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论文(优秀5篇)》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顶层设计论文(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顶层设计论文 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顶层设计解析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0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未来十年将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然而,民办高校未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又该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又当如何,在走向未来发展的弯道,在发展路径的折返点上,破解和调整的焦点无疑将置于顶层设计这一高点之上。
一、顶层设计意蕴解析
“顶层设计”(TOP-DOWN)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对象,运用系统论的方式,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强调设计对象定位上的准确,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资源上的整合,是一种将复杂对象简单化、具体化、程式化的设计方法。
顶层设计的理论要点或理论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定性,即“顶层设计”的核心在顶层,高端决定低端,顶层决定底层;二是关联性,即“顶层设计”在设计阶段必须关注系统中各组成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与系统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是简明性,即在用文字表述顶层核心理念和目标时,要求语言简洁明了,切忌含混晦涩;四是一体性,即核心理念与实现路径、方法相一致,子系统与系统功能相一致,设计愿望与实际可操作性相一致。
顶层设计是高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等事关发展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高校顶层设计的根本指向和核心是人才培养,完善顶层设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顶层设计困境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中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尤其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存在诸多困惑。
(一)顶层设计观念薄弱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顶层设计观念淡薄、意识不强、缺乏持续的动力支持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无顶层无设计。一部分民办高校建校之初一哄而起,没有进行科学的调研和缜密的设计,对诸如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等顶层元素缺乏完整和科学的提炼,当学校发展面临转轨之时,就会迷失方向,甚至破产消失。
2.有顶层无设计。综观民办高校的顶层设计现实,可以发现,大多数不乏顶层概念的表述,然而进一步地,却缺乏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执行力。有的虽然确立了顶层目标,却缺乏实现目标环节支撑;有的虽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或专项规划,但往往不够具体或缺乏可操作性;有的专项规划与战略规划的设计缺乏有机归一,致使发展规划流于形式或表面,成为“有顶层无设计”的空洞口号。
3.有设计非顶层。近几年来,虽然不少民办高校十分注重抓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但由于顶层设计的模糊和紊乱,导致规章制度朝令夕改,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心血来潮,学校工作无重点,教学改革无指向。事实上,没有科学准确的顶层架构,任何设计都将是劳民伤财的,无功而为的。
(二)顶层设计元素缺失
顶层设计元素依据不同视角包含着不同内容、环节和主体。依据全域设计的视角,顶层设计内容一般包含:架构主体设计、制度设计、文化设计和实作设计;依据全程设计的视角,顶层设计环节一般包含战略设计和系统设计;依据全员设计的视角,顶层设计主体不仅泛指起决策作用的上层,也包括民办高校的各种利益主体。
按照“顶层设计”理论,顶层设计关键在于领导层,在于决策者。然而,民办高校顶层设计的主体往往只局限于董事会、院务会这样的决策层,少有各教学单位和各职能部门的中层,更谈不上广大师生员工的基层。正因为学校发展设计缺乏各类主体的广泛认同,学校发展理念、思路、计划和措施不是在征得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无法付诸实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甚至会遭到巨大阻力和抗拒而夭折。
当前,在民办高校顶层设计现实中,既有设计内容的零散,也有设计环节的脱离,更有设计主体的缺失。贯彻顶层设计思想,落实顶层设计方案,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内容的完整、程序的科学和主体的协同。
(三)顶层设计方法不当
民办高校在进行战略发展的顶层设计时,方法的正确运用成为目标实现的关键。具体地说,就是用系统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学校战略发展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和组合,并制定实施的路径和策略。
我国民办高校的建校历史都比较短,与公办高校相比较,在办学的人、财、物以及信息等资源方面,在办学政策、生源质量以及办学经验等内外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上办学尤为突出。虽然大多民办高校都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规划,但大多定位不准、缺乏特色。
科学的顶层设计程序和方法应该是:从“准确定位,锁定目标”出发,经由“科学设计”和“战略控制”路径,通过系列制度实施,确保目标“执行到位”,使蓝图变为现实。这种自上而下、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设计步骤,充分地体现了顶层设计理念的内在逻辑,这是顶层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否则,将会陷入“无顶层的设计”或“有顶层无设计”的发展误区。
三、民办高校顶层设计建构
(一)核心理念的提炼与表述
