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通用6篇】》
以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通用6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篇1
关键词:图书馆系统,缺陷,对策
数字条件下决定图书馆服务模式及发展观念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图书馆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现有图书馆系统在不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最新成果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功能的初步集成和版本的不断升级,在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管理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相对于用户日益细化和复杂的需求及网络资源的迅猛发展,现有图书馆系统依然存在重大缺陷。
1现有图书馆系统的缺陷
1.1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差距
自动化的实质是将传统分工条件下的图书馆业务内容以计算机替代完成;智能化的实质则是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围绕目标重新进行分工、并在自动化基础上实现主动式搜索、分析、判断,甚至提出处置预案的系统模式。同时,智能化要求在各子系统之间消除沟通障碍,实现无缝联接,即在更高层面上将人与机器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形成“人机系统”。图书馆目前所使用的系统在部分实现自动化的同时,离智能化的要求有本质性差距。
1.2服务全面化与服务全维化的差距
图书馆服务的全面化理念主要基于用户的需求,即强调为用户提供涉及文献信息保障、文献信息服务、情报研究咨询、信息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全维化服务的“全维”,不仅包括全面的涵义,而且包括空间、时间、物质、方式等内容,强调在统一的“人机系统”管理下,提供超越时间、空间、信息壁垒等障碍的服务。
1.3被动型与主动型的差距
即使在图书馆数字化运动进行若干年后的今天,图书馆服务的本质属性依然是被动型,即使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查新、咨询等业务依然基于用户的需求展开工作。主动型服务则强调图书馆的服务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必须融入每一位用户的发展、国家及社会每一项事业的进步,要求在图书馆系统的科学管理下图书馆服务参与、渗透进入各领域。
1.4汇总型与跟踪型的差距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目前资源中心的性质主要是“汇总型”,即对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对部分内容的分类、总结。跟踪型则基于时代的发展属性、文献信息的增量趋势,强调图书馆不仅具有对“既有”文献信息的汇总功能,更具有对“将有”文献信息的感知和跟踪功能,以此拓展图书馆的延伸服务。
1.5信息单管与信息共管的差距
图书馆是用户(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图书馆,现有的图书馆信息管理方式基本是图书馆管理者对信息的单向管制,用户一般只具有参与权,由此造成信息选择不透明、决策不科学、管理效能低下及沟通障碍等问题。图书馆信息共管则强调在分级权限下,用户成为图书馆管理者的组成部分,成为信息终端之一,以此消除传统手段的弊端,并真正实现用户的图书馆的目标。
2图书馆系统的发展要求
2.1系统应突破时间障碍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服务超越时间障碍提供了可能性,快速反应、即时沟通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要求。图书馆系统应在保持现有水平基础上,主动关注、跟踪相关学科信息发展,主动参与、融入相关领域进步,从而在服务时间上实现“提前性”,即不仅追求满足用户需求的最短时差性,更追求服务融入用户发展、甚至引导社会进步的超前性。2.2系统应突破空间障碍
图书馆系统应实现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合理组合,借助网络和现代化通讯工具建立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服务,使用户可以超越空间障碍获取所有需要的信息。同时,系统应消除图书馆资源与网络资源、各类机构资源等的联接缝隙,构建统一的信息服务空间,从而实现泛在图书馆的目标。2.3系统应突破资源整合障碍
图书馆不仅拥有文献信息资源,更拥有其它有形资源:图书馆人力、物力、财力等;无形资源:图书馆影响力、协调力、沟通力等。图书馆系统应实现对诸种资源统一的合理配置、调度,各类要素的科学组合,从而实现微观层面满足用户需求、宏观层面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
2.4系统应突破应用技术指标障碍
