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优秀8篇》
本页是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8篇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1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
一、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感受语感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阅读课上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备读是指导、训练学生读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精心备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示范读并指导学生读。教师备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备课时,尤其要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2.加强朗读示范。教师通过录音带表情示范性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的享受,产生朗读的冲动,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精彩范读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同桌互评读、指读、模仿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还能品言中之意,悟言中之理,感言中之情,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4.朗读技巧的训练。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要点。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抽读学生时,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而易见,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为完全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理解了应重读“一株”,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的需要。
二、课文讲读中的朗读,感悟语感
1.朗读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在比较中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培养了语感。
2.鉴赏词句,抓重点词、重点句朗读。体味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如在《荷花》一课,我着重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的品质。
3.带着问题读。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读着、读着,学生体会了文字的内容,对桂林山水喜爱之情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增强了语感。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2
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雨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2.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缺乏环保意识。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生丙:“狐狸弄一个打火机来,把树点燃,把乌鸦烧死在树上,肉就掉下来了。”教师评:“用火攻,有意思!乌鸦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环保意思缺乏,已经犯了森林纵火罪了,残忍程度升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诱导可谓深入,学生的体验可谓独特,学生的思维可谓活跃,但它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了污染。“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警惕的。其实,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乌鸦爱慕虚荣确实不好(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但也是一个受害者,值得我们去同情。乌鸦本是一种讲孝道的鸟,俗话说: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师能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想办法去帮助乌鸦改正爱慕虚荣的毛病,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习了语文,而且从品德方面得到了启示,也受到了热爱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3
一、教小学生“质疑”
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这个前提下,老师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要学会质疑,必须让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勾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比如在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中,作者这样描述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作为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翠流”和“流入云际”是不是矛盾的两个词呢,是不是老舍先生弄错了呢?那么当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就会去思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当然思考后才知道,这两个词语不但没有用错,反而让文章更没了,为什么呢?因为老舍先生描述了两种视觉,分别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把草原写活了。这样学生就会更理解课文内容,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时候,他会主动去思考的。
二、培养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
小学生要主动地去自学语文,对自学语文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比如说,要随时带着工具书,当在语文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地方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去对待,自己通过查阅参考书或者是通过问老师或者是通过和同学一起讨论,把问题真正给弄明白。从最基本的地方,养成好的语文自学习惯,这样天长日久,就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对小学生的求学生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查阅工具书,认真做好积累,才会学习进步得快。而且这种能力培养了,也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善于使用学习工具的习惯
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典故等不去主动查工具书,只等着教师讲解,或者凭空设想,跟着感觉走。如果这种现象不去改变,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形成使用学习文具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够自主去查找相关的问题,更好地自主学习。
四、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只有学生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发现不足,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才能日益进步。
五、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培养 语感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主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把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这样必然使充满旺盛活力的语言文字变得苍白无力,不能较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起来也是毫无兴趣、索然寡味。学生语感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语感素质得不到提高,这势必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水平,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应把语感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读多记,积淀语感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强调博览,熟读成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一条为前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尤为重要,正如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有感性的积累才有理性的妙悟。
