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相关论文优秀7篇》
《信息检索相关论文优秀7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信息检索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信息检索论文 篇1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38-04
自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时提出249种专业中的218种在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明确规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1]以来,文献检索课(即信息检索课)陆续地在各大高校被开设。经过15年的发展,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信息检索课教学者为了改善信息检索课教学效果纷纷献计献策,但纵观我国信息检索课这十几年情况,发现关于我国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方面的论文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为了解该领域这15年来的研究状况及热点,笔者拟用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对国内信息检索课教学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多角度分析与挖掘,希望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信息检索课教学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条件是:题名中包括信息检索且教学,时间范围是1997-2011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23篇。为使数据全面可靠随后用同样的检索条件在维普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434篇。最后对两次检索结果合并去重后得到的442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基础数据。
1.2 研究方法
首先,从每篇检索文献中选择“篇名”,“作者”,“关键词”,“单位”,“基金”,“刊名”及“年”的自定义输出;其次通过自编软件将输出的txt文件中转换成excel文件,并进行适当数据整理;第三,用excel软件完成年度发文量统计、机构发文量统计及高频关键词统计等后,用SQL Server2005进行高频关键词于442篇论文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并用Ucinet完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的计算及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图及聚类分析;最后,结合共词网络与聚类结果分析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重点与变化趋势。
2 信息检索课教学论文分布情况
2.1 时间分布
发表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图1所示的是1997-2011年15年间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发文情况见。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之前,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发文都是以位数计;2001-2011年间,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论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在2009年达到高峰值,论文数量为61篇。
图1 国内信息检索课教学文献增长趋势
信息检索课教学领域发文数量的增多验证了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检索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相关内容和课程,以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就目前情况来讲,主要是通过开设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来进行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有关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研究也备受教学研究人员关注。
2.2 发文和引文期刊分布
1997-2011年间442篇论文共涉及193种期刊,发文数量在4篇以上的期刊共有24种,其发文篇数如表1。
表1中列举出的24种期刊发文总数为225,占所有论文的50.9%。其中CSSCI类期刊发文数排名为《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属于医学类期刊的有《医学信息学杂志》、《西北医学教育》、《医学情报工作》及《医学信息》4种。将检索出的442篇文献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序,可计算得其H指数为13。这13篇高被引文献来源期刊及篇数情况为:高校图书馆工作(1篇)、图书馆论坛(1篇)、图书馆杂志(1篇)、图书情报工作(1篇)、图书与情报(1篇)、中国图书馆学报(1篇)、大学图书馆学报(2篇)、图书情报知识(2篇)、现代情报(3篇)。其中来源单位及论文篇数为:广东工业大学(3篇)、南京大学(2篇)、浙江大学(2篇)、江南大学(2篇)、武汉大学(1篇)、大庆石油学院(1篇)、西南交通大学(1篇)、湛江师范学院(1篇)。
从发文与高被引文期刊比较中,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工作》、《现代情报》这几种期刊在信息检索教学领域论文发文篇数多且被引频次较高。
2.3 研究机构分布
统计表明,这442篇论文来自268个不同的研究机构,在5篇以上的高产机构如表2所示:
从论文数量上看,东华理工大学以25篇的数量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的是广东工业大学。其中医学类院校有6个,这表明信息检索课在医学类院校受到重度重视。如果在计数时将论文成果归结为第一作者,那么仅统计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得到前15的机构情况如图2:
图2 第一作者单位分布〖〗
图2中列举出前15的研究机构中,广东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也是H指数在13及以上的来源单位,可见,前15的研究机构不仅发文数目可观,而且论文质量也教高。
3 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热点分析
442篇论文共关键词1 650个,去重后得到584个关键词。针对这584个关键词,舍弃如“发展,建议”等太宽泛的关键词,集中一些出现频次较少但实际上反映的是某一研究主题的如“教学博客,wiki”,并合并一些异名同义的如“微博,博客,blog”等处理后关键词为493个。在这493个关键词中存在着一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大于等于7次为高频关键词(见表3)共37个。这些高频关键词词频的总数为927,占总体的56%。
利用SQL Server2005统计出37个高频关键词于442篇论文分布情况,形成一个37×439矩阵,并用Ucinet转置得后用矩阵乘积函数Prod可计算得到这37个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共词矩阵借用Ucinet转换后的一个网络图如图3。
图3 Ucinet转换后的共词矩阵网络图
根据图3结果,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集中在高等学校与高职院校,这与教育部在1984年的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规定相一致。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15年来信息检索课教学主要围绕“文献检索”、“信息检索”、“创新”这3个“中心”和以下4个基本方面而进行:
(1)课程改革方面(见图左端区域)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资源的产生、存储以及传递方式、检索手段的变化,使得原有手工检索内容被大大压缩和精简,有关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资源、数据库其检索与利用等内容大幅度增加[2]。因此文献信息检索逐渐经历了“信息检索课”、“信息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医学信息检索(课)”、“计算机信息检索”、“科技信息检索”等一系列的课程名称改革,同时,其教学内容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被不断更新、扩展深化。
(2)教学改革方面(见图右端区域)
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研究又进一步分为“教学研究”与“教学方法”两个分支。属“教学研究”分支的高频关键词有“网络教学”、“信息检索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属“教学方法”分支的高频关键词有“实践教学”、“案例教学”、“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3]、“双语教学”。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存在数量多、更新快、形式多样、传播迅速的新特点,这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多样、复杂,要使大学生不断获得最新知识,信息检索课在根据这些特点不断充实、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为激发学生兴趣与提高学生自主性,马建春[4]、余恩琳[5]在信息检索教学中成功应用案例教学法,沈固朝[6]、华薇娜[7]引入“引路者”练习与“团队合作式”实践在教学中发挥显著效果。
(3)信息技术支持方面(见图下端区域)
高频关键词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Web2.0。
信息检索课在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都需要技术来支持,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用于课件制作、作业与回收、教学交流与讨论等,尤其Web2.0时代的到来,更是为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注入了新血液。Blog、RSS、Tag、P2P、维基等的出现,不仅让课程分享与交流变得更容易,还能激发学生协作、共造地“织网”,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在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中,文献[8-10]成功将Web2.0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并发现了其独特的优越性与巨大的应用潜力。
(4)课程目标方面(见图上端区域)
信息检索课的课程目标与信息素质密切相关,属于这一类的高频关键词有“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意识”、“素质教育”等。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要求培养具有信息素质的新型人才,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界讨论的热点,更是信息检索教学研究中一大关注的领域。
4 小 结
经过对收集数据的粗糙处理后,笔者利用自编软件、Excel、SQL Server2005、Ucinet的分析结果得出上述结论,希望能够帮助我国研究者快速了信息检索
课教学的概括及研究热点。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得出结论的样本个数不多,加之在进行关键词处理时,笔者发现一些信息检索课教学论文关键词标引不甚恰当,这对于本研究的结论可能产生一些影响。不当关键词标引修正等是以后研究需要提高的地方。
[1]杨福来,郑颖佳,许邦莲,等。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77-180.