“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核心理念的提炼。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包含办学目标、校风校训、办学特色等),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是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追求的高度概括。办学理念反映时代办学要求,引领学校发展方向,指导学校办学行为,体现学校办学追求,型塑学校办学形象。
建构办学理念应考虑历史继承性:学校历史是学校文化的根基,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校本独特性:要立足学校自身实际,要有别于其它学校,做到人无我有,独一无二;相对稳定性:好的办学理念应该跨越时代,不因时间、校长、办学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更,它应该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经受住办学实践的检验;包容性和延展性:内容要宽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形势的变化能作新的诠释,可以不断充实、丰富和拓展,从而注入时代内涵;与办学特色的一致性:要兼顾怎样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是“两张皮”,互不关联;理念的统摄性:办学理念虽然简短,但要能统摄其它内容;此外,还要兼顾其科学性、导向性、可行性、前瞻性。
学校办学理念的概括和表述要抓住要旨,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内蕴深厚;要语言简洁,便于记忆,便于宣传,便于呈现。
(二)主体架构的设计与搭建
顶层设计的重点在于主体架构的设计与搭建。设计的基点是学校核心理念,设计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从高到低地逐一显现。
1.科学分析、理性定位,明晰学校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大多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水平和科研条件低下,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当下民办高校的主要社会职责,就是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层次和数量方面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分层设计,构建体用一致的双系统构架。在确立了学校顶层核心理念和培养目标后,学校内部的各院系、职能部门等次级机构,都需要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对人才培养的各要素进行系统梳理,进行递归式逐层细分设计。这种递归式逐层细分设计必须同时包含学校制度和文化建设设计,使学校的管理、教学和服务与顶层核心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的整体和战略协同,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各二级乃至三级机构以及校园制度和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上的合力。
3.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提高执行力。在确立了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和培养目标,设计完成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构架后,接下来的重点就应该转移到三级施工系统设计,即据二级系统的部门理念和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即对学校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各项管理制度进行调适甚至重构,并付诸实践。
4.扩大基层自,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高度集中的集权制,行政权力中心下移;破除“官本位”思想,践行“管理即服务”思想。通过实施适度分权管理,增强基层自主适应和调节能力,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形成民主决策新机制。
5.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权责清晰和自我控制的目标管理制度,科学运行目标考核,注重业绩,强化责权利的匹配统一;全面深入地推进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做到人尽其责,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用激励与约束的双重机制来支撑和巩固顶层设计的实施。
(三)系统目标的控制与实施
系统目标不仅具有引导作用,而且具有约束作用。为保证系统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排除和清理与核心目标不相符的因素,通过事先制定的制度进行有效地屏蔽和否决。
具体地讲,要实现系统目标的战略控制需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的固化。系统目标的确立首先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动员和宣讲,然后还要进行自下而上的广泛论证和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全校上下的价值共识,并通过诸如大学章程、学校发展规划等形式,将这些顶层目标制度性地固化下来,不因组织机构和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二是分层的设计。即学校内部的各二级、三级部门在学校顶层设计目标的规制下,围绕核心目标,进行递进式的子系统、孙系统的设计,使全校上下的发展目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真正形成战略协同效应与发展合力机制。三是实施保障。这是设计目标控制最困难、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实践证明,通过采取以强调权责清晰和自我控制的目标管理方式,同时,全面深入地推进与执行力高度相关的配套改革,以及以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来支撑和强化目标控制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徐敦楷。顶层设计理念与高校的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
[2]王荣。顶层设计视域下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3).
[3]纪大海,杜萍。顶层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4]孙金锋。完善学校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J].河南教育,2010,(5).
