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电气工程论文【精选10篇】正文

《电气工程论文【精选10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电气工程论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电气工程论文 篇1

【摘要】分析我院在电气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项教学改进措施,即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增加有关电子产品制作方面的内容,加强电工电子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生产实践

1引言

电气工程训练是我院面向工科非电专业及大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安全用电常识和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

2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1)实践课程简介

根据专业的不同,电气工程训练有两个教学模式。对于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A,共40学时;围绕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控制,训练工科学生一些简单的电气控制方法、控制手段,使之理解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电气控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于大文科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B,共40学时;通过室内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与检修实践,让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学习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掌握最基本的电工技能。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过程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第一,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学生做起来前紧后松。为期一周的电工训练,前三天的实践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后两天的内容是创新设计,占用时间偏长。

第二,教学实践内容和现代生产实践结合度不够,电工电子技术含量偏低。电气工程训练A的实践内容是交流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控制线路;电气工程训练B的实践内容是照明电路的安装实践,在电路中用的是电感式镇流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电路已不是最常用的电路了。

(3)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存在的现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增加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对于非电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制作一些和已有的实践项目相关且简单实用的电气产品。参加电气工程训练A的学生,可以选作PLC控制器;参加电气工程训练B的同学,可以选作电子镇流器。学生在电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气产品的研制、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3实践教学改进后的实施方案

(1)实践教学内容

电气工程训练实践经过改进后的教学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教学环节、六大教学模块。四个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基础实践、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六大教学模块包括元器件认识、工具仪表使用、电路原理和电路设计、线路板制作、组装和配线、调试和检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六大教学模块的实施是渗透在四个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可以看出,和电气工程训练B相比,电气工程训练A的电工电子技术信息含量大、实践操作难度高。

(2)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三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元器件认识与检测、电气原理图识图、实践操作技能四方面知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知识不用讲,和实践操作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要少讲。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电气工程实践,这才是理论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因材施教。专业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不同,讲授的教学内容也不同;专业相同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三表学生要突出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进行精英培养。

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于参加电气工程训练兴趣高、产品制作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把课内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

第一,确定灵活、直观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板书、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采用演示教学和渐进式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对于基础实践项目,主要以演示教学为主,通过演示教学,学生把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可以指导自己实践操作的理性知识。对于创新实践项目,主要以渐进式启发教学为主。通过启发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

第二,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调整实践项目在量和质上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实践项目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学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第三,实行多方位的奖励制度。在基础实践环节,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组,组和组之间比赛,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哪个组就有额外加分,并把名次写在黑板上。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意识和动力。在产品制作实践环节,可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给成绩优异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电气工程论文 篇2

一、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软实力

第一,在提升校内实训室硬件水平的同时,结合电气专业实际,我们也要重视依托仿真技术来提升各电气实训室的软件水平。引进比如MATLAB等国内先进的仿真软件,在课程中推广和运用仿真实验手段,实现仿真实验与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

第二,提升电气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关键。我们要以“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抓手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从企业引进,二是不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三是支持教师参与电力企业的科研项目。

第三,做好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与选购。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有超前眼光,我们必须将本校电气实训设备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并着眼于最前沿的电气应用技术,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

第四,积极引导与鼓励本专业师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别的电气技能竞赛,对获奖的团队给予重奖。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电气行业的办学知名度。

二、加大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创新力度

借鉴国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国内其它兄弟高职院校的做法,结合高职电气专业的教学特点,未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有可为:第一,成立专业委员会,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学院可以牵头成立由电气行业内一些知名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校外实训基地委员会。借此平台,我们不但能及时了解最新业内动态、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扩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充分发挥“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价值。

第二,通过创办微企,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学校投资成立一家微型电力设计公司,为社会提供电气工程管理咨询、输变电设计与服务工作。通过这样一个工程技术平台,学生将以直接参与企业运作过程的全新方式来高效率的完成实训,年轻教师也因此扩大了研究视野,充实了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完善校外认识实习机制,将认识实习放到顶岗实习同等重要的位置。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走马观花似的认识实习模式,将时间延长至10-15天左右。在实习期间,聘请电力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大家授课并考试,让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流程、设备原理、运行机制有一个立体式的了解。第四,创新机制,科学管理。针对我们学院刚搬到新校区,很多机制尚不完善的现状,我们要继续完善校内实训室考核、管理机制,尽快出台一套针对实训室管理人员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向管理要效率。与此同时,校内实训室必须坚持探索走出去的发展模式,利用师资、设备优势,主动走出去,为社会、企业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使实训室的运转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结语

通过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实施,创新和完善高职院校电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修订了新的才培养模式,改进电气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纯认识实习为专业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了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人才。

作者:胡勇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以“三化”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岗位化

当前的工程教育是动态的,随着电气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课程的设置必须通过市场调研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坚持高等应用型院校的工程教育须以求职为导向,在实践课程课目的选择和安排上坚持以市场需要为目标,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当前学生求职时所需技能必备的实践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适应将来求职之需的能力和素质。在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上,将学生的从业能力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与企业及行业的专家交流,金陵科技学院结合对毕业生调查反馈,在历年的培养计划修订中及时对实践课目的选择进行调整和完善。除了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实验之外,本专业重点加强集中性实践环节的课程教学,根据调查统计,电气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一部分从事企业的电气控制与维护工作岗位,故安排了电工工艺实习、电机控制设计、电气工程系统设计等集中性实践课程;一部分学生从事电力系统工程实施和维护工作,故安排了电力电子实习、电力工程实习、电力系统设计等强电方面的集中性实践课程;一部分从事单片机系统开发工作,故安排了电子技术设计、单片机系统设计、电工电子综合设计等弱电方面的集中性实践课程;还有的是从事自动化生产线方面的工作岗位,故安排了自控系统设计、系统仿真设计、综合实践等集中性实践课程。

2.课程组织模块化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合理配置、循序渐进地安排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并将各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系统的电气工程师必备的技能和技术,达到本专业具体的实践能力标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如图2所示。从上述实践课程模块中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生产实践课程”四个实践课程模块进行组织。其中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各专业课程的课程实验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专业课程的集中性实践环节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集中性实践课程中的综合性课程为主,配合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等,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社会生产实践课程模块主要由社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与社会适应能力。

3.课程实施工程化

在安排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改变以往的实践课程内容主要是验证教材的原理性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的实施时,按照电气工程行业的工程应用来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化课题,以培养学生在电机及其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能,增强学生在电气领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在学校立项建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集中性实践课程指导教程”编写过程中,各个专业课程均在此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课题,而是结合当前的工程应用进行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时注重工程化应用。

二、以“三动”促进实践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技能推动、项目驱动、创新带动”的“三动”并举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技能推动”是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三大动力之一,是一个“注入”的概念,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手段,通过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推动实践课程改革、优化实践课程结构、夯实学生实践基础。“项目驱动”是通过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实施中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对专业课程进行知识融合,是一个“集聚”的概念,是提升层次、促进知识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创新带动”是依靠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激发与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转化”和“释放”的概念,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