图书馆系统应在图书馆内部、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各类机构间实现应用技术指标的统一;同时,实现与网络技术指标的统一,从而实现各单元的无缝联接、信息的无障碍流动,从而使单位图书馆成为总体网络服务的信息节点和信息门户。免费论文参考网。应用技术指标的统一将极大的提高图书馆整合相关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并从根本上为图书馆系统的技术兼容、功能集成创造条件。
2.5系统应突破服务方法障碍
图书馆系统不仅应能够采用多种方法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更应在诸种方法之间实现整合,要求提供既能够满足图书馆常规发展需求,又能够体现各图书馆特色的服务。
3未来图书馆系统构成
未来图书馆系统应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网络为平台,将每一个参与图书馆事务的人员、每一件被使用的技术装备、每一种被纳入管理的资源、每一条可控范围内的信息、每一个显性或隐性的目标等要素进行整合,实现图书馆综合管理的目标。系统构成应随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但从总体看,应包含以下子系统。
3.1 管理系统
要求在分级管理体系中能够围绕图书馆发展目标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共管模式的形成,要求在提高决策科学化程度基础上不断提高时效性;要求能够整合图书馆资源及网络资源,形成决策依据和决策预案,同时能够有效防范非法行为的侵害。
3.2通信系统
要求能够在图书馆内部、图书馆与用户、图书馆与各类机构、图书馆与互联网之间无缝联结的形成。在形式上,必须实现对多种通信方式的集成。
3.3情报系统
要求能够对图书馆资源、各类机构资源、网络资源实现主动跟踪、搜索、分析和预判。免费论文参考网。
3.4服务系统
要求能够在传统服务领域实现任务的自动配置和管理;在数字资源、情报研究、咨询、信息素质教育等领域实现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图书馆系统的一切改进和发展最终必须体现在服务系统的效果提高之上。
4图书馆系统的发展对策
4.1加强理论研究
必须在理论层面加强对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必须认识到: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图书馆工作和服务模式改进的根源其实主要源于图书馆系统的发展,其蕴含的核心理念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必须积极展开相关研究,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和信息资源,更应密切关注图书馆系统的发展问题。
4.2加大实践力度
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尝试单位图书馆特定功用系统的开发,并力争集成更多功能。同时,应在更高层面上,由大型图书馆牵头研发相关战略级系统,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建设覆盖全国图书馆的整体系统。在技术应用层面,积极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是展开相关工作的突破口,同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必须加强对其它领域、特别是军事领域系统的借鉴力度。需要注意的是,各级图书馆在展开相关研发工作时,必须使用标准技术规范,同时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
4.3变革服务制度
图书馆制度变革必须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用户需求变化。在数字条件下,用户更加需求超越时间、空间障碍,综合多种资源的即时性服务,为此,图书馆应不断掌握用户需求、发现服务问题,在变革服务制度中为图书馆系统的建设和改进提供依据和方向。
4.4加强人员培训
图书馆系统要求所有参与图书馆事务的人员都能够成为共管模式中的信息终端,因此,人员培训既包括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也包括对用户的培训。在培训手段上,应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
4.5运用多种手段
图书馆系统的建设涉及多种领域和技术,许多项目单凭图书馆力量很难完成,因此,必须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建设。在现代分工条件下,完全可以借助市场力量进行项目的分拆建设,图书馆进行总体规划及合成即可。免费论文参考网。
5结语
图书馆发展至今,面临网络服务和网络资源的严峻挑战,面临用户需求不断提高的巨大压力,图书馆必须借助强大的系统才能实现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的目标,才有可能在与网络服务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图书馆系统的发展要求综合科技进步中的最先进技术成果,我们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尽快展开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宝燕。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工作特色及其启示[J].图书馆论坛,2007,(4):171-173.
[2]黄迎燕。华盛顿大学的图书馆系统介绍[J].专利文献研究, 2007,(6):40-41.
