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小论文大全【精选5篇】》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5篇最新历史小论文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历史小论文 篇1
(1)领导支持和同事帮助是各种课外活动成功举办的前提。这次活动不是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之内的事情,当时自己也没抱希望一定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认同,只是心有所想随口说出而已,及至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时我竟然有些感动,感觉自己很受鼓舞。这次论文评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开、透明。政史组的教师日以继夜地对一篇篇评比论文认真阅读,反复比较,并对论文的名次排定进行了投票表决。从这次活动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担子落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肩上,但是我们能否承担起这副担子,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使我感受到在探索教育改革前进的道路上,我不是一个孤独者,我的身边和身后有一群支持我的力量,这股力量激励着我不断奋勇前进,同时给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温床。
(2)课外知识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这次论文评比要求参评的论文主要针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中国及周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同学们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积极性很高,参赛者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同学们的论文虽然还显得比较稚嫩,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同学们自主探求知识以及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有的同学除了参考老师提供的资料外,还通过报刊网络电视新闻媒体这些渠道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信息,他们还把获取的新信息和自己对撰写论文的感受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看到他们在活动中的成长和进步,我不禁由衷地感到欣慰。通过该次活动,大力提升了学生们的探求认知能力。
(3)课外知识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本次活动,是在高二年级准备参加会考的匆忙中举办,考虑同学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到活动中,所以采取自愿报名参赛的方式来组织。这不仅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机会通过这种活动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又避免给那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因为学生心里缺少负担,这就使报名参赛人数大大增多。本校高二年级三个文科班共有学生177人,绝大多数对活动都表现出很大兴趣,一些平时对历史学科学习不是很感兴趣的同学也积极询问参赛的有关事宜,甚至于我到班上说要通知什么事情的时候同学们就会以猜测的口气异口同声地说“经济全球化!”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报名参赛,充分展示了主人翁形象,大大提高了班级团结向上的意识。
(4)高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我班学生虽然基础比较差,但通过浓厚氛围的营造及高标准的目标要求激发,同时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心里负担,学生均表示很大兴趣,想展示自己的欲望十分强烈。学生最后按要求交论文的同学都十分的按时。这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的激发和全面发展是多么重要,而我们学校偏学科的学生不少,如何扭转这一现象是我尝试的一小实例。在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还是以高考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的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凭什么去和重点中学的学生竞争呢?针对该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只能通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将基础夯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这次活动参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较小很大,让我充分认识到,适当给学生制定一些高标准的目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我展示欲,从而促进教学进程。
历史小论文 篇2
一、 小论文试题的基本特点
1. 能力要求专业化
历史学可以分为史实的考证、史事的理解、理论概括、史学评价四大能力层次,《考试说明》也规定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能力要求,而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就是属于史学评价层次范畴,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有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科能力,这种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历史试题对能力的要求显然具有专业化倾向。
2. 考查内容固定化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3问是“对材料三中的恩格斯的历史认识的评价”,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根据这段材料选择观点进行历史评论”,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第3问是“根据材料中历史学家陈旭麓关于生产方式变化的历史认识进行评价”,显然小论文考查内容都是以固定的、有范围的、具体的史家和史著的历史理论作为依托材料,创设新情境,让同学们对固定的材料所涉及的重大史学理论和认识观点进行概括、提炼,形成逻辑严谨、阐释有序、主旨明确的历史小论文,所以试题考查内容呈现固定化特点。
3. 考查形式多样化
虽然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考查内容的呈现都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这样共同特点,但考查内容呈现的具体形式各有特色: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其实是传统的材料问答题,是“老树开新花”,嫁接新高考命题意图;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一种创新题型,具有开放性特点,能够考查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最高;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是史学探究题型,考查同学们探究能力和史证意识,也是一种创新题型,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和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这两种呈现形式将是历史小论文命题呈现的主导题型,因此试题考查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二、 小论文试题的备考对策
1. 做题方法科学化
做任何题型都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掌握做题技巧,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做题效果,做历史小论文题型也不例外,小论文通常由主题观点、论点、论据三部分组成,有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所以做题第一步要从史家和史著的历史理论材料中阅读、提炼要评析的观点,确立小论文要阐述的主题;第二步根据主题内涵具体分解为若干具体小论点,选择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其中某一史学范式作为评论视角,论证主题内容的合理性,初步形成全文的思维框架;第三步联系自己所储备的史实来支撑每一具体论点,做到论从史出,史实与论点之间有严谨的逻辑顺序,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最终以清晰的思路来进行全文阐释,思维要有层次性、逻辑性、整体性。
2. 新史学范式运用常态化
历史学就是历史理论学,不仅新高考教材编写渗透着新的史学范式,而且新高考命题者也越来越关注史学前沿理论,而历史小论文题型是这些新理论的最好呈现形式,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等新史学范式,它们是认知历史和诠释历史的不同视角和方式,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阐释历史,有助于我们更为真切、全面、辩证地认识客观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客观历史本体的不同面,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体现评论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个性,所以在备考复习中要领悟新史学范式理论内涵,运用不同新史学范式理论对重大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理解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运用不同新史学范式理论构建、整合新的知识体系,串联构建中外历史发展的清晰主线与整体框架,为将来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提供史识、论点、论据。
3. 历史思维和史证意识培养化
撰写历史小论文通常需要具备很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事实,分析历史思维、挖掘历史智慧的能力,既包括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归纳、论证等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历史的眼光、观念和方法,是史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历史学的本质要求。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以新史观范式为指导、以主题专题通史形式构建纵横交错的宏观知识体系、以学术前沿、热点焦点问题来联系历史,着力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强化自己的历史实证意识,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使自己的每一个历史认识和判断都有坚实的史实作为支撑,形成史实越确凿、丰富、充分,由之得出的历史认识就越全面、辩证、有说服力,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做到史实与论点之间符合严谨的归纳逻辑,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
4. 实践训练典型化
历史小论文 篇3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现代化体系。
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是国内史学界,特别是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编写世界近代史,或者说以什么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主题、主线或中心思想,并按这个中心思想将近代时期的世界历史系统地、有机地组合起来。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先后出版了多种《世界近代史》。这些著作大多作为高校教材使用,内容大同小异,由于主导思想和史实编排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不同的体系。
就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最具代表性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主要有三种。一是杨生茂等主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该书是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的组成部分。这部著作按照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来确定近代时期,即近代是人类历史的资本主义时代,起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于19俄国十月革命和1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是刘祚昌等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通史》近代卷。该书是崔连仲、刘明翰等主编的六卷本《世界通史》的组成部分。这部著作也是将世界近代史确定为资本主义的历史,起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下限原来定为1917年十月革命,后来改为19。三是刘祚昌、王觉非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
该书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组成部分。这部著作虽说是按照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观点来编写世界近代史,但仍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只是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并将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定在1500年,终点则定在1900年。综合起来看,第一种与第二种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第二种和第三种终点相同,起点则不同。三种体系的共同点是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只是第三种体系强调世界历史是在近代时期(即资本主义时期)由分散而发展成为整体的。