1.技能推动

职业能力作为高等应用型院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是他们走向社会并成功立足、求得生存的基石和看家本领。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培养的是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一定的职业特征,金陵科技学院在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以卓越工程师的标准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保证了学生毕业时具有从事某项职业工作的上岗资格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就业又增加一块“敲门砖”。目前,我们开设了“维修电工中级”、“维修电工高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三菱电机自动化系统应用工程师”、“IAAT项目认证工程师”等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与考证。电气专业与国家、省、市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合作,建立基于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和职业资格考试训练要求的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与相应的考证考级平台,专业每届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达到85%以上。

2.项目驱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突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动实施者,而学生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是被动接受者。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唯一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师生在实训室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在项目驱动法中,学生不再把学习当做负担,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主动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F.J.Philip认为“项目驱动教学法旨在引导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项目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

(1)成果驱动。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以成果为驱动力。在实施项目驱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以一个实际的电气项目为课题,并在答辩时展示设计成果。从已经开展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中,学生的设计成果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例如图书馆座位自动显示系统可实时根据温度调节转速的电风扇、可冷热两用的饮水机等实物系统。部分设计成果鼓励学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或者。

(2)综合性。项目的选取既可在本专业也可跨专业选取实施综合性项目,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在学生选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融合已经学习过的各种专业课程。例如在第四学期开设的“电工电子综合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融合电路分析、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等已经学过的课程,同时有条件的同学还加入了检测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后面学习的课程。第七学期开设的“综合设计”课程要求学生融合电路、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机学、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技术、人机界面、网络与通信技术等大多数专业课程。

(3)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计划、实施以及管理。从项目的确立到团队成员的成绩核定,学生不仅仅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也是管理者。分组以后学生推选出组长,组长的职责相当于项目经理,负责人员的组织、时间的把控以及最后组员平时成绩的核定。

(4)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展示和评价具有多样性、选择性,项目计划的确定、实施等均由学生讨论决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5)学习评价的多元性。项目教学法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的发展,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完成项目成果的质量。在对实践课程的验收环节中,结合校内的“电工技能大赛”、“电工电子设计大赛”、“自动化系统应用竞赛”等赛事自行设计评审表,通过对项目成果的综合评定,包括学生团队的现场答辩演讲能力、现场实施能力、现场协调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考核项目成果的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等方面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创新带动

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和参与教师科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形式多样的各种创新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1)学科竞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分不同层次和类型,主要有学术型知识创新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尽管学校学术型知识创新不足,但适宜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从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的使命来看,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地方的“科技中心”,重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技术创新占主要任务,培养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为主。对于电气工程专业,诸多学科竞赛的题目都采用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要求拟定解决方案或按所设置的测试标准设计、制作作品。建设“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以及校企共建的综合创新实验室”三位一体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浓郁的创新氛围,金陵科技学院设立了一个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依托电气系“科技创新菁英协会”,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创新实验室每天对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管理,并邀请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指导教师,平时由指导教师或学生提出题目,独立或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只起答疑指导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开放创新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活动平台,让学生有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

(2)教师科研。学生通过参与教师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课题实践,与教师一起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最终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在研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开设研究性实验项目、拟定课程设计课题,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和科学实践活动当中。(3)创新项目。本专业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鼓励学生独立承担实践创新和科研项目。学生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并与指导老师合作一起申报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学生通过这些项目的申报和研究,更大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学改革,80%的集中性实践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开放实验室随时可见学生在实践,学生职业证书持证率85%以上,参与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学生比例占50%以上,近三年历届毕业生的协议就业率均为100%,而且经第三方调查毕业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也较高,说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符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三化”加“三动”的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性,适合在应用型高校各工科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予以尝试和推广。

作者:刘旭明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第三篇

一、面临的问题

许昌学院是一个新升本的学校,在办学经验方面与传统的老牌本科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矛盾,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这些脱节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新升本学校自身地位太高,认为大学就是来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由高职高专来完成的,因此把人才培养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硬件的需求更高,比如专业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等。第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而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相对稳定,但部分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仍然把研究型人才培养作为第一任务。第四,师资队伍是目前新升本学校遇到的最大瓶颈,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教师不足,新招聘的教师还需要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新的阶梯队伍很难短时间内形成。

二、培养标准

通过培养使学生在保证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达到一定修养和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能够适应电气工程领域在工程设计和工程产品研发的实际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1.基础知识标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电气工程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够掌握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了解和跟踪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以及趋势的能力。2.能力标准目前许昌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河南、面向工业化、面向社会需求的发展模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许昌学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根据许昌学院办学自身特点,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具有简单的工程造价预算、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图纸绘制以及现场施工等工程技术能力。

三、培养措施的改进

第一,改革教材。以前在教材选择上,往往注重教材的理论深度而忽视了知识的工程应用背景。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选择具有较多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案例的教材,而对于偏重于理论探索的教材应减少使用比例,并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编制合适的课程体系和制订出完善考核办法

第二,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增加聘请具有工程施工和产品开发经验的优秀工程师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和指导毕业设计,逐渐形成由在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的“双导师”指导模式,促使学生尽早接近工程产品的设计实例,为后续工程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目前许昌学院通过河南省省委的组织与许昌市制订“双百工程”计划,在最近五年的时间内,从许昌市各企事业吸引100名优秀工程师来许昌学院作兼职教授,同时选派许昌学院100名优秀教师去许昌市各企事业进行专业培训和锻炼,旨在提高许昌学院教师自身的工程背景以及工程设计开发的能力。

第三,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的教学课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多开设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增加学生在专业方向课的学习与训练,加大课程设计的力度。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专业课学习,许昌学院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以及辅助学生的学习工作。在培养过程中,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3+1”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锻炼。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锻炼可以具体分为:一年的基础课学习,一年的专业方向课学习,一年实践技能培训以及一年的公司工程实践项目训练。在培养过程中主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工程实践设计、施工以及基本操作工具的使用培训。第四,改变毕业设计考核方式,由原来单一的毕业论文改为学生可以通过成套图纸绘制完成;或者产品开发的电路图或者与本专业相关的专利。

四、结论

分析了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方案相脱离的现象。对一般本科类院校在培养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基础素养和能力两个方面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进行了论述。从许昌学院实际出发,从外部因素和内部需求制订了对工程技术人员人才进行培养的改进措施,通过2009年到2013年一个周期实践结果来看,所培养出来的电气类工程技术人才达到了最初制订的标准。

作者:方如举 单位: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第四篇

一、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课题缺乏实验条件,受实验室场地不足、实验设备紧张的瓶颈束缚较多。这样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够在宿舍里做毕业设计,最后要么闭门造车,要么抄袭他人作品,使得毕业设计完成结果粗糙、质量低劣。毕业设计管理相对松懈,毕业生对毕业设计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同学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少,受找工作应聘或考研复试等影响较多,往往导致部分同学做出的毕业设计内容空洞,也不可能通过毕业设计学到什么。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二、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创新

