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建模技术论文最新6篇正文

《建模技术论文最新6篇》

时间: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建模技术论文最新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 篇1

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杭州旅行。旅行怎么能少了水呢?于是,我和爸爸一起去买水。

到了商店,我亮着嗓门对服务员阿姨说:”阿姨,我要买三瓶水。“爸爸指了指挂在墙上的牌子。我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牌子上写着:”装修清仓,每样物品买2送1“几个大字。我想:买2送1,2+1=3瓶,那我不是只要买2瓶就够了!我又对阿姨说:”阿姨,我只要买2瓶。“阿姨笑眯眯地给了我3瓶水,而每瓶水的价格是1元5角,我买两瓶水那就是:1。5元+1。5元=3元,我花3元钱可以买到3瓶水,比*时便宜了1。5元,*均下来每瓶水的价格是1元。我给了阿姨一张5元的'纸币,阿姨找我了两个一元硬币,我和爸爸高高兴兴地走了。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吧!

建模技术论文 篇2

【关键词】 西安理工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特点;影响因素;学生能力培养

从2012年西安理工大学首次组织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笔者参加指导数学建模竞赛已有四年。在学校各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全体老师在教学上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全国二等奖一项,陕西省一等奖4项,陕西省二等奖10项。在陕西省同等院校中名列前茅,通过几年教学实践和竞赛活动,我有以下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数学建模竞赛的简介

数学建模竞赛的产生:为了培养数学型应用人才,激励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美国最先开始研究组织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比赛,并在1985年顺利举办了美国第一届数学建模竞赛,随后我国也受美国这项比赛的影响,在1992也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建模竞赛的形式:数学建模竞赛形式与常规竞赛有所不同,是三人一队参加竞赛,每队都有一名指导老师,在比赛前一段时间指导老师负责给学生指导,以及在比赛前把赛题按照规定发到学生手中。赛题分为两个题,题目涉及的都是实际问题,由每队自主二选一做题,在比赛过程中每队三个人可以互相讨论、查阅相关的资料。但不能与外界联系、讨论,指导老师也不能参与。并且每队得在规定的三天时间内提交一篇完整的论文,论文包括不超过500字的摘要、问题重述、问题分析、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模型的优缺点分析和推广。

二、数学建模的意义

数学建模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从而确定出变量和参数,并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某种关系的数学模型。并求解数学模型,进而对所得结论进行灵敏度分析和合理的推广。它作为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在高新技术领域,数学建模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数学建模教学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捷径。

三、数学建模的特点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运用数学的语言、符号、公式、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刻画。在同一个问题中,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数学模型注重结果, 数学建模注重过程。总而言之,一个好的数学模型中应能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1)对给的问题有个全面的思考,一个实际问题往往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所以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必要时可以适当地忽略个别因素;(2)创造性地改造原有模型或自己创新的模型,一篇优秀的论文主要看它有无创新,是否在论文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正式比赛过程中,很难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自己创造一种新的方法,往往是在已有模型上进行创新改进;(3)擅长在简单和复杂、准确和普适等相反特征间取得调和,如果简单考虑问题,过程、结果自然比较明了,但体现不出问题的本质。相反如果把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不分主次,最终把问题复杂化,做不出合理的结果,同样体现不出问题的本质。因此要挖掘问题的本质,在相反的极端之间加以权衡;(4)重视对数学模型结果的分析,针对具体问题要从实际意义出发,考虑结果的合理性,数学建模把数学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应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再用实际问题来检验数学。因为数学模型是根据实际问题中所给的数据建立的,所以模型的结果和实际越接近,说明建立的模型越合理。(5)善于检验数学模型,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要通过多个实际问题来检验。一个完美的模型事先估计的结果不会因为初始数据或参数的细微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此模型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运筹学模型中,比如排队系统的设计等, 应该用实际数据或者计算机模拟的办法来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影响数学建模竞赛的关键因素

1、有影响力的队长

在三天的正式比赛过程中,各队都会选一个队长,来督促和领导其他的队员,每队的队长在整个队中起核心作用,如果忽略了队长的重要性,整个队就会像一盘散沙,影响比赛的时间。反之一个优秀的队长会充分发挥他的主导作用,并且在队员们遇到困难、感到迷茫时,队长能够鼓励大家,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对时间的合理规划