顶层设计 篇2
现实复杂性拉动中国改革顶层设计
作为最近20年中国重要经济改革制定的见证者,《中国改革顶层设计》的作者张卓元先生先后参与了10余次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可以说,他的一些主张几乎转化为了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逻辑。
但是,这些凝结着全党智慧的纲领性文件有时也难于一以贯之地落实,问题就出在现实的复杂性,作者也承认这一点。“2003 年以后,中国经济改革同头 25 年相比有所放慢,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 2012 年。改革放缓累积了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虽然2003年中央已做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但是由于此后落实情况不是很好,加上几年的大干快上以及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反应有点过度,实行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使国民经济原本已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显得更加刻不容缓,而这又主要靠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长期积累的难题。”
这也反映出,深化改革越是强调顶层设计的时候,现实的问题也越超出局部而陷于复杂的泥淖,同时更需要来自最高层强有力的推动和实施。作者直言,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瓶颈期,经济转型任务迫切。能否实现经济转型及成功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将决定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之路能否成功。而垄断行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困难和阻力比较大,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总体规划,然后自上而下强力推动,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视角更接近于中央的视角,他的远见更接近于中央的远见,这也许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
(张鹏/文)
?添了3 ? ? ? P? p6? ??力指数”。
该书还呈现了突出重点与立体呈现相结合的特点。全书通过点面相间、详略有别、取舍有度,展现出其突出重点与立体呈现相结合的特点。从1976年逝世到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8年时间,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为此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部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不是年谱、不是资料汇编,在无法做到事无巨细的前提下,做到了通过突出重大历史事件的“点”来全方位展现历史过程的“面”。拨乱反正、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向科学进军、文艺复兴、联产承包、中美建交、开办特区等重大事件,清晰、宏观地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全景。
另一方面,该书逻辑线索安排合情合理,叙事启承转合自然流畅,文学描写又曲折跌宕、细致入微、感人至深。比如,历史细节中的过程描写生动具体,人物的刻画生动立体,有许多细腻的心理和情感描写。虽然能看出这其中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与推测,但仍然能引起读者的认同与共鸣。尤其是对邓小平的描写,展现出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在描写邓小平与国家大事之外,书中还描写了邓小平的家庭小事,甚至还有邓小平的作息时间、穿衣和说话习惯等,让读者既能看到可敬的领袖韬略,也能看到可亲的凡人情怀,塑造出立体、完整的小平形象,让读者更加接近了真实的邓小平。书中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无论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人物,也为立体呈现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书中还详细展现了、、陈云、等重要历史人物在面对重大转折时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以及集体决策的过程。
同时,这本书还为“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提供了一个范例。它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书”,特别是其中虚构的人物与情节有可能引起争议,但它却是文学形式的“史书”,对宣传工作者如何把历史与现实、思想与艺术、研究与宣传结合起来,对学者如何把书斋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文学艺术产品都提供了新思路。
顶层设计范文 篇3
但什么是顶层设计?当时没有人能清楚地界定清楚。十报告可以视为新一个10年的顶层设计,但它只是一个总的纲领,不能等同于顶层设计的全部内容。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顶层设计”的表述被写进了中央文件,提出要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改革推进者
一直以来,一些人常常喜欢说: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跟上。这一说法的理论前提是政治与经济是两个分离的自主领域。但政治与经济的分离是现代社会科学创造的一个神话,政治与经济在现实中密不可分。改革的确主要在经济领域展开,但其影响绝非限于经济领域;相应地,政治体制在形式上虽未进行大的改革,但其实质却已在经济改革的带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和“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是宪法赋予中央政府(国务院)的职权,这个授权在过去的改革中得到了实在的践行。经济是基础,经济领域改革的主导权几乎可以等同于改革的主导权。过去的改革虽然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主,但也包含着顶层设计的因素。长时间以来,这个权力是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的。
呼吁顶层设计的人士从一开始就建议恢复体改委,或设立一个功能类似于体改委的机构,在改革推进中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在很多人看来,体改委在改革早期发挥了顶层设计的功能。
体改委全称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982年设立,是国务院组成部门。邓小平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邓小平只是指出了改革的大方向,具体的改革举措均交给国务院办理,这使得国务院在事实上同时拥有了改革的决策权和执行权。而在国务院系统内,体改委扮演了改革推动器的角色。
尤其在1980年代,体改委在重大改革措施的设计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而且当时的机制灵活,少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一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现任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就是其一)在杜润生的带领下操刀了很多重大改革方案。这段历史如今已成佳话。另外,1985年9月由体改委召集的“巴山轮会议”正式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确立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思想倾向,为改革奠定了指导思想。
进入1990年代,体改委的作用逐步淡化,1998年改为体改办,2003年体改办并入发改委。 党中央先进行政治决策,然后由人大立法,再由政府实施。这意味着将不再允许在法治框架以外搞各种突破法律的“试点”,即便需要进行制度创新的探索,也得先有法律授权。
另一个主持经济体制改革、比体改委级别更高的机构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该小组同样成立于1980年代,除担任过组长之外,其他时间组长均由国务院总理担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与体改委在交叉时期的工作关系如何协调,外界不得而知,但朱基接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职务的时间和体改委改为体改办的时间是一致的,都是1998年。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牵头负责起草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经济发展5年规划以及筹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工作。