在整个毕业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毕业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指导教师是实践活动的规划者、引导者。指导教师的角色重要而特殊,其对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进行及完成和毕业设计深度的把握至关重要。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必要对传统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1.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

所谓“分层次”,就是指导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统筹安排,“因材施教”个性化课题定制,优化毕业设计课题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选题。对于有志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应鼓励选取在电气工程领域中有新技术含量和应用前景的研发课题,以提前培养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对已确定就业意向且就业单位与本专业对口的学生应允许他们到就业单位做毕业设计,或选择与自己将来工作相关的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所谓“分模块”,就是按照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所包括的五个二级学科(即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有毕业设计课题分成五大模块,按学生所选课题模块将学生分成五大组,然后在开题、中期检查、过程指导、验收答辩等环节分课题模块给予有针对性的集中指导。

所谓“团队化”,就是结合电气工程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学生跟着指导教师所属团队走,在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过程指导、验收答辩等重要环节进行团队化集体指导。其好处在于可有效解决师生比例失衡、指导教师结合松散、选题不当等难题,使学生接受到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交互式指导,从而有效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效率和质量。在上述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满足多样性需求和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2.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针对毕业设计管理相对松懈的问题,有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力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比如严格毕业设计组织纪律,每周定期一两次的毕业设计师生见面会,要求签到,严格请假制度,超过一定次数未到取消该学生答辩资格;对于选择到指导教师项目合作单位或意向工作单位做毕业设计的学生,要严格进行联合指导,定期回校内接受监督与审查;毕业设计使用实验仪器设备、场地等的进程分批进行,使有限软硬件资源能够交替轮流使用。此外,需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

3.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自始至终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前期,学生要完成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总体设计等工作。指导教师团队要严把选题关,强调选题内容和深度范围等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实际水平,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将以往单纯设计类题目数量减少,增加了实验研究型、仿真研究型及产品开发型等类型题目,保证了选题的多样化。毕业设计中期,指导教师团队要集体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情况进行严格审查,此举可避免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局面。毕业设计后期,指导教师要严格验收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严把毕业论文撰写质量关和答辩关。要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即逻辑条理性、写作格式、外文翻译、排版、计算机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规范的要求,不规范论文禁止参加答辩。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必须正视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毕业设计,建立科学有效管理机制,在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这种创新指导模式已获得初步探索与研究,并已在华侨大学两届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实施。实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所提出的相关措施对提高工科其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项雷军 方瑞明 卢小芬 单位: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五篇

一、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探索

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加强学生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每学期都设置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对象,制定不同的实践目标和实践方式;明确每学期的实践目标和实践方式并细化;同时加强老师指导,实现导师指导制,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调整和修订课程体系结构及内容。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对象,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同时将基础专业课和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在大一和大二,将其他课程和部分实践性强的实践课程设置在大三和大四。去除重复设置的课程,合并有重叠内容的课程,拆分体系庞大的课程。明确必修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大力增设专业任意选修课程。

(3)完善考核方法。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施行不同的考核方法,突出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性。鼓励通过实践进行考核方式和通过答辩进行考核的方式。

二、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湖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进行了如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举措:

(1)建立专业综合实验室,加快学科竞赛基地建设,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加大企业合作力度,建立大量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以服务学生的长学期实习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假期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建立工程实践中心。以专业教学负责人牵头,规划实验与实践教学,建立基本阶段、扩展阶段、提升阶段、创新阶段的四阶段实验与实践教学模式。以企业导师为补充,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学科基地教师为支撑,突出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

(4)设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并配套相应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让一部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5)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上述改革实践中,学生开展卓越工程实践计划获得较好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部级和省级创新实践项目共5项。通过上述人才培养改革初步实践,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都大大提升。

三、总结

基于“721”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针对这个目标,进行了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实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专业技能大大增强。

作者:肖义平 张杰 余瑜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第六篇

一、电气工程专业多维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贴近工程实际,突出岗位能力,融入设计和创新环节,构建职业标准化的实践课程群深入剖析和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与条件,结合电力系统和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分项目开发实验实习内容,把实验实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模块,模块化教学设置使得各模块专业性和针对性加强,各个模块即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利于增强实习效果,不仅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还充分考虑学生的类别、基础不同,合并调整、创新实验实习项目,紧跟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学生不仅能学到电气工程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还力争达到不重复参加培训就能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在实践教学组织和运行上,采用模拟生产流程化模式组织教学在教学组织上,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学生在几周或数周时间段内学习、工作在实验室,有利于学生更加熟悉设备,融入实践环境,夯实基础,为创新实验开展做准备。在教学运行上,采用模拟生产流程化模式组织教学。模拟生产流程化模式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可以按照图2所示分七个阶段进行运行。实践证明,强化模拟生产流程化模式的基本技能教学运行方法,规范每一个环节并落到实处,极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应用科学管理手段,开发了基于WIFI技术的实践教学资源实时在线综合管理系统实践教学资源实时在线综合管理系统是基于无线网络的,终端为智能移动设备(平板电脑、手机等),功能主要面向实践教学过程的成绩采集、自动运算、成绩的管理与维护、成绩打印;面向学生群体的成绩查询、学习环节的弱点分析和面向管理者的后台基本数据管理与维护、系统参数的设置开关;实现对设备资产、低值易耗材料的实时管理;实现动态课程管理;实现网络资源管理;可以为虚拟实验室服务;实践教学实现移动实时办公,为用户提供集成统一的操作平台。摒弃纯人工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工作效率,提升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

4.合理规划、扎实有效建设和运行的实践基地(1)明确实践基地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宗旨,确立以教学为主体,兼顾科研,以职业培训服务社会的功能定位,建成一个电气工程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基地群。(2)在实践基地规划、建设实施上:思路清晰、定位准确、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扎实推进、高效运行,服务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基地群初具规模。规划并建设了7个基础实验实训平台、10个专业化创新实验实训平台、4个校外实习现场化实训平台、2个虚拟实验平台。基础实验实训有利于学生融入实践环境,借鉴先进思想,夯实基础,为创新实验开展做准备。专业化创新实验实训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工程实际任务,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创新实验项目。校内实习现场化可以化解校外实习教学与企业生产管理之间的矛盾,实现校内外实习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研究利用虚拟现实软件平台建设虚拟实验室的思路、方法、体系、构架、应用,虚拟实验室将替代部分实际实验项目,降低设备损耗、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教学服务、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低压电器虚拟实验室和高电压技术虚拟实验室建设已列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3)完善实验实训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安全、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教学运行特别注重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5.用实践文化助推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以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各实验中心具有成规模的硬件文化环境。相关的照片展板等硬件设施丰富多彩;大屏幕视频展示平台开展实验实训优秀成果、标准化操作过程循环播放。发挥“软”件文化在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功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连续组织开展4届“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可免试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考评。“智能楼宇供配电实训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项目被确立为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智能型硬币计数收集器的研制”被确立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于PLC实现的三段式过电流保护装置的研究”项目获得学院科研立项,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基于PLC的卫生间次污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研制”获得学院科研立项;“具有高性价比的双电源单母线供电实验装置”获得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二等奖;“基于PLC的低压双电源备自投装置开发”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实践证明,技能突出和参加创新实验项目的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获得了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