[2]袁丽琰。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185-186,188.
[3]张晓峰。信息检索课PBL教学模式中“问题”的选择[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8(1):81-83.
[4]马建春。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1):120-122.
[5]余恩琳。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医学信息检索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9-401.
[6]沈固朝。我们是怎样开设文献检索系列课程的[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6):65-67.
[7]华薇娜。在文献检索课程中贯穿“引路者”练习的实验及其意义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2):59-62.
[8]陈红勤,陈路平,黎平国。Web2.0时代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检索教学平台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8,(12):175-178.
[9]黄慧薇。Blog(博客)技术在信息检索课网上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6,(10):208-211.
信息检索相关论文 篇2
[关键词]认知范式 认知情报检索 用户行为 用户-系统交互 相关性
[分类号]G352
本文拟介绍信息行为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是《情报检索发展的几个前沿问题》一文的补充。国外同行在情报检索的背景之下研究信息行为,使得情报学的情报检索研究具有较强的人文传统。信息行为也逐渐成为国内情报学的研究前沿,本文即将反映情报检索研究中的这一“人文”侧面,从情报检索的认知范式出发,介绍用户认知和行为的研究,最终落脚于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研究。
1 情报检索的认知范式与认知研究
1.1情报检索研究的认知范式
Ellis认为情报检索研究的范式可以分为原型化范式和认知范式,但是目前的认知范式的范式特征不如原型化范式完备。Ellis认为“用户与信息系统之间的实际交互作用是以一种远比原型化范式的假设更加复杂的相互作用为媒介的,而且它是主观的,尤其在相互作用期间是动态的”。在情报检索的认知范式之中,反映知识结构和认知的复杂交互模型取代了对交互式情报检索特征的简单刻划。
1.2 Belkin与ASK理论
Belkin的ASK理论认为从行为角度研究信息要关注两种关系:①信息与信息接受者知识状态之间的关系;②信息生产者的知识状态和目的与信息接受者知识状态之间的关系。USA这两种关系可以体现在语言和认知层面上。用户参与信息交流就是认知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并将这种不足转化为交流结构。Belkin把ASK分成明确定义的ASK和模糊定义的ASK两类,进而建议信息中介应该更多地了解用户对问题的了解程度,而不是用户不清楚的问题。
1.3 Ingwersen对认知情报检索的贡献
Ingwersen认为在情报检索交互的过程中,用户的知识状态包括认知模型、工作空间、实际知识状态、问题空间和不确定状态。这5种知识状态依次包含,并与真实世界相互联系。进而,Ingwersen提出了认知空间的多元表示和信息空间的多元表示,并认为时间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假设用户与认知源和时间的差距越大,其认知的一致性就越低。
近年,Ingwersen引人情境这一概念,在情境框架下集成信息查寻与检索。主要体现在:①阐述情境在个体认知中的作用,提出社会与个体认知影响的互补原理;②在IS&R框架中详述社会情境的作用,社会情境与组织和文化一起构成认知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Ingwersen的研究覆盖了几乎所有用户研究的要素,包括交互、需求和情境等。尽管这种“大一统”的结论很难为实际的情报检索系统实现所采用,但是他的理论为情报检索用户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体系的确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4成就与局限
用户认知研究为了解情报检索中用户的认知状态和任务类型等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深化了对用户的认识;对于人对信息认知状态的属性及维度和信息本身的属性及其维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情报学的研究中引入认知要素,使情报学研究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文献一系统视角转向用户视角。这些都是用户认知研究对于情报检索和情报学发展的贡献。上世纪90年代末,有些学者指出认知学派的另外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过于关注个人而忽视了个人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及其影响。认知学派的学者对此进行过回应,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加强了对用户的信息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认知学派。
2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进展
信息行为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从需求的产生、搜寻、查寻直到信息利用的全过程。其中,人类信息行为模型研究是人类信息行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Wilson介绍了Wilson、Dervin和Ellis等人的模型,指出了信息行为、信息查寻行为和信息搜索行为之间的包含关系,并认为人机交互(HCI)的研究与用户的信息交流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Fisher等人对72种信息行为理论、模型进行了逐一介绍。本文拟对这些模型中的核心要素进行探讨,具体而言,包括用户的目标与任务、情境、情感和可信度。
2.1目标与任务
用户参与到信息活动中,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及与这个目标相关的工作任务;用户的目标、动机和工作任务会对用户判断信息的有用性产生影响,继而影响他们的信息行为。虽然我们知道这一点,但是研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需要全面了解与用户信息行为相关的目的、意图和工作任务,然后将它们进行区分,并尽可能地整合在情报检索系统中。目前有少量研究试图去寻找特定的工作任务或者检索意图与信息行为之间的联系,但是还没有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指出明确的方向。
其次,还需要从各种潜在的信息中推断用户的目标、意图和工作任务,比如利用用户之前或当下的信息行为来分析。从当前的研究来看,我们都是从预先指定的目标、意图和工作任务来进行分析的,在推断方面没有实质性进展。
Bystrtim主要关注用户任务,将用户任务分为5种类型,并分析了用户任务复杂性对信息查寻的影响。Kuhlthau则关注某些特殊群体的工作任务和搜索任务的特征,尤其是信息查寻中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并认为用户所处的任务阶段决定了用户信息搜索与利用的差异。
2.2情境
情境是认知学派对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用户本身的特点,用户所处的情境对他们的信息行为、相关性判断等方面都有影响。但是,现在仅能找出相关环境的几个方面,然后针对各个方面采用相应的技术。我们不仅需要识别出情境特征的层面,还需要发现这些方面是如何影响用户的信息行为产生的。
情境研究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当前工作任务的研究,这也是情境研究中的热点。目前,用户在使用情报检索系统的时候需要从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任务中短暂脱离,而一个好的系统应该整合在他们工作的平台上。但是,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将情报检索整合于用户的工作环境,而应当为每个特定的工作环境采取不同的整合方法。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情报检索真正地整合到各种特定的、真正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尝试和检验。2.3情感
