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金融学专业论文(优秀5篇)正文

《金融学专业论文(优秀5篇)》

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金融学专业论文(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金融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1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金融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势所必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要逐步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新开放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加快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但是,上海与纽约、伦敦等西方金融中心难以抗衡,与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继续培育金融市场要素、完善配套制度环境建设与培养战略性金融人才,上海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金融人才具备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就能够快速获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待同样知识的不同理念,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接受信息,获得英美等先进国家金融学科和实践方面的前沿知识。由此可见,金融业的开放对金融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其掌握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掌握对外沟通交流的能力。金融专业英语作为金融专业的专门用途语言对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对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在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主要通过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或资料掌握专业有关的词汇,因为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在专业词汇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如position在基础英语中是“地位”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头寸”的意思;future在基础英语中是“未来”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期货”的意思;interest在基础英语中是“兴趣”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利息”的意思;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求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相关的资料是学习专业英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其他能力拓展的基础。但在当今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更重要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金融专业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与金融有关业务的综合能力,因此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应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方面的听、说能力,以及处理相关业务(如金融往来函电和报文)的写作能力。

2提升学生金融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关专业文献中涉及的词汇、语法进行讲解,侧重于学生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较少涉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哑巴”英语人才,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很难用英语进行灵活地沟通交流,不能适应适应开放金融环境对金融人才的能力的需求。为适应新环境对金融人才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文中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金融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保持与基础英语的延续性,适当增加金融专业英语的课时。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英语学习在大一、大二就完成,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才开设金融专业英语课程,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脱节。此外,金融专业英语的课时相对较少,一般为40学时左右,这使教师不得不花大部分的时间在专业词汇、语法的讲解上,较少有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因此,建议在基础英语学习完成后,就开始金融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在大三至大四上学期各学期都开设金融专业英语课程,当然各学期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大三上学期可以进行基础词汇的学习和阅读的训练,大三下学期可以进行听说的训练,大四上学期主要进行金融业务相关实践和综合能力训练。其次,应加强金融专业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各高校在专业英语的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基础教学英语教师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学,这些教师英语基础较好,口语交流能力也较强,但缺乏金融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讲解时不能深入,也难以对学科的前沿知识进行介绍;另一类是由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专业课老师担任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这些教师对金融专业的基本理论、前沿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口语交流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师进行培训。如果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是基础英语教师,则应专门对其进行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基础英语教师到金融机构学习实践。如果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主要由金融专业相关老师担任,则应对其进行口语能力的培训,为其出国交流提供机会,提高其沟通交流的能力。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其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目前,大部分学生在金融专业英语“读”和“译”方面存在的障碍较少,学生所欠缺的主要是“听”“说”“写”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学完金融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语法,具备基本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在后续的专业英语学习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听、说和写的能力。情境教学法在对英语专业知识进行传授的同时更注重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听、说、读、写的情境训练来培养学生金融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法中,每堂课由教师设计金融专业英语的某个主题,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主题的内容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围绕主题用英语口语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或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个主题进行场景模拟,如可以用英语模拟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保险从业人员如何向客户推销产品等,这种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高美(2009年)通过对南湖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的情境教学实验表明情境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3结语

金融学论文 篇3

(一)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讲授式教学法还是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的过程都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但是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有着不同的师生角色定位和内在作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teacher-centeredteaching)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对于案例教学法,有的学者认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student-centeredteaching)(陈效兰,2006),有的则认为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方法(陈辉、张磊,2010;王健,2004)。笔者较为赞同“双主体”的看法。讲授式教学法无疑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主导方式,其存在着诸如知识覆盖面宽、课堂组织有序、学生成绩评价便利等优点,但正如有的学者所作的总结,讲授式教学是以“灌输式、被动式、封闭型”等为特征的(张静琦、孔署东,2002),知识传授的效率较低。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公认的、客观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传授过程中教师虽然也会设计一些与讲授知识有联系的“插曲”等来调节授课节奏,并吸引学生兴趣,但总体来看是按照设定好的思路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这种情况下,讲授式教学中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不太会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多少”的问题。与此相反,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与学生为“双主体”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探讨式、宽松式、开放型”的(张静琦、孔署东,2002)。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各学科领域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特殊扩展到一般,从个体延伸到总体,从而易于掌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学什么、学多少”等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现成知识的传递者,也不再是问题答案的提供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与组织者。从学生角度来讲,由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境与讲授式教学差异很大,不管是出于跟上课堂教学节奏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得较好评价的目的,必须在事前对课堂内容进行预习,在事中对内容积极理解,同时在事后也会有一个更感性的回顾和更理性的思考。案例教学法因而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综上,可以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为双重主体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的广度与深度

