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参考(实用优秀6篇》
历史是一门内容相当丰富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参考(实用优秀6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教学论文 篇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习环境变得轻松起来。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有著名教育学家曾经表示,每个人都有求知欲望,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其激发出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其多多发言和提问题,能够有效发展其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拿破仑方面的内容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是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学生们畅所欲言,部分学生认为其非常杰出,也有人认为其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还有人理智地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学生的每种意见,教师都应该给予恰当的分析与评价,多加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氛围就比较热烈和民主。其次,多采用幽默的语言。比如在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全球化》章节的讲授过程中,若应用太多的经济学术语言,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需要运用幽默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对《美国独立战争》一课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运用一些学生们非常熟知的网络语言:高富帅的华盛顿娶了玛莎这个白富美寡妇。这种语言可以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表达方式。
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表现会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结合课程内容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首先,课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如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读物。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开阔后,就能更加有效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虽然文学作品和历史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阅读历史资料的过程中需要持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另外,学生对于知识类型有着不同的兴趣,教师应该从整体出发,科学安排教学问题。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应用过来,促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精彩,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是直观和形象的,如对课本剧进行编写和表演等。虽然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但是学生通过编排历史剧,使自己和历史故事之间的距离得到了有效缩短。比如在对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进行讲述时,笔者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假装带领大家重新走一次长征路。学生只有对红军长征的年代、路线、人物等种种元素熟悉,方可以扮演好这个角色,因此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研究表明,通过扮演历史剧,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并且能够将不同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能得到拓展。课后,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吸收消化情况,通过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该对课堂中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其积极发言和思考,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会对同班同学产生带动作用。教师还应积极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探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是回答学生不懂的问题,这样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既可以获得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研究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以便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能够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自觉主动地学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讲,需要依据学科内容,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纳入考虑范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力培养其探究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林华中 单位:广西北流市六麻镇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故事选择原则
一、历史故事选择的原则
1.真实可靠,符合历史本真。
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强调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历史教学不可打破的底线,更是选择历史故事必须遵循的原则。所以,教师在编选历史故事的时候,要做到以史实为依据,要有据可考。对于野史、传说与道听途说的故事情节是不能进课堂的,这极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即便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生动性所采取的虚构与想象,也不能信口雌黄、夸大其词。应该以史实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想象,尽量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2.针对性强,服务课程目标。
历史故事的主要作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故事是手段,教学才是目的。历史故事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们不能为了博得学生一笑而选择低俗的故事,我们也不能把历史课演变为故事会。历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故事为依托,落实课程目标,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紧紧围绕突破教学重难点而选择故事。通过故事,把复杂的问题变为简单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变为具体的问题,把枯燥的记忆变为生动的讲述。这样的故事才能真正成为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工具。
3.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故事的最大魅力就是其生动性,生动的故事对于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喜欢历史故事,但未必喜欢历史课,就是因为我们的历史课堂教条古板,我们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堆砌的知识点,把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泯灭无遗。所以,我们编选的历史故事要生动有趣。做到情节要曲折、人物要丰满、语言要感人,实现历史故事的动情的目的。
4.启发诱导,引发思维训练。
“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思’,教学中所选的史料(故事)要暗藏‘思考’的玄机,……要有思维的价值,这对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与思维能力至为重要。”(赵士祥语)利用历史故事教学绝不是单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已,最主要的是引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探究历史本质与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教师在选编历史故事的同时,要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结合故事情节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二、历史故事选择的途径