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增强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当然朗读是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进行。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心视像”,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促成其“内心视像”的形成。特别对那些难于言传的词句,更要通过朗读来意会,感受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象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文字写得很美,应以一种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轻重缓急。第一句突出草塘之大之美,如置身于海洋的感受。第二句写的浪花(绿色的草浪)的颜色和动态变化,要读出动感,前缓后急。且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浪,微风中,碧浪涌动,向远方延伸,这是一幅多么美妙令人神往的画啊,置身此景中,赞叹之情有之,喜爱之情有之。可见,通过有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联想,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到车站接亲人(外婆或爸妈),你提早等候在车站,可是未到时间或车晚点了,这是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坚持等候,没有回家,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由此点拨引导,学生即能顿悟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这就准确地反映了老奶奶对热爱和怀念的感情。
四、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获得语感
阅读教学中讲究阅读技巧,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课文,从而获得语感。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其表层意义很好理解,但是要真正读懂这句话,把握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得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才行。老师要善于启发,巧于点拨,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剖析。“天空”本来是一望无际广阔高远的,给人一种心胸开阔、自由舒展的感受。而此句中的“天空”一词,前面用了三个方位短语加以修饰、限制,使得这天空是有形的,是被可怕的高墙围住的很小的一块。这里的,“高墙”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封建制度,封建规矩。他们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生活在高墙之中,不能接触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如井底之蛙,只能坐井观天。所以,这三个词一步一步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很狭窄,知识很少。教师应启发学生联系上文或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到,在此有“我”对闰土的赞美,对高墙外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和不满。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我们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感训练,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激流中,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5
专家指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抹杀学生天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的生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照搬过去死板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务实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关于技能类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电影、电视、录像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技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我国的一些民间艺术品的制作技法更需要学生去了解,对此,学校可以请一些艺术家或当地的艺人来学校进行讲座、演示,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
二、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学生自身情感和外界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关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培养”,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从而有重点地实施语文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眼光,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具体教授的语文课程内容、学生应该思考的语文问题、教学效果等。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地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语文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新型的语文知识系统,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科学的、充满趣味的方法来鉴赏。
四、要优化课堂体系
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优化课堂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上讲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总结、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师要注重每节课的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渗透性,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们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在感情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尤其是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才能得以生存。通过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向着共同的目标迈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六、贵在持之以恒
语文习惯的养成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是反复犯错误,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工作并不缺乏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强化。如语文教师经常将管理教育停留在班会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语文习惯养成的重要。所以,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将语文习惯培养计划与学生协商并实施,提示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很简单,那就是日后的坚持与严格执行。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因为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使学生形成语文习惯。
七、结语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语文素养
语文科目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科目,学好语文科目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即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基础文化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学习习惯、语文情意、语文学习方式等。以下便是分析的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鉴于此可知,拥有正确的学习技能比单纯的学到知识更重要,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式,才可以拥有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而学习习惯的养成便是最正确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生初期刚接触语文之时,老师便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正确方向:养成预习、朗读、倾听、勇于发言、乐于讨论、乐于合作、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习惯。有意识的传输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只有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进行巩固、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和大家分享,多读书、爱读书、广读书才可以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才。