尽管Kuhlthau已经证实了情感因素在信息查找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情感因素对情报检索的影响研
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重大进展。
我们能够猜想一个人的心情会如何影响他与系统的交互过程,但是我们还不能确定用户与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其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哪些交互过程会引起他们情感的变化,这些情感变化如何对后面的信息行为产生影响,其中哪些情感体验是用户“喜欢的”或“有用的”。从情感因素上来说,我们的目标是让用户有愉悦的信息搜索体验,而且有效率。
2.4可信度
早在Maron关于aboutness的讨论中就提到可信度,之后一般将可信度作为与相关性判断有关的题目进行研究。大多数人认为可信度就是关于网页或者文档的属性,但是它从本质上讲是人的一种判断行为。我们应在情报检索系统中融入这一概念,并应用它将对用户最有用的信息过滤出来。对可信度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考虑网页的链接结构,如谷歌的PageRank就是利用它来计算每个页面的质量排名。一个好的网页应该是与许多权威性的网页链接,并且本身也是一个权威性网页。另一种方法主要通过自动过滤模型对网页或者文档本身的特征进行提取,如客观性、论证深度、作者或信息者的可靠性等方面。
可信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档相关性的判断中,因为除了文档以外,人们需要对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可信度的判断,包括对与情报检索系统的选择等交互的各个方面。应该放宽视野,综合考虑人与信息交流的整个流程中的信息行为来对可信度进行研究,并融入到情报检索系统的构建中。
3 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研究
3.1检索系统界面设计
针对情报检索系统,研究者利用实验研究考量了各种影响情报检索系统可用性的因素。Drori和Alon比较了采用不同方法显示检索结果的4种文献检索用户界面,得出以下结论:①以分类法排列检索结果效率最高,最易为用户理解;②界面显示使用分类法有利于可计量评测和主观评测;③显示检索词所在上下文可提高检索效果,缩短检索时间;④用户更喜欢有分类法和上下文的界面,而这也是在检索时间测试中用时最短的;⑤对用户最重要的因素是对结果正确性的信心等级;⑥对用户最不重要的因素是检索的舒适感。
研究者也试图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出适用于情报检索系统的人机交互原则。如:张进和Fine提出了情报检索系统界面设计中考虑用户行为的8条原则:饱和原则、具体原则、最小阻力原则、熟悉原则、激励原则、确定性原则、简单原则和下拉表格原则。
在基于内容检索的交互研究中,任金昌等讨论了多媒体情报检索在输入输出方面的差异,并使用多模态技术改善多媒体情报检索系统的界面设计。袁保宗等详尽介绍了多模态技术的框架和关键技术,并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Chien等介绍了他们通过输入声音对中文文本和普通话演讲进行检索的工作成果。Fabio通过实验观察到:对于能识别较高层次上的词汇错误的语音查询,经典情报检索技术也显示出生命力;在短查询中,无论相关性反馈标准与否,都可以有效提高语音查询处理的效率。
3.2理论方法的相互影响
Ng认为情报检索和HCI都包括情境性和计划性等模块或者属性。Dunlop、Johnson和Reid类比情报检索评价方法与HCI实验室实验中对用户的观察手段,提出了信息系统评价的6层模型:文本集合、不同的文献类型、交互、策略、任务和学习。Spink以用户为中心,探索并评价了用户与网络搜素引擎的交互能力。
1996年欧盟建立Mira工作小组,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Dunlop和Johnson关注交互过程中的时间和价值因素,并认为协同技术可以作为检索延迟加剧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Dunlop融合Mizzaro的4维相关性模型与Pejtersen的7层评价框架而建立了Mira研究的基本评价框架,并体现了他们先前研究强调的不应忽视时间因素的理念。此外,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信息技术研究项目(NSF 99―167)中,专门对信息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了立项研究。
国外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实验特色。研究者依据实验室实验或利用人类学方法的实地田野调查,总结出许多深入细致的情报检索中的交互规律。Spink在实验中发现由于查询交互,所有被试人在其信息问题、信息搜寻和个人知识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转换;但对比之前研究,当次研究用户没有在信息问题阶段或信息问题理解阶段发生负面转换。Roast通过实验发现:①以有效的资源利用为目标的系统设计不能改善用户体验;②将检索的层面分解成全文和文献表示能够帮助检索过程,但是会打扰用户行为;③出现计算延迟时,有效的系统交互设计应使用户了解系统内部机制。
4 相关性与情报检索评价的再认识
4.1主要相关性理论
Mizzaro将相关性分成4个维度:信息资源集合、用户信息需求、组件和时间。此相关性模型框架较为清晰地说明了相关性的多维度、多层面和动态性特点,说明了情报检索和利用过程中的信息损失。Saracevic的相关性模型是一个分层模型(见图1),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它不是问题解决的,更多的是交互问题。Mizzaro的真实信息需求、感知信息需求、检索请求和查询都存在于用户的大脑之中;而Saracevic的系统相关、内容相关则存在于客观的载体之中,这与Saracevic研究用户行为的背景有关。
Mizzaro和Saracevic的相关性模型在任务、情境、情感和认知等方面均有所涉及,是一概括的情报检索、信息行为的研究框架。对相关性的深入认识可以从理论上解决情报检索的某些难题,推进范式的演进。这又以情报检索评价的发展为集中体现。
4.2交互检索的评价范式
研究人员早已认识到了TREC的评估方法不适合交互式情报检索系统,而且也一直在尝试开发其他适合的试验方法和指标。这种尝试包括TREC InteractiveTrack.CLEF和INEX Interactive Tracks以及Bodand等人提出的模型。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可以解决现实中兼容性和归纳性之间冲突的方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值得讨论和探索。一是根据网络搜索引擎中搜集到的大量的用户检索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可以将用户搜索目的与信息行为结合分析,或许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另外,可以建立一个基本标准,并根据这个标准来搜集用户情报检索实验中的数据,累积成为一个用户信息行为的测试集。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归纳性的问题,还可以节省实验成本,但是会存在数据效用的问题。
5 结语与展望
本文对信息行为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回顾,力求从基础视角对浩繁的信息行为研究做一扼要的梳理。进行这一工作的前提是对情报检索研究范式的了
解。认知范式肇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继原型化范式之后又一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情报检索研究范式。从情报检索活动对用户知识状态的影响开始,逐渐发展出一支以用户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力军。这些研究者注重情报检索中交互的作用,侧重对用户的信息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建模,与原型化范式侧重对系统和文献建模形成鲜明的对比。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出上百种应用于不同情境的信息行为模型,情境则是信息行为研究的又一热点。何谓“情境”?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仍莫衷一是。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情境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最终归纳出情境对信息行为影响的一般规律,乃至情境对信息(检索)系统的影响规律。除情境外,目的与任务、情感和信任等元素亦是影响用户行为的主要因素,也是我们需要着重考察的对象。