这种机制设计和长时间以来党的高层领导工作分工的方式有关。《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刊发学者胡鞍钢文章,把这种领导体制称为“集体总统制”,意思是政治局常委分工合作与协调合力,这样能够更好发挥集体领导的优势。在这种领导体制下,许多具体改革领域的统筹和执行工作由国务院负责。比如住房改革、医疗改革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议题,领导机构都设在国务院。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经过短暂的等待,领导小组揭开面纱,中共中央总书记担任组长。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项小组,包括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涉及经济议题的改革显然会纳入这个小组的领导范围。
随即,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另据报道,国务院系统的一些部委,包括环保部、国资委、农业部及证监会,也已经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表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承担起了顶层设计的职能,并通过各地方各部门的对口机构设置,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领导。
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起草工作是由时任国务院总理领衔的,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亲自担任起草小组组长,新华社对此发文强调,“这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担任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人,彰显了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重视。” 在法治轨道上改革
党的十七大已经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十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这一目标的步骤开始提速。
法治对行政权的制约也在加强。改革,就意味着变法。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强调的是敢闯敢试,先破后立,这必然出现改革举措与既有法律规定的冲突,或者对立法尚不完善的领域的突破,以至于“改革总是从违法开始”成了全社会习以为常的现象。随着全国人大于2011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已经是时候“把改革关进制度的笼子”了。
2月28日,即2014年“两会”开幕的3天之前,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并在讲话中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据报道,在早些时候就对法律和改革的问题做出指示:改革中遇到需要修改法律的情况,要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
顶层设计范文 篇4
就在1月10日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国土年会”)召开的前一天,国务院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国土资源是生产、生活、生态之本,事关“四化”同步和整个现代化进程,要求国土资源部积极稳妥推进国土资源领域改革,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坚实支撑。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为期两天的国土年会上了解到,国土资源部将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国土资源重点领域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国土资源部内部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土部已经着手编制保耕地红线新规,并将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手推动划定三大城市群和5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同时,国务院已成立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国土部将牵头承担6项重要改革任务。
改革大局已定,但路线图仍待明确。上述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土部部长姜大明的规划,2014年将是国土资源改革的顶层设计年,改革方案真正落地实施将在2015年大范围铺开。
酝酿耕保新规
国土部副部长徐德明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时表示,按照中央提出的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要求,国土部将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保护补偿机制”、“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管理”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国土部将先从控制5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周边开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由大到小,由近到远,全面覆盖各类城市和小城镇。用两到三年时间,把永久保护农田划定到户。
在国土年会分组讨论上,徐德明谈到,现在有的农民让地荒着不种,只等政策放开卖地。如果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就等于告诉他土地永久卖不了,会促使他把地流转出去让别人种而不是荒着,这有利于推动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目前国土部已指定了具体的业务负责部门着手编制新的耕地保护文件,并已经形成了一份草稿。参与编制文件的核心人士表示,新文件将规定基本农田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如果一定要占用,则需要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这样可避免地方通过调整城市规划来侵占基本农田的行为。
“过去耕地占补平衡是‘占一补一’,对补充的耕地的质量没有作硬性要求,导致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新编制的文件将强调‘以补定占’,在保证有能力补充同等数量、同等质量耕地的情况下,才允许占地。”上述核心人士同时表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耕地保护文件将提出全面实施耕作层剥离战略。要求被占用的各类耕地全面实施耕作层剥离,剥离后运到就近地块覆盖,如果空间距离远也要在附近找到合适地块进行堆放保护。
记者了解到,2012年国土部在下发的《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中,曾提出过上述耕作层剥离要求,但地方并未严格落实政策。
“这主要会增加开发成本,建设单位不愿意做。但是从全国来看,耕作层是很重要的资源。要采取行政的手段,设置专门的费款,推动起来。”一位地方国土部门负责人建议。
推动划定城市边界
“划定城市发展边界,500万人以上城市不再新增建设用地”,这是本次国土年会释放出的最吸引眼球的消息,也是国土部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的一项重要举措。
姜大明在会上表示,城市建设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控制好开发强度,没有划定好城市开发边界。国土部将与住建部门联手,在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修订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尽快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并选择部分县市开展“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试点。
国土部相关业务司局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按照姜大明的要求,2014年将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及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开始,着手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具体到城市内部,还将划定中心城、卫星城、组团、重点镇的发展范围,限制各板块继续向外扩张。
据相关调查数据,当前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国土开发强度已经严重超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特大城市的开发强度已超过30%的国际极限。其中珠三角核心区国土开发强度平均已经达到了27.51%。而当前地方加速挺进特大城市的冲动依然强烈。
“过往做城市规划时,优先划定城市发展和建设空间,然后在剩下的空间中再寻找要保护的生态和农业空间,致使众多城市陆续陷入城市病泥潭。”上述负责人透露,国土部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推动转变城市规划理念,优先划定生态和农业空间。
