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结论范文300字(实用【最新8篇】正文

《论文结论范文300字(实用【最新8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这次为您整理了论文结论范文300字(实用【最新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论文结论 篇1

阅读学、写作学、辞章学、语言学等等语文知识也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它们虽有指导言语活动、加速语文能力发展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的、软性的、有限的。懂得写作理论,并不见得就会写作,同样,懂得语文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经过无数次言语活动,积淀成个体自动的言语操作习惯的一部分,才成为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由于语言是自由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把语文知识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从而使学生为学知识而学知识,反而会阻碍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是由语言和对其正确熟练的操作行为构成的。

语言是词汇与语法构成的系统,这是对世界所有语言的最一般概括。但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点及其生成语文能力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汉语口语的单音成义和书面语一字一词或一字一语素而字形孑然独立的方块形体,使“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和造句法这样两个部分”,完全“依靠语义、事理逻辑、约定俗成”来编织言语,[1]因而汉语各级言语单位的调配组合极其自由灵活,或者说汉语是有语无“法”的。[2]因此,汉语“运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汇掌握的能力”[3],“对一个人来说,他所掌握的词汇越丰富,他的认识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就越强”[4]。可见,吸纳大量而足够的字词语汇,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汇量却不是容易的。这是因为成熟语文能力所需的语汇量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必须主要采用读写大量的言语作品这种分散学习的办法来掌握,而分散学习语词因重复率少容易遗忘。汉语的语素又具有强孤离性,更增加了大量积累词汇的难度。

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3000常用字可以覆盖现代一般读物字汇量的99%,因而中学生已经超越了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

诚然,小学语文教学是要求小学毕业生要能够识到2500—3000常用字,但认识3000字不等于就掌握了这些字组合的全部语词。汉语几乎每个常用字都是多义的。一个“打”字多达23个义项,可同别的字组成161个复合词。《现代汉语词典》收双音词51419条,但构成这些词却只用了1972个字。何况大多数小学毕业生是并没有识到3000字的,)(更何况要在广泛的读写中真正够用,不识到五六千字恐怕是不行的。[5]因此,中学生非但没有超越以积累字词语汇为主的时期,相反,恰恰是需要大量积累字词语汇的时期。

;中学生成熟语文能力究竟要掌握多少语词量,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语素定型或者说是“字本位”的语言,词与非词的界限不清楚,因而统计不可能准确;而且由于汉字出奇的多义和高度自由灵活而具有罕见的强大构词能力,在识了3000多常用字以后,判定一个词究竟是“熟字熟词”还是“熟字生词”,往往要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因而即使有词频统计也无多大实用。这就是说,对语词的掌握不仅是一个识记过程,而且更是一个组合过程。所以,衡量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一般不看语词识记量的多少,而要看一定的言语行为的优劣。

今天,听说言语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与读写能力同等重要。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并不等于能同步发展。一般说来,母语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基础听说能力(生活对话能力)─基础读写能力─高层次听说读写能力(长篇独白语听说和研读、著述或创作能力)。就绝大多数人来说,基础听说能力是在学龄时就已成熟了的,而高层次听说读写能力则要在中学毕业以后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中学生作长篇发言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如果不是要说的内容超越了说者的思维能力,那就是因为基础读写能力太差所致。古往今来能够出口成章的人不为少见,但大都是凭借相当的书面语功底锻炼出来的。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和能够发展成熟的主要是基础读写能力。

言语能力必须在言语活动中发展,不同环境条件的言语活动必须借助不同形态的言语工具,从而必然要发展出不同的言语能力。口语是轮番单向传递的,书面语则可以同时多向传递。中小学是以课堂班级制为组织形式的学习场所,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决定了这个阶段的言语训练必须主要采用能同时多向传递的书面语形式,从而主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能力。