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则是相关性的研究。Mizzaro和Saracevic的相关性模型各有特点,且较为全面,是相关性模型的代表。尤其是Saracevic的分层模型,其侧重交互的特点对交互情报检索不无影响,这亦是情报学研究者将用户一系统交互理论引入信息行为乃至情报检索研究的一个基础。HCI研究不仅仅对界面设计层面,而且对基础理论和情报检索评价的研究都有深刻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信息行为研究向着完备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并深刻影响着情报检索的研究。
信息检索论文范文 篇3
关键词:“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一、培养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同一门课程可能在不同的专业都有开设,但是因为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培养目标会存在差异。
1.
专业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能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方法、数量模型和信息技术去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高级管理决策人才和技术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具有宽厚扎实的数理、信息技术、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会计与财务、生产与计划、市场与销售等经营方面深入实用的专业知识。
2.
课程培养目标
“信息存储与检索”是管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原理进行信息存储与检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了解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熟练掌握现代常用的检索工具,能根据查找资料种类的不同对资料进行精确查找,增加学生查找信息资源的手段,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二、教材选用
1.
教材选用原则
目前同时涉及信息存储与信息检索两方面内容的教材主要有几个版本:①王知津主编的《信息存储与管理》,该教材详细分析各种信息检索模型、分别介绍文本、多媒体、Web信息存储与检索等,[1]专业性较强,侧重于“技术”类。②张帆编著的《信息存储与检索》,该教材系统阐述现代信息存储与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重点介绍文本、多媒体、联机、因特网信息存取系统及其检索方法,带有普及性质,侧重于“方法”类。③李四福、叶玫编著的《信息存储与检索》,该建材侧重于“利用”,强调信息检索在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科技查新中的作用。管理科学专业学习“信息存储与检索”的目的是运用检索方法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因此教材选用原则重在实用。
2.
教材内容
不同教材因为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都包括三个大的部分:基础知识部分、信息检索部分、信息利用部分。基础知识部分主要介绍:信息检索的意义和作用,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原始文献的获取方法、途径及步骤等。信息检索部分主要包括:联机检索、光盘检索和网络信息检索、特种文献的检索方法与途径等。信息利用部分包括:科学研究与开发中的信息用户及信息需求、学位论文的基本构型和要素、论文写作等。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信息存储与检索”的教学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有趣。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是比较枯燥的,因此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在介绍信息检索的作用时,学生可以检索查找恋爱攻略与技巧,提高恋爱的成功率;检索了解明星的励志故事;检索了解一些民间风俗的由来。二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学生觉得有用。可以练习实践运用信息检索方法,解决科研工作、企业生产运作及商务贸易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从中感觉到信息存储与检索的价值,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信息存储与检索的能力。比如,针对学生在论文写作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对中外文献资料的需求,引导他们去使用中英文学术搜索引擎,如comKI,Web of Science等,让他们在完成学习与研究任务的同时,掌握检索的技巧,感受到检索的作用与价值。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个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这种“做中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在讲授“检索提问式制定”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激光治疗近视眼”案例完成“近视眼手术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的检索。学生为了完成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分析检索课题所包含的概念,充分考虑近义词、同义词、上位词、下位词,灵活进行内容概念的转化,从而获得检索词,并选择合适的逻辑运算符制订检索提问式,还要根据检索目标和命中文献的有无或多寡而调整其查全率与查准率。当学生完成这个案例时,就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检索的策略和技巧。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要具有新颖性和针对性,案例的分析要具有逻辑性[2]。
四、建议
1.
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不良信息在网络泛滥,信息侵权和信息犯罪时有发生。因此,本课程不仅要教学生存储和检索的原理和技能,而且要教学生在信息的创造、使用和传播中遵守信息法规和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通过加强信息道德教育,让学生在使用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自觉遵守信息法律和信息道德,坚决抵制各种违法、迷信、、虚假的信息,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以时代的信息道德准则规范个人行为,承担一位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
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尽管目前在市场上有几本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存储与检索”的教材,但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加上信息存储和检索技术尚处于发展之中,因此至今尚无得到广泛认可的教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授对象培养目标的定位,选择一本教材为基准,同时博采其他教材之所长,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对管理科学专业而言,“信息存储与检索”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工具类课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使用,拥有很丰富的实训素材,因此可以加强本门课程的实训体系建设,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3.