[3]徐芳。浅谈高校图书馆系统的管理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0):3-5.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篇2
关键词:图书馆 管理系统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50-01
现在所保留的古籍是古人智慧和辛勤劳作的象征,对现代文化教育有重要的影响。而图书馆则是这些古籍保存和学习的地方,对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起重要作用,因此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由于旧的管理方式是仅靠人力对图书馆进行管理,所以在管理工作量的增加下,图书馆人工管理的效率明显降低。随着科技的进步,在21世纪,各地的图书馆逐渐实行自动化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方式还有不足之处。因此,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跟随着时代的进步来进行一些改革,以此来实现图书馆新型化、自动化、高效化的管理模式。只有跟随时代改革,才能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并且让读者体会到服务的优质感。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现状
1.信息孤岛现象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业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现在的图书管理系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图书馆存在的独立性业务体系,相互之间没有信息交流,就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这种现象使读者不能方便地查找信息资源,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浪费,服务不到位。例如,大学生在使用个人图书馆进行毕业论文提交操作时,还会出现重复登录的问题,这样耽误读者的时间,影响论文的提交,而读者的论文提交情况图书馆也无法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来获得。
2.集成思路不明显
现在图书馆管理系统把重点放在了对纸质图书和文献的管理上,不关注对数字信息的管理,难以将网络信息服务集中化处理,无法顾及到图书馆的全部业务,集成化思路不明显。例如,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电子文章、资金管理等不能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更加需要对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改善。
3.与其他应用系统的关联性和互操作性小
因为图书馆管理业务的增多,图书馆管理系统满足不了全部的需求,若要体现图书馆的集成思路,图书馆管理系统就需要与其它应用进行完美关联和互操作。例如,现在电子书更符合读者的要求,以高效快捷的优点成为人们的首选。但是,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仍注重纸质图书的借阅,没有与其他应用相互关联,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图书资源,从而导致了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效率的降低、资源消耗量增大,不能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问题
1.欠缺资源和信息整合
图书馆每日信息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逐渐增大,数字化图书馆在现代图书馆中尤为重要。数字图书馆和纸质图书馆是图书馆中的两大类别,但图书馆管理系统并未将两个信息进行统一。数字图书馆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纸质图书馆中传达的信息,容易误导读者,降低图书馆操作的效率。因此,图书馆需要将数字图书馆和纸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使图书馆的信息得以统一,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2.业务内容局限
现在图书馆管理系统在登记用户信息、还借书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并没有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作用。这些功能不能有效的管理图书馆资源,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发展更多的业务,如电子文档、资金管理、人员管理,来满足更多的业务需求。
3.图书馆管理核心不明确
现如今,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将图书作为中心。但是,图书馆真正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读者,应该以读者服务体验为中心,然而现在大部分的图书管理系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多数系统不能综合评价图书馆的运行情况,也无从得到读者体验图书馆之后的满意程度,缺少信息交流,容易阻碍图书馆管理,导致图书馆管理效率降低。有效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书籍资源进行整理,还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优化图书馆服务,从而使读者更加满意。
三、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1.加强合作理念
现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为了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慢慢走向人性化。但是图书馆管理系统还存在不少的题。首先,图书馆管理系统无法兼容多个方面的信息;其次,设计者设计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也有一定的问题,例如,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仍未改善的主要原因就是图书馆管理系统不能及时、迅速地将各类纸质资源和数字型资源整合起来。因此,图书馆应该与各方面相互合作并达成一致协议,保证各类资源的整合,只有这样才可以迅速开展各类工作,给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完善图书馆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对管理服务的深入认识,如果图书馆管理服务缺少管理理念,那也就只是能自动的完成一定的工作程序,难以将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思路体现出来。当前图书馆管理系统大多不能体现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不清楚谁是真正的服务对象,更加注重图书的管理,而忽视了读者真正的需求。所以为了实现以读者为重心的管理思路,图书馆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设计者应该重新设计和完善对读者有利的新型管理系统。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将资源、服务、管理三者紧紧地连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保证服务质量。
3.采用数字化新技术
当前,想要进行内部整改和提升的各行各业,都会选择利用数字化新技术。那么数字化新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改革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图书馆运转中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都仅靠人工操作,那将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但如果利用数字化新技术对图书馆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处理,也许还会挖掘更多的信息。同时可以通过数字化新技术分析各类数据,比如通过读者对各类图书的喜好程度,来对读者做出适当的推荐,使图书馆的服务令人舒适。
4.提高服务评价系统
服务评价系统可以将读者对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系统的采集,查看读者反馈回来的信息,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搭建交流的桥梁。若提高服务评价系统,则可以根据读者反馈的信息对管理系统进行调整,给读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四、结语