一般说来,语汇量的积累同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是成正比的。口语是以声传情一发即逝的,书面语是以形达意历久不变的。而视觉捕捉和储存语汇的效率比听觉高30%左右。语文教学以书面语训练为主将更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在教学中摒弃和杜绝口语活动。复述、答问、讨论、质疑、听记等等,这些早与书面语教学密切配合、行之有效的口语活动,仍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永传不衰;而第二课堂的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报告会等等,则更为少数有口语爱好和天赋的同学开辟了大显身手、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但这些口语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与书面语教学平分秋色,却是无可争辩的。

就社会需要和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读写来说,写作是比阅读更高因而更难掌握的能力。首先,阅读只是对语形的再认,它常常只需扫视字形的轮廊,而可以忽略其内部细节;而写作则是对语形的再现,一笔一画都必须有清晰的内存和一丝不苟的输出。因而会认的字不一定会写,能写一字则能认多字。其次,阅读只是由文到意的单向转化,而且是由显到隐、由多到少、由整到散、由精到粗的“为己”的转化,不必考虑别人的需要与可能的反应;而写作则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它不仅有类似或等同于由文到意的转化,而且还有由隐到显、由少到多、由散到整、由粗到精的转化,因而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可能的反应。第三,阅读主要是对信息的筛选与索取,即抓住读物的中心、要点和必要的细节,而不必经常顾及读物的作法和技巧;而写作则是对信息的输送与装载,因而每次都必须根据目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技巧。第四,阅读只是脑力而非手力的操作,而写作则是脑力与手力并用的操作。可见,写作是比阅读更细致、更复杂、更富于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因而完全可以说,会读却不一定会写,会写则读一般不成问题。由此不难明白,为什么在生活中人们总喜欢用写作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在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链条中,基础写作能力的发展是关键的难点环节。

由此看来,丰富的语汇积累和正确熟练地运用语汇的书面操作行为,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

语汇的迅速积累需要经过大量而广泛的阅读——速读和熟读。熟读主要适合于从文言文中学习语言。因为文言文行文简省精练、语词密集,熟读背诵浅易的文言文,对中学生来说,是又一次集中积累语汇的机会。而从中学习语言,中学生已经进入了分散积累语汇的阶段,这时只有大量而广泛的速读,才能克服阅读量大而新词新语复现时距长的缺陷。但速读的过程和结果如果不付诸书面表达,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和孤离性强的语词就只是一晃即逝的过眼云烟,而对信息的筛选也常常只是混朦、粗疏、零碎而飘忽的内隐过程。所以,速读需要用写作来加强对字词语汇的强化与加速筛选行为的发展。而写作训练必须有写作材料和写作动力的不断支持才能得以频繁地进行。那么,以课文为写作材料,以写作要求为读写动力,让学生经常写课文提要、阅读体会、单元分析、读书报告以及缩写、扩写、改写、组写、译写等等,就不仅能迅速而牢固地扩充语词积累和解决学生常常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的写作难题,从而迅速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多快好省地培养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阅读能力。这样,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就不再是各自独立的封闭领域,而是密切配合、相互促进、节节升高的“伴侣”。可见,用写作带动速读,不仅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写作带动速读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读得更加主动活泼积极有效,从而收到一举而读写两得之功。不仅如此,用写作带动速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猎取知识的兴趣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治学态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实,早在20年代初,胡适先生就提出要以能作文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个标准。他认为,“手到是心到的法门”,写作“是吸收的利器”。“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叙过——那种智识思想方可算是你自己的了”。否则,一切感想,一切书籍的泛览,一切聪敏的心得,都象天上浮云江中流水,转眼就消逝了。[6]