国土部还将严禁地方突破规划设立新城新区和各类园区;压缩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工业用地;从严审核城市批次用地,严格控制增量,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的新增建设用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特大城市建设用地供应量会马上降低。
国土部表示,对2014年中央确定的7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应保尽保,并稳定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防范地价异常波动,加强监测监管,促进已供住房用地开发建设。
不能硬闯关
姜大明在本次国土年会上表示,目前,各方对议论较多,有些人希望改革步子快一些、改革范围大一些。对此,国土资源系统要保持政治定力,要坚决按中央的统一部署推进改革,不急于求成,切实做到谋定而后动。
他还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权能,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权能,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权能,这些权能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但这些都涉及农村土地房产的特殊性质、涉及众多部门协调、涉及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落实下来都十分困难。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国务院领导小组已经明确了各部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任务分工,其中国土部负责牵头的包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及其配套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力度”等。
“部里正在组织制定改革的总体框架和思路,需要报中央同意后再实施。”徐德明在会上表示,国土部将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设计,抓紧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研究起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指导意见,做好《土地管理法》修改的准备工作等。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国土年会的分组讨论上,各地方国土部门负责人对于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推进也最为关心。
“是我们先报试点方案,然后部里审批后实施?还是部里先确定哪些可以试,地方再做方案?”江西省一位国土部门负责人向参与小组讨论的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发问。
胡存智回应,各项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需要经过国务院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地方不能“硬闯关”。
顶层设计论文范文 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理论界逐渐将顶层设计引入学校发展战略中,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指引。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党委在做好学校的项层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从高职院校实行顶层设计的重要意义出发,着重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党委在实施顶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具体阐述了做好学校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党委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Top-Down)源于工程控制学研究领域,是一种工程设计理念,强调从最高端到最低端,从总体构想到具体实现,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理念被逐渐引入教育学等研究领域,成为制定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理论界对顶层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一些高职院校也有意识地运用顶层设计为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指引,但总体来说,顶层设计理念应有的理论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高职院校如何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担负着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党委如何在顶层设计中发挥主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实行顶层设计的重要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逐渐从规模扩张转至加强内涵建设,学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的制定和设计越来越关键,包括如何形成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等,这些都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引入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视角出发,通过系统梳理设计,整合资源,形成特色,对破解当前发展中的困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1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清晰定位,明确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明确自身功能的前提下,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学校党委从了解和把握社会人才需求人手,结合学校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所处环境,汇聚集体智慧,对自身办学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最后形成指导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形成既具有高职教育特征又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
2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顶层设计中,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决定并演绎出二级系统,二级系统包括两个基本架构:组织系统和非组织系统,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各单位和队伍,非组织系统包括制度和文化。当前有些高职院校由中专校升格而成,规模扩大之后,仍沿袭原有的运营机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终极目标进行组织系统和制度体系的设计整合,促进组织系统中的各单位和各类人员形成各自细化的职能和目标,使学院的所有资源都集中到顶层目标的实现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引入顶层设计有利于高职院校创建学院文化,培育办学特色。学院文化是一个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办学特色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显性标志。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还未形成自身鲜明特色的学院文化,也未有意识地去总结、提炼、创建有核心价值的学院文化。在顶层设计的i级系统即实施阶段,顶层理念渗透到每一项具体T作中,融入到每一个参与者心中,通过实践一反馈一总结一实践的循环,最终会形成以理念决定思维,以思维养成习惯,以习惯培育传统,以传统积淀文化,以文化彰显特色的局面。