以上三种世界近代史体系,从上个世纪60年代直至今天,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来说,这三种体系无疑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三种世界近代史体系,我们不拟详加评论,但是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本文提出与之不同的世界近代史体系新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有必要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而在这个方面,我国著名学者钱乘旦提出了一个设想,可以称之为“现代化体系”。钱乘旦在《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一文中认为,自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几乎一切事件、一切变化都围绕着现代化这个主题。因此,他主张“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钱乘旦根据现代化这个主题或主线,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五个阶段。他所划分的第一个阶段到第四个阶段(从离现在约六七百年的中世纪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就是世界历史的近代时期。虽然这个体系目前只是一种设想,还没有出版按照这个体系编写的世界近代史(以及世界现代史),但是这个新体系的提出,很有新意和创见。从总的方面来说,我们赞同钱乘旦的意见,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确是世界各国走向和实现现代化过程,可以将现代化作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或中心思想。但是,就“现代化体系”涉及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还想谈点补充意见。
我们认为,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近代和现代。第一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近代史,第二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现代史。在我们看来,所谓近代,就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个时期。
现代化过程的第一个时期(世界近代史)开始于工业革命。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社会(或工业经济时代)。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划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一个界标。我们认为,世界近代史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历史,或者说是工业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主张以工业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
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其下限是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这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现代化道路呈现出多样性。现代化不仅没有同一模式,而且也不是同步进行的。因此,在近代时期(即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第一个时期),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俄国的现代化是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实现的),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虽然(以另一种地位和方式)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可是它们在近代时期并没有实现现代化,以致其现代化任务还要留到现代时期(即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第二个时期)去完成。
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第二个时期(即钱乘旦所提出的新体系的第五个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工业社会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均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人类开始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进入信息社会。虽然亚非拉国家尚未实现现代化(个别国家例外),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并没有结束,因此也可以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看成是工业社会(工业经济时代)的继续、发展和延伸,但是,由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已经使世界历史具有了不同于现代化第一个时期(近代时期)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将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第二个时期的历史,称之为世界现代史。为什么赞同“以现代化为主题”?我们认为,“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具有很多优长之处:
首先,从指导思想来说,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这个观点正是构建世界近代史新体系的理论根据。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历史主要是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社会生产方式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从而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因此,从古至今,才会出现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生产方式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题或主线,就是现代化。
其次,这个主题抓住了世界近代时期历史发展的核心和实质。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直到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也可以看成是工业经济时代的继续、发展和延伸(有学者称之为“后现代”、“后工业”社会)。从古至今的历史,也就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开始于近代时期,如果将世界近现代史视为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近代时期的历史则是它的上部。因此,将现代化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主题或主线,正是体现了世界近代时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也就是世界近代史的核心问题之所在。
在这里,我们想对老一辈世界史学者提出的“从分散到整体”的观点谈点看法。“从分散到整体”的观点把世界历史形成为整体看成是“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相互交叉发展的结果。这一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在我国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发展事实表明,世界的确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世界近代史的新体系也必须包含“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内容。但是,我们认为,“从分散到整体”的观点,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容易使人感到这个提法只是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反映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实质。“从分散到整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如提出这一观点的吴于廑先生所说过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总序》)因此,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实质,应该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现代化。
再次,“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体系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新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在建立过程中曾受到“苏联体系”的影响。包括世界史在内的苏联历史著作强调阶级斗争,把历史写成了阶级斗争史。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史学无不突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在以往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中有着多方面的表现。例如,对于世界近代史的界定,过去就曾表述为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历史”。后来编写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则将“走向衰亡”去掉了。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工作者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去掉“走向衰亡”的提法,已初步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而今天“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提法,则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再如,过去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强调革命斗争,对改革则颇多微词,甚至斥之日“改良主义”而进行批判。其实,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都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革命的作用和改革的作用,同样都应该受到重视。在世界近代时期,英国、美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现代化道路,德国、俄国通过改革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日本通过革命加改革的方式也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近代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孙中山的革命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其目的都是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可见,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就不会单纯强调革命而忽视或者贬低改革的作用。
复次,新体系有助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本来,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过去某些历史著作往往不能实事求是地叙述和解释历史发展过程。就世界近代史来说,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者总是把欧洲资本主义势力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侵略、掠夺说成是“白种人的负担”,把自己打扮成历史的主角,从而形成史学中的“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漠视东方各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当然是错误的,理应予以摈弃。但是,重视东方各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东方中心论”。应当承认,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东方各国,到近代时期的确是落后了。正是认识不到这种落后,近代东方各国人民虽然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但其结果大多归于失败或者造成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的某种曲折。因此,无论是“欧洲中心论”,或者是“东方中心论”,都不符合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双重使命”,以及在造成东方国家的“社会革命”(指自然经济的崩溃)时西方资本主义“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观点,虽然并不是直接论述世界近代时期的现代化问题,但是却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西方和东方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围绕着“现代化”这个主题或主线来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就能够防止片面性,避免产生“欧洲中心论”或者“东方中心论”,按照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叙述世界近代时期的历史。