长期以来,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批评者的一个主要论据就是认为其传授知识的覆盖面太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将一门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进行传授。应该承认,这确实是案例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根据笔者在案例学习过程和案例编写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对国际上部分经典案例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的案例在写作中会把较大篇幅花在情境设定上,其追求的效果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将自己代入到案例故事中,替案例中的人物来做决策或理解案例中的“两难”情境等。而案例最后的“正确”结论往往只有一个或至多数个核心知识点。可见,一堂案例教学课只能传授数个知识点,而一门课程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过程中只能传授有限的核心知识,往往很难完整的覆盖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而讲授式教学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师和学生都积极主动的理想状况下,知识传授的广度要胜于案例教学法。不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关注知识传授的广度之外,还需关注知识传授的深度,也即学员对该门课程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记忆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等。如前节所言,讲授式教学法在理想状况下其知识传授广度较高,但是有研究表明,人们对理论和概念的最长记忆时间为6个月(任明川,2008),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记忆效率会越来越低。案例教学法由于其“情境式”教学的特点,知识传授效率要高于讲授式教学法。学生在案例学习中“身临其境”的感觉会使得其课堂学习过程类似于其本人的人生实践过程,这种情况下其所获得的体验和学习效果将会大大加强,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记忆和运用甚至将会伴随其终生。此外,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会传授学生数个核心知识点之外,实际上案例中也会存在一些次要的、相关的课程知识点。如果在一门课程中案例教学的次数足够多,则对于该门课程完整知识体系的掌握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此外,由于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课堂情境较难设定,客观上也加大了教师对课程准备的程度,从而也有利于知识传授效率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学科领域的关系

尽管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至于不管是何种教育教学层次,还是何种学科领域都开始探讨或已经采用案例教学法。例如,索桂芳(2007)探讨在基础教育领域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于连江、张作功(2001)研究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张睿、王祖源、王治国(2013)和周雨青、张玉萍、董科(2011)研究在大学物理等理工科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根据笔者观点,讲授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各有利弊和不同的适应性特征,其应用的学科领域也有所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层次和学科领域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对此,夏正江、梅珍兰(2004)也持类似观点。讲授式教学法适用于知识体系完整、理论方法较少、逻辑关系清晰、争议问题较少的理科、工科等领域,这些学科属于具备严格的概念框架、贫乏的理论情境和精确的问题设计等特点的“硬学科”(hardscience)。此外,由于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身已有知识体系进行独立思考和决策,这种方法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也不甚适合。相反,案例教学适用于那些概念框架模糊、理论方法多样、逻辑关系多元、争议问题较多的“软学科”(softscience),如法学、医学、商学等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尽管哈佛大学以“案例教学”闻名于世界,但实际上在哈佛大学校内使用案例教学的领域也主要是上述三个学科。

(四)讲授式讲学与案例教学的教学情境对比

以讲授为基础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是一种单向的、布道式的教学方法(one-waypreaching),以知识传授为主,是一出教师独自上演“独角戏”;而案例教学是双向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two-waydialogue),是教师导演、众多学生主演的“集体秀”,以学员的能力培养为主。讲授式教学基本不需要教学情境,而案例教学中拥有丰富的、逼真的情境。对教师而言,案例教学的难度明显高于讲授式教学,因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领导才能和高超的沟通技巧,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参与案例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高于讲授式教学,同时学习的压力也更大。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去学习,学生仅仅需要听课、记笔记、及时复习巩固、完成家庭作业就能获得学习的成功。而案例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案例教学以学员的自学为前提,案例的阅读主要由学员事前完成,而案例的初步讨论既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学习。离开学员的自学和团队讨论,有效的案例教学就无从进行。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任务是解决案例材料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而这些疑难问题并不是明确出现的,学生必须在案例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总结和阐明问题。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学生也会有解答问题的任务,如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思考题等等,但这与案例教学中的回答问题有很大的差异。首先,讲授式教学中学生所要解答的问题往往是明确出现的、是由教师提前设计好的、用以解答问题的信息是完备的、有唯一的或标准答案的,所要学习的知识往往是确定无疑的、公认的。其次,由于案例是对现实情境的反映,而实践又常常是错综复杂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现实情形中的问题很少是以教科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案例教学中问题的解答往往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有的甚至没有“答案”。在案例教学中,为了解答案例问题,学生不得不想办法去搜集那些案例中缺失的、同时对问题的解决又是必要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或者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形下做出回答或做出决策。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及其在金融学科中的应用