探索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尽管老师们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会有意识地引进一些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实践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总体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实际上,目前一些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可以引入到“信息存储与检索”的教学中来,如翻转课堂和慕课。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在家或宿舍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场所[3]。慕课简单点说就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其所持信念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4]。那么,我们是否能集中优秀教师资源,把信息存储与检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录制成视频,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在宿舍或图书馆完成视频学习,然后把课堂时间用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这样既解决了教师常常感觉课程学时不够的问题,也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继燕,欧莹元。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存储与检索》课程的研究[J].软件,2013(05):155―156.
[2] ,李光辉。 《信息存储与检索》课程案例教学探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04):54―55.
信息检索论文 篇4
一、前言
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使得计算机在工业控制监测中的应用渐渐深入。但工业应用不同于其它方面,它要求有较强的实时性。现在有很多的DOS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挂接外部中断方式实现DOS应用软件与外设的实时通信,这种方法实现起来十分简单。而在Windows中应用程序能否也能够利用外部硬中断实现外设与Windows应用程序的实时通信呢?答案是肯定的。这里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中断代码与Windows应用程序相互之间交换信息的问题。
从外设发送异步的硬中断,通过中断处理程序传递一条信息给Windows应用程序。这时可以初始化相关端口,准备好数据,然后进行数据传送,从而做到实时通信。
实现Windows应用程序响应外部中断的方法有很多,如Microsoft公司自己开发的SDK、DDK软件包,使用嵌入式汇编等等。本文将介绍一种在BC++3.1的基础上利用Windows3.1拥有的一些功能实现Windows实时通信的实例。
二、中断代码的位置
在Windows中,几乎所有的异步事件都是由中断处理程序来管理的。中断处理程序包含在设备驱动程序中,由Windows在环境初始化中安装。例如,KEYBOARD.DRV、MOUSE.DRV和COMM.DRV均含有中断处理程序,以处理相应的键盘、鼠标和串行口的异步中断。可以仿照标准设备驱动程序,编写中断处理代码,以响应外设的通信请求,从而完成一次实时通信。
中断代码既可以包含在应用程序的可执行代码中,也可以包含在动态连接库(DLL)中。包含在应用程序中的代码只能在一个程序中使用,而在动态连接库中的代码则可以在Windows系统中所有的应用程序所共享。这样不仅在整个Windows系统中只有一个中断代码的副本,提高了内存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由于同时存在多个中断代码的副本而发生冲突。本文将在DLL中编制中断处理程序。
当动态连接库被装入时,要调用DLL库的入口点LibMain(),利用这一点可以执行一些初始化工作,可以分配一些内存块,可以初始化一些全局变量或者静态变量,可以安装中断服务程序的代码等等。例如:
voidinterrupt(oldIsr)(--CPPARGS)
/*旧的中断服务程序地址*/
LibMain(HANDLEhInstance,WORDwDataSeg,WORDcbHeapSize,L
PSTR
lpszCmdLine)
{
…
oldIsr=getvect(IRQNum);
/*IRQNum指中断号*/
setvect(IRQNum,newIsr);
/*newIsr指新中断服务程序代码*/
return(1);
}
函数setvect()既可在实模式下,也可在保护模式下设置中断处理向量。
上述代码也可以放在一个由用户设置的引出(export)函数中,在应用程序中用户可以调用此引出函数来安装中断服务程序代码。
由于中断可以在任何时刻发生,中断代码必须驻留在内存中,并且在应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某一固定内存中。这一点无论是在实模式还是在保护模式下都是一致的。
在DLL的模块定义文件中应注意:
1.CODE语句为固定代码段,即FIXED;
2.EXPORTS语句要引出被应用程序和其它DLL用作入口点的函数。
三、通信机制
编写实时通信例程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异步事件对应用程序的触发是异步发生的,不在Windows的消息处理机制和多任务范围内。为了使通信例程能够正确地工作,通信例程必须通知Windows有异步事件发生,且不能打断应用程序的任务管理或消息流。要作到这一点,通信例程必须通过调用PostMessage或PostAppMessage函数向应用程序的消息队列中加入一条消息。
需要注意的是,在DLL中调用PostMessage(HWNDhwnd,…)时,必须先确定hwnd的实际值,可以通过使用引出函数的办法来实现,如下所示:
staticHWNDhWndApp;
voidFARPASCALSetIsrWin(HWNDhwnd)
{
hWndApp=hwnd;
}
然后在应用程序的窗口函数中,对WM-CREATE消息进行处理时调用此函数来初始化DLL中的静态变量hWndApp:
CASEWM-CREATE:
…
SetIsrWin(hwnd);/*hwnd指应用程序窗口句柄*/
定义一个在应用程序中使用的消息:
#defineISRM-RUPTWM-USER+255最后在DLL中的中断服务程序代码中,调用PostMessage即可完成Windows应用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代码相互的信息交流:
voidinterruptnewIsr(--CPPARGS)
{
…
PostMessage(hWndApp,WM-RUPT,wParam,lParam);
…
}
四、程序实例
本示例先安装在DLL中的外中断服务代码,通过386/AT总线上的中断申请线(IRQ12)外触发,由中断服务代码发送一条消息WM-RUPT通知Windows应用程序外设有实时通信请求,应用程序收到这条消息后,在窗口用户区显示一条信息,表明已和外设联络上,并同时鸣叫一声喇叭。
信息检索论文 篇5
【关键词】信息环境;文献检索课;改革
0 引言
信息检索课是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信息检索能力。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按信息检索概述、图书馆服务与馆藏书刊的利用、事实与参考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文献型数据库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专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特种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综合分析与利用等大章进行教学,每一大章又细分为若干小节;教学方法上一般先讲概念,再讲检索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上机操作。但是目前《信息检索》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缺乏信息管理背景、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这势必影响到课堂效果、课程实践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调整文检课授课内容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只有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由“如何用”向“如何存”转移是数字化环境下信息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是顺应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的必然。
1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上《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发现有些文检课教材滞后,内容未能紧跟时代需求,与专业课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已不适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文检课目前普遍存在地位不高,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差,授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直接导致文检课已跟不上信息时代,迫切需要改革。只有认清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合理的提出解决的策略与建议。
1.1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育存在的误区
教育理念更新慢,教学模式简单化。在课程建设上,教育理念出现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的现象;理论教学“填鸭式”;有些信息检索课是流于形式,教学与专业学习脱节,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信息检索重信息知识、检索方法的传授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轻信息素养的教育。个别高校信息检索实验课时少,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网络检索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1.2 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重视程度不够