最后,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体系具有涵盖宽广的优点。世界近代史有着十分丰富而生动的内容。以往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大多偏重在政治史方面,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很少,使读者感到历史著作非常单调和枯燥,以致阅读兴趣不大。尽管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作了一些改进,但是似乎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并在这一体系框架下编写出的世界近代史,我们相信将是一部内容充实、观点新颖、文字生动、富有特色的著作。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原因就在于现代化这个主题。我们认为,所谓“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经济概念,或者说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变,即从旧的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现代化”首先体现于经济领域,即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它的核心是工业化。由于工业化(或工业现代化)的完成,就为现代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于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必然要随之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观念、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等)都要适应现代社会而发生改变,或者说它们本身也都需要实现现代化。因此,现代化涉及世界近代历史的全部内容。正如钱乘旦所说的:“事实上,近代以来,世界上几乎一切事关全局的大事或体现着大方向的进展都以现代化为中心,而不论这些进展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还是社会生活的。”由此可见,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既有着学术上的深度,同时也具有内容上的广度。按照这个新体系来进行编写,肯定能够将一部丰富多彩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构建世界近代史的新体系,是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个体系,它不仅是本门学科的“主心骨”,而且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在构建世界近代史新体系的时候,需要进行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我们在思索这个课题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的多种世界近代史体系,避免可能产生的缺陷,想到了若干要求(也可以视为“原则”或“规则”)。至于这些要求是否合适和恰当,谨提出和同行学者商讨,并望共勉。
我们认为,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时,需要考虑到以下一些要求:
首先,应注意世界通史的整体性。世界近代史是世界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近代时期的世界历史。作为世界通史组成部分的世界近代史,应该从世界通史的整体结构来考虑。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到它在整个世界通史中所处的位置。世界近代史上接世界古代史,下联世界现代史;它的起点即世界古代史的终点,它的终点即世界现代史的起点。因此,在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的时候,就不能孤立地只着眼于近代,同时也需要看到古代和现代。正是出于对这种整体性的考虑,我们将从古至今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时代。也就是说,将世界通史划分为三个部分:世界古代史是农业经济时代(或者称为农业社会)的历史;世界近代史是工业经济时代(或者称为工业社会)的历史;世界现代史是知识经济时代(或者称为信息社会)的历史。这种划分,不仅反映出人类历史由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而且也体现了世界近代史的主题,并说明了世界近代史是现代化第一个时期的世界历史。
其次,应注意内容与主题的联系性。世界近代史虽然不是地区史和国别史的拼凑,但它必然要涉及世界各国的历史,因此其内容是十分纷繁复杂的。不过,无论多么纷繁复杂,无论是纵向或横向的叙述,无论是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教育兴盛等等,都应该围绕着世界近代史的主题或主线。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体系,必须考虑到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如果没有这种内在联系,那就只能看到历史知识的堆集和罗列了。那么,怎样才能使历史发展(无论纵向或横向)具有内在联系呢?这就关系到主题或主线。世界近代史的主题或主线的作用,就在于围绕着它,就能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具有内在联系,因而才能使世界近代史形成一个体系、一个整体。用主题或主线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联系起来,这种做法好有一比:“以线穿珠不见线。”就是说,诸多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好象一颗一颗的珠子,只有用一根线将它们串联起来,才会形成一个整体(体系)。当然,在叙述诸多历史事件(历史知识)的时候,这个主题或主线并非显露于外,而是隐藏于内的,这不正表明了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吗?!
再次,应考虑到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其内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如前所述,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近代是这个现代化过程的第一个时期,现代是这个现代化过程的第二个时期。因此,世界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把世界近代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来构建它的体系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它在内容上与主题或主线的内在联系,而且在解释什么是世界近代史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它同世界现代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使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内涵的提法和表述上保持某种一致性。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现有的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这方面存在着不一致之处。我们看到,当前国内有代表性的两种世界通史著作,一种是崔连仲等主编的六卷本《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种是吴于廑等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种版本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都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人民版《世界通史》近代卷称“世界近代史……主要是一部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历史”;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编则称“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而关于世界现代史,人民版《世界通史》现代卷表述得比较含糊,没有明确地说什么是世界现代史;高教版《世界史》现代史编则笼统地说“世界现代史大体上相当于20世纪的历史”。显然,对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上述界定,在提法和表述上不具有连续性。这种提法和表述的不一致,使人们看不到世界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之间的有机联系。
最后,应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结束的标志。世界近代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应该有一个时间范围;作为世界通史的组成部分或一个时期,也需要有它的上限和下限。不管世界近代时期之内如何具体分期或分段,但是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却是构建体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时间断限也是构建体系的一个要素。这个时间断限,应当同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作为起始和结束的明显标志,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人民版《世界通史》近代卷定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编定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在此前后)。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下限,这两种版本的世界近代史都定在1900年。之所以定在这一年,其理由是“1900年可以视为已在支配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这个“巨大变化”,指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也就是说,帝国主义在这时(1900年)最终形成了。作为帝国主义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的确发生在1900年前后,即:18的美西战争,1899―19的英布战争和1904―19的日俄战争。虽然我们对这两种版本的世界近代史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的具体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这两种断限都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标志,因此应该说,这是符合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的要求的。
综上所述,我们对现有世界近代史体系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赞同“现代化体系”的设想。但是,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史学工作者下大力气才能完成,我们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和讨论。
第一,现有的几种世界近代史体系(包括定义、分期、断限等)各有千秋,可以诸说并存。这些体系,代表了众多学者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各种观点,都有他们的依据和理由。这些不同的学术见解,很难说谁对谁错。我们虽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现有体系的否定。同其他学术见解一样,对世界近代史体系的主张也不一定要强求一致。希望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
第二,在相互尊重、诸说并存的基础上,开展各抒己见的学术讨论。在讨论中充分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学者提出,为了构建新的世界史体系,现在应该从“百花齐放”的状态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并在成熟的条件下实现相对而言的“大一统”。这个意见很好。希望对世界近代史的体系(包括定义、分期、断限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达成基本共识。
第三,目前,我国高校历史院系使用的世界近代史教材,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除了正式出版的《世界近代史》之外,也可能还有各高校教师自己编撰的教材。教材虽然不同,但是世界近代时期的历史事实却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因此,关于世界近代史体系的学术讨论,并不会对高校历史院系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工作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作为高等学校历史院系的学生,应该对有关世界近代史体系的不同学术观点有所了解。因此,我们建议,无论使用哪一种世界近代史教材,都应该将其他体系的不同观点加以简要介绍,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也可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师生互动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世界近代史体系的讨论。
第四,积极启动按照新体系编撰世界近代史著作的工作。如前所述,世界近代史不同体系的著作已有多种。“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新体系的主张虽然提出来了,但是还没有按照这个主题编撰的世界近代史著作。看来,从新体系的提出到最后完成著作,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我们建议,高校历史院系和科研机构应组织人力对新体系及其框架的设想继续进行探讨,使“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的世界近代史新体系日臻完善。然后,结合具体史实,编撰成书。我们盼望着新体系的世界近代史著作早日问世。
参考文献。
[1]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j].世界历史,,(3).