1.从各种教材中来。
现行的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故事的宝库,也有着很高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这里所说的教材包括历史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历史地图册、地方历史课程,这些资源中包含着丰富的故事素材。对于教科书中的故事要删繁就简,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对于教学参考书的素材还要改编为口语化的故事,使其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语言特点;对于地方课程也要选择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的故事进行运用。
2.从历史著作中来。
经典历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也充满了历史故事,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像《史记》、《战国策》、《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都是传世之作。例如在讲楚汉战争时,插入“鸿门宴”和“约法三章”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探究刘邦胜项羽拜的主要原因。
3.从文艺作品中来。
文史不分家,许多文学作品都取材于宏大的历史场景,许多文学家本身就是史学家。浩瀚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故事资源,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小说、戏剧、对联、民谣、谚语、快板、成语等。例如,结合讲解“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能够生动描绘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战败而仓皇逃跑的狼狈情景,进而探究前秦失败的原因。
4.从经典影视中来。
影视作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并且和学生的喜好比较接近。影视作品也为我们选择故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当前的很多历史剧充满了戏说的成分,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对于不符合历史真相的情节要删除,并且要给学生说明,正本澄源。我们尽量选择纪实片为主的影视故事,像《国宝档案》、《探索•发现》等。选好历史故事是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拥有坚实的史学功底,更需要历史教师广泛阅读,厚积薄发;善于积累,左右逢源。
作者:曹传和 单位:平原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一、采用历史教学影响学生的必要性
1.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总的来说,就是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得到智力以及身体素质的提升,也需要增长文化知识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人物及事件,增长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探索,从而形成优秀品质,促进自身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学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关注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课外读物,历史电视剧等也是学生了解历史的来源。处于效益需求,很多历史电视剧以及读物中出现了擅改历史的现象,甚至有些作品还对封建思想加以肯定。这显然与现今社会的历史观,价值观等相悖。学生在这种作品的长远影响下,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历史观,甚至在自身思想素质上有消极影响。学生的年纪还小,他们的判断力还不强,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历史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完善的教学,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念看待历史,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应当重视历史教学的多重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二、采用历史教学影响学生的策略
1.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悠久的历史画卷中,虽然一些杰出的人物对于历史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但是绝不能产生“英雄决定历史”的错误观点,教师要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民历史观,同时使学生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以科学的观念看待历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例如,在学习建筑奇观这一章节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书中所显示的各种优秀建筑,虽然很多是由统治者下令建造的,但却都掺杂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比如秦国的长城,建筑宏伟,能够抵御外敌,是由无数人民合力建造的,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这些普通的群众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奇迹,但是却没有在历史的丹青上留下点滴痕迹。这正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平凡与伟大,同时也是对人民历史观最有力的说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深对人民历史观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
2.推动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有些人物的身影十分耀眼。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以及坚定的意志,从人民以及国家的利益出发,不断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付出时间甚至生命。教师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讲评,能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影响,从而推动自身身心的良好发展。例如,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以看到谭嗣同,康广仁等人为了改变当时国家内外交困的状况,积极寻求变革,不畏强权,最终为此牺牲。从他们身上,学生能够看到坚强爱国的品格,从而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比如,在学习贞观之治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了解和认识李世民这个人物,学生通过学世民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能够发现他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质。这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为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努力向他学习,形成乐意接受建议等优秀品质。所以教师对于历史人物的讲评能够影响学生,推动学生不断完善自身,努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3.激发学生的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见,有数不清的历史人物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而奉献自己的一生,不畏艰险。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希望。历史教学应当通过鲜明的历史人物以及相关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认识孙中山、黄兴、蔡元培以及孙武等许多的革命人士,他们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了民族以及国家的崛起而不断斗争。通过对于这些人物的认识以及事迹的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调动他们的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以将时事政治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拉近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代入感,从而激发学生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付出不懈努力。所以历史教学中教师的精心组织以及科学引导能够激发学生民族以及历史责任感。