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识字写字的能力
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老师要在学生入学第一天便要给他们树立强烈的识字欲望。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看一看班级中的名言警句;看一看校园中的宣传栏、板报;看一看体育场的关爱语句、游戏规则;看一看食堂的菜名等,使学生意识到文字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然后在语文课堂之中,老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体会到识字的快乐。这样学生便会产生写字的欲望,这时老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们进行写字,使学生养成爱写字、写好字的习惯,这样才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语文发展奠定基础。
2、阅读能力
学生想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便必须要有较强的自主阅读意识,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的体会文章的内涵、主旨、思想等,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进而在阅读之中和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当然,老师还要重视学生间的差异,要引导每个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之时,积极的思考和分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新学习和创造学习。
3、写作能力
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写作都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便是写作之时没有题材,没有写作表达的能力,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感受。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事物着手培养学生的写作短文兴趣,如:春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花儿的魅力;夏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对夏天的感受;秋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树叶变黄的场景;冬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自己见到的雪,用脸碰一下,脚踩一踩有何感受。这样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之后再引导他们有短文发展成整片的锻炼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用词量的不足,进而努力读书,借鉴优美的句子,积累优美的句子。当然,老师还要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的习作水平提供平台。
4、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要重视此环节的培养。不仅要课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口语能力,老师还可以依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有趣、好玩的口语练习活动,诱导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比如:古诗接龙、讲故事、人物评析等活动。组织的活动必须适合每个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同时,当别的小学生在口语表达之时,老师要引导其他小学生对他进行评价,这样采用互评的方式,学生更易于接受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反思,老师还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才可以共同提高。
三、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并非是朝夕便可以养成,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爱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们乐于在书的海洋中遨游。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读物,如《长生塔》、《苦儿流浪记》、《大林和小林》等,让学生们进行阅读,然后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开展阅读讨论,使学生们各抒己见,进而从书中和讨论中潜移默化的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必要,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这样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便会主动阅读各种读物,便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篇7
作为小学部的英语老师,下面谈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和情景。
一、环境
所谓英语学习环境是指学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嘴里说的尽可能是英语。眼睛看到的主要指的是硬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场所、生活场所、玩乐场所都可以看到和学习英语。如:校园内的警示牌、标语牌、宣传牌,用英汉双语;玩乐场地的器材名称用双语;教室里的课表、班规和其它布置用双语;食堂内墙壁上的卡通画和漫画等的人物对话用双语;公寓内部设施名称、名人名言等用双语,等等。耳朵听到的和嘴里说的主要指的是软环境一种语言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听得懂说得出,这需要教师的主观努力,去引导、去营造环境去创造机会。首先,在英语课堂上毫无疑问老师尽量多用英语、少用母语,有人的小学生还听不懂,但你可以想办法,一是多采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等创设语境,二是老师利用眼神、口形、手势和其它肢体语言帮助学习理解;其次,在课堂外也尽量多用英语,最好是小学部全体师生人手一本《日常英语200句》,大家都学,路上打招呼、各科上下课的问候语、早操课间操的司令都用英语。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英语歌曲、英语小故事、小笑话等。三是每个月举行一次英语竞赛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唱歌比赛等。学校的其它大型活动尽量让学生主持并运用双语。这些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听和说,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景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举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这适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的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下雨的情景课堂上难以再现,老师预先录下下雨声,再用FLASH制作成课件,这样让学生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再跟着课件中的卡通人物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
(二)是教唱英语歌曲,学讲英语小笑话、小故事、还有演话剧、童谣、小诗、绕口令、猜谜等等,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英语小笑话和英语小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讲,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设计游戏情景,复习巩固对话内容。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
例如:在教12个月份和天气时,我设计了一个“哈哈HAPPY”时,我准备了12个月份的纸条,放在一个盒子里,再准备关于天气特征的纸条,如hot、cold等放在另一个盒子里。游戏开始时,一名学生从两个盒子里各抽取张纸条,连起来说一个句子。如果这个句子符合事实,如。其它同学则重复该形容词:如果句子不符合事实,如其它同学则“哈哈”大笑说。显得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情景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8
关键词:生活教育;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水平