历史小论文 篇4
历史小论文
戏述唐玄宗-------潮起潮落
七(10)班单珊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小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放眼尽观“清朝统治史”
七(10)班曾经
从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国历经无数荣辱兴衰,中国人民也饱受身心的煎熬。
不论是唐、宋、元,中国的经济、科学都位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可自从明中到清末中国一蹶不振。可见明、清二朝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位高权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统治,对于中国的落后有一种不可推卸责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开发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清朝文人学士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明清朝文人学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碍。它像一个牢笼,将文人的思想拘束于一个范围内,将原本胸怀大志,可以成龙的学子们,套上了链索,使他们的文学才华不可展现的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其次,“文字狱”也为中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另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刚开始时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可是,当时西方国家发展速度飞快,逐渐超过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使中国走向落后趋势。
清朝从刚开始,“只留头,不留发”的统治到了最后的灭亡,这是值得他们反思的。当年,清朝刚入关时十分英勇。骑、射、打、猎都是他们的强项,可到后来他们一味的不务正业,奢移成性,最终酿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毁灭。
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亡国之皇溥仪,中国历经了无数的荣辱兴衰,什么割地赔款,火烧圆明园,这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耻辱,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阴影。
论武则天之功过
七(10)班徐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千百年来,历代英豪无不是为了争夺这壮丽山河,从而使人间战火连绵。但一时的太平盛世也使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千百位帝王,有功有过。有的略输文采,有的治理不当,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国法严明。
现代人都将一部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展现在人们面前。如《大明宫辞》就讲述了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的一生。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当时与现在自然有许多对于她的争议。
武则天乃是唐高宗的皇后,因唐高宗生性懦弱,从而武则天逐渐掌管实权,在晚年称帝,并改国号为周。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发展了农业,选拔优秀的贤才,推行唐太宗的政策,进一步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管理,增强国力。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并没有因为是女流之辈的统治而显得兵荒马乱。这也被人们称之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爱惜人才,好多贤才名臣都是她破格一时提拔起来的。如当时参加反对武则天的叛军中的骆宾王就是其中之一。武则天也使我国古代历史中科举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武则天也是成为当时太平盛世的关键人物。
不过人无完人,武则天因为了保全王位,废除了太子。但因年老无多用,逐渐掌握得力不从心,使唐朝逐渐有了走下坡路的局势。一些人臣也因当时反对她而被革职,甚至杀头。这些也暴露了她的心狠手辣。
历史终归是历史,后代帝王也为了加强统治,吸取了不少古人的教训。女皇武则天也为中国历史长卷增加了一道风景。无论她的功过多大,但她终究也为后人作出了贡献。
现代的领导人,一心都为了人民的生活着想。就像武则天一样,人都会有过错,无论是战争年代,无论是和平年代。但他们都是为了人民,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走马观花看影视剧中历史走样
七(9)班汤宏涛
历史是神圣的,虽是过去的事,但不容磨灭。而现今的诸多影视剧都违反历史,虽然多了一条“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这些戏说影视剧逐步违反侵犯历史是不正确的。
现今刚刚上映的《少年张三丰》中有一幕,即是张君宝(张三丰)见到了班师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飞,即日岳飞就被宋高宗赵构残害。此时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其中的主角,苏友朋饰演的张无忌率领朱元璋大军于1368年灭亡元朝,期间张无忌多次拜访朱元璋,期间张三丰还活着,计算一下,这段时间总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长久的人恐怕也不会越过226岁吧,况且还要加上见岳飞前的二十几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几年共有270多岁。还有就是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中,竟将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话引到了姜子牙口中,当中的殷十娘也说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创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纣,而孔子、孟子都是几百年后的人了。其中还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出现。如对联“同以依桐同望月,笔蹬灯阁各攻书”在《天下第一状师》等剧中有所出现。还有在《九岁县太爷》的各个名联都有自身的出处,如“时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张郎,八月尚赏,赏话赏月,赏桂香”或是“谢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多部电视剧中就有出现。还有一些电影为了美化主题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给其美感却改变了历史,如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电影竟将事实事件拍成《女魔头》,里面无恶不作的“女魔头”竟被改成了“可爱天使”,仿佛一切坏事都是迫不得已。
在此仅以个人向广大影视拍摄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自己的名碌,就改变历史。”
提笔论曹操
七(9)班吴悦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曹操那阴险的心理令人生畏;在京剧中曹操那白脸奸臣的角色在众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一声声笑里藏刀,总让人毛骨悚然。也许是因为他违背了传统的中庸思想,所以背上了奸诈、狡猾的恶名,引来千古辱骂……
“论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么曹操到底是好是坏呢?引起了众人争议。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不是曹操心软怜惜人才,收留了黄盖,怎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上了周瑜的当?