二、当前高职院校党委在实施顶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上,高职院校党委拥有重大决策权,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也应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但顶层设计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准确定位、锁定目标,科学设计、系统整合,执行控制、实施反馈等多个环节,对组织者要求极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顶层设计的最终实施陷入困境。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党委在实施顶层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有设计无顶层。当前,有部分高职院校党委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还不够清晰,发展定位上存在着“跟风式”“单线式”现象,把“创示范”“升格”作为发展方向和目标,发展规模上求大不求特,专业建设求全不求强,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表面轻本质,功利化倾向明显。有些学校党委立意不高,眼光不远,对校内外形势变化、行业发展动态趋势缺乏深思熟虑和全面把握,未能很好总结和提炼本校的核心优势和办学经验,导致定位模糊,最终体现在学校发展特色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
2 有顶层无设计。一些高职院校党委对顶层目标进行了建构,对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思路作了科学阐述,但未对实现顶层目标的步骤和环节作具体的统筹规划设计。如有些高职院校党委提出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但没有考虑到“一流”的具体内涵和标准是什么,需要哪些二级子系统和分目标来支撑、衔接,各分目标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学校在制度层面如何设计完善以保障顶层设计的顺利实施。因此,顶层目标不进一步变成具体的“操作指南”,所谓的理念、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3 有设计无实施。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在于落实。有的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的实施中阻力重重,虎头蛇尾,主要是执行力不强,忽视了党组织在实施中的保障作用发挥。在思想保障方面,党委未能有效统一全员思想,导致对顶层目标认识不清、领会不透;在组织保障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在队伍保障方面,没有把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在机制保障方面,没有建立导向明确、运行有序的内部机制,顶层设计的实施缺乏良好环境和氛围。
4 有实施无反馈。顶层设计中的实施监控、目标反馈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它将顶层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经验以及师生员工的反映及时反馈给决策层,从而构成由上至下再由下向上的双向反馈,推动顶层目标和实施方案的不断完善。有些高职院校党委没有主动总结实施的经验和教训,挖掘和放大亮点,不注意把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提升,形成具有共识的理论性总结,从而大大降低了顶层设计的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说明部分高职院校党委在抓全局、抓思想、抓组织、抓队伍、抓执行方面能力不强,统筹和动员各方力量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水平不高。
三、高职院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顶层设计在时间序列上按照“定位、设计、整合、实施、反馈”五个步骤进行,在空间组织上从顶层目标、系统整合、组织实施三个层面推进,体现了顶层设计理念的内在逻辑和科学体系。下面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党委如何做好顶层设计进行探讨。 1 办学思路与理念形成。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一直围绕“办什么样的高职教育,怎样办好高职教育”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总结、凝炼、升华并形成了“三个一,三个二”的总体办学思路,即贯穿一根红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凸显一根主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抓住一根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成人与成才双轮齐转,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轮齐转,坚持继续教育与普专教育“双轮齐转”。。总体办学思路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两个根本问题,为学院发展提出了终极目标。在办学思路形成的基础上,学院党委根据高职教育内涵提升的新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全国率先提出“大爱育人”办学理念,把“塑大爱精神之魂,举素质教育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结‘成人“成才’之果”作为行动指南,抓住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源头动力。
2 设计与整合。思路与理念一旦形成,发展路径便成为关键。学院党委针对办学思路,提出了“六个必须”总体工作要求,围绕“大爱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下发了全面深化大爱育人工作实施意见,制定《2009-2011年学院发展规划》,提出了力争三年实现“六大变化”的具体措施,为顶层目标的实现,绘制了一张精确可控的“路径图”。同时,党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狠抓思想、组织、队伍建设,为顶层目标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通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师党员的先进性意识,为办学思路和理念的贯彻落实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 实施与推进。顶层设计的实施操作层面,既需要排除万难,大力推进,也需要高超的工作艺术和方法,精心搭建平台和载体,使实施更富成效。学院党委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施与推进。一是狠抓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和教学技能大赛,狠抓课堂教学质量。高度重视督导工作,设立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强力推进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着力抓好院系两级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优化。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组建“校地校企合作委员会”,积极推动和建立“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二是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推进实施效果。学院党委不断创新实践载体,丰富实施内容和形式,通过推进“六大工程”,构建全面的育人工作体系。推进“师德工程”,广泛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推进“理想工程”,大力培养优秀学生;推进“学优工程”,引导学生向身边的典型学习;推进“三帮工程”,确保不让一名学生掉队;推进“文化工程”,积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进“实践工程”,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打造品牌,特色发展。顶层设计最终就是以不同的定位,寻求特色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学院全力打造育人品牌,以“大爱育人”理念统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育人特色。着力培育院(系)发展品牌——医学技术学院,加大投入力度,使医学技术学院成为本地区医学教育中心。大力创建服务地方品牌,学院开创的退役士兵培训“学历+技能+就业”的泰州模式,得到了各级军地领导的高度关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反馈与提升。顶层设计是在双向反馈和动态调整的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学院党委在实践中寻求工作的一般规律,注重总结顶层设计实施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学院2010年成功出版了《大爱育人——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使“大爱育人”理念理论化、系统化,推动了“大爱育人”工作向更深层次开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是“大爱育人”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学校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渗透教育规律的研究,制定渗透教育规范流程,有力促进了渗透教育在全院的推广。以“大爱育人”为核心的学院文化已初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