随着当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需要满足更多的需求,那么图书馆管理系统就应该跟随着当展脚步与时俱进,始终以读者为中心,解决图书馆管理系统现存的问题。此外,还应利用新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善,更大程度的提高管理效率,更好的传递信息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李书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热点与趋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06).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篇3
1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1图书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领域。何为知识管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学者盛小平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组织内知识及其相关无形资产的审计、获取、生产、吸收、应用和保护等过程的系统管理来达到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笔者综合他人观点后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图书馆的各项管理中,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拓宽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对象,对用户知识等非编码化的知识进行挖掘,管理图书馆内外的知识流,进行组织知识重构,激发图书馆用户知识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竞争力,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1.2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是技术与工具观,二是系统观。前者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支持各种组织知识管理实践的工具与技术;后者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经设计和开发的为组织的决策者或用户提供决策和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知识的一种系统,即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中于创造、聚集、组织和传播一个组织知识的信息系统。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将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及内涵与图书馆相关理论结合,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简称LKMS)是一种基于收集、存储、组织、传播、共享、创新知识,为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图书馆内部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1.3图书馆用户知识
从用户知识的来源来说,图书馆用户知识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一是用户从图书馆获取到的知识(显性知识,即所有可编码化存储和系统化收藏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电子数据资源以及用户反馈给图书馆的已编码化的知识等。二是有关用户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包括图书馆用户基本信息,用户个性化需求,用户对图书馆的评价及满意度,图书馆业务流通统计等。三是用户潜在的知识(隐性知识,即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产生和创造出的、个人化的、不能够明确编码储存的知识,主要包含存储于用户大脑中的经验、技能、智慧、思想等)。这部分知识是用户在长期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不断与图书馆交流互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力和技术等高度个人化的无法表达和记录出来的知识。四是图书馆和用户共同创造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图书馆和用户在相互交流过程中,用户从图书馆获取知识又反馈知识给图书馆,在图书馆和用户互相传递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达到螺旋上升的状态而产生出的新知识。
2高校图书馆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1)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完善的信息管理技术。首先,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文献中心,不仅信息存储量大、系统、完整,而且信息资源类型多元化、专业性强。其次,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引入了相当先进的网络设备、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这些技术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高校高层次的用户和馆员提供了内容支撑。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受教育层次高,具有丰富、全面的专业背景,在长期的科研和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的有关各专业、各领域的显性知识以及他们潜在的隐性知识都是高校图书馆巨大的资源资产;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员作为整个学校的知识信息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为知识管理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近十几年来,尤其是继2000年图书情报学会“知识管理年”后,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创新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在图书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仓库、建立图书馆知识导航、个性化用户门户、馆员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等。这些管理方法、理念和技术的应用,为构建一个完整的、面向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构建模式
3.1面向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理论基础
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仅仅发展了20多年,任何一种模式和技术后面总是蕴含着一种管理思想,目前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型:基于层次模型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系统框架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知识实践框架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基于B/S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知识管理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可以得到不同的模式,本文探究的知识管理系统旨在挖掘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知识,激发用户从图书馆获取资源,交流创新知识,最终反馈给图书馆。通过分析上述各个模式,笔者认为层次模型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用户知识的获取、加工、传递、分享、创新到应用的过程。众所周知,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和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迫切需要从以文献资源为主的信息管理到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进军,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协助用户获取信息和隐性知识,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开发隐性知识资产。笔者结合日本知识管理学者NONAKA的SECI知识转换模型,参照夏敬华的知识管理3层模型,提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理论模型。
3.1.1知识资源层知识资源层表示了知识的来源,在基于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资源层既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同时最重要的是本系统将用户反馈给系统的知识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将这种资源进行收集、呈现、储存提炼,并在知识生产层上运用NONAKA的知识转换模型对其进行管理和应用。