6.积极开展企业培训,实现实践基地的社会、经济效益,利用校外实习资源促进校内基地建设开展维修电工、变电一次安装工、变电二次安装工、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技能鉴定“高压电工”、“特种电缆工”;特种作业人员(电工作业)安全生产技术鉴定等培训考试项目;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培训3878人,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利用和企业技术人员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加强交流与反馈,促进了实验实习教学项目的完善,使校内实验基地建设不断紧跟企业现场的发展方向。校外实习教学资源对于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行业和专业的特殊性,加之企业生产管理的要求和限制,校外实习与企业生产管理之间存在矛盾。为了化解矛盾,科学划分校内外实习教学资源应完成的功能,合理调整实习教学计划和大纲,充分利用校内现场化的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实习的基础部分教学。精简到企业专业实习的时间,提高校外实习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校内外实习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7.不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促进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近年来,围绕该课题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累计开展(完成)校级项目3项、省市级项目4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基于职业标准的电工实习课程开发与研究”项目已结题;“虚拟现实技术在低压电器虚拟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已结题;“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面向电力行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的研究”等教研项目已近尾声;2013年“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电工实习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沈阳工程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不断深入开展的教学研究保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和先进性,确保其不断与时俱进、紧跟专业及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促进了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结论

电气专业论文 篇3

建筑电气中的低压电气安装技术

关键词:建筑;低压电气;安装

近年来,我国电气化安装技术不断提高,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低压电气安装技术比较复杂,专业程度较高,施工中还涉及到多种交叉施工,因此,做好建筑低压电气安装技术的研究,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低压电气安装工程特点的概况

电气工程论文 篇4

1本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本专业实际授课按学时分配为:公共基础课892学时,学科基础课751学时,专业主干课589学时(其中实践占112学时),专业方向课290/341学时(含实践课14/34学时)。在专业主干课的实践112学时中验证性实验72学时,综合性实验18学时,设计性实验22学时。由此可见,实践学时的数量有限,而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即使不认真做实验和测试,也可以推算出实验数据和结果,为实验而实验,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这种实验缺乏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制约了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培养,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实验设备与方法上,多采用设计好的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实验箱,其元件符号都标示得很清楚,学生只要对照实验指导书,便可以轻松地完成实验,没有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电路中如何使用等问题,在这种实验模式下教出来的学生,思想僵化,无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结果是实验做了却没有收获,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深究,更谈不上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何谈科研,何谈创新,何谈竞争力。另外,电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其表现出来的形式来认识它。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校自身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和基地,学生实习依赖于企业,很多企业由于效益、保密、管理等原因不愿意接纳,这无疑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了折扣。

2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针对以上现状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又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科学的、系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技术二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实践课程体系应做如下的优化和改革:首先,在该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特别是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当地缩减公共基础课的学时,用于增补实践课学时的不足,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和时间,直观地学习效果更好。其次,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不要苛求大和全,但一定要重视精和新。具体操作可以从四个方面实现:1)减少验证性实验的项目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数,可将电子技术、PLC等实验开设为综合性、研究性实验;2)内容相近又自成体系的实验应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3)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软件进入课程体系,安排学时,每学习一个专业软件,要求学生熟练使用;4)增加实践课程学分。目前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174.5学分即可毕业,其中实践环节学分数为49学分,所占比例约为28%。这对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比例太小。应适当调高比例达到35%左右,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第三,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推行框架式、项目式教学。即:教师下达实验项目任务书或列出框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元器件,连接电路,测试性能,撰写报告。报告中必须体现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和结果。第四,改进实验手段和设备,优化工程实验效果。除验证性实验外,所有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都不可能一次成功。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和便捷。因此,我们可以将设计性、研究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在计算机上先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实验内容、操作程序和熟悉操作技能,然后再进入实验室实际完成,有了模拟实验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实际操作上更有把握,更有信心,更安全,成功率也更高,达到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室的设备或实验平台电器元件较隐蔽,线路的连接多为插头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插插线、测测参数,只看到实验的表面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新精神,不妨由学生自行确定参数,选择元器件(必须为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元器件),自行设计、测试调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做到知行合一,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第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才,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增新改旧,加强相关技术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电力电子、高低压供配电、PLC和变频器等专业内容的实习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校外电机厂、供配电公司等相关企业设立定点实习基地。还可以校企联手,在理论上、技术上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发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关系,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企业单位,了解行业发展信息与工业操作流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六,将创新教育与科技竞赛相结合。通过各种培训和竞赛,强化综合素质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兴趣,如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行业或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竞赛(如:PLC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在参与过程中往往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科研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七,抓好毕业实践与设计(论文),把好实践教学最后一道关。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要,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后,毕业实践和设计就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否独立工作的一根杠杆。那么从选题开始就要紧密地联系实际,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相关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挂钩,进行思考、设计、测试、运行,撰写毕业论文,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这样一个过程。为鼓励科技创新,可允许学生用科研作品、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取代毕业设计(论文)。“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才是社会、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

3结语

培养合格的高级电气工程师,离不开实践教学,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电气系统智能化改造升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开发、研究创新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除了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实际进行必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外,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成才、就业和创新。

作者:彭华 单位: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篇: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从密集型劳动力的方式朝着集约型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方向转变。电气工程是当代各行各业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服务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电气自动化科技技术能够为电气工程相关设备的生产和研发搭建更加安全、便捷研究平台,从而极大的促进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因此,近年来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然成为用于评价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技术发展水平的依据。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当前使用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和企业的工作环节和操作使用环节变得更加的便捷和高效率,从而极大的提升我国当代利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企业减少了对日常管理成本的投入、对生产原材料等成本的投入,提升了我国当代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理论研究

2.1概念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有关研究通常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当代热门领域技术的充分融合。因此,我国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定义就不应当过于局限。在现实当中,应用到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的领域十分之多,例如:在我国家庭当中墙上的配电板、电灯线路;在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宇宙飞船的顺利升空等。这些行业和领域都在使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这就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概念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全面性,并且由于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已经使其作为一门支持其他领域、行业发展的重要新兴技术被学术界诸多学者提上了研究日程。2.2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上文当中介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我国各行各业和多个领域当中,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2.2.1开环的控制

这种电气自动化控制装置通过对受控的对象施加顺向作用使其得到智能化的控制。采用开环控制的方式能够使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之间构成更加完整的结构,并且具有控制过程操作简单等诸多的优点。但是,采用开环控制方式也使得电子自动化系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使这种控制系统的控制精确度较低。使用电气工程的企业和领域通常将这种控制系统应用于对控制的精确度和及时性要求较低的方面。