由此上溯,曹操有着一颗爱惜人才的心被世人公认。他不仅爱惜人才,自己也喜爱文学,足智多谋,写出文章朴实而不华丽,精湛而不?拢?沟们Ч盼琶?摹豆鄄缀!妨鞔?两瘢?晌?Ч偶鸦啊R残硪蛭?纳朴谟萌耍?胖遣┭В?沟盟?晌?艹龅木?录摇⑽难Ъ遥?刮喝找媲看蟆?nbsp;
如果光说曹操善于用人,那我将会说“no”,这个从物也有充满人情味的一面。
好友逝世使得家族破裂,唯一的女儿蔡文姬因父亲亡故被迫远嫁匈奴。为了替好友找到女儿,曹操千方百计,派发使臣远抵匈奴,多次交涉,几经战乱,终于接回了蔡文姬,为好友了却了一桩心愿。怎么又不让人感动?
古今中外,对于曹操众说纷纭,他也以自己独特一面向众人展现着自己,带上一份沉默,一份赞赏,静静地沉静在历史长河之中。
走马观花看影视剧中历史走样
七(9)班汤宏涛
历史是神圣的,虽是过去的事,但不容磨灭。而现今的诸多影视剧都违反历史,虽然多了一条“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这些戏说影视剧逐步违反侵犯历史是不正确的。
现今刚刚上映的《少年张三丰》中有一幕,即是张君宝(张三丰)见到了班师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飞,即日岳飞就被宋高宗赵构残害。此时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其中的主角,苏友朋饰演的张无忌率领朱元璋大军于1368年灭亡元朝,期间张无忌多次拜访朱元璋,期间张三丰还活着,计算一下,这段时间总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长久的人恐怕也不会越过226岁吧,况且还要加上见岳飞前的二十几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几年共有270多岁。还有就是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中,竟将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话引到了姜子牙口中,当中的殷十娘也说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创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纣,而孔子、孟子都是几百年后的人了。其中还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出现。如对联“同以依桐同望月,笔蹬灯阁各攻书”在《天下第一状师》等剧中有所出现。还有在《九岁县太爷》的各个名联都有自身的出处,如“时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张郎,八月尚赏,赏话赏月,赏桂香”或是“谢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多部电视剧中就有出现。还有一些电影为了美化主题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给其美感却改变了历史,如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电影竟将事实事件拍成《女魔头》,里面无恶不作的“女魔头”竟被改成了“可爱天使”,仿佛一切坏事都是迫不得已。
在此仅以个人向广大影视拍摄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自己的名碌,就改变历史。”
论“镜”
七(9)班蒋倩茹
我国古代唐朝时期,唐太宗在魏征死去后,十分痛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是唐太宗对魏征人格的评价,以“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
镜子可以正衣冠。每天我们站在镜子前面,面对着镜子,发现自身的不足,加以补充、修饰,男的装饰得英俊潇洒,女的打扮得花枝招展。让自己充满信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开始。镜子让人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若是一面古“镜”,让我们时刻牢记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古代的帝王都知道一句话——“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难道我们现代人还不能理解吗?清朝末年,由于我国的农业、工业、军事等方面的落后,八国联军才会肆无忌惮地一直打到当时清朝的首都。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大力发展科技,加快前进的脚步,否则历史的悲剧将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同样的道理,“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学海之中,认真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经常以考试为标准进行知识掌握的检验。通过考试,也可以知道各人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因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是以分数、以名次来衡量自己的孩子的。每次都以最优秀的成绩来看孩子们。但到最后还是少不了家长的棍棒教育。这也是人的一面镜子及这面镜子对人的作用。
镜子让人更美,让我们更加勤奋地学习,让国家更加强盛。
运河的辛酸泪
张慧
京杭古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我国劳动人民最伟大的创造之一。然而,这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的运河,它的诞生却使人民流干了血泪。
这条古运河始凿于春秋末。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凿是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为了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征调了民工200余万继续开凿运河。民工们没日没夜地开凿运河,使民工们死伤惨重,人们也因此开始反对隋王朝的统治。
京杭大运河的凿成,名义上是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实则是隋炀帝为了下江南,为了显耀自己,隋炀帝哪顾百姓的安危。风风火火地游江都,苦的还是百姓,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搜刮民脂,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运河是无辜的,相信当时有很多百姓恨透了运河。错不在运河,而是隋炀帝错用了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是件好事,然而是隋朝的腐朽害了百姓。
隋后,运河成为了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一条商业河流,河畔上栽种的杨柳,青青的河水,也使运河成为了游览观光的好地方。运河在隋朝时使全国经济下滑,而现在,运河以自身的力量在弥补,它南水北调,让南北的商人方便经商。
运河自诞生以来,几多欢喜几多愁。它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年千万流着辛酸泪的人民的控诉词。
评荆轲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王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
不过,荆轲毕竟只是一个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
凡事都得搞清前因后果才可下断语,那就再让我们来看看荆轲刺秦王的来龙去脉。
让荆轲刺秦王的是燕太子丹,丹何以要刺秦王?是爱国吗?我认为这非主要原因,他要想保全燕国,富国强兵才算正道。杀了秦王还有秦王的儿子,他会代替其父攻打燕国。太子要杀秦王,主要原因在于报仇。他在秦作为人质时未被秦王礼待,自觉受辱,后逃出秦国,一直都在伺机报仇。其次若秦早灭燕,他这个太子就不能成为燕王,但若杀了秦王,秦不可能立刻攻打燕,太子将有继承王位的时间。有如此三个原因,自然是非杀秦王不可,但谁能担此大任呢?太子“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找到了荆轲。此时的荆轲,由卫国逃至燕,落魄于江湖草野之间,心里恨透秦王。虽然他只是一介书生,然而太子丹看中了他的业余爱好:尚武善剑。杀人不是好干的,何况要杀秦王。
荆轲因此自以为得知已,他也没有看清太子丹的真正用意。
荆轲还曾打算要胁迫秦王订立盟约,他怎么竟忘了秦自开国少有坚守盟约之主?