4.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学习历史,则能够让学生与很多高尚的人对话,学习他们的优秀品格,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历史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增长学生做人的学问。优秀的历史人物能够给学生形成标榜,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看到大胆直谏的魏征,英勇牺牲的刘胡兰,不畏强权的林则徐。通过对于历史事迹的详细了解以及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对于历史的不断学习,能够让学生不断了解各种优秀人物,认识到他们的思想,品格以及情感,从而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并最终指引学生的行动。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克服不良嗜好,从而不断进步。所以历史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总结
时代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对于教育教学也有着新的需求。过去的教学理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学生不能受到科学的教育,就难以成为优秀的人才,难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响应时代的召唤,历史教学也应当有所变革,积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历史教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精心组织历史教学,以灵活有趣的方式引领学生去了解历史人物及事件,使学生受到知识和观念上的双重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李学珍 单位:云南省玉溪市元江三中
第四篇:初中学生历史教学探析
一、以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而形象的图片更感兴趣,图片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文字相比,图片更具直观性与形象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图片也是记录与承载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重视图片教学既能突出历史学科的特征,增强教学的活力,又符合初中生的求知特点与认知规律,这正是构建活力课堂,实施快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图片的运用,要善于运用课本插图、历史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以激起小学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教师做精练而生动的解说。这样的教学图文并茂,不再是单一的语言描述或是阅读文字,而是让学生将文字材料与图片信息结合起来。直观的图片更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快乐,同时图文结合更能让学生从直观的图片中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二、以多媒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历史所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人与事,具有不可再现性,许多教师认为历史课就是要让学生记住这些历史史实,造成历史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爱学,不乐学,而失去了历史的学科功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已发生过的人与事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历史再现教学,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结合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来理解历史,更加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从互联网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中选取相关的历史图片、影视剧片断等来将历史真实地再现出来,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之中,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和主动思考。这样的教学跨越了时空,让整个教学更具形象性与真实性,更能将学生带入丰富的历史画卷中,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三、以问题增强教学的悬念性,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种好奇心正是推动学生不断求知的内在动力。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可以改变以往教师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机械灌输、学生的被动参与,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上的主动学习与知识构建,学生可以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更能享受到历史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要善于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来巧妙地设计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主线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知识的主人,促进学生历史素养与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导入时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能否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如果只是平铺直叙,整个教学就会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参与度不高。而以问题来导入,更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二)以问题来突出重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难点的突破一直是制约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来设计问题,更能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使学生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来达到对历史规律的理性认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以问题来进行课堂小结
既可以问题来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可以问题来延伸学生的认知,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更为宽广的认知空间,引导学生来展开更为丰富的探究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向生活,从历史引入现实,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加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结语
总之,历史是素质教育下的一门重要学科,肩负着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责任。我们要重视历史学科教学,改变传统枯燥而单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快乐而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爱上历史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张雪松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大五里乡大五里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社会热点运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的意义
一是融入社会热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热点本身就是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他们茶余饭后都在讨论这些热点,而将其纳入教学设计之中,摆上桌面进行探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更为浓厚。
二是融入社会热点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社会热点来源于生活,与历史知识相比更具生活气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实现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拓展。
三是融入社会热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
社会热点往往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将这样的信息融入历史教学中,在分析探究和理解把握环节学生会感到更加亲切,能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
四是融入社会热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将当前一些社会热点与历史教学内容相比较相结合,以极具震撼力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的尝试