恐怕可以说,以写作带动速读,或者说以写作为中心科学地组织语文教学,是多快好省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因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不管什么事情,都会有而且只能有一个中心,只要也只有致力于抓住和解决这个中心问题,其他环节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然而,1978年有人对以写作为中心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的主张,却加以彻底否定。其理由是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多中心”论。这一“多中心”论是根据语文学科杂多的性质得出来的。这种把“学科性质决定教学目的”机械地套用于语文学科的做法,加上根据“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行为”的认识,轻率地认定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各自单独培养,使得阅读教学等同于“教学生懂得课文的教学”。再加上“标准化”的盲目推广,于是便产生并发展出这么一个公式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教时: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教学生懂得课文的教学=学生听教师讲课文=把课文拆烂成无数字、词、句、段的孤立繁琐却又只是在字母中挑挑选选的练习。因此,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却被弃如敝屣,写作不但没有成为语文教学的龙头,反而成了学究式、猜谜式或文字游戏式的所谓“阅读教学”的附庸。结果大多数学生虽会做一些孤立繁琐的语文习题(有的甚至能拿高分),却词汇贫乏,不会写作和真正的阅读。许多初三的学生甚至连抄书也错漏迭出。尽管国家教委多次发文强调中小学要加强写字教学,但中学毕业生能把祖国的文字写得工整清秀的却为数寥寥。不仅如此,这种多中心的教学目的还使语文教学思想出现了空前的盲目和混乱:学生读写能力不过关,便认为是没有把听说与读写并重;教师讲课文时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便认为是没有转变重写轻读的观念,于是便指责那个事实上从未出现过或实验过的“把阅读当作写作附庸”的做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便认为应该到课外去找出路,并美其名曰“大语文教育”;学生语文素质低下,便认为是“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似乎只有放弃对考试成绩的追求甚至取消语文考试,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提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今天,当多中心即无中心的语文教学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十八般武艺都用尽了而前进的路子却越走越窄的时候,是否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眼光和博大无比的胸怀对“写作中心”说投以回眸一笑呢?

据上所述,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编写两套教材。一套为写读课本,以思想内容为单元选编中外古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质兼美的,不考课本,以使其具有足够的使用弹性,每册起码在50万字以上。教学时以写作带动速读,考试时考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写读题。另一套为诵读课本,选编短小、精美、浅易的古典诗文,每册在2万字以内,当然也要允许有一定的使用弹性。教学时要求学生每篇都能译写和熟读背诵,考试时背诵、默写题出自课本,理解、分析题则出自课外。

注:

[1][3]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语文学习》1993年第3期。

参阅申小龙:《语文的阐释》,第412、462页。

[4]张静主编:《现代汉语》下册,第2页。

[5]张志公:《谈字的教学》,《语文学习》

论文最后的总结 篇2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经过这四年对建筑结构的学习,培养了我们每个人独立做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本事。不知不觉毕业设计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时光令人难忘随着毕业日子的到来,毕业设计也接近了尾声,经过几周的奋战,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忙下我成功的完成了这次设计课题—扬州某办公楼框架结构图实训和施工组织设计。回想起来做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颇有心得,其中有苦也有甜!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和设计,我经过自我动手看懂图纸和熟悉03G101图,梁柱钢筋分离和钢筋加密区的计算等,这是对我本事的一种提升。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最终一个环节,是对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是一种综合的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本事和独立工作本事也是一个培养,同时毕业设计的水平也反映了本科教育的综合水平,所以学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加强了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和动员教育。

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忙下我成功地完成了这次的设计课题——扬州市某办公楼框架结构设计。根据任务书上的进程安排,自我按时准确的完成了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前期,我温习了各门相关课本,有《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础设计》、《房屋建筑学》等,并自我借阅了相关设计规范。在毕业设计中,我们先进行了建筑设计,X教师主要负责我们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和建筑图的批改,教师严格要求每个人,直到图形贴合规范要求做到美观和实用。之后是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主要由X教师负责,X教师认真负责,每个星期至少和学生见两次面,在我遇到不会时,教师总是认真细心的讲解给我们大家,直到我们都懂了。在毕业设计中本组在校成员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发挥了大家的团队精神。临近毕业设计结束,X教师指导了我们进行结构图的绘制、所有图纸的修改工作和整理计算书。

