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精选3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用3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1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之一,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富强。
目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首先,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有专业知识,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其次,道德水准不高,社会公德失范。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确保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井然和平稳发展的忠实卫士,但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不强。比如,某些人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宿舍脏乱却习以为常;不爱护公物,不注意爱护图书,将课桌乱刻乱画;满口脏话,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等。再次,人生主体价值观不明朗,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务实的一代,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有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首先,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科技被强调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进人大学学习理工科,就成为优秀中学生升人大学的首选目标。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而大学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烈形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完善。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极左思潮摧残了我国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学科被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对推动我国改善高校的地区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系设置上的文理工分家、单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这虽然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不利于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再次,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重利思想侵蚀下,使本来就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急功近利。
21世纪的大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也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要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首先,要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以及伦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预备军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又如何能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如何谈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院士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背《论语》、《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例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
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人类、对祖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理想人格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上课、实验、课外作业、考试及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现象,更要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
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调、情趣操守、气质风度等内在潜质和外在形象。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使自己不至于在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物质世界的“家”之后,反因价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体会社会角色的意义,接受来自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养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品质。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2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去听的兴趣,使学生广泛听取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要求老师上课要有趣味性,听为听、说、读、写能力之首,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多鼓励表扬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成功,从而充满自信。听的形式和手段多样化,让学生做到细心听,用心听,学会倾听,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这需要教师要积极引导,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倾听时要学会尊重对方,姿势端正,有点头、微笑之类的眼神和表情,别人说话时不要随意打断,不得讥笑或进行人身攻击。当学生渐渐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我们的学生将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说话的主动性和生动性。学生说话能力化培养,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要让学生有主动谈话的意识,使他们想说、敢说、爱说;要激发学生说的热情,需要教师及时鼓励和善于引导;要采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说话方式,多表扬,诱发学生良好的说话情绪。其次,多开展课内说话训练,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根本途径。再次,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可以结合课文中各类语言特色,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和课堂外的说话实践;经常举行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将培养学生说话生动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可以使学生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读是语文学生的一把钥匙。读课文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首先,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内外结合,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才能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给介绍符合他们接受水平的读物,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量,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开拓他们的思路。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这样他们的写作兴趣会随之而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写作方法,更要对学生的构思进行科学指导。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内外读物,从中吸取营养,享受收获的喜悦,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的生活对象为主,引导他们写自己所想的内容,从而克服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通过实际体验来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后,教师的批改方法要灵活多样,讲评要及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学生的实际,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3
一、端正学习态度,学好祖国语言;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清代大教育家王国维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养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别人交流、演讲、写请假条等等。如果语文学不好,你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语文与数学》一文中指出:“数学是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一些数学研究生到后来出不了成果就和语文基础弱有关。语文是传承知识的桥梁。日军侵占东三省,让当地人民学习日语、讲日语,就是要从精神上麻痹中国人民,从而达到彻底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因此,要教育学生提高对学习语文,学习祖国语言重大意义的认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学好语文,用最美好语言,最丰富的词汇,最高尚的情感去歌颂赞美伟大的祖国,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赞美可爱的家乡,赞美可爱的学校。而语文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深入教材研究,体验作品内涵;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语言教学素材,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在解读教材作品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例如《信任》一文桌上留言条的内容:“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来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理解作品,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
在教材研究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教材。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研究不透,对教材内容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很难运用教材启发诱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因此,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篇作品,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字美。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操,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作品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进行整体的感悟,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从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