2.2.2闭环的控制

开环自动化控制装置具有顺向的作用,与之相对的是闭环的控制系统,其具有逆向作用,也就是说采用闭环控制系统的电气工程能够准确的显示出控制变量对整个控制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力,从而能够实现控制结果与控制标准之间比对,并且能够基于对整个控制过程的观察,找寻出导致差异出现主要流程当中的问题所在,通过消除差异实现对整个电气工程的控制作用。由于其具有减少和消除问题的作用,因此使用电气工程的企业和领域通常将这种控制用于防止突然事项出现导致系统不能够正常工作的问题。

2.2.3复合的控制和反馈的控制

这种控制系统通常被应用于对整个系统的变量进行监控时。当电气自动化所控制的电气工程系统中存在监控的变量参数发生改变之后,使用复合、反馈系统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变,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控制,发生变化后才做出相应调节和控制的。因此,可以发现,复合和反馈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所实现的实时控制有着较大的区别,其难以及时对被控量实现及时、动态的控制,只能亡羊补牢。

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电气工程的影响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当中,作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研究,并对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分类研究,对三种类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比较。在本部分当中,作者主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给当代电气工程行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3.1提升了电气工程的可靠性

电气自动化能够极大的提升电气工程的可靠性。电气工程可靠性的提高依赖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精确程度的提高,和有关电子元器件的合理搭配,通过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电气工程有关设备的定期检测。由于电气工程产品大多数的结构较为复杂,一发可动全身,因此使用电气自动化系统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人工所产生误差,另一方面能够减少由于人工成本增加拉低的企业整体生产力水平。在使用电气自动化系统时,应当注意坚持可靠性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其一方面需要对所涉及的技术进行定期的更新和研究,从而促使技术能够根据电气工程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对整个电气工程进行自动化监控系统进行设计时依据系统化的观点,为其设计易于检测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方便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日常维护。

3.2实现了产品试验方法的先进性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产品的实验。由于电气工程不仅仅设计到人们生活中的一些机械、电路、生活用品,而且其还涉及到一些具有设计复杂电子设备的生产、具有高危害性的实验。因此,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工参与到这些需要高精确度,或者是不适合人体进行直接参与的工作当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所产生的障碍,并且能够通过高精尖仪器的分析来提升有关工作的精确度和质量,极大的方便了对产品的试验和实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范围也不止于此,及时在适合人工的领域和企业采用,也依旧能够替代大量的人工劳动力,减少人为经验和观察度不足所产生的误差,从而有效的保证了企业对产品的测试,能够有效的增强我国整体产品出产的质量。

4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4.1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化的技术能够极大的提升我国电力系统整体运行的质量和效能,也就是说智能技术的运用已经在我国电力行业当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起到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当前已经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充分的应用到了我国电力行业当中。通过应用智能化的系统,有效的确保我国电力系统及其其他使用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的行业整体日常经营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我国诸多行业通常是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在电气工程设计的初始阶段中有可能出现的缺陷和误差,从而极大的提升我国各行各业技术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升各行各业经营成果、出产产品的精确程度,保证了这些行业和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的结合在了一起,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了整个电气工程智能控制网络的形成,极大的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效率。通过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与计算机的充分集合,还能够促使智能控制处理器的普及化,使其用于具有高度危险性和危害性的领域,为有关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2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我国发电厂的分散测控系统当中通常会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整个分散测控系统设计具有分层的结构。通过利用这种分层的结构能够有效的获取到发电厂中各个区域的受热信号,及其多个发电设施当中出现的故障,从而减少发电厂发电终端现象的产生,提升企业整体的持续稳定运行。还能够通过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实现对整个发电流程的监控,动态的将预设参数与机器运作参数、电力产能进行比较,从而适度的调控机械工作的台数,平衡发电厂的产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更优分配,大大节约企业成本利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价值。

4.3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我国变电站当中也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所构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其通常是在这一技术之上搭建起计算机的硬件处理系统,其通过为整个变电站安装监控摄像头,获取变电站内部员工工作现状和机械设备运营现状,来实现对整个变电站工作流程的监控。通过使用这些具有图像化和智能化的信息,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企业内部事件的发生及其运行,从而减少了人为直接监控的成本,使变电站的配电系统能够逐渐朝着综合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前行。

5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使电气工程有关领域的工作变得更加的便捷,并且能够促使我国各行各业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实现更高的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因此,可以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对于当代电气工程行业拥有着重要的影响。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所开发的控制系统,实现了我国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智能化和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密集型劳动力向集约型高科技方向发展。作者在本文中,通过举例当代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较为普及领域当中的几个案例,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方式、使用方式、研究方向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提升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普及度和实用性,增强我国各行各业的整体技术含量,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作者:陈明哲 张晨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济南市

第三篇:电气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1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围非常的广泛,其涉及到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如哲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这些本质不同的学科领域,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都可以进行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某些思想与智能的行为,可以应用在很多的方面。从人工智能的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就是把部分较为复杂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来进行,以减少人类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2.1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构建控制器的模型时,有很多的因素都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如改变了模型设置的参数、计算数值类型发生了某些变化等,都会给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造成影响,而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应用人工智能之后,免除了对动态模型进行准确获取的要求,除了有特殊的要求之外,人工智能基本上不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文/苏海青随着科技快速进步和发展,如果想要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方面进行创新,就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对电气自动化进行控制,可以让人工智的优点和功能最大的发挥出来。人工智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打破了传统控制方法中的约束性,能够解决很多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就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的优势和方法进行具体的阐述。摘要

2.2易于调节相关的参数

在人工智能中,对人工智能相关的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智能函数的性能,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对人工智能控制进行调节时,更加简单和方便。人工智能具很强的适应能力,能让控制器与相应的数据相结合,借助相关的信息资料来进行准确的设定,并且能够依据实际具体情况来对参数进行合理的修改、扩展以及设定。

3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中的作用

3.1优化电气设备

对相关的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这一项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复杂,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着较高的要求,且需要将以往工作中积累到的设计经验充分的进行运用。在以往的产品设计过程中,一般都运用人工手动制作的方法,获得的方案没有更好的优化效果。而现在,计算机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逐渐的被计算机辅助设计所取代,让产品的开发周期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缩减。把人工智能引入CAD技术中,可以大幅度提升设计产品的质量与效率。有关的研究显示,可以将遗传算法与专家系统运用到电气产品优化的设计中,因为遗传算法较为先进,其计算有着较高的精准度,因此,遗传算法与衍生算法被广泛的运用到电气的优化设计中,并推动了专家系统也得到位一定的运用,电气设备会发生故障,通常都是突发性的,但是在具体的故障发生前,还是会出现一些预兆,而对专家系统进运用,就能对故障进行有效的诊断。