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尝试选取与教材相关的社会热点融入教学设计中,在教学组织环节加以灵活运用,效果非常明显。
一是在古今对比之中运用社会热点明晰道理。
古今往往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而提高学生思维辨析能力,可以借助于一些现代社会的热点并将其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晰道理。例如在教学《商鞅变法》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商鞅变法中的“徒木立信”和当前政治改革中的“一诺千金”相对比。在讲述商鞅变法惩治贪官污吏举措时,还可以结合当前巡视制度、纪检制度改革,纪委体系调整等诸多热点,让学生对当前廉政建设和国家改革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是在思想教育之中运用社会热点升华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教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升华学生的情感。例如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列举当前我国南海纷争、东海纷争,让学生对比分析为什么在南海、东海纷争中周边一些国家不敢蠢蠢欲动,并告诉学生那是因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有了显著的增强,中华民族不再是一头熟睡的雄狮,而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人。这样的社会热点对比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中国近代史的血泪之中受到深刻的民族责任感教育,并立志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再比如在《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热点内容,无论是航天飞船上天,还是蛟龙号深潜海底,都是当今科技发展最前沿最尖端的成果,通过对比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油然而生。从古代科技的发展到现代科技的领先,学生感悟到了中华儿女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
三是在深刻分析之中运用社会热点拓展思维。
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角度与空间,达到加深理解的效果。比如在《人民军队的建立》一课教学中,笔者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延伸到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队,再到当前较为热点的军队反腐,一方面让学生从这些社会热点中感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整治军队腐败、提高军队战斗力方面所采取的英明举措,另一方面也客观分析了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问题,如军队腐败、用人不当、实战能力不强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合社会热点的思考
将社会热点与初中历史教学结合起来,是活跃历史课堂、提高教育效果的一项创新。教师在将二者有效结合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要保证思想引领性,所选取的社会热点要适合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好以史为鉴、以古论今的作用。第二个是要保证素材的生动性,选取的社会热点最好能够有影音资料、图像、数据和文字等,这样的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把握。三是要保证思维拓展性。所运用的热点要具有代表性,要广为人知,要对学生起到激发兴趣、提高思维分析能力的作用,使其成为历史教学的有效补充。
作者:张威 单位:江苏徐州市睢宁县梁集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及图片教学
1.图片资料的合理使用
虽然图片资料在教学中使用会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并不是有越多的图片就有越好的效果。教学活动就是以教学为主,并不是图片的展览,教师要努力的是使同学从图片中走到历史中来。所以可以做到以下事项:第一点要做到的是精选图片。我们使用的教学图片是浩瀚历史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接受历史知识呢?所以教师要筛选大量的图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图片,对历史能够真实的反应或是真的能表现历史过程的图片,不要弄一堆相似的图片来加入到学生教学中来,这样会使得学生找不到应该学习的重点。第二点就是要指导图片的使用。教师必须使学生知道怎么看图,指导学生在看图时注意事项和图片与课本的联系,也可以用图片来对课文进行一个补充。有很多的时候,课本上的图片是没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语言不能取代的,图片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不像文字留给学生的印象永远是乏味和枯燥的,比不了图片给人的亲近感。第三点是对学生主观性和能动性的调动。在课本中会有很多的复杂历史地图,这之中有很多的地理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无法接受的,学生也没有这么高的知识水平,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就要老师利用所有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这些图片可以有简化的解图方式。例如在郑和下西洋的这一课中,涉及到的路线图问题时,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也可以用世界地图来做辅导,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对这些内容学生可以知道什么知识,这样的适当发挥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是由学生描绘路线图,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乐趣。
2.初中历史图片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2.1教师要能够驾驭课堂,把图片和历史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必须做到精彩和生动,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时不可以把图片代替文字教学,这就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考验。历史教学中可能一次就用到五六张的图片,对这些图片在什么时候加入,加入的多少,如何解释都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加入这些图片之后学生会有什么反应,这些都是细致的教学技巧。对于教师来说更要观察学生的反应,考虑会有什么问题来作为以后教学的经验。
2.2教学图片的针对性要强,切记囫囵吞枣。
历史教材图片众多,但是包含的内容却是长短不一,有的是对教学的重点有很好的表现,但是有的一些图片对重点就是没有帮助,只有一个说明的作用而已。在有限的教学课堂时间内,教师没有办法或是没有必要详细的对每一副图片进行解释,只要将学生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就可以,依据的是这节课教学计划中的内容有多少,这些图片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占据多大的比例和精力,如果搞不清这些,很可能在教学中就将教学的重点变淡甚至跑题,对学生来说是无用功,对教师来说就是没有按时的完成教学计划。
3.图片使用中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对图片资料的使用上,会经常的对一些误区犯错误,这些是必须要注意的,总结了下列几种情况:①选择的图片过多并且很复杂,这些图片并没有将真正的主题凸显出来。②教师对自己选择的图片并不能确保真实性,图片的不真实性在教学中是最大的忌讳,真实永远是历史的主题,对于这一点却没有被教师正式的注意到,有很多时候把一些漫画、电视剧、海报来作为辅助材料拿到课堂的讲解上来,但往往这些媒体资料是不够准确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教师在使用图片资料的时候要严格的注意这些问题,将图片资料真正的运用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
4.结语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要是这个活动会有很多的人参与进来,这就必须要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而教学工作更是多人参与进来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桥梁。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有职责来指引学生去吸收课堂的知识,所以最重要的职责是让学生更好的来学习和吸收知识,这才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考虑的事情。将图片教学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就是一大进步,也是较好的教学方式。
作者:刘希花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实验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网络资源研究
一、网络资源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教学改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及其资源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网络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提供丰富参照。