荆轲的死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
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我看唐玄宗
七(11)班周姗姗
“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开元初年唐朝国民的富庶景象。而唐玄宗使唐朝繁荣,也引领它走向衰败。
开元初年,唐朝民富国强,是世界上的强国。那时文化发展迅速,农业发展迅速,到处一片繁荣的景象。那时有绚丽多姿的唐三彩,有世界闻名的丝绸。那时唐玄宗是一个众人拥护的好皇帝,他勤俭节约,善用人材,这也是唐玄宗引领唐朝走上繁荣的原因之一。
在唐玄宗时期,对外友好往来也十分密切,文成公主出嫁,和同为一家,这些事体现了唐玄宗是一个英明能干的好皇帝,那么是什么使唐朝走向衰败呢?
俗话说红颜祸水,她,杨贵妃,至使唐玄宗不理政事,还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称这一事件为“安史之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年,唐朝灭亡。
在我心中,唐玄宗依然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造就了唐朝的繁荣。
我看南京大屠杀
七(11)班刘笑
……日军于13日上午11时来到南京国际安全区,在费吴生和另外一位(应该是梅奇牧师)的面前,就杀死了因惊骇而奔跑的20名难民。日军在入城后头几天的烧、杀、奸、掠,有无数的资料可查证,但再没有比已在华传教十余年的梅奇牧师(他当时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主席)的夫人所写的信更真实了:“上周的惨状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从来没有梦想日本兵会是这样的一群野兽。一星期的屠杀和奸淫,我认为远比所发生过的任何屠杀为甚;除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的惨案可与之相比。他们不仅杀掉能见到的每一个俘虏,也杀了极大数目的老少平民,他们很多人像被猎兔似的在街上被射杀。从南城到下关全城堆积着死尸。”…… 听了这段故事,你肯定会对日本兵的做法而感到非常气愤,恨不得把他们那禽兽碎尸万段,可就是在这个时候,更让人感愤怒的事情发生了。当前几年我国找了许多证据向日本索要给南京大屠杀部分遇难者的补偿金时,却遭到了日本军方的拒绝,声称自己国家没有屠杀南京人,矢口否认做过那件丧尽天良的丑事,根本不可能赔偿钱的。这能不叫人生气吗?更使人气愤的是,他们日本人还把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那一段事情私自更改了,使现在的日本人不知道当年他们所做所为,导致他们还被蒙在鼓里;即使他们知道了这件日本国的丑事,我想,他们也不会相信的。
现在中国有许多人迷日本的明星、动画片,甚至不惜一切。我就不晓得日本明星有什么好的,唱的歌又听不懂,住的地方又很远,要是想见他(她)还要花很多钱,但又说不定见不到他(她)白跑一趟呢!?对于小孩子来说,喜欢看日本生产的动画片是情有可原的,我不得不承认日本生产的动画片确实比中国生产的要好看,确实让人回味无穷,但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认为日本的什么都是好的,要时刻谨记南京大屠杀的一幕。
最后我只说一句:“南京大屠杀……永不忘的国丧!”
评秦始皇功过
七(10)班朱骁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有的已在地下长眠,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记在人们的心中。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近百年来,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着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虽然秦始皇是皇帝,可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都是有缺点的。就算是神,想必也不一定不会犯错。就像近代革命领导人,晚年时,他也做过错事,可是人们还是照常的爱戴他,尊敬他,并没有因为他的错误而改变对他的看法。
秦国统一六国期间,秦军经常被六国联军打败,无法东进。可是秦始皇并没有慌了阵脚,他对症下药,广泛招纳人才。在战争纷乱的年代,要取得胜利,人才是十分重要。秦始皇废除“逐客令”,重用了人才。诸候各国的一些谋士和人才,也都纷纷投奔秦国,从而壮大了秦国的力量。后来秦始皇又用了一些办法,最终秦便一步步的灭了六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心愿。在此之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不得不说他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多年来七国你争我夺的局面,使广大黎民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诚然,秦始皇也做过错事,他统一六国后,为政残暴,大兴土木,践踏民力,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为了修建它们,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犯人和奴隶,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错误都是不可掩盖的。但,难道因为这些就能否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给人们带来的贡献吗?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虽然看过,可是他的功大于过。
我看岳飞的“呆”
七(10)班李?
在我国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所率领的部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心为国家效力,人称“岳家军”,可是,就这么一个英明神武的英雄,却被奸臣所害,真是可惜。
那时候,辽和宋的统治都很腐败,人民不断起义。金先将辽灭了,然后再将锚头对准北宋。在1127年,一举歼灭了北宋,北宋皇帝的弟弟赵构逃到临安,建立了南宋,自己登上了皇位。
南宋初年,金兵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其中就有岳飞。岳飞几次从金兵手中夺回失地,所以金兵都很怕他。后来,金军又攻打南宋,结果,在郾城被岳飞的军队打败了。因为宋高宗和秦桧与金暗中勾结,他们害怕金兵会对他不利,所以便向金求和,让他班师,并且解除他的兵权。
岳飞知道是秦桧陷害他,可是他仍然要回去,我认为他简直太呆了,居然听信了昏君和奸臣的话,还去送死,要是我,我才不会理会他们,反正军权在我手上,要不投降金军,还好做个大官,要不打败军军,自己做皇帝。而他却自寻死路。
但是,国家就需要这样忠心的“呆子”!
“王安石变法”随想
七(10)班聂雅雯
北宋中期有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就是王安石。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先后实施的新法有:青苗法,即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向农民贷款或谷物,收获后归还,收20%的利息;农田水利法,即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募役法,即改变由居民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由应服役者缴纳免役钱,政府雇人服役,等等。新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打击了大、小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激烈反对。1076年王安石被罢免宰相职务。1085年宋神宗死后,新法全部被废除。
由此事产生了我的联想。为何王安石这么好的变法会撤消?哦……我明白了,这事不就像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一样吗?