3.1.2知识生产层知识生产层主要是用于描述知识生产的过程。在此基于NONAKA的知识转换理论,通过隐性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来达到知识螺旋上升的状态。第一种转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用户之间相互分享经历而获取隐性知识。第二种模式: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第三种模式:组合化(combination),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第四种模式: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也是人获取隐性知识后将知识升华的过程。
3.1.3知识应用层在知识应用层次,用户通过个性化的知识门户,从图书馆用户知识库中获取知识,并反馈知识给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对用户反馈的知识进行再一次层次上的处理,进一步丰富用户知识库。
3.2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模型
上文已描述了基于用户知识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一些知识管理技术,构建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模式。
3.2.1用户知识门户登录用户经过统一登录口,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知识管理系统(KMS)。个人知识门户平台首页主要有“E-learn”“Mylibrary”“我的订阅”“在线学习”“知识推荐”“知识地图”等应用模块,用户通过点击Mylibrary可查询自己借阅图书的情况、新书推荐、网上完成续借、预约馆际互借、发表书评等;“我的订阅”通过RSS技术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聚合,用户不用点开其他网页就能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状况;“E-learn”提供在线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此模块与教师交流、上传作业、分享观摩同学作业,并可以链接到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并下载;“知识推荐”是基于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多次的浏览借阅信息的记录,分析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知识地图”的主要功能是将知识资源组织起来,系统地管理知识资源,为知识管理提供导向服务,将用户知识仓库的知识源(即高校图书馆用户)连接起来,更加促进用户之间的知识沟通和分享,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3.2.2SECI管理及应用过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SECI管理及应用过程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用户知识社会化。基于SECI知识转化理论,加之近年来Web2.0的良好发展势头,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引入用户社交网络功能,构建供用户交流的网络社区。具体技术如:E-Learn学习平台、BLOG、SNS(社交网络)等,使同一领域或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人结合成为群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通过即时聊天、日志、论坛、网络会议等方式传递不易明示的隐性知识。
(2)用户知识外部化。用户知识外部化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用户潜在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知识挖掘等技术将潜在的、有价值的用户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即通过一些表达的技术,将用户的想法或心意利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图片、影片等视觉器材表达,最后将这些显性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储存于图书馆用户知识库中。
(3)用户知识组合化。用户知识组合化是一种将图书馆长期存储的信息资源整合、明示、智能化传递的过程。在知识库知识推送给用户的过程中,关键技术有智能搜索、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等。在智能搜索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访问搜索历史来确定其爱好兴趣,将知识库中的知识过滤,主动推送给图书馆用户,帮助用户高效率地发掘有价值的知识。
(4)用户知识内部化。用户知识内部化是用户从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获取知识后将知识升华反馈给图书馆的过程。基于人工智能,在解决新问题,使用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来推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把解决新问题获得的知识也归入知识库中。高校图书馆用户登录知识管理系统,系统自动将问题反馈给知识库,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则通过虚拟参考咨询解决问题后发送给知识仓库,这时知识仓库的知识会获得更新。在用户与知识管理系统交互的过程中,用户获得知识,图书馆知识库也得到进一步更新,图书馆与用户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
3.2.3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仓库在本模型中,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仓库主要包括数字馆藏文献、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以及用户个人知识库。知识仓库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动态的过程中,在提供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有:知识导入、导出,分类知识,维护知识,存储知识,推送知识。其中用户个人知识库是知识仓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挖掘出的用户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用户在与图书馆互动中反馈给图书馆的显性知识,以及本馆用户尚未出版的学术资源等。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库设置知识产权保护功能,对于上传到高校图书馆知识仓库的用户申明保密个人信息保护,对用户愿意分享的知识资源确定来源和责任者,在保证用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维护通畅的知识分享渠道。
4结语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篇4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关 键 词】理论图书馆……
1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与历史任务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应当是系统总结19~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准确把握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基础的同时,确定新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而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一般可归纳为3个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通过建立起上述两个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1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
(1)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应具有如下理论功能:
①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图书馆的哲学本质