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广开思路、博采众长,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网络搜集全国各地历史教学经验技巧,再与自身教学结合起来,使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有效增强。
2.网络资源可以增加初中历史教学信息量。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信息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历史小故事等丰富课堂容量,能让学生对历史教学活动更加有兴趣,更加投入地参与其中。网络资源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海量信息,教学课件不仅演示方便,而且有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网络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助手。
不管是上下五千年,还是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浩瀚的互联网知识海洋中,学生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搜寻到答案。
二、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网络的作用,并将其充分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就应重点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1.借助网络资源广泛搜集初中历史教改经验。
当前,初中历史教改百花竞艳、百家争鸣,教师要善于借助网络浏览历史教学网站、各地教育部门或是学校的网站、知名教育专家的博客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获得宝贵的经验,并恰当运用到自身教学工作中。
2.借助网络资源丰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条大纲,这就需要教师增加大量的信息丰富其内涵,从而实现生动课堂的打造。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历史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教学中,笔者分时间段展示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近十年等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深切感悟到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有效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图像视频、图表资料,以制作辅助课件与教材内容的教学相配套,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把握。
3.借助网络操作手段吸引学生有效参与互动。
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只发挥了其演示功能,却没有重视互动功能的发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互动环节加以突破,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而且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更要求学生走上台来进行演示。笔者在课件设计时专门设置了一些花絮,当学生点击正确答案时屏幕上立即出现了礼花四射以及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受到鼓励。当学生点击了错误的答案时,画面上则出现了熊大熊二拿着榔头砸光头强的场景,学生哄堂大笑,回答错误的窘境也一扫而空。这样的操作手段较好地体现了趣味性,为枯燥的历史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4.借助网络手段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拓展能力培养,借助网络补充相关的背景信息、人物资料,形成充足的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例如在《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补充了秦末的社会发展状况、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剥削制度等等。这些资料有文字叙述,也有影视作品中的图像资料,使学生对秦末社会的发展状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必然性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分析研究扫清了障碍,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应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重点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网络与教材的关系。网络资源的补充要始终教材为中心,不能偏离教材。二是处理好网络与教师的关系。无论网络资源多么丰富,教学课件多么精美,师生互动始终是教学的主旋律,教师要着力发挥好启发引导的作用,不能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三是处理好网络与创新的关系。网络资源并非拿来即用,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把其中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其他资料有机整合成为教学课件,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任树娟 单位:江苏徐州市睢宁县第二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故事历史教学论文
一、历史故事的选择和作用
历史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与生动启发性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对于偏好直觉感官的初中生来说,好的引导和启发也能树立巩固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用心选择,既重要又有趣。
具体的选取原则有几点:有趣是首先因素,每个学生成长经历不同,“有趣”的定义也没有标准,教师在选取故事前要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做到讲历史故事时挥洒自如;故事要引导正确价值观,积极向上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故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因而选取故事时要留意故事本身具有的情感倾向;主题明确是故事是否发挥作用的基础,教师选择故事时不仅要考虑到其真实生动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立足课本紧贴实际,以课本知识为核心,以史喻今可在教学课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二)化燥为活,既理解又创新。
一是历史故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重在研究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及规律,学习无法重演和复制的内容是历史学科的难点所在,将枯燥呆板的史实转化为鲜活的历史人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以生动真实的语言再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其从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学习难点。二是历史故事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我们看问题首先要分清主次,选取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不是目的。我们旨在以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故事来引导课本内容的发展,以故事来扩宽学生的思维。三是历史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感情价值观,将历史故事穿插于历史课堂不只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为了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思想与内涵,在增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并巩固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情感倾向。
二、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明确了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和积极作用后,我们所做的便是化理论为实践。教师在课堂以讲为主,他们必须保证自身对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的情节结构。
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初中生,教师讲的趣味程度是吸引学生听课的首要因素。好的开头是吸引学生听故事的关键,开头一定要以最具特色的语言开头,例如,以生活中的实例引起下文,具体的人物故事情节要分层展开,教师可以凭借抑扬顿挫的语调让学生思维紧跟自己,或是留下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合理的构建故事情节往往能让学生不自觉深入其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其独立地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
