃修医道;“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朴”即淳朴质朴济世人。学校入学教育时组织新生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历年来,学生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在奉献中实践着当初的誓言。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三学生邵小利因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她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陕中医人。目前,学校坚持每年开展“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生志愿服务及义诊,尽自己微小绵薄之力。老一辈德艺双馨的陕中医人更是淡泊名利,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思想,精勤治学,精研医道,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充分发挥师承教育模式,设立“导师论坛”、“名师名医讲坛”,举办“分享名人经验、成就中医梦想”系列讲座并邀请邀请“国医大师”张学文做了题为《对中医人才成长的几点体会》的讲座,学生们深受勉励及启迪。

3、以中为主,和而不同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承中医药文化首先要坚定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信心。全球化不等于全盘西化,而是文化多元化的互动。学校可将中医药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及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在学生了解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与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激发爱国主义情操及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传承文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其次,与其他医药文化交流、互补、融合中,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保持中医药文化特色留住中医药文化根基,促进中医药文化现代化转型。可开设中西医文化对比课程,让学生更客观理性的认识中西医文化的优劣势;增加毕业生国外交流合作的机会,传播中医药文化,而仅非中医药实用技术。

【注 释】

[1] xxx办公厅。xxx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S].2009.

[2]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 何薇,何春生,史炎平。加强大学新生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6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

[5] 廖利平。关于中医药影响世界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0(5)225.

药剂学论文 篇5

【摘要】目的反映近五年来中药微丸在研究方向、类型、常用辅料和制备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概况。方法查阅、综述及分析近五年来中药微丸在处方筛选、制备工艺以及体外释药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文献。结果中药微丸是一种辅料易得、制备工艺灵活、制剂改良方便的剂型。结论中药微丸作为一种良好的剂型,具有广泛的实用和开发价值。

【关键词】中药微丸载药量剂型制备工艺

Abstract:ObjectiveTC,types,.

Keywords:Pelle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dvanceinstudy;Review;Technicalprocess

微丸剂(pellets)又称小丸剂,是指直径约为1mm,一般不超过的小球状口服剂型。我国古代就有中药微丸制剂,如“六神丸”“喉炎丸”“牛黄消炎丸”等,但这些微丸剂型多限于处方剂量小、治疗喉部炎症药物的应用,且制备工艺落后,存在工作强度大、效率低等缺点。随着近现代药剂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微丸制剂与其他口服制剂相比,自身有许多优点,如一个剂量由多个分散单元组成,口服后可大面积、均匀地分散在胃肠道,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胃肠道的转运不受胃排空的影响,吸收重现性好;不同释药速率小丸的组合,容易实现预期的释药速率,达到理想的血药浓度;缓、控释微丸比单元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避免药物突释带来的危害;具有改良的灵活性,可进一步装囊、压制成片剂或包裹特定的衣膜等。因此,目前,微丸剂型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对提升中药制剂水平,实现中药制剂现代化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微丸在研究方向、类型、常用辅料和制备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中药微丸研究的方向

目前,中药微丸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微丸原料的研究

制备中药微丸的原料多数是中药材的浸提物。由于中药浸提物粉体大都性质不良,存在黏性大、易吸湿结块、流动性差等问题,而微丸原料的性质又关系到中药微丸的成型和质量,因此,对中药微丸原料性质的研究非常重要。陈志杰等[1]对传统中药加工粉末和中药喷雾干燥粉末微丸成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材粉末制备微丸的成型性能良好,在分别以水、蜂蜜、蔗糖、PVP水或醇溶液等多种黏度差异较大黏合剂下,均能成型良好;而中药提取液的喷雾干燥粉末吸湿性较大,可塑性差,成型难度比中药材粉末大,仅以PVP乙醇溶液为黏合剂时才可避免微丸成型工艺中易吸湿、或黏附于锅壁、或易成团的难题。王鲁敏等[2]通过对葛根、柴胡等中药浸膏混合粉体为原料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微丸的研究,指出以中药浸膏粉体为原料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的技术关键是降低浸膏软材的黏度。目前,对中药微丸原料的研究仅限于通过制备成品的好坏和收率等来间接认识原料的性质,而对原料的性质如黏性、可塑性、流动性、吸湿性等的直接研究以及这些性质与中药微丸的成型性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未见报道,可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提高中药微丸载药量的研究