毫无疑问,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与否对文检课教改能否顺利进行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领导的支持与肯定能为文检课教改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都知道,文检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它是一门方法技能培养课。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课程偏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学校(图书馆)必须致力于文检课教学条件的改善。其次,领导的重视必将极大地调动文检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身教学与改革的实践。再者,受到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并在文检课的改革过程中经常得到领导的建设性意见与指导,对于文检课教改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顺利地向前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3 学生对《信息与文献检索》课态度冷淡
笔者通过讲授文检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查找文献很陌生,检索信息很少有人使用图书馆数据库,至于科技期刊论文他们从没有看过,检索信息只会求助百度等搜索引擎,对文检课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对信息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完全无视,更谈不上重视,这也必定会导致学生信息意识淡薄,自主提出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较差;信息道德缺失,无视前人的学术成果,论文抄袭严重;信息检索能力较差,分析课题的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较差,在筛选、评价和利用信息能力很弱。
1.4 文检课授课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里,文献检索课程教学都是由图书馆负责,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多由图书馆信息服务部的学科馆员完成。目前国内的图书馆员没有严格的从业标准和准入制度,具有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比较少。同高校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相比,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学教师存在学历层次不高、学科专业水平有限、科研研究经验不足等缺陷。
2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标向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大胆革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提升。
2.1 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过程; 倡导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的实验教学手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发散式”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为辅的教学定位。改变过去重实验操作培训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教育做法,激发学生信息需求的热情,积极鼓励学生投稿,发表学术论文。
2.2 革新《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建设情况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既注重教学实践又注重系统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培养途径:
2.2.1 开展专题讲座、开设独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新生入馆教育等
就课程名称和内容来看,针对不同学科的“文献检索与利用”、针对提高数据库信息检索技巧的“数据库与信息检索”,针对毕业生的“信息利用与论文写作”,针对提高低年级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图书馆概论、服务及利用”等课程名称。
2.2.2 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存取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对于高级者(大学四年级、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并能更好的把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难点和趋势,缩短科研进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设计可根据学生需求制定“图书馆前沿科技信息分析与研究”、“论文与技术报告写作”、“求职书设计”等系列课程以前潜入式的专题讲座;对于专业型学习者(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更好的判断信息、挖掘信息、整合信息、评价信息,使信息增值并创造新的知识,期间的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如何写好开题报告”、“如何写好课题立项申请书”、“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投稿技巧”等应对专业学习研究制定课程。
2.3 做好《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宣传工作高校图书馆必须做好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专场讲座、在线培训、新生入馆教育等服务宣传工作。“一小时讲座”、“信息素养”、“专题讲座”等讲座信息通过图书馆主页较醒目的位置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公告信息。
2.4 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的作用
在学科馆员不足的情况下,将专业教师加盟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来。从专业的角度,让专业教师(或学科馆员)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课程设计论文的写作。在电子阅览室,专业教师与信息检索课教师(或馆员)一道参与指导学生获取、加工、整理信息过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因此,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信息创新、深层次学科专业内容、课题申请等教学环节讲座还需和高校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师或聘请兼职专业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而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与院系教师或聘请图情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比较少,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大图书馆与学院教师的合作,共同开设文检课的教学。
2.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智慧
让学生自主设计论文课题,馆员参与课题分析、帮助查找信息,形成教学互动。从教师(或馆员)的“演示”中,学生学到信息获取的全过程,学生从模仿、思考分析、亲身体验中得到信息能力提升的满足。教师以身示教,激发学生激情。同时,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了治学严谨的作风。
2.6 加强交流、展开讨论、提倡争鸣
在基于网络的研讨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在课堂、课间、实验课,课余时间则可通过电话、短信、E-mail、QQ、博客等,开展相互讨论和争鸣问难,培植自由争辩的学习氛围。研讨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和空间,增强了师生的联系,激励了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考验和促进,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这种双赢的教学效果是融洽、亲密的。
3 结语
紧跟形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是《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在现今海量信息的年代,大学生具备良好信息素养是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要求,《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在高等教育中显得日益重要,其实施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毅华。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相关问题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3(5).
[2]李明明。文献检索课教材更新探索[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2):108-110.
[3]徐庆宁。关于完善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思考及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110-112.
[4]刘彩娥。文献检索课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1):32-33.
[5]杨晓兵。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情报,2008(11).
[6]孙会清。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8,28(4):205-207.