比赛时间有限,每队队员要预先把时间分配安排好,建模一共分十个模块(摘要、问题重述、问题分析、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灵敏度分析、模型的评价与推广、参考文献、附录)。每天要完成哪几个模块,队员们要事先确定好,保证在比赛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论文,以防发生特殊情况,最终由于时间仓促,造成对竞赛的不良影响。

3、正确的论文格式

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有规定的格式,一篇优秀的论文必须首先要有正确的格式,所以参赛的学生要明确论文格式,严格按照要求来写。比如论文的核心部分――摘要,摘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评委对整篇论文评价。比如一篇论文的摘要字数一般控制在500字以内,篇幅不易过长,且要把摘要的六要素都体现出来:提出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建立了什么模型、利用什么算法、得出什么结论、有何特色。摘要中不易出现大量的图表、公式和程序。

4、论文的写作

论文的写作对一篇论文能否取得好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两个队针对同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类似,包括建立的模型也是类似,但在写论文过程中的差别,会导致两队的成绩差别也很大。一篇好论文首先要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用词准确、无错别字,而且论文中要有创新点来吸引评委的眼光。总之论文的写作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的好坏。

5、团队精神

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团队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三个人在分工的同时,要互相合作,遇到问题要互相讨论。切忌一人建模、一人编程、一人写作,这样往往把问题考虑不全面,因此不管做哪个模块,三人都要一起参与完成,这样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提交一篇相对完美的论文。

五、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激发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能,同时活跃了大学生的学习氛围。数学建模用到各学科的知识,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素质、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精神、协调组织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思考、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获得的奖项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有极大的帮助,往往应聘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招聘有数学建模经验的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终要提交一篇论文,在这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为学生今后深造过程中打下好的基础。数学建模竞赛可以看作一个小的研究型项目,在这期间积累的经验,为学生今后独立承担项目作铺垫。同时学生在数学建模中培养的能力:研究问题中快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探索精神、团队精神,这些都有益于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数学建模是一盏明灯,会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就可以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下去。

最后,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开展,除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外,还可以推广学生的数学认知。通过数学建模竞赛,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并且通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扩大了影响,消除了招聘单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数学,亲近数学。

【参考文献】

[1] 李大潜。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 篇3

转眼间我从20xx年9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经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

在这里感觉有必要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地方改进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并且更加积极的投身于今后的教育事业。

一、思想方面

良好的师德风尚是一名教师所努力追求并竭力保持的必备风范,并且我一直将一句话铭记于心,身正为师。因此,在这一年中,我始终牢记自己所领悟到的师德建设要求。在育人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热爱学生;课外我努力与学生做朋友,用心与他们沟通,希望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总得来说,我做的一切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行为作风上,强化自律意识,为人严谨,作风正派,为人师表,讲文明懂礼貌,用自身的实际行为给学生树立好学、勤学、活学的榜样。

二、工作方面

作为一名新教师,一切都是新的,20xx年九月来到学校,我承担了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并且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尽管教学和管理任务非常沉重,但两者都是我的工作中心。我知道唯有勤勤恳恳的工作,才能尽早的适应教学工作,站稳讲台。因此,我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并虚心向同组老师请教、学习,台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寻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我经常思考英语的教学方法,学习教学设计,以及组织与我们学校相符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后,也不断地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在英语教学方面虽然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在教学中学到了很多。逐渐的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这都是各位老师和邻导们的栽培和帮助。在此十分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在这一年中,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虚心地学习优秀班主任的治班之策,不断地摸索管理班级的各种方法,虽然进步有些缓慢但是我一直坚持不懈的在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的班主任之路上不断探索进取,也希望各位老师和领导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我多加指导,批评和建议。

三、学习方面

作为一名新教师,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自从走上教师这一岗位以来,我不断学习,继续学习。学习成为我工作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积极参加新教师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训,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且通过闲暇时间自学研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书籍,通过这些途径,我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经过一年的工作与学习,我自感收获颇丰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等待我去提高。首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待高,其次,可能是年轻吧,在管理方面,有些事情时还过于急噪,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经过磨练,我会改善自己的不足,越做越好,希望各位老师和领导能够继续支持指导我的工作,谢谢大家。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 篇4

摘要: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倾听与阅读思考与合作发现与应用整理与构建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老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老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您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您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老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您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您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您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您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老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建模技术论文 篇5