由于中药浸膏粉体的不良性质,采用一般工艺制备微丸时常需加入大量辅料来帮助微丸成型,因此通常中药微丸载药率偏低。在中药微丸处方筛选时,辅料和药物有一个合理配比的问题,辅料的运用不能因降低浸膏的黏性而无限加大比例,需要兼顾微丸中有效药物含量的要求。目前,提高中药微丸载药量的方法有选用性能好的辅料、改进制备方法、精制中药浸提物以减少投膏量等。王鲁敏等[3]以中药石莲花与燕子掌的纳米浸膏粉体为模型药物,研究了挤出滚圆制粒法制备高含药量、高产率纳米中药微丸的工艺方法,通过采用适当的辅料(MCC和壳聚糖)和控制挤出机的挤出力(选择双螺杆挤出机、控制挤出孔板厚度)和滚圆机的滚圆速度(不同的滚圆阶段采用变滚圆速度的方法),首次成功地制备了高载药量的中药纯浸膏微丸,可使微丸中中药浸膏的含量由通常的20%提高到50%。李青坡等[4]以中药复方葛根芩连汤为模型药物,对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高载药量微丸进行了研究,通过控制水分比例、挤出速度、滚圆转速和滚圆时间4个关键参数,可得到粒径分布窄、圆整度好、密度大、表面光滑的70%载药量的葛根芩连微丸,指出制备高载药量的中药复方微丸的要素之一是要解决复方提取物量大的问题,解决办法是在兼顾药效的前提下,对复方进行精制以减少复方提取物量。

已有中药制剂品种改制微丸剂型的研究

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刘旭海等[5]将已上市的二类新药博洛克胶囊(蚓激酶肠溶胶囊)改制成微丸剂。改剂的原因在于已有品种博洛克胶囊内的药粉吸湿性强,存放时易导致胶囊变脆而破损,并使内容物黏到其他完好胶囊的表面,从而影响成品的外观,造成药粉的大量浪费和增加药品的污染机会,延长生产周期。将其改制成肠溶微丸胃溶胶囊以后,胶囊内容物从粉末态改变成微丸,减少了药物的表面积和吸湿性,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增加。微丸灌装不存在药粉浪费问题,不需要挑拣和抛光,减少了生产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程岚等[6]基于微丸剂比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释药均匀稳定、可靠等优点,将愈风宁心片改制成愈风宁心微丸。两者的溶出度比较实验结果是,Td由改剂前的61min减为改剂后的,T50由45min减为,表明愈风宁心微丸较愈风宁心片溶出快。何兰茜等[7]将元胡止痛糖衣片改制成元胡止痛微丸胶囊剂后,改剂前片剂的Td和T50分别为微丸胶囊的倍和倍,表明元胡止痛微丸胶囊比元胡止痛片溶出快,具有显效快的特点。

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减少服药次数

方芳等[8]针对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脉管炎等的毛冬青普通制剂存在服药次数多,有明显“峰谷”现象,不良反应较多的缺点,将毛冬青普通制剂改制成毛冬青的缓释微丸胶囊,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服药次数,使传统中药制剂现代化。将毛冬青总皂苷提取物与淀粉、糊精等辅料混合均匀,以黏合剂制湿颗粒后,包衣锅中滚圆,烘干,收取24~18目的微丸,再用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PEG1000为致孔剂,用滚转包衣法将含药微丸包覆缓释衣膜后,装入1号胃溶性硬胶囊,制成毛冬青缓释微丸胶囊,经体外释放度试验,得出其体外12h的释药曲线方程为Q=+(r=),符合Higuchi方程,表明毛冬青缓释微丸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

陈大为等[9]以乙基纤维素、硬脂酸镁等疏水性物质为骨架材料,以挤出滚圆法制备了灯盏花素缓释骨架微丸,以减少灯盏花素普通制剂的用药次数。经体外释放度实验,其体外12h的释药曲线方程为Q=-(r=),符合Higuchi方程,表明灯盏花素缓释骨架微丸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

减少服用剂量

何兰茜等[7]将元胡止痛糖衣片改为元胡止痛微丸胶囊剂后,减少了服用量。每粒元胡止痛微丸胶囊(内装微丸粒)含原生药约,而元胡止痛糖衣片每片含原生药约,即每粒胶囊所含原生药量相当于片糖衣片所含原生药量,服用量上,元胡止痛微丸胶囊服3粒~4粒/次,而片剂服用量为4~6片/次。元胡止痛微丸胶囊前处理工艺和片剂一致,其服用量减少在于改剂后成型的辅料用量比片剂的辅料用量少,提示微丸剂的载药量高于片剂。

增加临床适用的新剂型

王征等[10]针对临床用于治疗各种血栓疾病的重组水蛭素在剂型上仅有注射剂,不能满足临床用药多样化要求的不足,将重组水蛭素研制成肠溶包衣微丸,使患者用药方便,可自行给药。

中药复方微丸的制备

研究中医临床用药主要是中药复方的应用,讲究中药的配伍使用,发挥的是多种中药的综合效能。而中药复方微丸比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微丸的制备研究更复杂,主要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成分间性质各不相同,导致性质差异较大的成分从同一制剂中释放的行为存在差异,从而可能影响中药复方的整体疗效。目前,对中药复方微丸的研究除了进行单纯的微丸制备成型工艺方面研究以外,也有人开始研究探讨中药微丸制剂如何制备才能发挥复方中药君臣佐使的用药特点,使之更符合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戚秋鹏等[11]对中药复方制剂万氏牛黄清心丸改制成万氏牛黄清心微丸进行了研究。采用在不同pH条件下溶解的丙烯酸树脂EudragitL30D-55和EudragitL100/S100的混合物为包衣材料,制备梯度释放的缓释微丸,再装胶囊,制备pH依赖型缓释胶囊。再选择复方中的难溶于水的盐酸小檗碱和易溶于水的黄芩苷为指标成分,采用模拟人体胃肠道pH变化的溶出介质进行复方微丸的体外释放度实验。结果表明,pH依赖型万氏牛黄清心微丸,可使复方中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化学成分在体内不同部位随着“膜溶”而基本达到同步释放,符合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对于中医药复方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2中药微丸的类型