信息检索论文范文 篇6
一、文献检索课程的现状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是一所三本独立学院,目前在校人数6000多人,均为本科生。2008年3月开始对全校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课时为24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上机实践6学时,考试2学时。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中,由教师用课件(PPT形式)讲授关于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文献信息检索语言、检索方法与技巧,我馆已有或正在试用电子资源的检索途径及方法,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技巧等。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我馆还开始了实际上机操作,旨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二、文献检索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缺乏吸引力
随着检索工具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使得大学生在实际操作上简单,方便,易于上手。但如果以学会简单使用为目的,会导致学生很快失去检索兴趣。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在最初接触文献检索课程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对其有一定的好奇心,主要原因是课程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在教学中吸引学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2、文献课与专业课结合不紧密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在内容上与各个专业联系并不紧密,许多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并不知道这门课到底要讲些什么,有什么用处。而且授课老师多为图书馆老师,缺乏与专业课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激起学生的专业信息需求的欲望,使学生逐渐感到课程的枯燥、抽象、乏味,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3、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
通常状况下,文献检索课程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老师填鸭式地灌输具体操作指令,学生只能被动记录,缺乏实际操作,又鲜少与老师进行交流,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甚至茫然不知所云。当学生对课程知识没有当场消化,一周过后再进行上机实践,往往都无从下手,有时需要老师再重复叙述上周所学内容,轮到学生实际操作时只能匆匆检索,甚至出现了学生上网游戏或是聊天的现象。
三、改进文献检索课的对策
1、通过课件展示查询信息文献的动态过程
多媒体教室具有网络条件,因此在检索相关文献的众多数据库时,通过现场示范操作,先介绍数据库特点及检索的标准语法,然后设置检索选项,当堂检索文献,分析检索过程,告诉学生如何科学利用信息检索工具,快速准确的找到文献资料。这种将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
2、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相结合
文献检索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了将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且结合本专业的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掌握所学知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文献检索课的实际使用价值。
最好将此课安排在机房,让讲课与上机不分离,随讲随练,及时消化所学内容,而且加强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
3、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
高校文献检索课就是为教学所服务,为了加强文献检索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要多与各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因为,不同专业对于文献检索课有着不同的需求,专业课老师从事一线教学、科研等工作,他们经常查阅本专业的文献信息,熟悉其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这是图书馆员难以做到的。
4、改革文献检索课考核方式
文献检索课的考核方式,以往都是以理论考试为主。随着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文献检索的考核方式也应有所变化。除了考核文献检索的基础理论知识外,更应注重学生检索能力。如某一课题针对不同数据库写出检索报告,报告格式可由学生自行设计,但是内容上必须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操作:①提出课题②分析课题③确定检索工具④检索、分析、整理相关内容。从而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
现在我们也在研究和尝试采用"综述考试法"来全面考查学生学习和运用文献信息检索方法的能力。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某一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进行系统的、较全面的搜集,分析,进而归纳整理所形成的综合叙述。撰写文献综述,并不是对一批同类性质的文献内容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拼凑而是以二次文献为工具,围绕某个课题或专题,选择大量的一次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综合、归纳、提炼而成的综合报告。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多数任课教师的赞同,现在我们正在针对这种考查形式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实习题目、辅导等很多方面做准备和调整,计划在两年内全面实行。
四、结束语
文献检索课以介绍各种检索系统为主要内容,自1984年高校图书馆为本科开设"文献检索课"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但随着网络泛化的不断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已成为文献信息检索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采用多种多样,切实有效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使文献检索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现在,我校正在积极探索文检课教师和各院系专业教师的合作。这意味着图书馆员积极走进学科教学的课堂,全面深层次地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同时要求教师把信息素养的内容纳入自己的课程要求,接纳并主动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与合作。专业教师负责专科信息系统检索工具,图书馆检索教师则负责文献信息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性检索工具的教学,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实施乃至评价。
文献检索课时代性,时效性很强,内容更新快,所以还要多给文献检索课教师提供进修,充电的机会,增加和兄弟学校的交流,将文献检索教师的培训和终身学习结合起来。俗话说,"自己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文检课教师永远都不能停止学习和创新的脚步。
参考文献:
[1]罗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潘杏仙。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创新[J].情报探索,2007,(5).
[3]杨旭。基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3).
[4]王若冰,马静。基于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J].现代情报,2007,(8).
[5]王德英,邹华清。本科生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6,(2).
[6]许建平。浅析信息素养与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29).
信息检索论文 篇7
【关键词】信息检索 研究进展 可视化
引 言
迈入信息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信息检索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融入网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同时,信息检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信息检索的理论和实践对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我国信息检索的研究状况,本文对2007 -2011年这5年间的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
笔者在CSSCI数据库中以“信息检索”为关键词,时间设定为2007-2011年,检索共得到398篇文献,以这些文献为基础,利用文献题录统计与可视化工具来分析信息检索研究的进展情况。
研究方法
作为现今多学科中一种常见的信息或数据可视化形式,科学知识图谱是通过对某学科领域在特定时间段内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者专著的作者、题名、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信息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框架、前沿领域和其他有关的信息,也可运用多元分析手段得出某学科领域在特定时期内形成的以作者、文献、期刊、机构等为节点的图谱[1]。由于科学知识图谱能够直观地展现学科知识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创制以来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发展,出现了较多的知识图谱分析工具。本文选取了Citespace、Netdraw和SATI这三种代表性工具来统计文献信息和绘制科学知识图表,通过对检索到的信息检索研究相关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展现,更清晰地展示这5年间信息检索的研究概况。
研究状况分析
4.1文献总量与年度分布