关键词: 现代教学技术 整合 模式

一、对“现代教学技术”的界定

“在一般的理解中,我们往往把现代教学技术理解为与视听设备、远程教育设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基于计算机的软件、课件等相关的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与教育相关的、可以对信息的创造、记录、传递、再现、搜寻、修改和模拟的各种技术”。[1]这也是本文中所讨论的“现代教学技术”的界定。另外,本文中的“现代教学技术”只局限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种电子技术,主要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超媒体、信息技术等,所以本文中的“教学技术”就是特指“现代教学技术”,对这二者不做严格区分。

二、目前关于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研究

(一)“阶段――层次”模式

这种模式考虑了现代教学技术整合于教学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同时根据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和深度不同来划分。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和余胜泉博士根据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和深度不同,把教学技术整合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十个层次。三个阶段依次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包括三个层次,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架构改革。[2]华东师范大学的曾祥霖和张绍文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及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定位不同,将教学技术整合划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整合和深层次整合。浅层次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中,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主要依据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层次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理论依据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

这是一种线性的分类方法,凸显的是现代教学技术整合于教学的阶段性,整合的程度和层次是由低到高、由浅到深,低程度浅层次整合表现在把教学技术作为简单的呈现或交流工具等机械地应用于教学中,高程度深层次整合表现在以教学理论为依据,把教学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这种分类方法比较详细,能够涵盖大多数情况下的技术整合模式,但是它考虑维度相对单一,忽视了教学技术和其他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技术水平――学习类型”二维模式

祝智庭教授把技术应用于教学改革的分类分为四种:低技术支持的被动型学习、低技术支持的投入型学习、高技术支持的被动型学习和高技术支持的投入型学习。这四种类型在支持改革的过程中是可以按照图1中箭头的方向动态的改变,是一种连续的策略过程。其中低技术主要指录像带、录音带、e-mail、本地资源等技术手段,高技术主要指视频会议、基于Web的资源、多媒体软件、聊天室、数字画板等技术;被动型学习指学生在传统的直接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投入型学习指学生在革新的教学模式下主动探索的学习。[4]

图1 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空间

这种分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考虑了技术水平和学习形态两个维度,尤其是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更是恰当地描述了学生学习的情况,这为我们从多维度建构教学技术整合模式开拓了思路,很有参考价值。但是就目前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而言,这种分类实质上也只是考虑了一个有意义的维度而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确实有利于开展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但技术水平对教学的影响本身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课题。如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Clark坚持学媒无关说,即学习结果和媒体类型无关,认为只要该媒体能够实现教学所需的功能,选择什么样的媒体不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更多的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不能忽视不同媒体对教学效果造成的影响研究,不能忽视对媒体的继续研究。实际上,技术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支持等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而在我国,有条件开展教学技术实验的实验学校的技术支持水平差别并不大。就本文而言,我希望构建一种更能代表目前技术整合模式的分类框架。

(三)LTC框架

LTC(Looking at Technology in Context,LTC)框架是美国学者John Bransford、Susan Goldman和Ted Hasselbring提出的一种透过背景认识技术的框架。他们分别从学习理论背景和教育实践的研究背景来认识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何把技术整合到教育实践中。其中学习理论背景包括三个变量:传递模式、建构主义下的部分教学时间、建构主义下的全部教学时间;教育实践背景也包括三个变量:人为控制的实验室、自然环境下的单个教室或学校、相互关联的教室、学校和社区。[5]

图2 LTC框架:一种在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背景下认识技术的框架

分析上图可以看出,在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两种背景下构建出LTC框架,该框架包括9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代表了目前存在的某一类型的教学技术整合模式。该模式对环境的引入为我们认识技术提供了新的角度,极具参考价值。但是我认为,有关传递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的分类法不足够合理。众所周知,建构主义是现代教学提倡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一,而传递模式只是一种以传播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所以用传递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两种模式来包括所有技术整合的理论背景欠妥。另外,教学发展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发展的历史一样长久,其间经历过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也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教与学”的理论等,它们在很多情况下仍然作为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基础,绝对不可以忽略掉。

三、现代教学技术整合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的原则

第一,要既能尽可能地涵盖出现过的各种教学技术整合的情况,又能反映目前教学技术整合的现状。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左右的程序教学,然后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各种实验;在学习理论上也大致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变化。从现状来看,理论上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技术整合模式研究为焦点的,而具体实践中则是以教为中心的技术整合模式居多。本着这个原则,我认为要科学地选择不同的维度来构建模式,尽可能地使其涵盖全面且反映现实。