(二)恰当地运用时机。
历史故事不能单单是提神的工具,它更应作为一种引导。历史内容繁冗复杂,一节课的时间也不会都用于讲故事来引发学生兴趣。我们这里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何时讲故事比较好。比如下午课学生一般困意来袭,教师可使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程,让学生在开篇就提起兴趣;讲到重难点问题时,可以通过历史故事为学生设置情境,比如在讲《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节时,设计了夏桀商纣、姜太公等历史故事,教师可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自导自演,配以历史思维,有利于学生记忆课本重点;教师要懂得把握历史情节与历史故事的逻辑性关系,在趣味的基础上多储备悬念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时刻保持新奇状态,认真听取上课内容并积极思考,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基础上又会增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生动的语言艺术。
口头语言可以说是历史故事的牵引线,故事再生动如果教师语言苍白也会无力,非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这节课的精力付诸东流,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节课45分钟我们必须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故事来引导故事的发展,冗长复杂的语言会增加历史学科的枯燥性,按照凡事互补的原则,用凝练简介的语言来解释历史事实更能让学生加强理解。易中天教授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声情并茂的解说赢得了很多师生的青睐,教师应当学习他这种解说语言,让枯燥无趣的历史叙述变得鲜活有趣。教师在讲述时要注意爱憎分明的语调,历史故事主要展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在讲到外国侵略时可以用义愤填膺的语气,在讲到圆明园被毁时要用哀叹悲伤的语调,如此一来,学生在理解记忆时会对故事情节的价值观有个自我理解,在初中这个过渡阶段,好的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更为巩固。
(四)正确的道德引导。
在历史学科中,教师首先自身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对人物做出分析和总论,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忧国忧民、舍身为国等正能量,同时引导学生摒弃骄奢淫逸、无恶不为的负能量,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同时在心里树立是非善恶的标准。历史要向前看,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的是非时,也要与当今时代的价值观相结合,看是否适合当下。
三、总结
历史教学论文 篇2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①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②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③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④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⑤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⑥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
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⑦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⑧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历史教学论文 篇3
在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展开形式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及教师的自我对话等形式。在真正对话的历史教学中,其需要多种对话形式交错进行,互相促进,才能充分体现对话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由于对话教学的理念及对话精神在每一种对话形式中的渗透,是与教师、学生、文本、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等要素息息相关的。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对话教学的功能及作用,应从对话教学的构成要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转变
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观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开展的成败。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对话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达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境地,其着力点应放在教师身上,应注重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主要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传递为主要形式,注重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但在片面追求知识存量之中,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由于对话教学实践价值是回归教与学的本质,要求教师摒弃旧的传统教学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需要新的对话教学的教学观,通过自身的成长经验与情感体验,才能与学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
2.环境创设
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环境的创设,是指对话教学开展的场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及人际关系等。根据教学对话的特点,应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然而,在软环境创设方面,应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构造对话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在对话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善于追问,如讲解《春秋战国的纷争》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应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孟子曾经说过‘春秋无义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战争呢?”通过对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二是学会倾听,尽可能明白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对学生所表达的意思而自己又没有表达出来的加以阐释,使学生处于一个民主平等、富有对话气氛的课堂情境中。
3.教学评价
其是促进教师、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评价方法上,应注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的相互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4.学生实践
在对话教学中,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即使教师讲解了较多的知识,学生反应冷淡,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为了提供的对话技能,应从课本预习、倾听、提问和反思等四个方面予以重视,以保证历史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总结
对话教学是一种体现民主平等、以人为本、交往合作的新的教学形态,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确保了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论文 篇4