对图书馆的名称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对其哲学本质理论把握的前提。关于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称谓,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关于图书馆的概念,各国也往往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这些具有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社会称谓和定义不仅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实际状态,而且对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就图书馆的社会称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院”、“馆”、“楼”、“阁”等一系列名目繁多、各具细微语义差别的社会称谓[1]。就图书馆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大体而言,世界各国对图书馆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有3种不同的角度。其一是从图书馆的内容角度加以定义,指“为阅读、研究和参考而收集的一批书”;其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藏书和阅读功能的建筑和场所的角度加以定义;其三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和利用功能的社会机构的角度加以定义[2~7]。然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伴随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发展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将关于图书馆概念的最终认识统一在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的统一之上。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概念的认识,图书馆的哲学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记录、承载于一定物质载体和社会载体并传输于相应传通媒介的人类知识的集合。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知识本质、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这三合一的统一体由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就是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其精神内容,而且有其物质存在手段和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有其社会存在手段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物质、社会这三者关系中,图书馆精神层面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即其内在规定性的哲学基础与核心要素,即图书馆本质的核心层;图书馆物质层面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赖以物质性存在的技术手段,是人类知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而图书馆社会层面的社会本质则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技术本质的统一体赖以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的人类知识的社会外壳,是人类精神、信息技术与具有相应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现实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外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整体。吴慰慈教授所提出的图书馆中介性的本质,其深层意义即应是以这一由精神、物质和社会这三层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哲学本质为基础的[8]。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其中介性这一本质特性,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以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手段,在人类历史上有效发挥着精神媒介、物质媒介和社会媒介的传通作用。
②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与具有一定历史文明特征的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是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历史文明形态。
③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技术本质。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关于人类知识、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技术的社会应用形式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形态。
④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
⑤阐释构筑在上述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的社会功能。
⑥阐释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社会实践形态——社会职能。
⑦阐释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的社会实现形式。
⑧揭示通过上述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内在的社会生存依据、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所构成的关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⑨揭示图书馆在与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这些外在因素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这些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社会运动规律。
⑩揭示通过上述内在规律与其社会规律的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质与其事业发展的总规律[9~10]。
(2)在阐述图书馆事业发展总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其社会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其理论关键是在准确把握图书馆本质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图书馆与相关社会要素的互动原理。
①图书馆与其知识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类知识的互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是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图书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发展和发达程度是人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的历史标志。人类知识发展的直接结果对图书馆而言就是其本质和内涵的深化。而图书馆本质和内涵的深化反过来又为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构成了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系统的社会标志的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与人类知识以及人类文明三者内在的统一与一致以及这种统一与一致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是准确把握21世纪图书馆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②图书馆与其技术本质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互动。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是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所揭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正因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同时交织着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发展的互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互动与同步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所引发的历史效应决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恰恰相反,是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迅速发展与历史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规律意义重大。