3.2诊断电气设备的事故以及故障

在电气设备领域中,利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且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设备,如,发动机、变压器以及变压器等比较容易出现故障和事故的设备进行准确的故障诊断。传统的诊断方法是收集和分析变压器油所产生的气体,之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进行故障判断,这样的方法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还会浪费更多的人力。但是事故与故障都通常出现的都比较突然,需要快速及时进行解决,如果诊断无法准确及时的进行,就很难找到有效的处理方法,从而引起严重的事故和故障。而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把人工智能技术中的神经网络、模糊理论以及专家技术等融入到电气故障的事故诊断中,以有效的提高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效率,确保电气设备的生产效率。

3.3分析电气控制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在电气化系统中电气控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气控制需要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操作,并且其操作的步骤也比较繁索和复杂,这也是相关研究人员,长时间来努力要解决的问题,以提升操作的效率。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运用人工智,人工智能化通过对计算机或自动计算的先进技术进行应用,代替了大部分的人类劳动,利用界面化形式,有效的简化了日常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并对操作电气系统进行远程控程。另外,人工智能还能及时的对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资料进储存,为日后的查阅提供方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实现报表生成,减少人力物力的资源投入,以有效的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针对这个方面,主要是对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控及模糊控制等等进行运用,其中,借助电气传动过程中的直流和达交流传动的作用,就可以达到模糊控制的目的。

3.4实现控制及保护功能

当前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自动采集数据,对相关的开关量与模拟量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可以根据相关的,进行定制和整理。人工智能可以对相关的图像生产软件进行借助,对电子系统历史的运转情况进行真实的模拟现实,让相关的操作人员椐实际的情况,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构建图表。与正常字符的数据相比,图像与画面会占用更多的系统资源,因此,还需对实际控制端的设备硬件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有效的避免大量运算资源的耗费,而影响到其他的重要控制程序运行,出现故障问题。对于操作控制的方面,相关的操作人员借助键盘和鼠标,就可以现场远程控制隔离开关和断路器。

4结束语

电气工程论文 篇5

论文摘要:随着建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电气工程师应有对所负责的电气工程质量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影响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同时施工安全也不容忽视,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新进场员工要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要编制针对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应设专职持证上岗的安全员。

一、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

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气工程师不能只停留在按图施工的水平,要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努力并善于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业主而言是维护其利益,对自己也是提高。好的工程质量是由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人员完成的,这就要求施工前要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并调整好技工和普工的比例。电气工程师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审查,要求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应符合经会审的设计图纸及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对施工班组及人员进行工程的总体技术交底,由于施工人员流动性较大,还要根据工程的进度情况分阶段进行交底。明确现行实用的规范及操作规程和顺序,对工程所需的资料表格及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业主及土建工程的总体进度编制电气工程进度计划、人员计划、机具计划并组织落实,工程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及补充。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中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①主体施工阶段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严把电气管材、线盒的质量关,将不合格材料拒之于工程之外(如镀锌钢管的壁厚,厚管不小于2.5mm,薄管不小于1.5mm,镀锌层应完好,PVC管应采用中型以上,一般采用重型管,必须是阻燃型。每次进材料都应填报审表,经监理审查同意后方能用于工程)。要特别注意胶水的质量,最好选用与线管同一品牌的胶水,一般都能符合要求,浇注砼时,要求每台输送泵都有电工跟班,及时处理被压坏的线管、线盒。均压环、避雷带、防雷引下线等对建筑的安全非常重要,是否漏焊,焊接长度及质量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每处都要仔细检查,特别是结构转换层,由于柱子主筋调整,防雷引下线容易错焊、漏焊,所以电气工程师要提醒施工人员引起重视,这也是监理检查内容的重点,必须认真检查,确保工程质量。②安装及调试阶段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先对配电箱、线盒内压线做样板,布线整齐、压接牢固,多股线搪锡,然后再全面展开,防止做了大量工作后才发现存在的问题,返工困难,而且影响进度。接地线的连接,接地端子的预留应符合规范要求;外墙的金属门窗、栏杆防及屋面的金属大件部分防雷作为关键,搞好工序衔接,防止遗漏;设备外壳接地应完善。要求工作按程序进行。设备运行调试要按先空载后带负荷、先单体后联动进行;并应先对可调元件如热继电器调整至设计规定值,调试运行还要持续运行规定的时间,验证电气及机械性能的可靠性。重点检查吊顶内的线路,导线穿管敷设必须符合要求。发电机自启动、与市电切换,双电源末端切换的调试,尽管实施时比较简单,但往往因为太简单、不重视或各工种之间协调不好而出现问题。消防泵的控制,因涉及降压起动、现场手动、消防控制室手动、自动起动、备用互投等控制,且往往涉及几家安装调试(供货)单位,很容易发生技术上、协调配合上的问题,加上个别设计存在一些小缺陷,影响调试和验收,电气工程师必须提前熟悉设计图纸及厂家提供的二次线路图、控制原理图,及早发现或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作出处理。

总之,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方面需注意的细节问题很多,要抓住关键点,重点检查和控制。二、电气工程的施工安全

要求施工班组每天上班前要根据当天的工作安排进行安全交底,安全工具及设施要落实到位,电气设备要符合有关临时用电的管理规定。

电气专业论文 篇6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的步伐,各领域也在不断的革新当中,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

电气自动化以其灵活性和直观性的优势倍受用户青睐。

而发电厂作为电气工程中最重要的发展项目,其发展对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为了让发电厂跟上信息技术化的脚步,必须大力推动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文章就电气自动化对电气工程的作用及应用要点进行论述,以提升电气工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作用;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升级,人们对电气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一需求,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电气工程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从而使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事业步入了繁荣发展阶段。

而在电气工程中运用电气自动化既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社会的潮流所趋。

电气自动化是一项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即在电气设备控制中利用信息化技术从而实现自动化。

1电气自动化及其作用

电气论文范文 篇7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浸透,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学科融合、国外先进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PLC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压力倍增,对相关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学生毕业后,不仅需要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明,还要有劳动部颁发的电工证。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会出现学生理论精通,但实际技能缺失的情况,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大批电气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从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或工矿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体系改革是培养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改变传统电气专业的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分层教学,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注重培养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研究、设备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学内容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加强高职教育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推行,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把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个人和联系在一起;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业教育体系起到引导作用。总之,课程的选择及培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因材施教及分层教学

1科学分层

对于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的优等生,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和理论探究方面的引导,完善他们对于电气学科的理解,使他们最终朝着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干力量;理论水平较弱,操作能力强中等生,教师要监督他们的课堂理论学习,在课堂上重点提问这类学生。相反,对理论学习比较擅长,实践方面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引导,多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通过重点培养提高中等生的实践水平;学困生一般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即从电气方面的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础的理论与技能性知识。为了能让学困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实现积极教育,教师平时多鼓励性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信。

2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分层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教学紧密相连。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争取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

3分层备课,分类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参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备课,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区别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设计分层教学的过程,落实分层教学目标;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础上,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做好知识衔接过程,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也可以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尤其照顾好学困生,促进学生由学困生向学优生的转化,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特长得以发挥。

4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对准备深造的学生,依据升学考试制度和考试大纲,加强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准备就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试标准,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让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作出客观认识。