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只有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点。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生活化已成为现代教学的大势所趋。英语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的程度就越高。与生活密切相关,每天重复出现的生活内容,会使低年段学生感到亲切,从而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自然而然地加以运用。反之,学生容易遗忘,甚至会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融入日常生活用语,使学生容易对所学产生共鸣。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贴近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英语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利于低年段学生接受。
1、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善于展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自身以及其熟悉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层层展开。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胖瘦,身体部位,喜好和能力等等。例如,I’mBill.I’msixyearsold.Icanreadalittlebook.Look!Thisismymouth.Theyaremyeyes.家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的生活内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家庭用品等等。学校的生活内容,包括文具,教室,图书馆,操场,老师和同学等等。社会生活包括购物(有关蔬菜、水果、肉类和衣服),旅游等。
在教水果这一课时,除了学习课本上原有的lemon,apple,pear,peach,orange和banana外,我还增加了在超市常见的mango,mangosteen,longan,watermelon,durian,strawberry,pineapple,grape和lychee。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精美的水果图片,让学生看了浮想联翩。当看到真实的水果时,他们更是垂涎欲滴。我制作了一个表格,Whatdoyoulike?Whatdoesyourmother/father/grandma/grandpalike?先让学生回家调查,再回到课堂作报告。走向社会去体验、感受、创新,回归学校总结、评价、提高,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思路,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化。
2、利用节日,体会英语
美国教育家毕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每逢节日,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还是外国的,元旦、妇女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和圣诞节等节日,我都会向学生致以节日的问候,并简单地介绍一下节日。比如,在圣诞节期间,介绍平安夜、圣诞老人的来历,唱唱JingleBell和SilentNight等歌曲,互相赠送圣诞卡片,与学生共同体会国外的重大节日氛围。在母亲节的来临之际,我让学生亲手制作卡片,写上HappyMother’sDay,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乐趣。
3.捕捉即时的生活素材
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教学素材,教师可抓住时机,合理加以利用。有一次,我刚刚引出“Comein,please.You’reverylate.Don’tbelateagain.”这时,一个迟到的学生出现在前门口。我向她招了招手,说“Comein,please.”然后指了指墙上的时钟,说“You’reverylate.”最后皱了皱眉头,摆摆手说,“Don’tbelateagain.”全班学生都笑了,更好地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意思。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我想,学生应该很快乐地接受了这份礼物。
4.教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将来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在教26个字母的时候,我带了几件不同尺码的衣服展示给学生看,告诉他们L(大码)、M(中码)和S(小码)的涵义。还找了一些现代社会常用的英文缩写让学生猜猜其意思:USA(美国),UK(英国),UN(联合国),H5N1(禽流感)等等。教师应该时刻想着怎样把教材内容化为实际生活,同时又能将实际生活引入教学过程中。
二、课堂创设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
1.鼓励用英语问候,营造学习英语氛围。
开学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诉学生,“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以后就称呼我为MissZeng”。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给每一个学生起了英文名字。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每次见到学生,我都会主动打招呼,“Goodmorning,Andy.”“Hello,Alice.”渐渐地,学生会用英语主动地大声向我问候,“Goodmorning,MissZeng.”我还鼓励学生之间也用英语互相招呼,问候。当英语问候能够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生活化英语也就成为现实了。
2.在教学中增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五官单词时,我让学生画画自己的脸,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用英语介绍:Look!Thisismynose.Theyaremyears.有的学生把嘴唇涂得红通通的,把脸蛋搞得粉粉的,小小的眼睛配上猪八戒的大耳朵,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需要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转换为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情趣交融的氛围中快快乐乐地学习英语。
旋律欢快,节奏感强的英文儿童歌曲深受低年段学生的喜爱。简单的诗歌,如琅琅上口的歌谣、韵律诗等,学生也很乐于学习。在唱一唱,读一读中,配上有趣的动作,符合低年段学生学习的特点,learningbydoing.
三、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1、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英语。我经常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比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银行名称,BANKOFCHINA(中国银行),ChinaConstructionBank(中国建设银行),INDUSTRIALANDCOMMERCIALBANKOFCHINA(中国工商银行),AGRICULTURALBANKOFCHINA(中国农业银行),CHINAMERCHANTSBANK(招商银行),BANKOFCOMMUNICATIONS(交通银行)等等。回家找找家用电器的牌子:Galanz(格兰仕微波炉),S^msung(三星),Haier(海尔),Philips(飞利浦),SONY(索尼)等等。看看日常用品的名称:shampoo(洗发水),toothpaste(牙膏)等等。记记公共场合的标语:Nosmoking!Noparking!KFC(肯德基),McDonald(麦当劳)……让学生明白语言时刻存在于生活中,而不是与生活无关的东西。
2、转换角色,回家当小老师
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令,比如,Standup,please.Sitdown,please.Clapyour我让学生回家当小老师,指令爸爸妈妈做动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体会到生活中英语处处可用。
3、学以致用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英语教学首先要注意其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点,“学以致用”是外语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同样是语言,学生会觉得学语文容易得多,原因在于,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生活中时刻使用着。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一般局限于课堂,下课铃一响,学生就似乎与英语说Goodbye了。这样,英语当然就变得陌生了。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养成说英语的习惯。能用英语表达的地方,尽量避免使用母语。鼓励学生努力做到,无论走着,站着都想英语,学英语,用英语,让英语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为生活所用。
参考文献:
1.《谈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页
2.刘爱萍《幼儿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探究》,昆山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