第二,要能指导教师如何把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理论的最重要价值之一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每一种教学技术整合模式都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它们相互之间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是一个整体中具有互补关系的组成部分。整个模式所依据的背景和技术本身之间是有直接的相互作用的,同时,这个背景的概念也是明确的,并且可以用确定性的标准来衡量,这样才能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二)建构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的维度分析

首先,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带来的明显变化之一是教学设计理论的改变。早期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被应用到课堂中,而没有带来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变化,其功能多停留在呈现、传递而已,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传统的教学结构并没有改变。后期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改变教学结构,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所以现状是:一方面,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虽然不断受到批评,但是它延续了很多年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广大的一线教师熟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加之其存在的时间较长,专家学者们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所以直到现在以教为主的教学仍然大量存在,班级授课、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方式在我国仍然是主要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又被极力倡导,甚至出现极端建构主义的误区,总的来说,这种模式在理论上的研究要超过实践中的应用。所以,近20年来,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主要变化之一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变化。

其次,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带来的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教学环境的改变。从赫尔巴特提倡班级教学以来,班级授课制就作为主要教学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教学环境就是一个单独的教室。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技术实验跨越了空间距离,技术使得教学可以在不同的教室、学校或地区之间进行,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社区”,或者说是“虚拟教室”,这种空间上的跨越又可能引起教学策略、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所以,技术应用带来的教学环境上的变化也是我分析教学技术整合模式的一个维度。

(三)“教学设计理论――教学实践环境”二维教学技术整合模式的建构

首先,从教学设计的理论这一维度讲,技术整合模式包含两个变量:以教为中心的整合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整合模式。

其次,从技术应用于实践的环境这一维度讲,也包含两个变量:开放的环境和封闭的环境。其中,封闭的环境是指教学技术实验是在封闭的单个教室中进行的,比如可以是普通教室、语音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开放的环境是指教学是在通过技术手段相互联系起来的两个或者多个教室、学校、地区或者国家之间进行,比如通过网络相互连接起来的多功能教室、远程教学等。

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环境两个维度出发,把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用表1表示。

表1 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表

分析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环境这二个维度的组合下,教学实验中技术整合的模式可以有四种:以学为中心的开放的整合模式(A1B1)、以教为中心的开放的整合模式(A2B1)、以学为中心的封闭的整合模式(A1B2)、以教为中心的封闭的整合模式(A2B2)。

这四种模式不仅概括了现代教学技术整合于教学中的不同类型,而且表明了教学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现代教学技术促进着教学设计理论的改变和环境的“扩展”,同时教学设计理论和环境也影响着现代教学技术整合方式的改变。

四种技术整合模式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模式适合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事实上,所谓教无定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不自觉地采用多种教学技术整合模式,所以鲜有老师纯粹是建构主义者或是传统教学的维护者。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绝对中心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要避免矫枉过正,极端建构主义必然也是站不住脚的。本文既无意于把某一种模式与其他模式割裂开来,又无意于倾向于哪一种模式。它们各有优势和不足,是连续的教学策略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四种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任友群。教学技术推动着教育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5):99.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9-13.

[3]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0-54.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 篇6

摘要: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学生主动深思理由,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发现理由,分析理由,并且解决理由,让他们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如何引导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呢?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但大部分人求知欲不够强烈,经不起挫折的考验。如果一个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并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学习,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使他成为一个失败的学生呢?鉴于此,我们教师所应该作的,就是激发求知欲,并引导学生保持和加强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学科,但数学也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接轨更加明显。因此,情境教学,不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可以给予学生较好的认知形象。小学生爱玩,抽象的道理无法理解,但形象的实体却能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

2、肯定深思,给予表扬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肯定的,小学生尤其如此,尤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个小学生心底的愿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任何同学的理由,哪怕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只要他们自己动脑筋深思了,我都会给予肯定,给予表扬。

二、合理引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第一作用就是传道。何谓“道”?“道”,是策略,是认识理由,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方式策略。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传道。

1、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在课堂之上,要让爱动,爱玩的学生集中精神,积极深思,就必须在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主要就是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理由;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会想,首先要肯想;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推动学生多想。

2、培养独立解决理由的意识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知识,学会多少知识,都是自己的财富,跟同学,家长无关。面对理由,不爱动脑,稍有困难就求助老师同学,是没有作用的。要想有所得,必须要经过自己的深思。虽然,有些同学现在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人师者,必须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理由得意识。

三、分类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三点,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