5动态管理

为了保证学生最佳发展,学生层次确定好后,不能让学生一直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因为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把握不准确。学校可通过适时调整,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合适的阶段重新定位,最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课程改革的探讨

1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

电气专业高职教育培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使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发展,结合生产,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2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也得以加强。应对现有的电气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梳理,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依据职业技能来确定课程内容,即根据课程内容改革的需要将核心课程体系划分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三大模块。校方和企业共同确立电气专业专门化方向,开发相应岗位的模块课程,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围绕工作需要进行。例如电气核心课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恒压供水系统为教学载体,将控制对象分为九个学习模块。

3确定课程改革的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要求更注重应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同时满足教育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岗位需求出发,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必修课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如电气CAD、电机与拖动、PLC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4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向健康的建设方向发展,了解当前社会对电气专业的需求,根据需求重新结合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可以重点引进电气专业知识扎实且精通实际操作的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

5考核方式的改革

电气专业可以制定理论与实践成绩考核表,教师依据理论、实验和实习考核细则,评定出学生综合成绩。理论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将平时、其中、期末综合考核三个阶段相结合,考虑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因素,考核会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评定,并按一定权重计入课业考核成绩;实践考核以实训成果、报告质量、设备操作按一定比例相加计算。考核工种有电工和无线电装接工,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自身实际选择1~2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为满分,未通过或者不参加的不计分。

四、结语

电气工程论文 篇8

1.1电力线路的检查

在电气工程的施工阶段,有很多因素都会对其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做好对电气工程线路的检查工作就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保证了电力系统中的线路是绝对完整的,那么线路就不会出现缺损的问题,从而有效避免漏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现代化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大部分单位都忽视了电气工程中的线路检查工作,并且在后面的线路运营过程中也没有制定合理的检查和维修的计划,那么就很容易导致漏电事故的发生。因此,在电气工程的施工阶段,应高度的重视线路的检查工作,当天气条件较为恶劣时,就应适当的增加线路检查的次数。

1.2确定安全电压的等级

在电气工程的施工人员在不佩戴任何防护设备的情况下,其可以保证自己不受到伤害并且可以用身体直接接触的电压就是安全电压,在我国通常有五种安全电压的等级,分别为6V、12V、24V、36V、42V,然而即使是24V以上的安全电压,其也可能对人体产生影响和危害,因此,为了保证人体的安全性,并且保证电气工程在一个较为规范和安全的施工环境下完成各项施工作业,那么施工人员在现场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1.3设置好漏电保护装置

漏电保护的管理工作对于保证电气工程的安全施工也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应严格的遵循“一漏一箱、一机一闸”以及三级保护管理的原则,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设置完善的漏电保护装置,在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应管理好施工现场的配电箱,所设置的漏电保护装置应超过两级,从而保证安全管理的质量。另外,还应实行分级保护的措施,并有效的解决额定漏电动作电力路和额定漏电动作的时间问题。安装漏电保护器时,应将其装在配电箱电源和分配电箱电源开关的负荷侧,其额定漏电的动作时间应低于0.1s,额定动作电流应小于30mA。

1.4做好电气设备的安装和防护工作

在电气工程的施工阶段,应做好对电气设备的安装和防护工作,加大其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严格的遵照相关规范标准的具体要求,严格的检查电气设备的电气安装位置以及分级配电事项,确保整个安装的过程都是准确并规范的。同时,在完成设备的安装工作时,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安装的质量,同时还应将检查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对以后的参考和查询都是较为方便的。

1.5充分的保证人员素质

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电气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在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是会用到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并且相关的施工人员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施工经验。所以,施工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格证才可以上岗,同时应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不断的提升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帮助其充分的掌握各类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范,从而有效的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提高安全管理在电气工程管理中作用的有效措施

2.1严格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

在电气工程的施工阶段,我们应深入的研究以往曾经出现过的安全事故案例,详细的分析其原因,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将这些预防措施细致的讲解给一线的施工人员,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工作。另外,还应进一步的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以安全管理制度中的各项内容为指引,分别制定漏电保护的内容、用电的具体规定以及施工人员的主要职责等内容。无论是电气工程的设计阶段还是其施工阶段,都应保证所制定好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严格的控制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从而切实的提升电气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2.2应注重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电气工程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但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如果对其管理效果不佳,那么其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在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其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更重要是的要保证其施工的安全性。重点培养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对他们在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强其安全管理的意识,使全体人员都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电气工程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3对电气设备的管理工作应满足临时用电的要求

电气工程的施工阶段在组织临时用电时,其应主要采取以下几大安全技术措施:

(1)一般情况下,TN-S系统是临时用电工作普遍采用的供电系统,采用这一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正常状态下PE的专用保护线是没有电流的,那么就可以大大的提升用电装置的安全性。由于PE线是不可以断线的,那么就应在有一定距离的供电干线末端就应重新设施接地;

(2)在分配安全电压等级的供电时,应充分的考虑到场地的具体要求,保证所采用的电压安全等级是不会伤害到施工人员的,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系数。

2.4严格的控制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在电气工程的施工阶段,最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就是设备和材料,因此,我们就应严格的控制施工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进行电气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时,在施工现场应严格的把关施工原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质量不合格就应严禁其进入施工现场,同时相关的监督和管理部门还应对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和审批,审批合格后才可使用,从而保证各项施工作业的有序开展。

2.5严格的进行技术交底制度

在电气工程的施工阶段,应大力的推行并不断的完善技术交底制度,将安全用电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内容详细的讲解给一线的施工人员和专业的电工,重点讲解施工中的注意事项,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技术交底上签字,保证每一名人员都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2.6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督员,设置安全防护措施,并做好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工作

在电气工程的施工进行中,安全监督员还应做好对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的培训工作,并详细的讲解电气工程的安全知识,向他们介绍处理突发事故的技术要点,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并且妥善的处理各类安全事故。

3结束语

电气工程论文 篇9

关键词:园林工程;电气施工;问题对策

21世纪以来,生态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园林工程能够在防治城市生态环境污染起到重大作用,再结合我国城市化带来的压力,园林工程也逐渐增多。但由于园林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园林工程建设受到阻碍,影响了园林行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园林电气工程水平的提升,而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园林电气工程施工中亟待解决。

1目前我国园林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园林电气工程节能设计问题

园林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安装智能化设备,这些设备安装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园林工程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管理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园林工程作用的发挥,这就对电气设备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结合我国当前园林电气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电气设备的利用和能源的供应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冲突,大部分电气设备难以被有效利用,浪费了很多电力能源,例如,甬道场所、景观亭等照明系统每年都会浪费大量电能。

1.2园林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的出现

园林电气工程施工中还存在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电气工程质量事件在很多地区都出现过,这对园林电气工程的施工建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园林电气设备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工程的施工越趋复杂,园林电气工程施工的难度增加,再加上施工人员方面存在的主观因素,使得园林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出现质量问题难以避免。园林工程建设在工程质量的检测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导致园林电气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对我国的园林行业发展十分不利。