在这398篇文献中,研究论文有359篇,综述23篇,评论8篇,报告4篇;涉及的学科有管理学、语言学、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其中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是最多的,共352篇;在年度分布中,2007年113篇、2008年100篇、2009年73篇、2010年61篇、2011年51篇,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有关信息检索的研究文献在2007-2011年是逐年递减的,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2009年。笔者用同样的检索关建词在CSSCI数据库中查看往年的文献数量,发现我国信息检索的研究是经历了一个又冷到热再组建到冷的发展,有关文献的高峰期是在2004-2005年,之后由热逐渐转冷的过程由图1可以清晰看到。
4.2 文献的期刊分布
这398篇文献分布在32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载文量是12.44篇,其中发表1篇的有10种,发表2篇的有3种,发表3篇的有2种,发表4篇以上的有17种,如表1所示:
这17种期刊都是图书情报类期刊,共发表文献376篇,占所检索出的文献总量的94.47%。这项统计也进一步说明了图书情报类的期刊是信息检索研究文献发表的主要阵地。其中发文篇数在50篇以上的有《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图书情报工作》。
4.3 作者与机构的分布
笔者对这398篇文献的作者进行了统计,共有581人,发表3篇以上文献的作者有38人。表2列出了2007-2011年间发表文献最多的前19位学者,也就是发文总数在4篇及以上的作者及其所在的机构。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数字可能不是每一个学者的全部发文量,因为笔者检索文献时设置了关键词和CSSCI来源期刊等条件。
从表3可以看出,武汉大学以5年发文29篇、平均每年发文5.8篇高居榜首,其次是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从高产机构的分布来看,信息检索研究的主力军还是来自高等院校。
4.4 高被引作者的分布
为更好地显示信息检索领域作者的学术影响力,笔者从作者的被引视角来进行分析。经统计,在2007-2011年间发表的398篇文献中,引用文献共4 291篇次,篇均引文数为10.78篇次。在统计过程中剔除了无效引文和署名为机构或课题组的引文,最后统计出了作者被引数, 2007-2011年被引数在5次及以上的作者,共20人,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被引次数最高的是G.Salton,其次是赖茂生、T.Saracevic、N.J.Belkin、P.Ingwersen、周宁等学者,排除国外学者,国内被引次数排在前列是有赖茂生、周宁、成颖、张晓林、吴丹、马费成、李景、黄名选、孙茂松、曹树金等学者。图2显示的是高被引作者按中心度分布的可视图,中心度越大,在图中表示的圆圈越大,其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影响也越大,其与被引次数作者的分布基本一致,更形象地表示了被引作者的影响力。
4.5 核心研究主题的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和展示近几年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进展,笔者对这398篇文献的关键词作了统计分析。统计发现共有861个关键词(无关键词的文献不在统计范畴),而共现次数越多的主题词就越能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出现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如表5所示:
图3是对共现次数高的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的结果,可以更清晰地表示主题词的分布特征。从表5和图3可以看出,排除 “信息检索”这一关键词之后, 2007-2011年间关键词共现较高的有:本体、跨语言信息检索、查询扩展、网络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搜索引擎、向量空间模型、关联规则、检索模型、信息可视化、语义网、信息查询、智能信息检索、Web 2.0等,这些高频主题词无疑构成了近几年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跨语言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查询扩展、信息检索模型与系统、语义网等是最受研究者关注的。
信息检索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
5.1 信息组织特别是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滞后
网络发展迅速,网络信息和更新非常快,而且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以在网上随意信息,但信息者不会依据一定的标准或规范去组织他们的信息,而这些呈指数增长却又无序的网络信息增加了信息检索的复杂度。要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 必须从源头上来解决相关问题, 实行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规范化[2]。这方面的问题在信息检索领域还有待解决。
5.2 检索技术和工具的适应性研究滞后
当前我国对于检索技术和工具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一般说明和比较分析方面, 很少有较具体的改进方案的提出和实现,可以说我国信息检索的技术性研究较薄弱。而且从现在的信息种类来看,人们不仅是要检索文本和数据信息,而且更多地会关注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所以要使人们在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时代获得所需信息, 就必须致力于解决新的技术和新工具的研究问题[3]。
5.3 检索工具评价较模糊,检索语言有待改进
高性能的检索工具会大大提高检索效率, 能为信息检索者节省不少时间, 但面对较多的检索工具时, 检索者往往不知道如何选择, 因此需要一套较完善的检索工具评价指标作为选择的依据[4]。另外,并非所有的检索者都能懂检索语言, 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自然语言,而目前的检索结果往往无法满足真正的需求,所以应致力于方便易用的检索语言开发研究, 最终能使检索者用简易的检索语言来达到检索目标。
5.4 文献研究内容冗余、创新性低
笔者所检索到的398篇关于信息检索的文献,有不少是内容交叉、重复率高、可用性差的,使研究成果的质量降低,另有较大一部分仅仅是引进说明或分析比较国外的信息检索成果,与国外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深度差距仍较大。
信息检索未来发展趋势
6.1 个性化发展,对用户体验的关注越来越显著
信息的冗余、雷同乃至信息爆炸等问题时刻困扰着人们,而信息检索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寻找出符合需求的信息,并且不同群体或用户个体对信息的需求欲望愈来愈强烈,这就促使了信息检索要向符合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5],更注重用户的检索体验,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来处理检索的相关问题。
6.2 智能化发展
智能检索是基于自然语言的检索形式,通过对知识库的推理和搜索,把现代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方法引入信息检索系统,使后者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特征,其目的是使信息检索系统理解文件包含的信息内容和用户的信息需要,在对内容的分析理解、内容表达、知识学习、推理机制、决策等基础上实现检索的智能化,得到用户能直接加以利用的知识或信息[6-7]。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检索的智能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6.3 融合趋势更加突出
信息检索不仅仅在计算机学科、图书情报学领域作用突出,在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也逐渐应用较多,现阶段更有与金融商务、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学科融合紧密,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应用工具。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是发展的支持要素,而且信息检索会更融入全球化的发展中,与其他更多的学科和领域相融发展。
6.4 专题信息、多媒体信息等新的信息检索发展显著
专题化信息检索是基于某一信息领域或某一特定用户领域的检索,针对特定的用户群或领域,在标引的过程中可以构建专业词库,大大提高标引的深度和专指度;网络上多媒体信息越来越多,根据用户自身体验,在图像、视频、音频的多媒体基础上进行新技术的信息检索。专题和多媒体信息检索同样也是个性化信息检索发展的重要部分。
6.5 多语言、全球化信息检索发展稳步前进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资源库,包含不同语言信息,随着信息查询用户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全球信息了解的需要越来越强烈,针对这种需求,在网络版叙词表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智能检索技术,实现不同语种间的有效转换,可以使用户检索不同语言的同类信息。这种多语言、全球化信息检索也会是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
结语
信息检索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8],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应认识到现阶段信息检索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大胆实践创新,顺应发展潮流,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才能得到真正地长足地提升。
[参考文献]
[ ] 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2] 谈大军,陈晓转。1998-2003年我国网络信息检索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与研究[J].现代情报,2004(12):66-69.
[3] 常春。网络信息检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情报杂志,2003(11):93-94.
[4] 韩圣龙。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评价指标[J].情报学报,2001,20(4):471-477.
[5] 黄如花,张春蕾。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2002(4):49-50.
[6] 毕维峰,刘剑锋。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07(6):89-90.
[7] 刘宏伟。现代信息检索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06(1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