例如,有的政府机关,高喊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的口号,却做一些为私人谋利益的事。然而这样使原本为百姓着想的官员被利益所压倒,一起同流合污,促使政府变得昏暗,也使老百姓对政府不再信任。其实,真正造成政府人民两条心的原因就是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复杂的人情网。为了不让社会变得如此狼狈,我要向社会呼吁:机关工作的人员们,请你们醒一醒,揉一揉你们迷茫的眼睛,看一看我们共同的社会变成什么样?我只希望你们真心为老百姓多想一想……
也谈武则天
七(10)班朱靓
自古至今,哪一个皇帝不是男人,哪一个权力大的不是男人。女子则是被看来是最弱的一类。可是却有一位女皇帝在唐朝时,统治了唐朝,那就是鼎鼎有名的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原是唐高宗的皇后,渐渐地掌握实权,晚年称帝,将国号改为周。武则天继位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从以上几点来看,武天的确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可为什么还会有人想叛逆?可能是武则天野心勃勃,但她优秀的统治是放在眼前的,可以对她真正评价的一座桥。
我认为武则天有她的坏处,也有她的好处。中国自古以来就武则天是女皇,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而且她也是很聪明的,就比如用现在历史书上所了解的。武则天很爱惜人才,著名文学家骆宾王参加了反对武则天的叛军,并写了檄文声讨她,让人惊讶的是,武则天不仅不生气,还要想重用他。从这点就可看出,为国家人民的好,不惜被骂,而利用他人。
但可能有人会说,她只不过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有强大的气势,而到处招兵买马,她野心太大了。武则天却到最后也不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其实我觉得,都是唐高宗太无用,懦弱多病,很少理政,当然由皇后即武则天。我就不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谚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武则天这么能干,后人为什么都不认同。
同样是皇帝,为国家做出过贡献,可为什么只有男皇帝才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而女皇帝却被世人嘲讽?这才让我发现,自古以来都是重男轻女的!
看寇准
七(10)班杨驰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每当听到这首词,我都会想起宋朝宰相寇准。
寇准在历史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他的刚正不阿的性格和超人的肚量使我深深折服。
在公元991年春天发生了大旱,皇上把几位大臣找来了解时政情况,大臣们都说这是老天的安排,没有办法。而寇准却说:“天灾受人祸影响,天气大旱是朝廷执法不公所致。”皇上开始显得有些不高兴,但过了一会儿皇帝问:“你说说朝廷哪些事执法不公?”寇准说:“祖吉、王淮两人受贿,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贿多只被打了几板子,而祖吉却被杀了。”
寇准对皇上敢于批评,毫不隐瞒,这在当时做官的人中是很少的。寇准虽然对国家忠心耿耿,但他的仕途是崎曲艰险的,寇准为官四十多年,经历了数起数落的折腾,如果没有超人的肚量是很难支持下来的。
有句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不正是寇准的人生写照吗?
可现在像寇准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而现在对“寇准”是需要的越来越多了。如果现在的书记、县委、省长都能够像寇准一样对自己的上司直言不晦,那么我们中国很快就会强盛起来。
寇准能成为传奇人物不正因为他有超人的气量和刚的性格吗?
由《英雄》而想到魏忠贤
七(12)陈奚
《英雄》这部电视中的魏忠贤是明僖宗时的一个大贪官,武功极高,为人极其奸诈。凡是电视,有真必定有假。
魏忠贤本来只是一个无赖,后因欠下别人许多赌债,而逃入宫中做太监。后来因为与皇上的奶妈有了关系,而连升三级,后来一直持政多年。
他既然只是一个无赖,自然文化不高,人品极低,所以当官多年没给人们做过一件好事,坏事倒是做了一天下: 买官,就是帮自己的亲信羽翼买官,让他们帮助自己赚上一大笔。卖官,就是把空缺的官位卖给别人,从中榨取大量油水。后来,他权势熏天,僖宗不免也要让他三分。曾经有人把他的雕像立在大街上,这个人马上就加官。从此,他的雕像四处都是,他也整天笑嘻嘻的。有人曾经喊他九千岁,这个人当然也是马上成为一个大官。他曾对自己讲:九千岁,离万岁只差千岁,为什么没人喊我万岁呢?
杀人更是他的拿手好戏。想杀一个人,只要一个字就可以置那人于死地。曾经有人触犯了他,他用五马分尸的惨刑将那人活活弄死。天下还有谁敢惹他的。大家都听命于他,哪一个大臣给他的钱少了,马上安一个罪名,将人打入死牢,本来就不强大的明朝,经他这么一玩,就更加败了。文臣爱钱,武将怕死,我个人认为他是使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人物。后来崇祯皇帝继位,下令处死魏忠贤,他在逃亡的路上死了。
如今像魏忠贤那样随意杀人的人少了,那是因为世界上有了法制,人们也遵纪守法。可是像魏忠贤一样贪污的人却太多了,那是因为法制不够健全,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腐败,是每个政权的天敌。
谈魏征
七(12)班汤思雅
我很崇敬魏征,因为他直言进谏的精神。这种精神十人之间,则一人有。
魏征是唐太宗的最著名的谏臣。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君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我理解认为:听听大家的见解,善听正确的见解才能明,而相反只听信个别人之话就是暗了。唐太宗听后,也非常赞成。
公元626年时,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很生气,训斥了魏征,而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得到鱼,但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征兵?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事后,唐太宗又重新下了诏。这事件,让我感到魏征充满一颗赤热的爱国心,面对唐太宗的严厉训斥,他并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这也不由使我想到当今的社会了,有许多有钱之人用钱压迫人,而一些老百姓却不敢告到有关部门,为什么?怕老板开除,怕自己的生活不安定,怕……,这么多的怕,那为什么魏征没有怕呢?他冒死也说真心话,我们哪点如他?有些人为了讨好他人,睁眼说瞎话,唉,为什么?
后来,唐朝的经济更加繁荣了,政治也很安定,但就在643年,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很悲痛,新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说魏征死了,他也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能使社会败在腐败者之手,从今起,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祖国的栋梁之才吧!努力!