经过这次毕业设计让我对框架结构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加生科的认识,经过这次的设计让我真正做到了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混凝土框架结构方面,同时也感觉到了知识的欠缺和不扎实。同时在绘制图的过程中,又提高了我们对运用PKPM软件和CAD软件的本事。这次毕业设计让我们队我几年所学的知识有了更系统化得掌握,同时毕业设计的完成,也为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也使我们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忙,有怎样不懂的大家在一齐商量,听听不一样的看法,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那里十分感激帮忙我的同学。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明白了知识必须经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时两回事,所以我认为仅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最终要感激我的指导教师对我悉心的指导,感激教师给我的帮忙。在设计过程中,我经过查阅很多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教师请教等方式,使自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本事,树立了对自我工作本事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本事,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可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毕业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毕业设计的结束,也即意味着我们大学生活的结束,走上社会,经过自我的努力和拼搏,我相信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实现自我的梦想。

论文结论范文字 篇3

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已基本完成了毕业设计。在编程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仅是编程开发方面的专业技能,更锻炼了自我的毅力和耐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和开发,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基本开发完毕,系统功能基本贴合借阅管理的需求,由于时间比较紧迫,该系统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界面做的不够漂亮,不够人性化,有的操作有点繁琐,这些都是后续工作能够更好完善的。因为对图书馆的调研不够精确,所以有些问题没有研究到,导致有些实现的功能不够周全,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一些复杂的代码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使之更加简捷易懂。

在创立数据库时,会出现,主键和外键的先后创立问题,以及当创立了表和字段的主外键和关系后,需要修改数据库时,会出现主外键的问题,这时就要研究修改数据表的先后问题了。

在创立登录界面的功能时,刚开始理解的有点错误,导致之后登录界面没有更实际的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改,最终修改成功了,编程并不是最难的,修改程序,调试程序往往是最繁琐,最耗时间的,可是通常,仅有耐心的,一点一点的调试,才能发现系统的不足,才能让系统的功能更好更全面的实现。

大学的生活很完美,也很值得留恋。在那里,找到了良师益友,也学到了在别处学不到的知识。随着毕业设计的完成,随之而来的便是毕业,意味着和同学、教师分开,真的有很多不舍。

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有些问题自我解决不了,很是苦恼,就向同学和教师请教,他们总会很耐心的给以帮忙。教师在检查程序时,总是耐心地指出程序中明显的不足,使我明白怎样去改正,完善系统的功能。教师在给我检查毕业论文时,批注写的很仔细,写明了需要修改的地方,和仔细的指导,使我更加方便地对论文进行改正。教师那温和的态度和深厚的学术修养使我终身难忘,真的很感激教师耐心的指导和同学热心的帮忙。

感激计算机系的每位教师,每一次课他们都很认真地对待,很耐心地讲解。感激我的母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美丽的学校、庄严的教学楼、干净的教室,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是我心中最珍贵、最美丽的记忆。不管将来走到哪里,依然记得我的母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我以往学习和生活的母校。

最终祝我的母校,蒸蒸日上,更创新高!

论文结论 篇4

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省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字。

2.作者姓名和单位

论文的署名包括: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员,直接参与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人员,参加撰写论文的人员。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联合完成的论文,应根据每个人员的贡献大小或根据约定排列名次。

3.论文摘要

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为宜,重要的学术论文不超过1500字数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供资料查询之用。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语。

5.提纲

提纲是指论文内容的要点。

6.引言(或称引论,前言,导言,绪论,序论和导论)

引言是论文的起始部分。内容复杂篇幅长的论文,称"绪论","序论",要求讲清写作此文的动机,它的内容,意义,欲达之目的。主要是用来简要说明研究问题的内容,目的,方法和意义,阐明全文的主要观点(文章论点),借鉴会计领域中前辈及他人的研究情况,知识布局和理论基础,提出作者本人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设想以及研究方法,达到的预期成果和现实意义等。如果是调查报告还可以交代背景,说明调查方法。这部分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意在概括与领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为宜。在正文里,不用写"前言"二字,一般写1个段落,也有写2个,3个甚至4个段落的。写完后,在转入本论时,中间最好空1行。

7.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出各专业领域客观事物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其规律性。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

正文撰写时采用的层次结构方式有以下三种形式:

1.直线推论方式。由文章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由一点进行到另一点的逻辑推演,呈现出直线式的逻辑深入。

2.并列分论方式。把从属于基本论题的若干个下位论点并列起来,分别进行论述。

3.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相结合的方式。即直线分论中包含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

论文的正文部分通常采用第三种方式(即直线推论与并列推论相结合的方式)的结构层次。

8.结束语

结尾部分,文止而言尽,要照应开头,要体现全文的整体性。全文浑然一体,首尾呼应,既可以给人一种结构上完整的感觉,又可以收到概括全文,突出中心,加深读者印象的效果。结尾分总结式结尾,说明式结尾,号召式结尾等三种。

"结语","结束语"等字眼,在正文里不必写出,视论文体裁和内容而定,照应开头的,应是一个独立部分,应与上段之间空一行;若是上部分行文言尽而止的,则不用空一行,等于言尽即止,没有全文结束部分。

9.致谢语

致谢语可以作为"脚注"放在文章首页的最下面,也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后。致谢的词语要诚恳,简洁恰当。

10.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资料)附在论文的后面,较多的应加页列出,至少要离开文末四行。书写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方式,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号;间接引用,只是转述大意,又称意引,不加引号。对于引用的文章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牵强附会;论文写作中,作者应表明对引文的观点,立场即称赞或反对的态度。

1.列举参考文献的作用

(1)是尊重原作者,避免掠人之美的嫌疑,同时也表明作者治学态度严谨。

(2)文中引文若有差错时便于及时查对。

(3)使指导教师能清楚地了解作者对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反映了作者为撰写论文而进行阅读的材料的范围和水平。

(5)有利于研究相同或相近题目的读者从参考文献(资料)中了解情况或受到启发。

(6)便于在毕业论文答辩时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

2.列举参考文献(资料)的具体要求

(1)按毕业论文参考或引证文章和资料的先后顺序排列。

论文最后的总结 篇5

2、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3、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4、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5、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6、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7、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8、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9、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10、,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11、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12、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13、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14、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15、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16、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17、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18、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19、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20、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论文结论 篇6

结构就是文章中材料的组织与安排的技巧,它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文章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多个方面。

议论文是说理的,它要完全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引论、本论和结论。引论就是文章的开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或者提出论题,或者点明论点,或者概述议论范围,或者交作目的,或者摆出反驳的错误观点等。有的单用一种,有的兼用几种,一般都是把文章所要论证的论点整个或部分地告诉读者。引论一般都写得比较简要,有的只用几句话就引入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对提出的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往往需要用较大的篇幅,内容复杂的还要分成几节或者几个部分分别论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本论的论述内容决定整篇文章质量的好坏。结论就是文章的结尾,或者归纳论点,或者总结全文,或者明确任务,或者提出希望等,根据表达的需要,内容可详可略,但一般都与引论相呼应。

议论文按照这样的顺序分成三个基本部分,是文章内在逻辑性的反映。一般议论文总是先提出问题、点明论点,这就是“引论”。问题提出以后,进一步加以分析,提出证明论点的论据,组成论证过程,这就是“本论”。问题经过分析,证明论点是正确的,最后需要向读者再作一番交代,这也就是“结论”。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就必须构成从引论、本论到结论具有一定逻辑性的三个部分。

2.议论文的主要结构形式

从议论文的结构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纵向推论式。这是一种由一个层次引出另一个层次,含义一层深于一层的纵深式结构。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先后次序也是不可变动的,例如“表象—本质—规律”、“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一般性—特殊性—结论”等。鲁迅的《最先与最后》就是这样一种结构形式。作者从一些中国人将赛马者的“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奉为自己处世金针说起,指出中国的国民性中不但有“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还有“不为福先”的劣根性,继而列举运动场上的“不耻最后”现象推证:“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这就难免出现“土崩瓦解”的结果。由此作者在文章最后一个层次深刻地指出:“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些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论文最后的总结 篇7

目前行政协议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两个最大的问题分别是:

A.如何区分行政协议和民事合同;B.如何对行政协议纠纷进行处理,这两个问题联系紧密。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不存在完美的标准可以将行政协议和民事合同截然区分开来。而在理想的司法制度中,只有先进行行政协议识别,确定了诉争纠纷究竟属于行政协议还是民事合同后,才能确定选择适用何种诉讼程序,适用何种实体法进行纠纷处理。行政协议识别的困难和争议,实质上阻碍行政协议纠纷的解决。 对于第二个问题,利用任何单一的部门法规范进行行政协议纠纷处理,都无法将纠纷妥善解决,原因在于,如果单独运用民事法律规范进行行政协议纠纷处理,当事人无法诉求撤销或变更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政行为,相对人也就无法重新取得行政许可、行政奖励,而这往往是相对人的主要诉求。

如果单独运用行政法规范解决行政协议纠纷,可资利用的法律规范不足,难以有效回应当事人的合理诉求。所以单独利用现有的民事诉讼程序亦或是行政诉讼程序都无法妥善解决行政协议纠纷。 行政协议识别的目的是为了妥善处理行政协议纠纷,纠纷的解决才是根本。所以处理第一个问题只是为了实现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才是行政协议研究的核心问题,既然第一个问题无法解决,那么就应该转换思路,研究其他的路径进行第二个问题的处理。具体到解决路径上来说,立法者不应当再偏执于行政协议的识别,应当转换思路着眼于问题的解决,拿出行动的勇气1,打破公私法二元对立,将凡是缔约主体为行政主体的协议纠纷都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内,规定裁判者在诉讼程序上利用行政诉讼程序,在法律适用上参照适用全部民事法律规范,兼顾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直指纠纷的处理。

论文最后的总结 篇8

经过本次毕业设计,使我感受到过程是艰辛同时又充满乐趣的。

这次毕业设计要求设计一个windows多重系统启动机制的备份与恢复工具,自行设计这对我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是十分有帮忙的。尽管上一届的同学已经完成的十分出色,可是我仍然期望经过自我的努力完成设计并期望有所突破。这也是我对自我的考验。于是本次设计过程中我完全按照软件设计步骤的要求来进行,从课题分析开始,再进行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最终到系统实现。每一步都让我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也使我掌握了一整套规范的设计操作流程。

在课题分析阶段,由于本次是设计一个windows多重系统启动机制的备份与恢复工具,所以对其中的启动机制的分析尤为重要。对指导教师供给的资料必须要吃透。这是关键,从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到慢慢一一解决问题,教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忙。

在总体设计阶段,由于课题分析做的比较全面,很快就对工具的功能,菜单结构有了充分的认识,构成了用户操作流程图和功能模块层次图。

详细设计阶段,首先研究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分别进行编程调试。其次,将写好的函数组装,这时就遇到了十分大的困难,烦琐的函数与函数间的接口,调用,很容易出错。这就要求我在编程时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头部将要用到的函数声明并且加上注释,以便后续的查找更改。所以编程的规范化很重要。

最终,系统实现环节。对已完成的程序进行调试。调试时,由于逻辑上出现了一点问题,备份扇区的分区表备份有误导致恢复出错,致使整个硬盘数据丢失。需要重新分区硬盘,重装系统才能再使用该硬盘。当时我心里是十分焦急的,这一出错也意味着前功尽弃。然而,在指导教师的分析与鼓励下,我重新纠错找到了错误并改正。使我意识到今后不论遇到什么情景都要分析原因,列出可能的情景后,沉着应对,必然能“化险为夷”。

此次毕业设计的难点关键在于:主引导区分区表及引导区的备份与恢复。应用扩展int13对大容量的硬盘读写操作,突破了容量限制的障碍。

总之,这次毕业设计让我学习到很多。虽然结束了,但这只能是一个开始。今后今后作为程序员,要学习的规范,程序设计语言还有很多。怎样使自我从普通的pg升为se,在计算机领域,要学的实在太多,仅大学生涯所学实在有限。我们仅有对自我有了更高的要求,才能作为动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