金融运行规律的复杂多变,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纯的、按部就班的传授金融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不适应金融学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必须加以创新。通过上述有关讲授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分析与介绍,不难看出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在案例讨论中,能够激发和增进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第二,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检验和内化知识;第三,加大学生对学习的责任;第四,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判断力,锻炼其问题解决技能,包括分析总结技能与决策技能;第五,掌握团体活动的技能,包括表达技能、交往技能等。金融学是以货币资金的运动和融通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与西方国家对金融学科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公司财务或公司金融不同,我国对金融学科的界定主要是指资金运动中的中观和宏观层面,具体包括货币、利率、信用、风险等基本概念,以及金融机构的类型和金融市场的构成,以及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以及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以及金融与经济发展等内容。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对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作用机制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朱尔茜(2013)认为,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还处于理论与实践的不成熟阶段,表现在价值目标偏差、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实际操作上不足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等问题。经济类学科具有较高程度的理论性,特别是金融学科中的《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以及《西方经济学》等基础学科更是如此,严格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在这些基础理论课程中不尽适用,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模糊或混淆。周新辉(2008)则根据案例教学在高校金融教学中的地位,将其教学模式分为传统金融案例教学模式与现代金融案例教学模式。传统金融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系统阐述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以讲解式案例教学法为主。她提出了一种更适应于现代金融教学需求的现代金融案例教学模式,而实施这种模式的基本要求包括建立健全及推广案例教学的制度保证、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案例教学反馈系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改革教材体系等。笔者认为,金融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领域,其“应用性”特征就决定了总体是适用于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尤其是涉及到微观方面的诸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银行学、保险学、信托实务等更宜率先试用案例教学法。不过,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程与宏观领域课程,如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仍可继续发挥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优点,而暂不采用案例教学法。

三、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法实例

本节以金融学科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一个具体实例来论证案例教学的组织及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分析。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的两种经营模式,关于此两种经营模式优劣势的争论在20世纪的一百年间反复出现,而实践上的运用也是反反复复。以美国为例,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通过开启了商业银行进行分业经营的时代,而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之后,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又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早在1933年之前就已经涉入的混业经营业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在投资银行领域的巨额亏损,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又开始逐渐剥离其非核心业务,向其传统的主营业务回归。对于这一知识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大致会讲授以下三点: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各自的含义、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各自的优劣势比较、目前世界各国金融业实行的经营模式概况等。这些内容基本可在20分钟内完成较为清晰的讲授,对教师而言已经做到了知识传授的完备。对学生而言,由于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同的学生对此的理解会有很大差别,其接受和理解程度也会存在很大不同。至于进入机构工作之后,他们还能够记得多少当初老师讲过的内容并加以运用,实在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问题。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案例来讲解和讨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优缺点,则将会对学生带来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并且很容易在日后的工作之中学以致用。以笔者亲自编写的一个案例为例,大致描述一下该核心知识点案例教学的实施和分析。以花旗银行1998年至2013年之间在分业和混业之间反复摇摆的经历为素材,撰写了一个案例———《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从花旗银行的并购与拆分说起》。案例的主要内容讲述了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以及2002年后花旗集团逐步拆分其保险业务,以及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其投资银行部门遭受巨额亏损的事实,以及其后将旗下业务一分为二,向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回归的过程。案例中还对1933年和1999年两部重要法案的出台背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整个案例围绕着花旗银行“讲故事”,而且由于金融危机的存在还使得“剧情”跌宕起伏,极具戏剧色彩,读起来引人入胜。在案例最后,设计六个思考题,包括对分业和混业的理论解释、企业理论与分业混业之间关系、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对大型金融机构的影响以及中国金融业的分业混业经营问题等。在该案例的教学实施中,笔者采用了课前阅读、学生分组、课堂讲解、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得出结论等程序来组织案例教学。对教师而言,上课前要充分准备案例相关材料和知识,以回答可能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对学生而言,也要在课前、课中积极准备和积极讨论。根据学生课后的反馈,大部分学生承认通过案例来学习得到的知识体会更加深刻,且更有助于自身以后的知识运用。

四、金融学科实施案例教学的相关建议

金融学论文 篇4

[关键词]:金融金融学金融学教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

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

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公务员之家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

金融学论文 篇5

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实加强、优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是跟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直接挂钩的现实问题,也是师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质量不匹配,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金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用人企业却因招不到合适的金融人才而苦恼的矛盾。金融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属普通高校正在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试点中,金融学专业也是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试点转型专业之一,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开拓案例式、项目式等各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2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偏理论教学模式,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除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之外,金融学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只有15%。

2.2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一般

金融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各种尝试,探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的自身特点和相对的保密性,以及长期以来遵循的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外出参观金融单位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总体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毕业论文以指导教师命题为主,学生结合毕业实习主动、开放性选题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脱节严重,导致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论少实践。

2.3专业实验室配置与实际市场要求有差距

金融学教学内容以银行、证券、保险为基点,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尤其随着科技与金融的不断结合,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专业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还是远远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实验室的配置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经费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没有达到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市场上金融专业操作软件比较陈旧,开发不够,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2.4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单一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但是校外实习基地类型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数量居多,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偏少。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学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习主要以电话营销、推销为主,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因此毕业实习环节中的教师指导、跟踪监督机制很难保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5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理论教师所承担,而一方面在独立学院教师的平时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而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主要以理论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行业金融机构的锻炼,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层次远低于理论水平,这也是高校目前整体实践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运行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挖掘区域金融产业职业各类型岗位群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系统设计、整体优化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积极创新金融学实践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教师演、学生练”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金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将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教师不再是演练、教授者,而是项目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和设计金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设计和参加各类型的金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内金融实验室的投入,购买高质量的金融模拟软件,精心设计金融模拟的各个环节。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中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企业,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私募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