③图书馆与其社会本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与其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通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在社会表象上,相应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三种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质形态的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即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是其具有一定历史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统一。
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往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形态。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形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客观知识得以空前活跃与便捷的方式生存与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的知识空间,启动了人类客观知识虚拟化的历史进程,结束了人类客观知识只能固化在物质实体之上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知识形态——由单一的物质实体形态转变为实体形态与虚拟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消长的互动形态。图书馆信息技术形态与知识形态的质变,必然引发其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发达国家所十分重视并竞相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一变革的历史进程。这样,21世纪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其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趋向不仅仅是理论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图书馆界所十分关心和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互动构成了图书馆与其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互动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与人类文明相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
以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研究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
通过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结合对图书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与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筑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基础。
(2)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基于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必须把其研究工作深入到关于图书馆的本质——人类知识的研究。这样就必须把哲学及其分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作为其核心层次——哲学层次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个体认识和个体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同时更十分关注作为社会群体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类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这样,社会学与其分支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学、社会认识论必然是其第二个层次即与其核心层次相对应的社会知识层次的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图书馆学必然十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与图书馆之间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这样,科学学、信息科学便构成了当代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层次的科学与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一社会本质,传播学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交流学、文献交流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社会学等,以及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分别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社会经济、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文化诸方面为图书馆学提供了社会与文化理论层次的科学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信息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这一形势下,越是高层次的社会竞争,越体现为对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便构成了当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与此同时,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科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学学科群的核心研究领域。从研究对象角度加以分析,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显然是信息管理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11~13]。基于整体大学科群与小学科群乃至具体分支学科的关系,社会管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与众多学科建立了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图书馆学在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应在与上述各相关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中,一方面及时吸收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理论营养,一方面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促进这些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当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就是说,21世纪的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发展成为上述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成果,形成21世纪综合性最强,最能代表本世纪科学整体发展趋势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3)21世纪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篇5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功能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度交流与发展的时代,面计算机系统则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脚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的计算机化以不容迟缓。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困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困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①读者所借阅图书已超过该读者容许的最多借书数目。