历史教学是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脉络的整理,让学生实现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和社会运动规律的总结。在历史教学当中,会涉及大量史料和历史人物,历史学习的难点在于对历史资料的记忆和整理。而多媒体技术则可将文字性的历史资料,通过声音、图片和影像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历史资料的整理中,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其个人的历史传记电影及相关视频。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我们的课堂往往是基于对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记诵。由于大的历史环境的缺失,学生往往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命运走向的认识不清晰。而这便无法实现其对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规律的掌握。而传记电影,往往是以历史人物的一生为主线,将历史人物放置到大的历史背景当中,通过对其一生的经历,展现其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的重大作用。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的运用,有效弥合了历史发展与现实环境之间时间的阻隔,实现了历史场景的再现。而这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对历史文物有着更为直观的把握。在历史课本之上,往往以小面积彩图出现的文物图片,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互联网从网络上下载大批清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这种视觉化效果更好的课堂效果,可以有效增强课堂气氛,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之情。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在另一维度上,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组织的效率和课堂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大大加强,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更为详实的历史记录让本来扁平化的历史课堂和历史人物,凸显出其棱角,展现其个性。学生听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背景和人物历史作业的把握,可以有效实现对历史发展轨迹逻辑和规律的把握。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中,历史课堂由单纯的记忆性质的学科,变成内涵更为广阔具有深厚人文色彩、具有历史深度的科学。这一转变,也使得其内涵更加广阔。
二、多媒体环境下历史课堂知识结构展示的发展
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关键是对其历史脉络的整体把握。在这一主题之下,学生通过对史料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忆,才能形成能够贯穿历史发展的整体架构与历史空间的构成。在多媒体环境下,历史课堂知识的总结,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予以更好的展示。
首先,历史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因果联系的把握,将历史发展的脉络与空间,进行综合整理。在教学提纲的整理中,教师可以以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脉络为主线,整理出一条线索,将全部的知识点纳入其中。而对于比较分析的题目,历史教师则通过对相同题材具有相似历史事件进行整合。对于相同主题的考点,比如以中国的税收制度为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财政税收制度进行组合,让学生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记忆。
其次,在历史知识结构展示的方式,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历史教师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相关考点,通过图表、表格、图像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在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时,其不仅仅再是对文字的记忆,而是对整个历史学科的史学思维和史学逻辑进行整合学习。而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空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学论文 篇5
梁启超认为历史要使读者“以国民一分子资格立于国中”“以人类一分子立于世界”,即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发展,立足于世界的公民。然而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究其内在原因,是缺乏对历史教学目的更深层的认识。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正确把握历史教学目的本质,对历史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客观性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基础梁启超认为:“史迹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反映,而各人自由意志之内容,绝对不会从同。所以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找出历史的共性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必探讨的问题,人为的“共相性加工”导致真实历史的简化,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变成了一个框架里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历史教科书成为公式化的历史教材。梁启超认为历史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找出必然的因果关系,历史不受必然的因果法则支配。我们姑且不论此结论对错,就历史教学而言,教师所做的最多的便是对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影响或意义的分析,似乎历史局限在原因、结果、影响的枷锁里。而所造成的结果正如赵亚夫所说:“社会背景中的人也自然各有各的位置,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早已固定的。人的活动是人的历史正剧,极有身份地告诉你,何谓善,何谓恶,谁是美,谁是丑。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科书也代替学生的自我思考,无须再有问题提出或质疑。”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就是要认清历史不是简单的单线的历史事件,也不是相互割裂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历史教学的目的也不是简单的原因、结果的讲授,而是从充斥着不同民族、阶层、偶然与必然的历史活动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体验人的精神。
(二)人文性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以古鉴今”是大多数历史教师对历史教育目的的普遍共识,而学生也主要关注历史教育的史鉴作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主要关注的是历史教育工具性作用,而对于历史教育的人文性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梁启超也强调历史的资鉴作用,他认为历史有其必然的因果律,而研究因果律的目的就在于“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但是他更强调历史的人文性特征,他发现历史现象的发展并不一定是进步的,物质的进步并不代表历史的进步,而且物质文明得到之后也可能失掉。因此,人文性是历史的最基本属性,历史教学的内在目的在于发挥历史教育的人文性特征。对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要进行人文性的教育,即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使历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即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基础进行历史教学活动。
二、明确史料的本质,将史料与历史教学相结合
史料对于历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样的史料不仅丰富了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在选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史料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过程。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基础选择史料历史教科书的读者是学生,那么教科书要给学生以资鉴和启示。但是在历史教科书上所引用的材料大都是非供学生所读的史料。如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在探究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时引用贾谊的《论积贮疏》。在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阅读水平下,读懂这些史料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理解的阶段就出现了障碍,更谈不上历史教学目的的实现。梁启超从作史的角度说:“凡作一书,必先问吾书将以供何等人之读,然后其书乃如隰之有畔,不致泛滥失归,且能针对读者以发生相当之效果。”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而选择、加工史料是必需的,毕竟学生不是历史学家,对学生而言,只有把史料当做历史事件的证据时才有价值,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历史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二)选取多种类型的史料满足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根据梁启超对史料的分类,笔者将历史教学所使用的材料分为:(1)现在发生的史实和现存人的口述;(2)留存下来的史迹,包括留存下来的原物、原物的模型、图影;(3)具有史书性质的著作;(4)档案性质的文件;(5)史部以外的群集。按照以上分类方法,教科书中所引用的材料过于集中,所包含史料的类型不足。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为例,其所引用的史料大部分集中在具有史书性质的著作、留存下来的史迹和史部以外的群集,而现在发生的史实和口述以及档案性质的文件很少出现,史外群集又主要集中于古代农书、诗词等辑本,小说之类没有涉及。但小说也是反映历史的重要史料,如梁启超所说:“须知作小说者无论骋其冥想至何种程度,而一涉笔叙事,总不能脱离其所处之环境,不知不觉,遂将当时社会背景写出一部分以供后世史家之取材。”