按照中药微丸原料的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类:

中药有效成分的微丸制剂是以中药材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为原料,加适宜赋形剂而制成的微丸剂。目前,多见以单种有效成分为原料的中药微丸,而混合单体的中药微丸未见报道。宋磊等[12]以中药苦参中的有效成分苦参碱为原料,采用溶液上药法,以空白丸芯为载体,将苦参碱以溶液形式,采用流化床底喷装置包裹至空白丸芯表面,干燥后,在含药微丸外包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制备了苦参碱缓释包衣微丸。张俐伟[13]以特种红蚯蚓中提取的蚓激酶为原料,采用沸腾制粒装置顶喷制药丸,底喷悬浮包衣技术将其制成蚓激酶肠溶微丸。经体外释放度试验考察,该品在《中国药典》规定的酸性介质中几乎不释放,而在仿人工肠液中则释放80%以上,达到了肠溶目的,保证了蛋白质类药物药效的发挥。

中药有效部位的微丸制剂是以处方中药材经提取分离得到的有效部位为原料,加适宜赋形剂而制成的微丸剂。这类微丸剂的原料有的是某一类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毛冬青总皂苷;有的是多类有效部位组成的复方,如葛根芩连微丸的原料[4]、万氏牛黄清心微丸的原料[11]。陈修毅等[14]制备了人参总皂苷磷脂复合物包衣微丸,以人参总皂苷与磷脂的复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人参总皂苷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根据微丸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正交实验优化了微丸素丸的制备工艺。采用微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将微丸包上HPMC薄膜衣,并测定了溶出度。结果人参总皂苷与磷脂的复合率可达100%,微丸的综合质量评价指标达到优秀,包衣微丸的溶出度比较理想,表明采用适当的制备方法和包衣工艺,可制得人参总皂苷磷脂复合物及其包衣微丸。

中药浸膏的微丸制剂是以处方中药材经提取制得的浸膏为原料,加适宜赋形剂而制成的微丸剂。陈红霞等[15]以当归补血复方提取浸膏粉末为原料,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了当归补血微丸,并对所制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和溶散时限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所制微丸圆整度、流动性好,溶散时限合格。

3中药微丸的常用辅料

赋形剂由于制备中药微丸的原料常为不良性质的中药提取物,因此,通常需加入适当的赋形剂改变之,如降低中药浸膏的黏度而帮助成型。

目前,国内制备中药微丸最常用和最主要的赋形剂是微晶纤维素(MCC),国内无论用挤出滚圆制丸、离心造粒制丸还是流化床喷雾制丸,多将MCC作为中药微丸制备的主要辅料。MCC是一种成球促进剂,它能控制水在湿料中的分布和运动,能将水保留在球粒内部空隙处,使物料较易变形。MCC对不同性质和用量的药物均有良好的促进成球作用,所制微丸均有较好的圆整度[16],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不会出现塌崩现象[17],故是中药微丸中较理想的辅料,也有少数研究者[8,18]选用糊精或淀粉为主要赋形剂。中药微丸除以MCC为主要赋形剂外,还常加入乳糖、壳聚糖或微粉硅胶等辅助MCC调节中药浸膏的黏性和吸湿性。若制备缓释骨架微丸,则常加入乙基纤维素(EC)、硬脂酸(SA)等疏水性物质为骨架材料。

中药微丸由于其大部分原料是黏性较大的中药浸膏,故制备时常用的润湿剂为水或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即能使之黏结成颗粒,且乙醇溶液的使用可降低中药浸膏的黏性;一些黏性小或成球性差的中药浸膏原料,则常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水或乙醇溶液为黏合剂,常用浓度为3%。

衣膜材料中药微丸丸心制备好以后,为提高制剂的稳定性或按规定要求释放药物,常在其外包裹特定的衣膜。所包衣膜主要有:胃溶性薄膜衣、肠溶性薄膜衣和缓释薄膜衣。胃溶性薄膜衣材料常用HPMC;肠溶性薄膜衣材料常用丙烯酸树脂类,如EudragitL30D-55,EudragitL100,EudragitS100等;缓释薄膜衣材料常用乙基纤维素。衣膜处方中的增塑剂常用PEG类、柠檬酸三乙酯、精馏椰子油、油酸等,有的还在包衣处方中加入滑石粉或微粉硅胶作抗黏剂。

4中药微丸制备工艺的研究

中药微丸的制备方法中药制剂中很早就有微丸制剂,早期的制备工艺主要是手工泛丸,存在工作强度大、效率低等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剂设备、工艺及辅料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国内制备中药微丸的方法主要有泛制法、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法。

泛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