影视与历史
七(12)班朱雷
历史人物犹如星空中的星星,多而美丽。这些犹如宝石吸引着各大导演。现在已经有不少历史轶事被搬上了荧屏。
就拿前段时间中热播的《大汉天子》来说,剧中的汉武帝年轻有为、血气方刚,正值年少气盛的时候,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刘彻在历经磨难后登上帝位,在其间还穿插了一段,汉武帝刘彻对念奴娇的爱情,直到登上帝位娶了陈皇后之后,还对其念念不忘。剧中还有东方朔,这个历史上的大文豪,在剧中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摆卦摊的神算子,并得到了当时窦太后的青睐,历史变换的这部电视连续剧,不禁令人哭笑不得。
我哭的是五千年的文明竟被践踏的如此不堪。
我笑的是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导演的“别具匠心”,难道去掉这些,电影就没人看了吗?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同小可,我喜欢看历史连续剧,东方朔的深谋远虑,汉武帝的英勇沉着,窦太后的善使奸计,为了权力可以不惜牺牲一切……历史真是复杂,人心真是令人不可理解,尤其是皇室的人,个个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就是为了钱,我想,二十一世纪好,和平安定,人人平等,有法律的维护,不必天天为触动无法而杀头的事而担心……
读《水浒传》有感
七(住)班赵琪
历史小论文 篇5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题题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09
近些年来,小论文题成了历史高考的“时尚”,在各地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近5年来,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呈现出题目分值逐年提高,考生得分却普遍偏低的情况。为攻克这一复习难题,一线教师必须客观审视小论文题的命题类型,总结归纳其特点,并仔细分析学生答题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根据教学实际调整复习策略。
一、审视历史小论文题的命题类型
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及各地模拟卷考查的历史小论文题型主要有两种:第一,史论型。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第二,史料型。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小论文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以上两种类型,较为常见,在此不赘述。但除此之外,近年来其他省市的试题中还出现了论文提纲拟写式和模式评析式小论文题等题型创新形式。
例(2015年江苏省历史考纲典例示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以此图概括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二、归纳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命题特点
第一,从纵向来看,江苏高考历史小论文题难度稳中有升,每年考查角度不断创新,侧重点也有所改变。如2011年考查论证历史学家陈旭麓观点一题,是两点论(传统经济结构近代更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与重点论(积极影响是历史的主题)结合。2012年要求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此题可以从造成认识改变的内外因角度考虑,即内因是史家自身的改变、外因是时代的变迁。2013年要求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侧重多角度论述,应考虑历史常用角度:经济、政治、思想;背景、过程、结果等。2014年要求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暗含对学生比较能力的考查,近代是针对古代而言,命题立意巧妙。而2015年要求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以往都是论证一个观点,2015年则是对考生提出了“客观公正的立场”要求,涉及“人性”,暗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可谓别出新意。
第二,从横向来看,近年来各省市试题中小论文题绝不少见,命题立意大多聚焦历史素养考查,侧重体现学科价值。该类题往往渗透某种史观,紧扣教材重难点,关注社会热点,能拓展学科教育与鉴今功能,具有科学性与导向性。如2014年江苏高考题“王韬课士的近代性”的小论文题就很巧妙地融入了教育改革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史鉴功能,并见微知著,从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变革中管窥出当时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新旧杂糅的社会全貌。
第三,从总体来看,小论文题型的区分度较好。历史小论文题评分大多采取SOLO分层评分模式(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保证了试题良好的区分度,体现了考试的选拔性。该类题的答题导向与要求非常明确,命题立意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与创新能力的体现。
第四,从选材来看,命题素材选择偏向经典与朴实。小论文题一般选取经典材料,以利于论证引用的科学性。而且材料的选择往往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语言比较平直、朴实,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一般不存在阅读或理解上的困难,从而保证考生都有话可讲,能较好地呈现思维过程,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
三、分析学生解答历史小论文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要明确一份好的小论文答卷的标准。一份好的小论文答卷一般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其次,将学生样卷与以上标准匹配,就很容易发现学生解答历史小论文题普遍存在的问题。
1.论点不明确,观点不完整。比如在2011年江苏高考中,一些学生在解答小论文题时,只能论证历史学
家陈旭麓一个方面的观点,即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导致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中的一方面影响,更多的学生连一方面的影响也不能总结,单纯抄材料史实或背书。而在2012年江苏高考中,试题论点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家自身认识论的变化,史家会对历史的认识进行修正”。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论证时基本上是回答时代的变迁导致史家对历史进行修正,而忽略了史家自身认识论的变化这一点。
2.论据不充实,史实不符合。2012年题目要求“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但是学生在作答时往往抛开试题本身提供的材料而采用其他史实,比如史家对秦始皇评价的修正,史家对罗斯福新政评价的修正等等。
3.结论不正确,首尾不呼应。很多学生在作答小论文题时,往往会忽略结论这个环节,或者仅是在结尾重复开题论点。事实上,结论应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011年考查论证历史学家陈旭麓观点一题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点。“积极影响才是历史的主题”在结论中出现,抓住传统经济结构的近代更生的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4.答题不规范,语言不准确。典型表现是在格式上,大多数学生仍采用要点式作答,不能表述成文。答题时跳跃式作答,只答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形成有逻辑的、完整的论述,只能呈现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甚至列举一些与小论文要求风马牛不相及的史实。
俗话说“光说不练是嘴把式”,所以要想有切实的效果必须强化日常仿真演练。在日常仿真演练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题目要精选。历史学科训练时间有限,所以要选好题。教师应以考纲能力要求为准去寻找题目,也可以用高考真题。二是训练要限时。小论文题比一般主观题耗时久,所以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限时训练,以提高学生答题的速度与质量。三是讲评要规范。教师尤其要注意放大学生审题、答题的思维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失分的错误资源,及时进行针对性矫正,让学生形成规律性认知;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以便提升其解题的策略与技巧。
总而言之,在高考新形势下,大家应该重视历史小论文题,充分认识到小论文题型的命题类型与特点,掌握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实施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与策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历史小论文题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娟。浅谈历史小论文答题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