(三)史料的运用与历史教学相结合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史料教学方式以来,广大历史教师积极地将史料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但如何选取、有效应用史料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理论基础和参照标准。在实际运用史料教学中,大部分历史教师关注的是史料是否为历史认识的论据而忽视了整个教学过程,史料只是为证明历史认识而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史料成为历史认识的附庸,而学生学习历史便成了按图索骥。梁启超认为史料是构成历史的基础,他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从历史学的层面上说,史料真伪多寡决定历史的真伪;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史料的运用是学生习得历史认识的前提,而连接史料与历史认识的路径则是对史料的研究分析。因此,一方面历史教师在使用史料时,要注意教会学生科学的分析史料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不是历史专家,分析史料要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起来,明确所使用的史料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的目的选取使用不同史料。教师不是贩卖知识的商贩,学生也不是顾客,历史教学方式的改进只是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效率而无法改变“传授历史知识”的目的。要彻底摆脱落后的历史教学观念关键在于对历史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把握。历史是关于人的活动,历史教育则是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式认识人的活动,并从这些人的活动中知世界、知国家、知耻惧、知荣辱,成为一个立于国中、立于世界的人。
历史教学论文 篇6
历史图片的种类繁多,为了使教学和研究更加方便,在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种类,分别是历史地理图片、历史文物图片、数据资料图表以及历史漫画。
(一)历史地理图片
我国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每个朝代的版图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历史地理图片可以让学生对当时历史人物的活动范围以及历史事物的分布范围有着最为直观的了解。历史地理图片主要有政区疆域图、形势路线图以及布局图等。不同的历史地理图片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历史事件作为根据,对图片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
(二)历史文物图片
我国上下五千年,每一个时期的文物都有其特殊的代表性和意义,同时也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和历史遗留下的痕迹。历史文物图片一般指的是遗物、遗址、遗像以及遗著等图片,例如万里长城、敦煌石窟、清明上河图等。历史文物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品,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风貌。因此,在观看历史图片时应该从其所处的时代入手,从而了解当时的时代,以此来窥探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加了解历史的真相。
(三)数据资料图表
数据资料图表的存在是为了辅助文字叙述,使其能够进一步说明某一个问题。因此,在中学历史的教材中会编入一些数据资料图表。数据图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是证实文字的有力证据。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主动对图表进行分析,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论从史出的含义,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四)历史漫画
在中学的历史教材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漫画,这些漫画主要是以讽刺为主,嘲讽当时一些反面的历史现象或者是人物,从而揭露当时的社会本质问题。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漫画不但具有深刻的寓意,而且形象奇特,富有一定的时代精神,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二、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更加直接地传达历史信息
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对比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能够让学生更加直接接受。因此,在中学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历史图片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发育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对于文字的理解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文字的感悟能力的。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文字的叙述不一定会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历史,而图片就不一样了,图片可以传达更加形象、直观、直接的信息,不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例如,在对学生讲解元朝时期的地图时,即使教师将边界描绘得非常清晰,疆域面积说得非常精确,学生也不会真正理解我国元朝时期的疆域是多么辽阔。如果教师在对此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将元朝时期的疆域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观看,学生就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元朝时期的疆土到底有多么的辽阔。
(二)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将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长时间下去将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地使用一些历史图片,使用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语言,使课堂活跃,从而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曾经有人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好奇心是学生们产生兴趣的一个起点。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历史图片时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作为依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历史美感的教育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的美感有以和谐为主的优美,同时也有战争中所呈现的壮美。这些美是用文字无法表现出来的,但是图片却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到。同时,还可以在图片中感受到其他方面的美。例如,我国的国宝至尊“四羊方尊”,万里长城、乐山大佛以及一些其他的字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历史图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证实历史问题
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有着证实历史问题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中提到过我国商代手工业水平是非常高的,但是高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十分的抽象,没有具体的描述,很难进行想象。因此,教材中会选用一些商代的青铜器图片,例如,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等,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当时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从而使文字的描述不再是枯燥无力的,同时也为史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证据。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