②该读者记录中有止借标志。
③该读者还有已超过归还日期而仍未归还的图书。
④该图书暂停外借。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国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前面着重对借还书流程进行了说细的阐述,下面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要求。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面的功能:
>借书处理:完成读者借书这一业务流程。
>还书处理:完成读者还书这一业务流程。
>罚款处理:解决读者借书超期的罚款处理。
>新书上架:输入新书资料。
>旧书淘汰:删除图书资料。
>读者查询:根据读者号,查询读者借阅情况。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参考文献
[1]EWinemiller,J.Roff,着。VisualBasic6.0数据库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郭盈发,张红娟。《数据库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篇6
1.1现代图书馆是高校的“心脏”
图书馆是文献资料藏阅中心,它既包括现实馆藏,也包括虚拟馆藏,馆藏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图书馆是数字化信息汇集中心,大学图书馆是教学、科研的中心,汇集了各种电子图书、中外文数据库及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是数字化信息中心。图书馆是信息、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利用学术报告厅进行各种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会,利用不同规模的讨论室进行文化、教学、科研的交流和论证,利用多功能厅、视频会议室、音频阅览室、展览厅等学习和交流新知识。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掌握新知识,进行科研活动,利用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组织各种学习经验交流会、各种演讲、朗诵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在外部环境上,馆外环境中的山水、树林、道路、草坪、花卉、石桌、雕塑等艺术化装饰无疑会起到调节身心的作用,以宁静、自然、优美、幽雅、恬静的学术环境,富有文化艺术的神韵吸引读者的到来,引人入馆,引人入学,引导读者进入深邃广博的知识天地。
1.2图书馆是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中心
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高校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校园文化不是简单的娱乐,要充分体现知识的高雅性、学术活动的生动性。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作为图书馆应树立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起到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文化活动,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达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1.3馆员素质及业务水平促进图书馆发展
图书馆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馆员是图书馆的主人,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要“以读者为本”,重视读者的服务工作,而且还要“以馆员为本”,充分调动馆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传播作用和教育作用。现代图书馆中,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图书馆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图书馆应为馆员营造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工作环境,引导馆员多动脑、勤思考,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把科研工作作为提高馆员素质、业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二、现代图书馆的建筑理念
2.1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
一要重视图书馆位置选择。图书馆位置的选择,既要考虑校园的整体规划,又要考虑读者来去方便。选择环境幽静的位置,在校园内读者比较集中的教学区与生活区的中心位置,便于读者来往图书馆,以体现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二要实现一门式管理。除特藏阅览室和密集书库外,各阅览区采用大开放式管理模式,无隔断,不设大门。只在图书馆大门口设一个大门。一门式管理使读者只需进图书馆大门,方便读者在图书馆各楼层、各阅览区阅读和学习,只需刷卡走门禁进入,出门时走图书防盗门,真正体现方便读者的人性化服务;三要采取一站式服务。将文献资源(书刊合一)、计算机设施、人员全部依据学科来分配集中,以便读者在同一学科阅览区,即可获取计算机查询、阅览、参考咨询服务,实现藏、阅、检索、参考咨询四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在各个阅览区内配备文献检索机;四要设置总服务台。借还图书馆都在一楼完成,方便读者,一楼图书馆借还工作机应设双面显示器,利于读者清楚自己的借还信息,避免图书及读者的借还信息丢失;五要设置公共检索区。方便读者了解文献资源的位置,设置方便读者阅览的书架,在阅览桌安装电源及网络插孔,供读者查阅文献信息,使用可以放书包的双层阅览座椅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化服务理念。
2.2实现实体空间信息共享
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要考虑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特点,设计上要大开间,无间隔;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实现图书馆每一层都为通透、扩展的大平面;图书、期刊的摆放也应是大开间,无隔断,全开架的阅览模式,实现藏、阅、借一体化,馆内实体空间既是藏书场所,又是阅览室,也是借书处。实现人在书中,书在人旁,人居书林,书在心中的意境。
2.3虚拟空间信息共享
电子阅览室的设计尽量占用最小的实体空间,局域网接点实现无线覆盖,在各楼层、各阅览区都能无线上网,在图书馆内何时何地都能上网查询,真正体现数字图书馆不受时空的限制的特点,设置阅报器及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通过设置个人空间与图书馆OPAC系统对接,使用手机或移动设备登录实现了馆藏查询、续借、预约、挂失、到期提醒、热门书排行榜、咨询等自助式移动服务。可以自由选择咨询文档、新闻、公共(通知)、新书推荐、借书到期提醒、热门书推荐、预约取书通知等信息交流功能。
2.4动静结合
为了使图书馆成为信息、学术交流和学习讨论的重要场所,馆内还要配备先进信息技术设备的报告厅、电影厅、多功能培训室、不同层次的研讨室、同步视频会议室、音频室、视频室和展览厅等。这些场所给教学科研提供了一个协作、研究的讨论空间,成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图书馆员与读者互动的讨论交流场所。同时,也是读者开展读书会、创作交流会、英语沙龙、音乐会、社团活动等活动的最佳场所。
2.5舒适阅读
舒适的阅读环境可以是读者舒缓身心,消除疲劳,宁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图书馆内外环境的美化、装饰、装修,可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陶冶情操,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和开拓。
2.6智能化管理
医学图书馆作为一个主要的信息资源服务场所,图书馆智能化管理势在必行。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主要体现在:①办公智能化:图书管理系统自动化,通过RFID系统读者可定位每一本书的具置,图书管理员可进行快速高效的流通处理、库存管理、盘点图书、电子阅览室座位查询、阅览室座位查询等。可提供自助服务并进行智能化管理,如自主办证、智能复印机、图书收纳箱、24小时自动还书机等。②楼宇管理智能化:设立电监测、空调系统监控、给排水系统监控、电梯监控、门禁系统等。③消防智能化:图书馆是消防重地,建立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避免火灾发生。④安保智能化:建立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安装防盗报警系统、健全门禁系统、发挥图书监测仪系统的作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