2解决园林电气工程施工中问题的对策

2.1加大园林电气工程节能的优化整合力度

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节能工程的进行,而电气工程节能必须要对电气设备进行优化整合处理。我国政府及园林工程建设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从思想层面上进行宣传,明确园林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电气节能思想,并将节能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施工操作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选择电气工程施工所需的电气设备。比如,在园林电气工程施工期间,可以计算变压器的供电能耗,然后对计算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变压器的选择,降低电能的损耗。在园林的景观照明方面,尽可能地选择低能耗和使用寿命长的电气设备,从而减少电能的浪费。

2.2合理控制园林电气工程的质量

2.2.1施工人员的管理。施工单位一定向施工人员强调质量安全方面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施工人员进行园林施工技能培训,围绕施工人员建立起施工奖惩制度,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使得施工人员能够将质量安全意识落到实处。

2.2.2完善园林电气工程建设的管理制度。园林电气工程施工牵涉到的面很广,从工程的设计到材料的采购再到工程施工等,这些环节如果工作没做到位都可能产生质量问题。因此,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从工程建设的每一环节出发,注重细节方面的内容,确保施工期间工程质量不出瑕疵。

2.3园林电气工程建设线缆铺设

园林电气工程施工中电气设备的安装都必须依靠线缆的铺设才能实现,而线缆的铺设过程中如果控制得不好也能产生一定的问题,因此,也需要加强线缆铺设管理。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人工挖槽,槽的深度和宽度要适宜,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一般而言,线缆堆土的高度应控制在1.5m以下,不能超过该高度。线缆铺设要绕过消防栓和防火闸,穿线选择套管方式,避免线缆受到损坏,如果施工中出现断头电线,施工人员一定要做好密封处理。另外,电气工程施工的线缆铺设还必须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无论是线缆的采购还是安装都需要符合国家标准。

3结语

总而言之,电气设计是园林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工程的功能发挥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园林电气工程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特别是在施工细节上,施工单位一定要重点强调,从节能设计、质量控制、施工安装等方面出发,提高园林电气工程质量及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园林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论文 篇10

1.1电气工程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更新,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变化对我国电力系统提出了新要求:电力系统的调节形式有所变化。在先前着重强调安全高效、安全保护和自动化调节过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电力系统容量的高要求,即在实现综合化管理工作和加强经济调节稳定性的基础上,对电力系统的容量提出新要求,其单机容量至少要达到20万千瓦。

1.2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大多运用于工业生产控制系统之中,是指在无需工作人员手动操作的情形下,利用机器设备的自动化完成加工生产,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完成产品质量检测、自动处理产品信息、对实际情况分析判断等。所有这些程序都不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全部采用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由此可知,电气自动化技术即指利用电气设备控制生产顺序、控制时间的技术,是与电气工程和机械设备息息相关的内容。自动化系统的开发、调试、应用、维护与产品研发和电力技术的管理与应用对电气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2电气自动化设计理念

2.1远程监控式理念

远程监控系统是一项高技术、高难度的新技术,是指利用电脑终端对其他各个地方的设备进行集中控制的技术。在电气工程中运用这项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电缆使用量,节省安装支出和材料使用的成本,还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组态灵活性和可靠性,获取更高效益。但监控式对传输信号强度依赖性较高,电气工程的通讯量通常较大,加之现场通讯速度较低,在信号较差时远程监控式便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远程监控式设计理念更适合于系统控制范围较小的情况,在全自动化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并不适用。

2.2集中监控式设计理念

所谓集中化即指将所有的系统运行项目控制在一个系统中集中管理、运行,这种设计理念操作简单、对控制站的要求较低、在系统运行与维护方面较为简洁。单一分散的监控不管是在处理器安装方面还是在电缆铺设连接方面,都十分繁琐,而且大量的单一电缆搅合在一起,处理器增多就会影响处理速度,使处理速度大为降低,这将导致投资成本增加,除此以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能也会受到影响。集中监控式设计理念在电气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成本支出,还可以进行统一管理、方便快捷,促进电气工程的高效有序运行,满足工作新要求,因此,集中监控式设计理念在电气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2.3现场总线监控式设计理念

现场总线监控式技术在当前的电气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究其原因不外乎其高效性的特征。这项技术具有实践性特点,是在大量应用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不同间隔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是这项技术能够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主要的工作方式是现场安装,同时不断优化电缆连接技术,以能够有效降低电气工程中设备的投入成本。在优化电缆连接技术、降低设备成本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少设备的隔离和端子柜的使用量,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运行,还可以增加运营效益。

3电气自动化实现方式

3.1计算机自动控制、调节、操作的实现方式

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设备的操作,是在遵循调度方案的前提下,对能够使电缆关闭的设备进行调节与控制,电力系统不仅能够自主的、合理的利用现场控制命令,还能够转换和设置相关设备的运行方式,如电网的开和关,限制修改操作命令,各种整定值,报警信号复归等。

3.2人机联系的实现方式

人机联系的实现方式是指电气设备,包括鼠标、键盘、打印机等,通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允许以后,为达到实时监控、调节与打印数据的目的而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电气设备来运行画面并对定值不断修改的方式。此外,这种实现方式是开发新的应用程序的绝佳方式,极其方便。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操作人员只能通过操作台完成控制调节、监控电气设备、设置参数值等简单操作。

4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4.1在电气管理中的应用

在电气工程领域实现电气自动化是高新技术走入各行各业的显著表现,是高科技发展的代表,这一应用过程注重编程调试。在应用时采集相关流量、温度、压力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分析检测,发挥电气自动化的输出控制功能、技术处理功能,使设备的使用量和投资额大大降低,有效实现了设备控制的精度。对于电气工程来说,在施工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遏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

4.2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对于电网调度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来说,其技术主要表现在应用性领域的界定,即指实现电气系统局域网中电厂、变电站终端和下级调度中心三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在应用领域中,由网络实现连接中心服务器、电网调度、打印设备、大屏显示器等设备。在电网调度中,电气自动化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实时性评估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还可以对以电力负荷为基础的预测采取及时调度策略。不仅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还可以对数据及时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监控,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的营销需求。

4.3在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以分层的结构实现,包括太网、工作站、数据通讯网和过程控制单元等四部分组成。工作站主要包括两类,分别是工程师和运行员,是人机接口的主要负责人。过程控制单元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其运行状态主要通过设备的检测实现,并能够有效控制设备,以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过程的检测、保护和控制。过程控制单元和工作站输出的所有信息,发出的所有指令,都必须经由工作站运行员接受。工程师工作站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实行必要的诊断与维护工作。

4.4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传统变电站为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功能,主要采用电磁装置,而当今的全微机设备,技术先进使得电气自动化装置可以自动进行监视操作。在变电站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加强变电站的监控功能,还能够大幅度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水平和效率。全微机设备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监视画面的屏幕化,还能够使管理自动化。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